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地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Word文档]
浅析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关键字:浅析,余华,《活着》,活着,艺术,艺术特色,特色浅析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运用独到的“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历史大变局下,以徐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百姓一生中的坚韧和无奈、求生意识与苦难意识。
其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有力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勾勒出历史背景下的世情百态以及留给读者探讨的多元化主题。
本文将以作者角度分析论证《活着》的艺术特色,并结合阅读感受与文本内容加以解读。
关键词:“局外人”视点;象征;主题多元一、“局外人”视角的独特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但凡拥有独特视角创作的作品都会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
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霍无度败光家产从地主变为贫农、气死父亲之后,心生忏悔继而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有醒悟与改变的人。
在他转变的人生中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接连死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变迁,不失坚忍地活着。
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
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
此外,“局外人”的视角更有利于架构一种历史空间,让读者不至于产生一种疏离感。
进而在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中深层探讨生与死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以及发掘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性。
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更加富有底蕴、引人思考。
此外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发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小见大,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个体来展现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而历史感也是由此而来。
《活着》艺术特色 对比
典例四:福贵对家珍的态度前后不同,形 成鲜明对比。(自身对比)
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具体的实例,看看福贵 对待家珍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这样一种前后 鲜明的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
福贵未败落时: 对家珍没有好言好语,甚至在自己被打扰赌兴时对家珍又打 又骂,一点也不懂得疼爱,完全是一副浪荡子的形象。 福贵败落后: 对家珍充满了愧疚之情,开始良心发现,对家珍有疼有爱, 原先的浪荡子开始向居家好男人转变。 从福贵对待家珍前后态度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福贵性格的 变化,先前的地主少爷、浪荡子,开始向顾家、爱家的好男 人转变,人物的性格不断丰富,由扁平人物向圆型人物转变, 颇耐读者咀嚼,同时,这种鲜明的对比,也将小说的主题进 一步引向纵深,对于“活着”,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以上对比,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
作者并未对以上几个人物作直接评价,但作为 读者的我们,当把福贵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尺,将他 们进行对比时,人物的高下立判。通过对比,我们 看出了龙二的势利与狡黠,看出了长根的朴实与忠 诚,看出了家珍的隐忍与始终如一。通过对比,既 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让我们在 对比中发现人性的美好与丑陋,也引发了我们对人 生的深入思考。
典例二:国军连长与共军团长的对比。(人 与人对比)
请大家在书中找出这个对比,并说明作 者此举的用意。
明确:重读p79、p97相关部分
情节回放: 1、“一听到可以回家,我的心扑扑乱跳,可我看到那个长官腰里别了 一支手枪又害怕了,我想哪有这样的好事……接着就上路了,我的心提到 嗓子眼,那个长官肯定会拔出手枪来枪毙他们,就跟我们连长一样。可 他走出很远以后,长官也没掏出手枪。” 2、“可听到坐着的俘虏哄得笑起来,又看到团长笑着问我:‘你要说 什么?’我这才放下心来,对团长说:‘我要回家。’解放军让我回家, 还给了盘缠。”
《活着的艺术特色探析4200字》
《活着》的艺术特色分析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之一。
其代表作《活着》,善于运用独特视角下的民间艺术语言,文中的内容并不是文学性的进行一系列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方面的刻画,而是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回忆,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小说苦难情节娓娓道来,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是难得的一部将中国大跃进时期与先锋精神相结合,并且再现了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
余华的作品《活着》以小见大,能够将一个家庭经历的种种苦难放置于一个大的历史洪流中。
福贵的一生经历起起伏伏,算得上是十分精彩。
年轻时的福贵确实是生活优渥,虽然本性不坏,却是自甘堕落,沉沦到吃喝嫖赌样样都做,那个时候的他无忧无虑,也像极了现如今的一些年轻人,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度日。
功利心在福贵身上还体现得并不明显,他是个没有理想抱负、只想过安稳日子的“富二代”,却在不经意的人生中屡次“遭遇”死亡,晚年的福贵是悲苦的孤单人生。
福贵身上的忍耐和宽容是中国农民普遍有的文化性格,它源于中国乡土文化的影响和积淀。
通过富贵我们可以看到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生活在苦难和困境中,然而无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和战争,只要自己的生命还在,无论有多大苦难都能承受,因此他们是乐观坚强的。
正如余华所说,“活着就是忍耐。
他同时也有着相当乐观豁达的心态,家庭没落的痛苦、父母双亡的痛苦、战争中恐惧和死亡的痛苦、饥饿的痛苦、妻子儿女离去的痛苦、外孙和女婿死亡的痛苦,这些人生悲痛福贵承受住了,他一个人好好地活了下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震撼。
虽然《活着》这部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生活在大跃进、文革等一些列特殊的社会历史大环境下,但是小说立意的着重点却并不是将重心放在揭露社会问题,而是想展现人性在面对灾难时所闪现出的光辉,人性在那一刻所体现的闪光点将会在苦难的烘托下更显珍贵。
