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1、传播的五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

2、传播的类型: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3、传播学诞生于:美国。

4、战争时期:①一战时期(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无线电通讯,报纸,传单;②二战时期(轴心国阵营:德国、日本、意大利;同盟国阵营:英、美、苏、中国、法):电影,广播。

5、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①接触媒介,获取信息;②解读媒介,批判的接受媒体信息;③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6、传播学诞生标志的书籍及作者:《大众传播学》,施拉姆。

7、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8、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9、大众传播者的特点:群体性,专业性,机构性。

10、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因此,他们被称为“信息的把关人”。

①广义:涉及传播活动的机构和人都是把关人;②狭义:参与大众传播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员等。

11、影响把关人的传播行为的因素:①政治原因;②经济原因;③社会、文化原因。

12、大众传播中,可不可以没有把关人:13、网络传媒出现以后,把关人的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14、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新闻性、娱乐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5、符号的特征:①信号(因果关系,自然符号);②象征符(人所特有)。

16、符号类型:①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语言,文字);②非语言符号(物体、体态、伴随、时空语言符号)。

17、副语言:是指语言系统中音质、音量、音色、音调、节奏、声音、速度等声音因素。

18、类语言:是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符号系统,包括言语交际中的咳嗽、呻吟、叹息、嬉笑声等功能性发音。

传播学要点

传播学要点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信息:信息就是可以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两次不确定性之差”)3.客观世界的三大组成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4.传播的类型及其特点:5.传播学产生的外因:1、政治美国选举2、经济市场经济模式3、军事两次世界大战4、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引发的社会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6.传播学产生的内因:1、实证主义2、信息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3、新闻学7.四大先驱与施拉姆8.两大学派:经验学派(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便能够消除社会矛盾,把传播看做是控制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批判学派(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在本质上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2.语言符号的特点:(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却是动态的——静止性(2)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有限性(3)语言是抽象的——概括性3.语言的误用:(1)语言概括层次的组合——死线上的抽绎(2)语言概括阶梯的差异——误认为同一(3)语言的渐变性——估计极端化(4)语言的主观倾向——潜意识的投射4.非语言符号的主要类型:A. 外貌与衣着B.表情与眼神C.姿态动作D.触摸行为E.空间和距离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还受这些影响:①传播者的意义;②受传者的意义;③情景意义。

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五次传播革命一、语言传播革命恩格斯: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

语言的特点:①人类语言有超载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②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③人类语言具有经济性;④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在大一传播学学习中,有一些必背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传播学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起源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与传媒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信息的发送、接收和传播过程。

传播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符号、媒体等。

传播学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动方式,包括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扩散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媒介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取信息时依赖于不同的媒介渠道,媒介的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媒介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于信息的认知和解读过程,个体的认知水平、态度和信念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传播。

这个理论对于了解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1.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其中包括信息的发起、接受和传递。

群体传播不仅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2.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于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媒介效应可以是积极的,如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是消极的,如产生偏见和误导。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机构和组织,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

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社会观念塑造的作用。

四、传播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技巧1. 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传播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手段,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了解群体和个体的传播行为和态度。

2.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来研究特定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以人类社会中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为研究对象,涉及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传播方式。

传播学源自美国,最早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提出并形成系统。

传播学早期着力于新闻媒体和广播电视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信息传播、国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个领域。

传播学不仅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规律,还关注传播技术和传播效果,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源期、形成期、创新期和多元化发展期。

起源期是指传播学的初期阶段,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代表,主要研究新闻、广播、电影等传播媒体。

形成期是指传播学逐渐形成学科体系,以50年代至70年代为代表,出现了以拉斯维尔·麦尔等人为代表的传播学重要思想和理论。

创新期是指传播学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期,以80年代至00年代为代表,出现了符号学、认知传播学、后现代传播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多元化发展期是指传播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以21世纪至今为代表,涉及更多的领域和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三、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代表作品有拉斯维尔·麦尔的“媒介感染”理论、保罗·拉托尔的“媒介是信息”论等。

2. 传播过程理论:传播过程理论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方式,主要关注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加工过程。

