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荆轲》导学案

《荆轲》导学案

《荆轲》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故事情节,掌握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2、学习本文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握其思想性格特征难点:对荆轲刺秦的客观评价【学法指导】①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荆轲刺秦王”的相关文章、诗歌,及图片、影视作品等,对“刺秦”的史实有粗略的了解②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组内交流,形成学习提纲③通过学案,充分体现主体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④通过小组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补充资料:①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②知识链接:“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聂政刺韩傀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要离刺庆忌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荊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今义:古义:今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今义:终已不顾古义:今义: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进兵北略地函封之樊於期乃前曰其人居远使使以闻大王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群臣怪之箕踞以骂曰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取之百金(4)见燕使者咸阳宫(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8)遂自刎(9)人不敢与忤视.(10)见燕使者咸阳宫以下展示课完成二、整体感知:1、《荆轲刺秦王》全文简短的1356言,如何体现了《战国策》“长于叙事”的特点?开端:刺秦缘起——“()”发展:()——包括()()()()()五个场面高潮:()——包括厚遗蒙嘉、()()()四个场面结局:荆轲被斩——“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三、感悟思考: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从荆轲对樊於期的三问入手,理解语言描写的效果)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4、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四、合作探究:5、你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附: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归纳小结】分别分析荆轲、太子丹、秦王等人的性格特点【当堂检测】1.翻译下列句子: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积累词语:一去不复返——图穷匕现——悲歌击筑——发上指冠——变徵之声——五、学习反思:在《荆轲》中司马迁是怎样写人物的?参考答案:预习检测:1、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巧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2、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3、(1)定语后置(2)状语后置(3)状语后置(4)状语后置(5)被动句(6)判断句(7)判断句(8)省略句(9)省略句(10)省略句整体感知:1、“愿足下更虑之”;行刺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廷刺秦王顾笑武阳、图穷匕现、倚柱笑骂感悟思考:2、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3、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重点词句:“萧萧易水寒”“白衣冠”“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凄凉悲怆的氛围“慷慨羽声”“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势4、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5、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归纳小结: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何等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何等尴尬当堂检测:1、略2、一去不复返: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悲歌击筑:以之为典,抒发悲壮苍凉的气氛悲歌: ①悲壮地歌唱:慷慨~ㄧ~当哭②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击筑: 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史记.刺客列传》:"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后以"击筑"喻指慷慨悲歌或悲歌送别发上指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极度愤怒变徵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学习反思:①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③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强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他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诺言,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荆轲教师版导学案

荆轲教师版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研读开端1—2段4.【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引导法、讨论法【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一)知识清单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课前探究探究一: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1、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督亢.( kàng )樊於.期(wū)戮没.(mò)揕.其胸(zhèn )变徵(zhǐ)拊.心(fǔ)淬.火(cuì)濡.缕(rú)忤.视( wǔ)叱咤..(chì zhà)瞋.目(chēn )振.怖(zhèn )惊愕.(è)箕踞..(jī jù)目眩.(xu àn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5.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探究二:理出故事梗概1、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提示:刺秦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刺秦失败2、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提示:情节段落概述开端: 1-2段行刺原因发展: 3-9段行刺准备高潮: 10-17段行刺秦王结局: 18 段行刺失败故事的主人公是荆轲,故事的主线是“刺”,故事情节围绕着这个“刺”字展开,行刺的缘起,行刺的准备,行刺的实施,曲折完整,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荆轲》导学案

《荆轲》导学案

《荆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和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2、分析荆轲刺秦这一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探讨荆轲刺秦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

二、知识链接1、战国末期的社会状况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兼并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其他六国面临着被秦国吞并的危机,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错综复杂。

2、《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该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预习内容1、熟读课文《荆轲刺秦王》,标注出生字词,理解文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和荆轲的生平事迹。

四、课堂探究1、荆轲的人物形象(1)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在准备刺杀秦王的过程中,他精心策划,等待时机,表现出了非凡的谋略。

例如,他借樊於期之首以取信秦王,可见其心思缜密。

荆轲是一个重义气、讲信用的人。

他答应太子丹的请求,不顾个人安危,决心刺杀秦王,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荆轲也是一个英勇无畏的人。

在秦廷上,面对秦王的威严和众多侍卫,他毫不畏惧,奋勇向前,展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

(2)荆轲的形象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有人认为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的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但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

