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创新教学设计(一)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一、重点难点1.重点各类银行的职能2.难点银行的体系和职能二、教学方法本框介绍的是各类银行的性质特点,学生较易发生职能上的混淆,因此,采用对比的方法,较能鲜明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便于掌握。
同时可采集部分资料,给学生加以介绍,加深对有关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比较导入法问学生见过“中国银行”没有;见过“中国人民银行”没有二者是不是一家银行如果不是,那它们有什么区别有关内容就是本框所讲的。
引出本框内容。
2.复习提问式为了使导入新课做到承上启下,可采取先复习再导入的方法。
设问:银行的含义是什么银行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对其内容的回答,进一步指出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见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那么我国银行是怎样分类的各自的职能怎么样这便是第二框的主要内容。
3.直述导入式本框题的基本内容是讲银行的主要职能,根据第一框题的内容,已经大体介绍了银行的基本业务。
所以本框题就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做的具体工作入手,引出这些具体工作不是某一家银行所能承担的,而且同是贷款,像三峡工程、工商企业或农村居民个人,情形也是不一样的,这就直接引出了了解银行分类及其职能的必要性。
主体内容教学1.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讲清一点,我国现阶段银行分类和依据是按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2.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然后完成以下表格:投影表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上表,教师加以总结。
投影资料1:中央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无论是银行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中央银行的设立,使得政府拥有了一个管理全国金融机构和货币金融活动,从而能有力地贯彻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权力机构,所以,人们常把中央银行称为“银行的银行”。
投影资料2:商业银行是我国在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中由过去的专业银行改变而成。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教案模板七篇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教案模板七篇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教案模板篇1一、总体思路以课程标准、省颁的《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以社会热点、重大实际问题为素材,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复习课模式,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能力。
具体讲:1、以培养考生的学习方法为根本。
考能力知识是基础,而获得知识和能力,方法具有根本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高中生来说,应把培养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摆在最突出的位置,高考中这失分那失分,根本原因是学、练、考不得其法。
2、以全面培养素质为目标。
指导学生以全面的联系观点抓学习,在学习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开展身心保健活动,又以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促进文化学习兴趣与效率的不断提高。
3、以考生为主体。
考试中取得成功取决于考生自己,讲方法、练素质,也取决于学生积极性,在政治课教学复习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地抓好复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总之,要引导学生抓住根本,把握方法,跳出题海,提高效率。
二、具体设计1、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基础能力过关。
①目标:根据学生实际,依纲据本,系统全面复习高中政治高考考点,逐一落实,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参与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
②措施:第一: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模块安排按单元从考点、重难点、易混点、典例分析、讲练结合、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第二:一定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本夯实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文综考试下的政治试题基础性非常突出,漫画取材于课本,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可适时采取默写和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第三:加强学法指导,重视训练学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尤其加强探究题、评析题的解题技巧训练。
第四:继续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把时政学习常态化,“化整为零”。
高中政治选修三1第1章第1节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
11.1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与分类:创新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含义。
2.解释与论证:创新思维的特征3.预测与选择:创新思维的条件。
4.辨析与评价:新出现的思维未必是创新思维【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创新思维含义及特征。
2.公共参与:通过理解创新思维的条件,创新思维的过程,树立创新思维意识,自觉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重点】创新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含义、创新思维的特征及条件【教学难点】理解新出现的思维未必是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一组图片思考:司马光和用吸管喝水的乌鸦运用了怎样的思维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创新思维新课讲授议题一:什么是创新思维?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升国旗》在升旗仪式中,常发生升旗速度与奏唱国歌不同步的情况。
一位中学生想:如果按照国歌的节奏在旗绳上划定一些间隔,再在各个间隔上填入与歌词相对应的数字,升旗时一边拉绳,一边看旗绳上的数字,就可以做到升旗速度与奏唱国歌同步了。
探究问题:这位同学的想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这位中学生在升旗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属于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1.什么是创新思维?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创新思维的条件(1)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中学生在升旗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属于创新思维。
(2)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
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精华和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论的精华的基础上的创新(3)就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中既有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逻辑思维活动,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活动;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
高中政治《1国际关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1国际关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设计一节高质量的高中政治课程,主题为《国际关系》。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全面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重要原则以及国际组织的作用等内容。
二。
教学目标1.了解国际关系的概念和内涵;2.掌握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点;3.理解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国际事务。
三。
教学重点1.国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原则;2.国际组织的类型和职能。
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部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20分钟)1.引入:“国际关系”这个词你听过吗?你对它有什么理解?2.解释国际关系的定义和内涵;3.分析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部分:国际组织的作用(25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组织的概念和分类;2.分析不同类型国际组织的职能和作用;3.举例介绍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问题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与讨论(25分钟)1.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国际问题案例;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该案例中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的作用;3.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和理解国际关系的定义和原则;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国际组织的作用,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合作研究和思维碰撞。
