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展开全文中医方脉学有两个分支,一是经方派,一是时方派。
两者对于中药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
也许有人觉得一个中药上的差异没必要小题大做,然而方脉一道讲究理法方药,药为立法之根基。
在这里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差别,也是值得寻根溯源的。
班氏《艺文志》将上古方技分为四类:一曰医经,二曰经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
国学常常牵一发而动全局,此四者皆是摄生立命之要术,然而各有偏重,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
医经、经方之学,乃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医经讲的是针灸,经方倚仗的是识证遣药。
中医四大经典,医经、经方各居其半。
医经者,《内》、《难》;经方者,《本经》、《伤寒》。
说起《黄帝内经》的《灵枢》,很早就散轶了,然则天之未丧斯文也,此书因流落到朝鲜半岛得以保存。
当地人对其奉若至宝,未敢稍加改动,且仍冠以旧称谓之《针经》九卷。
直至北宋哲宗在位时期,才有朝鲜使臣携《灵枢》抵达京都汴梁,请求以此书换取宋朝的治国大法。
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在朝野引起争议。
苏轼闻听此言,奋袖出臂,大呼不可,连上数道奏章加以阻挠。
也难怪,区区一部医书,在士大夫眼中,怎比得一国的治国大法!然而哲宗皇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毅然同意交换,且随即下诏将其颁行天下。
宋哲宗此举,实为功在千秋。
《黄帝内经》古人常谓之“灵素”,罕有“素灵”之称,《灵枢》、《素问》孰为根基,此中原委自不必说。
《灵枢》以针道安身立命,《素问》亦不离其宗。
《神农本草经.序》中有言:“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经,一曰神农本草,一曰素女脉诀。
”《黄帝针经》即包含了《灵枢》、《素问》。
《艺文志》所载四大方技,均是出自道门,且非出于医人之手。
四大方技包括医经和经方在内,究其根源仅为古人修道扫尘铺路之用。
古之好服食者多生奇疾,犹古好战之国必有奇殃,武学、医道俱是如此,所谓“修得色身坚强了,遮风避雨好炼丹”。
于是便有种医史专家们不愿意看到的可能:虽说医之为道可以利人,然其立法之初衷,仅是为己所用。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怎样判断一个中医大夫有没有水平?
怎样判断一个中医大夫有没有水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说的不对可能得罪人:一是看方子大小,好的中医方子不会太大,一般十味左右,还有很多三到七味药的方子。
好中医就像狙击手,瞄的准,用药也精准。
不会是对症加药,也不会出现病越“复杂”,方子越大。
因为再复杂的病,再多的证状可能病机只有一个,抓住病机,不管多“复杂”的病,方子也不会复杂。
复杂的大方子要么是要效益,要么是根本没有搞清“敌人”是谁,拿起机关枪不惜子弹乱扫射吧!或许有一枪打中了呢?殊不知,乱扫射也可能伤到“自己人”!二是看方子的付数,好的中医开方不会动则一个月的药或十几付药。
一般都会5-7付药,而对外感病一般就是一付药的自信,多则不会超过三付。
“效不更方”或是“效必更方”需要医者及时把握。
如果方有效,虽有好转,但基本状态未变,那么“效不更方”仍然需要医生确认的;如果好转了,某些状态变了,那就需要“效必更方”;如果药后无效,是药力不到?还是辨证错误?依然需要确认。
所以好的中医不会开民国张锡纯所抨击的“果子药”,吃了不好,也不坏,就是钱贵。
三是看脉诊,好的中医脉诊会很细,寸关尺,浮中沉细探寻,左右手都是需要细看的。
不会伸手随便搭一只手,几秒钟就罢,脉贵察“独”,没有左右手,寸关尺,浮沉对比,哪可能看出“独”?“独”是病人本身左右,上下,浮沉对比,才能发现,而不是像西医指标那样看评均值(每个人体质不同,脉象可能不同,但是即便和其他正常人脉象不同,也不一定是病,只要脉象平和就可以,所以脉是和自己比,不是和别人比)。
搭手即止的医生,如果不是“神医”,就是装模作样。
四是看问诊,好的中医有耐心,问诊很细,即便你认为与主诉毫无意义的他都会问,善于捕捉蛛丝马迹,更不会仅根据你自己说的主证或是病名就提笔处方。
(经方派可能有例外)。
五、看处方程序,好的中医会有详细的四诊程序,不会仅凭西医化验指标或西医诊断的病名处方,西医指标仅能作为辅助参考。
六、好的中医会告诉你服药可能的好转或临时药物反应,预期达到的效果,周期等等。
感悟中医——四大流派
中医共有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大流派,今天所说的“中医”不过是余波而已1、中医昔日之高,今不能及理解中医需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而这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体构造基础观测,二是自然气象环境基础认识。
第一点联系中医阴阳,三焦,经络,穴位,针灸疗法等,即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医经派学说,第二点联系中医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动植物性味汤药疗法是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经方派学说。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中国医学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派。
因神仙,房中两大学派主要著作基本上未能得以保留,但医经和经方却留存较少,故成为中医两大理论。
目前仍可明显看出针灸外治法和汤药内治法是当代中医院,中医师临床治疗两大主流方法,且汤药仍胜于针灸,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了中医即饮中药的刻板印象。
当然主流外还有按摩,推拿,刮痧,正骨,导引,祝由等等其他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通过民间中医形式来发展和传播的。
很客观地说,中医昔日之风貌,远较今日为丰,其先秦之高,非今日可比。
