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脆性 的证明与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回火脆化

回火脆化

回火脆化回火脆性是淬火钢回火后产生的脆化现象。

根据产生脆性的回火温度范围,可分为低温回火脆性和高温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合金钢淬火得到马氏体组织后,在250~400℃温度范围回火使钢脆化,其韧性一脆性转化温度明显升高。

已脆化的钢不能再用低温回火加热的方法消除,故又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它主要发生在合金结构钢和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钢种。

已脆化钢的断口是沿晶断口或是沿晶和准解理混合断口。

产生低温回火脆性的原因,普遍认为:(1)与渗碳体在低温回火时以薄片状在原奥氏体晶界析出,造成晶界脆化密切相关。

(2)杂质元素磷等在原奥氏体晶界偏聚也是造成低温回火脆性原因之一。

含磷低于0.005%的高纯钢并不产生低温回火脆性。

磷在火加热时发生奥氏体晶界偏聚,淬火后保留下来。

磷在原奥氏体晶界偏聚和渗碳体回火时在原奥氏体晶界析出,这两个因素造成沿晶脆断,促成了低温回火脆性的发生。

钢中合金元素对低温回火脆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铬和锰促进杂质元素磷等在奥氏体晶界偏聚,从而促进低温回火脆性,钨和钒基本上没有影响,钼降低低温回火钢的韧性一脆性转化温度,但尚不足以抑制低温回火脆性。

硅能推迟回火时渗碳体析出,提高其生成温度,故可提高低温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

高温回火脆性合金钢淬火得到马氏体组织后,在450~600℃温度范围回火;或在650℃回火后以缓慢冷却速度经过350~600℃;或者在650℃回火后,在350~650℃温度范围长期加热,都使钢产生脆化现象如果已经脆化的钢重新加热到650℃然后快冷,可以恢复韧性,因此又称为“可逆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表现为钢的韧性一脆性转化温度的升高。

高温回火脆性。

敏感度一般用韧化状态和脆化状态的韧性一脆性转化温度之差(ΔT)来表示。

高温回火脆性越严重,钢的断口上沿晶断口比例也越高。

钢中元素对高温回火脆性的作用分成:(1)引发钢的高温回火脆性的杂质元素如磷、锡、锑等。

(2)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促进或减缓高温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

合金结构钢30crmnsi回火脆性分析及消除措施

合金结构钢30crmnsi回火脆性分析及消除措施

钢结构箱型柱的制作刘迪(华电重T机械有限公司,天津市300400)应用科技f}j奄要】钢结构厂房由于有受力明确、工期短、环保性好、抗震,挫能好等优点,逐渐被业主接受,本文从下料、切割、加工以及装配焊接进行了全面阐述。

暖键间钢结构;箱型柱;制造工艺和制造方法钢框架结构以其强『妾高、萤量轻、材质均匀、塑性韧性好、安装方便、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在高层钢结构大楼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钢柱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箱型柱、H型柱和钢管柱等多种类型,其中箱型柱的制造最复杂。

1箱型柱的工法特点”箱型柱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制作简捷。

2)箱型柱的内侧在对应于外侧钢梁上下翼板位置没置内隔板,要求内隔板与箱体四面主板之间为全熔透焊接。

3)内隔板与箱体主板之间通过电渣熔口目焊实现全熔透焊接。

4)箱型柱的工厂化制作,极大的缩短了施工周期。

2箱型柱的施工工艺2.1余量的加放原则采用无余量工艺,即构件在长度方向上只加放焊接收缩补偿值和机加工余量,不再加放装配余量,各部分余量在各道工序中逐步收缩掉。

四角焊缝收缩补偿值沿长度方向每米长加05m m。

外板如有对接拼板缝,则每道焊缝加4m m拼板收缩余量。

箱型柱上端加放1O m m 机加工余量,下端加放15m m一30m m切割余量。

在4块外板中,两块宽板在宽度上加放2m m余量,两块窄板在宽度上1块不加余量,另1块减2m m。

箱内的熔化嘴电渣焊隔板整体部件向四周每边各加4m m余量,机加工后每边各留I m m余量。

箱柱内隔板(非熔化嘴)在长度和宽度方向各加8m m~1O m m余量,机加工后长度和宽度方向各留2m m余量,各种连接眼板在向中心线一侧加放5m m余量,机加工后留1m m的余量。

