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艺术特色 细节描写【精选】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运用独到的“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历史大变局下,以徐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百姓一生中的坚韧和无奈、求生意识与苦难意识。
其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有力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勾勒出历史背景下的世情百态以及留给读者探讨的多元化主题。
本文将以作者角度分析论证《活着》的艺术特色,并结合阅读感受与文本内容加以解读关键词:“局外人”视点;象征;主题多元一、“局外人”视角的独特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但凡拥有独特视角创作的作品都会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
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霍无度败光家产从地主变为贫农、气死父亲之后,心生忏悔继而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有醒悟与改变的人。
在他转变的人生中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接连死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变迁,不失坚忍地活着。
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
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此外,“局外人”的视角更有利于架构一种历史空间,让读者不至于产生一种疏离感。
进而在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中深层探讨生与死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以及发掘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性。
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更加富有底蕴、引人思考。
此外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发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小见大,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个体来展现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而历史感也是由此而来二、象征意味的叙述方式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连接文章主旨与内容的桥梁,作者在不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引导,便是象征的精髓。
浅析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
姜洁+刘乃维摘要:中国现代有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应用独到的“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在面对汗青大年夜变局下,以徐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庶平易近毕生中的坚韧和没法、求生看法与苦美不美观法。
个中,作者应用意味手段有力地对人物笼统停止了塑造、勾画出汗青配景下的世情百态和留给读者评论辩论的多元化主题。
本文将以作者角度剖析论证《活着》的艺术特点,并联合浏览感触感染与文本内容加以解读。
关键词:“局外人”视点;意味;主题多元1、“局外人”视角的合营感化在文学作品中,凡是具有合营视角创作的作品都邑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说。
小说中的“我”是一名官方采风人,偶碰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不美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说方法再现其所述的磨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金如土败光家产从地主变成贫农、气逝世父亲以后,心生懊悔继而爆发转酿成了一个有觉悟与修改的人。
在他改变的人生中老婆、儿子、女儿、女婿和外孙接连逝世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件迁,不掉坚毅地活着。
全部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言语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说的关键处不时交叉“我”的看法与体会。
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发生纯真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拟之感,进而添加了故事自身的客不美观存在的特点。
另外,“局外人”的视角更有益于架构一种汗青空间,让读者不至于发生一种疏离感。
进而在浓重的汗青感、时代感中深层评论辩论生与逝世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和开掘人物眼前所包罗的兽性。
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兽性内容越发富有底蕴、引人思考。
另外客不美观、沉着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起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外一个益处是以小见大年夜,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集体来展现整個汗青配景下的社会百态,而汗青感也是由此而来。
2、意味意味的叙说方法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屡次应用意味手段。
《活着的艺术特色探析4200字》
《活着》的艺术特色分析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之一。
其代表作《活着》,善于运用独特视角下的民间艺术语言,文中的内容并不是文学性的进行一系列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方面的刻画,而是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回忆,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小说苦难情节娓娓道来,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是难得的一部将中国大跃进时期与先锋精神相结合,并且再现了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
