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论文
(整理)初中语文论文: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出语文课堂活力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出语文课堂活力吴慧“预设”和“生成”是伴随着新课程而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按预设教案(备课与计划),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而动态生成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二者优缺互补,缺一不可,若能科学而艺术地融合起来就能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作为具体的操作者,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才可以促其生成,达成预设。
如何在课前进行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预设?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让生成演绎精彩?如何对待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呢?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预设——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大凡天下之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恐怕是颠扑不破的。
否定与轻视教学预设,教学必然走向无序和混乱。
教学必须先有预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生成。
但一成不变地死守“预设”,不敢越“案”半步,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何谈自主学习呢?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预设,但又要灵活处置,知变通。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
”新课标视野下,我们的预设过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只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和框架,而不是僵化的、不可逆转的固定程序,同时还应考虑到生成性产生的可能,改变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
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融合出精彩论文
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融合出精彩【摘要】: 在生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不能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要让鲜活的生命焕发勃勃生机。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
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
语文课堂怎样生成?关键是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对话中碰撞出火花,这些是课堂中的生成点。
【关键词】: 课堂预设生成质疑想象郭思乐教授说”在生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不能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要让鲜活的生命焕发勃勃生机”。
生本化阅读,是一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阅读,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是融合作与探究于一体的阅读。
它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方法。
而这种方法的习得,必须依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本化理念,在课堂上进行生本化阅读教学。
一、课堂--为生成而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
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
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在观摩执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预计到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之时,可能会想到的几个关键词--喂、唤、说、别、念,也预计到学生一读课文后有可能有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
正因为如此,教师的预设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将课堂暂时交给学生,并又据此作了具体的设计:如有学生提到了相关联的字,则直接将它板书;如学生所说相差太远,则在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
对于眼前的难题,并不急于解决,而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朗读、体会,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这时学生们就能更准确地用词了。
这样的多维预设及导向,体现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教学论文:课前精心预设教学环节,让生成更精彩
课前精心预设教学环节,让生成更精彩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运用主要来自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
没有科学的预设,就不会有效的生成。
教师预设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
要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分析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对生成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使生成的资源与已有的资源建立联系,才能驾驭生成的课堂。
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预设。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生成往往是在充分的预设之下形成的。
1.预设生成资源,调整策略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
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没有对生成心存期待,那么预设必然僵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进程。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多种教学方案,才能胸有成竹地步入课堂,才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在“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先请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或图形的周长。
师: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这些圆的周长的?生:我测量的是元硬币的周长,我先用绳子沿着硬币的周长绕一圈,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就是硬币的周长。
生:我测量的是象棋子的周长,我是将象棋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生:我测量的是圆纸片的周长,我先将这个圆对折,然后用绳子测量出四分之一圆周的长度,乘以4就是圆的周长。
(生的回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时,还有一个画在纸上的圆没有反馈,而下面高举的小手已经很稀疏了。
师:要知道这个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办法吗?生:“行的!行的!”边说还边跑到了投影仪前,用绳子仔细地沿着圆周绕了一圈。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做方便吗?(生齐:不方便!)——《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咨询企鹅:1624575606这时,刚才回答“行的”学生又把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还有办法”。
初中语文论文: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
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十分投入地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总希望每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上课时,往往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这是极不科学的。
新课改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课堂是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场所,强调资源的整合,认为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共同创造的产物。
教学,既然是互动的过程,既然是引导学生发展的的过程,教师就不应一味地按照既定方针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我们也深有体会,如果一味的关心教学方案的实施,就会对学生控制得越多,钳制得越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参与的兴趣。
因而我们要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先设计,就是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效果的预先构想与设计。
而生成呢,应该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一种思维反应。
