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病理及临床表现
结肠炎症性病变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原则
结肠炎症性病变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原则1. 引言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病理学特征是结肠黏膜的炎症性病变。
这种炎症性病变可以导致结肠黏膜红肿、溃疡形成、腺体变形和充血等病理改变。
本文将详细探讨结肠炎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原则。
2. 结肠炎的病理学特征结肠炎的病理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结肠黏膜红肿和溃疡形成结肠炎引起结肠黏膜的充血和水肿,导致红肿的出现。
同时,炎症还会损伤黏膜上皮细胞,形成溃疡。
这些溃疡通常呈现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
2.2 腺体变形和萎缩结肠炎的炎症还会导致结肠黏膜上的腺体发生变形和萎缩。
正常情况下,结肠黏膜上的腺体是呈现管状,而在结肠炎患者中,这些腺体会变得扭曲,并且腺体的数量也会减少。
2.3 充血和血管扩张结肠炎引起的炎症还会导致结肠黏膜的充血和血管扩张。
这些病理改变使得黏膜表面变得充血,常常可见血管扩张。
2.4 淋巴细胞浸润结肠炎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淋巴细胞的浸润。
这些淋巴细胞通常聚集在结肠黏膜的上皮细胞附近。
淋巴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典型表现。
3. 结肠炎的诊断原则结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临床表现。
以下是结肠炎的诊断原则:3.1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关键步骤。
通过结肠镜检查,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病理变化,包括红肿、溃疡和腺体变形。
此外,可以进行活检,以进一步确诊。
3.2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炎症水平和贫血程度。
结肠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增加,同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可能降低。
3.3 粪便检查粪便检查可以帮助检测潜血和炎症标志物,对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监测非常有帮助。
3.4 影像学检查结肠X线造影和CT扫描可以提供有关结肠的结构和病变范围的信息,对于结肠炎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5 诊断标准结肠炎的诊断常常基于以下标准: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感染性结肠炎和肠道肿瘤等。
ibd诊断金标准
ibd诊断金标准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其诊断金标准是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
1. 临床表现:IBD 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2.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IBD 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狭窄等表现。
3. 组织病理学检查:内镜下获取的肠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炎症的类型和程度,对于IBD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 影像学检查:CT 肠道成像(CTE)、磁共振肠道成像(MRE)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肠道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对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IBD 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且有时可能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观察。
对于疑似IBD 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
炎症性肠病课件PPT课件
02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生理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识别和清除外 来病原体,维持肠道内环境的平衡。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失调可能与遗传、 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炎症性肠病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 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和 持续。
研究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 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炎症性肠病的 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法。
01
02
惯,避免暴 饮暴食,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
。
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摄入辛辣、油腻、高纤维 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
炎症。
多摄入易消化食物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 软饭、面条等,有助于减轻肠
道负担。
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多喝水,保持肠道湿润,有助 于排便,减轻肠道负担。
定期检查与监测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
随着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新药被 研发出来,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这些新药包括新型生物制 剂、小分子抑制剂等,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
临床试验
为了验证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目前, 许多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以评估新药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效果。
炎症性肠病课件ppt
目录
