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药与方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痰多清稀 寒痰
旋覆代赭汤
• 出自《伤寒论》 • 构成:
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 赭石一两(6g) 甘草炙,三两(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痛,按之 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 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 煎服法:水煎服。
理气剂
气虚 补气—四君子汤
•气
气脱
益气固脱—独参汤、生 脉散
补益剂

气陷 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
病 变

气机 运营
气逆
肺─咳、喘 胃─呕吐呃逆
降气
失调
气滞
肝─肋、乳房、少腹 脾胃─脘腹
行气
第一节 行气
• 适应病证:合用于气机郁滞证。一般以脾胃气滞 和肝气郁滞为多见,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痛,嗳 气泛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肝郁气滞症见 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苏叶 理气宽胸,疏通气血
半夏厚朴汤
• 随证加减: 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胁肋痛者,加川楝子、元胡以疏肝行气止痛; 咽痛者,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 使用注意:气郁化火,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 方。
天台乌药散
• 出自《医学发明》 • 构成:
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微炒 青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 姜炒,各半两(15g) 槟榔锉,二个(9g) 川楝子十个 (12g) 巴豆七十粒(12g) •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动睾 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 煎服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 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中药方剂之理气方剂类

中药方剂之理气方剂类

中药方剂之理气方剂类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寒论》组方:厚朴15克半夏15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干姜10克适应症:用于治胃下垂,胃扩张,腹胀、腹膜炎等症的腹部积气,以反呕吐、反酸、心下痞满等症。

方解:本方由半夏厚朴汤去茯苓和紫苏叶,加人参和甘草组成,厚朴散气;人参、甘草补心虚;半夏利痰顺气;生姜镇呕,通过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散气补虚而治腹胁胀满和呕逆。

药物功效:厚朴为理气药,半夏为化痰药,人参为补气药,有壮身健脑作用。

2.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20克茯苓20克厚朴15克苏叶15克干姜10克适应症:顺气方剂,用于妇女虚症和表现为神经质的综合症。

如胃、肠功能低下,食道痉挛,妊娠呕吐,神经衰弱,百日咳,手足虚性浮肿。

方解:半夏去心下或胃内停水,理气、厚朴邦助半夏理气;茯苓去心下部停水;干姜去气滞;苏叶理气;可治鱼中毒、蟹中毒。

诸药协同,可治消化道症状、神经症状和浮肿。

3.四逆散《伤寒论》组方:柴胡20克芍药 15克枳实10克甘草10克适应症:此用于大柴胡汤症与小柴胡症之间的病症。

主要是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溃疡、以及肺结核,急慢性支气管炎,心悸、直肠溃疡、过敏、神经质等。

方解:柴胡治气血凝滞于胸胁和血热而影响水气流通;枳实顺气破结,疏能水道;芍药缓解血滞而引起的四肢肌肉疼挛;甘草补胃虚,通过诸药的协同作用,治疗肝病、胃病、肌肉紧张和神经系统一些疾病,腹痛加附子。

药物功效:柴胡为清热药,芍药为活血药,枳实健胃利湿药。

4.延年半夏汤《外台秘要方》组方:半夏15克桂枝10克前胡10克鳖甲10克槟榔10 人参10 干姜10 桔梗10克吴萸10克(茶辣仔)将前胡换为柴胡亦可。

适应症:治疗慢性胃功能碍障,左季肋部和左乳房区疼痛,胃、12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肋问神经痛,心绞痛、慢性胰腺炎、胃酸过多,神经性食欲低下症和部分贫血症。

方解:本方药物大部分为去痞、化痰、顺气药、枳实前胡、鳖甲、槟榔、具有顺气、化痰、解痞作用;半夏祛胃内停痰;桔梗去胸中痰;吴萸去寒解痛。

理气、理血方药-区

理气、理血方药-区
橘红:功效与陈皮相近,燥湿化痰力较强,痰白量多
者较优。
枳实
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肠经
破气消积:胃肠积滞证 化痰散痞:痰滞胸脘证
实热积滞 饮食积滞 痰饮结胸 痰热结胸
枳壳:一物两果,功效相同,力度不同。枳壳作用缓和,以 行气宽中除胀为主,多用治脾胃气滞证。
香附
辛、微苦、微甘 平,入肝、脾经
行气解郁:肝气郁结证 脾胃气滞证 调经止痛:月经不调、痛经
心脉瘀阻(胸痹) 瘀阻胞(痛经、闭经) 跌打瘀肿疼痛
丹参
凉血消肿 清心除烦
疮疡痈肿 风湿热痹
川芎
活血行气
肝气郁 结证
祛风止痛
外感头痛 风寒湿痹
热扰心神 心烦不寐
止血药

