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3+1”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与创新

合集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坚 持 科 学 的 办 学 定 位 深入 贯彻 落实科 学发展 观 ,全 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 针。坚持社会 主义 办学方 向 ,大力推进 文化传 承创新 ,遵循 高等职业 教育规律 ;坚持 以服 务 为宗 旨 ,以就业 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坚 持 以提高质量 为 核 心,以合作 办学、合作育人 、 合作 就业 、 合作发展 为主线 ;坚持 育人 为本 ,德 育为先 ,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抓好 改革 ,办 出特 色 ,全 力 打造 高职院校 的强劲 品牌 。 二 、做 好 专 业群 建 设 学 院坚持 “ 立足河北 ,面 向环首都经济 圈,服务京津冀一体 化 ,开 设 与区域经济发展 和新兴产业群相配套 的专业 ,以实现农 村人 口城市 化 为 主题 ,工 、经 、管 、文协调发展 ,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培养 高 素质技能 型城市 建设专 门人 才 ,努 力把学 校建 成城 市特 色鲜 明 ,规 范 化 、数字化 、生 态化显著 的民办高等 职业 院校 ” 的办学定位 ,紧 紧把 握 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脉 动,调整和完善 了专业设置 , 形 成了计算机应 用 技术 、计算机 网络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电子信息 工程 、电子商 务 、工 程造价等多个专业 ,形成 了与 区域产业集群 配套 的专业群 。 三 、 以就 业 为导 向 ,优 化 专 业教 学方 案 学 院 自2 0 0 9年开始 ,引进德 国职业 教育 主流思 想 ,借鉴基 于工 作 过程系统化 的课程开发方法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 开发 ,召开专业 实 践专家研讨会 ,与企业行家深度合作开发课程 ,以工作 过程为导 向、以 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彻底改 革课程体 系,重 构人才培养方案 ,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 。 1 . 以基 本 素 质 和 职 业 能 力培 养 为主 线 开发 课 程 高职 院校培养人 才应该 以实 用 为 目标 的职 业能 力为 最终 目标 。此 外 ,为使课程贴近职业 岗位群 的需要 ,课程开发要 由学校 为主体 向学 校 与行业 、企业成为课程开发 的重要 主体 。 2 .课程 内容上要做到 以理论教 学为基础 ,重点 实施 实践教 学 理论教学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 内容,以 “ 必需 、够用”为度;实践 教学方面,要构建符合培养 目 标的、 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 的 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强化实习、实训、设计 ( 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3 、注重学生职 业资格 的培养 学 院坚持 以就业 为 导 向,围绕 提高学 生就 业竞 争力 ,推行 学历证 书 、职业资格证 书、英语等级证书 、计算机应用等级证 书的学生就业竞 争力建设机制 。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中,突 出学 生实践能力 的培 养 ,结合职业 岗位实 际,按照职业 岗位 的要求 ,把职业 资格标准 中要求 的知识与技能 ,融人相关课程 的教学大纲 中;二是将职业 资格证 书作 为 重要 的教学 目标 ,并将不 同类别 、等级 的职业资格证书 的考证纳人教 学 计划 。 目 前学 院能为学生提供多种职业技能鉴定资格 的培训服务 ,使 学 生毕业时能够与企业需求对接 。 4 .加 强精品课程 、高质量专 业教 材建设 ,提 高教 学质 量、改善教 学 效果 精 品课程是学 院办学水平 的重要标志 。几年来 ,学 院开展 国家精 品 课程 、省级精 品课程 、学 院精 品课程 建设 ,形 成 “ 三级 ” 精 品课 程 建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中捕 捉就 业和 发展 机会 , 实现 学校 、企 业 、学生 三 要 表现 在 专业 英语 及英 语 口语相 对 薄弱 ,专业 知识
者 共赢。 关 键 词 : 校 企 合 作 ;“ 单 式 ” 培 养 ;就 业 订
的实践性不 强 ;沟通技巧 、维修 技能、装配技能的欠 缺 ;商务礼 仪 、国 际商法 知识 的不足 。
但 服 务 技 能差 ;服务 人 员缺 乏综 合 维 修 装配 技 能 , 养方 案 。本 次培 训班 的成 功 启动 标志 着 校企 合作 又 服 务技 能单 一 ,多数 服务 人 员只 能从 事一 种产 品服 迈 出了坚实 的一 步 。 务 ;服 务人 员对 服务 网络 的管 理知 识 了解 较少 ,不 “ 订单式 ”合作培 养海外服 务工程 师是洞察 市场 能很 好地 指导 服务 网络规 范化 建设 ;服务 人员 数量 需求 现状 ,转变人才培养模 式 ,创 新学生就业方式相 少 ,不 能满足 目前 业务 发展 和 市场 开拓 的需 要 ;外 结合 的 结果 ,是 学 校和 企业 双 方共 同参 与 人才 培养 部 储 备服 务 队伍整 体素 质偏 低 ,出国服 务能 力急 待 过程 、方式灵活 、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从海外服务
田雷沃 重工与潍坊学 院再度携手 ,签署 了 福 田雷 沃
重 工—— 潍坊 学 院北 海 国际学 院海外 服务 人 才合 作
。培 训班 学员 由福 田雷沃 l 名在职职工和 1 服 务 人员知 识层 次 分布 不合 理 :老 服务 人 员维 培养协议
2名学 生组成 ,校企双 方共同编制合 作培 修技能高 、语言 能力 差 ,新服务 人员语 言相对较 好 , 潍坊学 院 2
0名毕业生 通过基本 头脚 ,呈 现 出较好 的 发展势 头 。维 持或 是发 展这 种 果 ,汽车技术服 务与营销 专业 4 良好 势头 ,对产 业 链上 下游 的整 合是 大 势所趋 。上 文化知识考试 、专业 技能考试 、英语 口语 面试等严 格 3名学生被 录用 ,多人赴海外开 展 游 将 着 重构 建 技 术 研 发 平 台 , 下游 可 以 整 合 配 件 的遴选 ,最终有 3 销 售 和 海 内 外 的 代 理 销 售 体 系 ,加 大 公 司销 售 网 工作 ,实现 了学校 、企 业联 手合作 、学生对 口就业 的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大高校和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路径。