• 炎症性肠病概述 •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生理 •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 炎症性肠病的预防与护理 • 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01 炎症性肠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 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分析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除了肠道症状外,炎症性肠病还可以伴随一系列的多系统损害,其中肾脏损害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提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概述炎症性肠病肾损害是指由于炎症性肠病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和间质性肾炎。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可发生在炎症性肠病的任何阶段,而且有时甚至是炎症性肠病的首发症状之一。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可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包括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
蛋白尿是最常见的肾损害表现之一,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泄漏。
血尿则常常是由于肾小管炎症引起的。
高血压和水肿则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的。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还可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间质性肾炎等。
目前对于炎症性肠病肾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主要认为是由于炎症性因子、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等介导引起的。
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的破损使得细菌、毒素以及免疫复合物进入到血液系统中,从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因子和免疫复合物可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肾脏功能的损害。
(1)肾小球肾炎肾活检是诊断和评估炎症性肠病肾损害的有效手段,通过肾活检可发现不同类型的肾脏病理变化。
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
临床上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和肾功能不全。
肾活检通常显示肾小球系膜增生、系膜基质增多、系膜纤维化等病变,光镜下可见系膜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电镜下可见系膜区电子致密物和系膜基质纤维化。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的肾小球肾炎与IgA肾病的肾小球病变相似,但两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炎症性肠病活检标本报告中的病理描述
炎症性肠病活检标本报告中的病理描述1.粘膜类型病理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或者回肠炎,在空肠可以称为慢性小肠炎。
2.炎症的活动性(判断标准)(1)无活动性:上皮内无中性粒细胞、无糜烂和溃疡。
(2)轻度活动性:存在隐窝炎的隐窝不超过总数的25%,罕见隐窝脓肿(每天活检组织不超过1个)。
(3)中度活动性:>25%的隐窝存在隐窝炎。
或者多个隐窝脓肿,或看到少量小的那么糜烂。
(4)重度活动性:存在溃疡或多灶糜烂。
3.炎性细胞浸润范围及深度(1)是否存在粘膜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是炎症性肠病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尤其是UC的重要指标。
(2)UC的病变比较表浅,在组织病理上主要局限于粘膜层,有时可累及粘膜下层。
(3)CD的炎症往往是透壁性的,透壁性炎可以表现为粘膜下层和肌层淋巴滤泡的显著增生,进而发展为瘘管,在组织上主要形成透壁性炎症和裂隙状溃疡(阿弗他溃疡)4.隐窝及绒毛结构的改变隐窝结构异常:就是隐窝结构变形,如隐窝萎缩,隐窝扩张、扭曲,隐窝扩张、扭曲,隐窝分支或隐窝拉长;这种改变是局灶、多处,还是弥漫。
5.化生性改变1.潘式细胞化生:UC有结肠脾曲以远结直肠粘膜的潘氏细胞化生。
2.幽门腺化生:肠腺体的损伤在修复过程中被类似于幽门的分泌中被类似于幽门的分泌中性粘液的复合腺体所取代,常见于CD6.肉芽肿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中肉芽肿被定义为:至少5个以上类上皮细胞(激活的组织细胞伴有均质红染得胞质)构成的结界清楚结节,伴或不伴有多核巨细胞反应。
需对肉芽肿的形态、数量、是否存在坏死等进行描述1.克罗恩病的肉芽肿直径100-400um之间,类上皮细胞排列紧凑,边界清楚,无坏死、融合等结核相关疾病。
2.微小肉芽肿(未成熟肉芽肿);是小灶的类上皮细胞聚集,体积小,直径在200um以下,可见于克罗恩病和普通细菌(或病毒)感染。
3.结核病肉芽肿直径在400um以上,肉芽肿坏死、融合。
4.隐窝破坏所致的肉芽肿:此类肉芽肿不应视作克罗恩的依据。
炎症性肠病
病因
(三)感染 有无感染,尚存争议 但抗感染治疗确有一定的疗效 仍未证实为某种微生物感染
三、病理
UC:1、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分布。 UC:
2、直肠乙状性肠多发,可至降横结 肠或全结肠 3、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灶性出 血,糜烂、溃疡。 4、粘膜下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 及中性粒细胞侵润 5、肉芽组织增生,肠管狭窄,短缩, 腺体变形、减少萎缩,炎性息肉,部分癌 变。
临床表现
(三)其他: 可有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发热,水电平衡 紊乱,营养不良等表现。 (四)体征: 腹部压痛,腹块,触及硬管样结肠,肠鸣活 跃。 (五)肠外表现 可有关节炎、虹膜炎、血管炎、口腔溃疡、 贫血、肝肾损害等。 直肠指检:触痛、括约肌痉挛或松弛。
临床表现
(六)临床类型
1)慢性复发型:多见,范围小,症轻。 2)慢性持续型:范围广,持续半年以上。 3)急性爆发型:少见,症重,并发症多。 4)初发型:既往无发作者, 按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起病缓慢,轻重不一,反复发 作,精神因素、疲劳、饮食失调及 感染为发作诱因。 主要有下列表现:
临床表现
(一)腹痛:
UC 左下腹及下腹部痉挛性痛,有疼痛—便意—泻 左下腹及下腹部痉挛性痛,有疼痛—便意— 后缓解。 CD多在右下腹及脐周痛,痉挛性阵痛,肠鸣音增 CD多在右下腹及脐周痛,痉挛性阵痛,肠鸣音增 强。 (二)腹泻: UC为粘液脓血便,量少,次多,里急后重明显。 UC为粘液脓血便,量少,次多,里急后重明显。 CD为小肠性腹泻,量多,次少,黄稀糊便,里急 CD为小肠性腹泻,量多,次少,黄稀糊便,里急 后重少。
治疗
(三)手术治疗;肠梗阻、穿孔、瘘管、
脓肿形成等。 预后: 治疗多能好转,但部分反复发作,迁 延不愈,预后不佳。
炎症性肠病(本科内科护理临床部分)PPT课件
IBD可能存在对正常菌群的“免疫耐受”缺陷。
.7Biblioteka 免疫因素环境因素+ 遗传易感人群
肠道菌群参与 启动免疫及非 免疫反应
亢进和难于自限的 免疫炎症反应
.