代表作品有沙农与韦纳的传播模型、宾厄姆的媒介效应理论等。

3. 传播媒介理论:传播媒介理论是研究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关注媒介的特点、功能和效果。

代表作品有麦尔的媒介感染理论、哈维洛克的媒介地域理论等。

4. 传播符号理论:传播符号理论是研究传播符号的含义和作用,主要关注符号的符号化、解码和再编码过程。

代表作品有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墨特的符号交互理论等。

传播学概论相关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相关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相关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播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结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解析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介、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以及信息内容等。

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行为、传播效果等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以文字、书籍、信件等为主要媒介。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革新,使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更加广泛。

20世纪初,传播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

20世纪40年代后,传播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流行文化理论、媒介效果理论、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等。

同时,新媒体的兴起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对象。

三、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介和渠道中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2.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包括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力,对信息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3.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反应,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响。

4. 传播行为:传播行为是指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信息选择、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等。

传播行为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四、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传播效果理论、传播认知理论、传播行为理论、传播情境理论等。

1.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全版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全版

知识沟假说
• 获得信息多少与学历经济地位有关 • 原因1、传播技能差异 • 2、已有知识存储量差异 • 3、社交范围差异 • 4、信息选择性因素 • 5、大众传播的性质
宏观效果理论
•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的影响是 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大 众传媒的影响是一种强效果 • 代表性成果 • 议程设置 • 沉默的螺旋 • 知识沟 • 培养分析
议程设置功能
• 麦库姆斯和肖 •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 公众设置“议事日程” 的功能,传媒的新闻 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 以赋予各种“议题”, 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影响人对周围 世界大事即重要性判 断
大众传播定义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运 用现代化大众传播媒 介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 为对象 而进行大规模 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 1、传播者是专业媒介化的组织,点对面,可以大 量制作,复制和发送信息,并能有效的保存信息 拼接特定和先进的传播媒介 • 2、传播对象广泛、分散、匿名 • 3、传播内容公开 • 4、单向性很强,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 霍夫兰 • 说服效果研究(控制 实验法) • 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信源、方法、技巧) • 引进心理实验方法进 传播学、解释传播学 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 性、为否认早期子弹 论效果观提供重要依 据
• 施拉姆 • 创立传播学科、传播 学之父 • 亲自建立传播机构 • 报刊的四种理论(集 权主义、自由主义、 社会责任、苏联共产 主义) • 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 括(政治功能,经济 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沉默的螺旋
• 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 过程 • 意见表明和沉默扩散 的社会过程 •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意见环境”来影响 和制约舆论 • 舆论观 效果观
培养理论概要

传播学知识点重点

传播学知识点重点

1、积极的受众:被动的受众: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一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

3、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3、有限效果论时期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4、大众社会理论:1、根本论点: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5、大众传播的科学研究视角1、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6、有限效果视角: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7、精英多元论: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8、新马克思主义: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9、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中推行的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10、文化批评:关于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11、社会符号学理论: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12、媒介素养: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讯息的能力13、第三者效应:我们没那么容易被影响,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确信其他人会更容易被媒介影响14、大众社会理论1、时间:19世纪晚期2、概述: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3、媒介通过对毫无防备的“普通”人的影响,破坏着社会秩序,是一种腐化堕落的影响力4、其最根本的观点是媒介对传统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破坏作用,为了避免破坏,必须采取办法恢复旧有社会秩序或建立新的社会秩序5、评价:这种观点过于夸大媒介迅速破坏社会秩序的能力,没有考虑到媒介的威力最终还是取决于受众对他们的自由选择6、缘起:大众社会理论是对黄色新闻实践的回应:反对迅速成熟且高度竞争的媒介产业的不节制行为的理论7、大众社会理论家认为媒介毁掉了礼俗社会,鼓励了非道德的、软弱的法理社会的发展。