余华的作品《活着》以小见大,能够将一个家庭经历的种种苦难放置于一个大的历史洪流中。
福贵的一生经历起起伏伏,算得上是十分精彩。
年轻时的福贵确实是生活优渥,虽然本性不坏,却是自甘堕落,沉沦到吃喝嫖赌样样都做,那个时候的他无忧无虑,也像极了现如今的一些年轻人,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度日。
功利心在福贵身上还体现得并不明显,他是个没有理想抱负、只想过安稳日子的“富二代”,却在不经意的人生中屡次“遭遇”死亡,晚年的福贵是悲苦的孤单人生。
福贵身上的忍耐和宽容是中国农民普遍有的文化性格,它源于中国乡土文化的影响和积淀。
通过富贵我们可以看到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生活在苦难和困境中,然而无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和战争,只要自己的生命还在,无论有多大苦难都能承受,因此他们是乐观坚强的。
正如余华所说,“活着就是忍耐。
他同时也有着相当乐观豁达的心态,家庭没落的痛苦、父母双亡的痛苦、战争中恐惧和死亡的痛苦、饥饿的痛苦、妻子儿女离去的痛苦、外孙和女婿死亡的痛苦,这些人生悲痛福贵承受住了,他一个人好好地活了下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震撼。
虽然《活着》这部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生活在大跃进、文革等一些列特殊的社会历史大环境下,但是小说立意的着重点却并不是将重心放在揭露社会问题,而是想展现人性在面对灾难时所闪现出的光辉,人性在那一刻所体现的闪光点将会在苦难的烘托下更显珍贵。
一、在写作方式上以小见大,表达宏观的人道主义温情具体而言,《活着》的“死亡系列”情节,推动着主人公去进行蜕变,文中渗透出的生存意识与生命哲学的巧妙结合,体现了人的坚韧不拔与极限。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作者:肖智元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3期摘要:《活着》是90年代颇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之一,作者余华用民间化语言描绘了福贵50年的人生历程,这部作品主题深邃,艺术特色鲜明,其通过平淡舒缓的叙述风格,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淡淡的温情。
关键词:《活着》人物形象叙事技巧语言特色余华是先锋作家的中间人物,《活着》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苦难的经历,通过塑造福贵这一形象展示了生命的坚韧,讴歌了福贵对苦难的乐观精神,通过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带给读者心灵的感动。
笔者反复阅读《活着》这部小说,试从人物形象、叙事技巧、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分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其内容如下。
[1]一、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余华在《活着》这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福贵这一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大环境,同时又包含由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环境。
《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展示了几种人物的生活环境:①福贵早年富裕的地主生活。
在这个时期福贵是一个“二流子”,生活以赌博、逛妓院为主。
同时,作者交代了“日本投降,国军进城”的历史环境。
通过交待福贵优渥的生活环境为后面福贵命运转折埋下伏笔。
②福贵家境败落后的政治环境。
福贵进城抓药时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在两年军旅生活中,福贵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
③将人物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福贵命运的波澜起伏。
解放战争胜利后,福贵解甲归田,与家人团聚,福贵一家人的生活代表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作者在描写这部分内容时描述了人民公社运动、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化革命等社会环境,并将人物生活环境与其融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更具备典型性特征。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生种种坎坷后终于与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但是造化弄人,家人先后死去,连他的小外孙也因过多食用豆子而撑死。
在普通民众眼里,福贵的一生是十分凄凉、悲惨的,但是福贵却没有在苦难中一蹶不振,而是超脱苦难,始终对生命抱有乐观的精神,这种达观超脱的精神着实令人佩服。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贫苦农民福贵为主人公,通过他经历的一系列人生起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与人类困境。
在小说中,死亡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它不仅是福贵个人命运的反映,同时也承担了表达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社会冷酷现实的讽刺揭示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余华在小说中对死亡叙事和修辞处理的精髓。
首先,余华运用细腻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死亡对个人生命的冲击和意义。
小说开篇,福贵亲眼目睹了妻子家春的死亡,这是他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感受到了死亡的残酷和无情。
余华从福贵的视角描绘了妻子生前和死后的形象,通过对福贵内心的描写和反思,展现了死亡对福贵的巨大打击。
福贵不仅承受了妻子的离世之痛,还得面对家庭的破裂和贫困的现实。
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余华向读者传递了死亡对个体生命带来的冲击和压迫感。
其次,余华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修辞手法,将死亡与其他主题相结合,以强化对死亡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细致描写,将死亡与农村生活、家庭关系、历史变迁等主题相互渗透、相互映衬。
