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回顾与思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南开区三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南开区三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其根本要素,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角之间的关系的应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

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2。

如何表示一个角?【教学说明】复习与回忆学生以前学习的几何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等知识,为认识三角形概念、表示法、三要素、边的关系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

能从下列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2.与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3。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归纳结论】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4.三角形包含哪些元素呢?这些元素如何表示呢?5.我们在前面学习了角、平行等,为了书写方便,使用了角、平行的符号。

那么三角形可以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呢?【归纳结论】三角形的三要素:边:〔如图〕三边AB、BC、AC,也可以用a、b、c来表示。

顶点:〔如图)三个顶点,顶点A,顶点B,顶点C.内角:(如图〕三个内角,∠A,∠B,∠C.6.三角形的表示法:“三角形"用符号“△",如图的三角形记作:△ABC(或△BCA或△CBA等〕.注:顶点字母与顺序无关【教学说明】在提问学生的根底上,得出三角形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操作及交流的根底上,得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及三角形的表示法。

探究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分小组做拼角实验,能否拼出一个或几个角的和为180°.为什么是180°.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几种拼合方法?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发现多?说理清楚。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复习(教案)
突破方法:设计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运用三角形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比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为什么能支撑整个车身?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回顾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3.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4.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举例:通过实际图形,让学生判断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解释原因。
2.教学难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应用:学生在运用判定方法时,容易混淆各条件,难以准确判断全等三角形。
突破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画图,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学生在判断等腰三角形时,容易忽视底角相等的条件,导致判断错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4章 三角形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4章 三角形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例2 (2017四川宜宾中考)如图4-3-2,已知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 上,AB=DE,∠A=∠D,AC∥DF.试说明:BE=CF.
图4-3-2 分析 由AC∥DF可得∠ACB=∠F,又∠A=∠D,AB=DE,可以利用AAS 得到△ABC≌△DE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BC=EF,都减 去EC即可得BE=CF.
AD BC,
因为DAB CBA,所以△ABD≌△BAC(SAS).
AB AB,
知识点一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 1.如图4-3-1,在△ABC和△FED中,AC=FD,BC=ED,要利用“SSS”来判 定△ABC和△FED全等,下面的4个条件中:①AE=FB;②AB=FE;③AE= BE;④BF=BE,可利用的是 ( )
AB=DE,BC=EF (2)已知两角
思路一(找第三边)
思路二(找角)
首先找出AC=DF,然后应用“SSS”判定全等
①找夹角:首先找出∠B=∠E,然后应用 “SAS”判定全等;②找直角用“HL”判定 全等(后面会学到)
思路一(找夹边)
思路二(找角的对边)
首先找出AB=DE,然后应用“ASA”判定全 等
A.①或②
B.②或③
图4-3-1 C.①或③ D.①或④
答案 A 由题意可得,要用“SSS”进行△ABC和△FED全等的判定, 只需AB=FE,若添加①AE=FB,则可得AE+BE=FB+BE,即AB=FE,故①可 以;显然②可以;若添加③AE=BE或④BF=BE,均不能得出AB=FE,故③④ 不可以,故选A.
架不变形,他至少要再钉上
根木条.
()
图4-3-5
A.0 解析 答案
B.1 C.2 D.3 连接AC或BD,构成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B

+++第四章++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章++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1、本单元知识框架图2、单元教材分析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研究其它多边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全等三角形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使用方便,但要让学生确信这些事实,还需要进行充分的探索。

因此,在教学时重心应落在“探索”二字上。

在探索图形性质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究的空间,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结论,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了动手操作与说理的相互结合,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

3、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相交线与平行线”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几何学习和活动经验,具有一定的说理能力,能就简单问题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本单元内容分4个主题,分别探究三角形的性质、边角关系、全等及应用。

同时,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探索欲强烈的年龄,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非常喜欢动手操作,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探索,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表达能力,基本上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探索展开讨论。

4、单元教学目标1)熟悉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掌握全等图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及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测距离;2)在熟悉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基础上培养实践能力,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应用能力;3)熟悉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简单4)合理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5)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6)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实际问题,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第2课时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授课典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第2课时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授课典案

图4-1-29处理方式:可让学生快乐地回答.【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读书,那你们家里一定有漂亮的典案二导学设计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一、学习目标1、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和“AAS ”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 是否全等。

2、体会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够有条理的思考和理解简单的推理过程,并运用数学语言说明问题。

4、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ASA ”和“AAS ”,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 角形是否全等。