概念:凡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体内外出血 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 血药。 适用范围:适用于咯血、咳血、吐血、便血、 尿血、崩漏、紫癜及外伤出血等病证。
疏肝解郁生用; 调经止痛醋炙用
温入肺
苦 辛 入脾胃经
陈(橘)皮 理 气 和 中
脾 胃 气 滞 证
理气
气机郁滞证
甘平 入肝
寒入大肠
枳 实
燥 湿 化 痰
湿 痰 阻 肺 证
香 附
行气 解郁
脾肝 胃气 气郁 滞结 证证
调经 止痛
痛月 经经 乳不 胀调
破 气 消 积
胃 肠 积 滞 证
化 痰 消 痞
痰 滞 胸 脘 证
使 甘草——调和诸药
特点:活血化瘀与行 气开胸止痛同用,适 用于血瘀气滞、留结 胸中之胸胁疼痛
运用要点:
1、为治疗胸中血瘀常用方,以胸痛,舌黯红,脉涩或弦紧
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 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3、常用治冠心病心绞痛、风湿心、胸部挫伤、肋软骨炎 之胸痛,或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失眠属血瘀气滞者。

方剂 理气剂

方剂 理气剂

半夏(pinellia ternata)--燥湿化痰

与小青龙汤 均治外有风寒,内有痰 饮之喘症 均为降气平喘之剂

小青龙汤适用于外寒内饮并重, 且内饮偏于寒者 定喘汤适用于外寒较轻,痰热 内蕴较重 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之功较著, 主治痰气壅阻于上之实喘,兼 见腰痛脚弱之上盛下虚征 定喘汤则降气平喘中兼以清化 痰热,主治痰热内蕴为主
为主组成。
为适应临床需要,理气剂还与其他 类型的药物有不同的配伍,实际应
用中也会视情况加减药物。
注意事项
分若 清气 主滞 次证 ,兼 行有 气气 与逆 降证 气者 同, 用应
首 壹 先 应 辨 清 气 滞 和 气 逆

津理 耗气 气剂 。多 故由 应芳 中香 病辛 叁 即燥 止药 ,物 慎组 勿成 过, 剂易 。伤
旋 伤 寒 覆 论 》 代 赭 汤
证治:伤寒经汗、吐、下后,表证虽解但治不如
法,中气已伤,伏饮内动,胃失和降,上逆为噫, 甚则反胃呕吐,痰浊气逆,阻遏心下,故心下痞
闷或胀满。证属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治当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配伍意义
君:旋覆花(inula flower)
臣:代赭石(reddle)——善重镇降逆,
《 金 匮 要 略 》
证治:胸阳不振 津液不能输布,凝聚为痰,痰阻气机 胸中气滞——胸中闷痛,或胸痛彻背 痰浊内阻——喘息咳唾,短气 肺气不宣——苔白腻,脉沉弦
枳 实 薤 白 桂 枝 汤
主 治 : 胸 痹 , 胸 痛 , 喘 息 咳 唾 , 短 气
功 用 : 通 阳 散 结 , 下 气 祛 痰
配伍意义
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臣:枳实(fructus aurantii immaturus)——

中医常用方剂-16种理气剂与理血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中医常用方剂-16种理气剂与理血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各9g),灶心黄土半斤(30g)。
1、现代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过滤取汤,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
2、古代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金匮要略》
旋覆花、半夏(洗)、甘草(炙)(各9g),人参、代赭石(各6g),生姜(15g),大枣(擘)4枚。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
6
理血剂
活血祛瘀剂
桃核承气汤
逐瘀泻热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槐花(炒)(12g),柏叶(杵,焙)(12g),荆芥穗(6g),枳壳(麸炒)(6g)各等分。
1、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6g,开水或米汤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2、古代用法:上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
《普济本事方》
16
理血剂
止血剂
黄土汤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1、现代用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2、古代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理气剂
降气剂
旋覆代赭汤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方剂课件理气剂.ppt

