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苏两国坦克设计风格上的差别
二战坦克简介

T-34
•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 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 金的呕血杰作。1940年1月 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 夫的工厂生产线,被命名 为T-34-76 Model1940型 (T-34-76A)。T-34坦克 于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 投入大批量生产。T-34坦 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 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 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 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 生产,是二战期间总体设 计最优秀的坦克。
Pz 1型
Pz 2型
Pz 3型
• 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捷克的军 工企业闻名欧洲,设计生产的几款 轻型坦克相当不错,其中就包括 CKD 38t型。38t型坦克全重10吨, 高2.3米,装甲厚度25毫米,后来 增加到50毫米,装备一门37毫米 L/48加农炮,两挺机枪,六缸汽油 发动机功率 150马力,公路最高时 速42公里。38t坦克是轻型坦克, 战斗效能近似Pz 3型,但只有一半 重,因此机动性很好。
苏联坦克
如果你是一个坦克车长,要开着一辆坦克去和 敌人的坦克单挑,无敌的虎王是你最好的选择; 但如果你是一位营长,要带领一个装甲营去守 住某个缺口,豹式坦克也能胜任;但如果你是 一位元帅,要统帅一支大军去攻占敌人的国土, 去赢得战争,那么请选苏联T-34吧。
BT轻型坦克
• BT轻型坦克是30年代苏 联著名坦克,具有优异 的机动能力和不错的火 力。在1941年苏德战争 爆发时,苏联拥有有 6000辆以上BT坦克,多 数是BT-7型,数量超过 了德军1941年投入战场 的坦克总数。但战争初 期BT-7损失惨重,大部 分未能在1941年冬天后 幸存。图为1941年11月 第5坦克旅的BT-7和T-26 坦克。
T-34-85
T-34-85是苏联人最值得 骄傲的中型坦克,机动 性能良好,耐用性是德 军坦克所达不到的。T34-85中型坦克装备一门 85毫米/56倍口径ZIS S53式坦克炮,威力巨大, 可以在1000米的情况下 击穿102毫米的钢板,远 远强过美国人的M4短管 谢尔曼,而85毫米坦克 炮也是二战德军最为恐 惧的中型坦克炮。 1943年12月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产,该年共生产283辆,1944年就猛增至11000 辆。T-34-85成为后期苏联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同“豹”式相比,火力和装甲虽然稍 有不及,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战时产量多达 18000辆以上,因此从整体作战能力上压倒了德国坦克,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
传承与竞争——百年坦克之苏/俄篇(1945至今)

传承与竞争——百年坦克之苏/俄篇(1945至今)作者:Major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3期★Major自上个世纪30年代实现工业化以来,苏联就长期保持着世界最大坦克生产国的地位。
二战时期,苏联生产的10万多辆各型坦克成了最终战胜法西斯的有力保证。
战后,居安思危的苏联坦克设计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事实上,作为世界上坦克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砺之后,冷战中的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研制、生产坦克最多的国家,也基本形成了“简单、有效、便宜”的设计风格……五厂两局:风格中自有流派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初步形成了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2个坦克生产中心和4个生产厂。
但在1936年,这两个生产中心都经历了重大的人事变动。
“共产国际”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厂有了一名新厂长和一名新总设计师。
新厂长是马克萨廖夫,他是保持坦克生产线持续运转的关键人物,但是推动哈尔科夫坦克厂生产的真正人物却是总设计师科什金及其接任者莫洛佐夫。
至于列宁格勒的3个坦克厂,也于30年代中期经过了改组,到1937年,只留下一个总设计局负责监督生产。
这三个厂分别是:伏罗希洛夫工厂、布尔什维克工厂、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其中基洛夫工厂居于主导地位,3个工厂的总设计师是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女婿科京。
这深刻地影响到了战后苏联的坦克研发、生产,并因此在独树一帜的苏式坦克风格中,出现了两个关系微妙的“流派”。
由于列宁格勒是德军进攻的目标,因此斯大林希望把列宁格勒工厂搬迁。
1941年7月23日,大约有15000名工人及其家属开始迁移。
随着德军的步步推进,1941年9月15日,哈尔科夫工厂也奉命准备迁移。
莫洛佐夫及其工人于1941年10月19日开始向乌拉尔转移,并在下塔吉尔安顿下来。
列宁格勒工厂于12月10日完成了搬迁,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与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合并,并完成了生产线的扩建。
哈尔科夫工厂的情况也类似,它与下塔吉尔的乌拉尔铁路车厢厂合并。
盛名难副——德国坦克的设计理念

