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艺术手法
《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
《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史新月关键词:小说电影艺术表现手法超越表现形式余华是20 世纪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张艺谋则是先锋小说家的“杀手”。
余华与莫言、苏童等具有先锋性质的作家一样,都因张艺谋的电影而打上了市俗的烙印,也因此而获得了大众文化的掌声。
在余华等人的先锋作品受大众文化接受的过程中,张艺谋究竟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有多少歪曲与图解,又有多少创造与升华,这是21 世纪初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姚雪霞同学敢于涉及,已属不易。
因此,姚雪霞同学在“有多少创造”的问题上浅尝辄止,也情有可原。
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本文在文字上处处显露出作者对华美的追求,却因此而暴露出作者对文字的失控,不仅常常因词害意,而且还有不少病句。
而将《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多次误写成“富贵”,则是粗心大意的典型表现。
长篇小说《活着》原载于《收获》1992 年第6期,曾经获意大利文学大奖―― 格林扎纳•卡佛奖、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自1998 年 5 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来,至2003 年7 月底,已发行约20 万册。
1994 年张艺谋将《活着》拍成电影,获当年戛纳电影节银熊奖,扮演福贵的葛优凭借本片成为第一位华人影帝。
电影《活着》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在国内公映,但通过其他渠道传播,依然在受众中引起广泛反响。
所以选取《活着》作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因为它牵涉到的小说原作者余华、电影改编导演张艺谋皆是当代中国文学、电影界的扛鼎人物。
对同一故事的不同阐释方式既体现出个人风格,又触及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
一、小说《活着》:用循环叙事叙说的边缘生存1、边缘生存“活着”这个简朴的词语给我们带来了指向幽远的关于生命的妄想,某种相关性的暗示诱惑着我们在闪烁不定的文本中寻找着生命共性的东西。
(1 )个人处在大历史的空档中保持着自在的真实历史往往被理解为是由伟人、巨人、罪人这些粗大黑点和战争、革命、朝代更替这些粗壮黑线构成的大网,而无数小人物及他们的生命史被疏漏在大网的空隙处。
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
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引言伤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潮流,出现于1976年,《评新编历史剧》的问题发表后,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止创作的文学活动最终得以新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伤痕文学以其对历史真相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探究及思想的批判性表达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1976年至1984年间的伤痕文学,从其背景、主题、艺术手法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详尽分析。
一、背景伤痕文学的出现是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及新时期的来临紧密相连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行各业都遭到了剧烈的冲击,文化界更是被打击得极其严峻。
大批知识分子被迫下放农村劳动,文化教育系统被破坏,文学创作也被严峻限制。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开启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对历史真相的呼声。
而文学作为表达社会声音的重要媒介,也开始探究新的创作方向。
二、主题伤痕文学以其深刻的人性探究和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批判而有名。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纷纷以自己曾经的切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一个个深深的伤痕。
整个社会的创伤,无论是政治的仍是人性的,都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作家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以压抑的情绪和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对长期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悲恸和生气,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沉思。
三、艺术手法伤痕文学以奇特的艺术手法呈现了作家们对人性的沉思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其中,一种典型的艺术手法就是追求真实。
伤痕文学中的作家们努力追求表达真实的人物和场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历史。
他们通过写实的写作手法、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历史真实地呈此刻读者面前。
另一种艺术手法是对比,通过对比丑陋与美妙、阴郁与光明的对立,作家们加强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沉思和警示。
他们将个人与历史相结合,表达出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切。
四、影响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分析以《活着》为例
社会意义
二喜和苦根的形象塑造及其命运 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苦难。他们 的经历启示人们要关注社会底层 民众的生存状态,呼唤社会的公 正与进步。
05
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与价值
揭示人性光辉与复杂性
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活着》 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自私、坚强、 软弱等多个方面,使读者对人性的复 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福贵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少爷,经历了家庭的破败、亲人的离世等重重磨难,逐渐转变为一个坚韧、乐观的农民。他的 性格转变体现了人在面对苦难时的顽强与成长。
命运抗争
福贵虽然历经沧桑,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他努力劳作,照顾家人,坚守着生命的意义。他的命运抗争 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力量。
生命哲学
女性形象
家珍的形象塑造突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局限,展现了女性 在面对苦难时的坚强与勇敢。她的形象对现代女性有着积 极的启示意义。
凤霞:美丽善良,聋哑女孩,爱情与命运抗争
美丽善良
凤霞是小说中的聋哑女孩,她美 丽善良、心灵手巧。虽然身有残 疾,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和追求。