这是中医乃至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如人类青春期一样,这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生气勃勃的阶段。
但单从现在所保留下来的中医方法来看,它的疗效已让我们受用终生,它的奥秘更是让我们惊叹不已。
下面,笔者将带领您领略这位中医片鳞半爪之风采。
2.认识人体天然构造等认识中医必须先从人体的基本观察开始。
人体怎样?若以西方知识来说,也许您会说人体就是一大堆细胞积累而成,或肌肉,神经,血管,内脏等等综合而成。
这样做并无不妥,只是好像有些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自己所忽视的。
人的身体,从外在的角度可以看出,与其它对象一样,第一是两面性。
何谓两面?即对内,对外。
从中医术语讲,是阴面与阳面的关系。
例如人体能前屈,将整个胸腹包裹在内,腰背露出在外,所以我们称胸腹为阴面而不能照到太阳;称腰背为阳面,能照见太阳方面。
还有,人的四肢在正常状态下,也有阴阳两面,生活里我们叫作手臂内侧、手臂外侧,腿内侧、腿外侧。
中医之经方派与时方派是学术发展之必然趋势
中医之经方派与时方派是学术发展之必然趋势摘要:学习经方是为研究开发时方打基础,时方是由经方发展而成,单纯的经方主义是不现实的,经方组方比较简单,有的只有2味药,药味少说明病理机制比较单纯,并不十分复杂,正因为经方药味少,就不能适应复杂的内科杂症。
因此就必须发展时方,研究时方,甚至脱胎换骨脱离经方之构思框架来组建新方,以期适应更多不同类型之疾病诊治。
(伤寒杂病论)是经方之鼻祖,其诊治范围大多围绕阳虚伤寒而论,所用方药有八成以上离不开温热动阳药,故临床应用范围较狭窄,不能适应所有病症。
时方之发展那就成了必然趋势。
关键词:经方、时方、(伤寒杂病论)、阳虚伤寒,(温热论)。
引言:经方派和时方派之争自古就有,其实不必争,都是为了治好病,若单一之经方派能治好所有病,那就不存在什么时方派了。
故长久以来,时方与经方共同担负着治病救人之使命,不得厚此薄彼,应该努力挖掘,共同发展。
(伤寒杂病论)是方药之祖,其他方书一概以时方称之。
经方派医家认为时方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足信,一辈子以研究经方为荣。
时方派医家认为经方派医家过于古板,不知权变,很难广泛应用于临床,认为只有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循序渐进,才能发展学术脉络提高疗效。
因此长久以来,就逐渐形成了顽固守旧之经方派和改革创新之时方派。
二者争了一千多年,至今尚无定论。
那为什么会衍生出时方派医家呢?难道时方派医家文化水平有限,学不通经方医书。
其实不是的,试看张仲景以下方书多如牛毛,而且赫赫有名的大有人在,世人多以时方称之,所谓时方,其实就是改革创新之良方,这是历代医家之智慧结晶,不可小觑。
在当今社会,经方派医家之名声要大于时方派医家,故很多业内人士,也喜欢用经方标榜自已,本该无可厚非,因为经书是须要每个学习中医的人去认真学习的,因为这是基础理论,不得不学。
这也是(伤寒杂病论)千古流芳之原因。
我认为这部书只是开创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先河,但它所阐述的病症类型是很有限的,我们须要大力开发这部书之潜力,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力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能以经论经,贵在做到以经论它。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精品)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整理)
(精品)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整理)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1(经方派概说1(1发展沿革经方之名由来也久,对其含义略有歧义,有的认为是指经验之方,有的认为是经典之方,有的认为是泛指唐朝以前的方剂,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为经方即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
《伤寒杂病论》之后,不断有学者投身研究其条文、方剂以及临床运用的工作中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支独特的、非家传的却绵延不绝的流派——经方派。
一般普遍认为,《伤寒》以六经辨外感,《金匮》以脏腑辨杂病。
但实际上,很多经方家都认为,把一本《伤寒杂病论》这样割裂开来看是不妥当的,《金匮》也应当纳入六经辨证体系中,万病都在六经中;有的医家则认为,六经辨证应当同八纲辨证结合来认识;还有的医家,认识到经文中对个性化“人”的描述,认为应当建立“方,病,人”互相关联的“方证对应”思路。
简而分之,可以分为六经辨证和方证对应两种思维方式,下面着重介绍方证对应。
1(2经方派对“方证对应”的认识“方证对应”理论仍发端于《伤寒论》,论中“桂枝证”、“柴胡证”等即是,在论中还指出了治疗疾病的法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运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对方证进行了新的总结。
至此以后研究“方证对应”者甚少,直到清代,柯韵伯将经方汤证分别隶属于六经脉证之下,认为伤寒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1];并且分经阐述了本证主治、变治、随证治逆等方法。
徐灵胎将《伤寒论》之113方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2]。
胡希恕先生考证《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源自于《伊尹汤液经法》,尤其以道家的大小、二旦、六神为名的个方剂及其适应证,如四逆汤源自于小泻脾汤,理中汤源自于小补脾汤,括蒌薤白半夏汤源自于小补心汤等等[3]。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千秋,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的七大流派,看看它们各自的魅力所在,也思考一下您更看好哪一派。
首先,咱们来说说伤寒派。