盛名难副——德国坦克的设计理念作者:钟立子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9期德国人曾在历史上打造了一个显赫的“坦克帝国”,那么自然“日耳曼战车”在设计理念上是有些不同凡响之处的。
然而,德国坦克究意遵循着怎样的一种设计理念?这个设计理念在战争的进程中是一成不变的么?德国坦克在设计理念方面的变化,又在背后折射出什么?这些显然都是令人颇感兴趣的“热点”所在。
最初的设计意图:为了训练而非作站坦克无疑是一种相当昂贵的重型技术装备,共成功或失败的多少既取决于设计者的热情和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他对设计中所包含的各种利弊所作判断的准确程度,并为此准备采取何种形式的妥协。
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坦克的设计思想中反映得相当透彻。
首先来讲,PzKpfw I/II(以下简称I/II号坦克)是纳粹德国装甲兵组建时的“初始”装备,然而其设计上的着眼点却并非是基于战场性能考虑:妥协于“经济性”,强调其“训练”而非“战斗”职能,才是其设计的本意。
也正因为如此,I/II号坦克及其变型车辆为什么都是一些重量轻、火力装甲薄弱、但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廉的装甲战斗车辆也就不难理解了。
毕竟,在纳粹德国的战争时间表上,这些车辆只是为了解决有无问题,从来没有打算让它们真正开上战场。
当然战火在1939年9月1日的“提前”点燃,打乱了纳粹的这种盘算……解构式的设计思路对于在德国掌权的纳粹来说,真正用于作战的“战斗坦克”,则是为“闪电战”量身定作的PzKpfwⅢ/Ⅳ(以下简称Ⅲ/Ⅳ号坦克),并被认为是在设计思路上,最为强调火力、机动和防护“均衡性”的两个型号。
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是,这种所谓的“均衡”却是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装甲机械化战争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与矛盾的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的军事家们对装甲机械化战争的观点各不相同。
装甲作战的拥护者认为,坦克的出现使一战时期那种战壕战的模式不复存在,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将取而代之。
德国“猛兽”VS苏联“铁骑”

武 器 装 备德国“猛兽”VS苏联“铁骑”碧剑锋苏军T -34-85中型坦克冷战时期,面对华约令人生畏的装甲集群,西方为给北约官兵打气壮胆,便宣传纳粹将士的某一遮羞说法,即苏联飞机、坦克的性能不如西方。
这种说法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例如,日本军迷每年评选二战最佳坦克时,名列前三名的几乎都是德国战车。
事实果真如此乎?徒有虚名的“猛兽”在二战的硝烟消散之后,许多德军将士并不反省他们的战争罪行,反而推卸自己在战场上打败仗的责任。
他们宣扬德军的素质比对手优良,德军的武器装备也比对手先进,只是因为不懂军事的希特勒担任最高统帅,才导致德军败北。
他们声称,德国的“虎”“虎王”和“豹”式坦克,性能比同期的苏军坦克先进,在火力和装甲方面都超过苏军。
其实,就二战坦克的综合性能来说,苏联坦克显然要超过德国坦克,T-34坦克更堪称最优秀的战车。
二战中,坦克之所以成为决定战局的兵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备快速机动的能力,能用来实施新型的高速运动战,如德军的“闪电战”和苏军的大纵深作战。
双方将坦克集中编成装甲部队,向敌军的纵深后方迅猛推进,摧毁敌人的整个纵深防御体系,合围歼德军“虎王”坦克灭敌方的重兵集团。
这种装甲运动战对坦克的要求是:首先要具备很高的速度,能够快速突入敌阵后方;其次要拥有较强的火力和防护力,有效与敌坦克和步兵做斗争;再次要能大量进行生产,以组成强大的装甲作战兵团。
当时,同时具备这3项条件的坦克,只有苏联的T-34坦克、德国的Ⅲ和Ⅳ型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其中以T-34坦克的性能最为卓越。
德国后期的“虎”和“虎王”坦克,具有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
在西线战场,“虎”和“虎王”击毁了大量盟军坦克,尤其是“虎王”坦克更不可一世,使盟军官兵患上了“虎王恐惧症”。
“虎”和“虎王”在战场上堪称虎威凛凛,但是它们自身将近六七十吨的重量,导致其机动性能奇差无比,根本不合适实施高速机动战。
这就使它们沦为战场支援兵器,只能用于与敌方坦克做斗争,或者用来突破敌军的防御。
二战坦克系列盘点:英国篇

