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4分)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
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

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
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故选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9.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

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

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

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第8页(共22 页)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意为“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

士鲂、张老劝阻了他。

”故B项中“……遭受将士伏击”的表述有误。

故选B。

1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11. 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

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贰志”意为“二心”;“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辟”为通假字,通“避”,“逃避”之意;“刑”意为“惩罚”。

另本句“绛”即“魏绛”,作三个句子的主语。

【参考译文】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魏绛杀了他的驾车人。

晋悼公发怒,对羊舌赤说:“会合诸侯,是以此为光荣。

扬干受到侮辱,还有什么侮辱比这更大?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

”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他大概会来说明的,何必劳动君王发布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

士鲂、张老劝阻了他。

晋悼公读他的上书,说:“以前君王缺乏使唤的人,让下臣担任司马的职务。

下臣听说‘军队里的人服从军纪叫做武,在军队里做事宁死也不触犯军纪叫做敬’。

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

下臣畏惧触犯死罪,所以连累到扬干,罪责无可逃避。

下臣不能够事先教导全军,以至于动用了斧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

”晋悼公光着脚赶紧走出来,说:“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

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

您不要加重寡人的过错,谨以此作为请求。


晋悼公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了,从盟会回国,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派他为新军副帅。

张老做中军司马,士富做了侦察长。

3.(2019·山西)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师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

②师:动词,学习。

③庸:动词,表示反问,岂。

12.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乎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分析句间关系的能力。

根据文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可选出前两空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再采用排除法,可选择正确答案为D。

13.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 ,主张不拘泥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3分)
答案: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师者”的价值在于什么,即作用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是“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空结合文中的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来分析,可得出不拘泥于“地位”(“贵贱”、“年龄”(“长少”)等。

3.(2019·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
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
第8页(共22 页)
第 8 页(共 22 页)
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 (《叔向贺贫》)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对下列句
子中加点词


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A ..之 怀:归服。

B ..贿 居:储积
C .以亡.于楚 亡:死亡。

D .鱼于郑相者 馈:赠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 项,亡:逃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
下/嘉吾子之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
把 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
自承 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所以其停顿为:起也将
亡/赖 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

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 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 .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

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 声,使他兔于灾难。

C .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

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 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 .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

郤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 后身死、宗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 析。

A 项,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 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

韩宣子没有因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

【参考译文1】

















第 10 页(共 22 页) 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 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 到楚国。

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 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 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 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 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 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 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于是下拜,并叩“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 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参
考译

2】有
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
,他不接受•有“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 接受
赠送的鱼呢?”




(8 分)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1)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 够祝贺呢? (2)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 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第(1)句中重点词:若,如果;忧,忧愁;患,担心;吊,忧虑。

句意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第(2)句中重点词:受,接受;禄,俸禄,官职;食,吃。

句意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 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3.(2019·山东烟台)文言文阅读(10分)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待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齡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貴,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

”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

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
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

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

”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

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

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

③擢:提拔。

④戒勖:劝诫勉励。

⑤愆过:罪过;过失。

8.
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 (1)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 ) (2)皆反,其故.何也 ( ) 【答案】(1)品行 (2)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需要放在语句中理解词语,(1)这句话的意思“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所以“行”在这里是名词,品行。

(2)这句话的意思“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故”在这里是名词,原因。

9.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虚词用法。

例句中的“而”是“表示转折关系,却”,A 项中的“而”是“表顺承关系”, C 项中的“而”是“表递进关系”,D 项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B 项中的“而”与例句相同。

10.
翻译句子。

(2分) 此非臣下之过欤? 【答案】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个反问句式,同时要注意“过”是名词,当“过错”讲。

11.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 ”。

(2
分) 【答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

房玄龄的观点“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
以为政多乱”,说明从小生活优越,不能了解实情,不思进取,往往会导致国家灭亡。

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相同。

12.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2分)
【答案】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唐太宗所说“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

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以及岑文本的话“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表现了唐太宗希望大臣们要进行辅助君主,报效国家,教育好自己的子孙等。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建国家的君主,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出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

”太宗说:“你的意见是把过失推到君主身上,却把罪责算到了大臣头上。

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

君主既然弱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在后来把炀帝杀掉了。

这难道不是臣子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就是国家的幸福。

”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家恩惠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之辈都是小人。

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

”太宗说:“对。


3.(2019·)
3.(2019·)
第10 页(共22 页)
3.(2019·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

(14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用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相差很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②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僻: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xiāo)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毎小题1分,共4分)
(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
(2)若朝华夕落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
【答案】固:本来;若:像;尽:全、都;通:通晓、理解。

【解析】考查文言实虚词的含义。

需要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记忆文言词语的含义,再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具体的含义。

固:固然;若:像;尽:全部;通:明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毎小题2分,共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答: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答:
【答案】
(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安”、“以”各一分,句意通顺)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宜”、“省”各一分。

句意通顺) 【解析】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必须翻译准确。

第一句重点词“安,怎么”“益,好处”;第二句重点词“于:对于”“猛省:猛然省悟”。

9. 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解析】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从原文中找到关于题干问题的区间,在第一段的开头部分,找出表述理由的语句“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原因是“壮年所读,不能持久”“幼年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幼年记忆力强,印象深刻。

第10 页(共22 页)
10. 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

(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理解。

联系上下句,还要理解该句的意思。

通过上一句“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可知作者认为不必也不可能读遍天下文章,不在贪多。

通过“但读得一篇,必求……”可知,作者主张对于好文章要精读,熟读成诵,理解内涵,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大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

幼年时认知知识还没开导,天真纯洁,读的书即使很久也不温习,偶尔提起时,还可以背诵数行,如果是壮年时读的书,一个多月后就忘记了,一定不能长久记忆。

所以六经、秦汉的古文,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必须幼年时读,壮年后,即使花费数倍的精力,最终就如影子和回声一样,不能持久。

从八岁到二十岁之间,时间不多,怎么可以荒芜放弃,有人读书不需要的书?这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固然不可以不读,也必须选择那些典雅纯正、道理纯正词语充裕,可以经历二三十年后没有错误、弊端的书籍阅读,像那些朝华夕落,经不起推敲的、内容浅陋无知的、荒谬邪僻失去体统、取悦于一时的作品,怎么可以在珠玉难以交换的岁月却读这样没有好处的文章呢?怎如诵读《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以及读几篇两汉丰美有文采的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宝典呢?
我希望你们将平时已经读过的书,看作珍宝一般,一个月内,必须加以温习。

古人的书,怎么可以全部读完呢?只要读得一篇文章,一定要可以背诵下来,然后思考明白其内在的意义,能够使之在自己的手中运用自如,这样,人的才气就能自然地散播出来。

如果曾经读过的书,读完后完全不能举出其中的词句,那是“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词句而不能运用,那是“食古不化”。

二者与腹中空虚没什么不同。

你们对于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猛然省悟。

3.(2019·)
3.(2019·)
3.(2019·)
第10 页(共2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