15、功能置换:当现有媒介的功能被更新的技术所代替,旧有媒介将寻找新的功能16、媒介产业重构的力量:1、技术的变化;2、内容的革新;3、消费者的需求17、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说:1、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社会力量,必须对媒介进行净化或者对它进行彻底重构2、媒介能直达普通人的大脑3、一旦普通人被媒介腐蚀,不良的且长期的后果不仅破坏个人生活,还会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4、普通人之所以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被从传统社会机构的关系中隔绝和孤立出来5、建立集权社会秩序就一定能够解决媒介引发的社会混乱6、大众媒介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总体衰落18、礼俗社会:又称为民间社会,指传统的民间文化。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3.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要素
2.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3.传播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三、传播效果与传播评估
1.传播效果的定义和评估指标
2.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3.传播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四、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
1.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
2.传播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3.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责任
1.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3.传播伦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策略
六、传播战略与传播管理
1.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传播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3.传播管理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
1.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挑战
2.跨文化沟通的特点和策略
3.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问题和解决方案
八、传播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
1.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设计
2.有效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3.科学论文写作的结构和格式要求
以上是传播学教程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我们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为今后的传播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深入理解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以上的总结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1.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信息、观念、价值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涉
及到传播者、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媒介技术发展、社会学研究影响、多学科合作等多个阶段。

3.信息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交互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模式是信
息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要素和互动方式。

4.传播理论:包括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依附理论、社会认
知理论、框架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等。

这些理论系统地解释了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不同方面。

5.传播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是传播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特定
问题。

6.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增加。

7.传播的影响: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受到传播的
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社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塑造和传播的文化的影响。

8.大众传播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
和观点,而新闻传播则是大众传播中特定领域的传播,即新闻传媒的传播。

10.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如保护隐私、真实报道等。

这些是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信息传播的本质、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的学科,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影响等各个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1.印刷术的发明和电报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学的起源。

2.传播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发展,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发展地区。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播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传播学派别和理论。

三、传播过程模型1.马斯洛的传统线性模型:源头→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

2.舆论导向模型:意见领袖/门户→传播渠道→公众。

3.交互模型:源头与接收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4.文化+符号-行动模型:传播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如文化、符号和行动。

四、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信息传播与接收: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2.意见领袖理论:指导性影响人群的关键人物。

3.媒介效应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4.种族主义理论:在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不平等与歧视现象。

5.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何建立和维持自我认同。

6.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传播。

7.传播伦理学:传播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五、传播学的应用方向1.媒体与传媒公司:如新闻机构、广告公司等。

2.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与公众的关系。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与信息传递。

4.教育与学术机构: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播学的影响。

2.国际传播学的发展: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

3.传播学与社会变革:关注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的大致整理。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因此以上内容只是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

对于进一步学习传播学领域,推荐进一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深入学习和研究。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涵盖了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1.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和目的,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2.传播过程:传播过程包括发送者、信息、媒介和接收者等几个基本要素。

传播过程中,发送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转化为能够被接收者理解的符号或信息单位。

接收者则需要对信息进行解码,还原成发送者所表达的含义。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传递信息的手段,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媒介对于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4.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内容、媒介选择、接收者特点等。

评估传播效果需要根据特定的目标和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

5.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原理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关人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和预测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和法规原则,如保护隐私、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等。

了解相关的伦理和法规原则有助于确保传播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以上是常见的传播学原理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理解传播现象和开展有效的传播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作为大一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者,以下是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信息、观念、态度等在人群中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1.2 传播的要素:传播包括发送者、媒介、信息、接收者和反馈五个要素。

1.3 传播的特点:传播具有双向性、选择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传播模式与理论2.1 传统传播模式:传播学经典理论包括拉斯维尔斯传播模式、五度传播理论等。

2.2 新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有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移动传播等。

2.3 传播学理论:如传播人际关系理论、认知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帮助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三、传播媒介与平台3.1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形式,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

3.2 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搜索引擎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在信息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媒介效果研究:通过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了解媒体的传播效果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四、公共关系与广告4.1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通过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来塑造企业形象和传递信息的战略性活动。

4.2 广告:广告是商业机构为了提高销售、推广产品和品牌形象而对受众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

五、传播伦理与法律5.1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研究传播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如真实性、隐私保护和诚信等。

