湿热证的治与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证的治与禁(吴智兵副教授)

湿热证是由湿邪和热邪蕴蒸缠结为患所致的病证,可源于外感,也可因于内生,或外感与内伤相合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于阻碍气机,困耗阳气,热为阳邪,易耗津伤阴;若湿邪和热邪分而为病,病机较单纯,如果湿和热相合为病,则热处湿中,湿蕴热外,如油入面,胶着蕴蒸,难分难解,病机往往变得复杂;辨证时不但要辨病邪所在部位,还要辨湿与热的偏盛;治疗时既要注意祛湿而不助热伤阴,又要注意清热而不伤阳碍湿,所以湿热证的治疗较寒湿证复杂。

薛生白指出“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病篇》),然而其治疗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温病条辨·中焦篇》),针对这种两难治疗境地,叶天士提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分消上下之势”(《温热论》),薛生白提出“当三焦分治”、“以分利为治”(《湿热病篇》)等治疗原则,后世归纳为“分解湿热法”。那么,临床应怎么运用分解湿热法,宜采取哪些具体治疗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拟根据历代医家都有关于湿热证的治则、治法与治禁的论述,结合个人的心得讨论如下。

一、明确治湿与治热熟为主

湿热证以治湿为主还是以治热为主?有人主张应以治湿为主,因为热邪是无形之邪,而湿邪是有形之邪,是导致气机阻滞和湿热证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湿邪得去,全证皆可顺水推舟,收功可待,故多数情况下应以治湿为侧重点。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应分析湿热证的来路和辨湿热的偏盛。

根据湿热的偏盛,按常规湿盛则祛湿为主,热盛则清热为重。另外还要结合湿热证的来路,具体分析湿邪是本邪还是标邪,如果湿邪是本邪,则应以治湿为主,如果湿邪为标邪则当以治热为主。一般来说湿热证的形成有三种途径:一是由湿邪郁而化热而成湿热,即刘河间所谓“积湿成热”;对于这种情况当以祛湿为中心,正如叶天士所说“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热从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如果过于清凉容易伤阳;二是阳热怫郁,热蒸湿动而致湿热者,如刘河间说:“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宣明论方·水湿门》),对于这种情况,应以治热为主,热去水安而湿自消,如果重湿轻热而过于辛散,则容易化燥入血。三是湿热本自来,即初感病因就是湿热病邪,这种情况下的湿邪也是本邪,多数仍应以治湿为主,必要时结合湿热的偏盛综合考虑。一般来说,由湿邪郁而化热而成湿热者多表现为湿盛,这种病人多平素脾运不佳而胃阳偏旺,发病方式可来自外感或(和)来自内生,病初无或少热象;因热蒸湿动而成湿热者多表现为热盛,起病多因于外感,初期无或少湿象;湿热本自来者大多也来自外感,由中气的虚实决定湿与热的偏盛。

二、宣通散发湿郁而防过燥

湿邪重浊粘滞,其主要的致病特点之一就是困阻气机,气机阻滞又加重湿邪的郁滞,所以调畅气机是宣通散发湿郁的关键。

在诸多调畅气机的方法中,宣通肺气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其二因为肺在上焦,宣通肺气有“提壶揭盖”的作用,有利于水湿从下焦水道而出,即华岫云所谓“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

叶天士所说的“开泄”和薛生白所说的“辛开”是宣通湿郁的代表方法。所谓“开泄”,即以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之品,或香豉、枳壳、郁金等宣通气滞,开泄中上,以清源洁流,此即所谓“开窗牅”之理,这