“预设”的终点是“生成”的起点,如何为教学生成更可爱而预设呢?一、学情预设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预设文本时,始终要做到心中有“人”,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等、已有的知识经验,备课时要尽最大可能考虑学情: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会提出什么问题?解读会有哪些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不妨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这样我们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能灵活驾驭课堂,创生更多的生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
如我对《羚羊木雕》的学情定位: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内容比较贴近生活,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这种类似的事也是他们常碰到的事情,于是我设计了两个讨论题:1.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话要说想对“我”说?对“我”的爸爸、妈妈说?对万芳说?2.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让学生互相交流,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经历,从中提高自己的认识,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
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预设就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
并非是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善的设计。
它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
是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固定不变、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
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做了以下探究。
一、精心预设创设生成条件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即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结果。
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认真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内容,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让教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出生命活力。
(1)充分预设学生情况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否则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应从预设学生情况入手。
因为他们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都不相同。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之前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从而思考其对策。
然后储存在自己弹性预设的空间内,来有的放矢的施教。
因此教师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在圆柱体的教学中,我首先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一是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其自主探索;二是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并进一步追溯公式的来源。
教师只有尽可能的预设各种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才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2)精心预设课堂提问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历程。
论文: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精心的预设演绎精彩的生成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精心预设是高水平生成的基础1,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这是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2,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3,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案例】:在教学“(思考题)在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等知识,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在设计这道题时,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解法:①通分扩大法。
通分至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分别同时扩大。
如将1/6和1/7通分,成7/42、6/42,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14/84、12/84,这中间还有一个分数13/84;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
(分母不变)②直接扩大法。
如将1/6和1/7同时扩大3倍,成3/18和3/21,中间还有3/19和3/20。
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
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论文
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与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
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促进动态生成,课后加强反思与经验总结,才能形成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技巧,以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关键词]预设生成自主学习当前人们对“生成式”课堂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主张课堂应是预设的,也有的认为生成式课堂就是完全跟着学生跑,不再需要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出现了很大差异,这些正是把握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然而,因为这些问题或“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计划之列,教师要么熟视无睹,有意回避,或匆匆或强行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要么束手无策…….笔者根据实践探讨,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容易导致“剧本化”的行动,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都具有价值,而不是承认一种就否定另一种。
(一)教学过程既是预设也是生成的。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某个预设性的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
因此,教学过程应由对教师精心设计并严格控制的文本的演绎过程转变为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既不是完全由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更改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无限发散的生成过程,而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这样一个过程既包括事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和预设,同时更是对教学过程的真实进行状态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状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经历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过程。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论文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堂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展开。
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
这些问题和情况就是课堂上的“生成”。
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一教学瞬间,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将会精彩纷呈。
一、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预测学生面对我们的科学探究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例如:教学苏教版《塑料》,“塑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它的一般特性也有所了解。
如:有弹性、不易碎等,而对塑料的防水性,不透气性,可燃性,可塑性学生不太了解,考虑到学生对塑料的原有了解以及通过探究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在准备材料时,为学生准备了“一次性塑料手套,水糟,小塑料棒以及火柴”。