爱情经历
凤霞与忠厚老实的二喜相识相爱 ,两人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困难, 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故 事展示了纯真、美好的爱情力量
福贵的经历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但他通过坚守生命意义来超越这些限制。他的生命哲学启示人们 要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家珍
传统美德
家珍具备贤良淑德的传统美德,她勤劳善良、忍辱负重。 在家庭中,她默默付出,关爱每一个成员,展现了母爱的 伟大和无私。
苦难承受
家珍在小说中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包括贫困、疾病和失去 亲人的痛苦。但她从未抱怨或放弃,而是默默坚持,用自 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坚韧和力量。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电影《活着》改编自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代表作,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姜武等人主演。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该片自1994年上映以来,获得广泛好评,并获得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英国全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电影《活着》是一部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它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嬉笑怒骂的讽刺和批判,透过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隐隐露出一股悲悯的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影片中张艺谋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一、电影《活着》的叙事时间叙事时间在电影叙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媒介,电影主要从时间的顺序、长度和频率三方面来表述叙事内容,借助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的组接以及闪回、闪前等技巧的运用来叙述故事情节。
在电影《活着》中,导演张艺谋也从时序、时长和频率三个方面呈现了作品的叙事时间特色。
(一)时序电影叙事中的时序一般可以分为顺时序和逆时序两种,它们常用来体现电影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顺时序是指在叙述故事时按照故事发展时间进行叙述,而逆时序则是指叙述时间违背故事发展时间的一种多种变形的线型时间运动,倒叙和预叙是逆时序的两种常用表现手法。
变化叙述的时间顺序是电影中用来叙述情节、表达主题的一个强有力的叙事手段。
在电影《活着》中,导演张艺谋十分重视叙事时序的变化,他通过正时序和逆时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正时序来处理电影中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的同时,还适当将时间顺序打乱,穿插运用倒叙、预叙等时间倒错的逆序手法,对故事进行重新安排。
电影中,导演对故事的总体叙述采用的是顺时序的手法,影片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坎坷命运,通过在银幕上打出各个不同年代的字幕来按部就班地叙述极具年代感的故事情节,将主人公几十年来的生活变迁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余华《活着》小说解析鉴赏书籍推荐读书笔记分享PPT模板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 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 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 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 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 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
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 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 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 潮流更迭
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 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 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 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 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 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
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 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 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 的悲剧美
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 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 文本中的运用,使得 《活着》成为余华的风 格的转型标志
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 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 断和情感渗透,客观冷 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
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 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 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
艺术手法
3、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 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 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剌了生活中那些虛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 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 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 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 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论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
742020年第6期(总第103期)2020年12月Vol.20 NO.6Dec.2020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20-08-11作者简介:马飞,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现当代文学。