六。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2.讨论和解析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分析国际问题和国际组织的作用;3.研究成果: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七。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国际问题的研究和报告,或者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和讨论。
八。
教学资源1.课本《高中政治教材》;2.多媒体投影设备。
以上为《高中政治《1国际关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安排,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到您!。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5.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1、课标要求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教材内容①特点: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在第一框题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着重探讨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文化创新中要避免的两种错误的倾向。
教材知识结构清晰,三个目题内容与框题的关系一目了然,举例典型,问题设置合理,利于学生探究。
但如果把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单列为一个目题,把两个重要途径合为一个目题,再加上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作为第三个目题,可能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
②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③难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二)主观依据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明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②能力目标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辩论,产生智慧的火花;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以“孝”文化为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音乐、美术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教学方法①教法:情景探究式教学方法、辩论法、辅之以必要的讲授法和谈话法。
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化”、“体验化”、“主体化”。
高中政治教案【优秀5篇】
高中政治教案【优秀5篇】篇一: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学目标1、阅读课本P43,找到并说出政府的含义和具体要求,能够在合作探究和选择题中做出正确判断,准确率达90%。
2、阅读课本P43-44,找到并记住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能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依法行政的意义。
3、阅读课本P44,找到并说出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及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和防止决策失误的措施,能在合作探究和选择题中做出准确判断,准确率达90%。
4、通过演讲,能够培养自身的法治和责任意识,感悟政府的依法行政,自己也能为其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难点1、政府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2、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学过程1、自主回答预习检查问题:⑴依法行政的含义——针对学习目标1⑵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针对学习目标1⑶权力行使的环节——针对学习目标32、情境导入:观看《投其所好》的反腐题材的小品,感悟出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不能滥用,应该依法行使!3、问题探究一——针对学习目标2⑴探究问题:暴力执法泛滥下去,会有什么危害呢?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⑶展示内容:小组1展示:暴力执法泛滥下去,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人权。
小组3展示:暴力执法泛滥下去,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不利于树立政府的威信。
小组5展示:暴力执法泛滥在全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推动全社会尊法重法守法。
⑷师点拨:各组展示地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公民、政府、法制建设。
4、问题探究二——针对学习目标1⑴探究问题:分析三组镜头分别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个具体要求?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⑶展示内容:小组2展示:第一组镜头体现了合法行政。
小组3展示:第二组镜头体现了程序正当。
小组6展示:第三组镜头体现了权责统一。
5、问题探究三——针对学习目标3⑴探究问题——材料中政府是如何决策的?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⑶展示内容:小组4展示:“通过网络调查、走访社区等形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民主决策;小组6展示:“聘请专家对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体现了科学决策;小组8展示:“政府法制部门要负责对决策内容进行合法评判”体现了依法决策。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高中优秀政治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优秀政治教学设计方案5篇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
接下来是关于高中优秀政治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优秀政治教学设计方案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
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一)价值的含义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作者:马鸿昌来源:《广西教育·B版》2021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论述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教学设计的途径,提出在内容选择、形式创新、组织优化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创新,注意突出活动的探究性、序列性、对接性和延伸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活动条件,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活动课程创新设计【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6-0067-02高中政治课程核心素养包含诸多内容,教师要创新课程内容设计,推出丰富的实践性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为学生带来更多体验和思考的机会。
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设计要凸显探索性、可操作性、对接性和延伸性,因此,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积极推出主题讨论活动、案例解析活动、观察连线活动、调查实践活动、信息交互活动等,强调课内课外对接、线下线上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要,进而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组织主题讨论活动,启动生本学习思维政治学科活动设计需要议题的支持,教师要精选活动主题,确保活动有明确的目标。
特别是主题讨论活动,教师还要做出有序规划,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选择主题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梳理:第一,梳理教材内容,从“教学提示”中选择活动主题,确定议题方向;第二,结合教辅材料选择议题,从教学对接角度展开思考,将教情和学情做对接处理;第三,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搜集相关议题,丰富活动主题。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国家建设、社会生活活动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然后出示主题活动任务:我们都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是基本权利和义务,请自行成立合作团队,围绕“垃圾分类好处多”的主题展开小组讨论,大家献计献策,为垃圾分类提供更多方法,以提案形式呈现出来。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全国高中思想政治素质课程一等奖教学设计价格变化的影响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化的含义,并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评价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学生研究目标的要点:1.知识目标:了解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之间的一般规律。
要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了解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理解替代品和补充剂的含义。
◎了解商品价格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能力。
◎运用商品价格变化影响消费者需求的相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根据商品价格变化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