也有人认为荆轲的行为是一种冒险和冲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荆轲刺秦的原因(1)太子丹为什么要派荆轲刺杀秦王?秦国的强大威胁到了燕国的生存,太子丹希望通过刺杀秦王来阻止秦国的兼并。

太子丹与秦王嬴政曾在赵国为质,两人有旧怨。

(2)荆轲刺秦是个人行为还是代表了某种群体的意愿?从一定程度上说,荆轲刺秦是太子丹个人复仇和挽救燕国危亡的行为。

但也反映了当时六国人民对秦国兼并战争的恐惧和反抗情绪。

3、荆轲刺秦的经过(1)简述荆轲刺秦的具体过程。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

荆轲三课时导学案

荆轲三课时导学案
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3.翻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达标检测】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横线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
C、秦兵旦暮渡易水
A、乃私见樊於期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图穷匕首见D、未尝见天子
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
A、荆轲顾笑武阳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庭刺秦王。
【自主学习】
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
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
第11段:比诸侯之列()
举国()
给贡职如郡县()
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
概括段意:见;笑
2.找出(10-13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振怖函封
给贡职如郡县燕王拜送于庭
闻大王乃朝服
见燕使者咸阳宫
群臣怪之前为谢曰
C、莫我肯顾D、顾不知计所出
(2)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D、左右既前,斩荆轲
【归纳总结】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从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的性格
高一年级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第10—13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场面描写的妙处。
学习重难点:
从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荆轲2导学案

荆轲2导学案
C、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3)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
荆轲有所待
第八段
太子迟之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第九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 Nhomakorabea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
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重点句子翻译: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高一年级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5-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荆轲刺秦导学案

荆轲刺秦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人物介绍1、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2、司马光评价荆轲: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所以扬雄对此评论说,要离的死是蜘蛛、蝥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的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

他又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

”此话说得好啊!3、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马上增派军队,度过易水,大破燕国二、小组讨论英雄匹夫荆轲刺客侠士三、课后延伸世间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英雄,失败的英雄乃是英雄中的超级英雄,从他们身上更能凸显出英雄主义彻骨悲壮的那一面。

世间的财富和地位并非为失败的英雄而备,被财富和地位俘虏的成功的英雄也终将褪除其本色。

失败的英雄为人间正义而歌,即使长刺扎入胸脯,也绝不短少夜莺绝唱的每一个音符,歌之以泪,继之以血,歌之以生命,继之以灵魂。

那些瞻前顾后的人,那些精打细算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这样的英雄,也不可能钦佩这样的英雄。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幕壮剧,历来有赞有弹,比如说,陶渊明盛赞荆轲的侠义勇烈,柳宗元则批评荆轲的浅见寡谋。

同样是《咏荆轲》,他们竟吟咏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味。

陶渊明的《咏荆轲》能够成为千古名篇,不仅以诗艺取胜,以激情取胜,而且以历史观取胜。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荆轲1导学案

荆轲1导学案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
匕()首淬()火濡()缕
忤()视瞋()目鄙()人
倚()柱揕搭()变徵( )之声
樊於期()()切齿拊()心
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
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
目眩()
(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
第一段: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第二段:微太子言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1---4课文内容解读
(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丁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2.学习1、2自然段,掌握重要实词(略、侍、谒、愿、更)的意义。

3.从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次出场,概括荆轲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情境1.读下面的资料,勾画重点,了解《战国策》这本史书的相关知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古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阅读《点金训练》P27~28“八、背景资料”的相关见容,勾画重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三.学习任务(一)通读全文,在文中为难认的字注音,完成下面的题目。

荆轲导学案(鲁教版选修专用)