一、在写作方式上以小见大,表达宏观的人道主义温情具体而言,《活着》的“死亡系列”情节,推动着主人公去进行蜕变,文中渗透出的生存意识与生命哲学的巧妙结合,体现了人的坚韧不拔与极限。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电影《活着》改编自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代表作,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姜武等人主演。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该片自1994年上映以来,获得广泛好评,并获得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英国全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电影《活着》是一部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它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嬉笑怒骂的讽刺和批判,透过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隐隐露出一股悲悯的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影片中张艺谋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一、电影《活着》的叙事时间叙事时间在电影叙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媒介,电影主要从时间的顺序、长度和频率三方面来表述叙事内容,借助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的组接以及闪回、闪前等技巧的运用来叙述故事情节。
在电影《活着》中,导演张艺谋也从时序、时长和频率三个方面呈现了作品的叙事时间特色。
(一)时序电影叙事中的时序一般可以分为顺时序和逆时序两种,它们常用来体现电影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顺时序是指在叙述故事时按照故事发展时间进行叙述,而逆时序则是指叙述时间违背故事发展时间的一种多种变形的线型时间运动,倒叙和预叙是逆时序的两种常用表现手法。
变化叙述的时间顺序是电影中用来叙述情节、表达主题的一个强有力的叙事手段。
在电影《活着》中,导演张艺谋十分重视叙事时序的变化,他通过正时序和逆时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正时序来处理电影中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的同时,还适当将时间顺序打乱,穿插运用倒叙、预叙等时间倒错的逆序手法,对故事进行重新安排。
电影中,导演对故事的总体叙述采用的是顺时序的手法,影片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坎坷命运,通过在银幕上打出各个不同年代的字幕来按部就班地叙述极具年代感的故事情节,将主人公几十年来的生活变迁呈现在观众面前。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作者:肖智元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3期摘要:《活着》是90年代颇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之一,作者余华用民间化语言描绘了福贵50年的人生历程,这部作品主题深邃,艺术特色鲜明,其通过平淡舒缓的叙述风格,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淡淡的温情。
关键词:《活着》人物形象叙事技巧语言特色余华是先锋作家的中间人物,《活着》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苦难的经历,通过塑造福贵这一形象展示了生命的坚韧,讴歌了福贵对苦难的乐观精神,通过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带给读者心灵的感动。
笔者反复阅读《活着》这部小说,试从人物形象、叙事技巧、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分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其内容如下。
[1]一、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余华在《活着》这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福贵这一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大环境,同时又包含由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环境。
《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展示了几种人物的生活环境:①福贵早年富裕的地主生活。
在这个时期福贵是一个“二流子”,生活以赌博、逛妓院为主。
同时,作者交代了“日本投降,国军进城”的历史环境。
通过交待福贵优渥的生活环境为后面福贵命运转折埋下伏笔。
②福贵家境败落后的政治环境。
福贵进城抓药时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在两年军旅生活中,福贵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
③将人物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福贵命运的波澜起伏。
解放战争胜利后,福贵解甲归田,与家人团聚,福贵一家人的生活代表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作者在描写这部分内容时描述了人民公社运动、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化革命等社会环境,并将人物生活环境与其融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更具备典型性特征。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生种种坎坷后终于与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但是造化弄人,家人先后死去,连他的小外孙也因过多食用豆子而撑死。
在普通民众眼里,福贵的一生是十分凄凉、悲惨的,但是福贵却没有在苦难中一蹶不振,而是超脱苦难,始终对生命抱有乐观的精神,这种达观超脱的精神着实令人佩服。
活着的艺术特色
活着的艺术特色活着是一种艺术,因为生命之美体现在每个人独特的特色和生活方式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和人生阅历,这些经历影响着个体的想法和行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表达和分享生活的过程中,艺术特色得以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人们之所以具有艺术特色,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人们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包含了语言、信仰、社会价值观、美学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这些因素塑造了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文人雅士尤其注重品位和文化素养,追求雅致和精致的艺术品。
而在西方文化中,注重达到自我表达的自由和个性化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人们的文化背景塑造了每个人的独特艺术特色。
另外,人们的生活经历也是形成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在特定人生阶段的兴趣和追求。
这些经历包括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旅行经历等。
比如,一个冒险家对冒险旅行的向往和勇气,或者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灵感都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