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进步参与经济举动的实践本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变化,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三、学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是学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讨论和探究教学法是主要方法。
课程计划设计-同学们,我们都在经济生活中,时刻感受着生活价格的变化。
1的影响。
不久前,学生们利用周末做了一份关于物价上涨对居民糊口影响的调查报告。
学生们构成操演小组,或者观光大型超市,或者走进居民家庭,或者采取访谈、成绩单、问卷等形式。
调查城市居民。
基于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将向大家展示两个更具代表性的调查报告:(1)调查对象:超市员工物价上涨的影响:①肉类贩卖的下降。
(2)鸡蛋和海鲜贩卖增长。
(3)大米、面条和蔬菜的贩卖变化不大。
(4)特价期间销量增长。
(2)调查对象:行人和物价上涨的影响:(文字记录)①不能加油或吃肉。
2)月支出增加,但必须购买食品,一些有价值商品的消费减少。
(3)私家车使用量减少。
4)用海鲜和鸡蛋代替猪肉,尽量用电器做饭。
(5)跟着价格的上涨减少商品的购买。
【教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课第二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预习、巩固,识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政治生活关心,但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因此,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难点: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代的中国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现代的中国有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改变了中国。
新四大发明的全世界走红,说明我们国家在鼓励、引导、促进创新这条路已走上正轨。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改变了中国,影响着世界。
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可以预见中国以后也会继续创造更多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发明”。
新课教学:(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一说:你熟悉的手机品牌有哪些?篇一:科技华为与创新中国探究一:以“通信业巨人”华为为例,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篇二:管理华为与中国道路思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华为的分配模式?探究二:如果你是公司员工,你更愿意现在拿高薪还是拿股权?说说你的理由。
10.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思维导图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2.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设计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体验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2.思维能力:高中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创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待培养。
3.情感态度: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创新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创新难度和挑战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信。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适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3.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3.目的:加深学生对创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认识到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
6.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参加一项科技创新竞赛或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1.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
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讨创新的意义、特点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4.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创新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要求撰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3.开展小组活动,每组设计一个创新性项目,旨在解决学校或社区的实际问题。要求项目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项目成果以PPT或展板形式展示,并进行简要汇报。
4.深入了解一位科技创新领域的优秀人物,学习其创新精神和方法,撰写一篇人物传记,不少于1000字。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掌握创新的概念、意义和特点,认识到创新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1.理解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观点,认识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下教学过程,实现这一目标:
《第十一课 1 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
《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了解创新思维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创新思维的特征,如奇特性、灵活性、批判性、综合性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案例,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2. 设计教室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 准备教学PPT,以便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 预计教室时间:45分钟。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一些创新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2. 讲解创新思维的含义:通过诠释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观点。
3. 讲解创新思维的特征:列举创新思维的五个特征,如奇特性、批判性、灵活性、新颖性和实践性,并诠释每个特征的含义和表现。
4. 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创新思维训练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关于环境珍爱、社会公正、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讨论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5. 分享与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思维体验和效果,与其他同砚交流学习。
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拓宽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6. 总结与评判: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判。
评判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判相结合的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7. 作业安置: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创新思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款新型环保产品、提出一项教育改革方案等。
高中思想政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10.2 创新是引领开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高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有差距。
哲学是抽象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哲学术语、今本概念、原理、方法论学生理解不透,容易混肴。
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的社会生活并不丰富,只是单一的学习生活,对于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抽象的哲学术语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讲解、记忆,待学生有一定的哲学知识根底后,需要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变化并借助哲学思维,才能有直观的认识。
总之,哲学不是靠几个哲学术语、几个哲学原理就能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的。
更重要的靠他自己的社会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材分析《创新是引领开展的第一动力》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第二框题,该局部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和核心之---,这局部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辩证法的知识,树立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框主要谈创新的哲学根底,一是辩证否认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这二者都是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本框则从实践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这两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学情分析①本班学生根底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知识理解能力较弱对老师的依赖性大。