三、学习难点 探索 “AAS ”的条件 四、学习设计: 1.温故而知新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BD 和△ACD 全等吗? 你能说明理由吗?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问: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被斯成三部分,究竟用那部分可 画出原图一样的三角形? 探究练习1.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将学生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画一个△ABC 使它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组:∠A=90°, ∠B=30°,AB=10cm 第二组: ∠A=60°, ∠B=45°,AB=9cm学生动手操作,完成问题后,小组交流比较,看看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表述,老师板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___或者 ______________) 探究练习2.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 和45°,一条边长为10cm ,情况会怎样呢?ABCD(1) 如果角60°所对的边为10cm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2) 如果角45°所对的边为10cm ,那么按这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若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哪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认为对吗?能举例说明吗?3.举例应用:例1.如图,已知AO=DO ,∠AOB 与∠DOC 是对顶角,还需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ASA ”说明△AOB ≌△DOC ;或者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AAS ”,说明△AOB ≌△DOC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章 三角形-1 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章 三角形-1 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2.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问题,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并会利用.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教学难点】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1~P8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三角形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中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ABC的三边,有时也用a、b、c来表示,如图中,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二)三角形的内角和1.利用三角板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来探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图1图2图1:30°+60°+90°=180°;图2:45°+45°+90°=180°.2.探索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都等于180°.(1)如图,剪一张三角形的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1、∠2和∠3;(2)将∠1、∠2撕下,按图所示将这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 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3)将∠2、∠3撕下,按下图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量∠MAN的度数,可得到∠BAC +∠B+∠C=180°;(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三)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内角大小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1)通常,我们用符号“Rt△ABC”表示“直角三角形ABC”.把直角所对的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夹直角的两条边称为直角边,如图;(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上图中∠A+∠B=9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DF⊥AB,∠A=40°,∠D=43°,则∠ACD的度数是________.【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AB,∠A=40°→∠AEF=5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CED=50°(对顶角相等),由∠D=43°→∠ACD=8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答案】8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常常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综合起来求角的度数.【例2】如图是A、B、C三岛的平面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多少度?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方法一)A、B、C三岛的连线构成△ABC,所求的∠ACB 是△ABC的一个内角,如果能求出∠CAB、∠ABC,就能求出∠ACB;(方法二)过点C作AD 的垂线,求∠ACB的度数可转化为利用平角为180°来求解.【解答】(方法一)根据题意,得∠CAB=∠BAD-∠CAD=80°-50°=30°.因为AD∥BE,所以∠BAD+∠ABE=180°,所以∠ABE=180°-∠BAD=180°-80°=100°,所以∠ABC=∠ABE-∠EBC=100°-40°=60°,所以∠ACB=180°-∠ABC-∠CAB=180°-60°-30°=90°.即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60°,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方法二)∠ABC的求法同“方法一”中的求法.如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延长FC交BE于点H,则CH⊥BE.因为∠ACF=180°-∠F AC-∠AFC=180°-50°-90°=40°,∠BCH=180°-∠CBH-∠CHB=180°-40°-90°=50°,所以∠ACB=180°-∠ACF-∠BCH=180°-40°-50°=90°.即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60°,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由平行线的性质把已知角与三角形的内角相联系,进而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出有关角的度数.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D)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有可能2.在△ABC中,BC边的对应角是(A)A.∠A B.∠BC.∠C D.∠D3.在△ABC中,已知∠A=80°,∠B=∠C,则∠C=50°.4.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3∶5,则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20°,60°,100°.5.如图,在Rt△ABC中,∠ACB=90°,∠1=∠B,∠2=∠3,则图中共有5个直角三角形.6.如图,D是△ABC中BC边延长线上一点,DF⊥AB交AB于点F,交AC于点E.若∠A=46°,∠D=50°,求∠ACB的度数.解:因为DF⊥AB,所以∠DFB=90°.又在△DFB中,∠D=50°,所以∠B=180°-∠DFB-∠D=40°.又在△ABC中,∠A=46°,所以∠ACB=180°-∠A-∠B=94°.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探究与发现:如图1,有一块直角三角板DEF放置在△ABC上,三角板DEF 的两条直角边DE、DF恰好分别经过点B、C.请写出∠BDC与∠A+∠ABD+∠A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应用:某零件如图2所示,图纸要求∠A=90°,∠B=32°,∠C=21°,当检验员量得∠BDC=145°,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图1图2【互动探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究∠BDC 与∠A +∠ABD +∠ACD 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得到的关系求解应用的问题.【解答】探究与发现:∠BDC =∠A +∠ABD +∠ACD .理由如下:因为∠BDC +∠DBC +∠DCB =180°,∠A +∠ABC +∠ACB =∠A +∠ABD +∠ACD +∠DBC +∠DCB =180°,所以∠BDC =∠A +∠ABD +∠ACD . 应用:能,连结BC .因为∠A =90°,∠ABD =32°,∠ACD =21°,所以由上述结论,得∠BDC =∠A +∠ABD +∠ACD =143°. 因为检验员量得∠BDC =145°≠143°, 所以这个零件不合格.【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灵活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3.三角形按角分类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在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3.掌握三角形的三边的不等关系,并能解决相关问题.4.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灵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5~P8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1)3,4,8;(不能)(2)2,5,6;(能)(3)5,6,10;(能)(4)5,6,11.(不能)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2,3,5B.4,7,10C.1,1,3D.3,4,9【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逐项判断即可.A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B中,4+7>10,能组成三角形;C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D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例2】用一根长为18厘米的细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理解题意,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列方程求解;(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厘米→已知边是腰还是底边→分类讨论→得三角形另外两边长→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判断→得出结论.【解答】(1)设底边长为x厘米,则腰长为2x厘米.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得x=3.6.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厘米、7.2厘米、7.2厘米.(2)分情况讨论:①当4厘米长为底边时,设腰长为x厘米,则4+2x=18,解得x=7.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7厘米、7厘米、4厘米.②当4厘米长为腰长时,设底边长为x厘米,则4×2+x=18,解得x=10.此时三边长为4厘米、4厘米、10厘米.而4+4<10,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能围成底边长为4厘米,腰长为7厘米的等腰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时,需要分类讨论已知的一边长是腰还是底边,再解决问题.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③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C)A.1个B.2个C.3个D.4个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a+b-c|-|b-c-a|的化简结果是(D)A.2a B.-2bC .2a +2bD .2b -2c3.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7,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C ) A .1 B .2 C .8D .11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 cm 和6 cm ,且它的周长大于14 cm ,则第三边长为6 cm.5.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且三角形的周长小于20,求三边的长. 解: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x -1,x ,x +1.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x -1+x >x +1,解得x >2. 因为三角形的周长小于20,所以x -1+x +x +1<20,解得x <203.所以2<x <203且x 为整数,所以x 为3,4,5,6.当x =3时,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3,4; 当x =4时,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4,5; 当x =5时,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4,5,6; 当x =6时,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5,6,7.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重心. 2.能准确画出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 3.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的性质. 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及应用.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87~P8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 (一)三角形的中线1.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2.如图,点D 、E 、F 分别是边BC 、AC 、AB 上的中点.(1)AB 边上的中线是CF ,BC 边上的中线是AD ,AC 边上的中线是BE ; (2)因为BE 是△ABC 中AC 边上的中线, 所以AE =CE =12AC .因为CF 是△ABC 中AB 边上的中线, 所以AB =2AF =2BF . (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交于一点.2.(1)因为BE 是△ABC 的角平分线, 所以∠ABE =∠CBE =12∠ABC ;(2)因为CF 是△ABC 的角平分线, 所以∠ACB =2∠ACF =2∠BCF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画三角形的中线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讨论1: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中线,观察中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作图: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二)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线段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图中∠BAD=∠CAD.讨论2: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角平分线,观察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作图: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中有四条线段DE、BE、EG、FG,其中有一条线段是△ABC的中线,则该线段是(B)A.线段DE B.线段BEC.线段EG D.线段FG2.如图,DE∥BC,CD是∠ACB的平分线,∠ACB=60°,那么∠EDC=30度.3.如图,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BC =8 cm,求边AC的长.解:因为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所以AD=BD.因为△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所以(BC+BD+CD)-(AC+AD+CD)=3 cm,所以BC-AC=3 cm.因为BC=8 cm,所以AC=5 cm.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的中线:(1)定义;(2)画法;(3)三角形重心的定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定义;(2)画法;(3)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4课时三角形的高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高线,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线,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2.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高线的定义,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画钝角三角形夹钝角的两边上的高和三角形高的应用.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9~P9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2.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3.分别指出下图中△ABC的三条高.图1图2(1)图1中,直角边BC上的高是AB,直角边AB上的高是BC,斜边AC上的高是BD;(2)图2中,AB边上的高是CE,BC边上的高是AD,AC边上的高是BF.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高.注意:标明垂直的记号和垂足的字母.教师点拨:回忆并演示“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讨论: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高,观察高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作图: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直角顶点;(4)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外部.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 中,EF ∥AC ,BD ⊥AC 于点D ,交EF 于点G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 .BD 是△ABC 的高B .CD 是△BCD 的高C .EG 是△ABD 的高D .BG 是△BEF 的高2.如图,CD 、CE 、CF 分别是△ABC 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C )A .AB =2BF B .∠ACE =12∠ACBC .AE =BED .CD ⊥BE3.如图,在△ABC 中,AB 边上的高是CE ,BC 边上的高是AD ;在△BCF 中,CF 边上的高是BC .4.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如图,AE是△ABC的角平分线,AD⊥BC于点D,若∠BAC=130°,∠C=30°,则∠DAE的度数是5°.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2.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的特性: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内部高的数量31 1三条高是否相交是是否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位置三角形内部直角顶点三角形外部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判定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判定  教学设计

第四章 三角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判定定理的条件;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继续渗透分类思想和转化思想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判定定理,能应用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有条理的思考和理解简单的推理过程。

三、课时设计:1课时 四、教学策略:1.采用交互式一体机辅助教学,既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和时效性;2.采用启发式—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实现让每个学生都享有优质的教育。

五、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设计、课件等;学生:一副三角尺、铅笔、直尺等。

六、教学过程:1.引入美(情境导入)⑴ 学生展示锚图,分享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收获。

⑵ 问题情境: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吗? 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你能说明其中的理由吗?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故事的形式自然引入课题,既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视,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AB2.寻找美(师生合作)师: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共有几种可能性?生:4种可能性。

分别是:⑴三边(SSS);⑵三角(不一定全等)两角及夹边⑶两角及一边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⑷两边及一角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用分类思想构建知识框架,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3.冶炼美(自主-合作式探究)【做一做】(探究一)(1)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0和300,它们所夹的边为3cm。

问: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桌画的一定全等吗?学生活动:画图---对比。

七年级数学下册4三角形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4三角形教案北师大版

第四章三角形1。

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2。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图形的全等,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

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1。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

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

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于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前面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养,这都为三角形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本章的设计在总体上来看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在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在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感悟数学的分类思想;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进行简单的说理,将几何直观与简单说理相结合,逐步而又恰当地提高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借助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此,教材本章安排了5节内容:第1节“认识三角形”,介绍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符号表示、三角形的重要线段,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内角和等基本性质.第2节“图形的全等”、第3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认识全等图形的基础上,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接着通过所设计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4节“用尺规作三角形”、第5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材以用尺规作三角形和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体现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推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三角形》复习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三角形》复习教案