零件的下料尺寸为理论尺寸加上述余量,为保证箱型柱内各道隔板及箱型柱外各板之间相对位置的正确,各余量要分别加放在各段尺寸中,而不能集中加放在一端,特别是在确定宽板上的熔化嘴焊孔的位置时,必须在各孔之问理论尺寸上加补偿值,并在一端分别加放机加工余量,另一端加放切割余量。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证明 原因及防治措施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证明 原因及防治措施
为了相互对照。 ,
2第二 类回火脆性的原 因及防治措施 .
含有铬 、 、 、 锰 磷 氮等元 素的淬 火钢在 4 0 5 0 5 ℃~ 5 ℃的范 围内进行 长时间回火 . 如果回火后在该温度范 围内缓慢冷却 . 将会使 其脆 性增 加。 其原 因通常认为是缓慢冷却时 . 中的某些 元素元素如镍 、 钢 铬以及 些杂志如磷 、 硅等富集在原奥 氏体晶界而引起脆化 , 碳化物 、 氧化物 便沿着 晶界析出 , 的冲击韧性下降 。s 、 、 r 使钢 b c 等元素在 晶界偏聚 越大 . 回火温度越高 . 第二类 回火脆性越严重。 为 了得出第二类回火脆性 的防治措施 . 还必须了解第二类 回火脆 性 的影响 因素 其可以分为以下 三个方面 , 即钢的化学 成分 、 热处理工
21年第0 期 02 6
科技 一向导
◇ 论述◇ 高教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证明
原因及防治措施
2 1 ) 2 1 16
施妙 兵 孙 超 吴 满 ( 中国 矿 业 大 学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江 苏 徐州
【 要 】 第二类回 火 摘 把 脆性 的定 义、 特征及其评定方法作为一个依 据 , 了一个 实验方案。 设计 通过 四个步骤 : 淬火、 回火( 快冷 、 缓冷)磨光 、 及冲击试验 、 结果分析来证明某钢材 具有 第二类回火脆性 。 分析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原 因 影响因素, 及 并针对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类回火
1实 验 方 案 .
22热处 理 工 艺 .
其原 因可 以概括 如下 : ①若在 回火脆化 温度范围 内回火 , 或在更 11 火 .淬 均会导致第二类 回火脆性。 当然 , 首先取该钢材制成的的带缺 口的冲击试样 l 个 , 0 要求为长方体 , 高 的温度 回火并慢冷通过此温度区 . 这一温度范 围有所不同 ②回火后的冷却速度对出现 回火 且端面为正方形 。根据其 c 线或 Ac 线确定其加热温度 。对碳钢来 不 同的钢 , . 脆性 的情况有很 大影响 所有的研究都证实 , 即便 是在脆化温度区内 说, 根据实践经验 , 其淬火加热温度为 A G c + 3 ~ 0 。 (0 5 ℃) 而对低合 回火 . 如果保 温时间很短或随后快冷也能获得较高的韧性和较低的韧 金钢来说 , 淬火加热温度应选定为 A 1或 c ) (0 lO 。 c _( + 5 ~ O %) 故本次 脆转化温度。③脆化后 的钢可用脱脆处理加以改善 。 实验 , 我们取 A 或 A + 0 c ( c ) 5 ℃。 23组织 状 态 - 再确定其淬火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与工件 的尺寸有关 由于本次 这里主要指的是回火前 的组织状态 。 不论刚才具有什 么原始组织 实验采 用试样为长方体 . 且端面为正方形 , 应测 出正方形边长 , 并查其 ( 珠光体 、 氏体 、 贝 马氏体)经脆化处理后 , , 都出现回火脆性 。 对镍铬钢 系数表 . 出保温时间 t 得 。 而言 . 氏体 回火脆性 最显著 . 马 贝氏体次之 , 珠光体最 轻。 最后 是冷却 . 本次实验采用水 冷 水冷冷却速度快于 I界冷却速 临 3防治 措 施 . 度 . 到 马 氏体 组 织 得 针对 以上讲到的原 因和影 响因素 . 有一些防治措施可 以用来消除 1 . 2回火 ( 冷 、 冷 ) 快 缓 或减轻第二类 回火脆性 31 . 首先 是针对第 二类 回火脆性 产生 的相 关元 素也就 是化学成 将 淬火后 的试样 分成 五组 .分别 于 4 O 5 o 5 O 6 0 5 ℃、0 ℃、5 ℃、0 %、 有 6O 5 ℃高温回火 . 保温 3 个小时 保温时间的确定参考镍铬钢高温 回火 分 . 以下几种方法 减少钢 中的杂质元 素含量 的回火脆性与钢的纯净度有很 大关 钢 的冲击韧性的变化 加热后每组 的两个试样分别采用油冷和空冷。因 尤其是磷 、 锡等元素是增加 回火脆性最显著 的元素 。有实验表 明 , 为一般情况下 回火后在空气 中冷却 . 但具有第二类 回火脆性 的零件 回 系 . 无论是快冷还是缓冷 . 随着钢 中磷含量 的增加 . 冲击韧度都 随之降低 。 火 后应 在 油 中冷 却 因此 . 降低钢 中杂质元素含 量 、 发展高纯钢是 提高钢材韧性 的重要途 1 磨光、 - 3 冲击试验 将每个试 样的四个 表面均磨光 f 注意不 能混淆) ,然后做 冲击试 径 之 一 。 32 -其次 . 针对热处理工艺对第二类 回火脆性 的影 响 . 也有 以下一 验. 得到其冲击值 冲击试验采用夏 氏冲击试验机。 出十个数据后, 得

回火脆性避免措施

回火脆性避免措施

回火脆性避免措施什么是回火脆性?回火脆性是一种在某些合金钢中出现的一种失效现象,即在回火过程中,由于晶界碳化物的析出,导致合金在回火过程结束后的冷却中容易发生断裂。

这种断裂导致材料失效,并且对于一些重要的工程结构和机械零部件来说,回火脆性是一种可能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严重威胁的问题。

回火脆性的影响因素回火脆性的程度和影响因素可能因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合金成分:合金中的碳和其他合金元素的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回火脆性产生影响。

2.回火温度:回火温度的选择对于避免回火脆性至关重要。

3.回火时间:回火时间的长短也会对回火脆性产生影响。

4.冷却速度:快速冷却或缓慢冷却都可能对回火脆性产生影响。

5.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和变形程度也可能对回火脆性产生影响。

回火脆性的避免措施为了避免回火脆性引起的失效问题,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可能会有所帮助:1. 合金设计在合金设计阶段,应该重点考虑材料的化学组成,尤其是合金中的碳含量和其他合金元素的含量。

减少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含量,或者通过添加一些合适的元素进行控制,可以降低合金的回火脆性。

2. 回火温度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回火温度对于避免回火脆性非常重要。

通常,高回火温度可以减少晶界碳化物的析出,从而降低回火脆性的程度。

然而,过高的回火温度可能导致其他性能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3. 回火时间的控制回火时间的长短也会对回火脆性产生影响。

较长的回火时间可以使晶界碳化物更好地溶解,从而减少回火脆性的程度。

在选择回火时间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

4. 冷却速度的控制控制冷却速度可以对回火脆性产生影响。

通常,缓慢冷却可以减少晶界碳化物的析出,从而降低回火脆性的程度。

对于一些合金钢来说,采用快速冷却可能会导致更高的回火脆性。

5. 加工工艺的控制在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和变形程度会对回火脆性产生影响。

一些加工工艺,如锻造和热处理时的气体调节,可以减少合金中的晶界碳化物析出,从而降低回火脆性的程度。

最新 铬钼钢的回火脆性及控制-精品

最新 铬钼钢的回火脆性及控制-精品

铬钼钢的回火脆性及控制《柳钢科技》2017年第6期摘要:铬钼钢在化工设备高温抗氢方面应用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回火脆化敏感性的影响,对于长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运行的压力容器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进一步指出了铬钼抗氢钢的回火脆化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两个影响回火脆化敏感性的因素,得出回火脆化的评定以及为了获得材料的最佳综合性能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铬钼钢;回火脆性;压力容器1概述金属材料具有资源丰富、生产规模大、易于加工、性能多样可靠、使用方便和便于回收等特点,热处理等技术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和性能,满足化工、机械、建筑等不同行业的需求,是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材料。

各个国家都把高性能金属材料的研究作为材料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2回火脆性的分类及铬钼钢回火脆化特征2.1回火脆性的分类钢在回火过程中,可能发现两种情况的脆性:一种脆性通常发生在淬火马氏体于200~400摄氏度回火温度区间,这类回火脆性在碳钢和合金钢中均会出现,它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另一种脆性发生在某些合金结构钢中,这些钢在以下两种情况发生脆化,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脆化过程必然是一个与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无直接关系的可逆过程,它是一个受扩散控制并且发生于晶界弱化的过程中。

通常与压力容器的制造、使用有关的实际回火脆化问题可区别为以下两类:一类在制造过程中,由回火处理或焊后热处理温度冷却,在冷却过程中所产生的脆化;另一类长期在回火脆化温度范围内使用而发生的脆化。

