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业务作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合集下载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摘要】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益突出,为保护客户资产安全和维护银行信誉,必须加强防范措施。

本文首先概述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整体情况,包括信息泄露、账户盗用等多种类型。

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现有的风险防范措施,并分析了这些措施在实际运作中的应用效果。

然后指出了现有防范措施的不足之处,如技术跟不上攻击手段的更新。

最后强调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见,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是当务之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提高防范意识和技术水平,保障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不足、重要性、展望、总结、引言、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意义、正文、概述、类型、措施、应用、结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电子银行业务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电子银行进行日常的金融交易活动,如转账、支付、理财等。

在便利的电子银行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风险问题,包括信息泄露、数据篡改、网络攻击等,给用户的资金安全和个人隐私带来了严重威胁。

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金融机构和用户都亟需关注并加强相应的防范措施。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特点和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对策,才能有效地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不被窃取。

本文将从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概述、类型和防范措施出发,探讨防范措施在实际运作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当前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总结和展望,旨在为金融机构和用户提供参考,促进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为银行和电子支付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

通过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特点和种类,可以帮助相关机构更好地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保障用户资金安全。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与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与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与防范电子银行具有分流柜台压力,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经营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作用.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不仅能提高银行形象,树立银行品牌,吸引高端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电子银行平台还是金融创新的基础平台.但与此同时,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多服务手段和多业务平台实现集中管理,以保证业务的一致性、交易的安全性,已成为摆在银行业当前的一大挑战.一、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产生的主要类型(一)操作风险。

在银行实际操作中,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操作风险。

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没有随时更新。

二是外部风险。

窃取客户资料、资金;由于市场因素使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量爆发性增长造成系统阻塞。

(二)安全风险。

是电子银行业务计算机系统的故障、黑客攻击造成的服务中断、数据外泄、应用系统差错、客户认证和数字签名被破译等引发的风险。

(三)法律风险。

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先于法律的建设,由于缺乏相应明确的法律和法规依据,使涉及的商业纠纷司法处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二是跨境服务,或客户的跨境使用涉及不同司法区域的司法管辖权问题和法律冲突问题。

三是电子银行业务涉及的法律文书可能存在的体系上或条款上缺陷或不完备的问题。

四是对犯罪团伙可能利用电子银行渠道洗钱的监控不力引起的法律问题。

(四)声誉风险。

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故障、较长事件的服务中断、安全漏洞和重大安全事件、产品和服务的重大差错引发媒体的关注和较大范围的负面公众舆论,引发对银行声誉造成损害,会影响社会工作对银行的信任,严重的会造成存款挤提,引起流动性风险。

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措施(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法规的教育。

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增强法律意识和知识,自觉依法合规经营是电子隐患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和管理培训。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金融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复杂,可能对个人、企业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

其中,技术风险是电子银行最大的风险之一,主要是由于技术失误或黑客攻击等原因引起的数据泄露、系统崩溃、资金损失等问题。

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电子银行从业人员的疏忽或不当操作导致的内部管理漏洞和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竞争和变化所导致的风险,包括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变革以及不断出现的新风险。

信用风险则是由于银行的信用贷款、交易和债务违约等问题导致资金损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可能违反监管要求所导致的法律责任和损失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技术安全体系建设,包括加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等。

其次,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业务流程和规范、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以及确立严格的员工行为准则。

同时,银行还需要制订并严格执行风险管理计划,包括定期检查风险管理程序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制订适当的风险预警和防控措施等,以及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应急响应和事件处理人员,确保业务的安全和连续性。

另外,银行还需要维持与监管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及时获取有关风险信息和监管政策,以便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计划,在确保业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降低业务风险。

总之,电子银行业务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率,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

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对银行和客户造成的不利影响,银行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技术安全建设和内部管理,严格执行风险管理计划,并与监管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建立健全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

浅析电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及我行电子银行部对风险的防范措施

浅析电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及我行电子银行部对风险的防范措施

浅析电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及我行电子银行部对风险的防范措施一、电子银行概述(一)电子银行的发展电子银行是伴随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由金融创新带来的产物,是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其不仅仅是银行业务的电子化,也包括对银行业务活动和流程的改造,使信息技术发挥其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当前的电子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业务,如自助终端、ATM、POS等。

电子银行业的发展一般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实体银行阶段,银行有经营业务的营业场所和人员,办理业务是面对面的,业务处理主要以手工为主,兼以部分电子化;在电子银行阶段,经营实体仍然存在,但电子化应用程度大大提高,银行业务辅以电话银行、无人自助银行等形式,自动柜员机、自动存款机、自动发卡机、夜间金库等电子金融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银行客户;虚拟银行阶段是银行发展的较高层次,在这个阶段中,银行经营实体将不复存在,业务交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来实现。

网上银行是该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

(二)电子银行的特点网上银行又被称为“3A银行”,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是各大金融机构追求的目标,电子银行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安全可靠:以我行为例,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在网络安全上采用了防黑客技术,设置了二代交易按键Ukey,为用户设置了Ukey密码、登陆密码、交易密码、登陆名称等多种安全措施,客户在使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时能够看得见的防范措施有客户证书及其密码。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子银行业务便捷快速,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各种金融操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帮助广大用户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用户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在进行网上银行交易时,用户的个人信息、账号密码等隐私数据会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将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

