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1(1)[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比较它们的异同。
3.表示方法:教授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
4.性质与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等,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知识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7.课后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想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并简要介绍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书写化学符号。
6.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新课内容: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特点,通过实验演示和举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其基本性质和特点,能准确区分分子和原子。
2.了解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解分子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掌握相关化学用语,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如香水扩散、铁生锈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直观感受:设计一系列实验,如扩散实验、化学反应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分层教学,梯度提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梯度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冰融化、香水扩散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关注到微观结构,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2.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4.强化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区别。
2.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能够正确表示分子和原子,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联系。
2.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化学知识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形成清晰的微观观念。
-研究报告:要求包括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等内容。
-课堂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为例,如香水扩散、铁生锈等,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背后的原因。
1.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加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内涵。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仍存在依赖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4.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提高学生的化学用语书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微观概念。
初中化学(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

物理变化
【讨论】品红溶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 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各自保持 不变。
【讨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根据下 列图示分析:在化学变化中,会发生变化的应是 分子还是原子?
H H
Clபைடு நூலகம்点燃
Cl
Cl 重新 H Cl 组合
Cl
H
H
H Cl
【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
因此: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 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 子,原子不能再分,而是重新构成新的分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宏观
没有生成新物质
生成了新物质
微观 分子没变,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分子本身改变,生成了新分子
“分子”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
一、选择题:
1.下列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离子
D、氧气
2、下列关于分子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则说明过氧化氢中含有 水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 学性质不同 ;
3、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 构成,例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碳原子
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 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
讨论
我们可以从
△
这幅图中获得哪
些信息?
⑴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了汞和氧气。 ⑵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 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 ⑷汞原子直接构成了金属汞。 ⑸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不仅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也是学生理解物质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形象的图示和严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材编排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初步建立起微观世界的概念框架,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在设计《分子和原子》的教学时,我遵循了“情境导入一新知讲授一实验探究一巩固练习一总结反思”的教学流程。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结合实验现象和多媒体辅助手段,直观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存在与性质,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的概念;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接着,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最后,通过课堂总结和反思,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培养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力求达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运动性、分子间的间隔以及分子的构成等,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科学思维: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科学探究与实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重点重点:分子、原子的存在及其基本性质。
五、教学难点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以及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 (1)

原子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体积小
物理变化
分子不会变为其他分子
化学变化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分子
氧化汞受热分解
△ 氧化汞 氧化汞分子
拆 分
汞 + 氧气 汞原子 氧分子
结 合
汞原子
氧原子
化学变化实质: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6000 L氧气可以压入40 L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无色液体 浓氨水
A
酚酞溶液是一种指示剂 遇到碱性物质变为红色
酚酞溶液变红 氨水不变色
氨分子运动到A 不同分子的运 烧杯使酚酞变红 动速率不同
AB
酚酞溶液 浓氨水
宏观 物质
反映 构成
小结2
微观 分子 原子
有间隔 不断运动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活动一 寻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证据
化学史
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粒子
一氧化碳分子排成的人形图 通过移动铁原子构成的文字
原子
分子
水
汞
汞原子
氧气
水分子 氧分子
金刚石 碳原子 氢 气
氢分子
氨气
氨分子
宏观 物质
小结1
反映 构成 构成
微观
分子 原子
生活中
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 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着
糖块放到水里会“消失”,水却有了甜味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为什么等质量的水沸
为什么湿衣服经晾
腾后体积变大
晒后变干
为什么等质量的水沸腾后体积变大
加热
液
加热
气
态
态
分子和原子(1)-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解析版)

3.1.1分子和原子(1)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品红在水中会扩散,温度越高,品红扩散速度越快。
2.证明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苯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3.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气、氧气、氮气……(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氦气、氖气、氩气、硅、石墨、金刚石……(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二、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步骤1步骤2步骤3在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如5一6滴酚酞试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取步骤I得到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烧杯A中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中无变化实验解释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烧杯A中,使溶液变成红色,烧杯B中没有氨分子进入实验结论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微观粒子总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3.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热胀冷缩现象: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分子间隔变小;分子本身大小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复习课件(共30张PPT)

9.如图所示,将一小气球套在装有氮气的试管口。把试管放在盛有热 水的水槽中,小气球变大。当气球变大时,关于试管中的氮气分子,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氮气分子变大 B.氮气分子间间隔变大 C.氮气分子数增多 D.氮气分子变成氧气分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构 成:物质是由__分__子__、_原__子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 基本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很__小___。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__快__。 (3)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受物质的状态和温 度的影响。 说 明:(1)同一物质的状态:_气__体___分子间的间隔>__液__体__分子间 的间隔>_固__体___分子间的间隔。 (2)温度: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_变__大___;温度降低,分 子间的间隔_变__小___。 注 意:温度改变,物质的体积改变,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改变,分 子本身的大小不变。
•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上午11时19分31秒11:19:3122.4.1 3
7.(娄底中考)陕西西安咸新区,记者在一个植树现场看到发放罐装空 气。据介绍是秦岭深处的富氧空气,采用压缩罐包装。下列关于压缩罐 富氧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A ) A.空气被压缩分子之间间隔减小 B.空气被压缩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空气被压缩分子停止运动 D.空气被压缩分子变小
8.如图,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清水和红墨水,使其有较明显的 分界面,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浸在热水中的 试管里的两种液体分界面模糊的更快些。该对比实验主要说明构成物质 的微粒( D )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在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五个内容主题之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中”指出应该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的符号;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2.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动或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等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
同时,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多重表征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利用科学家探索分子、原子的科学史实,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习运用类比、推理、模型等思维方法认识微观粒子,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2024)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走向微观探索的第一次尝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观至关重要。
同时又为后期学习“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1.知识内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材内容开始以“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启发思考,触发学生的“微粒”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能找出能证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的实例,通过深入探究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对照实验将这部分内容升华,再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和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这些证据进行推理,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通过以上探究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重要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024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教学设计

【活动1】寻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证
【小结】用宏观现象反映微观情况;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4分30秒
环节二验证微观粒子的性质
【总结】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微观粒子的性质
【活动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小结】微观粒子的性质;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认识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3.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9分45秒
环节三
利用水分子模型解释宏观现象
【展示】一滴水中的数据,并引出模型的概念
【活动3】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2种水的物理变化
【活动4】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电解水的化学变化
【总结】1.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
2.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3.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学习模型的科学方法,培养想象、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5.通过模型解释宏观实验并修正模型的过程,初步感受宏观微观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Hale Waihona Puke 环节主要师生活动4分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观察气体膨胀、溶液稀释等,验证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水和酒精的蒸发过程,提问学生:“蒸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
3.总结学生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或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和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
3.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蒸发、气体的膨胀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共34张PPT)

品红慢慢扩散到水中,最后变红 品红很快扩散到水中,迅速变红
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品红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 运动速率加快) 思考:在这些变化过程中你看到分子的运动了吗?
一、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
的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无固定的组成。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由同种物 质组成或同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 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构成的。
几种说法:
组成(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 构成(微观):物质是由分子、原
子或离子构成的。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C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 和氧分子
B.在水电解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 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 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 学性质
7.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水分子 ,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氢原子 和 氧原子,生成的新粒子 是 氢分子和 氧分子,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 可再分,而 原子 不能再分。
3×10-26 kg
例如: 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
观察与思考1: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为无色 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 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