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天然促透剂促皮吸收研究进展

天然促透剂促皮吸收研究进展

示 出可 逆 地 克 眼 皮 肤 屏 障 的 潜 力 , 能 够 帮 助 活 性 成 分 输 送 穿过 皮 肤 。虽
然 某 些 化 学 和 物 理 皮 肤 渗 透 剂 已经 应 用 在 化 妆 品 配 方 中 , 但一 些皮肤透
皮吸收促进 剂始终 存 在刺激性 和毒性 隐患 。 与合成 的促 透剂相 比, 天 然
Li p i d l a mdl a
Ap p e n d a g e
血管 吸收 产 生药效 , 已经 一 种 有 效 的 给药 方式 , 并 在 护 肤 品 领 域 得 到 广泛 的 应 用。 但 是 化 妆 品 活 性 物 质
( 2 ) (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 妆 品 尤 其 是 护肤 品 主 要 是 以涂 抹 的 方 法 , 散 布 于 人体 皮 肤 表 面 , 以
起芋 I 清洁、 保 养 、美容 的 作 用 。 但 为避 免可 能 给 机体 造 成 危 险 的 外 源 性 分
子, 皮 肤 角质 层形 成 了一个 强 大 屏 障 , 在 保护机 体的同时, 阻 碍 了大 多数
负 责 脂 质 层 的强 度 、 完 整 性 和 屏 障 物 理 性 质稳 定 ; ③应 该 不 致 敏 无 刺 性功能。
激 性 和 无 毒 ④反 应 应 该 是 可 逆 的
⑤应 该 明确 它的 作 用 途 径 。
透J 目 I 撇
途经
过 年来 . 许 多人 致 力 于 透 皮 促 进 剂 的 开发 。 依 据 促 透 剂 的性 质 . 主
管. 为表皮提供养 分和支持 . 同 时 含
有许 多感 官受体 。 真 皮 层 下是 皮 下 层( 或 皮下组 织 ) . 由 大 量 脂 肪 组 织 组成 【 2 】 。 透皮 给药, 药物 ( 或 活 性 成 分) 以 一 定 的 速 率 通 过 皮 肤 经 毛 细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研究进展-张红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研究进展-张红

101第17卷 第8期 2015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8 Aug .,2015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或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简称TDDS 或TTS)是指药物在经皮肤给药后,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实现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类制剂。

1981年,美国Alza 公司首创的东莨菪碱经皮给药系统问世,此后陆续有十多种产品上市。

目前在美国销售最好的是尼古丁贴剂,通过控制释放尼古丁来帮助戒烟[1]。

现在国内也相继批准了可乐定透皮贴剂、雌二醇控释贴片和甲硝唑口腔黏贴片等产品。

经皮给药制剂2005年全球销售额达127亿美元,2010年达215亿美元,2015年将达315亿美元,年均增长17.8%,远超医药工业平均增长率[2]。

已形成口服、注射和经皮给药系统三足鼎立态势,经皮给药系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而由于人体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许多药物的皮肤渗透量不能满足治疗要求,因此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在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制过程中受到广泛重视。

1 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1.1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皮肤包括角质层、活性表皮层、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角质层和活性表皮层合称为表皮。

角质层是由角层细胞镶嵌在细胞间脂质组成的片层结构,类似于“砖”和“水泥”。

表皮尤其是最外层的角质层是机体防止水分蒸散及外来物质侵入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成为限制物质内/外移动的主要障碍,见图1。

图1 皮肤结构模式图1.2 药物透过皮肤的途径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途径主要有2种:①透过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后经毛细血管吸收转移至体循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研究进展张红1,2,张华3,张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青岛海慈医疗集团,山东 青岛 266033;3.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摘 要:目的:介绍透皮给药系统中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一些方法。

透皮吸收促渗剂的研究现状及金黄膏透皮机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渗剂的研究现状及金黄膏透皮机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渗剂的研究现状及金黄膏透皮机制的研究进展白振丽,陈宝元,王红,常文萍,关靖(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促渗剂;金黄膏[中图分类号]R9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06)20-2877-03自1997年东莨菪碱贴片问世以来,透皮给药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 D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

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 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

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金黄膏皮肤给药除了局部作用显著外,还可以治疗较深部的感染性疾患。

外用中药可以透过皮肤进入身体内部来控制深部感染,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的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中药外用药的透皮作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笔者就近年国内外透皮吸收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 E)研究进展及金黄膏本身组方的透皮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促渗剂111中药P E11111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PE。

薄荷醇为中药薄荷蒸馏提取的单萜类物质,可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有良好的促渗作用。

王晖等[1]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后者的作用更强;对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