伤寒派的理论基础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这一派强调通过辨证论治,准确把握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症状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们认为,人体受到外邪侵袭后,会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而六经辨证就是伤寒派诊断和治疗的核心。
伤寒派的用药特点往往是药味较少,但药力峻猛,直达病所。
在临床上,对于外感热病以及一些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伤寒派常常能发挥出显著的疗效。
接下来是河间派。
河间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主张“火热论”,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六气皆能化火,在治疗上善用寒凉药物来清热泻火。
河间派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墨守成规的用药习惯,为中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派在治疗温热病、热毒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然后是易水派。
易水派的创始人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他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弟子李东垣更是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易水派在治疗上注重调理脾胃,常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方法。
对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等病症,易水派的治疗思路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说说滋阴派。
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他倡导滋阴清热的治疗方法,常用熟地、知母、黄柏等药物。
在临床上,滋阴派对于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病症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
接着是温补派。
温补派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认为“命门之火”是生命的根本。
代表人物薛己、赵献可等在治疗上常用温补阳气的药物,如肉桂、附子等。
温补派对于阳虚、虚寒性疾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为许多久病体虚、阳气不足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十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滋阴派,火神派,阴阳派一、伤寒派(经方派)----第一次大总结创派祖师:张仲景着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TipsTips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
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
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
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
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
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
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
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尤其是“***”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
经方与温病、北派经方家与南方温病派的区别
经方与温病、北派经方家与南方温病派的区别处方中从不见麻黄桂枝石膏附子等药物,且视之如蛇蝎,不但自己绝不使用,还告诉病人不可使用,怪其做用过大,属于峻药,会有许多副作用。
说这话的温病派中医占大多数,他们从不去深研内经及神农本草经,对伤寒论及金匮是完全不了解所造成的,因为如果很了解而且能正确的使用麻黄桂枝石膏附子等药物,治病必然得心应手,且效果弘大迅速,如果使用温病条辨中叶天士的处方,不但无效且拖延时日,病情变化很快,反而使得后医更棘手使用的药物增多,经方家强调药简力专,而温病派医师常见一付处方中有少则四、五十味药多则八、九十味药,属于乱枪打鸟型,例如治咳嗽药,他们把所有本草纲目中凡对咳嗽有效的药都放在一付药中,殊不知所有中药都必须依据表里寒热来开处方,而不是乱七八糟加在一起,这就是经方家与温病家不一样的地方。
由于内经诊断法与经方家的神髓早已失传,书中流存下来的只有形式,因此我花了许多时间由临床实际经验中体会出,内经诊断法与经方的使用,效果弘大,完全舍弃温病家提出的南方无伤寒的说法,同时也证明了叶天士犯的错误观念。
由于中医学术被南方温病派误导入歧途,导致积重难返,被无知的中国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任意丢弃,我们如果再不发扬北派经方家学术,终有一日中医会完全没落,有幸的是美国人非常能够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使我有机会来完成传统中医的发扬,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一定会让世人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绝对有其独到之处,尤其中医理论早就已经定谳,无须再增减,吾人只要加以研究即可。
我个人是恨死了这位人称:天医星的叶天士,由于此人是清朝名医,又利用他的名声自创了温病派,写了温病条辨一书,从此误导了中国人研习中医的领域,许多大陆与台湾的中医师他们的素质非常高,并且才德兼具,但是中医的观念被此人误导,因此妨害到中医药的发展,中国历代都是以经方为主,直到明清之后才出现温病派,我们应该回到过去大家来研究经方,相信集合众人智能之力,必然能让中医弘扬于世界的。