本文将从什么是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培养模式等角度进行讲解。

什么是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导向为基础、多元化为手段、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市场需求导向、科学导向、人才培养导向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力求使学生在知识体系、思想方法和运用能力等方面达到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市场导向:强调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注重企业需求分析和行业前沿动态的综合分析,以产业匹配为目的,培养市场有为的优秀人才;(2)科学导向:重视学科前沿知识和学术研究,注重教师的学术积累和人才培养理论,以学科带动人才培养;(3)人才培养导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关注学生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以个人职业发展为目的,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双向发展。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模式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学科、人才导向的作用。

市场导向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科学导向则需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团队;人才导向强调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综合应用三种导向,推动发展三维教育,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展望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开始探索和实践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导向把握不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

因此,未来需要继续深化探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强劲动力。

3+1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生在大学学习三年,然后在企业或相关机构实习或工作一年的培养模式。

这种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并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

具体的3+1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在大学学习三年,完成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获得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这三年的学习时间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与企业或相关机构建立实习或工作基地,提供岗位和项目给学生进行实践。

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3. 学校与企业或相关机构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或工作的计划,并设立导师制度。

导师将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4. 学生在实习或工作期间,要接受学校和企业或相关机构的双重考核。

学校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而企业或相关机构要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5. 3+1人才培养方案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习或工作报酬,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