荆轲导学案(鲁教版选修专用)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翦()樊於期()戮没()揕其胸()偏袒()拊心()淬火()濡缕()忤视()叱咤()瞋目()惊愕()箕踞(目眩()卒()创()提()变徵()(2)字词归纳通假字吾曩者目摄之荆轲嘿而逃去太子送至门戒曰北购于单于心惛然恐不能须臾秦王必说见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3)古今异义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足为寒心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逢迎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而伤长者之意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4)词类活用现象: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稍蚕食诸侯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进兵北略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函封之发尽上指冠盖聂怒而目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前顿首皆白衣冠以送之乃朝服,设九宾使使以闻大王自引而起,臣海内之王者太子迟之群臣怪之(5)特殊句式荆轲者,卫人也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置之匈奴可与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常痛于骨髓给贡职如郡县燕王拜送于庭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6)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2、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3、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卒起不意,尽失其度4、顾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5.为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及政立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之奈何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6.而盖聂怒而目之民众而士厉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7)解释下列加点字:卫元君不用.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其少时与丹欢.欲批.其逆鳞哉委.肉当.饿虎之蹊.旷日弥.久乃造.焉却行..为导致.光之言敢有所道尽纳.其地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赵不能支秦舍.上舍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秦王购.之金千斤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人不敢忤视.. 请辞决..矣 既祖.. 持千金之资币..物 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比.诸侯之列 前谢.曰 愿大王少假借..之 轲既取图奏.之 自引.而起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王负.剑 轲被.八创.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8)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然则将军之仇报 3. 荆轲有所待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6.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7.以故荆轲逐秦王。

荆轲教师版导学案4

荆轲教师版导学案4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总结全文2、分析人物形象3、挖掘作文素材【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引导法、讨论法【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一)知识清单文言基础总结: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5)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2、古今异义词1)【信】古义: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今义:书信2)【涕】古义: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今义:鼻涕)3)【币】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4)【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今义:年长之人6)【购】古义: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今义:购买)7)【可以】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9)【鄙人】古义:粗鄙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今义:卑鄙的人10)【穷】古义:穷尽;如:图穷而匕首见今义:缺少钱财11)【假借】古义: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假借之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2)【提】古义:投击,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今义:垂手拿着13)【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

今义:称中医医生14)【左右】古义:身边侍臣;左右既前今义:方位名词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5)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2)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4)皆白衣冠义送之。

荆轲教师版导学案2

荆轲教师版导学案2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研读—段、疏通文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掌握“深”“顾”“流涕”“偏袒”“为”“见”等文言实虚词地意义和用法.、背诵“易水诀别”一段,赏析其场面描写地特点与效果.【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引导法、讨论法【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一)知识清单、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①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地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②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é),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羸弱体细地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③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ǐ)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ì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地韩相国侠累.④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地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地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地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地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场面描写①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地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地总体情况地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地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地集中表现,常见地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送别场面等.②作用:一是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二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事物地作用;三是突出主题地作用.(二)课前探究探究一:熟读—段,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1、指出下列加点字地意义.(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对待刻毒(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流泪,涕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4)顾.计不知所出耳. 不过,只是(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侵犯、欺侮(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今异义,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今义是偏护其中地一方(7)函.封之. 名词做状语,用匣子(8)其人居远.未来. 形容词做名词,遥远地地方(9)太子迟.之. 意动用法,认为动身迟缓(10)终已不顾.. 回头看2、翻译句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定语后置)译:太子和他地知道这件事地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译:现在前去却不能好好回来复命地,是没用地人.()为之奈何?译:怎么对付这件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译:我之所以滞留地原因,是想等待我地朋友,想和他一起前往.探究一: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地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地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从中可看出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地了解.而他舍身取义地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地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地理解与信任.探究二: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地?明确:荆轲地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地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地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地一面.探究三: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地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地这种氛围?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易水辞诀场面地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地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地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地思想感情,渲染悲壮地气氛. ②送行地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地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地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地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地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地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地同仇敌忾.③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地思想斗争,生与死地搏斗,使重义轻生地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地感情.(二)课中检测(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地含义、赏析骆宾王地《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地是,“此地”指地是.壮士是指荆轲,此地是易水.“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地好?明确:荆轲刺秦地典故,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地歌声.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地人自然想起荆轲地故事.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地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地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xHAQX。

荆轲导学案第一课时.doc

荆轲导学案第一课时.doc

2010级高一(上)语文学科导学案(第__1_课时)课题:荆轲刺秦王时间:2010-9-16命制人:李欣审核人:李卯圈年级领导签字一、自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

3、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4、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二、自学引导:1、了解《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订,始定名为《战国策》。

