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提出问题:“什么是地理环境?它有哪些特征?”2.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如地域性、差异性、动态性等。
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联系、要素相互作用等;分析其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分析其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如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环境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地理环境演变、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等。
2. 结合现代科技,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如对学校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教师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班级:姓名:学号:分数:【学习目标】1.能识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能识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3.能背出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重点】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易错易混点】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知识归纳】【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1.自然环境的组成(1)圈层:A 大气圈、B 岩石圈、C 水圈、D 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环境整体性含义及主要表现(1)整体性含义: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表现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①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②强弱:取决于各组成成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a.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b.弱: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4)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典例1】【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材料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1.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①生态环境改善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④退耕还林、还草⑤基岩裸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1 自然地理要素:、水、_____、______、______、地形等。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通过_____、_____ _和_____ __过程,进行着________和_________,形成一个相互_____、相互______、相互_______的整体3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②改造③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整体功能1 生产功能定义:表现:_________ _。
植物提供_____;大气提供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2平衡功能自然各地理要素通过____和____,使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保持_____的能力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规律1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表现形式2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干扰: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体现:不同的空间尺度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包括_____ _分异和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_____________的分布。
2 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和由气候、_______和土壤共同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_______分布。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原因:________2.分异基础:________3.分布: -----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一定范围内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原因:______2.分异基础:_______。
3.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依次为_______带、_______带、_______带。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原因:随海拔的变化,_______状况差异很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高一一部地理xiaoxiaoyu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图)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填出图中横线上的内容:境整体性的表现:(1)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成因表现典型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沿纬线延伸,随更替和北半球低高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纬度地带,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沿延伸,随经度变化更替中纬度地区垂直分异规律随高度上升,降低,降水发生变化沿延伸,随方向更替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地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较小尺度的地域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和,前者的分异基础是,后者的分异基础是。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受其控制,形成了大致与平行,沿方向延伸,方向更替的热量带,植被、土壤等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受导致从沿海向内陆方向递减,形成了大致和平行,沿方向延伸有规律变化的自然带,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4. 陆地上许多高大的山脉,和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叫做垂直地域分异。
造成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
5.陆地环境某些地区,因受、、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称此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三、主要陆地自然带: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条件的制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知识点高中地理 人教版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高中一年级 2 课时1.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教学目标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 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 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教学建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节课作为高中地理必修 1 的最后一章,它在对前面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的同时, 也利用之前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知识对地理环境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 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旧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以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章教材从总体上看, 包括两部分内容, 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 异性, 这两节内容一个从能量转化和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说明地球整体的循环过程, 并呼吁人 们从整体的角度对地球环境进行保护; 另一个则从地球各部分的地形、 气候等条件的差异性 来分析地球环境的多变,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其变化的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 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 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 差异。
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 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 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 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
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
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 重要的,因为它能帮我们更加科学的分析地理问题。
【知识导图】教学过程第 1 页一、导入【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几章的基础之上,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录像 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实例的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C.生物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B.水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C.气候变干B.水源减少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C.稳定性答案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B.差异性D.脆弱性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地理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现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理环境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展示具体地理环境实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要素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采用模型演示法,直观地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模型演示:使用模型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导学案-副本
课题:《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程标准】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或某一要素的变化考查区域的整体性特征;2.以区域图、模式图、景观图切入考查热点区域的地域分异;3.运用等值线考查地域分异。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才能用以解释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熟练的掌握各种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利于掌握区域环境的总体特征【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一)知识清单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二)课前探究探究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探究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映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上(右图)图所示:课中探究案探究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在高山地区影响锤直带谱数量的要素可图解如右图:2、垂直带谱的分布:(基带的应用)3、垂直自然带的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具体分析①迎风坡与背风坡②阳坡与阴坡③不同地方雪线高度随维度的变化规律④同一地方雪线高度随季节的变化关系)四、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分析非地带性是指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
非地带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二)课中检测一、选择题1、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D.选择功能右上图为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分析回答2、3题。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绘制地理要素关系图、制作地域分异规律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从地理信息中提取、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设计实验、模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环境的规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介绍自然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地球运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
5.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地理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以下活动:
-结合案例教学,通过具体பைடு நூலகம்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规律。
-利用多媒体和GIS技术,提供丰富的视觉和互动体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
-比较、归纳、总结: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利用模拟实验,如模拟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
4.教学评价: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2.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3.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4.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5.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重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2.教学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3.案例分析资料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测试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给予评价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3.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实践与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反思。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我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自然环境情境。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案例,如:“请分析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我还将通过讲述地理人物故事、展示地理现象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现代人。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目标定位】1.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形成相互 _________ 、相互 __________ 和相互 ______________ 的整体。
2. 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归根结底:光合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 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 续运动的过程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 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过程吸收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 岩浆的过程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物 质 循 环 简 图」丨M 降发水1 I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 重力能(降水、径流)T V--/Vic PH 能- 冬zee 竹訂冃化学能呼吸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岩石、生物、 ___________ 、地形等。