论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马 飞(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意象的创造也是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活着》中的“牛”并不是简单的生物存在,而是具有丰富的隐喻含义,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的意象。
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包含着主人公徐富贵对逝去亲人刻骨的相思,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忍耐与坚韧精神品质的再现以及劳苦民众的代表四层象征意义;《活着》中的“牛”意象也隐喻了作家余华的人文情怀以及他对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关键词:《活着》;牛;意象;象征性;哲理性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20)06-0074-04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活着》之所以能享有国内外声誉,赢得读者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所叙述的故事感人至深,更得益于作者艺术手法的成熟运用,尤其是“牛”意象的构造与运用。
这部作品叙述了主人公徐福贵从一个阔绰少爷变为一个贫苦农民,从三代同堂变为一个鳏寡孤独的老者,除了一头老牛,他剩下的只有回忆。
老人为老牛取名“福贵”,还总是在耕田时提到逝去亲人的名字。
福贵老人将自己和亲人作为苦难承受者的身份,压在了有着独特象征意义的牛身上[1]。
而十年时间,老人和老牛相伴着平安度过,更是彰显了这种生命的韧性与恒久。
一、“牛”意象的存在形式《活着》中的“牛”是作品中的意象,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牛,一是无牛但又说牛,此时的牛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是衡量财富的典型动物,体现的是“牛”意象的符号作用。
浅析《活着》
浅析新时期小说的“审丑”趋向文章摘抄:1. 我摇摇头,心想还是回家吧。
一天下来,我的绸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
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
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
到这时我才知道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
2.我爹死后,我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
3.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
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
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4. 有庆,凤霞都死在那家医院里,没想到二喜到头来也死在了那里。
你想想,我这辈子三次看到那间躺死人的小屋子,里面三次躺过我的亲人。
我老了,受不住这些。
去领二喜时,我一见那屋子,就摔在了地上。
我是和二喜一样被抬出那家医院的。
关键词:审丑、艺术形式、审视正文:雨果曾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合乎人性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他创造了阿西莫多这个拥有奇丑外表的人物,同时赋予这个人物无比美丽的心灵。
自古以来,丑从来都是被认为是美的对立面,但它确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它的存在让事物看起来不是那么协调,它也是事物本质内容之一。
人们总是以丑衬美或者有意忽略或排斥它的存在,这与传统美学的认知是有极大关联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忘却它的存在。
时至今日,美丑的认知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历程,“审丑”也成为新时期小说的一大突破。
作者在创作时接受并认为丑是病态时代的一大特征,他们成为有自觉审丑意识的一群人,通过极端极度的“丑”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容,提高渲染力。
《活着》读书分享ppt课件
叙事中穿插了福贵回忆的片段,通过 时间跳跃的方式呈现福贵一生中的重 大事件,使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语言特点
口语化
小说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简洁明了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象征与隐喻
“活着”的象征意义
“活着”不仅是福贵的人生目标,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活着”这一主题,作者表达了 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尊重。
生命选择
福贵在困境中选择了活着 ,让我们思考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如何做出积极 的选择和决策。
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
家庭重要性
福贵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突显了 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是给 予我们温暖和支持的力量源泉。
亲情的力量
面对苦难,福贵一家相互扶持、 不离不弃,展现了亲情的力量和
伟大。
家庭责任
福贵为家人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启示我们要承担起家庭责任,关
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生巨大变 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 生深刻变革。
文化大革命
为小说提供了历史背景和人物素材, 使得小说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社会 意义。
书籍概述
《活着》是一部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 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 变迁,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 经历的苦难和抗争。
心和照顾家人。
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社会变迁
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 迁和时代的背景。
人性与命运
福贵的人生遭遇让我们思考人性、命运和选择, 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的无奈与抗争。
反思历史
福贵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历史的进程和影响,以及 我们在历史中的角色和责任。
文学名著解读:《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文学名著解读:《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介绍《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思想内涵反映命运的无情《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和他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命运,揭示了命运对个人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小说反复强调了命运具有无情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探讨生与死、人生意义作品中,福贵经历了家族破产、饥荒、家庭悲剧等一系列苦难,但他始终坚守生存下去的信念。