同时,人们的个性特点也是表现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的性格、兴趣、嗜好都不同,这些特点会在个体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等方面得到体现。
例如,一个崇尚简洁的人在生活中可能追求简约、简单和极致的艺术表达;而一个喜欢色彩的人可以在色彩搭配和使用方面表达自己的艺术特色。
最后,人们的艺术特色会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展现。
这些方面包括服饰搭配、住宅装修和家居用品选择等个人生活领域。
例如,有些人喜欢将鲜花摆放在家中,呈现出本土传统花卉元素;而有些人则注重家居用品的独特设计,从而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之,活着的艺术特色源自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个性特点,以及在个人生活方面的表现。
人们的艺术特色是多样性和多样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美学。
它们在表达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体现和共享,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活着》是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90年代极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余华创作由冷漠血腥向温情转型的分水岭。
它向我们讲述了在中国近百年的动荡背景下,主人公福贵一生经受过的生活磨难,亲人离逝的无奈,最后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悲惨遭遇。
这些苦难与伤痛把主人公福贵历练得更加坚强,让他历经人世沧桑,看清人情冷暖,从而懂得活着的意义。
本文将从叙事技巧以及语言特色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来浅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叙事角度上,小说以“我”为第一视角进行回忆,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
“我”以一个民歌收集者的身份游荡在充斥阳光的乡村,在夏日的池塘边遇到了已是老人的福贵,同时十年前“我”的悠闲自得与福贵年轻时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反差。
“我”是一个叙述者,福贵又是另一个叙述者,作者采取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来拼凑出福贵悲剧的人生,通过双重叙述视角使得主人公福贵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增添了作品的代入感。
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以轻写重”和重复叙述,用平淡的语言掩藏内心的悲伤,以连续不断的死亡事件为内容进行重复叙述,让读者产生最直接的生命体验。
比如主人公福贵只是通过热度的消失来描述妻子家珍的死亡的场景,这样轻描淡写的重现妻子的死亡,在他那平静的语句中仿佛看不到一丝悲痛,殊不知背后隐含的却是生者对于死亡的无奈。
而在面对丧子之痛时,福贵只是对县长春生说了三句话:“春生,我儿子死了,我只有一个儿子”、“我要去看儿子了”、“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我吧”。
从这三句短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失去儿子的可怜父亲,在用这种平平淡淡的语句努力的压制着自己的内心悲痛与无助。
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死亡在福贵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波澜不惊,但平淡的叙述却加强了故事本身的情感冲击力,把苦难和温情的主题向读者展露无遗。
此外,小说还采用以顺叙为主的基础上穿插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使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化的波折,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活着叙事结构
1叙事结构在我看来,影片的结构非常清晰,而且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明暗线交织,情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过渡和谐而情节丰满。
明线则为导演为影片分的四个部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
通过这种线型的结构形式,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线型的结构形式,把人物融入时代背景当中刻画,让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交替上演。
暗线则是皮影。
皮影在影片中起的作用,不只有象征人物形象、见证人物多舛的命运的作用。
它在实现情节的连接和场景的转换上,在烘托和渲染背景和奠定感情基调方面,有极其重要且巧妙的运用。
现我现我结合具体的场景,简要进行分析:1,影片的开头,当福贵在赌场赌钱时,曾唱过一段皮影。
“奴和潘郎宵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
此时的他还是养尊处优的少爷,对皮影还只是无聊的消遣和娱乐。
从皮影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此时的生活和心理。
而赌钱过程中,伴随一阵紧张而激烈的皮影,他输掉了一切,开始了自己命运的转折。
此为一。
2,接着是他向皮影班主借了皮影,开始了自己的卖艺生涯。
镜头由皮影班主拿起来的皮影巧妙的过渡到了他辗转卖艺的场景。
“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老贼姜飞雄”,也是他此刻处境和心理的反映。
此为二。
3,再接着,影片由一把刀划入皮影的帐幕,场景顿时转变,他们面对的是国民党的军队。
被抓壮丁入伍,又为转折。
此为三。
4,被共产党俘虏,镜头由被刺刀刺着放在阳光下的皮影转换到为共产党唱戏的情景。
“广成子拾起翻天印,宝印起处疼煞人。
急忙我把二将换,速速逃往黄花山”。
他死里逃生,回到了家人身边。
此为四。
5,大跃进运动了,皮影逃过一劫。
他为炼钢工人唱戏,“赤精子使起阴阳镜,宝镜照得月难唤,吩咐一声莫怠慢。
”有一种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激情在里面。
只是同样在唱戏的地点,他又经历了儿子的死亡。
6,文化大革命,皮影难逃次劫,被烧掉。
而女儿也在这场“革命”中因生育死去。
7,皮影箱子最后成为了孙子放小鸡的地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和活着的希望。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叙述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者之间的媒介。
作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体现的,因而叙事语言也成为了解作家的直接路径。
余华的《活着》在叙事语言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试以小说的叙事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以地域性乡土语言、充满温情的语言及冷静的死亡叙述三方面浅析其语言的独特风格。
余华;《活着》;叙事语言C953A1007―4309(2010)10―0125―1.5《活着》是余华作品由暴力转向温情的代表作之一。
