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1 地理位置巨鹿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市域中部,东经114°50' 至 115°14'、北纬 37°8'至 37°25'。
东与南宫市、广宗县相邻,西与任县、隆尧县接壤,北与宁晋县、新河县毗邻,南与平乡县为邻。
西距邢台市60km,西北距省会石家庄105km。
全县南北长 31km,东西宽 28.2km,土地总面积 623km2。
县内主要公路有邢德线、邢新线、冯南线、巨广线、宁常线等公路过境。
巨鹿县产业园区(现改名为河北巨鹿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西部,北至邢德新路,南至县城南外环路延长线,东至西平街,西至张家庄、屯里村东,规划面积为23.78km2。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河北巨鹿经济开发区兴泽路以南、 4 号路以东10 米,厂址中心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4°58'44.62"、北纬 37°14'41.03"。
厂区东、南侧均为空地,北侧为兴泽路,隔路为空地,西侧为 4 号路隔路为空地。
厂址边界西距屯里村880m,东南距瓜刘庄村530m,北距胡林寨村1620m,与项目距离最近的环境敏感点为厂区东南侧530m 处的瓜刘庄村。
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周边关系见附图2。
3.1.2 地形、地貌巨鹿县位于邢台市域中部,地处太行山以东、黑龙港流域的低平原,属河北冲积平原,在构造体上属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地质土壤为新生界第三、四纪沉积物,厚度大于500m。
全县境内均为平原,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略有倾斜,平均坡降为 1.25/10000,海拔介于 25.5~31m之间,地貌较为单一。
历史上由于黄河和漳河多次泛滥、改道的影响,县境内形成许多沙丘、缓岗和封闭洼地,微地貌复杂多变。
沙丘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面积约为33.7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 5.41%。
某市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范文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 地理位置某市位于某省东北部,某江中下游,东经116o41′~117o28′,北纬27o51′~28o38′。
地理位置优越,东联江、浙、沪,南襟闽和珠江三角洲,为华东内地衔接沿海的要冲,史称“六省通衢”。
某市交通极为便利,地处浙×、皖×和鹰厦三条铁路交汇之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四通八达,以城区为中心,不仅有连接邻近各县、市的线路,而且又是本省通往闽、浙、皖省际公路的重要叉口。
水运以某江为主,常年可航机帆船,上溯上饶、玉山,下抵鄱阳湖。
拟建工程位于某市城市西湖西南侧,东靠某河,西连规划7号路,南依规划中的38号路,北邻平湖。
厂址位于市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远离城市居民生活区,目前周围为农田,地势相对较低,利于生活污水的集中。
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4.2 自然环境4.2.1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某市区及其周围地区地形以低缓丘陵及河谷平原为主,基本上属低丘岗地带,某江横贯东西。
南部多山,北部丘陵,中部某江两岸缓坡丘陵。
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
南部最高点为浪港山,海拔高度为1541米;最低点为某江河谷,海拔高程为30米左右。
城区用地高度多在海拔30米以上,沿江及沟渠约为海拔22米左右,城市建成区坡度一般不超过10%。
某市全市范围内的构造属南岭淮地边缘的某江凹陷带,大体上为一平缓的向斜构造,出露地层不全,从老到新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生代三叠――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
某市区周围大部分属某江Ⅱ级剥蚀层堆积阶地,基岩主要为第三纪砖红色、紫红色中细粒砂岩,地基土为第四纪冲积层、坡积层以及红砂岩,承压力一般为20~50吨/平方米。
土壤多偏酸性。
低丘岗地以红壤为主,耕作土以红壤性水稻土和冲积沙壤较多。
市区地下水不发育,仅个别红砂岩有裂隙水,但水量不大。
孔隙水埋深0.3~0.5米,主要出现于粘性土、砂和卵石中,含水层接近地表,由大气降水及地表积水和河水补给。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第一节环境现状调查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四、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五、周围现有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六、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收集现有资料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
4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收集资料法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首选的方法。
但此法只能获得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项目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但此法费时、费力,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值。
(3)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
此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5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1.地理位置一般简要了解建设项目所处的经度、纬度、行政区位置、交通条件和周围(“四至”)情况,并附区域平面图。
对于原辅材料和产品运输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应较详细了解交通运输条件;对于污染型建设项目,要重点关注周围敏感保护对象的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对于易于受到污染影响的建设项目(如房地产、学校、医院等)应重点关注周围的污染源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分析
健康影响
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威胁 ,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经济影响
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旅游业等产生 负面影响,造成经济损失。