第5章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4.全等图形及其他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的全等,能利用全等图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2.通过回顾使学生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在分别给出两角夹边,两边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4.尝试用图形(案)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基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回顾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应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应用.尺规作图.●教学难点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应用.●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归纳、梳理本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顺利掌握本章内容.●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问题串(记作投影片“回顾与思考(二)”A)第二张:知识框架图(记作投影片“回顾与思考(二)”B)●教学过程Ⅰ.巧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回顾复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边、三角之间的关系,那么两个三角形之间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三角形的全等.Ⅱ.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通过问题形式,来回顾三角形全等这部分内容(出示投影片“回顾与思考(二)”A)1.举出生活中包含全等图形的例子.2.举例说明怎样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怎样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举例说明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应用.4.利用尺规,你能用几种方法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师]大家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生甲]一栋楼房的所有窗户是全等图形.它的阳台也是全等图形.……图5-178[生乙]如图5-178,如果AD=BC,AC=BD,则由于CD是公共边,根据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得:△ADC≌△BCD.即△ADC≌△BCD.图5-179[生丙]如图5-179,如果∠B=∠EFD,BC=DF,∠ACB=∠D.则根据“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得:△ABC≌△EFD.即:△ABC≌△EFD.图5-180[生丁]如图5-180,已知AD=BC,∠A=∠B,∠F=∠E,则根据“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得:△AED≌△BFC.即△AED≌△BFC图5-181[生戊]如图5-181,如果已知AB=AE,AC=AD,则由于∠A是公共角,可根据“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ABC≌△AED.即△ABC≌△AED.[生子]要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除应用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外,还可用“斜边、直角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图5-182如图5-182,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C=A′C′,AB=A′B′则可得出:Rt△ABC≌Rt△A′B′C′[师]同学们总结得真棒,由以上方法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些方法要灵活应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四章《4.3.2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四章《4.3.2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并区分ASA和AAS判定条件。学生可能会混淆两种判定方法中角的对应关系和边的对应关系。
-举例:学生需要明确ASA中的边是夹在两组相等角之间的边,而AAS中的边不是夹在两组相等角之间的边。
-难点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判定方法。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几何图形时,可能难以确定使用哪种判定方法。
2.利用“角角边”(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当两个三角形中,有两组角和非夹边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际例题和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使其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证明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四章《4.3.2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四章《几何图形的尺规作图与证明》中的4.3.2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点:
1.利用“角边角”(ASA)判定三角形全等: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理解当两个三角形中,有两组角和它们之间的夹边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分析、操作几何图形,使学生形成对三角形全等的空间观念,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 “角边角”(ASA)判定方法的掌握:学生需要理解并熟练运用ASA判定方法,通过两组角和它们之间的夹边相等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章 三角形-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章 三角形-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边边边(SSS)”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画图、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难点】利用“SSS”说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考和推理过程.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97~P9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教材P97“做一做”)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略2.(教材P97“做一做”)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 cm;(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 cm,6 cm.略3.(教材P97“议一议”)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解:三条边;三个角;两条边和一个角;两个角和一条边.4.(教材P98“做一做”)(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出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 cm,5 cm和7 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出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解:(1)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边边边”或“SSS”.通常写成下面的格式: 在△ABC 和△DEF 中,⎩⎪⎨⎪⎧AC =DF ,AB =DE ,BC =EF ,所以△ABC ≌△DEF (SSS).5.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国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如图所示,在发射运载火箭时,运载火箭的发射架被焊接成了许多的三角形,这样做的原因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已知AB =DE ,AC =DF ,点E 、C 在直线BF 上,且BE =CF .求证:△ABC ≌△DEF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边相等,同一直线上的一组边相等,可考虑用“SSS ”证明△ABC ≌△DEF .【证明】因为BE =CF ,所以BE +EC =CF +EC ,即BC =EF . 在△ABC 和△DEF 中,⎩⎪⎨⎪⎧AB =DE ,BC =EF ,AC =DF ,所以△ABC ≌△DEF (SS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易证的结论确定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然后再根据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例2】如图,已知AB =AD ,DC =BC ,∠B 与∠D 相等吗?为什么?【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判断角相等,可考虑用三角形全等证明,需添加辅助线AC 构造三角形进行证明.【解答】∠B =∠D .理由如下:连结AC . 在△ADC 和△ABC 中,因为⎩⎪⎨⎪⎧AD =AB ,AC =AC ,DC =BC ,所以△ADC ≌△ABC (SSS), 所以∠B =∠D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证∠B 与∠D 相等,可证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而现有的条件并不满足,可以考虑添加辅助线证明.【例3】要使下列木架稳定,可以在任意两个点之间钉上木棍,各图至少需要钉上多少根木棍?【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怎样添加木棍才能使多边形具有稳定性呢?【解答】如图1,四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1根木棍; 如图2,五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2根木棍; 如图3,六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3根木棍.图1 图2 图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n 边形沿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添加(n -3)条木棍后就具有稳定性.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实际情景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是( C ) A .人能直立在地面上 B .校门口的自动伸缩栅栏门 C .古建筑中的三角形屋架D .三轮车能在地面上运动而不会倒2.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AOB 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 、N 重合,过角尺顶点C 作射线OC .由做法得△MOC ≌△NOC 的依据是SSS.3.如图,AC 与BD 交于点O ,AD =CB ,E 、F 是BD 上两点,且AE =CF ,DE =BF . 求证:(1)∠D =∠B ; (2)AE ∥CF .证明:(1)在△ADE 和△CBF 中,⎩⎪⎨⎪⎧AE =CF ,AD =BC ,DE =BF ,所以△ADE ≌△CBF (SSS), 所以∠D =∠B . (2)因为△ADE ≌△CBF , 所以∠AED =∠CFB .因为∠AED +∠AEO =180°,∠CFB +∠CFO =180°, 所以∠AEO =∠CFO , 所以AE ∥CF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边边边(SSS)”: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角边角(ASA)”和“角角边(AAS)”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ASA”“AAS”条件,并会进行简单的应用.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两角一边”的过程,体会通过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趣味.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应用三角形全等的“ASA”“AAS”条件.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两角一边”.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00~P10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通常写成下面的格式:在△ABC 与△DEF 中,⎩⎪⎨⎪⎧∠B =∠E ,BC =EF ,∠C =∠F ,所以△ABC ≌△DEF .2.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通常写成下面的格式:在△ABC 与△DEF 中,⎩⎪⎨⎪⎧∠A =∠D ,∠B =∠E ,BC =EF ,所以△ABC ≌△DEF .3.能确定△ABC ≌△DEF 的条件是( D ) A .AB =DE ,BC =EF ,∠A =∠E B .AB =DE ,BC =EF ,∠C =∠E C .∠A =∠E ,AB =EF ,∠B =∠D D .∠A =∠D ,AB =DE ,∠B =∠E4.如图,已知点F 、E 分别在AB 、AC 上,且AE =AF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B =∠C ,使得△ABE ≌△ACF .(只需填写一种情况即可)教师点拨:此题答案不唯一,还可以填AB =AC 或∠AEB =∠AFC .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已知AD ∥BC ,BE ∥DF ,AE =CF ,求证:△ADF ≌△CBE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回忆我们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结合已知中的平行线段,可考虑利用“ASA ”证明△ADF ≌△CBE .【证明】因为AD ∥BC ,BE ∥DF , 所以∠A =∠C ,∠DF A =∠BEC . 因为AE =CF ,所以AE +EF =CF +EF ,即AF =CE . 在△ADF 和△CBE 中,⎩⎪⎨⎪⎧∠A =∠C ,AF =CE ,∠DF A =∠BEC ,所以△ADF ≌△CBE (AS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ASA ”中,包含“边”和“角”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边而不是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应用时要注意区分.在“ASA ”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例2】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D ,BE ⊥AC 于点E ,AD 与BE 交于点F .若BF =AC ,求证:△ADC ≌△BDF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要证△ADC ≌△BDF ,只需∠DAC =∠DBF 即可.由在Rt △ADC 与Rt △BDF 中,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DAC =∠DBF .【证明】因为AD ⊥BC ,BE ⊥AC , 所以∠ADC =∠BDF =∠BEA =∠BEC =90°. 又因为∠AFE =∠BFD , 所以∠DAC =∠DBF .在△ADC 和△BDF 中,⎩⎪⎨⎪⎧∠DAC =∠DBF ,∠ADC =∠BDF ,AC =BF ,所以△ADC ≌△BDF (AA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解决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时,要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如:对顶角、公共边、公共角等.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完成教材P102“习题4.7”第1~3题. 略2.如图,点B 在线段AD 上,BC ∥DE ,AB =ED ,∠A =∠E .求证:BC =DB .证明:因为BC ∥DE , 所以∠ABC =∠EDB .在△ABC 和△EDB 中,⎩⎨⎧∠A =∠E ,AB =ED ,∠ABC =∠EDB ,所以△ABC ≌△EDB (ASA), 所以BC =BD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角边角(ASA)”: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角角边(AAS)”: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边角边(SAS)”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经历画图比较,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2.能够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会用数学语言说明理由.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及其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进行简单推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通过画图比较,得出“SAS”结论的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探索“边边角”能否用于判定全等.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2~P10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1)两边及夹角,三角形两边分别为2.5 cm,3.5 cm,它们所夹的角为4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桌画的一定全等吗?(2)以2.5 cm,3.5 cm为三角形的两边,长度为2.5 cm的边所对的角为40°,情况又怎样?动手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解:(1)与同桌画的是全等的(如图1).(2)与同桌画的不一定全等(如图2).图1图2总结:(1)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4: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通常写成下面的格式:在△ABC 与△DEF 中,⎩⎪⎨⎪⎧AB =DE ,∠B =∠E ,BC =EF ,所以△ABC ≌△DEF .2.如图,已知BD =CD ,要根据“SAS”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ADB =∠ADC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A 、D 、F 、B 在同一直线上,AD =BF ,AE =BC ,且AE ∥BC .求证:△AEF ≌△BCD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题意可知,如果∠A =∠B 就可证△AEF ≌△BCD .由AE ∥BC 可得∠A =∠B .【证明】因为AE ∥BC ,所以∠A =∠B .因为AD =BF ,所以AD +DF =DF +FB ,即AF =BD . 在△AEF 和△BCD 中,⎩⎪⎨⎪⎧AE =BC ,∠A =∠B ,AF =BD ,所以△AEF ≌△BCD (SA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例2】如图,BC ∥EF ,BC =BE ,AB =FB ,∠1=∠2,若∠1=60°,求∠C 的度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两组边对应相等,可考虑证明△ABC ≌△FBE ,从而得出∠C =∠BEF .又由BC ∥EF 可得∠BEF =∠1,进而解决问题.【解答】因为∠1=∠2,所以∠1+∠ABE =∠2+∠ABE ,即∠ABC =∠FBE . 在△ABC 和△FBE 中,⎩⎪⎨⎪⎧BC =BE ,∠ABC =∠FBE ,AB =FB ,所以△ABC ≌△FBE (SAS), 所以∠C =∠BEF . 又因为BC ∥EF ,所以∠C =∠BEF =∠1=6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2)学会挖掘题中的已知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AB =AC ,AD =AE ,欲证△ABD ≌△ACE ,可补充条件( A )A .∠1=∠2B .∠B =∠C C .∠D =∠ED .∠BAE =∠CAD2.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 ≌△DEF 的是( C )A .AB =DE ,∠B =∠E ,BC =EF B .AB =DE ,∠A =∠D ,AC =DF C .BC =EF ,∠B =∠E ,AC =DF D .BC =EF ,∠C =∠F ,AC =DF3.如图,已知AB =AD ,若AC 平分∠BAD ,问AC 是否平分∠BCD ?为什么?解:AC 平分∠BCD .理由如下: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BAC =∠DAC .在△ABC 和△ADC 中,⎩⎪⎨⎪⎧ AB =AD ,∠BAC =∠DAC ,AC =AC ,所以△ABC ≌ADC (SAS),所以∠ACB =∠ACD ,所以AC 平分∠BCD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连结AE 、CG .求证:(1)AE =CG ;(2)AE ⊥CG .【互动探索】(1)观察图形,证明△ADE ≌△CDG ,即可得出AE =CG ;(2)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即可得AE ⊥CG .【证明】(1)因为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所以AD =CD ,GD =ED ,∠CDA =∠GDE =90°.因为∠CDG =90°+∠ADG ,∠ADE =90°+∠ADG ,所以∠CDG =∠ADE .在△ADE 和△CDG 中,⎩⎪⎨⎪⎧ AD =CD ,∠ADE =∠CDG ,DE =GD ,所以△ADE ≌△CDG (SAS),所以AE =CG .(2)设AE 与DG 相交于点M ,与CG 相交于点N .由(1)得△ADE ≌△CDG ,所以∠CGD =∠AED .因为∠GMN =∠DME ,∠DEM +∠DME =90°,所以∠CGD +∠GMN =90°,所以∠GNM =90°,所以AE ⊥CG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等于90°,利用正方形的性质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解决问题.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边角边(SAS)”: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证明角或线段相等.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三角形相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基础,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理解三角形全等的目的。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几何图形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称为全等三角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判定条件。

