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相互激荡,交互推进。如何探索和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时期整个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党内统计数据显示,社区流动党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随着党员责任区的不断深入和居民区党建“三三制”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不断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基本情况

2006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截至2007年11月30日,17个居民区党组织共发放流出党员《活动证》119人;流入党员9人(其中:本市2人,外省市7人),涵盖7个居民区。

1、流出党员基本情况

从年龄结构看,中年占有相当比例,平均年龄50岁;从受教育程度看,流出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6人,占38.70%;中专、高中学历的43人,占36.10%;初中学历的30人,占25.20%。从性别比例看,男性89人,占74.80%,女性30人,占25.20%。

2、流入党员基本情况

从年龄结构看,中老年占有相当比例,平均年龄57.10岁;从受教育程度看,流入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人,占33.33%;中专、高中学历的5人,占55.56%;初中学历的1人,占11.11%。从性别比例看,男性5人,占55.56%,女性4人,占44.44%。

二、存在问题

1、基本状况分析

流动党员与归属地党员相比,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较低。从空间上看,拉长了党员与党组织的直接联系;从管理上看,增加了流出地党组织的管理难度;从组织生活上看,流出党员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91人,占76.47%,不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28人,占23.53%;流入的9名党员都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占100%;从流出党员状况看,都为外出就业;从流入状况看,都为照顾子女。

2、空挂党员显现

流出党员流动性大,人员很难找到,无固定休息日,早出晚归,有的长期流动在外地工作,组织联系只能通过其家属长途电话联系;还有的长期居住在外地,上海房子出租,这样的组织关系应转出,因人员无法找到,目前还滞留在居民区。

3、认同组织较低

大部分流动党员正值中年,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只关心打工赚钱,党员身份不重视、无所谓,党组织多方做工作,个别党员强调家庭生活困难,甚至说:“没有经济保障,何来党员身份”。组织生活也不能正常参加,组织观念淡薄,作用发挥明显不足。

4、确保学习有难度

目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采用“流动证”方法作用不大,原因是其工作忙,空余时间较少,基本都供职于私营企业,单位无党组织,与单位所在地的党组织联系有一定困难,参加学习仍不正常,“流动证”有合理避免参加组织生活的趋势,离每年六天的组织生活要求有一定差距。

5、结对制度难落实

流动党员尽管有结对制度,然而他们都身在外地,流动性大,使结对人联系难、沟通难、了解难,信息沟通成为结对联系人的一大难点,高昂的长途电话费,成为结对人与流出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一大障碍。

三、对策与建议

1、着力“四个三”,立足服务

1)畅通“三个渠道”,解决教育难问题。流动党员教育难,难在流动党员的现实状况和平时表现难以掌握,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应畅通谈心交流渠道,建立党员谈心交流制度和组织谈话制度,增强组织对党员的了解。通过开展党员“服务楼组”活动,为楼组群众认识党员、评议党员创造条件。畅通联管联教渠道,使居民区党组织、流入地与流出地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改变单向教育为双向教育模式,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引向深入。

2)完善“三项机制”,解决管理难问题。没有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就失去了保证。流动党员管理难,难在岗位

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管理不到位。因此,应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融登记、核实、转接、督查、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实现有序管理、督查考核、结对共学等保障制度,完善居民区党组织工作框架,立足党建需要,围绕流动党员特点,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内容和方法。

3)依托“三支力量”,解决活动难问题。保持党员先进性,要有活动来推动,要有平台来保证。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居民区中,党的力量相对薄弱,工作缺少抓手,党员活动难以开展。这就需要依托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和党建资源优势,实行资源整合;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在维权、服务方面的职能优势,实现同步推进、优势互补;依托居民区党组织和党建志愿者主要力量,把党组织活动与流动党员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4)构建“三个体系”,解决作用发挥难问题。流动党员兼具党员和雇员双重身份,“打工赚钱、回家过年”的思想较重,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应构建评价体系,针对流动党员岗位特点制定先进性的具体标准,使流动党员在团结群众、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构建责任体系,通过强化党员责任、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促使流动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激励体系,通过政治上关心、利益上维护,增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2、让流动党员感受“家”的温暖

1)增强“三个”意识

坚持把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居民区党建工作的总体

格局,主动应对流动党员日益增多的挑战,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一是管理意识。落实党员责任岗制度、居民区党建“三三制”、“条块结合”的原则,努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二是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针对他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如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三是责任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流入地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明确责任,协调配合,共同把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

2)创新“两个”载体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健全和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社区党建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使他们享有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建立“专人”联系

居民区党组织要根据流动党员情况,建立《流动党员专人定向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