后者主要发生在铬钼钢上。

2.2铬钼抗氢钢回火脆化特征(1)产生回火脆化的钢材冲击转变温度向高温侧转移,破坏沿原奥氏体晶界进行。

(2)抗拉强度没有变化。

(3)粗大奥氏体晶粒,脆化敏感性高。

3影响回火脆化敏感性的因素3.1化学成分经实验研究表明,产生回火脆性的根本原因是合金钢在一定温度回火、回火后冷却或时效过程中P、Sn、Sb和As等有害元素在奥氏体晶界处偏聚,当材料经受冲击或拉伸时,界面能已下降的晶界处很容易首先开裂。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一般钢材随着温度的降低,冲击韧性(冲击功)降低,当降至某一温度时,冲击韧性(冲击功)急剧下降,钢材由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转变称为冷脆转变,转变的温度就称为冷脆温度,也即是脆性转变温度。

影响脆性转变温度的因素很多,有材料本身的因素,如晶体结构及强度等级、合金元素及夹杂物、晶粒大小等,有外部因素,如形变速度、应力状态、试样尺寸等。

(一)第一类回火脆性1.第一类回火脆性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在200~350℃之间回火时出现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低温回火脆性。

如在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后再加热到更高温度回火,可以将脆性消除,使冲击韧性重新升高。

此时若再在200~350℃温度范围内回火将不再会产生这种脆性。

由此可见,第一类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故又可称之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几乎所有的钢均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

如含碳不同的Cr-Mn钢回火后的冲击韧性均在350℃出现一低谷。

第一类回火脆性不仅降低室温冲击韧性,而且还使冷脆转变温度50%FATTe(钢料的冲击韧性)随测试温度的下降而出现显著下降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使钢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的温度称为冷脆转变温度,用50%FATT(℃)表示,详见金属力学性能]升高,断裂韧性Kle下降。

如Fe-0.28 C-0.6 4Mn-4.82Mo钢经225℃回火后Kle为117.4MN/m,而经300℃回火后由于出现了第一类回火脆性,使KIe降至73.5MN/m。

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时大多为沿晶断裂,但也有少数为穿晶解理断裂。

影响笫一类回火脆性的因素主要是化学成分。

可以将钢中元素按其作用分为三类。

1)有害杂质元素,其中包括S、P、As、Sn、Sb、Cu、N、H、O等。

钢中存在这些元素时均将导致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

不含这些杂质元素的高纯钢没有或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

2)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元素。

属于这一类的合金元素有Mn、Si、Cr、Ni、V 等。

这一类合金元素的存在能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发展。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一般钢材随着温度的降低,冲击韧性(冲击功)降低,当降至某一温度时,冲击韧性(冲击功)急剧下降,钢材由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转变称为冷脆转变,转变的温度就称为冷脆温度,也即是脆性转变温度。

影响脆性转变温度的因素很多,有材料本身的因素,如晶体结构及强度等级、合金元素及夹杂物、晶粒大小等,有外部因素,如形变速度、应力状态、试样尺寸等。

(一)第一类回火脆性1.第一类回火脆性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在200~350℃之间回火时出现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低温回火脆性。

如在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后再加热到更高温度回火,可以将脆性消除,使冲击韧性重新升高。

此时若再在200~350℃温度范围内回火将不再会产生这种脆性。

由此可见,第一类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故又可称之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几乎所有的钢均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

如含碳不同的Cr-Mn钢回火后的冲击韧性均在350℃出现一低谷。

第一类回火脆性不仅降低室温冲击韧性,而且还使冷脆转变温度50%FATTe(钢料的冲击韧性)随测试温度的下降而出现显著下降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使钢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的温度称为冷脆转变温度,用50%FATT(℃)表示,详见金属力学性能]升高,断裂韧性Kle下降。

如Fe-0.28 C-0.6 4Mn-4.82Mo钢经225℃回火后Kle为117.4MN/m,而经300℃回火后由于出现了第一类回火脆性,使KIe降至73.5MN/m。

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时大多为沿晶断裂,但也有少数为穿晶解理断裂。

影响笫一类回火脆性的因素主要是化学成分。

可以将钢中元素按其作用分为三类。

1)有害杂质元素,其中包括S、P、As、Sn、Sb、Cu、N、H、O等。

钢中存在这些元素时均将导致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

不含这些杂质元素的高纯钢没有或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

2)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元素。

属于这一类的合金元素有Mn、Si、Cr、Ni、V 等。

这一类合金元素的存在能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发展。

回火常见的问题

回火常见的问题

回火常见的问题回火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1.100℃热水回火之优点低温回火常使用180℃至200℃左右来回火,使用油煮回火。

其实若使用100℃的热水来进行回火,会有许多优点,包括:(1)100℃的回火可以减少磨裂的发生;(2)100℃回火可使工件硬度稍增,改善耐磨性;(3)100℃的热水回火可降低急速加热所產生裂痕的机会;(4)进行深冷处理时,降低工件发生深冷裂痕的机率,对残留沃斯田体有缓衝作用,增加材料强韧性;(5)工件表面不会產生油焦,表面硬度稍低,适合磨床研磨加工,亦不会產生油煮过热乾烧之现象。

2..二次硬化之高温回火处理对於工具钢而言,残留应力与残留沃斯田体均对钢材有著不良的影响,浴消除之就要进行高温回火处理或低温回火。

高温回火处理会有二次硬化现象,以SKD11而言,530℃回火所得钢材硬度较200℃低温回火稍低,但耐热性佳,不会產生时效变形,且能改善钢材耐热性,更可防止放电加工之加工变形,益处甚多。

3.在300℃左右进行回火处理,為何会產生脆化现象?部分钢材在约270℃至300℃左右进行回火处理时,会因残留沃斯田体的分解,而在结晶粒边界上析出碳化物,导致回火脆性。

二次硬化工具钢当加热至500℃~600℃之间时才会引起分解,在300℃并不会引起残留沃斯田体的分解,故无300℃脆化的现象產生。

4.回火產生之回火裂痕以淬火之钢铁材料经回火处理时,因急冷、急热或组织变化之故而產生之裂痕,称之為回火裂痕。

常见之高速钢、SKD11模具钢等回火硬化钢在高温回火后急冷也会產生。

此类钢材在第一次淬火时產生第一次麻田散体变态,回火时因淬火產生第二次麻田散体变态(残留沃斯田体变态成麻田散体),而產生裂痕。

因此要防止回火裂痕,最好是自回火温度作徐徐冷却,同时淬火再回火的作业中,亦应避免提早提出回火再急冷的热处理方式。

5.回火產生之回火脆性可分為300℃脆性及回火徐冷脆性两种。

所谓300℃脆性係指部分钢材在约270℃至300℃左右进行回火处理时,会因残留沃斯田体的分解,而在结晶粒边界上析出碳化物,导致回火脆性。

第一二类回火脆性

第一二类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回火温度为250~400℃。

特征(1)具有不可逆性;(2)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3)断口为沿晶脆性断口。

产生的原因三种观点:(1)残余A转变理论2)碳化物析出理论(3)杂质偏聚理论防止方法:无法消除,不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回火,没有能够有效抑制产生这种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1)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2)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细化A晶粒;(3)加入Mo、W等可以减轻;(4)加入Cr、Si调整温度范围(推向高温);(5)采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回火工艺。