企业或相关机构也可以从中挖掘和选拔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总的来说,3+1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3 ) 出国、 出境 ( 4 ) 自 由职 业
( 5 ) 自主 创 业
于求” 和外部 经济环境 的恶化 , 其 问包 含着众 多深层 次 的原 因 , 就本人所见 , 高职沿袭普通高校学科本位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 没有 构建起有效的基于 高职 自身特 色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 从而 导致 高
( 6 ) 其他灵活就业 ( 7 ) 待就业 ( 8 ) 不 就 业 拟 升 学 ( 9 ) 其 他 暂 不 就 业 ( 1 0 ) 其他 ( 请说明 )
落实率 ( 第 l ~ 6项 )
9 . 5 2 7 . 8 2 . 3 2 . 1 1 . 5
6 6 . 3
( 一) 高职毕业生就业 的现状 据教育部 发布 的《 2 0 1 1年 全 国教 育事 业 发 展统 计 公报 》 ,
二、 高职人才培 养模 式以就 业为导 向的主要原 因 ( 一) 高职 毕业 生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逼
2 0 1 1 年 全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 2 4 0 9所 , 全 国高 职 高专 院校 1 2 8 0 所, 占普通 高校 总数 的 5 3 , 年招生 规模达 到 3 1 0多万人 , 在 校
教 育管 理
基 于 就 业 导 向 的高 职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研 究
张桂 云
摘 要: 随着 高等教育 大众化 以来, 大学生就业与 高校人才培养
如何应对 挑战 , 有利 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 更有 利于职业教育的 长期 发展 , 是摆在教育 工作 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
模 式 的 矛盾 就 更加 突 出, 要 解 决 这 一 矛 盾 根 本 出路 在 于 以 市场
学生近 8 8 0万人 , 占全 日制普 通高校 本专 科在 校 学生 的 4 7 ,

基于就业导向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就业导向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就业导向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例作者:李大军张佐钊贺惠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9期李大军张佐钊贺惠(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

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三重一高”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3*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C0317)。

*作者简介:李大军(1979-),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及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最新发布的《环境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报告(2013版)》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2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达到840万人,2020年将达到1690万人,环保产业未来的人才缺口巨大,这预示着环保类技术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

环境专业为何会“叫好不叫座”?这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浅论“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浅论“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 育课程 改革 的方向。“ 业导 向” 就 下人 影 , 克服厌学情绪 , 唤醒学生的多元智慧 , “ 宽基 础、 活模块 ” 模式 , 该模式将全 部专
才培养模式 的创新 是 目前 中职学 校广泛 使学习变得生动 , 技能得到提高。
关 注的热点 。本 文拟从三个方 面对 中等 职业教育 以就业 为导向的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进行探讨 。
针对性 , 就业教育 应该 强调“ 有限 目标 ” 称为活模块 阶段 ,其 功能是学生在选定 , 就业 岗位进行训练 ,为就业做技能方 面
般为两年 , 在有 限的时间 内, 对于素质相
近几年来 ,高校扩招引发普 高的扩 主要为劳 动力 市场输 送合 格 的劳动者 , 好模块后 ,针对相 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
业课程分为两个 阶段 ,第一阶段为宽基 础阶段 ,即教学 内容 针对具体 的职业 岗位 ,而是集合 了一 群相关专业所需 的 知识和技能 ,以期 为今 后的转 岗和继续
“ 业 导 向” 就 下
中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建构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特点
中等 职业 教育就业具有 典型 的职业 学 习奠定“ 知识 和技 能” 基础 ; 二 阶段 第
向” 2 0 是 0 4年全国职业教育 工作会议 的 实践 中渗透必要 的理论学习 , 更切合教育 有 以下特点 : 模式框架模糊 , 缺乏必 要的 主要精 神 ,这是国家对 中等 职业教育性 对象 的学习实际。 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 理论支撑 ;模 式的运行条件基 于理 想状
质和功能的最新定位 ,是我 国中等职业 业情境 中学习 , 才能消除“ 差生” 的心理阴 况 ,与 中等 职业 教育 现实相差 甚远 , 如
招 ,进人 中等职业 学校学 习的学 生绝大 不能 “ 包打天下” 。

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 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 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鸡西高校经济系以培育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培育同学解决现实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力量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核心竞争力,走产学研结合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和充分就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

为实现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鸡西高校经济系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究与实践,该专业202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

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究出能够达到毕业生全部就业并适合于我系进展的人才培育模式,即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模式,几年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办学成效。

一、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高职教育方针,坚持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办学力气,推行素养教育和就业教育;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为根本,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遵循高职教育进展规律,实施开放教育;加大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力度,构建敏捷多样的人才培育模式,探究新形势下就业模式的新途径,为企业培育大批高素养的经营管理特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该模式是实现充分就业人才培育模式胜利的探究与实践。

2.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在实施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时,我们主要坚持面对市场、适应社会需要和有用型、多力量全面培育两个原则。

学校要真正做到面对行业和地区办学,适应经济进展和就业市场实际需要,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育合格的高职人才并办出特色,就必需到企业中去寻求合作,开展调查讨论,了解快速变化的企业动态,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