通过描写福贵在欲望和现实之间挣扎、生与死之间纠结的心理状态,作者探讨了人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以及追求幸福与自由这些永恒问题。
哲理思考与社会批判作品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度思考了人性、家庭、社会等议题。
作者以虚构的故事呈现了真实生活中的种种灾难和不公,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反思人类行为。
艺术特色整体叙事结构小说采用线性叙事方式,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无缝连接在一起。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追随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并对其遭遇中所蕴含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余华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表达故事内容。
作者运用独特的字词搭配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将福贵复杂而动荡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深入骨髓生动形象塑造小说通过对福贵和其他角色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情感、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情,并代入其中。
总结《活着》是一部反映命运无情以及探讨生与死、人生意义的文学名著。
通过深入解读该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福贵的遭遇,并从中思考人类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同时,作者余华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和深入骨髓的形象塑造,使《活着》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变——论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
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变——论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变——论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感人的文学情感而闻名于世。
1990年代,这部小说被中国导演张艺谋拍摄成同名电影作品。
这一转变使得小说从纯粹的语言艺术形式转变为视听艺术,出现了诸多变化和创新。
本文将以《活着》的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探讨这种转变对原著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影响。
一、情节的改变相对于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在情节上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和调整。
电影以冈仁波齐峰为开篇,引出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命运。
随后电影将焦点转向了福贵的妻子懒蛋,通过展现懒蛋的形象来反衬福贵的苦难。
这一调整强化了女性角色在整个故事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了家庭变迁和旧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压迫。
此外,电影还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进行了更加生动和激烈的呈现,比如饥荒时期的斗狗场景、福贵被绳子穿过鼻子拖回家的一幕等,这些改动充分利用了电影的视听特点,增加了故事的紧凑感和冲击力。
二、人物的塑造电影改编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福贵和懒蛋作为小说《活着》中的核心人物,在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刻画。
福贵的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他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加突出。
懒蛋则被描绘成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虽然看似懒散,但内心深处却有着强大的抗争精神。
电影还增加了一些小说中没有的人物角色,比如福贵和懒蛋的儿子小福贵,这个角色的加入使得福贵夫妇之间的家庭关系更加完整和真实。
三、主题的表达小说《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旧社会制度对个人命运的摧残。
电影改编在主题表达上更加注重感官冲击和情感共鸣。
电影中的音乐、摄影、剪辑等技术手法被充分运用,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福贵和他所处时代的苦难。
比如,电影中通过音乐的运用,将福贵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直观地传达给观众,进而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活着》的文献综述
《活着》的研究综述文学院杨海燕67摘要:《活着》主人公福贵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沉浸在人间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美好情感当中,同时,又被其中不可捉摸的人物命运深深牵引,“一朝一夕,福祸难料”。
本文将透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民族性和现实性等五个视角,归纳各位学者对《活着》一书的探索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活着”这个沉甸甸的词语。
引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关键词:活着现实艺术苦难生命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有学者认为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一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作品,具有无穷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来阐述《活着》的社会性”【1】以现实主义理论中典型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读《活着》的人物描写,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要求来探看《活着》的情节发展,以现实主义理论中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统一的原理来展示《活着》的思想价值;对《活着》作了更深刻的挖掘和解剖,从更广阔的角度说明了该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余华的《活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和其生活风貌,文中的故事情节在那些特殊的历史年代里(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不乏有着现实性的意味;《活着》这部作品真正做到了以历史的真实面貌叙述故事的手法,达到了文艺创作“真实性”的标准,同时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又自然而然的、隐蔽的流露出了自己的“倾向性”———对人的终极关怀。