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

发生的温度在400~650℃。

特征:(1)具有可逆性;(2)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有关;回火保温后,缓冷出现,快冷不出现,出现脆化后可重新加热后快冷消除。

(3)与组织状态无关,但以M的脆化倾向大;(4)在脆化区内回火,回火后脆化与冷却速度无关;(5)断口为沿晶脆性断口。

影响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因素:(1)化学成分(2)A晶粒大小(3)热处理后的硬度产生的机理:(1)出现回火脆性时,Ni、Cr、Sb、Sn、P等都向原A晶界偏聚,都集中在2~3个原子厚度的晶界上,回火脆性随杂质元素的增多而增大。

Ni、Cr不仅自身偏聚,而且促进杂质元素的偏聚。

(2)淬火未回火或回火未经脆化处理的,均未发现合金元素及杂质元素的偏聚现象。

(3)合金元素Mo能抑制杂质元素向A晶界的偏聚,而且自身也不偏聚。

以上说明:Sb、Sn、P等杂质元素向原A晶界偏聚是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主要原因,而Ni、Cr不仅促进杂质元素的偏聚,且本身也偏聚,从而降低了晶界的断裂强度,产生回火脆性。

防止方法:(1)提高钢材的纯度,尽量减少杂质;(2)加入适量的Mo、W等有益的合金元素;(3)对尺寸小、形状简单的零件,采用回火后快冷的方法;(4)采用亚温淬火(A1~A3):细化晶粒,减少偏聚。

加热后为A+F(F为细条状),杂质会在F中富集,且F溶解杂质元素的能力较大,可抑制杂质元素向A晶界偏聚。

回火脆性 的证明与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回火脆性 的证明与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证明、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把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定义、特征及其评定方法作为一个依据,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

通过四个步骤:淬火、回火(快冷、缓冷)、磨光及冲击试验、结果分析来证明某钢材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

分析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针对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第二类回火脆性、缓冷、冲击韧性、原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一.绪论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回火后缓冷)出现脆性增大,韧性降低的现象,这即为回火脆性。

在较低温度(250℃~400℃)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在较高温度(450℃~650℃)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也称为高温回火脆性。

第一类、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叫法来自于苏联教科书,西方国家分别称其为回火马氏体脆性(TME )、回火脆性(TE )。

第一类回火脆性是产生以后无法消除的,而第二类回火脆性却是可逆的。

产生回火脆性的试样只要重新在高于600℃温度短时间加热并快冷,即可消除。

我们本次探究的即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其主要在合金结构钢(含Cr 、Ni 、Mn 、Si 的调质钢)中出现。

有实验表明,钢材在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并不伴随着抗拉强度和塑形的改变,对于许多物理性能(如矫顽磁力、密度、电阻等)也不发生影响,X 射线晶体分析,也没有发现点阵中有差异。

但有如下四个明显的特征:1).冲击吸收功—回火温度曲线上出现马鞍形,或冲击韧度降低;2).韧脆转变温度升高;3).断口通常是沿原奥氏体晶界的沿晶断口;4).晶粒边界上有杂质元素和某些合金元素的偏聚。

前两点可以说是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性能判据,后两点是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断口形态和成分判据。

为了判定某种钢材是否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除了要知道其定义和特征外,还要知道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评定方法。

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倾向大小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最初都采用回火时快冷与缓冷后的室温冲击试验的冲击韧度的比值表示,或者以韧性状态(回火快冷)与脆化状态(在出现回火脆性的温度比较长时间保温)的室温冲击韧度的比值表示,即)()(脆性状态或回火缓冷韧性状态或回火快冷k k a a =∆ 当△值大于1时,表明钢有第二类回火脆性倾向。

回火及回火脆性

回火及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回火tempering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

钢铁工件在淬火后具有以下特点:①得到了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等不平衡(即不稳定)组织。

②存在较大内应力。

③力学性能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钢铁工件淬火后一般都要经过回火。

作用回火的作用在于:①提高组织稳定性,使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使工件几何尺寸和性能保持稳定。

②消除内应力,以便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并稳定工件几何尺寸。

③调整钢铁的力学性能以满足使用要求。

回火之所以具有这些作用,是因为温度升高时,原子活动能力增强,钢铁中的铁、碳和其他合金元素的原子可以较快地进行扩散,实现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使不稳定的不平衡组织逐步转变为稳定的平衡组织。

内应力的消除还与温度升高时金属强度降低有关。

一般钢铁回火时,硬度和强度下降,塑性提高。

回火温度越高,这些力学性能的变化越大。

有些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合金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回火时,会析出一些颗粒细小的金属化合物,使强度和硬度上升。

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要求用途不同的工件应在不同温度下回火,以满足使用中的要求。

①刀具、轴承、渗碳淬火零件、表面淬火零件通常在250℃以下进行低温回火。

低温回火后硬度变化不大,内应力减小,韧性稍有提高。

②弹簧在 350~500℃下中温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弹性和必要的韧性。

③中碳结构钢制作的零件通常在500~600℃进行高温回火,以获得适宜的强度与韧性的良好配合。

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总称为调质。

钢在300℃左右回火时,常使其脆性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

一般不应在这个温度区间回火。

某些中碳合金结构钢在高温回火后,如果缓慢冷至室温,也易于变脆。

这种现象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在钢中加入钼,或回火时在油或水中冷却,都可以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

将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重新加热至原来的回火温度,便可以消除这种脆性。

回火的脆性机理与避免方法

回火的脆性机理与避免方法

回火脆性的机理与避免方法二、低温回火脆性1. 低温回火脆性的机理低温回火脆性几乎在所有的工业用钢中都会出现。

低温回火脆性产生的机理: 一般认为,低温回火脆性是由于马氏体分解时沿马氏体条或 片的界面析出断续的薄壳状碳化物,降低了晶界的断裂强度,使之成为裂纹扩展的路径,因而导致脆性断裂。

如果提高回火温度,由于析出的碳化物聚集和球化,改善了脆化界面状况而使钢的韧性又重新恢复或提高。

另外也有认为低温回火脆性是韧性相残余奥氏体的转变所 引起的。

钢中含有合金元素一般不能抑制低温回火脆性,但Si 、Cr 、Mn 等元素可使脆化温度推向更高温度。

例如,3 S =1.0%~1.5%的钢,产生脆化的温度为 300~320C;而3 S i=1.0%~1.5%、 3C r =1.5%~2.0%的钢,脆化温度可达 350~370C 。

2. 低温回火脆性防止措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地消除低温回火脆性的热处理或合金化方法。

一些产生机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或减轻低温回火脆性:(1) 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2) 用Al 脱氧或加入Nb V 、Ti 等合金元素细化奥氏体晶粒; (3) 加入Mo W 等可以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摘要:金属脆性断裂过程中,承受的工程应力通常不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甚至低于 按宏观强度理论确定的许用应力。

