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

合集下载

王国维的古雅美学观

王国维的古雅美学观
淘研 金究 者
文 学 教 育 2008.12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 的美学家、评论家。其主要著作 有《〈红楼梦〉评论》、《古雅之 在 美 学 上 之 位 置 》、 《 人 间 词 话》、《 宋元戏曲史 》 等。 作为 中国美学史上学贯中西、饱览古 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思 想及影响,可以说至今还无人企 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 在 以 下 几 方 面—— —生 活 的 本 质 是 “ 欲 ”、 “ 美 在 形 式 ”、 “ 悲 剧 美”、“ 古雅 ”观等。 其中,美 在古雅的观点是王国维有意的吸 收中国传统美学观的结果。仔细 研究不难发现,王国维的美学观 点是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 是王国维较好地继承和融合了中 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结果。
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 当 人们 在捕 捉到 深远意趣的瞬间,往往摆脱了概 念,处在一种“忘言”的状态, 王国维称之 为 “ 境界 ”。只 有达 到这样一种境界,艺术作品才有 感染力,才能谓之上品。同时, 众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认为, 艺术的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 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 整体形象表现出来。从钟嵘的 《诗品》到刘熙载的《艺概》,都 有这种思想。到晚清时期,王国 维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这一传统 思想作了理论上的表述,并用 “古雅”这一美学命题来标示艺 术的形式美。
夏继先,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 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033Biblioteka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非常 注意审美观照和艺术形式美与艺 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庄 子 在 《 庄 子·外 物 》 篇 中 说 :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
王国维的古雅美学观
夏继先
得夫忘言之人而 与 之言哉 !” 庄 子的意思是说,“言”的目的是 为了表达 “意”, 因 此只 要得 到 这个“意 ”,“言 ” 就可 以舍 弃 了。魏晋南北朝时,王弼对庄子 的“得意而忘言”的观点作了进 一步的发挥,进而提出“得意忘 象”的命题。他说:“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 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 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 意,故可寻象亦观意。意以象 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 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 意 , 得 意 而 忘 象 。” 为 了 得 到 “象”,必须否定“言”,为了 得 到“意”,又必须否定“象”。这 样一种美学命题,实际上是要求 人们在审美观照时,要不受有限 的物象的局限,而是要伸向无限 的宇宙、历史和人生。由此,人 们从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美感, 往往包含着一种深沉的宇宙感、 历史感和人生感。但同时,审美 观照又表现为对概念的超越,即 人们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美 感,人们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 对于宇宙、历史、人生的感受和 领悟,往往是不能用概念来表达 的。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摘要: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的美育观在我国美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的美育观以西方美学和哲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理论体系。

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王国维的美育观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美育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的途径。

在他看来,美育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关乎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

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康德、席勒、尼采等西方美学家的思想。

他认同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点,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应超越功利目的,追求纯粹的审美价值。

同时,王国维深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提倡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体验,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美育应旨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个体在心灵上达到和谐与自由。

此外,王国维强调美育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倡导通过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施美育。

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王国维的美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艺术教育的普及,提倡全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二是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审美能力。