通过选择探究材料,制定探究方案,学生开始了探究。
只见有的小组用手套在灌水,有的小组把手套当气球吹,有的小组用火在烧塑料小棒……汇报时,结果自然是精彩纷呈。
生:我们把塑料手套用来灌水竟然不漏。
师:这说明它有什么特点?生:防水。
生:我们把手套当气球吹,能吹的鼓鼓的。
师:这又说明什么呢?生:不透气。
生:我们烧了一会儿,小棒就变形了。
师:这是它的可朔性啊!生:我们烧小棒发现烧起来冒出一股浓烟很难闻。
师:那你们想到了什么呢?生:我想到了,平时人们烧垃圾时,发出的那浓浓的黑烟,污染着我们的环境。
课前,对学生做全面了解,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态度等等,从而在备课中设计更为合理的探究活动,以达到最佳的探究效果。
二、灵活处理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目标,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研究纺织材料》一课时,觉得“光滑度、吸水性、柔软性”学生在来时的生活中应有所了解,只要稍加点拨便可知晓,而“燃烧时的特点”可探究性较。
有关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3000字(精选5篇)
有关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3000字(精选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篇1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
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
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
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
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凸现精彩》论文
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凸现精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过分地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预设内容的完成,不接受任何“教案内容”以外的教学资源,一旦在教学中出现了与之相悖的“非标准思路”,教师常常硬把学生拉回来,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树立正确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老师,设计教案的水平愈高.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并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自然地演变成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要将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动态生成,并非要摒弃“预设”,而是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调整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使预设变为生成,让学生在教师的回应中感受自己“动”的价值,激发更多的新思想、新创意1.弹性预设,为生成预留空间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数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相比传统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一些,但是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下了余地教学片段一已知:a≥0,b≥0,且a+b=1,求证:对于本题的证明,有的学生采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有的还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甚至于有的同学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用解析几何知识进行求证一节课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出了老师的预期.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2.预设教材,期待生成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教学片段二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讲解完课本上介绍的推导方法以后,有以下教学活动师:还有没有其他推导方法?师:可否从定义出发?-终于有学生打破沉默,利用初中的等比定理---,解得--(老师鼓励学生寻找其他证明方法,又有一名学生给出了很好的解法)---a在上面的片段中,通过老师的引导与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生成的过程逐步形成了3.活用反馈,随机生成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教师通常要考虑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分析性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教学决策,思维方式主要是综合性的.通常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实际情况(包括预见或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及时调整、整合课前的预设,进行动态生成的教学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随机生成,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教师一方面可以使教学超越课本内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将更多的个人经验融入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片段三一道例题的教学题:圆-4x-5=0的弦AB以点P(3,1)为中点,求直线AB的方程.(教师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提问学生)学生甲:圆心坐标为C(2,0),由平面几何知识,AB⊥PC,直线PC的斜率为1,则直线AB的斜率为-1,直线AB的方程为y-1=-(x-3),即x+y-4=0.。
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论文
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有统一的一画,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统为一体,我们才会步入理想课堂的境界。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做好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这一目标,在学生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后,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为诗歌选画”的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幅图画;画一:烟花丛中的黄鹤楼,一望无际的长江水。
画二: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朋友远去。
长江中许多帆船往来。
画三:烟花丛中的黄鹤楼,一片孤帆渐渐远去。
起初,学生一致选择了第3幅画(虽然有几个学生有些犹豫),因为画中有“黄鹤楼”、“烟花”和“孤帆”。
我让全班学生看着第3幅画有感情地朗读后,巧妙地点拨了一下:隋唐时,扬州是个繁华的都市,难道长江上……话音未落,几个原先犹豫的学生站了起来说,第2幅画也能反映诗歌的意境,因为李白是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孟浩然远去的,江上帆船虽然多,但在李白心中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帆船,“孤帆”是李白的一种心境。
我在板书“孤帆”与“尽”后,告诉学生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只要抓住诗歌的意境,我们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
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想像的画面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至此,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这样的预设中,是会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的。
如此有创意的预设,能不为之拍案叫绝吗?所以,预设是创造性处理教材的结果,意在为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铺路架桥”。
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因此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
二、弹性“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1000字作文
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年级:六年级字数:1000字体裁:叙事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在新课程进行的三年中,老师们看到了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了许多精彩,我认为,这些精彩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那天,我要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知道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颇有一番来历,于是我在设计教案时这样预设:由我们学过的诗人贾岛的“推敲”引入,王安石在写“绿”时,曾想过用“来”、“到”等字,后来经过推敲采用了“绿”。
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体会古人在用字酌句上的巧妙,,感受中华文字的优美。
第二步预设是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你认为绿字还可以怎样改?”果然,课堂上同学们如痴如醉地欣赏大诗人的才华,对这个开放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觉得应该用‘进’,表示春天真的来到了江南,大地肯定会变绿,甚至变红,变得五颜六色。