作者的“倾向性”在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合情合理的表达出来,做到了文学创作客观倾向和作家主观思想倾向的融合统一,是创作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的优秀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作品,是一部将人物描写典型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作品,是一部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完美结合的作品,还是一部于真实中自然而然流露人文主义关怀的巨作。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题目: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正文: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福贵的生活。
1. 叙述视角的多样性活着的叙述视角非常多样化,从福贵自身的角度,到他的妻子儿女的角度,再到他的邻居和朋友的角度,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经历,使得小说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多样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福贵的生活,以及他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2. 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活着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福贵所经历的各种细节,包括日常生活、家庭矛盾、社会变迁等,都被余华生动地描绘出来。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刻画了福贵这个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探讨活着中的情感描写非常丰富,从福贵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深情厚爱,到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思,余华都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种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探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哲学作品。
4. 语言的运用活着的语言运用非常独特,余华使用了非常多的比喻、隐喻和象征,使得小说具有了非常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运用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小说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和人生。
5. 主题的探讨活着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探讨,它通过对福贵的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关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和人生的真相和面貌。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命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中国当代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滨海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中国当代文学历史转型期确定的文学的特征是()。
A:为政治服务B:为工人服务C:为农民服务D:为社会服务答案:A2.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回归期的标志是()。
A:.改革开放B:粉碎“四人帮”C:恢复高考D:文化大革命答案:B3.中国当代文学有()方面的内容。
A:文学发展的趋势B:文学发展的脉络C:文学发展的规律D:.文学发展的不足答案:BC4.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完成的任务()。
A:.解决了建国前的遗留问题B:指明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C:成立了培养作家的高等教育D:为中国当代文学划定了机构和机制答案:BD5.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初期在空间上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整合。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新的人民的文艺》是()的报告。
A:周扬B:.郭沫若C:.鲁迅D:巴金答案:A2.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历的第一轮冲击波是()。
A: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B:电影《武训传》C:文化大革命运动D: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答案:B3.《小巷深处》是()创作的抒写人情、人性的作品。
A:.宗璞B:.李国文C:陆文夫D:王蒙答案:C4.核心主题“如何弘扬双百方针的精神”的会议是()A:新桥会议B:庐山会议C:广州会议D:.绍兴会议答案:A5.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通过了()的报告。
A:郭沫若B:周扬、C:茅盾D:.巴金答案:ABD6.“双百方针”之后产生的新颖作品有()。
A:.突破了长期封锁的人性禁区B:笔触伸向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C: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D:直面现实生活答案:ABCD7.广州会议探讨了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A:对B:错答案:A8.毛泽东在六届八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下面属于“黑八论”的是()。
A: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B:离经叛道论C:中间人物论D:写真实论答案:ABCD2.文革文学主要包括()。
《活着》解读
活着一、引言1.1 介绍《活着》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活着》这本书的背景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之中,作者余华用简单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
通过描述福贵的人生经历,从富家子弟到穷困潦倒,从幸福美满到失去亲人,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
这本书的内容深刻而感人,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活着》,我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福贵的人生经历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苦难。
他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让我更加努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活着》的主题围绕着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展开。
作者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变数和苦难,但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