网络安全风险成为了电子银行业务的一大隐患。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用户在进行网上银行交易时应选择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不使用公共WiFi进行交易,确保自己的账号密码不被不法分子窃取。

用户可以定期更改登录密码,避免使用简单的密码组合,采取多层次验证方式,如手机验证码、指纹识别等,以加强账户的安全性。

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着虚假网站和钓鱼网站的风险。

不法分子会仿造正规银行的网站,诱使用户输入个人信息或进行交易,从而窃取用户的账户资金。

这种风险对广大用户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虚假网站通常制作得非常逼真,普通用户很难辨别真伪。

为了防范虚假网站和钓鱼网站的风险,用户在进行电子银行业务时要谨慎核实网站的真伪,确保自己登录的是正规银行的官方网站。

尽量避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轻信陌生人发送的银行信息,以免误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电子银行业务还存在着电子支付安全风险。

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各种支付平台层出不穷,但与此也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植入恶意软件、篡改交易信息等手段,对用户的支付行为进行攻击,导致资金被盗刷的情况。

这种风险给用户的资金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防范电子支付安全风险,用户应选择正规可信的支付平台进行交易,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支付产品。

在进行电子支付时,要及时更新设备的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用户还可以设置支付密码、限制转账金额等方式来提高支付安全性,及时关注账户的资金变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电子渠道开展的银行业务,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

这些新兴的金融业务给客户带来了便利和效率,也为银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关的业务风险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和安全风险等几个方面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电子银行业务还面临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客户或银行员工的错误操作造成的。

由于电子银行业务没有现场办理的实体过程,客户将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操作技能来完成相关的业务。

如果客户操作不当或者银行员工处理不当,将可能导致资金转账错误、信息丢失等问题。

为了减少操作风险,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客户的操作能力。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员工操作的监督和审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银行业务还面临着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安全问题引起的,包括黑客攻击、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

黑客攻击可以导致客户账户被盗、资金被转走等严重后果。

为了防范安全风险,银行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采取加密技术、安全认证等措施,保护客户的账户和交易信息的安全。

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教育,增强客户的防范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银行业务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面临着相应的风险。

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和安全风险是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为了防范这些风险,银行应加强对系统的监控和维护,加强对客户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

宿松农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控措施及对策

宿松农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控措施及对策

宿松农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控措施及对策我行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等,广义的还包括ATM、POS、EPOSo已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体系,那就是:“物理网点+POS+EPO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混合模式电子银行支付渠道体系。

随着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壮大,以及自助设备的大力应用,电子银行业务正在成为我行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弯道超越、调整经营战略、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在分流柜台压力、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增收节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电子银行业务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电子银行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我行的一项新业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已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主要做法如下:一、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主要有口前,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取得快速发展,在取得有效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在不断上升,这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不断挑战和压力。

我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主要有:(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各种风险中最为常见、最为直接的风险。

我行电子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内部员工的操作风险,山于员工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制度和新产品学习不及时、操作流程不熟悉,在电子银行业务的办理过程中, 未认真审核开户人的身份信息及相关证件,未严格执行本人办理、本人开户等程序, 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是客户误操作风险。

我行由于地域环境、客户群体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知识相对匮乏,对电子银行业务知识了解甚少、操作不熟练。

电子银行的很多业务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果客户知识缺乏、操作不熟练,就有可能产生误操作,从而产生操作风险;同时由于一些客户的安全意识不强,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告诉他人,随意放路网银U盾,或在ATM机上取款后,随处丢弃回执单,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另外,部分客户由于信息墩感性不高,容易掉入犯罪分子利用短信、邮件、假银行网站链接等方式埋下的操作陷阱,从而导致客户银行卡信息的泄露,造成风险隐患其至财产损失。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电子银行业务近年来快速发展,优点明显,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银行需要充分认识到电子银行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

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风险电子银行服务的模式是基于网络的,在网络的安全措施不完善或被黑客攻击等情况下,会使客户账户的安全受到威胁,甚至会导致客户的资金损失。

因此,银行应该在技术安全方面加强投入,完善网络安全措施,接受第三方安全评估与认证,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避免技术风险。

2. 网络犯罪电子银行交易的特点是快捷、方便,但同时会引来各种网络犯罪,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

所以银行应采取措施,如强化安全培训,完善安全策略,对网络攻击进行技术监控,及时发现病毒并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等。

3. 合规风险电子银行平台的运营需遵循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避免违规操作和洗钱等风险。

银行除了建立合规监控机制之外,还需要定期进行自查和外部审计、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合规培训等,以确保电子银行平台的合规性。

4. 信息泄露风险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客户账户、密码、交易记录等敏感信息都需要输入,如果泄露,将有可能导致损失。

因此,银行应该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传输,采用安全认证方式,以此强化客户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银行可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防范措施银行需要制定相关安全制度和管理规范,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加强防范措施。

2. 加强监管和检查银行应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向外部主管部门及时报告安全状况,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3.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等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以防范发生金融风险事件。