二、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意义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详细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能弥补课本学问落后于社会进展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

二是它突破了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加学校人才培育方案和人才培育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者:李爽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0期[摘要]长春市农业学校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农业类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按需施教,实现了能力办学围绕经济建设转、专业围绕产业发展转、教学围绕岗位需要转。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发展、优化教学方案,建立高质量的院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走产学合作道路,加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就业指导,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75-01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一大批职业技术学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逐步驶入了快车道,长春市农业学校正是在这阳光政策的光照下,在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光辉的办学传统和辉煌的办学业绩,凭着以人为本、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在关东大地上茁壮成长,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成为吉林省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突出中职教育特征,确立以“应用”为主旨的办学思路。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二是专业设置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培养人才服务;三是课程设置按适合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四是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一、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充分发挥中职农业院校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和量,加强学科建设,使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积极加大农村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经营能手、管理能手等能工巧匠、现代新型农民和创业人才的培养。

他们不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精通,还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要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多面手。

3+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3+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3+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常见的高等教育模式,它通常指的是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前三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习或实践活动的教育安排。

这种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求。

在"3+1"模式中,"3"代表前三个学年的理论学习,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而"1"则代表第四个学年的实践学习,包括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

在实践中,这个"1"也可能被分配到整个学习期间的各个阶段,不仅仅局限于最后一年。

"3+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和优势包括: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职业技能培养: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 灵活性和适应性:这种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实习方向,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4. 实践反馈与理论学习:实践经历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

5. 促进就业: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建立职业网络,了解行业动态,提高就业机会。

"3+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紧密合作。

学校需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需要提供实习岗位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与创新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与创新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与创新前言当前的教育理念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向了注重能力培养与创新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而在实践中,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也需要不断创新。

其中,课程教学体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设计好的课程内容可以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论述了“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什么是“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先学习三年课程,然后在第四年进入用人单位或者企业实践学习一年的全日制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旨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

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是指将多种课程元素进行组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具综合性的知识技能。

在“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具体来说,这种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要素:1.通识教育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人文素养。

2.专业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

3.实践类课程。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创新类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虽然复合式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广泛应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现有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在这方面,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1.建立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与用人单位、企业和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2.引入新的复合式课程元素。

例如,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创新元素、在工程类课程中引入人文社会学元素等。

就业导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就业导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科技信息
就业身 向型会计人才培荠模 式的构建与实跬
曲靖 师 范学 院经济 与 管理 学院 荀关 玉
[ 摘 要 ] 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各级政府关注的 焦点 , 提 也是理论界研 究的热点, 深入研 究提 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对 于提 高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计 学专业 大学生的就业 竞争 力具有 十分重要 的理论 价值 和实践 意义。在深入 调查的基础上 , 根据社会对会计人 才素质 的要 求, 结合 会计 学专业特点 ,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 计学人 才培齐模 式, 进行 实践创新 , 面提 高了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 全 [ 关键词 ] 会计学 大学生 就 业竞争 力