许卫铭等[2]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进行透皮作用比较,发现含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1),两者的透过率无显著差异(P> 01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时还有凉快感,因此用它作为外用制剂的助渗剂是很有价值的。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_俞媛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_俞媛
微乳经皮给药后,其亲脂区可与角质层相互作 用,溶解于亲脂区的药物可直接扩散进入角质层的 脂质中;另一方面,微乳的亲水区可提高角质层的 水合作用,微乳的水相流入极性区,引起角质层蛋白 结构疏散,导致界面结构的破坏。这些相互作用能促 进药物渗透[15~17]。Wu 等[15]用橄榄油、司盘 -80、 吐温 -80 和水制备了胰岛素的 w/o 型微乳,裸鼠离 体皮肤试验表明,微乳组较对照组(水溶液)的透皮 量高 5~15 倍。
电致孔(electroporation)是在瞬时高电压脉冲处 理下使细胞膜发生可逆性电击穿,以致细胞膜通透 性瞬时增大,促进药物渗透的方法。本法可使类脂 分子的有序排列转变为无序排列,在皮肤上形成纳 米级的孔洞,一段时间后再恢复成有序排列,孔洞 自然消失,对皮肤损伤较小,有利于实现生物大分子 药物的程序化给药[5]。对于采用被动扩散或离子导 入无效的药物,也有望达到理想的促渗效果。王浩 等[6]考察了电致孔技术对离体裸鼠皮肤屏障的影响, 试验表明高电压长时间作用(如 195V,500ms),皮肤 的电阻值恢复较慢。妥洛特罗的稳态透皮流量由电致 孔前的 5.71 增加到 36.93 µg·cm - 2·h -1。
为对比不同类型微乳的促透效果,Youenang等[16] 用大豆磷脂制备了 3 种类型(w/o/w、o/w 和 w/o)微
乳,采用 Franz 扩散池以裸鼠皮肤为模型进行 24h透 皮试验。结果表明,o/w 型微乳的稳态流量最高, 达(0.69 ± 0.2)µg·cm- 2·h - 1,3 种微乳的透皮速率 依次为 o/w 型微乳> w/o/w 型微乳> w/o 型微乳。
生物驻极体指能长期储存电荷并保持极化状态 的天然生物材料,如皮肤、蛋白质、血液、D N A 等。驻极态存在于新陈代谢的全过程,其改变会引 起组织、细胞或分子的电结构和分子结构改变。外 源性驻极体是一种新型物理调控因子,可作为一种 离子驱动源对皮肤提供静电场和微电流,调控皮肤 的驻极态和电结构,增强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崔 黎丽等[8]以聚四氟乙烯薄膜驻极体覆于涂有水杨酸甲 酯的离体小鼠皮肤上,考察驻极体对水杨酸甲酯的 透皮影响,结果表明负极性驻极体组水杨酸甲酯的 累积透过量是对照组的 1.55 倍。说明驻极体可促进 药物经皮渗透,但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水杨酸甲 酯是非离子型药物,驻极体产生的静电场和微电流 对药物分子的静电作用较弱以及药物自身具有促渗 作用,透过量较大。选择驻极体透皮给药剂型时应尽 量避免水分子存在,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4 光机械效应波

透皮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透皮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但 是化学促渗 剂 因其 对 皮肤 深层 次细胞 的刺激 性 和
卡因、 太 尼、 酮 等几 乎 都 具 有分 子 量 小 ( 芬 睾 < 5 0U) 疏 水性 高 、 量 小 ( 克级 ) 有 效 浓 度 低 0 、 剂 毫 和
( g mI 等 特点 。将更 多的药物 , n/ ) 包括 大分 子药物 、 亲水性 药物 、 肽类 和 蛋 白质类 药 物 、 因治 疗 药 物 、 基
s n 脂质体 和微 乳 由于 其 特殊 的药 剂 学 药 效 结 i ) o 构, 不仅 可 以增 加皮肤通 透性 , 且可 以增 加药物 的 而 可溶性 。一般认 为传 统脂 质 体 不能 透 过皮 肤 , 产 仅 生局部 作用 , 目前 主要用 于治疗 皮肤病 。近年来 , 研
导入给药 系统 仅应 用 于 传 导小 分 子 和上 千 u 的 大 分子 , 且这 方 面 的 研 究 大 多 处 于 临 床试 验 阶段 。 而 已经上市 的产 品有 美 国 Al z 司开 发 的商 品 名 为 a公
而减 少药 物扩 散 阻力 , 合 使 用 C Es 以增加 渗 联 P 可
透作 用 和减少 毒 性 。表 面 活性 剂 、 肪 酸及 其 衍 生 脂
tr , D ) 称 为 透 皮 治 疗 系 统 (rn d r l e T DS 或 n ta s ema tea e t y tm, TS , 指 药 物 以一 定 的速 率 h rp ui s se T ) 是 c 通 过皮肤 , 经毛 细血 管 吸 收进 入 体循 环 而 产 生疗 效
化、 破坏角 质层 的脂 质 双分子层 或增加 其 流动性 , 从
通 讯 作 者 , - i ci e @g i cm Emal a h n ma .o : z l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进展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进展