北师大版初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四章三角形教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讲义(含有答案)

北师大版初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四章三角形教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讲义(含有答案)

三角形全等的断定〔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断定方法SSS 、SAS 、ASA 、AAS ;2、能运用断定方法断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经理探究断定方法断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生活,又应用于生活.1.SSS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 〕.这个定理说明,只要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也是三角形具有__________的原理.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如以下图,:△ABC 与△DEF 的三条边对应相等,求证:△ABC ≌△DEF .证明:在△ABC 与△DEF 中,∴△ABC ≌△DEF 〔SSS 〕.角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角的示意图如下图,说明'''A O B =AOB ∠∠的根据是_________.4.边角边定理三角形全等断定方法2:______和它们的______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 〕 符号语言:在△ABC 与△DEF 中,∴△ABC ≌△DEF 〔SAS 〕.图示:5.探究边边角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________等.6.ASA_______________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边角或ASA .▲如以下图,∠D=∠E ,AD =AE ,∠1=∠2.求证:△ABD ≌△ACE .证明:∵∠1=∠2〔〕∴∠1+∠CAD =∠2+∠CAD 〔相等的角加同一个角仍相等〕即∠BAD =∠CAE在△ABD 和△ACE 中, ∠D=∠E 〔〕AD=AE 〔〕∠BAD =∠CAE 〔等量相加〕∴△ABD≌△ACE〔ASA〕.7.AAS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如图:D在AB上,E在AC上,DC=EB,∠C=∠B.求证:△ACD≌△ABE.证明:在△ACD和△ABE中.∠C=∠B〔〕∠A=∠A〔公共角〕DC=EB〔〕∴△ACD≌△ABE〔AAS〕.参考答案:1.三边分别相等稳定性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4.两边夹角5.不一定全6.两角和它们的夹边7.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1.先证明对应边相等,再证全等〔利用中点、等量相加等〕【例1】如下图,在△ABC和△FED中,AD=FC,AB=FE,BC=ED,求证:△ABC≌△FED.【解析】∵AD=FC,∴AD+DC=FC+DC,即AC=FD.在△ABC和△FED中,∴△ABC≌△FED〔SSS〕.总结:利用“SS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如下几种常见类型:〔1〕有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2〕有公共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用等量相加或相减,推出两边相等.〔3〕含有中点的两个三角形,如图:AB=AC,D是BC的中点,由中点的定义可得:BD=CD.继而可证△ABD≌△ACD.练1.如图,AC=BD,0是AB、CD的中点,求证△AOC≌△BOD.【解析】要证△AOC≌△BOD,只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分别相等.证明:∵O是是AB、CD的中点,∴AO=BO,CO=DO.在△AOC和△BOD中,∴△AOC≌△BOD.2.先利用SSS证明三角形全等,继而证明边〔角〕相等,或求边〔角〕【例2】如下图,AB=DC,AC=DB,求证:∠1=∠2.【解析】在△ABC与△DCB中,∴△ABC≌△DCB〔SSS〕.∴∠ABC=∠DCB,∠ACB=∠DBC.∴∠ABC-∠DBC=∠DCB-∠ACB.即∠1=∠2.总结:1.要求证在两个不同三角形内的角相等,往往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当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不易证全等时,可以利用等量的和〔差〕相等,将问题转化.3.求证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两边相等,同样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练2.如图是“人〞字形屋梁,AB=AC.如今要在程度横梁BC上立一根垂直的支柱支撑屋梁,工人师傅取BC的中点D,然后在A,D之间竖支柱AD.那么这根AD符合“垂直〞的要求吗?为什么?【解析】AD⊥BC符合要求,理由如下:∵点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ADB=∠ADC.又∵∠ADB+∠ADC=180°,∴∠ADB=∠ADC=90°.∴AD⊥BC.练3.如下图,:A,C,F,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AB=DE,BC=EF,AF=DC,求证:AB∥DE.【解析】先根据SSS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出:∠A=∠D,即可证明AB ∥DE.证明:∵AF=DC,∴AF-CF=DC-CF.∴AC=DF.在△ABC与△DEF中,∴△ABC≌△DEF〔SSS〕.∴∠A=∠D.∴AB∥DE.练4.:如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B,AD=CD,求证:∠C=∠A.【解析】连接BD,在△ABD和△CBD中,∴△ABD≌△CBD〔SSS〕.∴∠C=∠A.练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CB,求证:∠A+∠D=180°.【解析】证明:连接AC,在△ADC与△CBA中,∴△ADC≌△CBA〔SSS〕,∴∠ACD=∠CAB,∴AB∥CD,∴∠A+∠D=180°.3.利用SAS直接证明三角形全等【例3】如下图,△ABC,△DEF均为锐角三角形,AB=DE,AC=DF,∠A=∠D.求证:△ABC ≌△DEF.【解析】直接根据SAS可证明△ABC≌△DEF.证明:在△ABC和△DEF中,∴△ABC≌△DEF〔SAS〕.总结:运用“边角边〞断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1〕同一三角形的边、角要放在等号的同一边,按照“边角边〞的顺序书写;〔2〕注意条件里的三个元素必须齐全,且对应相等;〔3〕条件里的三个元素必须对应,一个三角形中的元素依次是“边—角—边〞,另一个三角形的元素也必须依次是“边—角—边〞,假如是其他“边—边—角〞或“角—边—边〞,那么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4〕在条件中,相等的角必须是所给两边的夹角,假如把夹角改为其中一条边的对角,那么不一定全等.练6.〔2021秋•天元区期末〕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BC=EF,根据〔SAS〕断定△ABC ≌△DEF,还需的条件是〔〕A.∠A=∠D B.∠B=∠E C.∠C=∠F D.以上三个均可以【解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断定中的SAS,即两边夹角.做题时根据条件,结合全等的断定方法逐一验证,要由位置选择方法.解:要使两三角形全等,且SASAB=DE,BC=EF,还差夹角,即∠B=∠E;A、C都不满足要求,D也就不能选取.应选B.练7.如以下图所示,∠1=∠2,AO=BO,求证:△AOC≌△BOC.【解析】两个三角形包含一个公共边,结合条件,根据SAS可证明△AOC≌△BOC.证明:在△AOC和△BOC中,∴△AOC≌△BOC〔SAS〕.4.先证明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再证明三角形全等【例4】〔2021春•启东市校级月考〕如图,AE=CF,AD∥BC,AD=CB.求证:△ADF≌△CBE.【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断定定理“SAS〞证得结论.证明:∵AE=CF,∴AE﹣EF=CF﹣EF,即AF=CE.又∵AD∥BC,∴∠A=∠C.∵在△ADF与△CBE中,∴△ADF≌△CBE〔SAS〕.总结:没有直接给出能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1〕先根据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假如两边,那么要找第三边或夹角;假如一角和该角的一边,那么需要找夹角的另一条边;〔2〕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有些题目的条件含而不露,通常要挖掘出隐含条件,比方公共边、对顶角等,从而为解题所用;〔3〕有些条件需要用到线段与角的和差关系才能得到.练8.〔2021•房山区二模〕如图,AB=AD,AC=AE,∠1=∠2,求证:△ABC≌△ADE.【解析】∠1=∠2,∠BAE是公共角,从而可推出∠DAE=∠BAC,AB=AD,AC=AE,从而可以利用SAS来断定△ABC≌△ADE.证明:∵∠1=∠2,∴∠1+∠BAE=∠2+∠BAE,即∠DAE=∠BAC.在△ABC和△ADE中,∴△ABC≌△ADE〔SAS〕.练9.〔2021•永春县质检〕: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CE=CD,∠ACD=∠BCE.求证:△AEC≌△BDC.【解析】根据∠ACD=∠BCE,可得出∠ACD+∠DCE=∠BCE+∠DCE,即∠ACE=∠BCD.根据边角边公理可得出△AEC≌△BDC.证明:在△AEC和△BDC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C=BC,∵∠ACD=∠BCE,∴∠ACD+∠DCE=∠BCE+∠DCE,即∠ACE=∠BCD,在△AEC和△BDC中,∴△AEC≌△BDC〔SAS〕.点评:此题考察了全等三角形的断定SAS.5.先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再证对应边、对应角相等【例5】〔1〕〔2021•十堰〕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AD=AE.求证:∠B=∠C.【解析】首先根据条件AB=AC,AD=AE,再加上公共角∠A=∠A可利用“SAS〞定理证明△ABE≌△ACD,进而得到∠B=∠C.证明:在△ABE和△ACD中,∴△ABE≌△ACD〔SAS〕.∴∠B=∠C.〔2〕〔2021春•鼓楼区校级月考〕如图,点E,F在AC上,AB∥CD,AB=CD,AE=CF.求证:BF=DE.【解析】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内错角相等,再证出AF=CE,根据SAS证明△ABF≌△CDE,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结论.证明:∵AB∥CD,∴∠A=∠C,∵AE=CF,∴AE+EF=CF+EF,即AF=CE,在△ABF和△CDE中,∴△ABF≌△CDE〔SAS〕,∴BF=DE.总结:综合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断定与性质解题步骤如下:〔1〕由问题中的条件,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证得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练10.〔2021秋•涞水县期末〕如图,AB与CD交于点O,OA=OC,OD=OB,∠A=50°,∠B=30°,那么∠D的度数为〔〕A.50° B.30°C.80°D.100°【解析】利用SAS可证明△AOD≌△COB,那么∠D=∠B=30°.解:∵OA=OC,OD=OB,∠AOD=∠COB,∴△AOD≌△COB〔SAS〕,∴∠D=∠B=30°.应选B.练11.〔2021春•锦州校级期中〕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在△ABC与△DEF中,AB=DE,AC=DF,假设∠_____=∠______,那么△ABC≌△DEF,所以BC=_____,因此BE=________.【解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方法SAS,假设∠A=∠D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得出结果.解:假设∠A=∠D时,△ABC≌△DE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BC=EF,∴BE=CF;故答案为:∠A=∠D,EF,CF.6.先用ASA证全等,再证边角相等【例6】如下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点,∠1=∠2,∠3=∠4.求证:BO=DO.【解析】先用“ASA 〞证明△ABC ≌△ADC ,得出AB=AD ,再用“SAS 〞证明△ABO ≌△ADO ,可得出结论.证明:在△ABC 和△ADC 中,∴△ABC ≌△ADC 〔ASA 〕.∴AB =AD.在△ABO 与△ADO 中,△ACO ≌△ADO 〔SAS 〕.∴BO =DO .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练12.如下图,在△ABC 中,点O 为AB 的中点,AD ∥BC ,过点O 的直线分别交AD ,BC 于点D ,E ,求证:OD =OE.【解析】∵点O 为AB 的中点,∴AO =BO .∵AD ∥BC ,∴∠ADO =∠BEO ,∠DAO =∠EBO.在△AOD 与△BOE 中,∴△AOD ≌△BOE 〔AAS 〕.∴OD =OE .7.先用AAS 证全等,再证边角相等【例7】如下图,∠1=∠2,∠C =∠D ,求证:AC =AD .D C BA O12 3 4【解析】先利用AAS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 =AD .证明:在△ACB 与△ADB 中,∴△ACB ≌△ADB 〔AAS 〕.∴AC =AD .总结:1. 由“ASA 〞与“AAS 〞可知,两个三角形假如有两个角及任意一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等.2. 注意不用混淆“ASA 〞和“AAS 〞,“ASA 〞是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AAS 〞是两角及一对边对应相等.练13.如下图,C ,F 在BE 上,∠A =∠D ,AC ∥DF ,BF =EC .求证:AB =DE .【解析】先利用平行证明角相等,再用等量相减的思想证明BC =EF ,应用AAS 可得△ABC ≌△DEF ,进而得出结论.证明:∵AC ∥DF ,∴∠ACE =∠DFB.又∵∠ACE +∠ACB =180°,∠DFB +∠DFE =180°,∴∠ACB =∠DFE.又BF =EC ,∴BF -CF =EC -CF ,即BC =EF.在△ABC 与△DEF 中,∴△ABC ≌△DEF 〔AAS 〕.∴AB =DE .8.灵敏选用证明方法证〔判断〕全等AB C FED【例8】如下图,∠B=∠DEF,BC=EF,要证△ABC≌△DEF,假设要以“ASA〞为根据,还缺条件_________;以“SAS〞为根据,还缺条件_________;以“AAS〞为根据,还缺条件_________.【解析】一组角和一组边相等,要根据“ASA〞证全等就要求夹边的另一组角相等,故填∠ACB=∠DFE;要根据“SAS〞证全等就要求夹角的另一组边相等,故填AB=DE;要根据“AAS〞证全等就要求另一组角相等,故填∠A=∠D.答案:∠ACB=∠DFE;AB=DE;∠A=∠D.总结:1.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4种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分别是“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注意: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方法中不存在“角边边〞“角角角〞.2.“边边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角边〞这四种判断方法中,都要求有一组边对应相等.3.在寻求全等条件时,要注意结合图形挖掘图中隐含的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中点、角平分线.4.以及平行线中包含的角的关系,垂直中包含的角的关系,以便顺利求解.练14.如下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且∠B=∠C,那么补充以下一个条件后,仍无法断定△ABE≌△ACD的是〔〕.=AE B.∠AEB=∠ADC==AC【解析】选择A中的AD=AE,加上条件,可根据AAS证明△ABE≌△ACD;选项B中给出∠AEB=∠ADC,加上条件,可得三对角相等,但三对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选项C中的BE=CD,加上条件,可根据AAS证明△ABE≌△ACD;选项D中的AB=AC,加上条件,可根据ASA证明△ABE≌△ACD;应选:B.练15.如下图,BF ⊥AC ,DE ⊥AC ,垂足分别为点F ,E ,BF =DE ,∠B =∠D ,求证:AE =CF.【解析】∵BF ⊥AC ,DE ⊥AC ,∴∠DEC =∠BFA =90°.在△BFA 与△DEC 中,∴△BFA ≌△DEC 〔ASA 〕.∴AF =CE.∴AF +EF =CE +EF.∴AE =CF.练16.如图,将△BOD 绕点O 旋转180°后得到△AOC ,再过点O 任意画一条与AC ,BD 都相交的直线MN ,交点分别为M 和N .试问:线段OM =ON 成立吗?假设成立,请进展证明;假设不成立,请说明理由.【解析】OM =ON 成立.理由是:∵△BOD 绕点O 旋转180°后得到△AOC ,∴△BOD ≌△AOC .∴∠A =∠B ,AO =BO .又∵∠AOM =∠BON ,∴△AOM ≌△BON (ASA).∴OM =ON .练17.如下图,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顶点C 置于直线l 上,AC =BC ,现过A ,B 两点分别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 ,E.DC E FA B BA C DE【解析】〔1〕△ACD ≌△CBE ,证明:∵∠ACB =90°,∴∠ACD +∠BCE =90°.又∵AD ⊥l ,∴∠CAD +∠ACD =90°.∴∠BCE =∠CAD.∵BE ⊥l ,∴∠ADC =∠CEB =90°.在△ACD 与△CBE 中,∠CAD =∠BCE ,∠ADC =∠CEB ,AC =CB ,∴△ACD ≌△CBE 〔AAS 〕.〔2〕由〔1〕可知△ACD ≌△CBE ,∴AD =CE ,CD =BE ,∴AD =CE =CD +DE =BE +DE =3+5=8.1.如下图,AB ∥CD ,OB =OD ,那么由“ASA 〞可以直接断定△______≌△___________.2.如下图,在△ABC 中,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点D ,E ,AD ,CE 交于点H ,EH =EB =3,AE =4,那么CH 的长是___________.3.如下图,点E ,C 在线段BF 上,BE =CF ,AB ∥DE ,∠ACB =∠F .求证:△ABC ≌△DEF .AC D F EB l4.如下图,∠B =∠E ,∠BAD =∠EAC ,AC =AD ,求证:AB =AE.5.〔2021•厦门校级一模〕如图,A 、B 、C 、D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 ,EC=DF ,EC ∥DF .求证:△ACE ≌BD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如图,AB=CD ,BE=DF ,AF=EC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解析):第四章三角形章末复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解析):第四章三角形章末复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解析):第四章三角形章末复习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章末复习部分,主要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

内容包括: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角的性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线的性质、角的性质等。

但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对于三角形的角的性质和边的关系掌握不够扎实。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判定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判定等基本知识。

2.难点:三角形的角的性质和边的关系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整理和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习题等资源。

2.学生准备:完成本章的学习任务,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分类和判定等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和举例来巩固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湘乡市第五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湘乡市第五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2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开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应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警察抓劫匪〔一名罪犯实施抢劫后,经AB-—BC的路线往山上逃窜。

警察为了能尽快抓到逃犯,经路线AC追赶,终于在山顶将罪犯捉拿归案.〕警察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到罪犯呢?〔学生各抒已见)2。

引入:警察的追击路线和罪犯的逃跑路线正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那警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到罪犯,是不是与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关系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际操作,分组讨论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分别量出下面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并填空。

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拟,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教学说明】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

见教材P86例题2。

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3cm、4cm、5cm;〔2〕8cm、7cm、15cm;〔3〕13cm、12cm、20cm;〔4〕5cm、5cm、11cm.能组成三角形的有〔 B 〕组。