五、总结与启示王国维的美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王国维美育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型美育模式,将美育融入教育各领域,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审美修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努力。在王国维看来,现实人生深陷入各种功利织网中,这是造成人生悲剧体验的根源。
111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解脱之道,就在于进入纯粹、超功利的审美体验中。第三章论述了“悲剧人生的审 美超越”这一理论在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展现与应用。王国维要求作品要 以对真理之追求为前提,非常重视作品的独立价值,他把寻求真理作为审美独立性的追 求。王国维吸收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哲学中的“超功利”学说,反对为一时之功利的“鲡 镪"、“文绣”的文学。王国维一方面颦决反对传统功利主义的文艺价值观;另一方而,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姓名:黄晖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游小波 20080801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王国维青少年时代的“苦痛"人生经历与其所受到的中外文化的影响出 发来探讨其美学体系的内在系统性,以揭示王国维美学思想对悲剧人生的审美超越这一 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王国维这一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价值。本文认为,王 国维所遭遇的苦痛人生经历造成了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这种悲观主义思想在叔本
中文文摘
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王国维的开拓之功可谓巨大,王国维开启 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王国维以天才的敏锐洞察到20世纪初美学转向的大潮,他把 美学引向了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的紧密相关的现代美学的审美底蕴。 王国维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寻与他的文学研究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现象,王国维 把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寻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渗入到了他的的血液当中, 成为其生命的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深处涌动着生命底蕴。在王国维的美学思考中凝聚 着他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关切、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寻求超越的努力,并且正是围绕这一 切所展开的思索与寻求超越的努力在全部意义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悲剧人生”是王国维人生思辨的理论基点。他以人生苦痛为出发点,去探究文学 如何解脱其苦痛的艺术规律,从而构建起王国维独特的诗学。王国维诗学是以“人"为 出发点,关注人的生存,思考人类的苦痛并期望以“审美精神”来实现人类苦痛解脱途 径的学说。 因此,本文将从“悲剧人生”角度出发,探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悲剧人生的审美 超越"这一精神内核,以及其诗学建构、历史价值这几个方面对王国维诗学做一个整体 上的关照与论述。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兼及王国维对中西美学资源的融合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兼及王国维对中西美学资源的融合
早 理 论 形 态 。王 国 维 的美 学 思 想 作 为 中 国美 学 史 的 关
节 点 , 体 现 了 中 国文 艺 美 学 从 传 统 向 现 代 、 中西 隔 “ 从
是 不 明 智 的 。 为在 现 代 性 潮 流 中所 涌 现 的诸 如 唯 美 主 因 义 、 锋 派 、 兰 克 福 学 派 的审 美 批 判 理 论 都 把 艺 术 自 先 法
律 作 为其 核 心命 题 。 果 把 王 国维 的艺 术 自律 论放 在这 如

绝 向 中 西 融 合 的 历 史 转 变 。”l 『 1 把 王 国 维 的 美 学 思 想 定 位 于 中 国 现 代 美 学 的 滥 觞 , 仅在 于他较早尝试 中西文艺思想 的融合 , 世 界 不 在 文 化 的 视 野 中进 行 美 学 理 论 建 设 ; 重 要 的 是 , 一 反 更 他 传 统 美 学 中 “ 以载 道 ” 的 文 艺 工 具 论 和 功 利 主义 思 文
少文 字上 直接 引用 ,而且 还表 现在 其美 学建 构上 , 直
是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观 念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不 是 对 西 方 也
美 学 的一 味 附 和 ; 是 王 国 维 立 足 于 中 国艺 术 发 展 和 它
接 运 用 康 德 式 的形 而 上 学 思 考 方 式 。康 德 把知 识 分 为
再 像 过 去 那 样 趋 之 若 鹜 , 而 从 “ 术 自律 ” 一 现 代 然 艺 这
性 视 角 对 其 重 新 审 视 , 于 我 们 建 立 文 艺 美 学 的 现 代 对
话语无 疑是大有裨 益 的。
事 实 上 ,脱 离 其 现 代 性 语 境 来 考 察 艺 术 自律 问 题
传 统美 学 思想 遭 遇西 方 现代 美学 观念 后 所 形成 的最

王国维“古雅说”的美学探析

王国维“古雅说”的美学探析

王国维“古雅说”的美学探析作者:王慕凡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9期摘要:“古雅”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一方面受到康德“优美”与“崇高”美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熏陶而独具特色。

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古雅”与历史性、艺术技巧、审美感受等息息相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王国维却并没有据此得到一个清晰的“古雅”定义和明确阐释,使其呈现出复杂性和模糊性。

同时,“古雅”又作为不同于“优美”和“崇高”的另一美学范畴,表现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感悟与肯定,具有开创性。

关键词:王国维;古雅;时间性;艺术技巧;审美感受;康德美学“古雅”这一美学范畴在近代中国美学史上,是1907年正处于学术研究转型期的王国维率先提出的。

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改变以往文学评论家把“古雅”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的提法,而是将其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拿出来,以中国传统“古雅”为名,以传统文学创作材料为辅,而注之以西方美学理论内涵,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概念而看待,具有独创性。