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重复而有节奏的叙述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地域性乡土语言对作家而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固然与作家独有的个人感悟、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内在的因素有关,同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地域等外在因素也相关。
被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评价为写出了“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余华,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始终是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有着吴越文化的精神,有着乡土文化的特质。
《活着》所蕴含的地域性乡土语言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将江南农村生活、乡土人情等都浓缩到文本中,清晰地再现了浙江一带的乡村风貌;且小说以老人讲故事的口述形式展开,语言高度口语化的同时质朴简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乡土韵味。
小说中的人物,从福贵的父亲到小孙子苦根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作家巧妙地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一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等等,给每一人物特定的言语措辞。
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农民。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福贵,作家给予他最简洁最朴素也是最粗俗的措辞。
余华说“福贵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必须时刻将叙述限制起来,所有的词语和句式都为他而生,因此我连成语都很少使用,只有那些连孩子们都愿意使用的成语,我才敢小心翼翼地去使用。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题目: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正文: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福贵的生活。
1. 叙述视角的多样性活着的叙述视角非常多样化,从福贵自身的角度,到他的妻子儿女的角度,再到他的邻居和朋友的角度,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经历,使得小说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多样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福贵的生活,以及他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2. 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活着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福贵所经历的各种细节,包括日常生活、家庭矛盾、社会变迁等,都被余华生动地描绘出来。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刻画了福贵这个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探讨活着中的情感描写非常丰富,从福贵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深情厚爱,到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思,余华都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种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探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哲学作品。
4. 语言的运用活着的语言运用非常独特,余华使用了非常多的比喻、隐喻和象征,使得小说具有了非常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运用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小说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和人生。
5. 主题的探讨活着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探讨,它通过对福贵的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关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和人生的真相和面貌。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命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电影《活着》评析
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摘要:电影《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电影虽是悲剧却没有给观众压抑,体现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整个电影用幽默稀释悲剧,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皮影道具与音乐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福贵这个小人物,反映了旧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有很深的寓意。
关键字:电影《活着》;小人物;幽默;皮影;表演;音乐;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影片,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活着》的主旨思想的表达(一)对小人物的塑造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活着》的艺术特色(一)幽默稀释悲剧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张艺谋把小说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提到的发炮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以达到丑化那个时代的目的,这都是值得观众留意并深入分析的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有何目的的细节。
《活着》读书分享ppt课件
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思考
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 展示生命在苦难面前的脆 弱,以及人们在逆境中坚 韧求生的力量。
存在的价值
探讨个体在社会和历史进 程中的存在意义,以及如 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价 值和尊严。
对生命的敬畏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命运, 引发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和珍 惜。
有评论认为,《活着》通过福贵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展现了人类在苦难中的坚韧和 毅力,以及对生命和家庭的珍视。
指出小说中的不足之处