方剂课件理气剂.ppt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草枣
一、组成:
1、小柴胡汤变方—旋代姜夏参
2、代赭石生姜的用量 3、旋复花包煎
气,
二、作用特点:
功专胃脘,降气力强,且化痰益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降胃—代赭石,旋复花、半夏、生姜 化痰—旋复花、半夏 益气—人参、大枣、炙草
三、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1、病机:胃虚痰阻,胃失和降 2、主症:呕、呃、噫气、反胃 、哕、
理气剂概述
一、定义(理气药、理气、气分实证)
二、立法:《内经》:“结者散之”;“高者抑之
”。
三、作用*理气 行气—疏肝解郁,行脾和中。
降气—降肺平喘,降胃止逆。
四、适应证—气分实证 气滞证
气逆证
五、分类: 1、行气剂:气机郁滞 脾胃气滞 、肝气郁滞 胀痛。
作用:行气疏肝、理脾和胃。 配伍:疏肝药配调血药,理脾药配健运药; 代表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 2、降气剂:气机上逆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呕吐、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除痰 生姜:辛温、和胃助降逆止呕 ------------ 佐
苏叶:辛温、疏肝宣肺、宣通散结-----------使
四、运用: 1、原则 2、加减
暧肝煎 天台乌药散
《景岳全书》
《医学发明》
二方均为治疝之代表方。
一、病 因:发病多与肝经有关,病变在肝,寒伤厥阴
肝经,气滞血脉凝涩,寒凝气血湿痰凝
寒凝气滞之小肠疝 气
少腹牵引睾丸疼痛
讨论:天台乌药散中为什么川楝子与巴豆 同炒?再去巴豆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局方》
《摄生众妙方》
一、共性:
1、组方—苏子、半夏 2、作用—降肺、化痰、平喘 3、主治—痰气壅肺之喘

14个中医理气经典药方,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痛

14个中医理气经典药方,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痛

14个中医理气经典药方,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痛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疏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以理气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气方。

气滞证指体内某些部位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引起的病变证候。

症状:闷胀、疼痛、时重时轻、走窜不定,得暖气或矢气后胀痛减轻。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或跌仆闪挫等皆可引起气机不畅,出现气滞证。

行气1 越鞠丸: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2 金铃子散: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疏肝泄热痛自蠲。

3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行气化痰郁自舒。

4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萎合成方,通阳理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5 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茴香,良姜青皮及槟榔,楝巴麸炒除巴用,寒滞病痛酒调尝。

6 橘核丸橘核丸中楝桂存,枳朴延胡藻带昆,桃仁木通木香合,癞疝顽痛盐酒吞。

7 厚朴温中汤:厚朴温中姜陈草,苓蔻木香一起熬,温中行气兼燥温,脘腹胀痛服之消。

8 暖肝煎:暖肝煎中用当归,杞苓乌药与小茴,行气逐寒桂沉配,小腹疝痛一并摧。

9 气逆证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

一般多见肺胃肝之气上逆如肝气上逆。

症状:肺气上逆主要以咳嗽喘息为特征;胃气上逆主要以呃逆、嗳气、恶心呕吐为特征;肝气上逆主要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为特征。

病因病机:外邪犯肺,或痰浊壅肺等致肺失宣降,故上逆为咳喘。

外邪犯胃,或饮食积滞,或气郁等而致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呕吐。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上逆,火随气升,故头痛、眩晕、昏厥、甚则呕血。

降气10 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表寒里热哮喘尝。

11 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草半归,前胡桂朴姜枣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12 四磨汤:仲景旋复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治相当。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越鞠丸(芎术丸)——金樱子散[金樱子元胡:肝郁化火]《丹溪心法》[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l0g)[用法]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9g,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作汤剂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解]本方证乃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

气郁而肝失条达,则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气血郁久化火,则见嗳腐吞酸吐苦之火郁;气郁即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而见恶心呕吐。

反之,气郁又可因血、痰、火、湿、食诸郁导致或加重,故宜行气解郁为主,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四药共为臣佐。

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晶,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丹溪立方原义:“凡郁皆在中焦”,其治重在调理中焦而升降气机。