社会影响
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稳 定和发展。
PART 05
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现 状调查与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范围和评价标准
调查范围
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广泛,可以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各个环境要素,也可以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对象 进行深入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污染状况等,涉及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 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噪声源调查
调查主要噪声源,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 建筑施工噪声等。
健康影响评估
分析噪声对人类听力和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改善措施建议
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如加强噪声控制、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等。
固体废物评价
固体废物产生量统计
统计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来源和 去向。
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评估固体废物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的 潜在风险。
处理设施评价
评估现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运行状 况和处理效果。
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分析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和可 行性。
PART 04
环境问题分析
污染源分析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 等污染物,排放量大且难以处理。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 品,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废水。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4.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
(1)区域污水处理设施
调查区域内已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和集污管网 的覆盖面及相关规划;调查区域内拟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与管 网建设规划及建设进程安排,为评价项目污水纳管的可行性分析提 供依据。
环境现状调查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 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可以了解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产业 政策等信息,掌握项目建设地的自然环境概况 和环境功能区划; 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等手段,获得建设项目实施 前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现 状数据; 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科学的背景。
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 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 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 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收集现有资料 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 分(如大气、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地理位置 (2)地质环境 (3)地形地貌 (4)气候与气象 (5)地面水环境 (6)地下水环境 (7)声环境 (8)土壤与水土流失 (9)动植物与生态
2.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社会经济 (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 (3)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查
(1)社会经济
二、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某县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1 自然环境4.1.1 地理位置原阳县地处豫北平原,隶属于新乡市,位于新乡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6´~114°15´,北纬34°55´~35°11´,总面积为1339km2。
县县域南邻黄河与郑州隔河相望,西与新乡县相邻,北与新乡市区、延津县接壤,东与封丘县搭界,县城城区规划面积为70 km2。
原阳产业集聚区原规划选址位于原阳县城西南部,106~107国道连接线两侧,北至原阳县城南干道,南至工纬五路,东至陈平路,西至西二环西侧,总规划面积为10.5km2。
集聚区调整方案向南、向东扩区,西、北边界不变,调整后区域为东至黄河路,南至工业大道,西至西二环,北至南干道,规划总面积14.69平方公里。
集聚区与京港澳高速入口接壤,距省会郑州35km,一河之隔,三桥相连,新乡市区25km,处于郑州、新乡、开封和焦作所自然形成的交汇中心要冲地域。
107国道、京港澳高速、郑焦晋高速、黄河公铁两用桥107连接线、310省道从规划区附近穿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厂址位于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四周环境为:东邻金华南路,对面为集聚区中央厨房区;南邻小庄村(规划搬迁至聚龙社区);西临空地(规划为二类工业用地);北临解放路,路对面空地(规划为居住用地)。
厂区四周环境如下图图4-1 项目四周环境示意图4.1.2 地形地貌原阳系黄河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大致平坦。
原阳县县域地势西南高,东北地,坡降约为1/6000~1/10000,海拔高度为70.5米至93.5米之间。
黄河大堤南北地面高差7至9米。