二战坦克系列盘点:英国篇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称之为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它的规模远远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得多,前前后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战火燃烧了22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各国军民在战争中共伤亡了9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但客观来说,二战的诞生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各国科技水平尤其是军事科技的高速发展。
坦克这种可以称为“陆战之王”的武器在一战中被发明后经历了一段低速发展期,但进入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坦克制造水平却突飞猛进,坦克的吨位越来越大,防护越来越强,火力越来越高,这其中又以美军,苏军,德军,英军和日军最为著名。
感谢军迷朋友们的持续关注,星球小文今天继续为您盘点二战各国的著名坦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为您介绍了号称二战坦克界的“北乔峰”——著名的德军坦克。
今天星球小文将为您介绍一下北非战场的功臣——英军坦克。
不过由于英军的坦克种类十分繁杂,故小文在此就只列举几款著名的坦克型号。
第一种,MK7轻型坦克MK7坦克拥有非常出色的机动性MK7坦克是1943年时英国为了给空降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而仿效德国在原有轻型坦克基础上改进为空降坦克的做法从而研制的一款轻型坦克。
由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在20年代开发的帷幔坦克改进而来。
这种坦克机动性能非常出色,但装甲防护和火力较差。
MK7轻型坦克在中国一般被命名为领主,不过其真实名字应该是“拥有希腊四分之一土地的领主”,但通常都直接称呼为领主。
由于MK7坦克的3人车组致使坦克手工作量非常大这个缺点所以MK7坦克的生产数量不多,从1940年到1942年间总共仅仅只生产了177辆便停止了。
第二种,“维克斯”轻型坦克维克斯坦克是二战前使用最广泛的坦克之一维克斯坦克又被称为MK.E型坦克,是英国维克斯公司在二战前设计制造的一款优秀轻型坦克。
该坦克虽然英国本土产量仅有153辆并没有被英国陆军大量采用,但是其创新优秀的设计却被其他国家所欣赏从而购买并进行仿制,据称英国曾前后授权其他国家生产了高达12000辆以上的维克斯坦克及其家族系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德国坦克的技术特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德国坦克的技术特点作者:王成杰子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9期有人说,德国二战期间的坦克技术在整体和部件上体现出了两个极端——在坦克总体设计思想上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保守和僵化,却在部件和系统技术开发上体现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创新意识,而且这种创新意识甚至已经在技术前瞻性上超越了时代。
那么这一论断的客观性究竟如何呢?德国坦克发展的这种“失衡性”是否影响到了冷战中的西德坦克技术走向?这显然是需要我们弄清楚的。
对于二站德国坦克技术的总体评价德国坦克所采用的整体布局从战前装备的Ⅲ、IV型坦克直到战争末期的E系列坦克都没有大的变化。
德国设计师在二战期间始终坚持传统的动力装置后置和传动装置前置的陈旧布局,将发动机和传动部分通过贯穿车体的传动轴连接的布置方式,确实能够较好地平衡坦克的重量,但是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要增加坦克车体的高度和需要防护的面积。
动力和传动系统整体后置,取消传动轴后可以使车体高度降低250~300毫米,降低车体高度所取得的收益可以在保证防护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坦克重量,或者在保证坦克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防护能力。
苏联坦克采用的动力和传动系统整体后置的设计在大战前就已经应用,战后各国坦克广泛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也证明了该设计的先进性,但德国却并没有在任何一种量产型号上应用这一设计。
不过,在这个总体设计保守的前提下却先后试验和应用了红外瞄准装置、火炮抽烟装置、电驱动和燃气轮机等先进技术,这些德国坦克设计师投入巨大力量所发展的先进技术对战争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对于战后坦克技术的发展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德国坦克技术在系统、部件性能和工艺上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虽然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材料缺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观瞄、无线电、火炮、加工工艺和传动装置方面都为后来的坦克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精良的制造工艺尽管人们对于德国坦克的设计水平褒贬不一。
比如,苏联的坦克专家们就一致认为,令盟军一度闻“虎”色变的PzKpfwⅥ重型坦克,是有史以来设计最为糟糕的坦克作品之一。
二战德军e系列坦克

被誉为末日战车的德国E系列坦克二战后期,德国为了应付盟军和苏军的强大的坦克攻势,提出了E系列坦克计划,也就是“通用坦克计划”,于1942年5月德国第6兵工厂总工程师海因里希·克尼坎普正式提出。
这些车的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其通用化的设计思想也相当富有前瞻性。
可惜的是,随着柏林城燃起的熊熊烈火,E系列战车也和第三帝国一起埋没于历史之中。
作为德军新一代的主力战车,E系列主要共有E-10、E-25、E-50、E-75、E-100这几个代表型号。
E-10高性能轻型战车——KHD公司的“驱逐战车38(D)”用于取代“追猎者”。
它采用38(D)坦克底盘,原型车装75毫米Pak39 L/48炮。
生产型装75毫米L/70炮,战斗力和“黑豹”相当,正面装甲80毫米厚,倾角和“追猎者”相同。
该车有几处创新:一是发动机,采用“梅巴赫”HL64燃油喷射式发动机。
二是悬挂,为“全轮独立式液压悬挂”,时至今日也只有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与之类似;三是变速装置和发动机后置使维护简捷,同时加大了战斗室的有效空间。
这种E-10的外形紧凑,全重16吨,车高仅1.75米。
载弹量55发,公路时速70千米。
E-10的另两种方案,其一是轻型多用途坦克,同样以38(D)坦克为基础,小巧的车体竟也能装上威力强大的75毫米L/70炮。
另外一种是轻型标准化自行火炮,它将取代德军原有的105毫米以下口径全部牵引和自行火炮。
E-10小巧的车体却拥有相当强大的战力,IS-2和M-26等重型坦克在E-10面前也得小心翼翼。
E-25驱逐战车——保时捷E-25驱逐战车的先进性与E-10一样,E-10所具有的所有优点E-25也完全具备(E-25也可以像E-10一样自由调整车身高度,可以“蹲着”或“趴着”开炮),不过由于车体加大,E-25的战斗能力更加强大。
捷E-25主炮是新型的75毫米Pak44/2 L/70炮,辅助武器是一门可以360度悬转的20毫米机关炮。
二战中的苏德坦克