手操作 能力 、 算机应用能力 、 计 利用财务分析等专业知识和T具进行综 合 分析的能力 ” 通过实验教 学 、 。 综合模拟 、 课程实践 、 专业 实习和毕 业 实习及毕业论文来提高实践能力。 二、 就业导 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社会对会 计人 才的要 求 , 结合会 计学 专业的特点 , 构建 了就业 导 向型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 主要包括 : ( ) 一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的总体框架 就业 导向型会计人 才培养模 式的总体框架为“ 五个一” 即“ , 确定一 个培养 目标” “ 、构建一个就业导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型” “ 、创建一个培 育体系” “ 、 建立一个资源平 台”“ 、形成 了一种运行机制” 。 ( 就业导 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的基本 内容 二) 1 . 导 向型 会 计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就业 依据党 政机关 、 社会 团体 、 事业单 位对会 计人才 需求 的跟踪 调 企 查, 特别是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 回访调查 , 在认真分析研究 的基础 上 对人才培养 目标进行 了不断 的优化 , 最终 界定 了就业导 向型会计人 才 的培养 目标 , 就业导 向型会 计人才是 中级 层次 的学科应用 型人才 。学 科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科知识深厚 、 技术技能扎实 , 具备一定 的科学研究 开发能力 的人才 。因此 , 们提出 了培养 学科 基础扎 实 , 我 综合素质高 , 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构建应用知识 的创新 能力 等复 合能力高的会计人才的培养 目标 。即培养具有扎实 的会计学 学科专 业 知识 ; 有较强的复合能力 , 具 包括具有很 强的专业知识 的应用能 力, 构 建应用知识 的创新能力 ; 合素质高 , 指会计职业需求 的综合素质 , 综 是 包括会计专业素质高和非专业 素质高 , 如英语素质 、 计算机素质等 。 2构建了就业 导向型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 () 1就业导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为 了实 现就业导 向型会计 人才 的培养 目标 , 我们 通过理论研 究和 社会需求 , 构建 了就业 导向型会计人 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就业导 向型 会计人才应具备厚实 的学科知识素质 、 熟练 的会计 工作 技能 、 较强的复 合能力 、 丰富 的实践 经验 、 彰显 的个性 特征五种能力 , 构建 了就业 导向 型会计人才 的学科知识素质模式 , 包括学科基础 素质 、 专业基础知识素 质 和专业 方向知识素质 ; 构建 了会计工 作技能素质模 式 , 包括 “ 记和 簿 对外报告 ” 技能 、 审计” “ 技能和决策 分析技能 ; 构建了应用型会计 人才 复合 能力 模式 , 具体 构建了学生 的学 习能力 、 问题 能力 、 专业 知识 的应 用 能力和应用知识 的创 新能力模式 , 构建提高 了就 业导 向型会计 人才 必须 的非专业素质 , 包括英语 素质 、 计算 机素质 、 普通话 素质等 ; 构建了 提高 应用型会计人才 的经历 、 经验模 式 , 提高学 生的经验素质 、 经历素 质和成果素质 ; 构建 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个性特征模式 。 () 2 构建 了就业导 向型会计人才培养平台 通过 多元立体培养 平台对学生进 行培养 : 主要 包括在传 统课 堂 中 完 成专业理论知识 的学习 ; 在课程 网站上与教 师进 行互动 、 流 ; 交 在会 计 手工实验和 ��

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8期摘要:在分析目前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行“三合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详细分析该模式的构建要素,重点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方法和途径。

“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索与实践将对高职院校五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构建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6)08-0080-04*项目来源:本文系2014年度中国职协立项研究课题《市场机制下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07)与2014年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2014/ 06/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小强(1971-),男,江苏盐城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技师分院机械系副主任,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范同华(1981-),男,江苏盐城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技师分院讲师,机械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管林东(1974-),男,江苏盐城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技师分院,高级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

收稿日期:2016-05-23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姚小强范同华管林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五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五模”专业)大多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为切实提高“五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模具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和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并开展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1],认为必须加快改革“五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五年一贯制衔接、实践教学着力岗位综合模拟、顶岗实习突出校企利益共振等层面,本文提出创新“五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观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三合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素质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有效转变,全面提高“五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一、人才培养规格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评价三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来说,这种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特定领域的工作;2.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情况;3. 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推动创新。

二、人才培养内容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知识教育: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推动创新。

4. 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人才培养途径为了实现以上内容,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取以下途径:1. 多元化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

2. 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应用。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掘人才并进行人才储备。

3.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力。

4.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促进。

5. 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产教融合下的“1234”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以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为例

基于产教融合下的“1234”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以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为例

基于产教融合下的“1234”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以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为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是现代化建设大业,而“器”则是先进的检测手段。

我国检测事业是在五十年代与航空航天事业同时起步的。

当时的从业人员大都已届退休年龄。

许多单位的检测人员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象,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对检测人员的需求。

预计到2020年,机械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万人,检测专业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属于小众学科,不会出现大热专业毕业生多而就业难的现象。

一、专业定位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成立于2008年,是江苏省焊接专业群主干专业,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家单独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是全国为数不多开设此专业的高职学校。

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既不属于大热专业又不属于机械制造领域重点专业,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且出特色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

依托我校企业办学优势,根据多方调研、走访、现场勘察等方式,我们将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定位为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为主体,主要面向高铁地铁等国有重大装备制造,辐射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压力管道安装等行业。