黄河自古流经县境,在境内多次决溢、改道,自此形成自北至南的沙丘、冲击平原、背河洼地、高滩等四大地貌特征。
沙丘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和北部,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3至10公里,面积15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8%;冲击平原面积2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9%;背河洼地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大堤北侧一线,包括天然干渠两岸,东西长约56公里,南北宽约2至12公里,面积为43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3%;堤南高滩地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2至6公里,面积4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9%。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 调查目的地表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调查和评价当前地表水环境的现状,为改善水质和保护水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2.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涉及了多个地区的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域。
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工业和农业排放对水质的影响。
3. 调查方法3.1 采样点的确定在各个地区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包括城市区域、农村地区和工业区域,以全面了解地表水环境的状况。
3.2 采样及分析对每个采样点的水样进行采集,并进行化学和生物学分析,以评价水质的各项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
3.3 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地表水环境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4. 现状评价4.1 水质等级根据调查数据,将地表水体的水质分为优良、良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评价出不同水域的水质状况。
4.2 污染源分析通过分析各个采样点的数据,找出不同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排放物质,探讨其对水质的影响。
4.3 生态影响分析水质差异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不同水域的生态系统状况。
5. 展望与建议综合调查数据和现状评价结果,提出以下改善地表水环境的建议: -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减少城市和工业区的排污量; -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于违法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 - 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
6. 结论本文通过对地表水环境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及其主要污染源,为完善水体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地表水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努力,实现水质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 背景在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等问题都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必须要面对的严峻现实。
本文将对环境的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以探讨环境现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 环境污染状况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严重恶化。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例如,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同时,水体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污染的水体不仅会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3.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问题也成为了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这造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洪涝、干旱、热浪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会导致的自然灾害不仅是对人类和其生活方式的直接打击,也会对全球经济及人类社会结构造成深刻的影响。
4. 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其中包括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矿物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石油泄漏、采矿污染、能源开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开发可再生资源,并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5.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每个人、每个企业和国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环境破坏,气候变化、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的出现,都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最根本的环保手段即是提高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意识,同时积极地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控制污染、节能减排等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环境、稳定生态系统与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6.