4. 客户安全教育银行应对客户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高客户意识,引导客户提高安全意识,以免在进行电子银行交易时遭受损失。

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子银行业务在金融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电子银行业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金融机构在电子银行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是电子银行业务中最为重要和普遍存在的风险之一。

金融机构处理大量敏感客户数据,包括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等,一旦这些敏感数据遭到黑客攻击或泄露,将对金融机构和客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管理信息安全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及时更新安全补丁,严格控制员工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二、交易风险电子银行业务涉及大量的资金转移和交易操作,如果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存在漏洞或故障,将导致交易中断、交易数据丢失以及客户资金损失等问题。

此外,技术故障或人为疏忽也可能导致交易错误或虚假操作,进一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交易风险。

为了管理交易风险,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交易控制机制,设置合理的交易限额和风险控制参数,实施交易监控和异常预警,定期进行系统备份和灾难恢复演练。

三、法律合规风险在电子银行业务中,金融机构需要遵守众多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反洗钱法等。

如果金融机构未能合规操作,将面临法律风险和监管风险,甚至可能遭到罚款和处罚。

为了管理法律合规风险,金融机构应建立合规风控体系,强化法律风险意识和培训,定期进行合规审查和自查,与监管部门保持沟通和协作,并及时更新和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

四、信用风险电子银行业务往往需要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供应商、支付机构、合作伙伴等建立合作关系。

如果这些合作方无法履行合同义务、违背合作协议或出现经营风险,将对金融机构的声誉和信用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到电子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营。

为了管理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应严格筛选合作伙伴,签订明确的合作协议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合作方的风险评估和监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和处理。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电子银行,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转账、缴费、查询银行账户信息等操作。

随之而来的是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安全风险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浅析,并探讨如何有效地防范这些风险。

一、技术风险电子银行业务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系统进行的,因此技术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漏洞等。

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导致用户无法正常进行操作,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

为了降低技术风险,银行需要不断进行系统的更新和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用户在进行电子银行操作时也需要保持警惕,及时更新并安装防病毒软件,避免受到恶意软件的侵害。

二、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内部或外部的错误或失误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在电子银行业务中,用户可能会因操作失误而向错误的账户转账,或者泄露自己的账户信息等。

为了防范操作风险,银行可以通过提供使用指引、加强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用户的操作技能,同时用户也需要谨慎操作,避免因为疏忽而导致损失。

三、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是电子银行业务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也是用户最为担心的问题。

安全风险包括盗刷、网络钓鱼、身份盗用等。

黑客或者犯罪分子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窃取用户的账户信息,进而盗取用户的资金。

为了防范安全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加强系统的安全性,包括采用多层加密、强化身份认证、建立实时监控系统等方式来保障用户的账户安全。

用户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的链接和信息,定期修改密码并保管好自己的账户信息。

四、法律风险在发展迅速、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的环境下,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法律风险也较大。

这包括各种涉及到电子银行交易的法律纠纷、政策法规的变动对业务的影响等。

为了避免法律风险,银行需要不断关注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动,及时调整和完善业务规则和流程。

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摘要】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便利客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可能面临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和安全风险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系统故障和网络攻击,操作风险主要涉及人为操作失误和业务流程不规范,安全风险则主要与客户信息泄露和盗刷风险相关。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加强技术设施建设、加强员工培训和内部管理,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

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客户正确使用电子银行产品,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客户的权益。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也会不断更新,需要不断强化风险防范措施以应对挑战。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安全风险、结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子银行业务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加,导致了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不仅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安全风险等传统风险,还包括了网络安全威胁、信息泄露风险等新兴风险。

研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为商业银行更好地管理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认识,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管理者和员工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通过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最大程度地保护客户的利益和商业银行的财产安全。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电子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

电子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

电子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第一篇:电子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电子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一、内部控制风险风险点1:操作人员岗位配备没有落实到位。

主要表现:一是网银内管系统录入员、审核员与实际操作人员不符,岗位变动后没有及时更新系统操作员信息,仍使用原岗位人员用户名;二是营业网点人员变动未及时办理交接登记手续风险提示:没有按照岗位设臵要求配备操作人员,或操作人员配备流于形式,导致内部制约环节难以落实到位,存在着内部管理风险隐患。

防控措施:1.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设臵会计录入岗、会计审核岗,负责业务参数设臵、机构管理、柜员管理等工作;2.各级电子银行业务管理部门应设臵业务管理岗、业务审核岗,负责留言管理、公告管理、业务统计等工作;3.各营业网点应设臵业务录入岗、业务审核岗,负责签约、数字证书管理等业务操作。

(企业网银)风险点2:非客户本人签约电子银行业务。

风险提示:如果网点柜员对客户(个人和企业)身份审核和验证不严格,一旦有不法分子恶意使用他人身份证件(或企业资料)签约电子银行业务,掌握客户银行账户账号和密码,就有可能发生盗取客户资金案件。

严格把好客户签约注册关防控措施:1.签约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电话银行、短信通,需遵循“本人办理、本人签字、本人签收”原则,由客户本人携带银行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到柜面签约。