这个主题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勇敢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在《活着》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福贵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善良、坚韧和乐观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的故事告诉我,即使在困境中,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勇气。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如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深刻的内心独白等。
这些手法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也深化了主题的内涵。
通过福贵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活着》给我带来的感悟和思考。
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也让我更加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也对《活着》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这个主题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勇敢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很多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努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1.2 阐述读后感的意义和目的《活着》这本书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活着,是每个人都有的共同经历,却也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在文学中,活着作为一个主题被广泛探讨和描写,不同的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活着的方式和意义。
活着的写作手法之一是以个人的视角和感受来描写生活的点滴。
作家通过自己的身世经历、感受和思考,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
例如,余华的《活着》以主人公福贵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苦难和生活的坎坷。
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无奈。
这种以个人视角来描写生活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活着的写作手法还包括对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描绘。
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的深入观察和描写,展示了活着的不同方式和意义。
例如,莫言的《活着活着就老了》以一个老年人的视角,描绘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对生活的思考。
莫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切的情感表达,使读者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产生共鸣和思考。
活着的写作手法还包括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来描绘生活的意义。
作家通过对象征符号和隐喻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感悟。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类的孤独和生活的无常。
马尔克斯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奇幻的情节,给予读者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和思考。
在艺术特色方面,活着的描写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张力。
作家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老渔夫的坚持和奋斗为主线,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坚韧。
通过海明威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写,读者能够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动。
活着的描写还常常伴随着对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作家通过对死亡的描绘和对存在的追问,使读者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产生思考和反思。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以主人公格里高利的突变为契机,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奈。
《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
《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以下是一篇《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的范文,供参考:《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经典作品,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该电影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
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是十分成功的。
福贵这个角色,由葛优饰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富家子弟,但嗜赌成性,最终输掉了所有的家产,陷入困境。
然而,正是这个曾经的富少,在遭遇了种种不幸之后,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
这种对比和转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电影中的时代背景也是一大亮点。
通过电影中的服装、道具、布景等细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的变迁。
从富贵的家庭背景到社会的动荡不安,再到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电影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这种背景的铺垫,不仅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
电影中的视听细节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配乐、摄影、剪辑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例如,在福贵输掉家产后,电影通过快速的剪辑和配乐的渲染,营造出一种紧张和悲凉的气氛,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此外,电影中的主题也是非常深刻的。
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家庭的价值以及人性的善恶等主题。
尤其是对于家庭的情感描绘,更是让人感动。
福贵虽然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不幸,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关爱和执着。