民间“三味中医”,三三之方–经方派
民间“三味中医”,三三之方–经方派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毛德西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
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
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
”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德西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毛德西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
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
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
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
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
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
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本草纲目拾遗》)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
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
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读书几十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老中医,看病就守着几个方子,来回加减,打遍天下。
河南名老中医赵清理老年一张逍遥散来回加减,左右逢源,对付各种病证;四川一老中医一张麻黄附子细辛汤应付百分之八十病证,看病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更有甚者号称小柴胡先生,六味地黄汤大夫,看病非此汤不用。
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来看不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老中医对某些方子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烂熟于心的地步,他们的做法,既有剑走偏锋的味道,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问题,我也推荐一个方子,这就是陈源生极擅运用的柴芍龙牡汤。
陈源生是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已故名老中医,一家三代业医,扎根于民间,疗效卓着,堪称医林高手。
陈氏精于方药,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陈老所创的柴芍龙牡汤:柴胡12g、白芍24g、龙骨24g、牡蛎24g、玉竹15g、茯苓12g、甘草6g。
柴芍龙牡汤是陈氏根据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加龙骨蛎汤化裁而成。
原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龙骨、牡蛎、茯苓、铅丹、大黄、桂枝、生姜、大枣十二味药组成,为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致变坏证而设。
其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是阴阳错杂之证,所以遣方也用攻补错杂之药。
仲景列出的“胸满烦惊”等系列症状,包括了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部分疾病以及某些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
日本汉方学者大冢敬节提出:“此方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阳痿、癫痫、动脉硬化、脑溢血、小儿夜啼……”根据陈老的临床观察,许多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疾病,按中医辨证属寒热错杂的病情比较少见,一般均以虚证为主,本虚标实者甚多。
如果硬套古方,攻补错杂之药未必中病,贻误病机者并不鲜见。
陈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围绕“胸满烦惊”这一主症,在临床上逐步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加减化裁,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拟定出以柴胡、白芍等七味药组成的柴芍龙牡汤方。
二陈汤一剂愈病举例–经方派
⼆陈汤⼀剂愈病举例–经⽅派初学中医,有位⽼师曾开玩笑地说:“⽅不够,⼆陈凑。
”初上临床的医⽣开⽅⼦开不出来,或者写了⼏味药后感觉不成样⼦,就可以把⼆陈汤放进去凑凑数。
这虽然是个玩笑话,但⾜见⼆陈汤的⽤途之⼴。
⼀般认为⼆陈汤主要是燥湿化痰的处⽅,或者是化痰的基本⽅,再或者是和胃的处⽅,开膏⽅前的开路⽅等,让⼈意想不到的是,临床上只要能对证,这样⼀个看似极其普通的⽅⼦,竟然也可以⼀剂愈病!⼆陈汤药物组成:半夏五两(汤洗7次),橘红五两,⽩茯苓三两,⽢草⼀两半(炙)。
功效:燥湿化痰,理⽓和中。
制备⽅法:上咀。
⽤法⽤量:每服四钱,⽤⽔⼀盏,⽣姜七⽚,乌梅⼀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药禁忌:热痰、燥痰、吐⾎、消渴、阴虚、⾎虚均忌⽤。
备注:本⽅改为丸剂,名“⼆陈丸”(见《饲鹤亭集⽅》)。
处⽅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卷四(绍兴续添⽅)。
1.头痛(盛⽂纪医案)盛⽂纪以医名吴中。
有训导病头疼,发热恶寒,初作外感治,或以风治,见热则退热,痛则⽌痛,或⼜以⽓虚治,由是病剧,⼈事不省,饮⾷已绝。
盛诊视,⽈:君⼏误死。
法当先去其滞。
遂⽤⼆陈汤加⼤黄六七钱,令守者⽈:急煎俾服;⾄夜分,左眼若动,肝⽓乃舒,⼤泄则有可⽣之机矣。