例如,福贵的儿子孙生出生时,整个村庄正值饥荒期,婴儿们接连夭折。
这种对比极强烈的生死对照,使得孙生的出生更显得珍贵和脆弱,同时也揭示了饥荒和社会动荡对个体生存的考验。
此外,余华还通过对个体命运的铺陈,将死亡作为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小说中,福贵亲眼目睹了无数亲人和亲友的死亡,其中包括儿子孙生、女儿兰花等。
这些死亡并非自然的消亡,而是由于战争、饥荒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的。
通过描绘这些悲剧性的死亡,余华暗示了中国社会中个体命运的无奈和生存的艰辛。
他通过死亡对社会冷漠和不公的讽刺,激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余华还通过对死亡叙事的不同层面的处理,强化了死亡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福贵在年老体衰之际,开始对自己的经历和生命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财富和地位,而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间的温情。
《活着》艺术特色 情节安排分析
11
链接:作者自己谈小说的结构问题
最初的时候我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 可是困难重重,我的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我突然从第一 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 出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 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我十分顺利 地写完了《活着》。(节选《麦田新版自序》)
1、原文围绕春生设置了怎样的伏笔?请 找出,并赏析。
赏析:
福贵被抓壮丁,结识老全、春生,一起度过一段 艰难的“活着”的日子,在解放的最后关头,老全中 流弹身亡,算是有了一个结局,一个交代,而春生不 知所踪,书中这样写道:“没想到他们是给我们送吃 的来了,要是春生在该多好,我往远处看看,不知道 这孩子是死是活”,自此埋下伏笔。 直到后来有庆的死,才又牵出春生,让读者恍然 大悟,前文春生失踪一事有了着落,形成照应,至此, 这一情节的设置才算完整。
问题三:《活着》这部小说的结构方式很独特, 不是单纯的主人公现身说法,也不是旁观者的 冷峻叙事,你觉得它的结构方式有何特点?这 样做有何好处?
明确:
双重线索叙事。 即由“我”引出小说真正的叙事人,让福贵成为叙 述的主体,我成为同读者一样的故事的聆听者。这样 做的好处是,更容易拉近故事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 更容易解读福贵的内心。理解在他故事背后隐藏的深 重的悲哀,而这种悲哀在被推到极致的时刻,“我” 又会出现,短暂的停顿和安详的气氛带来更加有力的 震撼,同时留下时间和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和体验 人物内心巨大的悲痛之声。
链接:人物命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作者在此做了这样一个情节安排,让人物的命运发生了 极大的逆转,看起来具有极强的偶然性,但又透露着一种 必然,扩充到全书,福贵的败家、福贵爹被气死、凤霞变 哑、有庆死、凤霞死、苦根死都充满着一种偶然的戏剧性 色彩,但其深层的意蕴或许不仅限于此,有一种无法摆脱 的宿命意味,正是面对这一次次躲都躲不开的死亡,福贵 不断加深对“活着”意蕴的认识——向死而生,也正是在 与命运的乖张的较量之中,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升华。
《活着》的人物、语言及叙事艺术
活着》的人物、语言及叙事艺术一.人物形象――主人公福贵的人生态度及起由在《活着》中,作者对于主人公福贵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述他的生平遭遇来侧面反映他内心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与其说《活着》是福贵的个人传记,倒不如说是他在生活磨难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史。
“富贵的精神史是在生命――人性的层面上展开的。
” i正如余华本人对福贵这一角色的评价,“世界上对生命最为尊重的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体会到生老病死的无常,如果没有不能直面生命的残酷与真实,福贵是无法得出如此真切的体验的。
从青年时期的家道中落、家破人亡到成家立业之后的妻离子散,从妻子被病魔缠身到儿女因意外而离世,最后再到与孙子相依为命最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孙子痛苦离开人世。
这些接踵而至的痛苦恰似一座座厚重的大山一次又一次压在这位老人满目疮痍的脊梁上,没有气馁,没有绝望,没有堕落,当发现反抗只是一种无谓的挣扎,福贵最终选择了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承受生命之轻。
纵观《活着》全文,我们不得不体会到余华在塑造福贵这个角色时,所暗含的一种黑色幽默意识,即福贵身边的亲人朋友相继离世,甚至连自己的儿女、孙子也先自己而去,而自己最后依然还是“活着”,这是何等的无奈和讽刺。
此时,“活着”已经不仅仅是主人公的现实状态,它更体现了一种源自于对生命的尊重,是人生而为人的基本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不得不改观自己对于生命与磨难的认识,不得不重新审视对于苦难的态度,不得不在沉重面前不断忍耐,不断追求精神的强大和坚强。
《活着》因为福贵这种温柔地忍难而变得沉郁、坚定,变得温情脉脉。
然而,对生命包容态度的形成,这里不得不提及对福贵影响至深的两个人一一福贵的母亲和妻子家珍。
当福贵败光祖产祖业,失魂落魄地回家后,父亲气恨交加,声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剐了你,阉了你,剁烂你这个乌龟王八蛋” ii 。
此时此刻,福贵像是行尸走肉一般,连自己都无法看到自己的希望,只是单纯地想要去逃避父亲的惩罚,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然而他的妻子和母亲却真正地鼓舞了他,告诉了怎样好好地活。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活着》是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90年代极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余华创作由冷漠血腥向温情转型的分水岭。
它向我们讲述了在中国近百年的动荡背景下,主人公福贵一生经受过的生活磨难,亲人离逝的无奈,最后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悲惨遭遇。
这些苦难与伤痛把主人公福贵历练得更加坚强,让他历经人世沧桑,看清人情冷暖,从而懂得活着的意义。