然临证难得六郁并见,宜“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应视何郁为主而调整其君药并加味运用,使方证相符,切中病机。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旋覆代赭汤《伤寒论》[组成]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赭石一两(6g) 甘草炙,三两 (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中医方剂 理气剂

中医方剂 理气剂

【配伍要点】麻黄+白果;桑白皮+黄芩
【运用】
理气剂
1、辨证要点:喘咳气急,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 本方是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喘咳证 的常用方。
2、临证加减:无表证者,麻黄减量; 痰稠难出者,加瓜蒌、胆南星; 肺热重者,加石膏。
3、现代运用: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结核、 嗜酸细胞增多症、肺炎等属风寒外 束,痰热内壅者。
等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
枳实消 痞丸
本方行气消痞之力大,且有健脾祛湿, 理气剂 和胃消食之功,用治脾虚气壅,寒热 互结之心下痞满证,临证每伴有食少, 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证为特征。 以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立 法,均具有调和寒热,散结除痞,健脾 和胃之功,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 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舌苔腻微黄之证 本方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 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 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 下利,舌苔腻微黄,脉滑数之证。
上实 下虚
肾虚
腰失所养 不能化饮
腰痛脚软 肢体浮肿
【病机】 痰涎壅盛,肾气不足。
【治法】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兼温肾纳气)
【方解】
理气剂
君: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润肠通便,以助降肺气 臣:半夏─降气化痰 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 佐:前胡─降气祛痰 肉桂─温肾纳气,使气能归元 温阳化气,以利水化饮 当归─养血和血,血和以助气降 ---“治咳逆上气”,以助平喘止咳 ---配肉桂温补下元,以治下虚
【方解】
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理气剂
*厚朴配半夏,一行气滞,一化痰结, 以达行气化痰散结之功。 臣:茯苓─健脾渗湿,助君化痰 苏叶─宣肺疏肝,助厚朴宣通郁气 佐:生姜─温胃和中降逆,并解半夏之毒

中药学第八章 理气药

中药学第八章 理气药

第八章理气药1.陈皮、枳实陈皮李皮造食堂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治疗湿痰之要药湿痰客肺之咳嗽痰多等证+半夏附:化橘红疏肝消食,主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黏稠难咳等橘红发表散寒掷石-破气-小鸡-花坛-出皮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脾虚气滞夹积夹湿+白术常与补气、升阳药同用,治疗脏器下垂病证2.青皮、香附青皮树干-破气-校急-花治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醋炙能增强疏肝止痛之力想富,输干借玉,跳进桶里,气跳钟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高良姜3.木香、沉香木箱启动,检批小石木香—理气止痛,健脾消食善行肠胃气滞,生用行气,煨用止泻沉箱-气筒-问偶哪去-川沉香—理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集理气、降气、纳气为一体,主治肾不纳气之虚喘4.川楝子、薤白、荔枝核窗帘子-七筒纱川楝子—理气止痛,杀虫谢白同杨三姐,星期倒值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上通胸阳,治胸痹疼痛要药下行大肠滞气,治泻痢后重佳品+瓜蒌荔枝核象棋-山涧-山洞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善治寒凝肝脉5.檀香、乌药、青木香檀香,星期只动三条,中檀香—行气止痛,散寒调中屋要气通,问甚扇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治三焦寒凝气滞诸证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性寒有毒,含马兜铃酸,肾病忌服6.柿蒂、刀豆、九香虫柿蒂降逆止呕刀豆降气止呃,温肾助阳九香虫里气直动为甚这样?柿蒂—降逆止呕善降上逆胃气,止呃逆刀豆—降气止呕,温肾助阳九香虫—里气止痛,温肾助阳7.佛手、香橼、绿萼梅佛手和香橼,属于李贺造诗团,绿萼梅属于何种团?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佛手香橼主治肝郁胸胁胀痛,肝脾不协者尤宜治久咳痰多,胸闷作痛绿萼梅—疏肝解郁,和中,化痰为治疗痰阻气郁之梅核气所常用8.玫瑰花、娑罗子、天仙藤玫瑰树干雨活动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苦泻温通,芳香疏理,治乳房肿痛尤佳骡子敢于喝煨汤娑罗子—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天仙疼,立即去世,活,疼天仙藤—理气祛湿,活血止痛9.大腹皮、甘松大腹皮-大肚皮-形宽水肿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干松-猩骑-自动开玉-醒-脾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第一节行气剂越鞠丸(又名芎术丸)《丹溪心法》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组成】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10g)【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各4.5g)甘草炙,五分(1.5g)香附一钱半(4.5g)【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木香顺气散(《证治准绳·类方》引《医学统旨》)组成: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醋炒陈皮厚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炒枳壳麸炒砂仁各一钱(各3g)甘草炙,五分(1.5g)功用:开郁化滞,行气止痛。