二战中的苏德坦克苏德交锋的东线无疑是整个战争中装甲战规模最大、战术水准最高的战场。
交战双方为了赢得战场主动权,你追我赶飞速提升各自的坦克装备,在短短三年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坦克型号。
相比之下,其它战场的装甲战水准就差了一个档次。
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英美两国的坦克装备发展就缓慢许多。
M4谢尔曼坦克在1942年的北非战场还优于德国坦克的各种型号,两年以后诺曼底登陆时就已经落伍了。
诺曼底战役中盟军惊骇地发现,德军坦克无论性能还是战术能力都远远超过自己。
这也难怪,经过东线战场磨炼的德军装甲部队已经百战成钢,装备的主战坦克、突进炮、和歼击坦克都远胜盟军的同类,而盟军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数量优势和空中打击。
1. 苏联T-34/76和KV-1型坦克早在1936年,苏联就开始研制一种新式坦克,可以轻易取得战场上的压倒优势。
这一年,米哈伊尔 • 柯希金(Mikhail Koshkin) 出任哈尔科夫兵器中心坦克设计局局长,组织了一批专家开始设计一款通用坦克。
1938年8月,柯希金在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上陈述自己的革命性理念:“这将是一种通用坦克,比轻型坦克装甲更厚、火力更强,比重型坦克机动性更好,既可以用于支援步兵,也可以用于装甲集群作战。
” 斯大林非常欣赏这个理念,下令全力研制。
1940年9月,T-34定型,开始实地测试,然而柯希金却因过分劳累感染肺炎去世。
后来为了和1943年出现的改进型区分,这款坦克又称为T-34/76型,而改进型称为T-34/85型。
T-34/76坦克战斗全重26吨,乘员4人,仍然属于中型坦克范畴。
苏联集中工业力量大规模生产T-34坦克,到1945年总共生产了25,522辆T-34/76型坦克。
T-34构造简单,普通拖拉机厂都可以制造,许多厂家缺乏加工设备,产品做工非常粗糙,但性能方面丝毫不受影响,充分体现了T-34设计的返朴归真。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举世无双。
著名设计师塔西诺夫为T-34设计了车身,采用了革命性的斜面装甲,大大提高了防护能力。
二战坦克

库尔斯战役
• 库尔斯克战役(英语:Battle of Kursk,1943年 7月5日 – 1943年8月23日),又称库尔斯克会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中,德国与苏联于库 尔斯克爆发的一场大型会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 268万名士兵和6044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 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 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战役之后,德军完全 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 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 被视为战争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转折点。
最强坦克!---‘虎王’重型坦克
•
“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虎王”重 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 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 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 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 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 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 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 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 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 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 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
SU-85自行反坦克
• 1943年1月,苏军在列宁格勒缴获了1辆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 苏联最高指挥部震惊了,“虎”式坦克的装甲对于当时大多数苏军火 炮来说实在是太厚了。苏军装备最普遍的F-34(T-34-76安装)和ZIS5(KV-1安装)型炮只有在近乎自杀的距离上才能击穿它。 • • 经过测试,M-30榴弹炮只有在使用了HEAT弹后才能击穿‘虎 ‘式坦克的装甲,但是极低的射速和弯曲的弹道将会使自己成为对方 的靶子。最后发现有两种火炮,85mm的防空炮和122mm的A-19型炮 可以对付‘虎‘式坦克。彼得洛夫设计局被指定开发一种新型的坦克 歼击车-----SU-85坦克歼击车。
二战十大坦克排名

二战十大坦克排名NO.1: T—34 <国别,苏联>T-3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和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
T-34有T-34/76和T-34/85两种主要型号。
后面的76和85表示坦克火炮的口径76MM和85MM的意思。
T-34/76重30吨,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60-100MM,装甲设计故意设计出倾斜度,被击中时能产生滑弹效应,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此以前没有任何坦克采取了这种斜面式装甲。
乘员为4人。
装备一门76.2MM Gun F-34火炮和两挺7.62MM DT机枪,弹药基数100发。
V-2-34型号的发动机最大功率500马力,最大速度53米/小时。
评价: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综合价性比为优良。
缺点:没有足够的通讯设备,坦克间联络靠旗语,这种情况到1943年才改善。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著名的“T-34危机”。
T-34/85,重量达到32吨,但仍属中型坦克。
成员5人。
装备一门85MM gun ZiS-S-53火炮和两挺 7.62MM DTM MG 机枪,备弹56发。
5个前进档1个倒退档,跨越0.8米垂直的障碍只要4‘1",2.5米的沟壑。
V-2-34M型号的发动机,功率520马力,最大速度为55千米/小时。
评价:克服了T-34/76的通讯缺点,T-34/85的火力、防护力得到提升,机动性灵活,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
为了对付德国新出现的豹式坦克,1943年秋T-34坦克开始改装85mm火炮,并且针对苏联坦克协同作战能力差的弱点,增加了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因此增加了一名机电员。
T-34/85的炮塔随装甲和火力的提升,变的更大,被德国坦克兵称为“大脑袋T-34”。
T-34/85虽在防护力上仍不及德军的豹式战车,但籍其优异的机动力与数量上的优势,却也祢补了装甲较弱的缺点。
二战苏军大纵深理论与德军闪击战异同