A。

1 B。

2 C.3 D.43.现有3cm,4cm,7cm,9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B 〕。

A.1 B。

2 C。

3 D.44。

已知三条线段的比是:①1∶3∶4;②1∶2∶3;③1∶4∶6;④3∶3∶6;⑤6∶6∶10;⑥3∶4∶5.其中可构成三角形的有( B 〕A。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三角形433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三角形433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北师大版

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边角边”的内容.2、会运用“SAS”识别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重点】掌握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一,学前准备1. 回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二,探究活动活动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如图,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为什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上述条件画图并作如下的实验:(1)读句画图:①画∠DAE=45°,②在AD、AE上分别取 B、C,使 AB=3.1cm, AC=2.8cm.③连结BC,得△ABC.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一个△A'B'C'.(2)把△A'B'C'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A'B'C'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总结得出: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活动2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简单应用)1、如图,已知AD∥BC,AD=CB.求证:△ABC≌△CDA.(提示: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能再找一个条件吗?可以小组交流后再完成)证明:2、如图,已知AB=AC,AD=AE,∠1=∠2.求证:△ABD≌ACE.(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比比书写过程谁写得好)课堂练习1、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2、已知: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 AF=CE,BE∥DF,BE=DF.求证:AB∥CD3、思考: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画一画: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和3cm,长度为3cm的边所对的角为30度,画出这个三角形,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北师大版初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四章三角形教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讲义(含答案)