8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
9
概述(Definition)
UC
多见 连续性
常见 少见 少见、中心型 罕见 浅溃疡 充血、糜烂
CD
少见 节段性
少见 多见 多见、偏心型 多见 纵形溃疡、 鹅卵石样改变
TB
无、糊状便 非节段性 少见 多见
多见、中心型 少见
环形溃疡、 鼠咬状
活检病理特征
弥漫性炎症 非干酪样肉芽肿 干酪样肉芽肿
.
52
治疗(Treatment)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2.饮食:流质或少渣饮食,严重者禁食。 3.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4.有继发感染者,应抗菌治疗。 5.对症治疗:止泻、止痛,但应注意抗胆碱 药或止泻药有诱发中毒性结肠扩张之危险。
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炎症反应 环境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 吸烟 —— 导致CD恶化、对UC有保护作用。 儿童期肠道免疫系统接受的病原刺激不足——免疫耐受不 完善——对肠道抗原刺激导致的免疫反应的自身调节发生 障碍。
.
5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IBD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
47
诊断(Diagnosis)
临床类型
1、初发型 首次发作。 2、慢性复发型 最多见,发作与缓解交替。 3、慢性持续型 症状持续,间有加重。 4、急性暴发型 少见,急性起病,病情严重。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分析
炎症性肠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分析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IBD患者肾损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机制复杂,且病情进展迅速,挑战着医学界的诊治水平。
IBD患者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和间质性肾疾病等。
其中,以肾小球疾病最为常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硬化和IgA肾病等。
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肠道炎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炎症性因子、蛋白酶和氧化应激等因素对肾脏造成直接和间接的损害,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损伤、血管损害和间质纤维化。
此外,IBD患者常伴有贫血、蛋白尿和高血压等症状,加速了肾脏损害的进展。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肾损害至关重要。
治疗IBD患者肾损害的方法包括经典的肾脏保护治疗、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针对肠道病变的治疗。
此外,对于严重肾损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等手术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IBD患者的肾功能评估应该包括尿常规检查、血清肌酐、血尿素氮等常规检查,以及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特殊检查。
此外,定期复查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肾损害。
总之,IBD患者肾损害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保护肾脏功能的关键,同时也有助于减轻疾病的负担和改善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和治疗原则
细胞免疫
细胞因子 和介质
吸烟有益处
饮食无益处UC
和CD
发病机选吸制择烟性有的饮害食处不改善同症特状 征
健康亲属的肠通透性正常
健康亲属的肠通透性增加
大部分不同CD
大部分不同UC
细菌群的作用有限
细菌群有重要作用
与类结核杆菌无关
与类结核杆菌有关
与麻疹病毒无关
与麻疹病毒有关
明显的抗体分泌
中度抗体分泌
促炎症细胞因子等 IL-6
参与炎症损伤修复物质:
反应性氧化产物(RCMS)
一氧化氮(NO)
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本病在同一家族中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 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髙,其配偶发病率不高。 在不同种族间也有明显差别,白种人发病高于黑种人,提 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IBD病符合多基因病的遗传规律,是由许多 对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 由于遗传易感性而发病。
增加
细胞因子增加
主要内容
概述
概述
克 病理
病理
罗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恩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病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溃 疡 性 结 肠
治疗
治疗
炎
Crohn病
Crohn病习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肉芽肿 性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 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临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
克 病理
病理
罗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恩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病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结肠炎的临床分析报告
结肠炎的临床分析报告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结肠(大肠)的黏膜层,其临床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本文将对结肠炎的病因、病理特征以及临床症状进行详细分析。
1. 疾病定义与分类结肠炎是指慢性或急性的结肠黏膜荨麻疹样浸润所致的炎症性肠道疾病。
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理特征,结肠炎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微小结肠炎等类型。
2. 病因与发病机制结肠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和肠道菌群失调等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结肠黏膜受损,并引起炎症反应。