2 的水 溶 性 氮 酮 对 盐 酸 环 丙 沙 星 的 透 皮 吸 收 效 % 果 最 好 。 壳 聚 糖 也 是 一 种 新 型 促 渗 剂 , 聚 糖 是 壳 目前研 究 最 多 的 多 糖 类 天 然 高 分 子 , 于 生 物 体 对
来说 , 聚糖 具 有 优 良的生 物 相容 性 和 降 解性 。 壳
药 物 的扩 散 阻 力 。氮 酮 最 佳 促 透 浓 度 为 0 1 . %

5 , 亲 水 性 药 物 作 大 于 亲 脂 性 药 物 , 效 % 对 起
缓慢 , 滞后 时 间 可 达 2~1 , 作 用 时 间 可 长 达 0h但
成 二元 或 多元 的复 合 促 渗 剂 , 取 得 比单 一促 渗 剂 可
节油 、 土荆 芥油 、 芎醚 提取 物 以及小 豆蔻 丙 酮提取 川
大 量 的新型促 渗 剂和 中药 促渗 剂 , 如氮 酮 、 聚糖 和 壳 柠 檬油 等等 。 氮 酮 是 目前 常 , 的新 型 且 安 全 有 效 的透 皮 促 L } j
渗 剂 , 究 表 明 其 作 用 机 制 可 能 是 由 于 与 皮 肤 角 研
1 1 透皮促 渗 剂 透 皮 促 渗 剂 是促 进 药 物 经 皮 吸 . 收研究 的首 选 , 在其作 用 机制 上 , 目前被 广泛 接受 的
是 Br ar 出的脂 质 蛋 白分 配 理论 。近年 来 开 发 了 y提
研 究 了薄 荷醇 的 透皮 吸收 促 进 作 用 , 果 与 不 含 促 结 透剂 的对 照组 比较 , 荷 醇 可 显著 提 高 酮 康 唑 的经 薄 皮渗 透 , % 的薄荷 醇可 以使 酮康 唑 的透皮 吸 收率 增 3 加 2 1 。其 它 的 中药 促 渗 剂 还有 冰 片 、 油 、 . 6倍 桉 松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答辩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答辩

中国兽药杂志 2005,39(4:28~31/王武军,等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王武军1,黄一帆2(1.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de心,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收稿日期]2004—0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80(200504—0028—04[中图分类号]¥859.1[摘要]综述了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氮酮、油酸和萜烯等常用促渗剂的促渗机理研究进展,并提出透皮吸收机理研究发展趋势,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促渗剂;透皮吸收;机理;氮酮;油酸;萜烯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最近20余年,随着系列透皮治疗药物的问世,透皮吸收在美、日、英、法等国已成为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1985年以来,我国在透皮吸收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

1992年以来,国内在动物医学领域也逐渐开展了透皮吸收的研究。

整体上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渗透特性、药物动力学分析、促渗剂的选用等方面,而关于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非常有限。

但在各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技术开始临床应用之前,了解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是十分重要的。

明确的促渗机理可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优选药方及建立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而且可以缩短开发透皮给药制剂新品种所需的时间。

使用促渗剂法是兽医学在透皮吸收领域较为常用的方法,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常用化学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氮酮氮酮(1aurocapram,Azone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开发的一种高效促渗剂,由弱极性长链烷烃或烯烃组成,对多种类型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是透皮促渗剂的典型代表。

目前,氮酮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肿瘤药、降压药、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解毒药、驱虫药、抗真菌药、抗贫血药、抗结核药、中草药等多种药物的透皮吸收研究中。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透皮给药制剂得到长足的应用,本文对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促进药物吸收的途径,以及透皮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了一个综合的论述,以期为以后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透皮给药;促渗透;经皮制剂透皮给药系统(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近年来, 随着对T 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 国内外对T DDS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

1.透皮给药的优点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透皮给药比口服给药更稳定的直接进入血液;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改善病人的适应性;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易服的病人。

2.透皮给药的缺点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药物都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合剂量大的药物;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和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物有讲解作用,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起效较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表皮或黏膜的成熟性、完整性, 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 促吸剂和赋形剂, 皮肤的水合状态, 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