“古雅”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王国维从西学研究转向“中学”研究的重要标志,它代表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挖掘和探索,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古雅”在王国维那里虽然与“优美”和“崇高”这两大美学概念并提,但受制于时代和个人因素,王国维并未给予“古雅”一个清晰明了的定义,这也导致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雅”并未像“意境”那样得到学者的关注,也导致了后来学者对“古雅”范畴众说纷纭的局面。

因此,对“古雅”进行系统的探究和分析,是理解王国维“古雅”思想的重要环节和必经之路,不可忽视。

一、“古雅”与艺术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虽然把“古雅”与文学创作技巧、文体风格、文学演变、文人才情等相联系,并将“形式”作为其核心范畴来给予阐释,但王国维却始终未将这些“古雅”的要素串联起来,只是将他们分开罗列,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线路以定义“古雅”。

论王国维之美学为文学开路

论王国维之美学为文学开路

论王国维之美学为文学开路【摘要】王国维先生早期受叔本华等西方哲学思想影响,并把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他的诸多学术研究中。

本文从其哲学研究出发并论述自由思想对于哲学的重要性和哲学思想对文学和美学研究的重大影响。

继而从《<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和《人间词话》分别展开相关美学思想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为文学开路的论述。

【关键词】自由意识、哲学、文学、美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一、自由意识之于哲学何谓自由意识?有人认为应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自由价值的认同;二是对于自由的内心追求。

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和答案,就哲学来说,本文选取其中一种解释,自由意识的含义指的是意识的自由状态和追求自由的意识,意识的自由状态意味着意识活动没有人为设置的禁区既不受外在势力的强制也不受内在心理因素的束缚,人可以自由地探索各种问题。

当人类不受外界拘束而能够自由的探索各种问题时,人类就开始一步步前行了,这种前行主要指精神思想的前行,自由意识之于哲学、之于人类精神的重要性,在早期的中国,是由王国维先生开了先河的。

中国哲学的启蒙者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哲学的重要性并且针对当时学者批判哲学“无用”且“有害”的观点进行反驳,王国维说:“今之垢病哲学者,岂不曰自由平等民权之说由哲学出,今弃绝哲学,则此等邪说可以熄乎?”以及“且古之时有倡言民权者,孟子是也。

今若举天下之言民权,而归罪于孟子,废孟子而不立诸学官,斯亦过矣!欲废哲学者何以异于是!”运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论证自由平等皆出于哲学从而推翻了哲学“有害”的观点。

进一步,王国维在《教育偶感》中用政治家和文学家、物质和精神进行对比的论证了物质利益的一时性与精神利益的永久性,给予了文学及文学家以无与伦比的社会价值,王国维把精神利益看作高于物质利益,不仅打破了封建社会以往的传统世俗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他高屋建瓴的把“自由”作为艺术的王国、文学的王国。

浅议王国维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以《人间词话》为例

浅议王国维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以《人间词话》为例

浅议王国维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以《人间词话》为例贾国庆【摘要】WANG Guowei,a contemporary modern scholar famous for the 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made unique achievements in many academic domains.In addition to his wide range of ancient Chinese studies,he was also knowledgeable in the field of Western theories and culture.His methods of scholarly research makes use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develops into a way of merging the new and old,the East and West.%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众多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除了有丰厚的旧学功底,还广泛吸收西方的理论思想,把中西方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治学方法:新旧相较、中西相融。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治学方法;中西相融【作者】贾国庆【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作为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众多领域都有着突出的研究,如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归功于他天才式的感悟能力,还有赖于他独特的治学方法。

尤其是他的新旧相较、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他成为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

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

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

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作者:陈芳张天曦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进程中,第一个值得记载的人物是王国维。

“他是中国近代美学的最早启蒙者。

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近代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1]作为一个国学大师,他在历史学、考古学、敦煌学、文字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也都作出了创造性的建树。

王国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继承者,而且是现代美学理论和现代学术意识的开拓者和创建者。

他的出现对于中国美学,乃至整个学术思想的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灾难深重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日益濒临于危殆的生死存亡的时刻。