由于脆性断裂前既无宏观塑性变形, 又无其他预兆,并且一旦开裂后,裂纹扩展迅速,造成整体断裂或很大的裂口,有时还产生很多碎片, 容易导致严重事故。

脆性断裂通常发生于塑性和韧性差的金属或合金中。

本文将从淬火钢回火过程中产生的回火脆性这方面探讨, 而进一步提高钢的冲击韧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回火脆性 冲击韧性—、基本概念冲击韧性是指金属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被破坏的能力,要指标。

舞…T-1' ™ ' ■■ ■ ■ ■' -----9。

・ r n ■-占.■,工3心 二“壬二-, : J ■■■■■■■■ J L J - !\ J J Jb J臥卩:聾迂三就如何防止出现回火脆性, 从 是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重淬火钢回火时的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回火 温度的升高单调增大,有些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 叫做钢的回火脆性。

抑制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方法

抑制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方法

抑制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方法 对于有回火脆性的钢,一般采用低温回火(200~250℃)或高温回火(550~600℃)来避开脆性温度区,但往往不能保证强度和塑性的最佳的综合性能。

钢的回火脆性通常解释为在钢的晶粒边界和碳化物2基体的相间界富集了C、N等杂质元素所致,目前还没有一种热处理方法来有效的抑制回火脆性。

按照Гриффитса公式,钢的临界脆断应力Ρp(亦称显微碎裂应力强度R M C)是亚显微裂纹长度C的函数:Ρp=R M C=(4ΧE ΠC)∀ 亚显微裂纹长度C由铁素体晶粒大小或碳化物颗粒大小来确定,并且是钢产生脆性断裂的原因。

在研究铬钢脆断时表明,在富集磷的晶界部位表面能局部充分降低时,在临界的碎裂性亚显微裂纹形成后,组织参数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晶粒内的碳化物(C=2d K,这里d K——碳化物直径)转移为晶界碳化物(C=d K)。

随着C值减小,其表面能降低二分之一以上。

由于R M C值低于期望值,缺口部位的应力集中会促使冲击韧性明显降低,并在冲击试验时屈服极限提高。

这意味着回火脆性的发展不但与晶界的杂质浓度有关,而且与晶界形成的碳化物相的尺寸和形态关系极大。

乌克兰共和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研究了不同回火规范对30ХГСА钢(C0.31%,Si1.03%,M n0.93%,P0.016%,S0.009%,C r0.92%)回火脆性的影响。

试样尺寸为 2.8mm×120mm,试样在960℃均匀化1h,油淬。

随后在氩保护气氛炉内回火并在电接触加热设备中按如下规范进行快速回火:以100℃ s速度加热到650℃和500℃,随后在水中冷却。

试样的拉伸试验在装有温度可达-196℃的辅加装置的Y MM-5型拉伸试验机上进行。

按如下公式计算R M C值:R M C=S K1+2.2×10-2Ω 这里S K——断裂应力,Ω为10%~40%显微组织用箔片在JE M-200CX透射电子显微镜上进行研究,断口用JM-84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

金属的脆性、成因及对策

金属的脆性、成因及对策

金属的脆性、成因及对策工程构件在韧性、塑性指标值较低的时候即表现为脆性。

脆性失效往往没有征兆,危害却常常是灾难性的,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构件材料的脆性。

与热处理有关的材料脆性有:回火脆性、低温脆性、氢脆、σ脆性和电镀脆性等。

本文分别阐述其成因及对策。

一、回火脆性钢件淬火成马氏体后,在回火过程中,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强度降低,塑性和韧性提高。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在某一回火温度区间,韧性指标随回火温度的变化曲线存在低谷,表现出脆性现象。

如图1所示。

▲图1结构钢的回火脆性示意图图中有两个低谷,一个在200~400℃温度区间,这类回火脆性在碳钢和合金钢中均会出现,它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也就是说只要在这个温区内回过火,脆性都无法避免。

这种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另一类发生在某些合金结构钢中,这些钢在下面情况下发生脆化:①高于600℃温度下回火,而在450~550℃温度区间冷却缓慢。

②直接在450℃~550℃温度区间加热回火。

解决办法是,重新加热至600℃以上温度回火,回火后快速冷却(注:尽量避免在450~550℃区间回火)。

这种回火脆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1.1第一类回火脆性这类脆性,其程度用夏比冲击吸收功的低谷大小进行评定。

应该指出的是:钢的各类力学性能指标对第一类回火脆性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并与载荷方式有关。

强度指标对回火脆性敏感度较小,塑性指标对回火脆性敏感程度较大,扭转与冲击载荷对回火脆性敏感程度大,而拉伸和弯曲应力对回火脆性敏感程度较小。

因此,对于应力集中比较严重、冲击载荷大或者受扭转载荷的工件,要求较大的塑性、韧性和强度相配合时,第一类回火脆性应该按照一种热处理缺陷对待。

但对于应力集中不严重、承受拉伸、压缩或弯曲应力的工件,例如某些冷变形工模具,其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疲劳裂纹的萌生而不是裂纹扩展抗力。

所以这种场合下并不一定把第一类回火脆性视为必须避免的热处理缺陷,有时候甚至可以利用该温度回火出来的强度(硬度)峰值,来达到发挥材料潜力、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

燃气燃烧器回火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燃气燃烧器回火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在化工生产中,很多工艺加热炉以气体燃料燃烧作为热源,可燃气体燃烧需要很多空气,如:人工煤气需1.2~4.0(m3/m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则需10~25(m3/m3)。

可见欲使燃气充分燃烧须有大量空气与之混合方可。

因此,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方式,对燃烧情况有很大影响,也关系到燃烧系统能否正常安全运行。

燃烧系统运行时,如果产生回火现象将烧坏燃烧器或发生安全事故。

1 燃气的燃烧方法及特点根据燃气与空气混合情况不同将燃烧分为三种方式,即扩散式燃烧、预混部分空气燃烧(大气式燃烧)和无焰燃烧。

燃烧过程处于哪一类是根据一次空气系数α1(一次空气量与燃烧理论空气量之比)来判断的。

1.1 扩散式燃烧燃气未预先和空气混合而进行的燃烧称为扩散式燃烧,其α1=0。

扩散式燃烧的燃烧速度与燃烧完全程度主要取决于燃气与空气分子间的扩散速度和完全程度。

扩散式燃烧的特点:(1)燃烧稳定、在燃气系统不产生负压、空气不被吸入的情况下,不会回火,燃烧器工作稳定。

(2)过剩空气多,燃烧速度慢,火焰温度低。

对燃烧碳氢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可燃气体时,在高温下由于火焰面内氧气供应不足,碳氢化合物分解出碳粒、氢和重碳氢化合物。