小分子量药物( < 500) 有适宜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在1~ 4), 颗粒细小, 则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调节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 值, 使药物呈分子型,将增加药物的渗透系数; 包扎给药可增加皮肤水合状态50%,使紧密的角质层结构发生改变, 形成多孔而使药物易于透过。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提高或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透皮量的物质,是经皮给药制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较高促渗透作用,且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理化性质稳定。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透皮吸收促进剂提供参考。

Abstract:Penetration enhancers are substances to improve the rate or amount of transdermal perme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Recent researches have found that some of the new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a higher penetration-effect,little irritation,fewer adverse reactions,and stable properties. In this article,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ports on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were reviewed,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Key words:penetration enhancer;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review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药物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化学促渗剂及其机理的探讨

化学促渗剂及其机理的探讨

化学促渗剂及其机理的探讨摘要目的:阐述常用化学促渗剂在透皮制剂方面的应用特点并对其促渗机理进行探讨。

方法:从化学促渗剂的分类、结构、影响因数、促渗机理及近年的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阐释了不同化学促渗剂的特点及促渗机制。

应建立能动态跟踪药物透皮过程的观察方法,以便更客观、合理和深层次地认识和发挥化学促渗剂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促渗剂水氮酮亚砜表面活性剂乙醇脂肪醇吡咯酮脂肪酸天然透皮促进剂皮肤的屏障效应导致一些药物难以透过皮肤给药达到治疗效果。

一个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经皮给药系统中添加适宜的促渗剂。

理想的化学促渗剂一般要满足以下几点:对皮肤无毒,无刺激,无过敏;起效迅速,活性可再生和持续时间可预见;在机体中无药理活性;促渗的同时防止体内成分的丢失;从皮肤上移去时,皮肤的屏障功能应尽快和完全恢复;与赋形剂和药物相互兼溶;美肤效果。

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促渗剂几乎没有,一般促渗剂只能满足以上条件中的几个。

本文综述了一些研究较多和应用普遍的化学促渗剂,并阐释其促渗机制。

1 水人类皮肤的角质层中,水的含量为15%~20%,并随着外界环境(如湿度)的变化而变化。

对皮肤进行一些处理或在特殊环境中,角质层中水的含量可达400%。

调查不同种族人类皮肤的角质层,发现其中25%~35%的水是“结合水”,即和组织中的某些结构成分相结合,剩余的水是“自由水”,可作为极性药物在角质层中的溶媒。

一般来说,增加组织的水化作用都会增加亲水和亲脂性药物的透皮率。

Elias 等[1]认为:在皮肤的角质层中存在一个水样的小孔通道。

这些小孔是由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凹面组成,在一般生理条件下,它们是散在的、不连续的,但在高压的情况下(如水合作用、离子导入、超声波等),这些凹面便扩张,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小孔路径”,这条途径会明显地增加药物的渗透。

使用具有封闭作用的油膏或贴片,能使汗液在皮肤内积蓄并防止水分的蒸发,因而使皮肤完全水化。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

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

TDS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

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

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

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

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

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

经皮给药制剂中物理促渗透方法的研究进展_林静

经皮给药制剂中物理促渗透方法的研究进展_林静

收稿日期:2009-03-24作者简介:林静(1979) ),女,湖北黄石人,助教,硕士。

文章编号:1008-8245(2009)05-0040-03经皮给药制剂中物理促渗透方法的研究进展林 静(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黄石435003)摘 要: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给药途径,但皮肤使多数药物难以渗透吸收。

促渗方法的发展对于经皮给药的研究意义重大。

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有很多种,文章主要就近年来经皮给药制剂中物理促渗透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经皮给药;促进渗透;物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Physical Enhance m ent for TDDSLIN J ing(Schoo l o fM edic i n e ,H uangshi I nstit u te of Techno logy ,H uangsh iH ube i 435003)Abstrac t :T ransder m al drug deli very syste m s (TDD S)have broad ma rket prospects .H ow ever ,transder m a l de li very i s li m i ted by t he i nability of the larg e m a j or ity of drugs to cross skin .T he enhance m ent o f drugs transfer t hrough m e m-brane is boosti ng t he i m provem ents o f transder m al drug de li very .M any approaches have been used to ove rco m e the barrier .T h i s paper has rev i ewed the progress o f physical m ethods o f physical enhanc i ng transder m al drug de li v ery i n recent years .K ey word s :transder m al drug de li very ;penetration enhance m ent ;physica lm ethods经皮给药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tr ansder mal dr ug deli ver y syste ms ,tr ansder mal t her ape uti c syste ms ,简称TDDS 或TTS)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透皮给药中促渗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讲解