北师大版初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四章三角形教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讲义(含答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2、判断能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判断三角形全等能推出的结论;4、探索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综合问题.1.斜边、直角边定理(HL )文字描述:_______和一条______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符号语言:在Rt △ABC 与Rt △DEF 中, ∠ABC=∠DEF=90°,AB DE BC EFAC DF==⎧⎨=⎩或 ∴Rt △ABC ≌Rt △DEF (HL ). 图示:2.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思路 (1)已知两边→⎧⎪→⎨⎪→⎩找夹角找直角找另一边(2)已知一边一角→→⎧⎪→⎧⎪⎨⎪→→⎨⎪⎪⎪→⎩⎩一边为角的对边找另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一边为角的一边找夹角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3)已知两角→⎧⎨→⎩找夹边找其中一边的对边3.什么是开放题所谓开放题,即为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答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由于这类题综合性强、解题方法灵活多变,结果往往具有开放性,因而需观察、实验、猜测、分析和推理,同时运用树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4. 开放题问题类型及解题策略 (1)条件开放与探索型问题.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逆向推理,逐步探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或把可能产生结论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2)结论开放与探索型问题.从剖析题意入手,充分捕捉题设信息,通过由因导果,顺向推理或联想类比、猜测等,从而获得所求的结论.(3)条件、结论开放与探索型问题.此类问题没有明确的条件和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具有多样性,需将已知的信息集中进行分析,探索问题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特定的条件应该有什么结论,通过这一思维活动得出事物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和一般性. 参考答案:1、斜边 直角边 2、(1)SAS HL SSS (2)AAS SAS ASA AAS (3)ASA AAS1.利用HL 证全等【例1】如图,已知∠A=∠D=90°,E 、F 在线段BC 上,DE 与AF 交于点O ,且AB=CD ,BE=CF .求证:Rt △ABF ≌Rt △DCE .【解析】由于△ABF 与△DCE 是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即可证明.证明:∵BE=CF ,∴BE+EF=CF+EF ,即BF=CE. ∵∠A=∠D=90°,∴△ABF 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 在Rt △ABF 和Rt △DCE 中,BF CE AB CD ⎧⎨⎩==, ∴Rt △ABF ≌Rt △DCE (HL ).点评:此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题关键是由BE=CF 通过等量代换得到BF=CE . 总结:1.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共有五种方法:“SSS ”“ASA ”“AAS ”和“HL ”;一般先考虑利用“HL ”定理,再考虑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2.“HL ”定理是直角三角形所特有的判定方法,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不成立;3.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已有“两个直角相等”的条件,只需再找两个条件,但所找条件中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练1.如图,要用“HL”判定Rt △ABC 和Rt △A′B′C′全等的条件是( )A .AC=A′C′,BC=B′C′B .∠A=∠A′,AB=A′B′C .AC=A′C′,AB=A′B′D .∠B=∠B′,BC=B′C′ 【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即可直接得出答案.∵在Rt △ABC 和Rt △A′B′C′中,如果AC=A′C′,AB=A′B′,那么BC 一定等于B′C′, Rt △ABC 和Rt △A′B′C′一定全等,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练2.如图,已知AB ⊥CD ,垂足为B ,BC=BE ,若直接应用“HL”判定△ABC ≌△DBE ,则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解析】先求出∠ABC=∠DBE=90°,再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推出即可.AC=DE ,理由是:∵AB ⊥DC , ∴∠ABC=∠DBE=90°, 在Rt △ABC 和Rt △DBE 中,AC DEBE BC=⎧⎨=⎩, ∴Rt △ABC ≌Rt △DBE (HL ). 故答案为:AC=DE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注意: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AS ,ASA ,AAS ,SSS ,HL . 2.利用HL 证全等,再证边角相等【例2】如图,AB ⊥BC ,AD ⊥DC ,AB=AD .求证:CB=CD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利用“HL ”判定Rt △ABC ≌Rt △AD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到CB=CD .证明:∵AB ⊥BC ,AD ⊥DC ,∴∠B=∠D=90°.在Rt △ABC 和Rt △ADC 中,AB ADAC AC=⎧⎨=⎩ ∴Rt △ABC ≌Rt △ADC . ∴CB=C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HL ”的理解及运用,常用的判定方法有“SAS ”“ASA ”“AAS ”“SSS ”.总结:证明角或线段相等可以从证明角或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入手. 在寻求全等条件时,要注意结合图形,挖掘图中存在的对顶角、公共角、公共边、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等相等关系. 练3.如图,MN ∥PQ ,AB ⊥PQ ,点A 、D 、B 、C 分别在直线MN 与PQ 上,点E 在AB 上,AD+BC=7,AD=EB ,DE=EC ,则AB=_____________.【解析】可判定△ADE ≌△BCE ,从而得出AE=BC ,则AB=AD+BC .∵MN ∥PQ ,AB ⊥PQ , ∴AB ⊥MN ,∴∠DAE=∠EBC=90°, 在Rt △ADE 和Rt △BCE 中,DE ECAD BE=⎧⎨=⎩, ∴△ADE ≌△BEC (HL ), ∴AE=BC , ∵AD+BC=7,∴AB=AE+BE=AD+BC=7. 故答案为7.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练4.已知如图,∠A=90°,∠D=90°,且AE=DE ,求证:∠ACB=∠DBC .【解析】由图片和已知,可得△ABE ≌△DCE ,则BE=CE ,然后再证明Rt △ABE ≌Rt △DCE ,即可得证.证明:∵∠A=∠D=90°,AE=DE (已知),∠AEB=∠DEC (对顶角相等), ∴△ABE ≌△DCE (ASA ), ∴AB=DC ,在Rt △ABE 和Rt △DCE 中,AB DCBC CB=⎧⎨=⎩, ∴Rt △ABE ≌Rt △DCE , ∴∠ACB=∠D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注意需证明两次全等. 3.利用HL 解决实际问题【例3】如图,A 、B 、C 、D 是四个村庄,B 、D 、C 三村在一条东西走向公路的沿线上,且D 村到B 村、C 村的距离相等;村庄A 与C ,A 与D 间也有公路相连,且公路 AD 是南北走向;只有村庄A 、B 之间由于间隔了一个小湖,所以无直接相连的公路.现决定在湖面上造一座斜拉桥,测得AC=3千米,AE=1.2千米,BF=0.7千米.试求建造的斜拉桥至少有多少千米.【解析】根据BD=CD ,∠BDA=∠CDA=90°,AD=AD ,得出Rt △ADB ≌Rt △ADC ,进而得出AB=AC=3,即可得出斜拉桥长度.由题意,知BD=CD ,∠BDA=∠CDA=90°,AD=AD , 则Rt △ADB ≌Rt △ADC (SAS ), 所以AB=AC=3千米,故斜拉桥至少有3-1.2-0.7=1.1(千米).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性质,根据已知得出Rt △ADB ≌Rt △ADC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对于实际问题,要善于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运用题目条件、图形条件,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证明三角形全等,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对应边长或对应角的大小.练5.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则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BD 与CD 的距离间的关系是( )A .BD >CDB .BD <CDC .BD=CD D .不能确定【解析】根据“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可以判断AB=AC ,又AD=AD ,AD ⊥BC ,所以Rt △ABD ≌Rt △ACD ,所以BD=CD .∵AD ⊥BC ,∴∠ADB=∠ADC=90°, 由AB=AC ,AD=AD , ∴Rt △ABD ≌Rt △ACD (HL ), ∴BD=CD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充分运用题目条件,图形条件,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题关键是证明Rt △ABD ≌Rt △ACD . 4.全等三角形——补充条件型问题【例1】如图,点C ,F 在线段BE 上,BF=EC ,∠1=∠2,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 ≌△DEF ,并加以证明.(不再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解析】由已知先推出BC=EF ,添加条件AC=DF ,根据“SAS”可推出两三角形全等.解:AC=DF . 证明:∵BF=EC ,∴BF ﹣CF=EC ﹣CF , 即BC=EF.在△ABC 和△DEF 中12AC DFBC EF =⎧⎪∠=∠⎨⎪=⎩∴△ABC ≌△DEF (SAS ).总结: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所以此类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 对于条件添加型的题目,要根据已知条件并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来添加一个条件.练6.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A.BD=CD B.AB=AC C.∠B=∠C D.∠BAD=∠CAD【解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SAS,AAS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A、∵∠1=∠2,AD为公共边,若BD=CD,则△ABD≌△ACD(SAS);B、∵∠1=∠2,AD为公共边,若AB=AC,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ACD;C、∵∠1=∠2,AD为公共边,若∠B=∠C,则△ABD≌△ACD(AAS);D、∵∠1=∠2,AD为公共边,若∠BAD=∠CAD,则△ABD≌△ACD(ASA);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练7.如图,在△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与CE交于点F,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DB≌△CEB.【解析】要使△ADB≌△CEB,已知∠B为公共角,∠BEC=∠BDA,具备了两组角对应相等,故添加AB=BC或BE=BD或EC=AD后可分别根据AAS、ASA、AAS能判定△ADB≌△CEB.解:AB=BC,AD⊥BC,CE⊥AB,B=∠B∴△ADB≌△CEB(AAS).答案:AB=BC.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点评: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添加条件时,要首选明显的、简单的,由易到难.5.全等三角形——结论探索型问题【例5】如图,已知点A、F、E、C在同一直线上,AB∥CD,∠ABE=∠CDF,AF=CE.(1)从图中任找两组全等三角形;(2)从(1)中任选一组进行证明.【解析】(1)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分析出△ABE ≌△CDF ,△AFD ≌△CEB ;(2)根据AB ∥CD 可得∠1=∠2,根据AF=CE 可得AE=FC ,然后再证明△ABE ≌△CDF即可.解:(1)△ABE ≌△CDF ,△AFD ≌△CEB ; (2)∵AB ∥CD ,∴∠1=∠2, ∵AF=CE , ∴AF+EF=CE+EF , 即AE=FC.在△ABE 和△CDF 中,12AEB CDF AE CF ∠=∠⎧⎪∠=∠⎨⎪=⎩, ∴△ABE ≌△CDF (AAS ).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和“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练8.如图,△ABC 中,AD ⊥BC ,AB=AC ,AE=AF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有( )A .5对B .6对C .7对D .8对【解析】三角形全等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对应边相等.做题时要从已知条件开始,结合判定方法对选项逐一验证.解:∵△ABC 中,AD ⊥BC ,AB=AC ,∴BD=CD , ∴△ABD ≌△ACD , ∴∠BAD=∠CAD , 又AE=AF ,AO=AO ,∴△AOE ≌△AOF , EO=FO ,进一步证明可得△BOD ≌△COD ,△BOE ≌△COF ,△AOB ≌△AOC ,△ABF ≌△ACE ,△BCE ≌△CBF ,共7对.故选: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 、ASA 、SAS 、SSS ,直角三角形可用HL 定理. 6.全等三角形——条件和结论全开放型问题【例6】有下列四个判断:①AD=BF ;②AE=BC ;③∠EFA=∠CDB ;④AE ∥BC .请你以其中三个作为题设,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并加以证明.