碳粒和重碳氢化合物很难燃烧,结果造成化学不完全燃烧。

一般说来,对天然气不宜采用扩散燃烧法。

(3)燃烧强度低,在工业炉上为提高燃烧强度多采用机械鼓风方式的燃烧器。

1.2 预混部分空气燃烧其0<α1<1。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燃混合物中空气量较小,因此,部分燃烧按纯动力学方法燃烧,其余燃气则按扩散燃烧方法进行燃烧。

预混部分空气燃烧的特点:(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保证燃烧设备以任何比例的燃气与空气进行工作。

因此,设备热负荷的调节范围大。

(2)由于先吸入部分空气,所以克服了扩散燃烧的一些缺点,提高了燃烧速度,降低了不完全燃烧程度。

(3)当一次空气系数α1合适时,此种燃烧方法有一定的稳定范围。

(4)一次空气系数α1越大,燃烧稳定范围就越小,因此,一次空气系数α1不可选取过大。

钢回火脆性的防止方法及其应用

钢回火脆性的防止方法及其应用
性) 。 其 主 要特 点 是 :
( 1 ) 自回火温度快冷 。 以抑制杂质 或合金在晶界上偏聚。 但这种办 法只适用 中小型工件 , 因大型工 件的芯部难 以实现快冷。 同时 , 大件在 快冷后 。 内应力较大 。 ( 2 ) 选用含 M 0 、 w 的合金钢 , 以延缓杂质元素的偏聚过程 , 这种方 法适用 于一般大件。含 M o 、 w 的合金钢可以油冷或 空冷 , 但仍不要随 炉冷 。此类钢还应避免在第 一类 回火脆性 区温度 回火。 ( 3 ) 选用高纯度钢材 , 以减少钢 中杂质含量。但要增加成本 。 ( 4 ) 采用两次淬火工艺 , 使杂质 、 合金元素均匀分布在晶粒 中。 ( 5 ) 进行高 温形变热处理 . 使奥氏体晶粒细化或使 晶界变成锯齿 状以增加 晶界面积 , 减少杂质在 晶界的偏聚程度 。 第二类 回火脆性 ( 也称为可逆圆火脆性 ) 其主要特点 : 另外 。 有些合金钢经焊接加 工后。 其焊缝 、 焊点上易产生淬 火。 ( 1 ) 回火脆性 的出现与回火后 的冷却速度有关 。 回火后快 冷( 水或 组织 .因此不要在第一类 回火脆 性区温度范 围进行 消除应力 回 油冷) , 不 出现 回火脆性 , 慢冷( 空冷或随炉冷 ) 则 出现脆性。 由于第二类 回火脆性具有 可逆性 . 经过调质的合金钢进行焊接后 , ( 2 ) 具有不可逆性 。 如果把 已出现这种 回火脆性的钢 , 重新加热 到 火 。 不要缓冷 特别注意不 脆性 区温度 回火再快冷到室温 , 其脆性 即可消除。如果重新加热到脆 在第二类 回火脆性温度区内消除应力退火后 . 能因怕快冷产生变形而随炉缓 冷。 性区温度 回火 , 随后用慢冷 , 脆性则 又会 出现 。 ( 3 ) 该类 回火脆性主要在含有 c r 、 N i 、 M n 、 S i 等合金钢 中出现。

回火脆性和氢淬等解释

回火脆性和氢淬等解释

• 不同显微组织对氢脆的敏感性大致按如 下次序增加:铁素体或珠光体,贝氏体, 低碳马氏体,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物, 孪晶马氏体。渗碳淬火组织中具有较敏 感的显微组织。 • 应力测试表明,延迟断裂的零件处于三 向拉应力状态。
•氢脆的检查表明:在碳氮共渗直接淬火、低温回火 后的试样,慢速拉伸的塑性指标(断面收缩率)明 显下降,如表下表所示:
• • • • •
产生氢脆一般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条件: 1)有足够的氢; 2)有对氢敏感的金相组织; 3)有足够的三向应力存在。 如上所述,渗碳、碳氮共渗,保护气氛加热所 用的气氛中,都含有大量的氢气,无论是排气 • 阶段还是强渗阶段,炉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可被 工件表面吸附的活性氢原子,工件在此气氛下 长时间保温,必然有渗氢现象。非金属夹杂物 等缺陷又易捕获氢,使氢在沿晶界分布的夹杂 物中含量增高。
回火脆性 钢在回火时会产生回火脆性现象,即在250℃~ 400℃和450℃~650℃两个温度区间回火后,钢的 冲击韧性明显下降(见图 6.10)。这种脆化现象称 为回火脆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根据脆化现象产生的机理和温度区间,回火脆性可 分为两类: 1) 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 钢在250℃~350℃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脆性称为 低温回火脆性。因为这种回火脆性产生后无法消除 ,所以也称它为不可逆回火脆性。回火后的冷却速 度对这种脆性没有影响。 低温回火脆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回火马氏体中分解 出稳定的细片状化合物而引起的。为了防止低温回 火脆性,通常的办法是避免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 ,有时为了保证要求的力学性能,必须在脆化温度 回火时,可采取等温淬火。
2) 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 有些合金钢尤其是含Cr、Ni、Mn等元素的合金钢, 在450℃~650℃高温回火后缓冷时,会使冲击韧性 下降的现象,而回火后快冷则不出现脆性。这种脆 性称为高温回火脆性,有时也称可逆回火脆性。这 种脆性的产生与加热和冷却条件有关。

钢的回火脆性及其影响因素

钢的回火脆性及其影响因素
这类合金元素可以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但加入量有一最佳值, 超过最佳值后,其抑制效果减弱。
②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影响
第二类回火脆性与回火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 a) 温度一定时,随回火时间延长,脆化程度 增大。 b) 在550℃以下,回火温度愈低,脆化速度就愈慢,但能达到的脆化程度也 愈大; c) 在550℃以上,随回火温度升高,脆化速度减慢,能达到的脆化程度下降。
b) 第二类回火脆性是可逆性的。
将已经处于脆化状态的试样重新回火加热并快速冷却至室温,则可消 除脆化,回复到韧化状态,使冲击韧性提高。相反,对处于韧化状态的 试样,再经脆化处理,又会变成脆化状态,使冲击韧性降低。所以也称 第二类回火脆性为“可逆回火脆性”。
c) 处于第二类回火脆性状态的钢,其断口呈晶间断裂。这表明第二类 回火脆性与原奥氏体晶界存在某些杂质元素有密切关系。
b) 第一类回火脆性与回火后冷却速度无关,即在产生回火脆性的温度 保温后,不论随后是快冷还是慢冷,钢件都会产生脆化。
c) 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工件,其断口大多为晶间(沿晶界)断裂, 而在非脆化温度回火的工件一般为穿晶(沿晶粒内部)断裂。
(2)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影响因素
主要是化学成分的影响。可以将钢中元素按其作用分为三类: ① 有害杂质元素,如S、P、As、Sb、Cu、N、H、O等。钢中存 在这些元素时均将导致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 ② 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元素,如Mn、Si、Cr、Ni、V等。这些类 合金元素能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发展,还有可能将第一类回火脆 性推向较高的温度。
第二类回火脆性还与奥氏体晶粒度有关,奥氏体晶粒粗大,则回火脆 性敏感性增大。
(3)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形成机制
根据上述特征来看,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脆化过程必然是一个受扩散控制、 发生于晶界、能使晶界弱化、与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无直接关系的可逆过 程。