此外,压力、饮食不当和感染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结肠炎的发作。
3. 病理特征结肠炎的病理特征包括结肠黏膜的炎症浸润、溃疡形成以及黏膜屏障的破坏。
炎症反应导致黏膜血管扩张、水肿和出血,进而形成溃疡。
组织活检显示肠壁的炎症累及黏膜、固有层和浆膜层。
4. 临床症状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炎症范围有关。
轻型结肠炎患者可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和腹胀等症状。
中重度患者则可能出现发热、贫血、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在急性发作期,患者经常感到疲倦,食欲不振,并有肠鸣音增多的现象。
5. 诊断与治疗结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
结肠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实验室检查可用于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
药物治疗可包括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等,而饮食调节方面,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6. 预后与并发症不同类型的结肠炎具有不同的病程和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的慢性复发性持续存在,而克罗恩病则常伴有肠道狭窄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微小结肠炎则病程相对较轻。
合理的治疗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遗传和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结肠炎的盛行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内科学:IBD炎症性肠病
五、目前IB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假设
环境因素 肠道菌丛参与
遗传易感者
启动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
免疫炎症反应 (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
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和免疫调节紊乱
Environmental factor: pull the trigger
Genetic variations: loading the gun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调节
Luminal microbial stimulants
Environmental Triggers
IB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mmune response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定义】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
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理】 病变分布:
➢ 病变位于大肠 – 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 – 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少数可累及全 结肠 – “倒灌性回肠炎”偶见
➢ 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逆行向近段发展
大体形态改变:
➢ 活动期: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与灶性出血, 呈细颗粒状 糜烂及溃疡:广泛的浅小溃疡不规则大片溃疡 脆性增加
➢ 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或者消 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隐窝结构改变
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
UC: 粘膜萎缩,隐窝丧失
腺体距粘膜肌距离远
UC:缓解期 隐窝与粘膜肌层距离增加
UC:缓解期 粘膜肌层弥漫增厚
➢ 杯状细胞减少,但分泌较前增多 ➢ 潘氏细胞增生:
正常人位于小肠肠腺的基底部,可分泌溶菌酶 结肠肠腺不存在潘氏细胞
洲少见 IBD发病率增高出现的次序与经济发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性肠病病理及临床表现
UC是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
病理:UC结肠病变一般限于大肠。
黏膜与黏膜下层→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
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常并发急性穿孔。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UC的主要临床症状。
起病多为亚急性,少数急性起病。
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与缓解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
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临床分型及病期等有关。
消化系统表现:
①黏液脓血便是UC活动期的重要表现,便后缓解,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常有里急后重
②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
③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
全身表现: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提示有合并症或急性暴发型巨结肠
肠外表现:
①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情变化有关
②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
①临床类型:主要有初发型;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急性暴发型,可伴中毒性巨结肠,一般以横结肠为最严重,肠穿孔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
②病变范围:可分为直肠炎、左半结肠炎(结肠脾曲以远)、全结肠炎(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近或全结肠)。
③病情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很多患者在缓解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加重症状,使疾病转为活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