已知: 求证: 证明:【解析】由已知AD=BF ,证出AF=BD ,再由平行线AE ∥BC 得出∠A=∠B ,证明△AEF ≌△BCD ,即可得出∠EFA=∠CDB .解:已知:AD=BF ,AE=BC ,AE ∥BC ; 求证:∠EFA=∠CDB ; 证明:∵AD=BF ,∴AD+DF=BF+DF , 即AF=BD. ∵AE ∥BC , ∴∠A=∠B , 在△AEF 和△BCD 中,AE BC A B AF BD =⎧⎪∠=∠⎨⎪=⎩∴△AEF ≌△BCD (SAS ), ∴∠EFA=∠CD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命题与定理;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总结:条件和结论全开放的三角形全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对SSS 、SAS 、ASA 、AAS 、HL 的考查.要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练9.如图,AC 交BD 于点O ,有如下三个关系式:①OA=OC ,②OB=OD ,③AB ∥DC .(1)请用其中两个关系式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所有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用序号写出命题书写形式,如:如果⊗、⊗,那么⊗)(2)选择(1)中你写出的—个命题,说明它正确的理由.【解析】(1)如果①、②,那么③,或如果①、③,那么②,如果②、③,那么①;(2)下面选择“如果①、②,那么③”加以证明. 证明:在△AOB 和△COD 中,,,,OA OC AOB COD OB OD =⎧⎪∠=∠⎨⎪=⎩∴△AOB ≌△COD , ∴∠A=∠C , ∴AB ∥DC .练10.在△ABC 和△DEF 中,AB=DE ,∠A=∠D ,若证△ABC ≌△DEF ,还需补充一个条件,错误的补充方法是( )A .∠B=∠EB .∠C=∠FC .BC=EFD .AC=DF【解析】根据已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解:A 、正确,符合判定ASA ;B 、正确,符合判定AAS ;C 、不正确,满足SSA 没有与之对应的判定方法,不能判定全等;D 、正确,符合判定SAS .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常用的判定方法有AAS ,SAS ,SSS ,HL 等.练11.如图,已知等边△ABC ,AB=2,点D 在AB 上,点F 在AC 的延长线上,BD=CF ,DE ⊥BC 于E ,FG ⊥BC 于G ,DF 交BC 于点P ,则下列结论:①BE=CG ;②△EDP ≌△GFP ;③∠EDP=60°;④EP=1中,一定正确的是(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解析】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DEB ≌△FGC ,就可以得出BE=CG ,DE=FG ,就可以得出△DEP ≌△FGP ,得出∠EDP=∠GFP ,EP=PG ,得出PC+BE=PE ,就可以得出PE=1,从而得出结论.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BC=AC ,∠A=∠B=∠ACB=60°.∵∠ACB=∠GCF ,∵DE ⊥BC ,FG ⊥BC ,∴∠DEB=∠FGC=∠DEP=90°.在△DEB 和△FGC 中,DEB FGC GCF A BD CF ∠=∠⎧⎪∠=∠⎨⎪=⎩,∴△DEB ≌△FGC (AAS ),∴BE=CG ,DE=FG ,故①正确;在△DEP 和△FGP 中,DEP FGP DPE FPG DE FG ∠=∠⎧⎪∠=∠⎨⎪=⎩,∴△DEP ≌△FGP (AAS ),故②正确;∴PE=PG ∠EDP=∠GFP≠60°,故③错误;∵PG=PC+CG ,∴PE=PC+BE .∵PE+PC+BE=2,∴PE=1.故④正确.正确的有①②④,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练12.如图,EA⊥AB,BC⊥AB EA=AB=2BC,D为AB中点,有以下结论:(1)DE=AC(2)DE⊥AC(3)∠CAB=30°(4)∠EAF=∠ADE,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1),(3)B.(2),(3)C.(3),(4)D.(1),(2),(4)【解析】本题条件较为充分,EA⊥AB,BC⊥AB,EA=AB=2BC,D为AB中点可得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然后利用三角形的性质问题可解决.做题时,要结合已知条件与全等的判定方法对选项逐一验证.解:∵EA⊥AB,BC⊥AB,∴∠EAB=∠ABC=90°Rt△EAD与Rt△ABC∵D为AB中点,∴AB=2AD又EA=AB=2BC∴AD=BC∴Rt△EAD≌Rt△ABC∴DE=AC,∠C=∠ADE,∠E=∠FAD又∠EAF+∠DAF=90°∴∠EAF+∠E=90°∴∠EFA=180°﹣90°=90°,即DE⊥AC,∠EAF+∠DAF=90°,∠C+∠DAF=90°∴∠C=∠EAF,∠C=∠ADE∴∠EAF=∠ADE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问题要认真观察已知与图形,仔细寻找全等条件证出全等,再利用全等的性质解决问题.1.下列条件不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两个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直角边和它所对的锐角对应相等D.一个锐角和锐角所对的直角边对应相等2.如图,O是∠BAC内一点,且点O到AB,AC的距离OE=OF,则△AEO≌△AFO的依据是()A.HL B.AAS C.SSS D.ASA3.已知:如图所示,△ABC与△ABD中,∠C=∠D=90°,要使△ABC≌△ABD(HL)成立,还需要加的条件是()A.∠BAC=∠BAD B.BC=BD或AC=ADC.∠ABC=∠ABD D.AB为公共边4.如图,∠B=∠D=90°,BC=CD,∠1=40°,则∠2=()A.40°B.50°C.60°D.75°5.如图1,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图2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图1△ABC全等的图形是()A.甲乙B.丙C.乙丙D.乙6.如图,在△ABC中,AB=AC,AE=AF,AD⊥BC于点D,且点E、F在BC上,则图中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7.已知:如图,△ABC中,AB=AC,点D为BC的中点,连接AD.(1)请你写出两个正确结论: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2)当∠B=60°时,还可以得出哪些正确结论?(只需写出一个)(3)请在图中过点D作于DM⊥AB于M,DN⊥AC于N.求证:△DBM≌△DCN.1.如图,△ABC中,AD⊥BC于D,要使△ABD≌△ACD,若根据“HL”判定,还需加条件_____________.2.如图,∠B=∠D=90°,BC=DC,∠1=40°,则∠2=_____________度.3.如图所示,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滑梯BC与地面夹角∠ABC=35°,则滑梯EF与地面夹角∠DFE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4.如图,△ABC中,∠ACB=90°,AC=BC,AE是BC边上的中线,过C作CF⊥AE,垂足为F,过B作BD⊥BC交CF的延长线于D.(1)求证:AE=CD;(2)若AC=12cm,求BD的长.5.如图,这是建筑物上的人字架,已知:AB=AC,AD⊥BC,则BD与CD相等吗?为什么?6.请从以下三个等式中,选出一个等式天在横线上,并加以证明.等式:AB=CD,∠A=∠C,∠AEB=∠CFD,已知:AB∥CD,BE=DF,_______求证:△ABE≌△CDF.证明:参考答案:当堂检测1.【解析】A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来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B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再由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相等,AAA 没有边的参与,所以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C 、一条直角边和它所对的锐角对应相等,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 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D 、一个锐角和锐角所对的直角边对应相等,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 或AAS 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故选B .2.【解析】∵OE ⊥AB ,OF ⊥AC ,∴∠AEO=∠AFO=90°,又∵OE=OF ,AO 为公共边,∴△AEO ≌△AFO .故选A .3.【解析】需要添加的条件为BC=BD 或AC=AD ,理由为:若添加的条件为BC=BD ,在Rt △ABC 与Rt △ABD 中,∵BC BD AB AB =⎧⎨=⎩, ∴Rt △ABC ≌Rt △ABD (HL );若添加的条件为AC=AD ,在Rt △ABC 与Rt △ABD 中,∵AC AD AB AB =⎧⎨=⎩, ∴Rt △ABC ≌Rt △ABD (HL ).故选B .4.【解析】∵∠B=∠D=90°,在Rt △ABC 和Rt △ADC 中,BC CD AC AC =⎧⎨=⎩, ∴Rt △ABC ≌Rt △ADC (HL ),∴∠2=∠ACB=90°﹣∠1=50°.故选B .5.【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ASA ,AAS ,SSS )逐个判断即可.解:已知图1的△ABC 中,∠B=50°,BC=a ,AB=c ,AC=b ,∠C=58°,∠A=72°,图2中,甲:只有一个角和∠B 相等,没有其它条件,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和△ABC 不全等;乙:符合SAS 定理,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丙:符合AAS 定理,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 ,ASA ,AAS ,SSS .6.【解析】如图,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BD=CD ,DE=DF ;证明△ABD ≌△ACD ,△AED ≌△AFD ,即可解决问题.解:如图,∵AB=AC ,AE=AF ,AD ⊥BC ,∴BD=CD ,DE=DF ;在△ABD 与△ACD 中,AD AD ADB ADC BD CD =⎧⎪∠=∠⎨⎪=⎩,∴△ABD ≌△ACD (SAS ),同理可证△AED ≌△AFD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问题;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解析】(1)根据中点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写出两个结论即可;(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得△ABC 是等边三角形;(3)先证明△ABD ≌△ACD ,再证明△DBM ≌△DCN .解:(1)①BD=CD ;②△ABD ≌△ACD ;(2)∵AB=AC ,∠B=60°,∴△ABC 是等边三角形.(3)在Rt △ABD 和Rt △ACD 中,AB AC AD AD BD CD =⎧⎪=⎨⎪=⎩,∴△ABD ≌△ACD ,∴∠ABD=∠ACD ,在Rt △DBM 和Rt △DCN 中,MBD NCD B CBD CD ∠=∠⎧⎪∠=∠⎨⎪=⎩, ∴△DBM ≌△DCN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家庭作业1.【解析】还需添加条件AB=AC ,∵AD ⊥BC 于D ,∴∠ADB=∠ADC=90°,在Rt △ABD 和Rt △ACD 中,AD AD AB AC=⎧⎨=⎩, ∴Rt △ABD ≌Rt △ACD (HL ),故答案为:AB=AC .2.【解析】在直角△ABC 与直角△ADC 中,BC=DC ,AC=AC ,∴△ABC ≌△ADC ,∴∠2=∠ACB ,在△ABC 中,∠ACB=180°﹣∠B ﹣∠1=50°,∴∠2=50°.故填50°3.【解析】在Rt △ABC 和Rt △DEF 中,BC EF AC DF=⎧⎨=⎩, ∴Rt △ABC ≌Rt △DEF (HL ),∴∠DEF=∠ABC=35°,∴∠DFE=90°﹣35°=55°.故答案为:55°.4.【解析】(1)证明:∵DB ⊥BC ,CF ⊥AE ,∴∠DCB+∠D=∠DCB+∠AEC=90°.∴∠D=∠AEC .又∵∠DBC=∠ECA=90°,且BC=CA ,在△DBC 和△ECA 中,∵90D AEC DBC ECA BC AC ∠=∠⎧⎪∠==⎨⎪=⎩,∴△DBC ≌△ECA (AAS ).∴AE=CD .(2)解:由(1)得AE=CD ,AC=BC ,在Rt △CDB 和Rt △AEC 中,AE CD AC BC =⎧⎨=⎩, ∴Rt △CDB ≌Rt △AEC (HL ),∴BD=CE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BD=EC= BC= AC ,且AC=12cm .∴BD=6cm .5.【解析】BD=CD ,理由:∵AD ⊥BC ,∴∠ADB=∠ADC=90°(垂直定义),在Rt △ABD 与Rt △ACD 中, AB AC AD AD =⎧⎨=⎩, ∴Rt △ABD ≌Rt △ACD (HL ),∴BD=C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6.【解析】先加上条件,再证明,根据所加的条件,利用证明:∵AB ∥CD ,∴∠B=∠D ,在△ABE 和△CDF 中,AB CD B D BE DF =⎧⎪∠=∠⎨⎪=⎩,∴△ABE ≌△CDF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回顾与思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课题第四章三角形回顾与思考课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复习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全等图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2.过程与方法:合理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能够辨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的元素;灵活运用“SSS”、“SAS”、“ASA”、“AAS”
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难点灵活运用“SSS”、“SAS”、“ASA”、“AA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
用具
教学
环节
说明二次备课
复习回顾三角形基本要素,三边关系、三角关系
新课
导入
我们学习的三角行判定还有性质有哪些?
课程讲授课堂练习
(一)回顾“三角形三边关系”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单位:cm)
(1) 1, 3, 3
(2) 3, 4, 7
(3) 9, 13, 5
(4) 11, 12, 20
(5) 14, 15, 31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
此三角形的周长p 的取值范围是 。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2cm ,另一边是9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cm 。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 ,另一边是7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cm 。