透皮给药中促渗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讲解

透皮给药中促渗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1.2 N,N二甲基氨基乙酸醋实验表明:一些饱和脂肪醇的N,N二甲基氨基乙酸酯促进消炎痛经皮吸收药效是氮酮的数倍,且均能被生物降解代谢[5]。

李伟杰等[6]应用改进的方法合成了4个N,N二甲基氨基乙酸酯,经过促渗活性对比试验表明:含w=2.5%的N,N二甲基氨基乙酸癸酯促进扑热息痛、消炎痛经皮渗透的效果比氮酮的促渗作用强,且时滞缩短;而N,N二甲基氨基乙酸辛酯的经皮促渗活性接近氮酮。

1.3 壬代环戊双醚(2正壬基1,3二氧戊环)[7]沙枚等[8]采用改良Frans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不同浓度新型促渗剂壬代环戊双醚对双氯芬酸钠凝胶的透皮吸收影响。

结果显示:壬代环戊双醚含量在2.0%时透皮吸收最好,证明具有较好的促渗作用。

有报道[8]壬代环戊双醚与氮酮相比安全性和刺激性更低。

2 物理促渗方法2.1 激光微孔技术(laser impregnation)[9]又称为激光浸渍(laser impregnation)。

Baron ED[10]等考察了成人局部麻醉的激光辅助渗透方法,结果显示激光的促渗作用相对安全有效。

Veremis Ley M[11]等介绍了变应原在激光促渗条件下的斑贴试验,结果显示8/11的对镍过敏的患者在经过激光预处理部位的斑贴试验均无瘙痒等不良反应。

2.2 离子电渗促透方法(Iontophoretic drug delivery) Mathy FX 等应用离子电渗析法考察了氟吡洛芬的经皮渗析效果,结果显示应用此法后氟吡洛芬可以以相当高的剂量渗入皮肤,而在血浆中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渗入,证明离子电渗析法是一种高效的促渗方法。

Hayden B[12]等介绍了离子电渗析法在碳铂用于治疗小鼠视网膜母细胞肿瘤中所发挥的作用。

经离子电渗析法传递的7mg/ml的碳铂浓缩物就使50%的造模小鼠的视网膜母细胞肿瘤得到抑制,而且控制碳铂浓缩物在10mg/ml以下就可以避免对角膜损伤,说明离子电渗析法发挥的促渗作用在治疗小鼠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安全有效的、非侵袭性的促渗方法。

薄荷醇促渗透作用的研究进展

薄荷醇促渗透作用的研究进展

薄荷醇促渗透作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薄荷醇;,,促渗透作用;,,作用机理摘要:对国内外近5年来薄荷醇在促进药物透过皮肤、鼻腔粘膜、胃肠和口腔粘膜以及其促渗透机理的研究作了综述,认为薄荷醇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中药渗透促进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研究薄荷醇的促渗作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薄荷醇;促渗透作用;作用机理Advanced Research on Penetration Enhancing Effect of Menthol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menthol on promoting drugs to penetrate skin, mucous membrane of nasal cavity, stomach intestine, and mouth and the mechanism of it's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are reviewed according to reports over the last 5 years in and out of China. This paper points out menthol which belongs to extra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valuable penetration enhancer, has a fin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and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ing effect of menthol.Key words:Menthol; Penetration enhancing effect; Mechanism of action薄荷醇(menthol)又称薄荷脑,学名:5-甲基-2-异丙基-环己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环萜醇。

中药透皮吸收促渗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渗方法的研究进展

个重要内容。透皮吸收制剂由于其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提 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优点, 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献资料, 在局部皮肤或全身系统疾病尤其是一
3 ] 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广为应用 [ 。但在中药透皮吸收研究
渗透促进剂可以达到甚至优于应用广泛的氮酮的促渗效果。
[ 1 ] C a r t l i d g e P .T h e e p i d e r m a l b a r r i e r [ J ] .S e m i nN e o n a t o l , 2 0 0 0 , 5 ( 4 ) : 2 7 3 . [ 2 ] B o s J D ,M e i n a r d i MM .T h e 5 0 0D a l t o nr u l ef o r t h es k i np e n e t r a t i o no f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u n d sa n dd r u g s [ J ] .E x pD e r m a t o l , 2 0 0 0 , 9 ( 3 ) : 1 6 5 . [ 3 ] 张树生, 高 普, 李惠荣, 等. 中药贴敷疗法[ M] . 北京: 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 1 9 9 3 : 1 . [ 4 ] 苑振亭, 陈大为, 丁平田, 等. 氮酮对蛇床子素体外经皮渗透的 研究[ J ] . 解放军药学学报, 2 0 0 4 , 2 0 ( 1 ) : 3 8 . [ 5 ] 彭 松, 白 琳, 牟光敏. 氮酮对雷公藤透入液中雷公藤甲素 J ] . 时珍国医国药, 2 0 0 0 , 1 1 ( 5 ) : 3 9 1 . 的体外透皮促进作用[ [ 6 ] P h i l l i p s CA ,M i c h n i a kBB .T o p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a z o n e a n a l o g s t o h a i r l e s s m o u s e s k i n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 J ] .I n t J P h a r m a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