在具体运用上,苏军既不同于法军的坦克零散配步兵,也不同于德军的决不迁就步兵。苏军采取的是中庸之道,即承认装甲兵的独立作战能力,又不否定坦克支援步兵的作用。在攻击作战时,苏军将装甲兵分为“近战”和“远战”两种。近战者,即直接支援步兵进行突破的坦克,多为直接配属给步兵师军的坦克团(旅)。远战者,即由坦克军(集团军)组成的快速集群。用于突破后发展胜利。这里又涉及两个重要概念“突破口理论”和“快速集群”。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ຫໍສະໝຸດ 苏军对于突破集群和快速集群任务划分是多么的严谨。
快速集群:指苏军装甲兵在进攻作战时临时组建的,用于第一攻击梯队(突破集群)突破成功后,进入突破口纵深,打击敌纵深内的有生力量和重要目标,以达成战役目的之用的机动兵力集团。在WWII中后期,也就是快速集群发展和应用的鼎盛时期。快速集群常由方面军的坦克集团军组成。(其中在柏林战役中。苏军以4 个坦集和9个坦克军担任快速集群,创快速集群规模之最。)但多数情况下,快速集群的主要力量还是坦克军。快速集群以快见长,据苏军对几十个战役的统计,担任快速集群的坦克集团军前进纵深平均320km,最高达到800km;进攻平均速度为25-45km/D。个别战役高达60-90km/D。合成集团军和步兵师实在是望尘莫及。凭心而论,突破集团的作战任务相对困难。快速集群作战任务相对容易。(试想,一个要砸开坚硬的核桃壳;一个只需吃酥脆的核桃仁。)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反攻阶段中,苏军各步兵部队首次按325号令使用支援坦克。战役中,配属给步兵师的坦克旅、团均以整建制组成近战坦克群,并由步兵师师长直接指挥。独立旅、团中的各坦克营还得到了师书兵力的加强。尽管如此,在集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上,支援坦克密度不高,影响了突破速度,方面军不得不抽调快速集群的坦克以支援步兵师的突破,而后再回归本编制。虽然敌战术防御纵深并不是快速集群的任务,但为加快突破速度,快速集群往往以部分坦克支援步兵战斗或干脆提前进入交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3年末才有改观。究其原因,一是支援步兵的坦克数量少,密度小;步兵击力弱;步坦协同不利。二是突破任务毕竟是艰难的,而发展胜利相对要轻松一些。
东西方坦克设计比较

东西方坦克设计比较范围界定在讨论东西方坦克设计比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界定一下东西方的概念。
坦克是一种现代武器,产生于一战,发展与二战。
能制造坦克的国家现在仍然屈指可数。
亚洲国家(东方)只有中国、日本、韩国具备自主研制坦克的能力,其中日本和韩国走西方坦克设计的路线,效仿美国,因此归与西方坦克设计。
苏联,包括现在俄罗斯,我国的坦克设计思路相似,坦克设计包含着浓郁的东方思维模式。
因此从文化上将中国,俄罗斯(前苏联)坦克作为东方坦克;将德国,美国当作西方坦克。
但从生理上讲,中国和俄罗斯人的生理结构有一定差别因此在设计时有一些不同。
因此在生理上,中国作为东方坦克的代表,俄罗斯,美国作为西方坦克的代表。
我国的坦克制造从解放后的仿制苏联,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多元学习,自主研制,历经四十余年。
目前中国的坦克设计也开始实用化,特色化,自主化。
虽然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上有差距,但坦克设计和性能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59式69式80式90式99式生理因素中国人与俄罗斯人人种不同。
一个是斯拉夫人,属于雅利安人的一支,绝对的白人。
东部有一些亚裔人口,主要是侵略我东北所得。
中国人属于蒙古利亚人,纯种的黄种人。
与美国人相比,很多出生在东方的俄罗斯人就显得身材矮小了。
美国人欧式体形,较俄国人更高大,腿更长,肌肉力量更强。
一、T-55 VS T-88B1、离合踏板俄罗斯人体形属于亚短躯干,亚长腿。
因此T-55坦克驾驶舱较低,座椅与离合器踏板距离较远。
中国人与此相反,我们是亚长躯干,亚短腿。
同样身高的中国人腿要比俄国人短,但上身长。
当时我国仿制这种坦克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使得驾驶员一方面难以坐直,另一方面够不到脚踏板,很容易疲劳,产生误操作。
而我国根据这一问题,自主改进的T-88B虽然让属于仿制,但驾驶舱经过改进适应了中国驾驶员的身材比例。
2、瞄准具俄罗斯人的瞳距比较小,鼻子大,脸形比较立体。
所以T-55坦克的瞄准镜可以很好的贴合俄国人的面孔。
t34重型坦克

t34重型坦克T34重型坦克是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的一款著名坦克。
该坦克以其优越的性能和出色的适应性而闻名于世。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T34重型坦克的历史、设计特点以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
T34重型坦克诞生于1940年,时值苏联面临德国入侵的战争时期。
为了提升苏联军队在战场上的实力,苏联军方决定研发一款先进的坦克。
T34坦克的设计师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坦克的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等。
然而,他们通过创新设计和技术突破,成功地开发出了T34重型坦克。
T34重型坦克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圆滑的线条和流线型的外形设计。
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坦克的机动性,还降低了对敌方炮火的命中率。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76.2毫米口径的炮,并配备了两挺7.62毫米口径的机枪。
这种配置使得T34坦克在火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轻松击穿德军坦克的装甲。
T34重型坦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良好的机动性能。
该坦克搭载了一台强大的引擎,能够快速地行驶在各种地形上。
此外,T34坦克还采用了宽大的履带,能够更好地适应战场的条件。
这使得T34坦克在战斗中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回旋能力,能够迅速躲避敌方的炮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T34重型坦克在苏德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被广泛运用在苏联红军的战斗中,对德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T34坦克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不仅具备了强大的火力和较好的防护能力,还能够适应各种战术环境。
这使得它成为了红军的制胜利器,对德军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T34重型坦克在战争中的表现引起了各国军事专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试图研究并模仿T34坦克的设计和性能。
然而,要想完全复制T34重型坦克的优点却并不容易。
T34坦克的成功离不开苏联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断创新,突破传统设计的限制,使T34成为了一种令人敬畏的武器。
总之,T34重型坦克是一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坦克。
它的出现不仅提升了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也极大地震慑了德军。
二战坦克“全家福”(一)