柜员在办理签约业务时,须核实开户人本人及所持身份证件与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中公安部门原录入身份证照片是否一致,验证身份证件是否真实有效,以确保客户本人签约。

2.签约企业网银,应重点审核客户提交的营业执照副本等证件是否真实有效;通过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验证法定代表人、授权代理人的身份证件是否真实有效,对有疑点的客户及时电话联系企业负责人,核实经办人员身份;通过折角验印等方式核对客户预留印鉴,确保各项资料审核无误。

风险点3:代客户保管USBKEY、手机银行贴膜芯片、动态令牌等。

风险提示:如果员工持有客户USBKEY、手机银行贴膜芯片、动态令牌等,存在员工违规划拨客户资金的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作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电子银行业务作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電子銀行業務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壹、概述鑒於邇來各金融機構所開辦各項電子銀行相關業務(如:網路銀行、金融卡、信用卡、現金卡、電話語音、行動銀行等),多有因業者本身對於各項業務之作業安全控管有欠嚴謹,或由於客戶缺乏基本安全概念,業者亦未善盡提醒與教育之責,肇致金融機構客戶之存款遭歹徒詐騙盜領之個案頻傳,不僅損及存款大眾對於金融安定信心,亦造成金融機構莫大商譽及營業損失。

為維護各金融機構辦理電子銀行交易之作業安全,爰蒐集整理各金融機構近年來辦理前述各項作業時所發生之詐欺舞弊案件,並研擬該項作業允宜加強注意之事項,供各金融機構作為辦理上述業務之參考。

茲就各項業務之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分述如次:貳、網路銀行業務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網路銀行因係客戶利用個人電腦,藉由憑證認證機構所核發之電子憑證,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金融機構之網站進行交易,因此其作業風險主要來自於三方面:客戶端作業憑證之保管及使用、金融機構端資訊設備與系統之安全防護、交易訊息經由網際網路傳輸過程是否遭受外來駭客之干擾或截聽;另由於網路銀行交易過程中均處於開放環境之系統架構,致可能隨時遭遇來自金融機構內部/外部之試煉與挑戰。

綜上所述,網路銀行作業安全之風險可能如下:主機實體安全之漏洞,如:資訊機房門禁管制欠佳、輸出入設備及通訊設備管制欠妥、預留過多未經管制之外接埠、報表及磁性媒體管制欠妥等,導致主機遭破壞、系統遭入侵、防火牆被關閉、實體連結線路被改變,作業人員或客戶資料遭竊取等。

作業系統或系統軟體漏洞,如:未定期修補系統程式或未及時提升版本、未掃描異常更新或複製之系統檔案、未設妥電腦病毒防範措施、系統安控參數設定不完整,致使駭客利用緩衝區溢出漏洞、植入木馬程式取得特權使用者密碼或夾帶植入電腦病毒以癱瘓主機及防火牆系統,或夾帶木馬程式進行資料竊取及破壞,或利用系統安控設定不周延以進行資料竊取及破壞。

網路系統安全設計及管理有缺失,如:未設計資料庫查詢參數過濾器(Query Parameter Filter)及介面查詢程式過濾器(CGI Program Filter),導致駭客利用資料隱碼攻擊(SQLInjection)夾帶程式竊取資料庫資料;對於資料庫未設定適當之存取權限,未建立嚴謹之網路銀行所有程式及網頁之換版程序;或委外開發維護之系統遭電腦廠商程式人員夾帶程式不當顯示資料原始碼,造成資料外洩;任意下載系統漏洞修補程式而遭入侵;對網路銀行主機、防火牆、資料庫主機及中心主機所形成之網路與銀行內部網路(Intranet)未作區隔,導致歹徒利用預先隱藏特定網頁或功能,入侵中心主機存取資料。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为人们的金融生活带来了便利与快捷。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子银行业务也面临着众多的风险挑战,如何有效防范这些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成为了银行业和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电子银行业务常见的风险类型。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因为信息系统的故障或者黑客攻击等技术原因导致的风险。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络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增加,黑客攻击、病毒木马、钓鱼网站等网络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一旦银行的信息系统受到攻击,客户的资金和个人信息都可能受到威胁,给客户和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为人为操作失误或者内部控制不力导致的风险。

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员工的操作失误或者内部管理不善都可能引发严重的损失,比如资金错转、信息泄露等问题,这些都属于操作风险的范畴。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波动或者利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往往涉及到各类金融衍生品和投资产品,市场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银行的运营和盈利能力。

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法律法规的不确定性或者监管政策的变化导致的风险。

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面临的法律风险也越来越大,银行需要及时调整业务策略和内部管理,以应对风险的挑战。

针对这些风险,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

首先是加强技术投入,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银行需要不断升级和改进自身的信息技术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和设备,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和弱点,加强对外部网络攻击和内部信息泄露的防范能力。

其次是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操作能力。

银行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员工的行为规范和操作流程,防止人为操作失误和内部管理不善。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子银行业务的快捷、便利性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推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

本文将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络安全风险由于电子银行业务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因此存在着网络安全方面的风险。

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网络钓鱼等都可能导致用户账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盗等问题。