也有一些评论认为,《活着》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情节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不 够丰满等。但这些不足并不影响小说的整体价值和影响力。
互动环节:听众提问及讨论
提问
01
请问你对小说中福贵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他有哪些特点让
作者简介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先锋派小 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独特的文学 风格和深刻的人性刻画而广受读者喜 爱。
本次分享目的与意义
分享目的
通过本次分享,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活着》这部小说,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人 生哲理和生命意义。
分享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生命的真正意义。通过分享《活着 》,可以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珍惜生命,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 的挑战和困难。
《活着》读书分享ppt 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活着》内容概述 • 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 • 阅读体验分享与交流 • 延伸阅读推荐与拓展思考
01 引言
书籍背景及作者简介
书籍背景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 长篇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 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 幸遭遇和坎坷命运。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活着,是每个人都有的共同经历,却也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在文学中,活着作为一个主题被广泛探讨和描写,不同的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活着的方式和意义。
活着的写作手法之一是以个人的视角和感受来描写生活的点滴。
作家通过自己的身世经历、感受和思考,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
例如,余华的《活着》以主人公福贵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苦难和生活的坎坷。
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无奈。
这种以个人视角来描写生活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活着的写作手法还包括对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描绘。
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的深入观察和描写,展示了活着的不同方式和意义。
例如,莫言的《活着活着就老了》以一个老年人的视角,描绘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对生活的思考。
莫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切的情感表达,使读者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产生共鸣和思考。
活着的写作手法还包括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来描绘生活的意义。
作家通过对象征符号和隐喻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感悟。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类的孤独和生活的无常。
马尔克斯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奇幻的情节,给予读者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和思考。
在艺术特色方面,活着的描写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张力。
作家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老渔夫的坚持和奋斗为主线,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坚韧。
通过海明威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写,读者能够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动。
活着的描写还常常伴随着对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作家通过对死亡的描绘和对存在的追问,使读者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产生思考和反思。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以主人公格里高利的突变为契机,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奈。
活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简单概括(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活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简单概括(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本文目录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余华的《活着》有什么艺术特色余华小说《活着》创作特征具体有哪些求余华《活着》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藏克家的《有的人》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艺术特色有:1、充满温情的语言。
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贵一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通过人物的语言得到很好体现,夫妻之情,姐弟之情以及亲情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2、充满民间特色的语言。
《活着》一文中的俚语口语是很具民间特色的,既贴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
主题思想:在《活着》中,余华摒除了一切知识分子的叙事语调,摒除了一切过度抽象的隐喻性话语,也摒除了一切鲜明的价值判断式的表达,而将话语基调严格地建立在福贵的农民式生存背景上。
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余华的《活着》有什么艺术特色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
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
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表现手法一、转折:从人物失语到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余华的整体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者叙事的符号,人物形象大都飘忽朦胧,幽灵般捉摸不定,人物对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书面化语气,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态度,缺乏个性化色彩,不具有独立的品格和地位。