二战坦克“全家福”(一)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21期【编者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也是坦克称雄战场的一次战争,坦克由此获得了“陆战之王”的美称。
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本刊曾隆重地推出了《二战坦克大全》增刊,介绍了二战期间研制和生产的80种坦克和自行火炮,受到读者朋友的广泛好评。
在题为“为了永久的纪念”的卷首语中,编者写了几句“定场诗”——“二战坦克,一网打尽,历史照片,荟萃精华;军迷行家,典藏珍品,电玩高手,案头备查”。
这本增刊,在很短时间内便销售一空。
如今,又过去了10年,人类迎来了二战胜利70周年的光辉节日。
值此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本刊再次隆重推出《二战坦克“全家福”》这道“大餐”,愿与读者朋友共分享。
既然叫做“全家福”,那么,不论是“明星坦克”,还是不太起眼的、不太知名的坦克,都应该拿出来亮亮相。
当然,在内容上会有简有繁。
《二战坦克大全》中遗漏的个别坦克,也将补充上去。
需要说明的是,在选题上,包括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不包括其他变型车。
二战期间,苏联等国家就是将坦克和自行火炮一道加以统计的。
限于篇幅,每一种坦克只能是“画龙点睛”似的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主要车型再配上1~2幅精美的图片,算是《二战坦克(精华本)》。
期望能起到小小工具书的作用。
德国篇尽管英国是“坦克的故乡”,但是,德国却是公认的“战车王国”。
二战期间,“闪击战”、坦克大战,使日耳曼人“将钢铁和机械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铸就了“战车王国”的辉煌。
I型到Ⅳ型坦克,成为“闪击战”的急先锋;“虎”式和“黑豹”坦克,成为二战中的“明星坦克”,而重达188吨的“鼠”式超重型坦克,更是将坦克这种兵器演绎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尽管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灭亡不可避免,但是,二战中的一些德国坦克却往往成为兵器迷之所爱,倒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1、I型轻型坦克德国的I型轻型坦克,堪称为德军“闪击战”立下头功的坦克。
论二战德国坦克

论二战德国坦克二战早期,德军闪击战横扫西欧,北非,进军苏联的主力恰恰是性能平常,但是却可靠耐用的3号和4号中型坦克,在40年的西欧战争中,德国坦克早期型号主装甲只有30毫米!其装甲较薄的弱点,被德军的闪击战和高超的军事指挥协调艺术所掩盖,西欧战争的胜利是新军事思想的胜利!是空地各军种密切协调配合的胜利!是集中使用坦克和机械化火力战术的胜利!而非当时德国坦克装甲技术和性能的胜利!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3号和4号中型坦克也大为逊色。
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
尤其是暴露出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的重大缺点。
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
但德国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同时,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在面对英国马蒂尔达步兵坦克80毫米的厚重装甲时,3号和4号中型坦克同样无法做正面对抗,不得不依靠德国火力的杀手锏——88高射炮来阻挡英国马蒂尔达步兵坦克的进攻。
面对严峻的形式,德国一方面加紧研制新的重型坦克,一方面也对旧有坦克火力装甲进行改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1941年4月,3号H型在车体和炮塔前部临时用螺栓加装30毫米附加装甲,达到60毫米厚度,以利于抵抗英国的2pdr、苏联的45毫米和美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
一体式新型指挥塔更利于观察。
由于这些改动,H型重量达到了21.8吨。
H型坦克安装了新式的50毫米42倍口径KwK38火炮,后来在1942和43年,部分H型又改装了50毫米60倍口径KwK39火炮。
1942年7月3J型前部装甲改为50毫米整体式,比H型的30+30毫米附加式的结构更牢固,而且安装了新的50型驾驶员观察口和拥有跳弹板的50改型7.92毫米MG34车体外机枪座(均配用50毫米装甲)。
二战苏德坦克大比拼

虎 式 坦 克 发 动 机
德军普遍使用的汽油发动机
虎式黑豹的宽履带设计
目录
观瞄系统
观瞄系统在二战时期主要是靠炮长瞄准镜性能的好 坏比较。德国优秀的光学工业使得自己在整个战争期间 一直在观瞄系统方面占据决定性的优势。德国坦克的炮 长镜设计的非常先进和有效,除了三角形的准心外,其 准心外延是可以做为提前射击参照的坐标,而且最厉害 的是其还有放大目标的功能,就像望远镜一样可以调整 焦距和视角,这样就使得德国坦克具备了很精确有效的 远程射击能力。而苏联坦克的炮长镜只不过是简单的分 划线指示,没有放大功能,除非炮长视力很好,而且很 有战场经验(可以比较精确的判断目标距离),否则是 很难进行比较精确的远程射击的。这也是德国在东西两 线都制造过一些3~4千米距离上击毁盟军动机是坦克的心脏,行驶系统是坦克的双脚。苏联在发动机 方面一直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无论是战争初期的T34-76坦克和KV 重型坦克到战争后期的T34-85坦克和IS-2重型坦克都使用B-2柴油 发动机和它的改良型号。结果使得苏联坦克的发动机在正个战争中性 能一直比较稳定。德国在战争初期大量使用汽油发动机做为坦克心脏, 结果在战斗因为汽油的易燃易爆特性,常常因为中弹而起火报废坦克! 以至在“黑豹”坦克投入战场初期的战役中,不少坦克因为发动机自 燃而报废。尽管后期德国也采用了柴油发动机做为坦克动力,可是其 可靠性一直不如苏联的B-2系列柴油发动机。在行驶系统上,苏联的 T-34坦克单排负重轮宽履带设计,越野性能非常好!在雪地和泥泞 的地方依然可以快速行动。不过乘坐的舒适性不是太好!德国在战争 初期的3号和4号坦克采用比较窄的履带设计,结果在苏联比较差的道 路和自然环境下,其越野行驶的性能很差。后期的德国“虎”式和 “黑豹”坦克采用了双排交错的负重轮和宽履带设计,无论是越野性 能还是乘坐的舒适性都比苏联双排交错的负重轮红军的坦克要好!可 是因为结构复杂给战场维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麻烦。而且因为苏联 严寒的天气,还出现过晚上德国坦克的双排交错的负重轮被冻住,导 致无法行驶的情况发生。
二战期间的14种著名中型坦克