(二)回顾“三角形内角和”
1.在△ABC 中,
(1)∠C=70°,∠A=50°,则∠B= 度; (2)∠B=100°,∠A=∠C ,则∠C= 度; (3)2∠A=∠B+∠C ,则∠A= 度。

(4) ∠A ∶∠B ∶∠C=1∶3∶5,则∠A = ∠B= ∠C= 。

2.如图,已知五角星ABCDE ,求∠A+∠B+∠C+∠D+∠E 的度数和为 。

(三)回顾“三角形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ABC 中,D 为BC 上的一点,且S △ABD =S △ADC ,则AD 为( )。

A .高 B .角平分线 C .中线 D .不能确定
2.如图,已知AD 、AE 分别是三角形ABC 的中线、高,且AB =5cm ,AC =3cm ,则三角形
ABD
与三角形
ACD
的周长之差
为 ,三角形ABD 与三角形ACD 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为
3.在△ABC 中,∠B=24°,∠C=104°,则∠A 的平分线和BC 边上的
高的夹角等于_______。

4.如图,△ABC 中BC 边上的高为 ;
A E
B
C
D 图1 A
B
C
D
E
D
A
(四)回顾“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判定”的基础题
1.如图1所示,在△ABC 中,AB=AC ,BE=CE ,则由 “SSS ”可以判定是( )
A .△ABD ≌△ACD
B .△B DE ≌△CDE
C .△ABE ≌△ACE
D △AB
E ≌△CD
2.如图2所示,已知∠1=∠2,要使△ABC ≌△ADE ,还需条件( )
A 、A
B =AD ,B
C =DE B 、BC =DE ,AC =AE C 、∠B =∠
D ,∠C =∠
E D 、AC =AE ,AB =AD .
3.如图3,BC ⊥AC ,BD ⊥AD ,且BC=BD , 则利用( )可说明△ABC 与△ADE 全等。

A . SAS
B . AAS
C . SSA
D . HL
4.如图所示:要说明△ABC ≌△BAD ,
(1)已知∠1=∠2,若要以SAS 为依据,则可添加一个条件是 ;
(2)已知∠1=∠2,若要以AAS 为依据,则可添加一个条件是 ;
(3)已知∠C=∠D=90°,若要以HL 为依据,则可添加一个条件是 ;
图2
C
D
A
B
2
1D
A
B
C
5.如图5 点C F
、在BE上,A D AC DF BF EC
∠=∠=
,∥,。

试判断AB与ED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
布置
1.课后练习
2.改错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