关于35CrMo钢的回火脆性的讨论

关于35CrMo钢的回火脆性的讨论

关于35CrMo钢的回火脆性的讨论关于35CrMo钢的回火脆性的讨论无论碳钢还是合金钢都存在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一旦出现就不易消除。

碳钢在200—300度,合金钢在250—400度回火后缓冷,极易出现。

普遍认为,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出现,是因为马氏体分解析出碳化物造成的。

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只存在于合金钢中。

合金钢在500—650度回火后缓冷,极易出现。

关于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本质,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

第二类回火脆性可以采取回火后快冷的办法避免。

Cr、Mn、P、As、Sb等元素时,会使高温回火脆性倾向增大。

如果钢中除Cr以外,还含有Ni或相当的Mn时,则高温回火脆性更为显著。

而W。

Mo等元素能减弱高温回火脆性的倾向。

例如钢中含Mo=0.5%可以有效抑制高温回火脆性;但是我今天在一本小日本的资料上《预防热处理废品的措施》中对回火脆性是这么描述的"钢的回火行为是,回火温度升高,硬度降低,而由延伸率。

断面收缩率与冲击值所表示的韧性则随之升高。

但是在300度左右回火时,冲击韧性出现反常降低的现象。

不管结构钢的钢种和碳量如何,在该温度回火时都要出现这种脆性。

为赋予结构钢韧性而进行的淬火回火处理,由于存在这种反常的脆化现象,最好避免在250-550℃范围内回火。

此外,在600℃附近回火时,慢冷会引起显著脆化,因此回火后必须快冷。

不过,有的形状和大小的工件从该温度快冷有开裂的危险。

因此也应注意避免采用过快的冷却速度。

钢中磷会促进回火脆性,而加钼合金化却可减轻回火脆性,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由此在结合我们加工中回火后缓冷零件加工容易,而快冷零件加工中有粘刀。

不断屑等现象存在,看来的确有回火脆性现象,我们也调整了热处理工艺,在此我要谢谢大家的帮助。

但让我现在也闹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两种工艺下的冲击韧性会相差无几?※脆性的存在是肯定的Cr、Si、Mn具有增大回火脆性的倾向。

Mo、W具有降低回火脆性的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证明、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把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定义、特征及其评定方法作为一个依据,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

通过四个步骤:淬火、回火(快冷、缓冷)、磨光及冲击试验、结果分析来证明某钢材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

分析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针对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第二类回火脆性、缓冷、冲击韧性、原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一.绪论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回火后缓冷)出现脆性增大,韧性降低的现象,这即为回火脆性。

在较低温度(250℃~400℃)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在较高温度(450℃~650℃)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也称为高温回火脆性。

第一类、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叫法来自于苏联教科书,西方国家分别称其为回火马氏体脆性(TME )、回火脆性(TE )。

第一类回火脆性是产生以后无法消除的,而第二类回火脆性却是可逆的。

产生回火脆性的试样只要重新在高于600℃温度短时间加热并快冷,即可消除。

我们本次探究的即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其主要在合金结构钢(含Cr 、Ni 、Mn 、Si 的调质钢)中出现。

有实验表明,钢材在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并不伴随着抗拉强度和塑形的改变,对于许多物理性能(如矫顽磁力、密度、电阻等)也不发生影响,X 射线晶体分析,也没有发现点阵中有差异。

但有如下四个明显的特征:1).冲击吸收功—回火温度曲线上出现马鞍形,或冲击韧度降低;2).韧脆转变温度升高;3).断口通常是沿原奥氏体晶界的沿晶断口;4).晶粒边界上有杂质元素和某些合金元素的偏聚。

前两点可以说是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性能判据,后两点是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断口形态和成分判据。

为了判定某种钢材是否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除了要知道其定义和特征外,还要知道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评定方法。

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倾向大小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最初都采用回火时快冷与缓冷后的室温冲击试验的冲击韧度的比值表示,或者以韧性状态(回火快冷)与脆化状态(在出现回火脆性的温度比较长时间保温)的室温冲击韧度的比值表示,即)()(脆性状态或回火缓冷韧性状态或回火快冷k k a a =∆ 当△值大于1时,表明钢有第二类回火脆性倾向。

△值称为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敏感系数。

这个系数越大,说明钢的回火脆性倾向越大。

本次设计的实验就采用这种评定方法。

二.实验方案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二类回火脆性的特征及评定方法,可设置以下的实验方案以证明某种钢材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

1.淬火首先取该钢材制成的的带缺口的冲击试样10个,要求为长方体,且端面为正方形。

根据其3Ac 线或1Ac 线确定其加热温度。

对碳钢来说,根据实践经验,其淬火加热温度,对亚共析钢为3Ac +(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为1Ac +(30~50℃)。

而对低合金钢来说,淬火加热温度应选定为3Ac (或1Ac )+(50~100℃)。

故本次实验,我们取3Ac (或1Ac )+50℃.再确定其淬火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与工件的尺寸有关。

由于本次实验采用试样为长方体,且端面为正方形,应测出正方形边长,并查下面的系数表,得出保温时间t 。

表1. 实验室碳素钢及低合金钢加热时间的确定最后是冷却,本次实验采用水冷。

水冷冷却速度快于临界冷却速度,得到马氏体组织。

2.回火(快冷、缓冷)将淬火后的试样分成五组,分别于450℃、500℃、550℃、600℃、650℃高温回火,保温3个小时。

保温时间的确定参考镍铬钢高温回火的冲击韧性的变化。

加热后每组的两个试样分别采用油冷和空冷。

因为一般情况下回火后在空气中冷却,但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零件回火后应在油中冷却。

即若一种钢材有第二类回火脆性,在油冷(快冷)情况下不会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倾向。

3.磨光、冲击试验将每个试样的四个表面均磨光 (注意不能混淆),然后做冲击试验,得到其冲击值。

冲击试验采用夏氏冲击试验机,实验的试样应摆放准确,防止过大误差发生。

得出十个数据后,绘制不同回火温度冲击韧性变化曲线(各点之间光滑连接)。

4.结果分析由两条曲线的走向可以分析出该材料是否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

若淬火条件完全相同,相同的试样在不同温度回火,随着回火温度升高,硬度会降低,冲击韧性随之升高。

所以若一种材料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在其中一段温度区间内,曲线应呈下凹的形状。