⾄夜半时腹中有声,左眼果开,遗秽物⽃许,中有坚硬如卵之状,⽵⼑剖视,即痰裹⾯⾷也。
既⽽⽓舒结散,津液流通,即索⾷矣。
众医问故,盛⽈:训导公,北⼈也,久居于吴。
饮酒⾷⾯,皆能助湿,湿能伤脾,脾⼟⼀亏,百病交作,有是病服是药,更何疑焉?众医咸服。
(《名医类案·痰》卷三)2.久嗽(萧伯章医案)矿⼯扬州黄某妻,患咳嗽,久⽽不愈。
据云毫⽆余症,惟五更时喉间如烟⽕上冲,即痒⽽咳嗽,⽬泪交下,约⼀时许渐息。
发散、清凉、温补,备尝之矣,率⽆⼨效。
脉之弦数,⾆⾊红⽽苔⽩。
⽈:此有宿⾷停积胃中,久⽽化热,⾄天明时,⾷⽓上乘肺⾦,故咳逆不⽌。
医者不究病源,徒以通常⽌咳之药施之,焉能获效?为授⼆陈汤加姜汁、炒黄连、麦芽、莱菔⼦,⼀帖知,⼆帖已。
为什么现在医生很少用经方治病
为什么现在医生很少用经方治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其中经方作为中药的主要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中使用的频率有所下降。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从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科技的进步、药物研发的改变以及患者需求的转变等方面解析现在医生很少使用经方治病的原因。
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以其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手段,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相比之下,传统中医的经方治疗方法在功效和疗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代医学注重对疾病病因的深入研究,通过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科学解释,以及药物研发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使得现代医学的治疗效果更加确切和可靠。
二、医学科技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掌握了更多更有效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尤其是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现代医学所提供的微创手术、激光手术等先进技术能够更加安全快速地达到治愈效果。
这些先进的医学科技使得传统的经方治疗在部分疾病上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药物研发的改变现代医学对于药物研发的投入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新药的研发速度显著加快。
相比之下,传统中医的经方治疗在药物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经方处方的药物一般为中药材的组合,而其中的有效成分和药效并不能完全得到准确掌握和控制。
而现代医学通过药物研发,可以制定更精确、更有效的药物剂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药物的组合和用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四、患者需求的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患者对于治疗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
现代人更加追求快速和准确的治疗效果,而传统中医的经方治疗由于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和相对不确定的疗效,与现代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患者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迅速抑制症状或者迅速康复的疾病。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科技的进步、药物研发的改变以及患者需求的转变是导致现在医生很少使用经方治病的主要原因。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中医经方历来被视为宝贵的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经方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讲解中医十大名经方,包括其来源、组方原则以及治疗应用等方面。
第一名:《黄帝内经》千金方《黄帝内经》千金方是中医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大量关于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知识,并且包含多种经方。
这些经方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二名:《伤寒杂病论》桂枝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经典,其中最有名的经方之一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能够温经散寒、解表利水,对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非常有效。
第三名:《本草纲目》四君子汤《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经方。
其中四君子汤是一种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的经方,常用于治疗虚弱、乏力等症状。
第四名:《神农本草经》麻黄汤《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其中麻黄汤是其中一种著名的经方。
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具有温通遣邪的作用。
第五名:《外台秘要》牛黄解毒丸《外台秘要》是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所著的一本名医传记,其中收录了大量名方,牛黄解毒丸即为其中之一。