主治:气滞不舒,肝胃不和,腹胁胀满或胀痛,胸闷食少,大便不利。

【鉴别】柴胡疏肝散与木香顺气散均有香附、陈皮、枳壳、炙甘草,具行肝脾之气的作用。

但柴胡疏肝散中又用柴胡配伍川芎、芍药,在行气之中兼以理血,治疗肝气郁结兼血行不畅之证;而木香顺气散行气之力大于柴胡疏肝散,又有厚朴、苍术、砂仁既行气又祛湿,治疗气机郁滞兼有脾胃湿阻之证。

柴胡疏肝散为四逆散的变方,二方均有疏肝理气作用。

但四逆散中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药等量配伍,侧重于调理肝脾气机;而柴胡疏肝散重用柴胡,轻用甘草,易枳实为枳壳,加入调气活血之香附、陈皮、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之力较强。

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降热开郁痛自蠲。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各9g)【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胸腹、胁肋、脘腹诸痛,或痛经、疝气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延胡索汤(《济生方》)延胡散治七情伤,血气刺痛服之良;归芍乳没草姜桂,木香蒲黄与姜黄。

中药与方剂 09理气药方

中药与方剂 09理气药方

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之要药,配柴胡、郁 金、白芍等治疗肝气 郁结所致肚腹胀满、 食滞不消。
寒凝气滞、 寒凝气滞 、 胃肠疼痛 配高良姜、 吴茱萸、 配高良姜 、 吴茱萸 、 乌药。 乌药。 乳痈初起 配蒲公 ,、赤芍 赤芍。 英,、赤芍。 配艾叶、 产后腹痛 配艾叶、当 归等。 归等。
2011-1-9 16
11
8 丁香
辛,温。入肺、胃、脾、肾经。
暖胃散寒,降逆止呕 为胃寒呃逆(膈肌痉 挛)之要药,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配 砂仁、白术。 温肾壮阳 治泄泻、阳萎、子宫虚冷,配茴 香、附子、肉桂等。
2011-1-9
12
辛,温。入脾、胃经。
9 大腹皮
下气宽中,利水消肿 用于皮 肤水肿、腹下水肿、胸前水肿 等证,配桑白皮、生姜皮、茯 苓皮、陈皮(五皮饮)。
配桂枝、 外感风寒 配桂枝、 杏仁 配苏子、 痰湿内阻 配苏子、 半夏等。 半夏等。
2011-1-9 7
4 木香
辛、微苦,温。入脾、胃、大肠、胆经。
行气止痛,和胃止泻 行胃 肠之气,用于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腹满胀痛等。
配砂仁、 陈皮, 治肚腹疼 配砂仁 、 陈皮 , 痛、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 配枳实、 川楝子、 配枳实 、 川楝子 、 茵陈治 胸腹疼痛。 胸腹疼痛。 配黄连治里急后重之腹 疼。 配 白 术 、 党 参 治 脾 虚 8泄 泻。
理气药
理气药和理气方 许剑琴
第十章·第八节
许剑琴
2011-1-9
1
、 概 述