采用“三以三培养”模式—即以企业科学家为引领,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行业证书为抓手,培养从事“高大上”的设备操作工;培养能对产品进行理化测试工业技术分析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高认同企业文化的无损检测工程师。

致力于为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服务。

二、专业建设内容一句话:一个目标,两个突破,三项改革,四项重点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那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突破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的瓶颈。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改革;做好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三、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1)“433模式改革”—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经过调研和专家论证,立足“两个面向,三位一体”的中车职教办学理念,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从事产品检验及质量检测工作。

就业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就业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就业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支持,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索就业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首先,高校应当加强就业导向的课程设置。

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应当融入与就业相关的实践课程。

例如,通过举办实习、实习企业访问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另外,引入职业规划和创业就业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并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校应当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

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提供创业导师和创业投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创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并获得一定的创业支持。

此外,高校可以建立创业园区和创新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空间和资源。

这样的措施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第三,高校与企业之间应当加强合作。

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动态,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而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将更加贴近实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此外,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就业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政府可以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补贴制度,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预测,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需求,为高校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政府的支持将为高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创新创业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坚实的支撑。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研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研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研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种改革模式旨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实社会对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仅凭理论知识难以胜任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参与实践,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与企业脱节,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这是因为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授课,提供实践机会,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实社会对员工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这些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是一种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1+1+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业 的 岗位上 ,在 毕业 之 际能顺 利 找到 专业 对 口的工
1 )。该 模 式 是经 过 多 年 的实 践经 验 ,最 终 取 其成 功 的部 分 ,去其 失败 的环 节提炼 而 成的 ,该模 式具
作 。高职 院校作 为高等学校 中学历层次偏低 的学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9 — 1 1
近年来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 的本 科 生甚 至研 究 生 无 法 实 现 “ 专 业 对 口 ” 的就 业 ,更 不用说 高职院校的大专生 。在就业形势相 当严 峻 背景 下 , “ 毕业= 失 业 ”成 为社 会 关 注 的 问
题 。而 同时又 存在 一个 奇 陉的现 象 ,社 会 上仍 然存 在 用人 单位 招聘 难 的 问题 ,每年 都有 用工 短缺 的事 情发 生 。究竟是 什 么原 因造 成了 招聘 和就 业供 需关
系不相 一致 的 矛盾 呢?探 讨 其原 因 ,主要 是 因为毕
校 ,在不能以学历取胜时 ,更需要密切结合社会需
要 ,培 养适 应社 会需 求 的毕业 生是 高职 院校首 要解
决的问题[ 。


“ 1 + 1 + 3 ”人才培 养模式 的提 出
为 了培 养 出适应 社会 和 用人单 位 需求 的 高技能 大学 生 ,江 苏 省连 云 港 师 专营 养 与食 品 卫 生专 业
培 养 的 大 学 生 能够 将 所 学 知 识 和 技 能 用 在 未 来 就
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 “ 1 + 1 + 3 ”人才培 养 模 式 ,即 :一个 导 向 :以就 业 为导 向 ;一 个 引
领 :以大 学 生实 践 创 新 训 练 计 划项 目为 引领 ;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September 2013, Volume 3, Issue 3, PP.122-128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 Students TrainingM ode of “Three and O ne” Based on Job GuidanceLanhua Zhang#, Min Feng, Peng Zheng, Wuli Song, Zhongdong Han, Hua Ma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6, ChinaEmail: acm_ict@AbstractIn order to relieve the job pressur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duce the supply and demand ga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solve the job difficulti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mprov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s recruitment has been analyzed by means of survey, based on which the three and one talent training mode with convergence study at first and then distributary training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mode,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students’ abilities of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adaptation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operations and shorten the requirement difference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With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raining under the three and one talent training mode adopted by school, the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got their suitable requirements. The students’employments and enterprise’s feedback results imply that three and one talent innovation mod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job objectives and enterprises talent requirements.Keywords: Job Guidance; Three and One; Distributary Train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基于就业导向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张兰华,冯敏,郑鹏,宋吾力,韩忠东,马华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摘要: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缩小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对就业问题中供需要求的差距,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我们根据调研结果分析造成学生择业难、企业招聘难的因素,提出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培养的“3+1”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企业与学生之间的需求差距,通过校企联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训练,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无障碍对接。