而设置油冷(快冷)和空冷(缓冷),则是为了相互对照。

因为回火后快冷可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发生。

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含有铬、锰、磷、氮等元素的淬火钢在450℃~550℃的范围内进行长时间回火,如果回火后在该温度范围内缓慢冷却,将会使其脆性增加。

其原因通常认为是缓慢冷却时,钢中的某些元素元素如镍、铬以及一些杂志如磷、硅等富集在原奥氏体晶界而引起脆化,碳化物、氧化物便沿着晶界析出,使钢的冲击韧性下降。

Sb 、Ni 、Cr 等元素在晶界偏聚越大,回火温度越高,第二类回火脆性越严重。

为了得出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防治措施,还必须了解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类回火脆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钢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和组织状态。

1.钢的化学成分成分是影响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最根本的因素。

例如碳钢,不含合金元素,便没有这类脆性。

根据钢中成分对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作用,大体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⑴包括铬、镍、锰、硅、碳等,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作用。

当单独加入时,其作用大小按锰、铬、镍、硅、碳的顺序递减。

但这类元素促进脆性的作用必须有磷、锡、锑、砷等杂质存在才能表现出来。

且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这类元素同时加入时,其促进脆性的能力会大于单独加入时两者的作用之和。

⑵包括磷、硫、锡、锑、砷、硼等杂质。

它们也具有促进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作用,但这类元素只有与⑴类元素共存时才能引起第二类回火脆性。

所以碳钢中虽含有以上某些杂质,却不存在第二类回火脆性。

⑶包括钨、钼、钒、钛等,对第二类回火脆性都有抑制作用,其中以钼的作用最为显著,钨次之。

2.热处理工艺其原因可以概括如下:①若在回火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或在更高的温度回火并慢冷通过此温度区,均会导致第二类回火脆性。

当然,不同的钢,这一温度范围有所不同。

②回火后的冷却速度对出现回火脆性的情况有很大影响。

所有的研究都证实,即便是在脆化温度区内回火,如果保温时间很短或随后快冷也能获得较高的韧性和较低的韧脆转化温度。

③脆化后的钢可用脱脆处理加以改善。

3.组织状态这里主要指的是回火前的组织状态。

不论刚才具有什么原始组织(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经脆化处理后,都出现回火脆性。

对镍铬钢而言,马氏体回火脆性最显著,贝氏体次之,珠光体最轻。

原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回火脆性也有明显影响。

一般来说,原奥氏体晶粒越粗大,钢的脆化程度也越大。

其原因可能是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单位体积内晶界面积减小,因而增大了引起回火脆性的碳化物和杂质元素在晶界上的浓度,从而促进了晶间断裂。

防治措施:防治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关键归根到底是如何消除或减少杂质元素向晶界上偏聚。

针对以上讲到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一些防治措施可以用来消除或减轻第二类回火脆性。

首先是针对第二类回火脆性产生的相关元素也就是化学成分,有以下几种方法:1.减少钢中的杂质元素含量钢的回火脆性与钢的纯净度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磷、锡等元素是增加回火脆性最显著的元素。

有实验表明,无论是快冷还是缓冷,随着钢中磷含量的增加,冲击韧度都随之降低。

因此,降低钢中杂质元素含量、发展高纯钢是提高钢材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2.合理设计钢的化学成分在设计钢的成分时尽可能的控制一些对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影响较大的元素的配比,使钢的回火脆性不至于过大,如向钢中添加0.2%以上的钼或0.6%~1.5%的钨。

钼和钨在合金结构钢中获得广泛的应用,除了增加钢的淬透性以外,就是为了抑制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

钢中添加少量的钼即可使回火脆性降低,为了这个目的,一般合金结构钢加钼量为0.2%~0.4%。

钨的作用与钼相似,但在含量相等情况下作用低于钼。

所以,加钨的数量一般是钼量的3倍以上。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有些情况下,钼的含量超过一定值时,反而会使钢的脆性倾向增加。

所以不能盲目的加钼。

其次,针对热处理工艺对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影响,也有以下一些措施:1.高温回火后快冷可以用快速冷却来预防,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倾向的钢材的脆化温度范围以上回火时,快速冷却可以有效的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

而对于已经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工件,可重新加热到原来的回火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冷却(水冷或油冷)即可消除脆性。

此亦为第二类回火脆性可逆性的体现。

α+两相区淬火)加低温奥氏体化处理2.亚温淬火(γ所谓亚温淬火即亚共析钢的不完全淬火,或称临界区淬火、两相区加热淬火,是指将具有平衡态或非平衡态原始组织的亚共析钢,加热至铁素体+奥氏体双相区的一定温度区间(Ac1-Ac3),保温一定时间后进行淬火的热处理工艺。

近年来发现,结构钢采用亚温淬火对改善钢的韧性、降低韧脆转化温度和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有明显效果。

亚温淬火之所以能对钢的性能产生有效影响,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晶α+两相区,由于温度较低,加之粒细化和杂质偏聚浓度减小。

亚温淬火的加热温度处于γ钢中尚存在细小弥散分布的难溶碳、氮化物质点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阻碍作用,使此时的奥α-相界面积比一般热处理时奥氏氏体晶粒十分细小。

同时它对铁素体晶粒相间存在,使γ体晶界面积约大10~50倍。

在较大的晶界和相界面积上杂质元素的偏聚浓度自然大大减小。

而在亚温淬火后加低温奥氏体化处理是为了保证材料的强度要求。

3.形变热处理钢件的高温形变热处理,由于细化了奥氏体晶粒并使晶界呈锯齿状,增大了晶界面积,回火时减轻了碳及氮、磷等杂志对晶界的污染,从而能减轻第二类回火脆性。

4.其他有一种最简单的减轻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方法。

即尽量避免在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内回火,如必须在该范围内回火,则应尽量缩短回火时间。

最后是针对组织状态的措施。

由于组织状态与钢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等都有很大的关联性。

所以,针对组织状态的防治措施可以说与其他几种影响因素都有关:1.使原始组织为脆性倾向较小的组织比如,对镍铬钢而言,马氏体回火脆性最显著,贝氏体次之,珠光体最轻。

那么回火前可通过改变钢的成分或热处理工艺使其得到珠光体组织,再进行回火处理。

2.细化奥氏体晶粒如前所述,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随着元奥氏体晶粒的增大而提高。

因此,细化奥氏体晶粒可以有效的改善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

具体方法包括以铝脱氧,加入钒、钛等元素,以及降低淬火温度,以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参考文献:《材料热处理及表面工程》沈承金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钢铁热处理500问》王忠诚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钢的回火工艺和回火方程》钟士红等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钢的热处理原理》G..克劳斯谢希文著校李崇谟等译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钢的回火译文集》雷廷权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钢的热处理》胡光立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热处理指南上册》日本热处理技术协会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材料改性实验》史月丽等中国矿业大学《金属热处理原理》刘云旭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热处理技术400问解析》李泉华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钢铁热处理基础》王忠诚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