⼆战期间的14种著名中型坦克坦克是⼈类战争史上最重要的发明,坦克⾸次亮相在第⼀次世界⼤战的英国,虽然体型笨重,移动缓慢,但在当年却是敌⼈步兵的噩梦,是友军步兵的保护神,⽽且由于坦克在战争中的影响,后期世界各国都开始研发⾃⼰的坦克,到⼆战期间,坦克被⼴泛使⽤,并有着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三种区分,对于重型坦克只有⼀些西⽅⼯业强⼤的国家才能⼤规模⽣产,所以在当时只有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居多。
那么本期就来为⼤家介绍⼀下,⼆战期间的那些著名中型坦克。
89式 中战车(⽇本)它是⼆战期间,⽇本⾃⾏研制的第⼀种中型坦克,但是当时的技术有限,装甲、⽕炮和机动三个⽅⾯都较弱,不过它是当时世界上最早采⽤风冷式柴油发动机的坦克,虽然对⽐西⽅同等的中型坦克,89式显得很落后,但当年仍在东南亚战场是巨⼤的威胁。
89式中战车的战⽃全重为12.7吨,成员为4⼈,分为驾驶员、机枪⼿、车长和炮长,最⼤⾏进速度每⼩时仅有25公⾥。
车⾝长度为5.7公⾥,车⾝宽度为2.18⽶,车⾝⾼度为2.56⽶。
武器⽅⾯,主武器是⼀门37毫⽶战车炮,后期被改为90式57毫⽶短管战车炮,它是根据英国57毫⽶战舰炮所改进⽽来。
副武器为两挺91式6.5毫⽶车载机枪,使⽤30发可拆卸式弹匣供弹,备弹量为2745发,主武器⽕炮备弹量为100发。
97式 中战车(⽇本)⼆战⽇军最成功的中型坦克,曾在太平战场和东南亚战场⼤量使⽤,装甲防护、⽕⼒以及机动能⼒都要⽐之前的89式中战车更强。
在1936年研制,之后在1937年正式列装,从正式装备使⽤到战争结束,97式中战车仅⽣产了1500辆。
97式中战车的战⽃全重只有15吨,对⽐西⽅坦克,97式只能算的是轻型坦克。
它的动⼒⽅⾯搭载⼀台功率为125千⽡的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最快⾏驶速度每⼩时38公⾥,并采⽤了全新的承重轮和悬挂系统,车⾝采⽤钢制装甲和铆接结构,装甲最⼤厚度仅有25毫⽶,车⾝长度为5.55⽶,宽度为2.33⽶,⾼度为2.24⽶。
从二战期间德苏装甲的质量看各自的军工实力