定义 凡能疏通气机,调理气分 疾病的一类药物,称为理气 药。 气分病
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 气滞 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 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 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气滞、气逆病证的原因很多,诸职寒暧失调,忧思郁怒,痰饮,湿浊,瘀阻,外伤,以及饮食不节等因素,皆能影响气机的运行,进而发为气滞、气逆病证。气滞者常表现为闷、胀、痛,气逆者常表现为呕恶、呃逆或喘息。临床使用理气方药,必须针对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宜的配伍。
理气药物以辛燥者居多,易于耗气伤阴,气虚及阴亏者慎用。
2.为妇科常用之品,尤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伴有乳胀、腹痛等证。常与当归、白芍、川芎、柴胡等配伍同用。
用量:6~12克。
参考资料:
香附子流浸膏对动物的离体子宫,可抑制其收缩,缓解其痉挛,降低肠管张力,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大腹皮
《开宝本草》
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的果皮。
青皮
《本草图经》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未成熟果实之果皮或幼果。
别名:小青皮、青橘皮、细青皮、均青皮。
处方用名:青皮、炒青皮。
药用部分;幼果或青色果皮。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肝、胆、胃经。
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辛散温通,苦泄下行,性较峻烈,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乳房胀痛及疝气疼痛等证。用治胁肋、乳房胀痛,常与柴胡、香附、郁金等配伍;治疗疝气疼痛,常和小茴香、川楝子、吴茱萸同用。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功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苦泄辛散,行气之力峻猛,常用于食积停滞,腹痛便秘,以及泻痢不畅,里急后重之证。治疗便秘腹痛,常与大黄、厚朴配伍,即小承气汤;治疗泻痢腹痛,常和大黄、黄连、黄芩等同用,如枳实导滞丸。
2.适用于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之证。用治胸痹兼见胸闷脘胀者,常与薤白、桂枝、瓜蒌等配伍,如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脾虚湿阻气滞之脘痞腹胀,常和白术同用,即枳术丸。
功能:行气解郁,活血祛瘀,清心开窍,利胆退黄。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气郁血滞所致的胸腹胁肋胀痛、痛经及症瘕痞块等。治胸腹胁肋胀痛,常与柴胡、香附、枳壳、丹参等配伍;治痛经,可与柴胡、香附、当归、白芍等同用;治胁下症块,常和丹参、鳖甲、青皮、泽兰等同用。
2.用于浊邪蒙敝清窍所致的胸脘痞闷、神志不清症和痰气闭塞心窍之癫痫病证。治前者常与石菖蒲、连翘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治后者常和明矾同用,即白金丸。
2.用于泻痢后重症,常和木香、枳实等同用。
用量:5~15克。
使用注意;胃弱纳呆、不耐蒜味者不宜用。
苏子
《别录》
为唇形科一年生植物紫苏的种子。
处方用名:苏子、紫苏子、炒苏子。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降气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与应用:
主治与应用:
1.本品长于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均适用。湿阻中焦,常与苍术,陈皮配伍;积滞便秘,常和大黄,枳实同用。
2.本品能下肺气,消痰涎而平咳喘。适用于咳嗽痰多症,常与杏仁、半夏等配伍。
用量:3~9克。
参考资料:
厚朴煎剂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动物离休心脏的收缩有抑制作用。厚朴碱为神经-肌肉阻断剂,有显著的骨骼肌松驰作用,主要是阻断神经冲动在肌肉终板的传递,厚朴碱还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用量:3~9克。
延胡索
《开宝本草》
为罂栗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延胡索的块茎。
别名:玄胡索、延胡、元胡等。
处方用名;延胡索、元胡、炒延胡索、酒炒延胡索。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心、肝、脾经。
功能: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与应用:
本品止痛作用持久而不具毒性,作用部位广泛,是优良的止痛药。用于气血凝滞所致的心腹痛、胁肋痛、疝痛、腰痛、关节痛,痛经等多种疼痛症。单用有效,如研末温酒调服以治疗胃脘痛;治热厥心痛及疝痛,常与金铃子配伍,即金铃子散;治腰痛及痛经,常与当归、桂枝配用,如延桂散;治疗腹痛及胁痛,常与五灵脂、青皮、没药等同用。用治跌打损伤瘀滞作痛时也可加入本药。
用量;5~15克。研末服,每次1.5~3克。
参考资料:
延胡索内服有类似咖啡及可待因的镇痛效果,能显著提高痛觉阈而有镇痛作用。粉剂和醇制剂作用优于煎剂。所含延胡索乙素作用较强,丑素次之,两种成分均有镇静、催眠、松弛肌肉、解痉等效用。
薤白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鳞茎。
适用于痰涎壅盛、咳逆气喘、胸膈满闷病症,常与前胡、厚朴、半夏等配伍,如苏子降气汤。
用量:3~9克。
郁金
《新修本草》
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郁金或广西莪术的块根。
别名:玉金、黄郁金、黑郁金。
处方用名;郁金。
药用部分;块根。
性味:辛、苦、凉。
归经:入心、肝、胆经。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脾、肺经。
功能:舒肝理气,和胃,化痰。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气清香而不烈,性温和而不峻,行气之功颇佳,止痛作用较弱。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胁肋胀闷、胸腹痞满、食欲不振等证,多与香橼、木香、陈皮等配伍使用。
2.用于咳嗽日久而痰多之证,多与枇杷叶、紫苑等配伍使用。
木香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川木香的根。
别名:南木香、印木香、老木香、新木香。
处方用名:木香、炒木香。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温。
功能:行气止痛。
主治与应用:
本品长于行肠胃滞气,适用于脘腹胀满疼痛症。治湿热痢疾腹痛,常与黄连等配伍,如香连丸;治脾虚腹胀,常和党参、白术、砂仁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
(一)理气药
陈皮
《本经》
为芸香料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成熟果实之果皮。
别名:陈橘皮、陈柑皮、广皮、新会皮。
处方用名:陈皮、炒陈皮。
药用部分:果皮。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脾经。
功能: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与应用:
1.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有行气健脾之功。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症。脘腹胀满疼痛,常与枳壳、木香等配伍;胃失和降之恶心呕吐,可配生姜同用,即橘皮汤。
用量:3~9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参考资料;
本品体外试验对猪蛔虫、蚯蚓、水蛭有明显的杀虫效力;对铁锈色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
佛手
《本草图经》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佛手的果实。
别外:佛手柑、手柑。
处方用名:佛手、佛手片。
药用部分:果实。
理气药和方剂。
点击数:13352
理气药和方剂。
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疏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以理气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气方。
气分病主要包括气虚与气逆。气虚病证主要表现为机体或脏器的功能低下,气虚宜补气,列入补益方药章节阐述。气滞、气逆病证主要表现为机体或脏器的功能障碍,气滞宜行气,气逆宜降气。理气方药具行气或降气之功,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脾胃气滞、肺气壅滞、胃气上逆等证。
别名:薤白头、南薤白。
处方用名;薤白。
药用部分;地下鳞茎。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温中通阳,下气散结。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寒痰湿浊凝滞于胸中,阳气不得宣通所致的胸闷作痛或兼见喘息、咳唾的胸痹证。单用捣汁饮有效;与瓜萎、白酒同用,有协同作用,即瓜萎薤白白酒汤。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阴虚火旺者慎用。
参考资料:
木香粉剂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对福氏痢疾杆菌Ⅲ型有抑制作用;对免离体大肠张力有降低作用,能拮抗乙酰胆碱的收缩效应。本品还有降压作用,使外周血管扩张。有轻度利尿作用。
香附
《别录》