这种情感的力量,也是电影所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关系。
虽然电影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但是它依然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情感和主题。
而且,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这些情感和主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综上所述,《活着》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独特的人物塑造、时代背景、视听细节、主题探讨等方面,成功地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
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活着》叙事技巧浅析
《活着》叙事技巧浅析1000字《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贫苦农村人民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变革和生命的价值。
其叙事技巧也是其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寓意深刻的寓言叙事整个小说都是围绕“活着”这个主题展开的,通过“福贵”这个角色的生命历程,让读者体会到生命中的苦难、不幸、坚韧和生命的可贵。
小说的叙事方式是寓言形式,隐喻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经验。
将福贵的人生经历强行套用在中国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是余华为实际历史写下的浪漫史诗,也是一种超现实的寓言叙事。
二、情节跌宕起伏的线性叙事小说叙事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展开福贵的生命历程,将小说的情节层层递进,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沉浸在小说的氛围中,感受到故事带给自己的震撼。
整个小说叙事相当完整,结构简洁,情节连贯,没有太多的描写细节,更加注重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
三、角色塑造真实的叙事小说通过一个农村人家的命运展现出整个社会的变迁,其中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通过角色的塑造,让读者深入感受到这些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福贵这个角色是一个平凡的农村人,经历了失去亲人、流浪、饥饿等各种磨难,但在面对逆境时,他时刻保持着乐观和信仰,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生命的可贵。
其他的角色也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生命意义,形成了一个生动的角色阵容。
四、艺术手法多样的叙事小说运用了众多的艺术手法,如人物典型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用词精准、时空叙述等,让人物栩栩如生,情感丰富,艺术感染力极强。
用细腻的笔触、高超的艺术手法,让小说成为了一部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史典范的传世之作。
综上所述,余华的《活着》深入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革和人民生命的价值,采用寓言、线性、真实和多样的叙事技巧,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从而使得读者对它充满敬意和思考。
《活着》_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
《活着》: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活着》: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导言:《活着》是于1993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作者是余华。
该小说以中国农民福贵的生命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苦难和变迁。
2003年,由于该小说的影响力和文学价值,导演张艺谋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活着》的小说与电影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在叙事艺术表达方面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一、叙事结构小说《活着》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以福贵的视角,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展现人物的成长、遭遇和命运转折。
整个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生命中各个阶段的描写扩展,力求展示时代变迁对生活的影响。
而电影《活着》则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闪回和镜头的跳跃,将福贵的经历与历史事件相交融,更加深入地展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冲击。
二、画面表达小说《活着》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对景物、人物内心活动和对话的描写帮助读者构建感性的画面。
小说中的描写往往更加细腻和深入,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而电影《活着》则通过视觉形象的展示,借助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和摄影的技巧来构建观众的情感体验。
电影所呈现的画面更加直观、生动,能够更好地打动人的心灵。
三、角色刻画小说《活着》通过对福贵以及周围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各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和个性特征。
小说通过对福贵内心活动的描写,更加深刻地展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而电影《活着》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引导来塑造角色形象。
电影往往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和音效,更加直观地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四、节奏与氛围小说《活着》以行文简洁、紧凑的风格为特点,通过章节的划分和叙述的抑扬顿挫来调节节奏感,营造出不同情节下的氛围。
小说中往往以福贵回顾过去为主线,穿插回忆和现实的描写,使读者同时感受到福贵的人生历程和内心感受。
而电影《活着》则通过镜头语言和音效来调节节奏感和氛围。
电影中的画面切换和音效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时间变迁的流畅和压迫感,营造出观众更为直接的观影体验。
《活着》读书分享ppt课件
忍辱负重
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 不幸,家珍始终默默承受 ,为家庭付出了巨大的努 力。
母爱深沉
家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母爱的伟大。
有庆
纯真善良
有庆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 的善良和纯真在苦难中显得尤为
珍贵。
懂事早熟
有庆小小年纪就懂得为家庭分担 ,他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人感动。
悲剧命运