到《活着》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即使是苦根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并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
2023年余华《活着》读书报告
2023年余华《活着》读书报告余华《活着》读书报告篇一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个地主少爷,嗜赌成性,赌光家业一贫如洗。
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去城里求医,半路被国名党拉去做壮丁。
后来,等他回来了,女儿因病哑了,母亲也病了。
命运捉弄人,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
然而痛苦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
大跃进,饥荒饿的妻子家珍驼了背。
儿子因为拯救校长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因为抽血过多死了。
后来女儿,妻子,偏头女婿,外孙相继死去,只剩下两个老不死的,福贵和老牛。
作品艺术特色:①.苦难连环扣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东西毁灭给人看。
”福贵的一生就是一幕幕面对死亡的过程②.经历风雨后的释怀富贵送走了自己身边的一个个亲人,任然悠闲恬静的活着,向别人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的人生境遇,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但他那爽朗的笑声中流露的是温厚的高远情怀③.活着之义追寻只有领会懂得了死,才会领会懂得生。
福贵也许明白了,我们却任在探寻。
人为什么活着,也许我们到了垂暮之年才会和福贵一样豁然开朗。
“笑得方式哭,亡的伴随下活着”作品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感伤幽默。
揭示了个体生存状态和苦难。
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体现出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
作品的结果虽然温和,但颇令人深思。
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对大跃进,__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放弃先锋文学前卫笔法,走向传统的小说。
作品中友朋友,母子,父子,孝悌,夫妻之情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说:“如果现在要谈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谈些永恒的东西。
《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读完小说,最令人深思的就是人为什么活着。
有人讲人活着总有理由,富贵年轻的时候生不如死,为自己找一个理由,将爹败掉的一百亩地赢回来。
战时九死一生的他,坚持活着,是为了再见老娘,妻子,一双儿女。
极度贫困饱受命运之苦的他,为什么活着,他的亲人需要他。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小说平实的语言将本身虚构的事实讲得如此真实, 将中国人的生活讲得不动声色却着实催人泪下,当 我们被作者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吸引的时候,这部小 说才会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才可能在更本质的层 次上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
作者自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 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 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 的责任,去忍受现实所给予我们 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明显是对中国过去的政治运动荒谬性作出的批判 ,对于那个年代人们的愚蠢行为和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普通老百姓的嬉笑怒骂中进行批判。在一个个 “伟大”的时代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难以把握住 自己的命运,人的徒劳,人的无奈,人的卑微的欲 求——活着,是如何的被践踏。
2、歌颂人的承受苦难的能力及其在苦难中人 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
小说《活着》从细微处讲述生活,讲述特定 历史时期之下小人物的命运,讲述了一段中 国社会不同寻常岁月中一个平凡家庭活着与 死亡的故事。像一部关于历史的寓言,以意 象直接的叙述方式领悟错综复杂的人生含义 。作者余华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 地将生活残酷的本质从虚假人道中剥离出来 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 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 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 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 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 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 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 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 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 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论余华《活着》的艺术风格
论余华《活着》的艺术风格作者:张兵芳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
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
《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
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