二、技术风险电子银行业务依赖于各种技术手段,一旦技术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用户无法正常进行交易、账户数据丢失等情况。

三、诈骗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诈骗,如虚假网站、虚假短信、虚假电话等,诱导用户输入账户信息或进行资金转账,造成经济损失。

一、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作为电子银行用户,首先要加强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谨慎对待各种网络链接和信息,不轻易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避免账户信息泄露。

二、使用安全的设备和网络在进行电子银行交易时,应尽量使用安全可靠的设备和网络,避免使用公共网络或不安全的设备进行操作,确保账户信息不会被窃取。

三、定期更新安全软件和系统定期更新电脑、手机等设备的安全软件和系统,及时补丁漏洞,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四、谨慎对待各类信息谨慎对待各类信息,包括虚假网站、虚假短信、虚假电话等,不随意输入账户信息或进行资金转账,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五、及时关注账户变动定期查看电子账户的交易明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与银行联系处理。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存在,但只要用户加强安全意识,选择安全的设备和网络,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保护个人资金安全。

银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将风险降到最低,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子银行服务。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银行已经成为现代银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网银、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优点是方便、快速、安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

本文将重点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类型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1. 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病毒侵袭等。

2. 业务风险:包括身份识别问题、交易风险、虚假信息等。

3. 法律风险:包括网络诈骗、金融犯罪、合规问题等。

1. 技术防范(1)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包括疑似攻击事件应急预案、重要数据备份与存储等。

(2)加强内部安全防护,不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和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3)严格控制系统和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相关信息。

(4)采用多层防御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反病毒软件等。

2. 业务防范(1)加强客户身份认证,包括密码保护、动态口令等多重认证方式。

(2)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风险的交易和账户。

(3)严格执行系统规则,包括金额限制、交易时间限制等。

(4)开展客户教育和自我保护知识宣传,让客户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和防范。

3. 法律防范(1)建立合规的合同和协议制度,明确客户权利和义务。

(2)加强业务监管和风险评估,防范违规行为和欺诈行为。

(3)及时响应客户投诉和纠纷,保护客户利益和维护公司形象。

(4)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合作,共同维护行业稳定和安全。

以上就是针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的浅析。

总之,电子银行业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其存在的风险,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措施的不断提升,来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这个信息时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着网络安全风险。

随着黑客技术的不断发展,黑客攻击成为最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之一。

黑客可以通过病毒、木马等方式入侵用户的电脑,窃取用户的账户密码和交易信息,从而进行非法操作。

为了防范网络安全风险,银行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及时更新安全补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确保用户的交易信息不会泄露。

电子银行业务还面临着欺诈风险。

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是无需面对面的交易,诈骗分子可以通过伪造网站、虚假信息等手段,诱导用户输入个人敏感信息,从而进行欺诈行为。

为了防范欺诈风险,银行应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告知用户切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银行应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控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并拦截可疑交易。

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故障、交易失败、数据错误等问题。

一旦发生这些技术问题,用户的资金和信用信息可能会受到损失。

为了防范技术风险,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团队,及时处理用户的投诉和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银行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系统故障等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并保障用户的权益。

电子银行业务还面临着法律风险。

由于电子银行业务涉及到用户的资金和个人隐私,一旦出现侵权行为,银行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赔偿责任。

为了防范法律风险,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合规制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用户的合法权益。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主要包括网络安全风险、欺诈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银行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健全的防护体系,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同时加强与监管机构的合作,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可靠。

电子银行业务作业风险及防范措施概要

电子银行业务作业风险及防范措施概要

電子銀行業務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壹、概述鑒於邇來各金融機構所開辦各項電子銀行相關業務(如:網路銀行、金融卡、信用卡、現金卡、電話語音、行動銀行等),多有因業者本身對於各項業務之作業安全控管有欠嚴謹,或由於客戶缺乏基本安全概念,業者亦未善盡提醒與教育之責,肇致金融機構客戶之存款遭歹徒詐騙盜領之個案頻傳,不僅損及存款大眾對於金融安定信心,亦造成金融機構莫大商譽及營業損失。

為維護各金融機構辦理電子銀行交易之作業安全,爰蒐集整理各金融機構近年來辦理前述各項作業時所發生之詐欺舞弊案件,並研擬該項作業允宜加強注意之事項,供各金融機構作為辦理㆖述業務之參考。

茲就各項業務之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分述如次:貳、網路銀行業務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網路銀行因係客戶利用個㆟電腦,藉由憑證認證機構所核發之電子憑證,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金融機構之網站進行交易,因此其作業風險主要來自於㆔方面:客戶端作業憑證之保管及使用、金融機構端資訊設備與系統之安全防護、交易訊息經由網際網路傳輸過程是否遭受外來駭客之干擾或截聽;另由於網路銀行交易過程㆗均處於開放環境之系統架構,致可能隨時遭遇來自金融機構內部/外部之試煉與挑戰。

綜㆖所述,網路銀行作業安全之風險可能如㆘:主機實體安全之漏洞,如:資訊機房門禁管制欠佳、輸出入設備及通訊設備管制欠妥、預留過多未經管制之外接埠、報表及磁性媒體管制欠妥等,導致主機遭破壞、系統遭入侵、防火牆被關閉、實體連結線路被改變,作業㆟員或客戶資料遭竊取等。