环境保护是一个持续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的环境。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全球合作、制定科学、可行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2023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2023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1一、市民对我区环境质量状况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我区持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四大环保工程,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区共完成10个生活小区,30个污染源,15个公建单位及11条区管道路的污水收集系统的改造;完成了11条主河农灌河道清淤整治任务,共清污河道7335米,内河水质逐步变清;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大于100的共72天,小于100的293天;区域环境噪声比去年下降0.2dB。
1、市民对目前环境质量状况满意度评价。
调查显示,3/4的被调查者对我区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满意率达到76.72%,但也有18.3%的市民对环境质量现状表示不满意,还有4.99%的人表示很不满意。
2、市民对生态区建设的了解情况。
通过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组织开展生态区建设宣传周、创建生态街道、创建“绿色社区”、环保知识家庭竞赛等主题活动,使生态区建设逐渐深入民心。
从调查结果看,有64.32%的市民对我区正在开展的生态区建设活动表示了解或基本了解,20.54%的市民表示听说过,但具体情况不太了解,有15.15%的市民表示不了解。
3、市民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价。
在“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当前环保宣传力度”两个问题上,市民的满意率分别为76.76%和65.47%,市民普遍对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但也有7.16%的市民提出当前政府在环保宣传工作方面脱离实际,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二、市民对我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评价1、大气污染——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
在被问及“目前我区污染较重的问题有哪些?(按污染程度依次选择)”时,53.74%的市民认为大气污染是各类污染源中的“第一杀手”,次选比例也达到15.63%。
其中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污染最为严重,分别占大气污染的48.71%和30.3%,道路扬尘、饭店油烟等也是市民反映较多的问题,仙林社区一些居民对无证摊贩的煤烟污染表示强烈不满,要求环保、城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1地理位置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许昌市,西靠平顶山市,东接周口市,南连驻马店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3°24′~33°59′,东经113°27′~114°17′,全境东西长77.3km,南北宽63.7km,总面积2617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6%,其中市区位于东经114°01′,北纬33°33′,距省会郑州145km。
郾城区,隶属河南省漯河市,全区总面积413.1km2。
河南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
位于东经113°45′10"~114°6′39",北纬33°34′37"~33°44′59"。
东与召陵区接壤,东南与召陵区、源汇区相连,南濒沙河,与源汇区隔河相望,西南与舞阳县相邻,西北、北面与临颍县毗邻,东北与召陵区、临颍县、周口市、西华县交界。
孟庙镇位于漯河市郾城区中部,南与市城区相接,东临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铁路、孟平铁路穿境而过。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面积60.3 km2,辖4个居委会、26个行政村。
◆本项目地处漯河市郾城区,厂址位于郾城区孟庙镇井冈山北路西侧。
项目地理位置附图一,厂址周边环境见附图五。
3.1.2地形地势漯河市地势平坦,局部低洼,是伏牛山前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微倾斜洪积冲积平原。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降,自然坡度为0.3‰,是东西地区地形和南北气候的交叉点。
全市海拔最高点102.3m(舞阳县保和乡),最低点50.1m(召陵区青年乡),大地貌类型单一,全市为一个平原,微地貌差异明显,可分为缓岗、平原和洼地。
市区(源汇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1‰~3‰,海拔在57~62m之间。
3.1.3工程地质漯河市地处黄淮冲积平原,属沙澧河冲积平原地貌,地层的基底岩石埋藏较深,无裸露现象,地质年代为前新生界,其余均为黄淮冲积成因堆集而成的第四纪沉积覆盖层,发育齐全,成因类型复杂,根据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土层分布规律,可分为Ⅰ、Ⅱ、Ⅲ三大工程地质区域,Ⅰ类地区主要分布在铁东及澧河西区,该区土层分布均一,厚度变化不大,强度稳定,上部遍布一层钙质胶结的硬壳层,宜作建筑场地,持力层承载力达150~200kPa。
0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对于平坦地形,不利气象条件通常包括静风、小风,逆温、熏烟等;
对于复杂地形,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地
方20性24风/7/2,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市热岛环流等。
9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N NNW 10
NW
8
6
WNW
4
2
W
0
NNE NE
N NNW 20
NW
15
10 ENE WNW
列表统计最大浓度值占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 情况;
分析污染物浓度日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重污染分别情况及影响原因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要求:与评价等级、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污染排