本文将从叙事技巧以及语言特色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来浅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叙事角度上,小说以“我”为第一视角进行回忆,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
“我”以一个民歌收集者的身份游荡在充斥阳光的乡村,在夏日的池塘边遇到了已是老人的福贵,同时十年前“我”的悠闲自得与福贵年轻时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反差。
“我”是一个叙述者,福贵又是另一个叙述者,作者采取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来拼凑出福贵悲剧的人生,通过双重叙述视角使得主人公福贵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增添了作品的代入感。
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以轻写重”和重复叙述,用平淡的语言掩藏内心的悲伤,以连续不断的死亡事件为内容进行重复叙述,让读者产生最直接的生命体验。
比如主人公福贵只是通过热度的消失来描述妻子家珍的死亡的场景,这样轻描淡写的重现妻子的死亡,在他那平静的语句中仿佛看不到一丝悲痛,殊不知背后隐含的却是生者对于死亡的无奈。
而在面对丧子之痛时,福贵只是对县长春生说了三句话:“春生,我儿子死了,我只有一个儿子”、“我要去看儿子了”、“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我吧”。
从这三句短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失去儿子的可怜父亲,在用这种平平淡淡的语句努力的压制着自己的内心悲痛与无助。
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死亡在福贵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波澜不惊,但平淡的叙述却加强了故事本身的情感冲击力,把苦难和温情的主题向读者展露无遗。
此外,小说还采用以顺叙为主的基础上穿插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使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化的波折,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探究
《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探究《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探究作为实力派作家,余华是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先锋作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有创新性、颠覆性的一位。
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品《活着》问世以后,不仅在国内掀起了热潮,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巨大的影响,斩获无数奖项,更是被改变为电影作品,就是由张艺谋导演,葛优、巩俐主要的同名电影《活着》。
包括作者本人也认为,“活着”是他知道的最有力的一个词,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一种呐喊,作者坦言,这个题目也是他最为满意的一个作品标题,余华自己也称自己其实是为了写作而活着。
同时,余华也表示,如果有天被人剥夺了写作的能力,但是自己还是会坚强活着,因为这是生命最本真的需求,也是小说作品《活着》表达的精神内核。
文章的中心思想固然重要,但是本文将从叙事手法上进行解析,探究作品《活着》中呈现的美学风格。
一、双重叙事视角对于作品《活着》,讨论最多的,也是作品本身最具创造性的地方,就是作品对于叙事视角的设计。
在叙事学中,各种林林种种的视角多达几十个,本身都不存在优劣上的区分,但是运用上的合理与技巧,则造成了作品品质的千差万别。
所以,合理的运用叙事的视角,是一个作品成败的关键。
作品《活着》的叙事视角并不复杂,却十分巧妙,在叙事上,作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里,是“我”这个在市井间游走的民歌采风人,这是整个小说的叙事者,因为这个角色的设定,才有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在第二个层面里,同样存在一个“我”,那就是故事的主角富贵,同样,在富贵的故事叙述中,他也以两个不同的视角出现,意识主人公富贵,是一个被观察者,另一方面,富贵自己也是自己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不断地跳脱故事本身,去表达内心情感,感慨人生的颠沛流离与所得所示。
在这一点上,作者余华十分大胆,作者的创作并不局限于第一人称,没有完全用故事描述故事,也没有完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更增加了作品的代入感。
在创作思路上,余华充分运用了这两种视角所能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并将其综合运用,最为可贵的,就是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题目: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正文: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福贵的生活。
1. 叙述视角的多样性活着的叙述视角非常多样化,从福贵自身的角度,到他的妻子儿女的角度,再到他的邻居和朋友的角度,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经历,使得小说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多样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福贵的生活,以及他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2. 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活着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福贵所经历的各种细节,包括日常生活、家庭矛盾、社会变迁等,都被余华生动地描绘出来。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刻画了福贵这个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探讨活着中的情感描写非常丰富,从福贵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深情厚爱,到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思,余华都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种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探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哲学作品。