在这一时期,王国维由哲学进而研究美学、文学,取得了学术上的重大收获。

(注:他先后发表了《哲学辨惑》(1903)、《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释理》、《叔本华与尼采》(1904)、《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语之输入》、《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1905)、《原命》、《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十七则、《去毒篇》(1906)等等带有开创性的关于哲学、美学、文学的著名论文,为世人所瞩目,也奠定了他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纵观王国维一生的学术道路,虽曲折多变,却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其美学研究中就具体化为对于人生永恒意义和心灵慰藉之所的探问、对于提高国民精神和人自身发展的关注,并集中体现在他的《红楼梦评论》和对美育的倡导之上。

(一)《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早期的一篇重要美学论文。

王国维借对《红楼梦》的评论,表达了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苦苦思索。

他以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为基础,融含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人生作出的分析是:人既有身,就必有欲望,有欲望就不可能没有追求。

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就会有其他的欲望随之而产生,如此生生不已、循环往复,人就永远处于欲望不能被满足的苦痛之中。

但是,即使人的所有欲望都获得了满足,人不再有新的欲求对象了,人也不会感到幸福。

王国维中西交融的学术观

王国维中西交融的学术观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2No.1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最重要的学者,在短短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历史、考古、文学、戏曲、音韵、古文字和西北地理等多种学科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划时代贡献。

这位学贯中西的天才巨人,其学界地位与学术成就少有人能与之比肩,或许是孤独的天性让其潜心学术,或许是时代际遇让其如鱼得水,总之,在那样一个西学东渐、东学转型的时代大气候中,王国维脱颖而出并影响深远。

一学术背景与学术观1840年,在西方列强尖船利炮的驶进与轰鸣中,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被迫卷入了近代社会的洪流中,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社会动荡的转型期,因而在其发展中充满了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与混杂。

许多学者面对巨变乱了脚步,迷失了方向。

如何认知中国传统学术,如何认知西学,如何认知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晚清学术界的重大历史课题。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古今、中西”之争,是晚清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梁启超扮演了一个政治学者的角色,振臂一呼,响者云集;严复纯粹为救亡图存而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王国维则自觉地选择了书斋学者的清静与深刻。

在这场争论中,王国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有较强的学术自觉意识,视文艺理论研究为一种纯粹的学术活动,而不视其为一种政治手段,他反对那种“或抱政治之野心,或怀实利之目的”的学术研究。

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说:“故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他率先破除了限制学术发展的古今、中西及新旧之偏见,自觉引进、吸收外来学术思想,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大师。

王国维认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能动时代”和“受动时代”,文化的发展同样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则,在政治稳定、学术秩序井然时,文化发展也大体处于停滞期;而政治混乱阶段,因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的约束,思想则相对自由,这是文化发展的良好契机。

王国维看到了当时学术界的状况,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然而真正自觉的学术活动尚未展开,即“未尝受动”。

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如下是关于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对学术界影响非常大。

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

《人间词话》一书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对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

其文学与美学思想如下:一、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王国维是从康德、叔本华的文艺观、美学思想中获得了文学创作起源于“天才”的观点。

但是,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移用,他打破了叔本华“天才”观的神秘主义成分而把“天才”人格化,一方面承认主体的天才对认知、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扬天才敢于融“无限之动机”与“民族之道德”为一体的主体性。

“天才说”是王国维论文学创作起源的一大理论,而“游戏说”又是另一大理论。

这是受康德一席勒一斯宾塞“游戏说”影响的产物。

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叔本华与尼采》两文中较详细地说明了“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文学、美术是最高尚的嗜好,“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要求主体把自己的精神自由对象化于文学创作。

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追求欲望必然会带来痛苦,“欲”偿之不足,是苦痛;如愿以偿,是厌倦,也是一种苦痛;要追求“快乐”的努力,是苦痛;“快乐”以后,又是苦痛。

而这种苦痛,随着文化愈进,知识弥广,苦痛更深,结论只能是:世界是地狱,生活是无穷的苦痛。

他的“苦痛说”植根于深广的社会现实,建立于主体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要求对生活本质即苦痛进行观照和反思,实现深刻的自我升华与解脱,不要以“乐天色彩”为文学的特质,而是以“苦痛”为矩度去创造能够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为例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为例