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一、二级评价:范围小于50 km,必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大于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 监测制度
监测时间和频次: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对于评价 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4
4.0 4.0 4.3 1.5 0.8 1.5 3.5 14.0 15.3 5.5 3.8 1.5 4.0 2.8 4.5 2.8 26.3
7
2.0 2.5 3.0 2.0 1.3 0.3 10.8 36.0 10.3 2.8 1.5 1.0 1.3 1.8 3.0 2.3 17.0
10 8.5 7.5 9.5 4.3 1.0 0.5 1.5 5.3 6.8 4.3 0.8 1.3 3.8 7.0 10.5 9.5 1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地理位置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平原中部,衡水市南部,地处东经115°35′—115°58′,北纬37°08′—37°35′之间,总面积892.3平方公里。
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相望,西临冀州市,南靠邢台地区南宫市,北接衡水市桃城区、武邑县,全县南北长45km,东西宽28km。
县城北距首都北京272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24公里。
枣强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县。
枣强县地处“两环两线”腹地,北依京津,东临渤海,京九铁路、正在建设中的邯黄铁路穿境而过,北临石黄高速公路,西接106国道。
境内有邢德线、肃临线、郑昔线、武馆线两纵两横省级公路,大广高速公路纵贯枣强31公里,并留有两个进出口。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快捷。
本项目位于衡水市枣强县马屯镇西子结村西,厂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14.56",东经115°49′43.07"。
项目东侧为耕地,南侧为收粮食厂,西侧隔路为耕地,北侧为耕地。
距离本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东南方向413m处的西子结村。
3.2自然环境概况3.2.1地形地貌枣强县属河北省中南部平原,由古代河流冲击而成,全境除索泸河两岸有少量沙丘外。
地势总体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黄海高程)23~29m,地面坡降七千分之一。
全县总体地势平坦,但微地貌复杂,局部存在洼地。
拟建项目地貌属冲击平原,区内地形平坦,海拔高程在25m左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略呈倾斜状,地面坡降约为万分之一。
3.2.2气候特征枣强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干燥少风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2.7℃,七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6.8℃,一月气温最低,平均为-4.3℃,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2.7℃,多年极低最低气温-23℃,年平均降雨量510mm,年蒸发量1221.9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全年无霜期212天。
多年平均风速2.16m/s,年主导风向为SSW风,频率10.3%,次主导风向为S 风,频率为9.35%,全年以NW风向频率最低,为1.63%,全年静风频率为24.76%。
3.2.3水文地质3.2.3.1地表水枣强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东有清凉江、西有索泸河,均为季节性排沥河道;另外,在枣强县境内纵横交错的干渠有10条,总长179km,其中纵渠有西支流、卫千渠、娄官渠、关江渠、盐河故道等5条,横渠有营南干渠、南干渠、枣吉渠、肖臣渠等5条。
清凉江:位于辛屯镇东侧,现为南水北调东线干渠。
属黑龙港流域南大排河水系,起自河北省威县牛家寨,上游接老沙河、东风渠,西南、东北方向流经威县、清河、南宫、故城、枣强、武邑、景县、阜城、泊头等县(市),在泊头市乔官屯注入南大排河,全长355km,流域面积1176.7km2.索泸河:旧有广川长河、沙河等名称,全称为索泸河—老盐河,南起河北省威县侯贯,流经南宫、冀县、枣强,至衡水市过石德铁路桥、以上称索泸河,以下称老盐河,经武邑至泊头市,在泊头市文庙村与清凉江汇合,全长190.8km,控制流域面积4936.5km。
由大营镇范家堤村入枣强县。
卫千渠:1985年开挖,上游起自故城县和平闸,经辛堤干渠与西里屯渠穿越清凉江入枣强县,沿原老官道渠、向阳渠在单仓口村入中干渠、向西至冀县王口闸入千倾洼,总长度73.83km。
此渠纵贯本县南北、穿越县区中心。
卫千渠隶属于衡水东湖,根据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衡水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通知》(衡政函[2007]44号)的要求,衡水湖东湖划定为衡水市市区饮用水源地。
衡水湖东湖水源地划定之后,因东湖底泥清淤工程投资巨大,一直无法实施,另因衡水湖引黄河水、卫运河水水质无法保障,衡水湖东湖水质近年虽有显著提高,但一直无法满足饮用水源地标准,故一直未曾启用东湖水源地。
鉴于此种情况,市政府决定取消衡水湖东湖(及其相应引水渠道)作为我市的地上水水源地。
项目西距卫千渠2060m,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厂区生活污水排至枣强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对地表水卫千渠无影响。
3.2.3.2地下水枣强县浅层淡水含水区主要分布于大营镇张米乡、嘉会镇、王均乡、唐林乡及王常乡一带,并零星分布于枣强镇的杜烟及张秀屯的程玉屯。
面积318.6km2,浅层淡水低界深度24-45m,含水层厚度3.7-13.1m。
砂层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单位涌水量0.85-8.77m3/PM,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型、重碳酸氯化物型,重碳酸氯化物酸盐型为主,矿化度小于2g/L。
浅层咸水含水组分布本县的中、西部及北部地区,底板埋深24-45m,面积564.4km2。
其中大部分为微咸水(矿化度2-3g/L)区,微咸水面积413km2,含水层厚度2.68m,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局部无砂层,单位涌水量1.39-7.2m3/PM,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苯乙烯重碳酸型和苯乙烯氯化物重碳型为主。
深层含水组,分布于全县,底界450-550m,考虑到目前开采现状,本次研究深度350-400m,为承压淡水,矿化度小于1g/L。
含水层厚度30.6-98.5m,砂层岩性以中砂、细砂为主,单位涌水量在10-30m3/10PM之间,富水性中部区域大一些,东、西部较小。
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型、重碳酸氯化物苯乙烯盐型为主。