4. 语言的运用活着的语言运用非常独特,余华使用了非常多的比喻、隐喻和象征,使得小说具有了非常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运用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小说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和人生。
5. 主题的探讨活着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探讨,它通过对福贵的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关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和人生的真相和面貌。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命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活着的艺术特色
《活着》是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 90 年代很具影响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是一部以先锋精神与中国沉重的乡村现实相结合的作品。
也是余华创作由冷漠血腥转向温情的转型代表作。
《活着》的艺术成就最典型的是它的语言特色(一)充满温情的语言《活着》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贵一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通过人物的语言得到很好体现 ,福贵与家珍的夫妻之情 ,凤霞和有庆的姐弟之情以及福贵与二喜、苦根之间的亲情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
如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 ,家珍并没有埋怨他 ,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他娘也跟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 , 穷也不怕”,当福贵跟他娘商量搬到城里去开铺子时 ,他娘只说了一句“你爹的坟还在这里”,这些简短的话语里面有夫妻之间的爱也有母子之间的情 ,这样的语言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得含蓄而又意味深长。
又如家珍在福贵被抓壮丁回家后对他说 : “我也不想什么福分 ,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这是最朴实的话语却又是最真切的内心表白 ,在那个年代 ,能每年给丈夫做一双新鞋就意味着夫妻两人从今以后再不分开。
这是那时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种福分。
这样的温情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 , 《活着》里有庆与他的羊之间的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 ,在看到自己心爱的羊要被卖掉时 ,有庆可怜巴巴地对他爹说“爹 ,你别把它卖给宰羊的好吗 ?”这样的温情是力透纸背、催人泪下的。
“作者在叙述中充满了感情 ,比如主人公福贵在对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及女婿和外孙等亲人的回忆叙述中 ,用语非常亲切 ,整个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悲凉意味 ,但在叙述语言上却是饱含深情的。
整个作品被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所笼罩。
”[5](二)充满民间特色的语言《活着》一文中的俚语口语是很具民间特色的,既贴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
这也是《活着》的语言独具特色的地方。
如福贵在输光家产后,他娘不怪他却怪他爹,“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句把这层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把人死了说成人“熟”了也很符合江南农村的风俗习惯。
[新版]论述《活着》的叙事特色
论述《活着》的叙事特点小说采用了时间顺序铺陈故事,如果以死亡为界来分析每一段故事的话,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每段故事的节奏掌握是不一样的,这种节奏的快慢也控制了读者阅读作品时感情的起伏,而每次故事中作为聆听者的“我”出现时,就会缓和小说对读者带来的冲击,然后为下一次感情的冲击做准备。
小说叙述特点分析具体如下:一、双重叙事与镶嵌式叙事即由“我”引出小说真正的叙事人,让福贵成为叙述的主题,我成为同读者一样的故事的聆听者。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容易拉近故事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解读福贵的内心。
理解在他故事背后隐藏的深重的悲哀,而这种悲哀在被推到极致的时刻,“我”又会出现,短暂的停顿和安详的气氛带来更加有力的震撼,同时留下时间和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和体验人物内心巨大的悲痛之声。
因为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他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活着》的这种叙事结构也就是镶嵌式结构。
即在讲述一个故事时,有计划地安排插入(打破被讲述故事的主体突兀性,形成技巧性间隔。
“根据插入在整个话语系统中所占比例的大小确定情节结构是一种镶嵌式还是一种交替式的存在。
如果在确保讲述故事的主体优势的条件下进行插入,那么此结构为镶嵌式。
”这同马克吐温《跳蛙》的结构不同,马克吐温是用了套状的叙述结构,大故事中套故事,故事里面再套小故事,而《活着》的故事是线性发展的,是平面的,时空同一。
二、民歌式叙事小说中的“我”因为采风而来到农村,民歌是“我”此行的目的。
民歌正是促成“我”和福贵相遇的契机。
整个小说由民歌开始,又将民歌安插进小说的行进之中,使得整个小说笼罩在民歌的质朴与原始中。
这种朴实,使小说具有了土地的力量,也只有在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才能承载与湮没巨大的伤痛,才能镇定自若地面对生命的无常。
三、重复叙事夏中义先生曾经将余华八九十年代的创作母题归纳为“苦难中的温情”和“温情地受难”,这一母题在《活着》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