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第六名:《本经逢原》逢原散《本经逢原》是医学家徐祖作于明代的一部中医经方著作,其中收录了逢原散,是抗病毒、抗菌作用非常强的经方之一。
逢原散常用于治疗感冒、喉咙痛、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第七名:《千金方》四物汤《千金方》是中医急救学的经典之作,收录了多种经方。
其中四物汤是一种补血养颜、调理月经的经方,对于妇女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第八名:《证治准绳》小柴胡汤《证治准绳》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小柴胡汤是其中一种经典的解表剂。
小柴胡汤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痛等风寒感冒症状。
《伤寒论》治烦躁与中医八法–经方派
《伤寒论》治烦躁与中医八法–经方派《伤寒论》治烦躁与中医八法17 阅读在《伤寒论》中的烦躁症状,其辨证论治可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不同的病因、病机而提示不同的治法。
这些治法基本可涵盖后世总结提炼的八法,从中可见《伤寒论》蕴含的当今中医八法之雏形。
笔者将《伤寒论》中有关治疗烦躁的方法,进行系统辨析和归纳,并分别叙述如下。
01发汗散郁法风寒外束,闭郁于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故不汗出而烦躁。
如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因风寒束表,里有郁热,证属表寒里热,表里俱实,故用大青龙汤,以外解表寒兼清里热,犹如龙升雨降,郁热烦除。
太阳病,外邪郁闭,阳气被遏,服麻黄汤后药力扶助正气驱邪外出,正邪交争较剧故生烦。
如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太阳伤寒证虽多日不解,但病证尚未发生传变,仍属风寒表实证,故用麻黄汤,以发汗解表,使外邪可泄,郁热得除,则心烦自解。
太阳伤寒证发汗后,余邪在表未尽,故出现烦闷不适。
如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由于前已发汗,再次发汗不宜峻剂,故用桂枝汤,以解肌祛风,使汗出邪解,烦闷得除。
02催吐祛邪法痰涎壅塞,食积停滞,胸阳被遏,不能外达四肢,故心下满而烦。
如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因邪实结于胸中,病位偏高,病势向上,故用瓜蒂散,以因势利导,涌吐胸中之邪,邪除则阳气得通,厥冷可回,烦满自除。
03攻下泻热法太阳病误用下法,邪气内陷,结于胸膈,心居胸中,被邪所扰,故发生烦躁。
如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中医:经方派与温病派
中医:经方派与温病派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无论发烧感冒还是慢性病,甚至癌证:能够让您认识到,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绝对不能用西药,我们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可是,不去西医院,我们自己不会处理,孩子发烧那么严重,怎么办啊?每个家长心里都着急起来。
下面我们建议,也许可以更进一步帮到您。
我们的第一点建议是,一定要去看中医!名经方派中医,倪海厦老师建议:真正要做到滴水不漏的防疫程度,必须要从每一个人开始,如果全民从小时候开始,一旦感冒立刻吃中药,平时健康时,小朋友多吃些小建中汤,成人常吃些桂枝汤,远离骗人的维他命与害人生病的牛奶制品,抗生素只有在紧急状况时可以被使用,平时都禁止。
如此一来,人体的抵抗力就会增加,自然可以自己产生免疫力来对付感冒病毒。
上帝设计人体是非常精密的,人体是万能的,绝对可以自己制造能抵抗各种感冒病毒的免疫系统,如果大家都靠毁坏人体免疫力的可怕毒药(西药)来治疗感冒,这种恶性循环下去,人类必自食恶果!以后只要得到一个小感冒,就会闹出人命,请大家要谨慎的深思!中医中药是通过汗吐下等法将病毒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
与西药致力于在人体内部使用毒药杀死病毒的原理不同。
中药对证使用,完全不会有任何副作用;西药则把人体当作一个战场,病毒杀死,人也因为副作用而毁了。
第二点建议是,一定要去看经方派的中医!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中医学术派别,而现在,我们只需要分两大派:经方派和时方派。
以下针对这两派的做一个简短说明:经方派:基于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神农本草经》为药理学基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六经辨证为处方思路,依照里面的经典之方加减应用的医者,我们称之为经方派。
从小病感冒到癌症绝症均得心应手,且效果弘大迅速。
经方治疗感冒,往往是一贴下去,症状就缓解了,两贴下去,就完全好了!历代名医中许多都是经方家,他们治病特点是辨证清晰,药简力专,敢用猛药治疗重症危症,而且往往在不可思议中妙手回春。
中医内斗无数,经方派瞧不起时方派,时方派又指责经方派
中医内斗无数,经方派瞧不起时方派,时方派又指责经方派
学院派瞧不起土郎中,土郎中又抨击学院派不会治病。
堂主无数,理论不一。
同一个疾病,100个人可以有101个见解,真可谓把“文人相轻”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己内部不能形成统一,外部势力一打压又报团对抗。
像极了中国人的窝里斗,面对外敌又一致对外。
如果能博采众长,少些指责,中医才更有力量发扬光大。
真正的中医绝不应该局限在某一派别,一味迷信经方派和一味抨击时方派都是不可取的!
4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读书几十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老中医,看病就守着几个方子,来回加减,打遍天下。
河南名老中医赵清理老年一张逍遥散来回加减,左右逢源,对付各种病证;四川一老中医一张麻黄附子细辛汤应付百分之八十病证,看病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更有甚者号称小柴胡先生,六味地黄汤大夫,看病非此汤不用。