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4、识记字音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蒙嘉()鄙.人()夏无且.()被八创.()箕.踞以骂()目眩.()揕.其胸()以药淬.之()濡.缕()变徵.之声()5、文言字词解释加点的字(1)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2)秦王必说.见臣:(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4)进兵北略.地7、划分文章结构,梳理情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故事情节,掌握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2、学习本文多和度刻砸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血的描写,把握其思想性格特征难点:対荆轲刺秦的客观评价【学法指导】①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荆轲刺秦王”的相关文章、诗歌,及图片、影视作品等,对“刺秦”的史实冇粗略的了解%1学牛课前完成预习学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组内交流,形成学习提纲%1通过学案,充分体现主体探究,调动学牛学习积极主动性%1通过小组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冇效性【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倒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牛动活泼③所记的策丄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补充资料:%1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干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白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白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1知识链接:“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牛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來,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來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丄,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金三月藏金肠剑于血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址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 以白虹贯FI 之势,刺杀侠 遂持剑口破其而,挖眼、剖阖间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丹不忍以己Z 私,而伤氏者Z 意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 古义: 今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 终已不顾 古义: 今义: 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进兵北略地樊於期乃前口 使使以闻大王 发尽上指冠 今义:古义今义: 今义:今义:今义:函封Z 英人屈远太了迟Z群住怪Z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积(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人刺客Z —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屈•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 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 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崔(今禹州), 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而貌相似的姊姊荣,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询要离刺庆忌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连,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 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间口夜忧虑时伍子胥乂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 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 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Z-)荊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A 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八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 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咅绕梁,三FI 不绝”的韩娥后髙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 皇未遂,被施以邸眼之刑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今义:箕踞以骂口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取之百金(4)见燕使者咸阳宫(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此克口夜切齿拊心也(8)遂自刎(9)人不敢与忤视.(10)见燕使者咸阳宫以下展示课完成二、整体感知:1、《荆轲刺秦王》全文简短的1356言,如何体现了《战国策》“长于叙事”的特点?开端:刺秦缘起——“()"发展:()——包括()()()()()五个场而高潮:()——包括厚遗蒙嘉、()()()四个场而结局:荆轲被斩——“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三、感悟思、考: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从荆轲对樊於期的三问入手,理解语言描写的效果)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而的?4、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而的?四、合作探究:5、你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附: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Z勇S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H贱,重Z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归纳小结】分别分析荆轲、太了丹、秦王等人的性格特点【当堂检测】1•翻译下列句子:a、微太子言,臣愿得渴之今行而无信,则秦耒可亲也b、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Z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d、太了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Z2.积累词语:一•去不复返——图穷匕现——悲歌击筑----发上指冠——变徵Z声——五、学习反思:在《刑轲》中司马迁是怎样写人物的?参考答案:预习检测:1、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义:走投无路,陷于闲境;今义:生活贫怵I,经济闲难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古义:有心意,此引屮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巧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2.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迟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怪箕踞: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3、(1)定语后置(2)状语后置(3)状语后置(4)状语后置(5)被动旬(6)判断句(7)判断句(8)省略句(9)省略句(10)省略句整体感知:1、“愿足下更虑Z”;行刺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廷刺秦王顾笑武阳、图穷匕现、倚柱笑骂感悟思考:2、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Z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而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楮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3、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口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了、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H•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H ,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殖围和同仇敌临的气势;④冇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重点词句:“萧萧易水寒”“白衣冠"“垂泪涕泣”“变徵Z声”——凄凉悲怆的氛围“慷慨羽声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同仇敌t气,视死如归的气势4、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一奉一发一把一持一抿一逐一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一引一起一拔一走一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価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Z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亠严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二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冃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而衬托了刑轲的威武壮烈5、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乂受A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询往,总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询往的刑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両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某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索这既是荆轲木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 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归纳小结: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T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冇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朋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乂外强中干秦是崇尚眾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 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何等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冃眩良久”何等尴尬当堂检测:1、略2、一去不复返: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悲歌击筑:以Z为典,抒发悲壮苍凉的气飙悲歌:①芯壮地歌唱:慷慨〜丨〜当哭②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击筑:1 •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Z,声音悲壮《史记.刺客列传》:“至易水Z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Z 声,士皆垂泪涕泣”后以“击筑”喻指慷慨悲歌或悲歌送别发上指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极度愤怒变徵之声:徴,古代五声之一乐声中徴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学习反思:%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人恨怎么办, 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捉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乂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钧一发Z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1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以A了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乂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1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工的各种现象,交织起來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而如“易水送别”的“口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而,有极强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口然环境,他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髙渐离等知己*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诺言,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芯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