作業系統或系統軟體漏洞,如:未定期修補系統程式或未及時提升版本、未掃描異常更新或複製之系統檔案、未設妥電腦病毒防範措施、系統安控參數設定不完整,致使駭客利用緩衝區溢出漏洞、植入木馬程式取得特權使用者密碼或夾帶植入電腦病毒以癱瘓主機及防火牆系統,或夾帶木馬程式進行資料竊取及破壞,或利用系統安控設定不周延以進行資料竊取及破壞。

網路系統安全設計及管理有缺失,如:未設計資料庫查詢參數過濾器(Query Parameter Filter)及介面查詢程式過濾器(CGI ProgramFilter),導致駭客利用資料隱碼攻擊(SQLInjection)夾帶程式竊取資料庫資料;對於資料庫未設定適當之存取權限,未建立嚴謹之網路銀行所有程式及網頁之換版程序;或委外開發維護之系統遭電腦廠商程式㆟員夾帶程式不當顯示資料原始碼,造成資料外洩;任意㆘載系統漏洞修補程式而遭入侵;對網路銀行主機、防火牆、資料庫主機及㆗心主機所形成之網路與銀行內部網路(Intranet未作區隔,導致歹徒利用預先隱藏特定網頁或功能,入侵㆗心主機存取資料。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防范1. 引言1.1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背景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银行业务开始向线上转移,电子银行业务应运而生。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等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从最初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到后来的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电子银行业务不断创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主营业务之一。

不论是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都倾向于通过电子渠道来进行银行业务。

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背景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子银行业务将继续向更智能、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电子银行业务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人们带来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

1.2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重要性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背景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金融交易,电子银行业务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

电子银行业务的便利性和高效性,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然而与之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

这些风险如果不得到有效防范和管理,就有可能给银行和客户带来严重的损失。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重要性就体现在需要银行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识别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和信息的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电子银行业务可能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摘要】电子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其风险随之增加。

本文从网络安全、技术、管理和客户方面分析了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成因。

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着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等风险;技术方面存在系统故障和不稳定性;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为因素和制度不完善;客户风险包括密码泄露和欺诈行为。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本文提出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等防范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与建议,商业银行在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风险问题并有效应对,从而保障客户资产安全,提升电子银行服务质量,是当前商业银行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网络安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客户风险,风险防范建议,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水平,风险管理制度。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之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风险。

传统的银行业务操作模式受到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冲击,风险源也在不断增加。

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风险成为了电子银行的一大隐患。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频发,给客户信息和资金的安全带来了威胁。

技术风险也是电子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新技术的应用给银行带来了一系列风险,例如系统故障、通信故障等。

管理风险和客户风险也是电子银行业务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可能导致内部操作不规范,从而引发风险。

客户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等也是电子银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众多且复杂,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障银行和客户的利益。

1.2 研究目的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体验,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成因的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保障用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電子銀行業務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壹、概述鑒於邇來各金融機構所開辦各項電子銀行相關業務(如:網路銀行、金融卡、信用卡、現金卡、電話語音、行動銀行等),多有因業者本身對於各項業務之作業安全控管有欠嚴謹,或由於客戶缺乏基本安全概念,業者亦未善盡提醒與教育之責,肇致金融機構客戶之存款遭歹徒詐騙盜領之個案頻傳,不僅損及存款大眾對於金融安定信心,亦造成金融機構莫大商譽及營業損失。

為維護各金融機構辦理電子銀行交易之作業安全,爰蒐集整理各金融機構近年來辦理前述各項作業時所發生之詐欺舞弊案件,並研擬該項作業允宜加強注意之事項,供各金融機構作為辦理上述業務之參考。

茲就各項業務之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分述如次:貳、網路銀行業務作業風險及防範措施網路銀行因係客戶利用個人電腦,藉由憑證認證機構所核發之電子憑證,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金融機構之網站進行交易,因此其作業風險主要來自於三方面:客戶端作業憑證之保管及使用、金融機構端資訊設備與系統之安全防護、交易訊息經由網際網路傳輸過程是否遭受外來駭客之干擾或截聽;另由於網路銀行交易過程中均處於開放環境之系統架構,致可能隨時遭遇來自金融機構內部/外部之試煉與挑戰。

綜上所述,網路銀行作業安全之風險可能如下:主機實體安全之漏洞,如:資訊機房門禁管制欠佳、輸出入設備及通訊設備管制欠妥、預留過多未經管制之外接埠、報表及磁性媒體管制欠妥等,導致主機遭破壞、系統遭入侵、防火牆被關閉、實體連結線路被改變,作業人員或客戶資料遭竊取等。

作業系統或系統軟體漏洞,如:未定期修補系統程式或未及時提升版本、未掃描異常更新或複製之系統檔案、未設妥電腦病毒防範措施、系統安控參數設定不完整,致使駭客利用緩衝區溢出漏洞、植入木馬程式取得特權使用者密碼或夾帶植入電腦病毒以癱瘓主機及防火牆系統,或夾帶木馬程式進行資料竊取及破壞,或利用系統安控設定不周延以進行資料竊取及破壞。