5.2 传播法律:传播法律涉及相关法规和规定,包括著作权法、网络管理法和信息保护法等。

六、跨文化传播6.1 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6.2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常见的挑战,需要适应和理解。

七、社交媒体与网络传播7.1 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和分享信息。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充满活力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

对于准备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一、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它具有隐蔽性、内省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传播方式。

其特点包括双向性、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

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则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一模式明确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概念,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

(三)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受双方互动的结果。

3、适度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二、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点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传播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社会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下面将从传播学的起源、传播过程模型、传播效应以及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对传播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随着新闻、电影、广播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于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新闻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

二、传播过程模型1.传播者模型传播者模型关注的是信息的源头,即信息是通过哪些个体或组织进行传播的。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个人传播行为和组织传播战略,提出了传播者的角色和功能。

2.传播媒介模型传播媒介模型研究的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包括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社交媒体等。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传播效果。

3.受众模型受众模型研究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和影响,包括受众的特征、态度和行为反应。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过程。

4.双向模型双向模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还包括信息的解码和理解。

三、传播效应1.一致效应一致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当受众面临信息过载时,会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并加强这种观点。

2.增强效应增强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信息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公共议题上具有重要影响。

3.平面效应平面效应是指信息传播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效果差异。

传播学研究发现,不同的传媒对信息接受和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例如电视广告对观众的影响力较大,而电台广播对听众的影响力较大。

四、新传播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对传播学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新传播技术的知识点: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1,传播过程: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2,传播技巧: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传播: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她们所属的群体、组织、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总称。

4,大众传播信息:即新闻。

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5,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所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6,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7,人际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称亲身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8,传播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里、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9,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事指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10,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

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11,媒介:广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12,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或新媒介的出现,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讯息,引起社会变革。

13,控制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认为的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4,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判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效果以及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知识进行梳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个人内心的思考与反思)、人际传播(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交流,如朋友聊天、家庭讨论)、群体传播(具有共同目标或身份的一群人的交流,如工作小组讨论、社区会议)、组织传播(在正式组织中的信息交流,如公司内部的通知、会议)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报道)。

二、经典的传播学理论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指出传播过程由五个要素构成: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为我们理解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框架。

2、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会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让我们意识到传播并非总是完美无误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失真或丢失。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强调了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

三、传播的效果研究1、魔弹论也称为“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迅速而直接地影响受众。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受众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2、有限效果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受到受众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阿特.休尔的观点
1984年,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指出,“报刊的四种理论”是冷战思维的产物。

其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蕴含褒义,而“集权主义”和“共产主义”在西方是贬义的,这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

第二,这四种划分方法究竟是四种思潮的总结,还是四种实践体制的总结,很成问题。

第三,与其说每一种社会制度(或其发展阶段)对应着某种传播体制,不如说因历史脉络和社会情境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中,即使社会制度相同,传播体制也大相径庭。

第四,最重要的是《报刊的四种理论》依然忽略了垄断性商业力量对媒介的重要影响,没有将利润的驱动力及其抗衡考虑在传播体制的系统之中。

2,两级传播与多极传播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即讯息和影响先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地,并且会受到社会基层舆论领袖的影响而削弱。

(此后,对于两级传播理论,很多人提出了批评意见。

他们主要认为:意见领袖与其他受众往往并无明显界限;在某些场合,受众可以直接获取信息,不存在中间人;意见领袖的主要信息来源有时是人际渠道;受众交换信息时往往难以区分意见领袖与跟随者;有时意见领袖不能影响他人;影响过程可能不止两个阶段;对缺少媒介的传统社会或发达社会中充满危机与不确定的环境,该理论不使用等)
1971年,罗杰斯等人在《创新扩散》中,将两级传播理论进一步扩充为“多级传播理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信息传至受众的过程有多种方式,多种传播渠道,可能由多级中介环节组成信息传播链。

晕轮领袖(意见领袖):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和改变特人态度的能力)
意见领袖的特点:他们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其受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