”“用‘满’比较好!能突出江南的每个地方都变美丽了。
”“我认为用‘近’最合适!比“进”合适。
”“不!用‘浸’才好呢!也像绿一样,能让我们感到春天来到江南的每个地方,每一种景物都有了春天的变化”……每个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
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于是,同学们开展了讨论。
事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我们认为想出三个jin(进、近、浸)是很会动脑筋的。
因为三个同音字分别表达了春天到江南的不同层次的风景。
”“还是诗人的“绿”更好,因为春天到来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绿。
”课后,我默默思索着。
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感悟到的对“三个jin”、“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我不禁为自己的精心预设导致的精彩生成而满意。
我也以为故事到这儿应该精彩地结束了,可是一个意外更让我惊喜。
第二天,居然有一个同学开告诉我,他对韩愈的《晚春》中的诗句“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有意见,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其实花草的世界是很友好的,用“斗”显得很凶狠,如果改成“示”,就可以即表现花草争先恐后的开放,又表现它们的友好的竞争。
小学语文论文预设与生成同构共生
小学语文论文预设与生成同构共生“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同构共生,是矛盾的统一体。
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核心因素——三维目标。
以三维目标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
因此,课前设定越多,课堂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所以我以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1、删繁就简,改线型设计为板块设计以往,我们设计教案喜欢环环相扣,因而呈现出线型设计。
教师只要按着设计流程一步步地往下走,到时候该怎么问,学生该怎么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播放课件等等。
这样的“线型设计”教师上课不吃力,方向对了,课总体上不会出大乱子。
可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线性序列”设计,殊不知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而且线型设计教学环节繁多,而每一个活动得以发展的相对空间大大减少。
所以许多老师由于受到教案的束缚,对于课堂上一些突发的情况往往措手不及。
在线型设计里,教师常考虑:我怎样教?而在板块设计里,教师考虑的是:学生在活动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对哪些感兴趣,对哪些感到有学习的障碍。
课堂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在课前不可能预设到学生出现的所有反应,所以教师必须留有学生出现其他反应的对策的空间,即当课堂出现预想不到的反应时,教者能及时地处理,而不会因课前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问题而跳过去或者饶过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与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
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促进动态生成,课后加强反思与经验总结,才能形成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技巧,以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自主学习
当前人们对“生成式”课堂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主张课堂应是预设的,也有的认为生成式课堂就是完全跟着学生跑,不再需要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出现了很大差异,这些正是把握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然而,因为这些问题或“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计划之列,教师要么熟视无睹,有意回避,或匆匆或强行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要么束手无策…….
笔者根据实践探讨,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容易导致“剧本化”的行动,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
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都具有价值,而不是承认一种就否定另一种。
(一)教学过程既是预设也是生成的。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某个预设性的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
因此,教学过程应由对教师精心设计并严格控制的文本的演绎过程转变为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既不是完全由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更改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无限发散的生成过程,而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这样一个过程既包括事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和预设,同时更是对教学过程的真实进行状态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状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经历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过程。
(二)预设与生成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教师既要设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激励作用的、愉悦的课程经验,也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日常生活和常规中的偶然、非预设的机会和经验;既让学生参加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也让学生有机会投入与学习环境、资源交互作用的自发活动之中。
(三)“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
预设与生成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转化的特点。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
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不是承认一种就否定另一种
二、精心预设,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
三、加强课后反思,形成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教学艺术
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
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上。
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通过思考,发现并清晰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科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中,教学反思应注意以下四个“着眼点”。
(一)反思“成功点”——“预设”是怎样“生成”的·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总会觉得有些地方上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效果,引起师生共鸣。
教学要及时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是怎样“生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①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落实的·②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的·③采取了什么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④哪个环节的教学效率最高·为什么·⑤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⑥在灵活调空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等等。
(二)反思“失误点”——预设为什么“未生成”·尽管教师在预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使得教师难以真正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如果引导不得法,就会出现“预设未生成”而走向“强行灌输”的尴尬局面。
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反思:①预设目标是否脱离
学生实际基础·②预设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③教学重点为什么不突出·④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⑤学生为什么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⑥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⑦“主体”与“主导”是否辨证统一了———对以上问题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采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