②通过前面哲学的学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但由于本框内容比拟抽象而且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较为吃力,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在具体事例的推导中生成知识。
因而本课联系生活更好的引导学生。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知识素养:通过预习、稳固、识记创新是引领开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开展2.能力素养: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树立创新意识,理解国家和党的关于创新的政策五、教学重难点重:创新是引领开展的第一动力难:树立创新意识六、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七、教学流程环节一:复习导入环节二:自主学习展示材料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四大创造,新四大创造,生活中的航天技术。
【高中政治】人教政治必修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王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框内容通过分析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基本观点。
承接上一框题内容,谈了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说明了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二、学情分析本框内容难度不大,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加之学生在前一框对创新相关知识有所学习,所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学生能掌握本框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掌握创新的哲学依据。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习结合实例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以及利用创新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的哲学依据。
难点: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情景引入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看音乐视频,引导学生发现演奏乐器创新之处,激发学习学习兴趣并由此引入新课。
(二)展示解读学习目标PPT呈现学习目标,并简单解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
(三)发现创新,做好铺垫带领学生一起寻找身边的创新的事物,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提供材料准备。
(四)合作探究,理解知识【探究一】结合身边创新的事物,说说创新对社会有何作用?步骤1: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
步骤2:小组合作探究谈论3分钟。
步骤3: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结果与教师及时点拨。
步骤4:教师简单总结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探究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新有哪些哲学依据?步骤1:小组合作探究归纳3分钟。
步骤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结果与教师及时点拨。
步骤3: 教师简单地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角度总结创新的哲学依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5.2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以文化创新助力社会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文化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习惯。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文化创新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创设开放、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1.回顾文化创新的途径,强调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强调文化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文化创新现象,积极参与文化创新实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文化创新途径,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至少三种文化创新现象,分析其创新点及产生的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下节课分享。
3.强化师生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文化创新的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外来文化如何本土化?”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鼓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讨,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3.现代文化创新:分析现代科技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如网络文学、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文化形态的诞生。
高中政治《影响价格的因素》的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影响价格的因素》的创新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以关注学生自身发展和个性需要为指导思想,不仅让学生学到经济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参与现实的经济生活,让他们能用其所学,解其所惑,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培养自主创新型实用人才,本教学设计主要以情景创设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体验,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目: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本框主要给学生介绍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明确日常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原因,本框既是对前一课内容的承接又是下框内容得以展开的基础,在本模块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所以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但是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案一等奖1、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案一等奖一、教学设计说明:作为政府权力行使的三个环节之一的执行环节——依法行政,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本节设计主线是让学生通过两段情景材料谈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这种做法的认识,探究对政府的这种不作为对人民群众、对政府自身、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加深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提出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管理水平以及政府如何做到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主要内容是学习依法行政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如何科学民主决策等。
二、研讨主题:新授课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
三、课堂评价:1、学生参与度:由于学生已在前一天晚上对本课的自主探究学案做了预习,因此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
2、问题设计:设计编排合理,在课本基础上对梯度思考有所改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所提高。
3、教师引导:新课导入自然顺畅,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向纵深发展。
4、课堂对话:教师富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融洽。
5、知识落实:梯度思考回答问题合理,正确性高。
注重知识的落实与巩固。
学生记忆较快。
6、总体评价: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较好,识记熟练,探究问题的意识较强,但学生探究时的问题引导有偏离主题的现象。
四、课后反思:1、成功之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情景导入,课堂自然顺畅,学生巩固落实较好。
最后知识体系构建符合本课的主旨。
2、个人特色:自主学案编排合理,导入自然。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课堂互动效果好。
3、存在问题:课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虽有探究意识,但学生小组在探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探究过程中,探究任务没有想纵深发展,不能很好地体现难点突破。
4、对研讨主题的反思: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事先一定要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讨论的时候,必须要有重点,有针对性。
2、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案一等奖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