项目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上部有大面积的咸水体(矿化度打印2g/L,咸水体顶板埋深0-45m)底板埋深30-158m,咸水体上部分布有部分浅层淡水,浅层淡水主要受近代河流的制约,大致呈北东一南西向宽条带状分布,在枣强县境内,主要分布于沿清凉江以西地带。
区域地下水流向为自西南流向东北。
3.2.4地质构造枣强县地处华北地区的临清坳陷区,跨越了三个四级构造单元,西部属南宫凹陷,中间部分属明化凸起,东南部属大营凹陷,基底埋深1000~4500m。
其上沉积了较厚的新生界地层,其中第四系厚度450~550m,自上而下划分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更新统(Q4)等。
(1)下更新统:底板埋深450-550m,为棕红,黄棕色亚粘土、粘土、厚度100-140m,砂层主要为中细砂。
(2)中更新统:底界深度350-400m,厚度190-200m,下部为红棕色亚粘土、粘土为主,含水砂层为中砂、中粗砂,上部砂层交细一些。
(3)上更新统:底界深度160-180m,厚度120-150m。
由灰黄色、棕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砂层组成,砂层岩性以细粉砂为主。
(4)全新统:底界深度20-40m,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黄色亚粘土、亚沙土,土层结构松散,砂层以粉砂、粉细砂为主。
3.2.5区域生态环境概况枣强县耕地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土壤以潮土为主,有潮土、褐土2个土类,潮土、盐化潮土、褐土化潮土和褐土性土4个亚类,8个土属,48个土种。
表层土壤沙质占总面积的1.5%,沙壤土占总面积的17.6%,轻壤质土占总面积的75.6%,中壤土占总面积的8.5%,以轻壤土所占比重最大,分布极广,很适宜小麦、玉米、油料等各种作物的种植。
枣强县处于暖温带,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多为旱生或半湿型草本植物,常见的有:马唐、旋花、节节草、车前子、画眉、棉娘蒿等。
人工栽培乔木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槐、椿、泡桐、苹果、梨、杏、枣等乡土树种:灌木主要有紫穗槐、杞柳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高粱、大豆、红薯等。
该区域主要野生动物有野兔、青蛙、蛇、田鼠、麻雀、灰喜鹊、布谷鸟、猫头鹰、刺猬等。
未发现稀有动物存在。
该区域土壤肥沃,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等。
3.2.6社会环境概况3.2.6.1枣强县社会环境简介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平原中部,衡水市南部,总面积904.57km2,辖11个乡镇,553个行政村。
2009年县域总人口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5万人,占总人口的74.3%。
3.2.6.2经济概况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8.5亿元,比上年增长9.2%,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22160万元。
枣强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对外开放县、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玻璃钢工业基地县、中国毛皮产业基地县。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枣强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强县、商贸兴县的主题战略,培育形成了以皮毛、玻璃钢和机械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枣强县市国内品种最齐全、样式最新颖、潜力最充足的皮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之一。
全县拥有皮毛加工企业1.2万家,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主要经营生皮、熟皮、半成品、裘皮服装、裘皮饰品、剪绒、工艺品等七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产品90%以上出口,主要销往俄罗斯、北美、西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枣强县市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的全国唯一一家“中国玻璃钢工业基地县”,科技部命名的“玻璃钢材料产业化基地”。
全县共有玻璃钢加工规模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30多亿元,产品包括玻璃钢缠绕管罐、冷却塔、风机、空调、造纸纺织机械配件、游艺设施、建筑型材、工艺品、汽车部件等9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产量占全国玻璃钢产品市场份额的10%,并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枣强县拥有耕地92万亩,水利资源充足,农副产品丰富。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
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发展迅速。
全县果品种植达到13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3万亩;以奶牛、狐狸、水貂等为主的特色养殖存栏量达40万只以上。
3.2.6.3教育、卫生枣强县现有各类学校122所。
其中普通中学22所,在校中学生20681人,专任教师1727人;小学100所,在校生25575人,专任教师1815人。
枣强县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医药、卫生院床位数390床,卫生技术人员402人。
3.3区域污染源调查通过现场污染源调查并咨询当地环保部门,本评价范围内无较大型、重点排污的企业。
3.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本项目选址位于衡水市枣强县马屯镇西子结村西,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查明该拟建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基本良好。
本项目北侧为桑家庄村,且处于本项目下游,于2017年08月01日至08月07日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环境空气、地下水和声环境质量。
其中大气监测因子PM2.5来自衡水市监测数据,引用数据符合时效性和数据可用性要求。
拟建项目的噪声和环境空气质量中大气监测因子SO2、NO2、CO、O3、PM10、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委托河北众智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项目周边大气环境进行了采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