福贵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着亲人朋友的死亡,而每一次福贵的化险为夷都让读者认为也许这个人就要转运了,而当故事以抛物线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地往下坠时,我们不仅要怀疑,这样的活着是否比死亡更好。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活着,是每个人都有的共同经历,却也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在文学中,活着作为一个主题被广泛探讨和描写,不同的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活着的方式和意义。
活着的写作手法之一是以个人的视角和感受来描写生活的点滴。
作家通过自己的身世经历、感受和思考,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
例如,余华的《活着》以主人公福贵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苦难和生活的坎坷。
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无奈。
这种以个人视角来描写生活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活着的写作手法还包括对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描绘。
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的深入观察和描写,展示了活着的不同方式和意义。
例如,莫言的《活着活着就老了》以一个老年人的视角,描绘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对生活的思考。
莫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切的情感表达,使读者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产生共鸣和思考。
活着的写作手法还包括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来描绘生活的意义。
作家通过对象征符号和隐喻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感悟。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类的孤独和生活的无常。
马尔克斯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奇幻的情节,给予读者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和思考。
在艺术特色方面,活着的描写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张力。
作家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老渔夫的坚持和奋斗为主线,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坚韧。
通过海明威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写,读者能够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动。
活着的描写还常常伴随着对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作家通过对死亡的描绘和对存在的追问,使读者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产生思考和反思。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以主人公格里高利的突变为契机,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奈。
《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
《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以下是一篇《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的范文,供参考:《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经典作品,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该电影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
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是十分成功的。
福贵这个角色,由葛优饰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富家子弟,但嗜赌成性,最终输掉了所有的家产,陷入困境。
然而,正是这个曾经的富少,在遭遇了种种不幸之后,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
这种对比和转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电影中的时代背景也是一大亮点。
通过电影中的服装、道具、布景等细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的变迁。
从富贵的家庭背景到社会的动荡不安,再到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电影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这种背景的铺垫,不仅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
电影中的视听细节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配乐、摄影、剪辑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例如,在福贵输掉家产后,电影通过快速的剪辑和配乐的渲染,营造出一种紧张和悲凉的气氛,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此外,电影中的主题也是非常深刻的。
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家庭的价值以及人性的善恶等主题。
尤其是对于家庭的情感描绘,更是让人感动。
福贵虽然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不幸,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关爱和执着。
这种情感的力量,也是电影所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关系。
虽然电影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但是它依然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情感和主题。