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来看不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老中医对某些方子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烂熟于心的地步,他们的做法,既有剑走偏锋的味道,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问题,我也推荐一个方子,这就是陈源生极擅运用的柴芍龙牡汤。
陈源生是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已故名老中医,一家三代业医,扎根于民间,疗效卓著,堪称医林高手。
陈氏精于方药,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陈老所创的柴芍龙牡汤:柴胡12g、白芍24g、龙骨24g、牡蛎24g、玉竹15g、茯苓12g、甘草6g。
柴芍龙牡汤是陈氏根据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加龙骨蛎汤化裁而成。
原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龙骨、牡蛎、茯苓、铅丹、大黄、桂枝、生姜、大枣十二味药组成,为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致变坏证而设。
其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是阴阳错杂之证,所以遣方也用攻补错杂之药。
仲景列出的“胸满烦惊”等系列症状,包括了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部分疾病以及某些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
日本汉方学者大冢敬节提出:“此方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阳痿、癫痫、动脉硬化、脑溢血、小儿夜啼……”根据陈老的临床观察,许多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疾病,按中医辨证属寒热错杂的病情比较少见,一般均以虚证为主,本虚标实者甚多。
如果硬套古方,攻补错杂之药未必中病,贻误病机者并不鲜见。
陈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围绕“胸满烦惊”这一主症,在临床上逐步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加减化裁,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拟定出以柴胡、白芍等七味药组成的柴芍龙牡汤方。
柴芍龙牡汤的配伍,取柴胡性味轻清,舒畅气机而除胸中烦满,又清宣郁结,疏散气滞,使肝气条达而气机枢转。
资以白芍之敛,并倍量于柴胡,养血之药,力能柔肝,对损于肝阴,肝气恣横,风阳上扰者,白芍最为佳品。
龙骨、牡蛎能镇肝之惊,敛肝之阴,潜熄风阳,且固肾之精,敛相火以安神。
更兼茯苓去胸中邪气,除烦满而定惊。
玉竹味甘多汁,以缓肝见长,与白芍同用获柔润息风之效。
使以甘草与白芍苦甘化阴,且与茯苓甘淡和中,也使诸药调和,各尽其长。
此方有升有降,从肝着眼而及心肾,具有柔润息风、舒郁平肝、养阴固肾、镇惊安神的功能,诸凡气郁血虚、肝阴不足、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心神不宁、心肾不交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心悸、怔忡、耳鸣、耳聋、不寐、多梦、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小儿夜啼、妇科崩漏带下以及癫痫、癫狂等病,或现代医学所称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心绞痛、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慢性肝炎、肝肿大、内耳眩晕症、脑震荡后遗症等,只要具备“胸满烦惊”这一主症,均可以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运用,可获良效。
怎样随症加减?陈老特别写了一首《柴芍龙牡加减歌》:眩晕夹痰呕吐重,生姜茹夏赭石煎。
恶梦纷扰易惊醒,不寐夜交与合欢。
癫痫癫狂生铁落,热痰赭石胆黄安。
遗尿桑螵金樱重,精随梦泄加柏莲。
更言调经须归附,带下之症茜乌填。
循环系统诸疾患,心之绞痛灵芝丹。
高血压加钩藤菊,若兼风湿桑豨兼。
脑震荡之后遗症,胡桃天麻葵花盘。
明辨阴阳孰偏胜,酸枣柏仁宜相参。
再言肝炎肝肿大,相伍鳖甲能软坚。
肝区刺痛瘀阻滞,泽附丹参佐相安。
阴虚女贞首乌杞,沙藜桑椹理一般。
巅顶冷痛藁蔓京,热痛白薇菊花先。
耳鸣重听加何药?菖蒲响铃草同煎。
起卧不安言默默,百合知地服之安。
妇女更年时烦热,白薇泽兰来加添。
若问儿科有何验?配伍蝉蛻夜啼安。
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无论发烧感冒还是慢性病,甚至癌证:能够让您认识到,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绝对不能用西药,我们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可是,不去西医院,我们自己不会处理,孩子发烧那么严重,怎么办啊?每个家长心里都着急起来。
下面我们建议,也许可以更进一步帮到您。
我们的第一点建议是,一定要去看中医!名经方派中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指导教授倪海厦老师建议:真正要做到滴水不漏的防疫程度,必须要从每一个人开始,如果全民从小时候开始,一旦感冒立刻吃中药,平时健康时,小朋友多吃些小建中汤,成人常吃些桂枝汤,远离骗人的维他命与害人生病的牛奶制品,抗生素只有在紧急状况时可以被使用,平时都禁止。
如此一来,人体的抵抗力就会增加,自然可以自己产生免疫力来对付感冒病毒。
上帝设计人体是非常精密的,人体是万能的,绝对可以自己制造能抵抗各种感冒病毒的免疫系统,如果大家都靠毁坏人体免疫力的可怕毒药(西药)来治疗感冒,这种恶性循环下去,人类必自食恶果!以后只要得到一个小感冒,就会闹出人命,请大家要谨慎的深思!中医中药是通过汗吐下等法将病毒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
与西药致力于在人体内部使用毒药杀死病毒的原理不同。
中药对证使用,完全不会有任何副作用;西药则把人体当作一个战场,病毒杀死,人也因为副作用而毁了。