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

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

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

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黄铭朱希强(发表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年第18卷第4期Vol.18 No.4 19)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

方法: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各种促透方法如何能发挥最佳促透效果,及应用中存在问题。

结果:各促透方法均有优缺点,适宜条件下,对某种或某类药物促透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结论:各促透方法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化学促透剂;离子电渗;超声;前体药物;脂质体透皮吸收是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

它不但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而且可以降低病人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维持稳态血药浓度。

经皮给药可提供一种长期的给药方法,并可随时停止给药,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给药方式。

药物透皮吸收率低是这种给药方法的主要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人们对透皮给药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改进,完善了许多有效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现将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1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指通过促吸收剂来增加药物吸收,是目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手段。

其促透机理为: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变性,从而促进药物在角质层扩散性,增加药物在皮肤中溶解度,使药物透皮吸收率增加。

促透剂种类较多,常用的有醇类、亚砜类、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酮类、有机盐类等。

近几年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Turanen[1]等报道了2种新的促进剂:N,N-二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DDAIP)和N,N-二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DDAA),实验表明这2种物质均能促进5-氟尿嘧啶的吸收。

饱合的甘油单醚[2]也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促进剂,该物质是从深海鲨鱼中提取的混合物,其促透效果优于油酸和其它不饱和脂肪酸。

较新的促透剂还有d-萜二烯、2-甜没药萜醇、薄荷醇[3]等。

目前报道较多的一种促透剂是氮酮(Azone),其促透机理为:氮酮分子直接分配介入角质层的双分子脂质层中,从而破坏其有序叠集排列,导致结构松散,流度增加,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4]。

透皮吸收促渗剂的研究现状及金黄膏透皮机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渗剂的研究现状及金黄膏透皮机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渗剂的研究现状及金黄膏透皮机制的研究进展白振丽;陈宝元;王红;常文萍;关靖【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06(015)020【摘要】自1997年东莨菪碱贴片问世以来,透皮绐药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D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

它具有以F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

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金黄膏皮肤给药除了局部作用显著外,还叮以治疗较深部的感染性疾患。