一方法对于湿邪偏重,病偏中上,或初入中道者较为适宜,方如三仁汤、上焦宣痹汤、三香汤等。所谓“辛开”,就是以辛燥畅中之品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藿香、生姜等,开达中焦湿郁,以上输下布,此即华岫云所谓培燥土之理,适用于湿邪偏盛于中焦、膜原者,方如加减正气散、达原饮等。对于湿热阻滞肌肉经络者,可用防己、木瓜、苡仁等宣通经络,方如二加减正气散、中焦宣痹汤等;对于湿热阻滞肠道气机者,可用枳实、槟榔、皂荚、蚕砂等导浊通滞,激浊扬清,方如枳实导滞汤、宣清导滞汤等;湿热蒙蔽心包、机窍者,可用石菖蒲、郁金、香豉等通窍开闭,方如菖蒲郁金汤、三香汤等。

当然,宣散湿郁、调畅气机要注意不要过于辛散温燥,一般湿邪一散即要减其制,或转以清热为主。另外,调畅气机不仅仅限于使用理气宣通之品,凡能使邪气郁滞减轻的方法都能起到调畅气机的作用,如利小便、发汗、通便等常用的驱邪方法,可驱除阻滞于气机道路上的邪气,使气机条畅。

三、清解蕴热而防伤阳化燥

清解蕴热的目的是使蕴结于湿中热邪透发消解。叶天士对于热邪偏重的湿热证,提倡用“苦泄”法,即以苦寒泄降之品,使热邪下趋,这一方法适用于病偏中下焦气分者;当然,苦泄之时多配合辛开,这样才更有利于使热邪从湿邪中透发出来而下泄。若病偏上焦气分者,可用栀子、豆豉、连翘、竹叶等清宣发越以消解。刘仕昌教授临床喜用青蒿和黄芩配伍,透解湿中郁热,取青蒿既可走表,又可入少阳走气分,还可入营血走阴分,能入能出、能清能透之性,黄芩归肺胃大肠经,既能清气分邪热,又能除中焦湿热,而湿邪终归中焦脾胃所以两者配伍,能透解上中下三焦湿中之郁热,刘老多年来应用于临床,每获良效,对于湿热证湿热俱重或热偏盛者尤为适宜。

但是,清解之品大多寒凉,甚至苦寒,不可过用。叶天士指出“……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也就是说寒凉太过易伤阳,对于由湿郁而成湿热者或湿热本自来者,尤为如此。此仅言及其一,过于寒凉或苦寒还有碍于化湿解郁,甚至导致化燥失润,因为水液得温则能运行流动,生理状态下机体水津阴液得阳气的温运则能布散全身,滋润营养四肢百骸,而寒性凝滞,过于寒凉则不但湿邪不能得到温化宣散,还可使正常水液凝滞不布,机体失润而成燥,此即王孟英所谓“阴凝则燥”(《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雄按),也是俗谓“苦寒化燥”的机理。

四、驱湿外出防伤正

驱邪是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法则,邪气外出不仅能减轻病势,还能起到通畅气机道路,减轻气机郁滞的作用。对于湿热证,粘腻重浊的湿邪是阻滞气机的主要因素,如叶天士所说“湿热阻气”、“秽湿内著,气机不宣”、“湿久生热,气阻不爽”等,都是强调湿邪阻滞气机的重要作用,所以只有祛除体内的湿邪,才能更好地解除气机的困阻,使热从湿中分解出来,故叶天士有“清理湿邪,气机升降自安”、“湿走气自和”之论。常用导湿外出的方法有利尿、发汗和通下,合理使用这三法,对治疗湿热证有很大帮助。

①利尿祛湿:张仲景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金匮要略·痉湿暍脉证治第二》),刘河间进一步指出“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 )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湿》按语中指出:“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说明无论是寒湿还是湿热都可使用淡渗利水法驱邪外出。而且,不论邪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都可使用,此乃华岫云所谓“开沟渠以泄之”之理,叶天士对于湿热初入肺卫即用芦根、滑石之流以渗湿于热下,使湿不与热相搏,观吴鞠通治方,无论是在上焦篇治湿热初起郁闭肺卫的三仁汤、上焦宣痹汤,还是中焦篇治湿热困阻脾胃、肌肉经络的诸加减正气散、黄芩滑石汤、中焦宣痹汤等,或是下焦篇治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