二、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 精神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传统文化 精神的精髓。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境界说”是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他 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必须要有真实、深刻和独立的意境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 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得益 彰,体现了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一、《艺概》对《人间词话》的 直接启迪
《艺概》是刘熙载对自己历年来谈文论艺的札记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订,是中 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人间词话》则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 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作品。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大量引用了 《艺概》中的内容,这无疑证明了《艺概》对《人间词话》有着直接的启迪作 用。
概述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20世纪初。这部作品集中体现 了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间词话》 中,王国维对美的本质、文学的价值、诗人的使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 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的宝贵资料。
分析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传承与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主张 创新。他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应深入学习古人精华,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勇 于创新。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学价值。
参考内容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 诗词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从现代美学观念出发,把传统的"境界"说进行了 一番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的需要。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 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

王国维“古雅说”与中西审美范畴

王国维“古雅说”与中西审美范畴

王国维“古雅说”与中西审美范畴柴欢银川能源学院摘要:“古雅说”是王国维提出的审美批评理论,是对中西审美范畴的一种创造性继承。

王国维结合中国审美思想和文艺作品阐释了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从而提出“第二形式”,为“古雅说”的独特审美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雅说;王国维;审美范畴;第二形式1907年,王国维在罗振玉创办的《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的文章,王国维结合中西美学领域中的理论素养和艺术感悟,不仅提出了“第二形式”的概念,还赋予了“古雅”新的美学内涵,创新性地将“古雅”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进行讨论。

在西方美学的范畴中,从未出现过与“美”和“崇高”并置的“古雅”美学范畴。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中,“雅”首先出现在“诗经”中,“雅”的意思是“正”,指的是宫廷的正乐。

孔颖达在“毛泽东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这里的“雅”被认为是一种文学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雅”逐渐积累成一种审美形态。

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将“古雅”视为诗歌的审美风格。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可以看作是对“古雅”范畴的审美解读。

在现实意义上,“古典优雅”的定义构成了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美都是形式的美”,任何形式的美都离不开其他形式的美。

……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谓古雅,即此种第二之形式。

即形式之无优美与宏壮之属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种独立之价值,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

”①一切的美都是形式美,优美、宏壮为“第一形式”,古雅为“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即“第二形式”。

西方美学将美分为两大类:美和崇高,两个基本的美学范畴。

优美是古希腊文化培养的文化形式。

它具有完整性,简洁性和绝对和谐的特点。

这是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优美是永恒的快乐。

崇高是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美学形式。

王国维中西融汇的治学特点及现实意义

王国维中西融汇的治学特点及现实意义

王国维中西融汇的治学特点及现实意义作者:孙灵芝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王国维的学术功绩离不开中西融汇。

其治学初期运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的思想文学材料,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但存在西风压倒东风的问题。

治学中期不再理论先行,而是结合中国的语境和材料对西方的理论进行反思性关照。

后期专事国学,坚持中国学术的根本,但也吸收了西方有益的科学方法。

从王国维的治学历程看出,发展中国现代学术要处理好中西融汇问题,既要学习西方,但又不能全面西化;既要坚持中国本体,但也不能回归传统而沉迷其中。

关键词:王国维;中西融会;治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6-101-05一、王国维的治学历程与治学内容王国维的治学历程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从事的是西方文哲之学,后期转向国学,专事史地考证之学,这体现了王国维治学由西方哲学向国学的转折。

清华大学罗钢教授在《传统的幻象: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一书写了“两个王国维”的导言[1],说明王國维前后两个时期对中西文化完全对立的转变。

前期是西风压倒东风,以西方之理论决中国之事实,后期专事国学,决口不提西洋哲学。

罗钢教授甚至考证出王国维后期的言论颠覆了前期“学无中西、学无新旧、学无有用无用”等种种观点。

王国维的治学历程中发生过几次重大转折,若细分可分三个时期,即从最初的哲学转向文学,而后从文学转向史学。

哲学和文学属于前期,史学属于后期。

三个时期中,中西融合较为明晰的是哲学和文学时期,这两个时期被罗钢教授认为是西方本体、西风压倒东风的时期。

后期专事国学,中西融合很不明显,甚至是纯粹的国学旧传统,但依然会有西方的影响,为中国本体。

具体年份为:哲学时期是1902~1907年,文学时期是1907~1911年,史学时期是1911~1927年,如表1所示。

对于为何从哲学转入文学,王国维在其《自序二》中有过说明:“余疲于哲学有日矣。

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

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

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摘要】本文研究王国维与朱光潜对西方美学方式的接受与转化。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然后分析了王国维和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态度,探讨了两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异同。