網路系統安全設計及管理有缺失,如:未設計資料庫查詢參數過濾器(Query Parameter Filter)及介面查詢程式過濾器(CGI Program Filter),導致駭客利用資料隱碼攻擊(SQL Injection)夾帶程式竊取資料庫資料;對於資料庫未設定適當之存取權限,未建立嚴謹之網路銀行所有程式及網頁之換版程序;或委外開發維護之系統遭電腦廠商程式人員夾帶程式不當顯示資料原始碼,造成資料外洩;任意下載系統漏洞修補程式而遭入侵;對網路銀行主機、防火牆、資料庫主機及中心主機所形成之網路與銀行內部網路(Intranet)未作區隔,導致歹徒利用預先隱藏特定網頁或功能,入侵中心主機存取資料。

對檔案資料存取控制設定欠佳,如:對使用者資料檔未訂定系統安全管理規範、未限制使用檔案修改工具、職務分工不當或未落實,違反牽制原則,導致歹徒或金融機構內部人員竊取未隱藏之使用者資料檔,並採用字典攻擊法推測出使用者密碼,進而篡改資料庫或檔案內容。

資料傳輸過程安全性欠佳,如:網路銀行主機與中心主機間資料之傳送未加密,導致歹徒或金融機構內部人員竊取以明碼方式傳送於網路銀行主機及中心主機間之客戶網路銀行交易密碼,或篡改轉帳交易資料封包。

不安全的連結點過多,如:internet/ extranet /modems未嚴禁開放主機撥接功能;未建置防火牆、未訂定系統安全策略、未利用網址轉換(NAT)技術隱藏內部終端/服務主機之IP位址;未嚴禁透過Internet連線維護主機資料;未利用防火牆反詐騙及反攻擊(Anti-spoofing/Anti-attack)技術防止各種入侵手段;未利用網路掃瞄(INTERSCAN)等網路偵測工具程式掃描異常網段,導致歹徒、金融機構內部人員或駭客透過撥接直接進入主機或利用維護主機系統之特定網頁,進入主機修改資料及開放不必要的服務功能。

內部及外部人員控管欠佳,如:未簽訂公司/員工網路公約、未確實有效監督廠商人員維護系統、未與廠商洽訂保密契約、未建立內部安全措施,致入侵者將IP、防火牆規則(Firewall Rule)等重要資料拷貝至儲存媒體或印成紙張攜出辦公室、或利用e-mail、ftp、http將資料利用撥接方式繞過防火牆傳送,以攻擊銀行內部主機。

網路銀行業務申辦作業流程欠佳,如:櫃台整體作業流程未符牽制原則,中心產製及核發電子憑證、軟體、密碼函不符牽制及機密性,致客戶資料、電子憑證、軟體、密碼函遭竊取;對重要電子憑證、基碼及密碼保管不當,致行員藉以竊取客戶資料、重要電子憑證、基碼、軟體及密碼以從事不法。

欠缺良好的稽核制度,如:未建立預警及稽核通報制度、未利用入侵偵測系統(IDS)防禦及檢測;未將通過防火牆之來源端及目的端主機IP位址、來源通訊埠編號、目的地通訊埠編號、通訊協定、登入登出時間、存取時間以及所採取的行動確實記錄留存並覆核,致入侵者刪除Log檔,以湮滅其入侵之事實。

客戶端問題,如:客戶將認證磁片隨意放置,致遭歹徒複製盜用進而盜領存款;客戶本身利用電子銀行進行非法之洗錢活動;客戶使用電子銀行前並未充分瞭解各項權利義務及操作方式,導致權益受損;不肖人士仿冒銀行網站,藉以騙取客戶基本資料,損及金融機構商譽。

茲列舉網路銀行業務之舞弊案例及分析說明其作業缺失如下:案例甲:91.4 歹徒在媒體刊登廣告以徵求彩券經銷商加盟店需繳交保證金(金額不等)50萬元為餌,計誘受騙民眾至XX銀行開立帳戶,存入雙方事先約定金額,並申請語音及網路銀行服務,嗣後歹徒以查詢各該受騙民眾是否依約存入保證金為由,騙取其語音密碼,搶先使用語音密碼登入網路銀行系統下載受害人之電子憑證,並隨即透過網路銀行轉帳功能,分別盜轉各受害人之存款400千元、500千元、800千元。

本案歹徒係利用客戶於申請網路銀行業務功能後,未及於變更密碼,並上網至憑證核發機構(台灣網路認證公司)申請下載電子憑證之空窗期,計誘套取客戶密碼後,搶先登錄下載電子憑證再予盜領存款所致。

案例乙:歹徒利用電腦工程師身分,90.3間趁XX銀行辦理定存系統維護,暫將客戶交易失敗之帳號、密碼存於系統交易失敗軌跡檔(LOG FILE)之際,藉口維護系統,逕將前述檔案擅以外掛程式反推盜知客戶證券網路下單之帳號及密碼,再冒名上網進行交易,造成該行471千元之損失。