学生就业和企业反馈结果说明“3+1”人才创新模式的探索符合高校学生就业目标及企业用人需求。

关键词:就业导向;“3+1”;分流培养;专业培训引言伴随着高校扩招及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扩张带来的作用是双面性的,在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

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和载体来讲,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高校、学生以及家长面前最大、最直接的问题。

*基金资助: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0LC59);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20101403)。

对于已经形成的复杂局面,社会、高校、教师以及教育界都在积极的寻找解决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国家教育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各教育机构结合社会的需求及地方的优势,创新性的提出了众多具有应用前景的人才培养模式[1-7],作为就业关系的对象双方,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出发,寻求缩小双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企业招聘难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好就业、就好业也是学生在选择高校时最为关注的焦点,不论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哪个层次的大学生最终会走向社会,因此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是决定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获取所需人才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以往学生就业以及企业招聘不同的是,双方就就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已经从企业逐步提前到学校,因此在高校教育的平时和最后阶段不得不单纯的从理论教育转变到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便顺利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实践教育,所以在高校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是必要的[6-10]。

1高校学生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的性质伴随着学校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改变,综合性的高校逐渐替代了专业性的高校。

在众多高校中,社会的发展、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专业的增加与交叉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舞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资料,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高等教育和社会就业来讲是一个上升的阶段。

但与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形势却是越来越严峻,很多高校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的现状,特别是对于某些专业的学生,就业所带来的职位、经济、环境以及专长发挥等生活因素与接受的高等教育期待的结果千差万别,每到毕业阶段,就业市场人才爆满、无法就业大量学生选择第二次学习或考试、高校真正的一次性低就业率等问题特别普遍,因此出现了大量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失业人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在很多高校大学生以及家长心里,就业就是失业,高校教育不是就业的途径以及教育无用论等观念已经影响了在校学生,甚至是周围低年级的学生和家长群体。

虽然从国家、学校以及教育者都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1-10],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找好工作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

基于以上就业现状,我们利用假期设计了各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调研报告,结合本校学生的就来现状和调查问卷、走访以及相关部门及网站的数据统计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形成的因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政府及学校外在的因素:首先,中国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扶持为各个级别的高校提供了支持,各个层次及高校的扩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但是从就业需求角度看,企业的发展远远跟上不高校扩招的脚步,各个企业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形成反差,特别是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与高校毕业的增长不成正比。

其次,从就业需求和结构来看,各个省市人才市场的信息及功能滞后,社会人才市场信息的供求矛盾以及落后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片面性,就业意愿集中的矛盾突显,包括就业地区及企业结构、专业层次及结构等。

再次,结构及制度不完善,使得政府、学校及大学生就业市场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及引导机制,特别对于落后地区和参差不齐的高校建设水平,产生了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等问题。

最后,作为学生的主战场,学校在教育和实践教学上存在着薄弱环节,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以及对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在就业环节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漏洞;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完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就业来讲,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具有更实际的作用,但重视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念与宣传上,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

2、招聘单位的因素:首先,众多企业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都从自身的效益出发,在人才济济的今天,直接把人才培养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接轨过程完全抛给了高校,没有从整个企业的人才结构和建设出发,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愿意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和投入,一味的追求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技能,希望新进人员最好能够马上上手,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上岗即工作”的基本要求,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其带来的后果便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高代价寻求实习机会,甚至放弃日常理论学习,以在公司或企业的实践作为重点,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后果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学校和教师难于管理学生,理论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荒废了学业,过度追求实践,就算在将来谋得一席半职,由于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上升的空间和本身的素质大大折扣;对于企业来讲,虽然满足了一时的需求,但对于整个企业文人化、能力以及实力的提高均得不偿失,只能通过不断的招聘更高人才来解决,所带来的后果便是与员工的矛盾加深,形成员工不稳定,易跳槽的现象,企业也难于形成稳定的团队和组织。

其次,有的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为了获得竞争和面子,提高职工层次,过分关注文凭。

由此低文凭的员工容易波动,高文凭的员工又怕更高更新的人才竞争,因此企业的人际关系和人事管理矛盾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