从二战期间德苏装甲的质量看各自的军工实力在苏德装甲对抗中,除了实际厚度外。
装甲材质、化学成分、制造工艺和外形,也对毁伤效果起着制约作用。
战前,苏联坦克装甲质量并不低劣。
1941年T-34的炮塔装甲,表面布式硬度360~375,车体为370~400(也有的据说超过400)。
加上60度倾斜效应,容易迫使小口径炮弹跳弹。
但在对抗大口径反坦克炮弹时,则显得比较脆。
战争的突然爆发以及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资源地区(包括锰矿)和工业中心,精压钢供应也一度中断。
使用镍铬锰合金钢的苏联坦克,防护质量明显下降。
加上装甲钢的铸造技术缺陷,残存的气泡导致装甲变脆。
而在实战中,T-34的倾角装甲优势,也常被坦克炮的俯角较小所抵消。
一旦遭遇起伏地形,T-34往往被迫采取前倾姿势,导致装甲倾角优势消失。
而德国坦克则开到棱线上,实施俯射。
苏方则很难采取此种战法。
1944年,由于红军夺回了矿产资源,包括重要锰产区尼科波尔,苏联坦克钢质量也大大提高。
其装甲k值(装甲抗弹能力系数)可能达到2200-2400。
德国常用装甲钢,表面208—269布氏值。
镍铬合金钢217—269布氏值。
“虎”的装甲质量最高,据英国测试,为285-345。
但德国坦克装甲的k值不低。
苏德战争初期的德军中型坦克,K值据说可达2250。
1943年,德军推出了“黑豹”坦克。
由于稀有金属缺乏,尤其是后期装甲钢不再采用镍,德国人对“黑豹”采用掺碳、加热燃烧、电硬化等手段进行表面处理。
“黑豹”D型的K值虽然比“虎”有所下降,但依然达到2100。
但到了1944年,德国坦克装甲钢质量进一步下降,而且由于将金属碎屑融化后进行焊接,也导致强度不足。
1944年8月,苏联对缴获的德国“虎王”坦克装甲进行了测试,认定其要大大劣于初期生产的“虎”、“黑豹”和“菲迪南德”。
这时期“黑豹”G、“虎王”的k 值为1900-1950。
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坦克的K值,估计在2050-2200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德苏两国坦克设计风格上的差别
首先我对德苏两国坦克的特点概括为两极分化,德国坦克特点是精细,前苏联坦克特点是粗犷。
以下我会根据自己对两国坦克的认识,简单说明一下什么原因造成两国在设计坦克上的区别,我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
第一方面
民族性格和做事风格:
1.德国这个民族做事严谨,一丝不苟,性格上死板毫无幽默感,同时在工作的态度上很有责任心,追求极致的东西。
2.前苏联是一个有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性格上有多样性,他们的建筑有东西方特色,这也影响到他们的性格,有西方的奔放,同时又有东方人的内敛,但是这个民族因为处于地域和气候原因,这个民族的性格上有点懒,而已在做事和行动上有点慢,同时在工作的责任心上没有德国人更加有责任心,他们不追求极致,只要实用就行,投机者典型的特点。
第二方面
两国的地域性和资源民族: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
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民族上:德国的民族是以日耳曼人为主的民族。
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
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资源上: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石油、天然气,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前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个地区,其他主要油气产区尚有里海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和西岸的巴库及其周围海域、科米自治共和国、北高加索和土库曼,前苏联是一个资源大国。
民族上:苏联有100多个民族,这些特性决定了前苏联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
数据比对分析:
针对以上两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是:
1.民族性格影响坦克精细程度的区别。
2.资源多少也影响到坦克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上。
3.因为德国资源缺少所以在制作坦克上必须以质量取胜,而不是数量,前苏联的资源多,中国有句话很适合形容这两国国家对坦克设计所面临的局面,“饱汉子不知道饥汉子饿”,这就话就是讲德国也想增加坦克的数量,但是因为缺乏资源,所以必须用最少的资源,开发出,最有质量的坦克,精益求精,用坦克本身的性能弥补坦克数量上的弱点,扬长避短。
4.苏联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坦克很粗犷,同时因为苏联的资源多,所以可以不计成本的大量生产坦克,以数量上压倒,德国坦克质量和性能上的优势,同时受到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影响:
大纵深作战理论由苏联军事家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
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纵深作战理论强调突击与追击,同时兼顾反突击。
苏联坦克集团军常用的战术就是进行宽大正面的向心突击,达到撕裂敌人防御阵地的效能,后期的朱可夫(苏联装甲兵之父)非常注重使用坦克的优势,进行宽大正面的向心突击,撕裂了德国的防御阵地,实践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理论的可
行性。
5.德国和苏联坦克设计风格上有非常鲜明的不同,德国坦克更加注重装甲防护,同时在火炮精度上更加重视,但是装甲厚了,也间接降低了坦克这种武器平台的机动性。
6.苏联坦克的设计风格是强调坦克机动性强,发动机马力强劲,火炮威力十足,为了提升坦克机动性,不惜降低坦克侧面和后面的装甲防护能力,只是增强坦克正面装甲厚度,有点剑走偏锋的味道,因为他们的作战理论是宽大正面的向心突击,所以正面受到敌人攻击的可能性最大,这间接影响苏联坦克的设计风格。
综合以上数据,各有千秋,关键还是看使用坦克的人的能力,能不能发挥坦克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或者是扬长补短。
没最好的坦克,只用最强的人。
以下图片是前苏联和德国二战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坦克,仅供参考:
前苏联T-34: T-34坦克是苏联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坦克一共生产了约8万多辆,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前苏联T-54:苏联研制的主战坦克。
是世界上装备数量最多的
坦克。
其战斗全重36.5吨,乘员4人,最大速度50千米/时,最大行驶距离400千米,最大爬坡30°。
主要武器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见火炮)最大仰角+10°,最大俯角-3°,弹药34发,配有榴弹、穿甲弹和破甲弹,穿甲弹初速895
米/秒,最大直瞄射程1600米,最大仰角射程6000米。
辅助武器有7.62 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高射机枪和7.62毫米航向机枪各1挺。
T-54坦克优点是结构简单,机动性好,最大行程较长。
缺点是火力不够强,火控系统简单,车体装甲较薄(最厚处只有101毫米)。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德国虎式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
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德国豹式坦克:豹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又称五号坦克)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入使用的一款坦克,它主要于1943年中期至1945年的欧洲战场服役。
它原本被打算用作为对抗苏联T-34坦克的武器,及取代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并与它们和一些重型坦克一同作战,直至战争结束。
而它亦被认定为德国在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并与苏联的T-34/85齐名。
在1944年之前它被标识为五号坦克豹式,
并被陆军部编号为Sd. Kfz. 171。
在1944年2月27日,希特勒下令它改称“豹式坦克”。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