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关键词:《活着》;福贵;语言特色;叙事风格Abstract:In a humorous and folk language, a life of the old man, named Fugui who has suffered a lot, is portrayed in the fiction Alive.It seems that he should die most, but he has been alive all the time.It expresses the minimum life pursuit of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by the character Fugui, that is to alive.As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Yu Hua's writing style, the author uses the narrative order and the double narrative style to outline the poor life of the grassroots represented by Fugui in concise and emotional language.Through the image of Fugui, readers perceive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of life;through two charming women in the fiction the readers comprehend the value of inclusion.It is the vivid narration rather than form pursuit that characterizes the artistic uniqueness of Alive.Key words:Alive;Fugui;language features;narrative style《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通过描写福贵的苦难人生,表达了人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艺术特色细节描写
作用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 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 最重要的方法。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气 氛、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特点
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以小 见大的作用。
细节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是现实 主义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
社会环境描写
➢ “村长也不叫村长了,改叫成队长。村里男男女女就跟 当兵一样,队长将一天的活分配下来,大伙就分头去 干。”
➢ 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出当时的环境的可笑与荒谬, 为下文家珍生病和带病炼钢铁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或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 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家珍病了那么多年,在床上下不了地,头发还是梳得整 整齐齐的。。。
运用外貌细节描写,通过整齐的头发表现了家珍的规整, 积极严谨的生活态度。
心理细节描写
➢ 那晚上我和家珍都睡不踏实。。。想来想去这都是命, 只是苦了老孙头,家珍总觉得这灾祸是我们推到他身上 去的。。。
➢ 经历炼钢选址风波后,通过对福贵和家珍的心里描写, 写出两人心中的歉疚,表现了两人的善良和愚昧信命的 心(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 态、风度、习惯性特点)、动作、语言、心理细节 描写。
请推荐小说中你喜欢的精彩的 人物细节描写语段,并说明推 荐理由。
示例
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变卖光了以后,我娘就常常领着凤霞去 挖野菜,我娘挎着篮子小脚一扭一扭地走去,她走得还没 有凤霞快。她头发都白了,却要学着去干从没干过的体力 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是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90年代很具影响力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以先锋精神与中国沉重的乡村现实相结合的作品。
也是余华创作由冷漠血腥转向温情的转型代表作。
《活着》的艺术成就最典型的是它的语言特色(一)充满温情的语言《活着》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贵一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通过人物的语言得到很好体现,福贵与家珍的夫妻之情,凤霞和有庆的姐弟之情以及福贵与二喜、苦根之间的亲情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
如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家珍并没有埋怨他,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他娘也跟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当福贵跟他娘商量搬到城里去开铺子时,他娘只说了一句“你爹的坟还在这里”这,些简短的话语里面有夫妻之间的爱也有母子之间的情,这样的语言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得含蓄而又意味深长。
又如家珍在福贵被抓壮丁回家后对他说:“我也不想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这是最朴实的话语却又是最真切的内心表白,在那个年代,能每年给丈夫做一双新鞋就意味着夫妻两人从今以后再不分开。
这是那时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种福分。
这样的温情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活着》里有庆与他的羊之间的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在看到自己心爱的羊要被卖掉时,有庆可怜巴巴地对他爹说“爹,你别把它卖给宰羊的好吗?”这样的温情是力透纸背、催人泪下的。
“作者在叙述中充满了感情,比如主人公福贵在对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及女婿和外孙等亲人的回忆叙述中,用语非常亲切,整个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悲凉意味,但在叙述语言上却是饱含深情的。
整个作品被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所笼罩。
”[5](二)充满民间特色的语言《活着》一文中的俚语口语是很具民间特色的,既贴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
这也是《活着》的语言独具特色的地方。
如福贵在输光家产后,他娘不怪他却怪他爹,“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句把这层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把人死了说成人“熟”了也很符合江南农村的风俗习惯。
福贵在教训儿子有庆穿鞋坏得快时说“你这是穿的,还是啃的?”这样独特的问法恐怕也只能出自农民之口了。
刚开始实行人民公社时,食堂天天都有肉吃,队长这样感叹道:“这日子过得比二流子还舒坦。
”这些看似粗俗的语言实则反映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天天都有肉吃的日子谁都愿意过,可这也预示了随后到来的大饥荒。
老年的福贵在听到两个女人谈论村里挣钱最多的那个男人时这样说道:“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这样的俚语口语既反映出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坎坷起伏后得出的做人哲理,也使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别具特色。
1.独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
余华在创作中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熟练而又高超,这在《活着》中表现犹为明显。