外用中药可以透过皮肤进入身体内部来控制深部感染,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的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中药外用药的透皮作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笔者就近年国内外透皮吸收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研究进展及金黄膏本身组方的透皮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总页数】3页(P2877-2879)【作者】白振丽;陈宝元;王红;常文萍;关靖【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2【相关文献】1.基于金黄膏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其透皮系统的药对配伍规律 [J], 曹颖;王红;刘俊红;韩俊泉;刘斌;李棣华;吕沅姗2.混合透皮促渗剂对阿斯匹林凝胶剂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J], 杨唐玉;易以木3.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J], 王武军;黄一帆;4.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J], 王武军;黄一帆5.透皮促渗剂对甲氧氯普胺的透皮吸收 [J], 陆锦芳;杜一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陈国神,龚赛君,周蓉蓉,等.月桂氮卓酮对雌二醇皮肤渗透 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8):467—
470.
[2]Harrison JE,Watkinson AC,Green DM,et a1.The relative effect of azone and transeutol on permeant diffusivity and solubility in human stratum comeum[J].Pharm Res,1996,13(4):542— 546.
油酸一乙醇溶液可引起角质细胞肿胀和细胞内角
蛋白模式改变,而先后经10%油酸一乙醇溶液和离
子导人法处理的角质层出现细胞问质的散失、角蛋 白模式的改变和角质层细胞的进一步肿胀。这提
示,油酸主要引起角蛋白模式的改变,使胞质膨胀
并形成多孔的细胞内结构。对此变化的解释是,油 酸诱导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断裂和液化为小片段,导
结构的作用可能包括以下机制:①与脂质相互作
用。氮酮能渗入皮肤角质层和经毛囊途径渗入毛 囊内根鞘,与细胞间脂质或生物膜类脂质作用,溶
解脂质后形成间隙(表现为表皮裂隙增大和毛囊口
孔径拓宽)或使该层细胞问脂质排列有序性下降,
膜脂的流动性增加,导致细胞结构变得疏松,外层 角质易于脱落,降低药物在角质层和毛囊内根鞘扩
中国兽药杂志
2005,39(4):28~31/王武军,等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王武军1,黄一帆2
(1.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de心,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收稿日期]2004—0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80(2005)04—0028—04[中图分类号]¥859.1
万方数据
中国兽药杂志
2005,39(4):28—31/王武军,等
叶变换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法测定皮肤经不同浓 度杜香萜烯处理后角质层成分变化,研究杜香萜烯 促渗机理。结果表明杜香萜烯主要作用于角质层 的角蛋白,使角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松弛它们的 结合力以致形成微细孔道,从而提高极性药物对细 胞内通道的渗透性,促进透皮吸收。Pillai等Ⅲo运 用FTIR研究表明,与对照和乙醇预处理相比,用 5%萜烯(薄荷醇、menthone、桉树脑或蒲勒酮)一乙 醇溶液预处理大鼠皮肤后,时滞显著减少。萜烯一 乙醇、乙醇和纯萜烯促进药物渗透的作用部位都在 细胞间脂质。萜烯一乙醇联合应用离子电渗法时 可使胰岛素经大鼠皮肤渗透能力增强,且增强程度 与萜烯的浓度和类型有关。 4乙醇和丙二醇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2000年JA00169) 作者简介:王武军(1974年一),男,硕士,从事动物检疫与动物疾病防制研究。
万方数据
2005,39(4):28~31/王武军,等
中国兽药杂志
进行研究,认为氮酮可增大角质层中脂质侧链排列
的无序性,且没有大量地进入角质层深部,其与油
酸的促渗机理相似,但相同条件下氮酮作用更强。 研究表明¨“…,氮酮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对皮肤
关于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目前主要 采用在体或离体研究方法,从给药部位皮肤结构在
给药前后的改变、皮肤脂质成分的改变、皮肤含水 量的变化以及药物在经皮渗透过程中的动力学变 化等进行研究。但是,各研究获得的促渗机制之间 无法进行细致的区分,因此,后续有关促渗剂促渗 机制的研究应建立能动态跟踪药物透皮过程及角 质层角质细胞受作用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此外,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还应深入到活性表皮, 以进一步探究药物在该部位传递的机制和抗原呈 递细胞一朗格罕氏细胞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这些 问题如能得到解决,透皮给药技术将会更多地应用 于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透皮给药,并进而使经皮免疫 成为可能。
萜烯类物质(terpenes)包括薄荷醇(menth01)、 冰片(borne01)、柠檬油精(1imonene)、香芹酮(car— vone)、麝香草酚(thym01)、桉树脑(cineole)、蒲勒酮 (pulegone)等。有关这类物质与离子电渗法联用促 渗的研究较多。薄荷醇和冰片具有与氮酮类似的 促渗作用,且时滞都比氮酮短¨4|。张志平等¨纠运 用扫描电镜研究发现,薄荷脑主要作用于表皮的角 质层,破坏角化细胞间质,造成角质层裂解剥脱,促 使表皮细胞间裂隙增大,从而降低皮肤对药物的阻 滞作用,利于药物经表皮细胞间隙透皮扩散。Kunta 等¨刮研究认为,薄荷醇的促渗机制可能包括其提 前分配进入角质层细胞间隙和可逆性地扰乱细胞 间脂质区结构有关。
散阻力,促进药物经表皮细胞问隙和毛囊途径吸 收。②与角质细胞内基质相互作用。进入角质层
内的氮酮液化细胞内脂质使扩散阻力减少。③水 化机制。氮酮增加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使该层细胞 (尤其是基底角质层的细胞)膨胀(体积增大),药 物在该层形成储库,从而维持一定的药物释放和作
用时间,促进水溶性物质经水性通道渗透吸 Nhomakorabea。乙醇(ethnol,EtOH)和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PG)均属于有机溶剂,在联合其他促渗剂和离子电 渗法中应用较多。目前认为,乙醇和丙二醇的促渗 机制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对角质层细胞的溶剂化(水 化)作用,降低角质层的界面张力。乙醇作为助溶 剂,目前已在商品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如雌二醇 和芬太奴。Bhatia等¨2 o透射电镜研究认为乙醇促 进肠促胰酶八肽经皮渗透率的增加可能与其可引 起脂质移除有关。丙二醇常被用作脂溶性药物的 助溶剂,可以使角蛋白溶剂化,降低药物和组织间 的作用力,其在充分水合的组织中单独使用时促渗 效果不明显,但和其他促渗剂联用有协同效应,并 且联用时最大促渗效果与两种促渗剂最佳浓度配 比有关悼¨。研究推测其可以促进药物在角质层中 的溶解性和增加溶液在角质层中的容量。Levang 等旧纠应用bFIR研究认为,80%乙醇和20%丙二醇 促进阿司匹林透皮吸收的机制在于扰乱了角质层 屏障的完整性和引起角质层脂质减少。Pillai等旧J 在应用促渗剂协同经皮离子电渗法促进胰岛素吸 收的研究中,经热重分析仪(TGA)研究显示,乙醇 和丙二醇可引起皮肤脱水。乙醇可引起皮肤屏障 特性改变,而丙二醇对皮肤屏障改变的作用则相对 较小。联合应用离子电渗法和作用于细胞问脂质 的化学促渗剂可提高对像胰岛素的大分子多肽的 透皮吸收量。可见,不同促渗剂及促渗方法联合应 用的协同效应更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5小结与展望
2油酸