方言的运用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这些方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使得小说的地域特色更加鲜明。
象征与隐喻
“活着”的象征意义
“活着”不仅是福贵的人生信条,也是 小说的主题。它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坚 韧,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努力生存下去。
VS
家珍的隐喻
家珍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隐 喻着传统美德和家庭责任。她的离去,既 是对福贵人生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对传 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
家庭与亲情
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福贵生活的中心。他为家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家庭也给予他生活的意义 和支撑。
亲情的纽带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是福贵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家庭成 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也给了他力量。
时代与历史
历史背景的影响
福贵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内战、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运 动,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事件塑造了他的 命运和世界观。
06
个人读书经历与感想
阅读过程与感受
阅读过程
我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来读《活着》,每天晚上读几章 ,沉浸在福贵的故事中。
感受
读完之后,我深感人生无常,命运无法抗拒。尽管福贵 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让我对生 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艺术手法
27号戴锦盛11060403 余华写的《活着》是一部很有价值及意义的小说。
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巨大。
读完后又很多的感慨,也体会到了小说的朴实,悲剧,希望,乐观的基调。
小说主要在新中国建立及建设的背景下,以老百姓在几十年间的故事描绘出悲喜交加的人生命运,揭露了现实的无情以及残酷,体现了人民的无奈以痛苦。
同时也体现了老百姓的乐观积极,以及无线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艺术手法
1.写实
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极为真确朴实,几乎就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在开场时,故事的主人公福贵赌钱回家后和他父亲吵架可以看出。
福贵说他不是当年的徐大混蛋,就是暗示他父亲是当年的徐大混蛋。
父亲一发怒,正想喷骂人的话。
母亲就用毛巾堵在他的脸上,一个劲的擦。
看似滑稽,其实十分真确。
之后福贵又去了赌场赌钱,他的妻子家珍为了劝丈夫回家也去了赌场。
一开始家珍在后台和福贵理论,结果被打发走。
然后就去占到度桌边劝福贵回家,可惜福贵为了面子着想,用骂人的语气把家珍骂走。
家珍最后还在门外等他,这次不是劝他回家,而是家珍抱着孩子回娘家去,跟福贵说再见。
福贵因为输了钱不开心,现在又因为妻子的离去很愤怒。
他一只手抓起一字转身大叫看似要砸人的样子······这里的人物心理和表情
以及动作都描写的很到位,很朴实,很真确。
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充分描绘出一个真正中国式的贤妻良母:家珍,她对丈夫的不离不弃以及对孩子的爱,宁可自己离开。
这里也描绘出一个败家的大少爷,描写的极为丰满有力。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在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小说能否扣住观众的心,小说能否表现出丰满的人物,你发写出一个充实的故事就要看细节了。
本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手法。
在抵押房子后,福贵的爷爷在抵押买房子的书上画押。
爷爷说我以为我能够死在这院里。
只是短短的一句话极其有力地表达出爷爷的愿望,这个院子和爷爷共存亡,想老有所归。
爷爷的形象就这样树立了。
随后爷爷举起拐杖打福贵和大骂福贵,最终爷爷去世也成为情理之中。
还有一个就是当福贵当兵回家时,一个夜晚,一条长长的小巷,凤霞在提着水壶,家珍在打热水。
福贵远远认出了女儿凤霞,然后远远看到家珍,也认出了家珍。
喊了几句家珍。
家珍回过身子,望着福贵,几秒后才认出来。
福贵快速跑向家珍,然后两人紧紧地拥抱,家珍也大声痛哭起来。
因为丈夫回来了而不是死去,想想自己默默守着无数个长夜,辛辛苦苦带大的孩子们。
哭声吵醒了熟睡的人们,大家都伴着门看着他们。
水车的水早已装满水壶,哗哗的流出来。
这里的细节描写的很透彻逼真,充分使读者想象到了当时的情和景。
多么温馨美好动人,十分难得的相聚重逢。
不管是深夜还是白天,不管人们的一切看法,不管水车里的水是停是流,家珍已经把全部的感情及痛苦化为大声的哭泣,只有丈夫的肩膀才是最好的
归宿。
很感人的场景细节描写,使家珍的形象活生生的。
3.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也是小说中极为常用的艺术手法,他可以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引人入胜,狠抓读者的心,让人想象,也让人们急切求下文的答案。
余华写的这个小说也用到了这个手法。
在60年代时,凤霞长大了。
福贵和家珍两人也想为凤霞找个娘家。
这时的镇长给福贵找来了工人的头头万二喜。
万二喜进门后和福贵和家珍见了面,然后凤霞和万二喜见面。
凤霞害羞看了万二喜一眼就回房间去了,万二喜也不说什么就走了。
快出门的时候还停了几秒,打量了福贵的家,之后匆匆的走了。
不久,家珍和福贵听到有人说万二喜带了一帮人和梯子去福贵家拆房子。
这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万二喜来者不善,而且凤霞还在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难道又是什么走资派或者是反革命。
带着悬念继续看。
急忙回到家后,家里没有动静。
走进去只看见万二喜再粉刷墙壁,凤霞为他乘颜料。
空惊慌一场,虚惊一场啊。
而且还有惊喜,就是万二喜和凤霞好起来了。
这里的又惊又喜真是刺激了读者的心,也使得故事的进展更扣人心,更有趣。
万二喜好凤霞的相遇也更有意思。
4.偶然性,反衬
小说的偶然性的艺术手法是极为有力表达故事发展的。
一个故事的结果看似偶然,其实之前就已经把所有的必要的发生因素都铺设好的。
当一个意外的结果发生时,看似不可能,当回到前文去查找时才知道这是必然的。
本小说就是用这艺术手法把故事的悲剧和高潮推到顶峰的。
有庆的死很意外,为什么偏偏被春生的车撞死。
让我们回头看看。
有
庆是很久没有睡觉了,而且还没有睡醒,才到了学校瞌睡。
但是有偏偏在墙角下。
春生因为工作劳累而驾车撞到墙壁,墙壁的石头砸在有庆身上。
偏偏又是这种没有必要的意外,使原本圆满的家庭破碎不堪,反衬之下催人泪下。
有庆原本都可以不用去学校炼钢,当时的大跃进使福贵无奈才叫有庆去学校炼钢。
最终还是现实的残酷,老百姓的无奈啊。
还有的就是在故事的高潮。
凤霞要生孩子了,正在住院。
原本可以母子平安,可是最终却因大出血而去世。
又是意外,看似不可能的事,最终发生了。
看看前面的铺垫:1.医院里都是年轻自大的学生护士;2.老医生教授由于3天没有吃饭,一下啃下7个馒头而身体不适。
最终由于产后凤霞大出血无法控制,之后就去世了。
一个失去儿子的家庭在终于可以幸福圆满的时候又发生了悲剧,女儿由离开人世。
真是太痛苦了,福贵和家珍都一大把年纪了,儿女全亡。
最根本的就是批判社会,批判残酷的现实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的摧残。
体现了老百姓的极为无奈的痛楚。
批判的就是大跃进的炼钢和文化大革命对老百姓的根本、间接地谋杀。
《活着》故事虽然无奈绝望痛苦,但是主人公的乐观和希望正是本小说的宗旨: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