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各要素1拉物环境浆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 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 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3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⑴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能力。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模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模版)第一篇: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模版)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2)、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教学难点: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具准备:自制电脑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幻灯片展示景观图片】我国炎热的南方、温凉的北方、多雨的东南沿海、干旱的西北内陆,感知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感性认识【教师介绍】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幻灯片展示归纳】五带分布图、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板书】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思考】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其原因。
3. 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及其表现。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整体性表现、差异性原因。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3. 运用图表讲解法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表、案例资料。
2. 安排学生预习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有何联系?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并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阐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阐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性、动态性、连续性等。
4.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讲解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5. 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通过图表和案例资料,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如寒带、温带、热带等。
6. 总结课程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知识点,强调重点概念。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上的主要自然带及其特征,分析自然带形成的地理条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理环境研究的心得与经验。
3. 开展地理环境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摄影、实地考察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旳整体性课程原则:举例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旳互相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旳整体性。
学习目旳:1.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旳概念及体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旳成因。
3.有关陆地环境整体性旳成因,要在第二单元旳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互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渗入。
并结合教材及有关事例加以巩固。
4.理解陆地自然带旳涵义,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旳分布。
理解陆地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旳地区分异规律。
理解陆地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旳地区分异规律。
理解陆地自然带山地旳垂直地区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旳整体性旳体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旳互相作用。
3. 陆地自然带旳涵义及其地区分异规律教学难点:理解陆地环境旳整体性旳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旳互相关系。
陆地自然带旳地区分异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及有关知识讨论: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构成一种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性协调一致。
旳整体性体现各要素互相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地区之间互相影响。
成因: 地球各圈层互相作用旳成果。
一、自然地理环境旳整体性旳体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2、自然地理环境旳整体性旳体现①②③教师同步导学案:二、自然地理要素旳互相作用1、土壤旳构成和特性:构成:特性: 。
2、影响土壤形成旳因素:3、比较阐明成土母质与土壤旳区别和联系。
三、自然地理环境旳整体性与资源综合运用【举例分析】人类开发运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要有综合旳考虑和对策。
这是由于:1、人类运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运用自然地理系统中旳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旳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种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旳自然资源是互相影响旳。
4、不可更新资源旳运用,需要其他资源旳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导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预习学案命制:毛江国审核:张照磊 09、10、27 【复习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4、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成因。
5、在能力要求上突出区域识别和结合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
【基础知识落实】考点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等六大要素。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地理要素通过 , ,,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考点2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造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CO 2放出 O 2。
2.改造水圈。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例1】关于图示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体内 ③改变了物质存在的位置 ④联系了有机界与地理环境A .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③D .①②③④【例2】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
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2)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为什么? 【解析】由图中关系不难看出,绵羊的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也影响绵羊的数量,它们之间要过到某种平衡状态。
【答案】 (1)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
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2)不能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平衡功能。
考点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 2、【例3】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1)—(4)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同步导学案: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4.理解陆地自然带的涵义,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理解陆地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理解陆地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理解陆地自然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 陆地自然带的涵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及相关知识讨论: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成因: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①②③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土壤的组成和特性:组成:特性:。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3、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四、陆地自然带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和是全球性的地狱分异。
2.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
又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和。
相应的、和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五、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1、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作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
2、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表景观和从沿海向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这种地域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的有规律变化。
3、高大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密切相关。
课后反馈练习:(整体性练案)一、单项选择题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A. 彼此孤立存在的B. 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C.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D. 彼此间杂乱无章的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B. 踞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3.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使大气中增多的化学元素是( )A. 碳B. 氧C. 氮D. 氢4.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 )A. 沙漠地区的骆驼刺B. 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C. 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D. 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5.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 )A.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 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6.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地下水位持续上升③土壤肥力下降④河流水位下降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③7.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①大气循环②水循环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地壳的物质循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8.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循环B.水循环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地壳的物质循环9.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地球上水被分解的结果 C .火山喷发的结果D.生物呼吸作用的结果10.从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观点出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将枯枝落叶就地烧掉B.将枯枝落叶打扫干净送到垃圾站C.将枯枝落叶埋在草地旁边D.将枯枝落叶送到食堂做燃料二、综合题1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 ,B ,C ______________。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___ 、___ 、____ 、_____ 。
(4)假如C 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 的变化并导致 的失调。
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 _,改善 ,保持 ___ ,促使生态环境的 。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12.根据图中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D 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 , 反映荷花特点的是 __ ,反映热带雨林特点的是 ______ 。
(2)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形态有 _____ 和 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中亚地区气候 ,土壤多呈 ___ 性反应,植物叶子 _ ___ 而根系 ___ 。
差异性练案: 一、综合题 1、分析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我国北方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材料二 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和荒漠地区。
其中丙地区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这个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由于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风力侵蚀作用加剧,当风力增大时,沙尘暴会向东影响到我国东部,甚至跨越海洋影响到日本等国;由于降水减少,河流水量也会减少,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
(1)图中各地区植被类型分别是:甲地 、乙地 、丙地 。
这种自然景观有规律变化形成的原因是 ;从全球范围看,在 纬度地区这种变化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2)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个特点称为地理环境的性。
2.读印度洋周围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洋流的名称在①、②、③、④。
(2)自然带E面积广大,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成因主要是(多项选择)A.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受东北信风影响C.地势平缓 D.西岸有寒流流经(3)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C→D的更替主要由于自然环境中条件的变化而引起。
3、读部分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2(1).该图反映的自然带规律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2).图中A区域的气候类型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3).图中B区域的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二、选择题1. 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森林,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A.纬度地带 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4.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5.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A.美国B.俄罗斯C.加拿大D.中国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赤道地区D.高纬地区7.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B.距海洋远近不同C.地势高低起伏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8.世界上经度地带性最明显的是下列哪个大陆的中纬度地区()A.北美大陆B.南美大陆C.亚欧大陆D.非洲大陆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10.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不正确的有()A.是受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影响B.以热量为基础,与水分状况无关C.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D.由海南岛到大兴安岭的热带一亚热带一温带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这种分异11.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B.亚寒带地区C.亚热带地中海区D.热带雨林地区(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