而且,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这些情感和主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综上所述,《活着》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独特的人物塑造、时代背景、视听细节、主题探讨等方面,成功地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
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小说平实的语言将本身虚构的事实讲得如此真实, 将中国人的生活讲得不动声色却着实催人泪下,当 我们被作者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吸引的时候,这部小 说才会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才可能在更本质的层 次上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
作者自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 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 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 的责任,去忍受现实所给予我们 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明显是对中国过去的政治运动荒谬性作出的批判 ,对于那个年代人们的愚蠢行为和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普通老百姓的嬉笑怒骂中进行批判。在一个个 “伟大”的时代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难以把握住 自己的命运,人的徒劳,人的无奈,人的卑微的欲 求——活着,是如何的被践踏。
2、歌颂人的承受苦难的能力及其在苦难中人 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
小说《活着》从细微处讲述生活,讲述特定 历史时期之下小人物的命运,讲述了一段中 国社会不同寻常岁月中一个平凡家庭活着与 死亡的故事。像一部关于历史的寓言,以意 象直接的叙述方式领悟错综复杂的人生含义 。作者余华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 地将生活残酷的本质从虚假人道中剥离出来 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 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 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 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 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 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 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 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 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 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艺术手法
活着艺术手法《活着》艺术手法27号戴锦盛11060403 余华写的《活着》是一部很有价值及意义的小说。
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巨大。
读完后又很多的感慨,也体会到了小说的朴实,悲剧,希望,乐观的基调。
小说主要在新中国建立及建设的背景下,以老百姓在几十年间的故事描绘出悲喜交加的人生命运,揭露了现实的无情以及残酷,体现了人民的无奈以痛苦。
同时也体现了老百姓的乐观积极,以及无线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艺术手法1.写实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极为真确朴实,几乎就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在开场时,故事的主人公福贵赌钱回家后和他父亲吵架可以看出。
福贵说他不是当年的徐大混蛋,就是暗示他父亲是当年的徐大混蛋。
父亲一发怒,正想喷骂人的话。
母亲就用毛巾堵在他的脸上,一个劲的擦。
看似滑稽,其实十分真确。
之后福贵又去了赌场赌钱,他的妻子家珍为了劝丈夫回家也去了赌场。
一开始家珍在后台和福贵理论,结果被打发走。
然后就去占到度桌边劝福贵回家,可惜福贵为了面子着想,用骂人的语气把家珍骂走。
家珍最后还在门外等他,这次不是劝他回家,而是家珍抱着孩子回娘家去,跟福贵说再见。
福贵因为输了钱不开心,现在又因为妻子的离去很愤怒。
他一只手抓起一字转身大叫看似要砸人的样子······这里的人物心理和表情以及动作都描写的很到位,很朴实,很真确。
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充分描绘出一个真正中国式的贤妻良母:家珍,她对丈夫的不离不弃以及对孩子的爱,宁可自己离开。
这里也描绘出一个败家的大少爷,描写的极为丰满有力。
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在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小说能否扣住观众的心,小说能否表现出丰满的人物,你发写出一个充实的故事就要看细节了。
本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手法。
在抵押房子后,福贵的爷爷在抵押买房子的书上画押。
爷爷说我以为我能够死在这院里。
只是短短的一句话极其有力地表达出爷爷的愿望,这个院子和爷爷共存亡,想老有所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细节描写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请从小说中找出典型的环境描写,并加以 赏析。
社会环境细节描写
昨天还在喊叫的几千伤号全死了,横七竖八地躺 在那里,一动不动,上面还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
此处是环境细节描写。通过描写几千伤兵在一个 寒冷的冬夜死去的场景,烘托了惨烈而冰冷的氛 围。突出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战争对人性以及生命 的不公平和摧毁。有力烘托了小说活着的主题。 那层薄薄的雪花象征人性在战争中的冰冷。横七 竖八写出战事的惨烈,变卖光了以后,我娘就常常领着凤霞去 挖野菜,我娘挎着篮子小脚一扭一扭地走去,她走得还没 有凤霞快。她头发都白了,却要学着去干从没干过的体力 活。
此处运用动作和肖像细节描写,写家道败落后 福贵娘小脚走路的不便。福贵娘出身富贵之家, 老来家道败落却能放下架子过苦日子,让我们 看到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坚韧和勤劳。也让读 者感受命运之苦,和讲述者富贵内心的愧疚。
语言细节描写
福贵与春生在医院偶遇的对话 “你找到大饼了么?” “你吃到馒头了么?”