有人统计《活着》中有五十四处精当巧妙的比喻,这些比喻构成了余华小说叙述风格很重要的一方面。
《活着》中故事的讲述者是农民福贵,所以作者在使用比喻时也必须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喻体。
余华自己也说过:“比如福贵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必须时刻将叙述限制起来,所有的语词和句式都为他而生,因此连成语都很少使用,只有那些连孩子们都愿意是使用的成语,我才敢小心翼翼地去使用。
”[2确]实如此,《活着》几乎所有比喻句的喻体都是一个农民所知道和熟悉的事物。
如“我听到爹在那边像是吹唢呐般地哭上了”爹,“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好,“端端的一个家成了砸破了的瓦罐似的四分五裂”穿,“上绸衣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等等类似的比喻在作品中俯拾皆是。
“唢呐”、“钝刀子”、“瓦罐”、“鼻涕”等事物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用这样的事物打比方既形象生动又符合人物身份,具有特别的艺术感染力。
2.福贵自我评价的语言。
《活着》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因此,叙述者即主人公福贵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加入了大量的自我评价。
其中有对自己年轻时所犯错误的忏悔,有对自己生活的宽慰也有乐天知命的顺从。
福贵在讲述中对自己的出场是这样介绍的:“我是我们徐家的败家子,用我爹的话说,赵深艳,向章婷: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7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8卷增刊我是他的孽子。
”讲到妻子家珍时,他说“家珍是个好女人,我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
”现“在想起来叫我心疼啊,我年轻时真是个乌龟王八蛋。
这么好的女人,我对她又打又踢。
”讲到儿子有庆时,福贵说“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
”谈到自己现在孤单一人的生活时,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1这]些都是福贵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发出的肺腑之言,他是带着感恩和忏悔的心态去述说的,所以,福贵一家人的命运呈现给读者是温暖的,是充满感情的。
在叙述中,福贵在该责备的时候责备了,在该遗憾的时候遗憾了,在该宽慰的时候也宽慰了。
通过这些自我评价的语言,读者也仿佛跟随着福贵又经历了一次人生。
对《活着》语言特色的评价(一)转折:从人物失语到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余华的整体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者叙事的符号,人物形象大都飘忽朦胧,幽灵般捉摸不定,人物对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书面化语气,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态度,缺乏个性化色彩,不具有独立的品格和地位。
到《活着》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即使是苦根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并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
这种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到《许三观买血记》表现更为明显,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的对话“一方面是人物发言,另一方面是叙述前进时的旋律和节奏。
”[6《]许三观卖血记》大量人物对话的成功运用是余华的创新但也得益于《活着》语言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二)突显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语言是最具特色的,福贵一生中多种身份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他都有自己的语言,如在当少爷时,他对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这样说话:“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
”对教训自己的爹说道:“爹,你他娘的算了吧。
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
”这些语言是大逆不道的、是粗俗的。
但却很符合福贵当时少爷的身份,塑造出福贵年轻时不思进取、浪荡不羁的形象。
等到家产输光,自己沦为一无所有的佃户时,他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赢光自己家产而成为地主的龙二说话点头哈腰且一口一个“龙老爷”这,样的形态和语言让一个卑微的佃户形象跃然纸上。
正是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三)细节处打动人心余华是善于细节描写的作家,《活着》中多处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人物细腻的感情,有庆每天光脚拿着鞋跑去上学,为的是怕母亲做鞋太累;福贵在送凤霞回去的半路上又折回来,为的是不舍;二喜宁可自己去喂饱蚊子,为的是怕凤霞被叮咬;家珍遭到打骂,在爹爹的账房前哭泣,却怀着身孕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为的是不让爹爹操心;苦根在知道二喜死后,仍然嚷着要爹爹领他回家,为的是不知道死的含义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辛酸泪下。
即使是只出现了几次的福贵的父母也因细节而鲜活。
福贵的爹让他肩挑三担铜钱而不是换成银元去城里还债,为的是让他知道生活的苦;福贵的娘用朴素的人生观“只要活着,穷点也不怕”做着家庭的精神支柱。
相比福贵年轻时的花天酒地,这种辛苦但充满感动的生活,才算真正地活着。
这些俯拾皆是的细节抓住了人物的内心和深层意识,发掘起了读者真正的感动。
(四)彰显主题福贵回忆式的叙述充满了温情,余华在作品中对福贵的措辞选取的是最简洁、最朴实的。
“在《活着》中,余华摒除了一切知识分子的叙事语调,摒除了一切过度抽象的隐喻性话语,也摒除了一切鲜明的价值判断式的表达,而将话语基调严格地建立在福贵的农民式生存背景上。
”[7]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死亡在福贵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波澜不惊。
但这样的叙述却使得故事本身的情感冲击力获得了空前的加强,把苦难和温情的主题向读者展露无遗。
余华对苦难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温暖的方式表达的,区别于前期作品的揭露和批判,在《活着》中,余华展示的是一种高尚:“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
”余华称《活着》是一部高尚的作品,在于他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生命之间的友情以及一个人如何去不死。
对于如此沉重的话题和如此重大的苦难,余华让作品中的叙述者用平静得几乎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述说,苦难是在一种达观知足的状态下承受下来的,这样用温情来表达苦难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一种领悟以及这样的一种静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活着》整体上的叙述风格和叙事语言很好的表现了作品苦难和温情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