角质层类脂在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中起主要作
用,它是脂肪酸类促渗剂促进药物渗透的作用部
位。油酸(oleie acid,OA)属于脂肪酸类化合物,其
与皮肤中的脂肪酸有相似的结构,分子中存在的不 饱和双键使其具有不对称的空间结构。当油酸分 子插人角质层类脂的脂质双分子层疏水结构时,由
于其不饱和疏水链的顺式结构,使双分子层扭转,
目前已经应用的各种研究促渗机理的技术几 乎都对氮酮进行过研究。陈国神等¨o在用扫描电 镜探讨氮酮促渗作用机理时,发现皮肤表面出现不 连续性及裂隙增加和毛囊口拓宽等现象。Harrison 等旧。应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ATR—FTIR) 研究氮酮和Transcutol两种促渗剂的促渗机理,认 为两者促渗机理不同,氮酮是通过减少角质层的扩 散阻力促进药物渗透,而Transcutol是依靠增加透 皮药物在角质屏障中的溶解度达到促渗目的。戚 国荣等∞o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研究氮酮和 油酸的促渗机理,发现经氮酮和油酸处理后的角质 层,部分吸热峰消失,说明氮酮和油酸降低了角质 层中类脂的含量,破坏了角质层中类脂质的结构, 从而达到促进药物渗透的目的。郝劲松等H’5 o以电 子自旋共振法研究包括氮酮在内的4种促渗剂对 裸鼠皮肤角质层的影响,证实降低角质层细胞间脂 质排列有序性使膜脂流动性增加,从而引起皮肤渗 透性增加是促渗剂的促渗机理之一。在结合离子 导入法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低密度电流能引起标 记物序参数降低,各向同性超精细分裂耦合常数增 大,即皮肤角质层细胞问脂质排列有序性降低,流 动性增大,极性增强。离子导人法和氮酮、油酸等 促渗剂并用能更强烈地增加角质层膜脂流动性和 极性,二者对皮肤角质层影响具有协同效应。丁平 田等∞1应用ATR—FI'IR对氮酮和油酸的作用机制
氮酮(1aurocapram,Azone)是20世纪80年代 由美国开发的一种高效促渗剂,由弱极性长链烷烃 或烯烃组成,对多种类型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是 透皮促渗剂的典型代表。目前,氮酮已被广泛地应 用于抗肿瘤药、降压药、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抗 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解毒药、驱虫药、抗 真菌药、抗贫血药、抗结核药、中草药等多种药物的 透皮吸收研究中。
[摘要] 综述了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氮酮、油酸和萜烯等常 用促渗剂的促渗机理研究进展,并提出透皮吸收机理研究发展趋势,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 供参考。 [关键词] 促渗剂;透皮吸收;机理;氮酮;油酸;萜烯
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最 近20余年,随着系列透皮治疗药物的问世,透皮吸 收在美、日、英、法等国已成为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 之一。1985年以来,我国在透皮吸收领域的研究进 展迅速。1992年以来,国内在动物医学领域也逐渐 开展了透皮吸收的研究。整体上看,研究主要集中 在药物渗透特性、药物动力学分析、促渗剂的选用 等方面,而关于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非常有 限。但在各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技术开始临床 应用之前,了解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是十分重 要的。明确的促渗机理可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 优选药方及建立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而且可以缩 短开发透皮给药制剂新品种所需的时间。使用促 渗剂法是兽医学在透皮吸收领域较为常用的方法,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常用化学促渗剂促进药物 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氮酮
形成微细的易于渗透的流动性通道,有效地影响了
角质层脂质结构的有序排列旧J,减少了扩散阻力,
并且油酸分子的这种不对称空间结构可以较长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