此处是语言细节描写。运用黑色幽默的人物对话 语言,让读者在为有庆之死感到悲痛惋惜的时候, 在福贵与春生的身上看到了一分乐观和温暖,同 时也让小说中矛盾的戏剧化在人物对话中体现的 淋漓尽致。表达现实的残酷,但却透露着一丝丝 温情。
神态和动作描写
凤霞躺下后,睁眼看着睡着的有庆好一会,偷偷笑了一 下,才把眼睛闭上。有庆翻了个身,把手搁在凤霞嘴上, 像是打他姐姐巴掌似的。凤霞睡着后像只小猫,又乖又安 静,一动不动。
此处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凤霞回家后看有庆的神态, 表现了凤霞对有庆的喜爱,几天不见的思念,看到弟弟的 满足。写有庆翻身的动作,有庆可能心里埋怨姐姐离开自 己。写凤霞的睡态,运用比喻手法,让我们看到凤霞回家 后内心的安宁,也可能凤霞想通过自己的乖顺表达自己不 愿不送走的愿望。通过短短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 内心世界,看到了姐弟之间浓浓的亲情。
特点
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以小 见大的作用。
细节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是现实 主义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
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
人物细节描写
包括肖像(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 态、风度、习惯性特点)、动作、语言、心理细节 描写。
请推荐小说中你喜欢的精彩的 人物细节描写语段,并说明推 荐理由。
肖像描写
家珍病了那么多年,在床上下不了地,头发还是梳得整 整齐齐的。。。
运用外貌细节描写,通过整齐的头发表现了家珍的规整, 积极严谨的生活态度。
心理细节描写
那晚上我和家珍都睡不踏实。。。想来想去这都是命, 只是苦了老孙头,家珍总觉得这灾祸是我们推到他身上 去的。。。
经历炼钢选址风波后,通过对福贵和家珍的心里描写, 写出两人心中的歉疚,表现了两人的善良和愚昧信命的 心理。
《活着》细节描写的运用
1. 明白什么叫细节描写 2. 学会分析细节描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能够运用基本的细节描写
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 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 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社会环境描写
“村长也不叫村长了,改叫成队长。村里男男女女就跟 当兵一样,队长将一天的活分配下来,大伙就分头去 干。”
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出当时的环境的可笑与荒谬, 为下文家珍生病和带病炼钢铁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或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 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服饰和自然环境细节描写
早上几年的时候,家珍还是一个女学生。那时候 城里有夜校了,家珍穿着月白色的旗袍,提着一 盏小煤油灯,和几个女伴去上学。我是在拐弯处 看到她,她一扭一扭地走过来,高跟鞋敲在石板 路上,滴滴答答像是在下雨。
运用服饰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写年轻时候的 家珍上学路上的样子,塑造了一个端庄美丽富有青 春气息的新知识女性的形象,小煤油灯和石板路, 放在夜晚,伴着滴滴答答的走路声,营造了一种古 典的朦胧之美。侧面表现家珍爹的开明。
二、分类
(1)人物方面:肖像(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 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动作、语言、心理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和特点
作用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 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 最重要的方法。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气 氛、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