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茎。
别名:莎草、香附子、香附米、莎草根。
处方用名;香附、制香附。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微苦、甘、平。
归经:入肝、三焦经。
功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闷、脘腹胀痛及疝痛症。用治胁痛,常与柴胡、白芍、枳壳等配伍;治疗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常和木香、佛手等同用;治疗疝痛,可与小茴香、川楝子、乌药等配合使用。
3.用于血热瘀滞所致的吐血、尿血、衄血等证,常与生地黄、丹皮、蒲黄等同用。
4.用于黄疸症,常与茵陈、栀子、枳壳等配伍使用。
用量:6~12克。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同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同用。
参考资料:
郁金有利尿、轻度镇痛作用。郁金所含姜黄烯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减少尿内的尿胆元。有止痛、退黄、缩小肝脾等效果。
主治与应用:
1.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尤适于热性胸胁及腹部胀痛、疝痛等症,常与延胡索配伍,即金铃子散;对于寒性疼痛,应配吴茱萸、小茴香等温里药同用,如导气汤。
2.用于虫积腹痛,兼收杀虫和止痛之效。可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
3.外用治头癣有效。取川楝子适量,焙黄研末,用熟猪油或麻油调成油膏,涂于患处。
乌药
《本草拾遗》
为樟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乌药的根。
别名;台乌药。
处方用名;乌药。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肾、膀胱经。
功能: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主治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