第二点建议是,一定要去看经方派的中医!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中医学术派别,而现在,我们只需要分两大派:经方派和时方派。
以下针对这两派的做一个简短说明:经方派:基于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神农本草经》为药理学基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六经辨证为处方思路,依照里面的经典之方加减应用的医者,我们称之为经方派。
从小病感冒到癌症绝症均得心应手,且效果弘大迅速。
经方治疗感冒,往往是一贴下去,症状就缓解了,两贴下去,就完全好了!历代名医中许多都是经方家,他们治病特点是辨证清晰,药简力专,敢用猛药治疗重症危症,而且往往在不可思议中妙手回春。
时方派:也叫温病派,以《温病条辩》为学术基础。
他们认为“南方无伤寒”于是把伤寒杂病论丢在一边不去学习,(也或者是根本学不会伤寒论的辨证体系。
)他们的特点是对人体阳气认识不够,经常使用寒凉药打击人体阳气;对病理药理不明,所以处方均为乱枪打鸟,(美其名为与时俱进,即时方);治病只敢使用不痛不痒的温和药物,(美其名曰用药轻、灵、巧……)对重症危证从来无效。
由于温病派认为“南方无伤寒”,一切人体的火都该清热解毒,所以用药全是一派寒凉,搞到连小感冒都能拖延数月治不好。
例如治咳嗽药,他们把所有本草纲目中凡对咳嗽有效的药都放在一付药中,殊不知所有中药都必须依据表里寒热来开处方,而不是乱七八糟加在一起。
这就是经方家与时方温病派不一样的地方。
温病派对许多慢性病只治标不治本。
几十味药的大方乱枪打鸟几个月也不见效果。
遇到癌症时更是想也不想就推去西医那里动手术。
基于以上的认识,看病,当然要找经方派的中医!养生,当然要听经方派的意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术传承从清代叶天士和吴鞠通开始转折,出现了温病派,写了《温病条辨》一书,中医学术从此误入歧途。
而10年动乱,许多民间经方老师都被斗掉了,经方的民间传承也几乎断绝了。
现今中医学院里面出来的中医,个个都是四不象,他们花1/3的时间学英语,1/3的时间学西医,1/3的时间学中医学院编写的温病派教材。
所以现在医院里的中医,其处方思路,99%都是“温病派”。
而西医开中药就更滑稽了,他们完全不懂中药,却随手开“抗病毒”的中药来“配合治疗”,败坏中药的名声,既害人又抢钱!如何分辨所就医的中医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倪海厦先生说过:很简单,处方中从不见麻黄、桂枝、石膏、附子等药物,且视之如蛇蝎,不但自己绝不使用,还告诉病人不可使用,怪其药效过大,属于峻药,会有许多副作用,说这话的就是时方派医师。
上火的真正原因上火、热气的真正原因两广人有种“热气”的说法,认为凡是吃点热性食物(如烧烤、油炸、葡萄酒、芒果、荔枝、龙眼等等)后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脸上痤疮等,都是热气的表现。
因此人人都认为自己阳气太多了,要清热。
这种说法好象已经有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了。
看龟苓膏的历史,也就知道这种说法历史悠久了。
目前电视、广告等媒体大肆宣传寒凉药物,从排毒养颜胶囊到各种清火中成药,仿佛当前天下全是一派火气,一定要清火。
上火、热气,出几乎成了现代人最爱说的口头禅。
而且,一提起上火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个想到吃抗生素消炎。
每次有病人问我上火、热气、口舌生疮是怎么回事,我就从阳虚于内,火延于上来解释。
但因为一直以来忙于门诊病人,没能完整地整理一下热气的真正原因。
这里把我关于热气的理解写在这里,希望因此能帮助病人知道如何治疗热气,从而少些病痛,也不至于产生其它大病重病危病。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有什么火在烧我们。
我们常听中医讲过有实火,有虚火,有阴火,有心火等等。
但其实,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火呀?因为火之一词,意义不同,倒是多让人糊涂。
我认为,真正的火,是实火,或者说是实热。
这样的火热,尽管清好了。
葛根芩连汤,白虎汤都是清这样的火的。
而且,一清就降,效果神速。
但如果清后,还是反复发作的火,就要考虑是不是实火了。
临床上常见阴火,是阳虚之火热。
这种火表现出来也是热象。
比如现在常见的咽喉肿痛病人,多是从这个火来理解的。
这样的火,就不要清火了,也不要降火。
因为清火只会让火更旺。
今天清好了,明天又发出来了。
而且,越治越顽固,好像永远清不完的火。
两广的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清火,凉茶非常普及即是明证。
事实是,人人都在清火,但人人都永远在清火。
这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既然是实火,一用苦寒,当清干净了。
为什么这个火清不干净呢?它到底是个什么火呢?其实,它根本不是实火,是虚火。
那是不是相火呢?那要让这个火归位。
归哪里?肝,或者三焦吧。
那,你归归它试试,好像无位可归。
其实,它也不是相火。
这个火是因为阳虚,阳不制浮阳,浮阳上升,发为虚火,也叫阴火。
这个火的唯一治法,就是补充阳气。
阳气足了,火自然降了下来。
因此,这样的虚火,是用潜阳丹、四逆之类来扶阳治疗的。
所以说,下焦丹田里的阳火旺盛则不易起阴火,即使吃点上火的东西也不会上火。
看当前门诊医生,听患者说吃点上火的东西,就长口疮,长痘痘,便断为火热,即建议病人大吃特吃凉茶、清火诸药。
不知病本属阳虚,以此法治火,越治越旺,直至大病生成。
这也正是我治疗口腔、咽喉、头面炎症、溃疡常发不止的观点。
两广人在夏天多喜欢喝凉茶,对此,我认为凉茶极大地伤了人体的阳气,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我的观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重视。
试想,人身全凭一点儿阳气为生。
一分阳气,即一分生机。
两广人一觉得热了,就使劲地喝凉茶,这就会直接损伤中阳,这是中焦脾胃之阳。
中阳是什么?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呀。
父母给了我们肾精,那是决定了我们的一生长短的东西,即我们的寿命,我们不能控制它。
但后天之本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来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