經分析結果,主要係該行資訊單位對網路下單系統之新種業務不夠熟稔,且過度信賴電腦廠商對於該項系統安全防護機制之保證與作業維護,未於軟體發展過程中提出契合於該行之系統安全規格需求,上線後亦未比照主機系統作業嚴格控管,致歹徒得以藉維護系統機會,以外掛程式入侵作業系統,再以所盜取之客戶帳戶及密碼資料,冒名進行網路下單交易,趁機出脫手中持股所致。

綜上,茲歸納金融機構辦理網路銀行防範措施如下:一、網路銀行資訊設備安全管理電子轉帳、交易性指示等金融交易訊息或電子文件傳輸,應確認符合來源辨識性、訊息隱密性、完整性、不可重複性、不可否認傳輸訊息等設計,應用程式設計應避免產生緩衝區溢位系統漏洞,以免遭人利用夾帶不當指令竊取資料。

閘道(Gateway)系統建置或變更通訊等轉換內容,應建立符合內控原則之控管程序;對異常進出閘道之事件應留存紀錄備查;對重大異常狀況應建立警示機制及追蹤管理措施。

對提供客戶使用之軟體、密碼或其他有關資料,其提供、啟用、維護或更新之程序應符合內控原則。

對維護客戶資料(含密碼)隱密性應妥為設計,尤應注意保密性,密碼應以亂碼化方式儲存。

資訊部門負責網路銀行資訊系統軟、硬體設備維護之職務應有適當分工,其建置與變更應妥善控管,並留存可供追蹤查核之稽核軌跡。

電腦機房門禁應加強,涉及儲存客戶資料之設備應嚴加控管。

有關私密金鑰、憑證資料或亂碼基碼及各項相關隱密性資料,於產生、變更、儲存時應加強控管及符合內控原則;金鑰長度應符合主管機關之規定。

對聯外網站與內部網路或電腦系統間之路徑應加以控管;對未經防火牆之遠端存取應予過濾及管制;對未經授權或違規之異常存取或進出網站情形,應設計偵測、警示及追蹤之機制,並設有防範網頁遭竄改之控管措施。

二、系統可用性管理應訂定故障預防(如病毒防範、偵測、警示等)程序、系統備援及系統復原等措施,並定期演練、檢討、改善。

三、與客戶、委外廠商或其他第三者關係應訂定與客戶、委外廠商、第三者(含憑證機構、清算機構、商家、供應商等)權利義務關係契約,並視情況隨環境定期檢討,以確保適法性及周延性。

對重要軟硬體購置、租用或委外處理,應評估廠商信譽、財務狀況、研發支援能力、內控制度,以避免衍生相關風險。

若採委外作業管理,應確實依金融機構委外注意事項辦理。

四、風險承擔管理金融機構應依法令規定,審酌承擔風險能力;訂定交易風險限額,應依交易類別分別限制每次交易金額、每日交易累計金額及約定與非約定帳戶轉帳金額。

應對憑證認證機構之營運及信賴度進行評估,以免產生相關風險。

對客戶聯繫、服務及連外網路通訊安全應有防止內部及外部人員入侵措施,並與內部有關資訊系統安全結合,建立例外管理制度,設立緊急通報問題處理及追蹤管理程序。

五、客戶作業端管理規範應提供客戶網路銀行業務或服務之詳細操作說明文件。

對客戶權益、資訊安全及隱密性等允宜加強注意事項,應以書面且較醒目之方式告知客戶注意。

對各網路銀行業務之客戶往來情形,應提供對帳單以釐清與客戶之權責,並加強事後追蹤查核。

訂定客戶終止網路銀行往來之處理程序,以免其帳戶遭盜用。

對首次往來客戶身分之確認,應有確認程序以避免有假冒他人開戶或往來之情形發生。

六、代理憑證註冊作業管理如代理憑證註冊作業,應訂定代理憑證註冊作業工作原則及工作站管理辦法。

銀行將代理註冊資料上傳至認證公司或憑證資料下傳失敗時,應由系統留存作業紀錄(log file)加以控管;註冊申請程序應依符合內控之程序辦理。

代理註冊筆數、憑證維護、放行日報表等相關表報內容,應定期交互勾稽核對,以確認憑證異動與申請確實相符。

客戶申請密碼解鎖作業,應將作業紀錄列印,並應與分行解鎖申請書及解鎖電子郵件裝訂供主管覆核。

七、防火牆管理應訂定網際網路防火牆安全政策,定期評估防火牆規則內容之妥適性並予適時調整。

telnet、finger、http等高風險服務(service)應予以卸載(disable)。

應俟確認最新之修補程式(patches)確無問題後,才予安裝。

重要檔案均應備援;防火牆文件應依人員業務執掌、文件機密性及重要性程度限制取閱。

對作業紀錄(log file)、稽核軌跡(Audit Trail)及異常進出紀錄等應留存完整,並設專人監控,且應建立警示機制,視情況作適當反應及追蹤處理。

訂定符合內控原則之變更管理程序,並予以落實,內部與外部網址對應關係之建置與變更應妥為控制。

防火牆不應設定為信賴主機(trust host),另控制台自動鎖住(console auto lock)功能應啟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