3,传播学功能研究
大众传播的正功能:
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

2,拉扎斯菲尔德的“麻醉精神”说
4,受众调查方法
一般来讲,受众调查分两种:一般的视听率调查和意向调查。

视听率调查主要有电话访问法、节目回忆法、一周日记法和机械记录法等几种方法。

意向调查是向相关受众进行过播电视节目应如何编排、报纸应登载何种内容以及如何提高传播品质的调查。

5,传播学传统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定性研究方法系统操作的是概念体系,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操作的是量化事实体系)
定性的方法来自于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6.控制实验法特点
控制实验法指研究在室内进行,而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地控制。

(这种方法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而且控制实验法需要在一个特殊的实验室中进行。


实验研究第一步:提出假设
第二步:简化众多影响因素,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第三步:控制、实验,将选择出来的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

第四步:统计、分析,将实验所得的大量的变量数据进行统计。

控制实验法的优势: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实验因素,而且试验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不足:这些实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实验情景被简单化了,其发现还要经人演绎。

因此,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众多因素都被忽略掉了,其结论必然带有误差。

7,霍夫兰理论研究
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术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他的研究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去世。

(第一阶段:霍夫兰负责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他们主要研究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用严格的实验方法,试图找出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研究发现军事教育影片使发生变化有限。

第二阶段:霍夫兰以及一些心理学家继续进行二战期间开始的态度与说服研究。

从多方面、更广泛的方向研究从传播者的信誉、信息组织、群体适应效果、态度
和观点变化等问题。


8,李普曼《舆论学》研究要点
1922年,美国政治家、学者李普曼撰写了《舆论学》一书,被誉为舆论学的开山之作。

李普曼在书中提到许多理论影响深远,其中有“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

(1)拟态环境
指的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当做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李普曼提出了“两个环境”理论,是传播学史上的一大贡献,“两个环境”理论指的是,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经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逐渐习惯并依赖于媒介带给人的世界,通过媒介的选择来了解客观事物的变动。

然而,媒介智能部分再现真实世界,大量的事实被筛选掉了,被选中的事实也经过了加工。

及时传播者尽力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也不可避免这个世界的偏差。


(2)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或固有成见),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者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要为大部分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负责。

9,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的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最早是由马克斯韦尔和唐纳德与1972年提出来。

议程设置主要基于两的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

(2)人们需要借助把关人的帮助,以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哪些使他们值得关心和注意的。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指的是媒介对当前议题进行的选择,并对选中的事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公开报道。

该理论强调,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反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程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情首先采取行动。

另外,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吻合,而是与其接触媒介的频率有关。

经常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高程度的一致性。

10,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
一,个人效果
1,刺激——反应理论2,认识效果
3,宣传与说服4,社会化
二,群体效果
1,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2,阿西的群体压力研究3,卢因的群体动力研究4,社会认同模式
三,社会效果
1,创新扩散2,国家发展3,广告
4,舆论5,宣传活动6,知识沟
7,谣言8,恐怖主义9,结构现实四,文化效果
1,大众文化2,商业化3,涵化理论
4,暴力与性5,性别研究6,文化变迁
7,社会控制与意识构成
11,麦克卢汉的观点
麦克卢汉是多伦多学派的代表人,其所属“技术决定论”对传播研究影响深远。

他的理论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媒介即讯息。

3,冷媒介与热媒介
12,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来自于一项系统的民意理论体系,该体系由纽曼提出并验证。

纽曼指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会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人数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选择与主导意见趋同。

同时,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再加上对持有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就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
13,可读性
可读性即易得性、易读性。

易读性测量就是通过一种量化的方法,分析以文字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内容如何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主要通过“易读性公式”和“人情味公式”来衡量。

缺陷:第一,它紧紧追求量化的方便,而无法揭示发生在读者和其他受众身上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第二,它也没有办法对当前的多媒体传播景象做出有效的分析。

14,地球村
地球村是由麦克卢汉与1967年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首次提出。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到20世纪后半叶,大众媒介已经将人类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

随着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直至形成一个“地球村”
开放题:
自己感兴趣的中外学者、中外期刊简单介绍
有关广告的传播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