接着探讨了他们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以及西方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合。

最后总结了王国维和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转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启示,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两位学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美学的交流与融合,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王国维、朱光潜、西方美学、传统文化、接受、转化、异同、影响、融合、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王国维和朱光潜是中国近现代学者中对西方美学影响较深的两位代表人物,其对西方美学的接受和转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西方美学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启示也日益显现。

对王国维和朱光潜在西方美学方式上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两位学者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方面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比较,可以深入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对西方思想的理解,从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美学的融合之路。

通过对两位学者的研究,可以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对话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王国维和朱光潜在西方美学方式上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王国维和朱光潜两位中国美学大师对西方美学方式的接受与转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西方美学观念上的异同,并分析他们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以及西方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合情况。

通过对两位学者的研究,旨在揭示王国维与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态度差异所反映出的不同美学理念和传统文化认知,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探索西方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引入与融合方式,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展望。

最终目的在于深入探讨王国维和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转化,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美学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兼及王国维对中西美学资源的融合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兼及王国维对中西美学资源的融合

非惟不知贵, 且加贬焉。 2 ”_ 巧
世纪美学的发展中呈现出三大维度: 审美心理维度、 艺术本
可见, 王国维在提出艺术 自 律观点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 体论维度和美学价值论维度。由 此看来, 世纪西方 2 0 美学虽
但是并没有脱离康德当初所框定的美学原则。王 识, 其思想的 形成建立在批判中国 传统艺术观的基础之上。 流派林立,
艺术不发达的一大原因在于对其神圣位置的忽视, 没 在于他较早尝试中西文艺思想的融合, 在于他放在世界文化 哲学、
的视野中进行美学理论建设; 更重要的是王国维一反传统美 有给艺术以独立 自主的地位, 反而与政治捆绑在一起。考察 学中“ 文以载道” 的文艺工具论和功利主义思想, 突出艺术 自 中国哲学史, 凡哲学家 , 要么本身是政治家, 要么在政治上有
命题。 若把王国 如 维的艺术自 律论放在这一现代性语境中 是咏史、 怀古、 感事、 赠人等 目 的性强的题 目, 而抒情 、 叙事之
论述, 更能深入到王国维思想在现代性潮流中的悲剧性内 作极少, 且艺术价值仅在描写 自 然美方面。“ 甚至戏曲、 小说 核。只是, 在这一工作之前, 对其艺术 自律思想本身内容的 之纯文学, 亦往往以惩劝为旨, 其有纯粹美术上之 目的者, 也
术” 的极端 , 而是从 美育的视 角把 艺术 自律与人的精神 自由联 系在一起 , 其理论 充满 了辨证 色彩。
[ 关键词】 王 国维 ; 家美学 ; 道 康德 ; 艺术 自律 [ 中图分类号] 8 B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5— 42 2 1 ) 8— 14— 3 [ 10 3 9 (0 0 0 06 0 收稿 日期 ] 2 1 0 0 00— 5— 9


中西合璧——王国维艺术自 律思想的形成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对于美学的研究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人"和"诗词意境"等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首先,王国维主张"以美育人"。

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他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存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提倡人们通过欣赏和创造美,来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他认为,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能够寄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促使人们达到心灵的升华。

王国维的"以美育人"理论为中国文学界奠定了一种以美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诗词意境"的概念。

他认为,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还要追求一种高度的意境,即通过表现特定的意象和意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要追求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他通过对诗词的解析,强调了表达意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追求意境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还重视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是有机的、有层次的,通过艺术的安排和选择,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他强调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体的,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高度的艺术整体。

他在批评古代诗词时,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种注重形式和结构的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其"以美育人"的思想和对"诗词意境"的追求,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

他注重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王国维的时代开始接受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而真正对王国维产生影响或者说被他所接受的只有叔本华一家之说,而对于康德、尼采等并未接受太多,基本采取了与叔本华一致的观念。

在接受叔本华思想中,王国维将重点落在了叔本华美学中,并与传统审美经验做论述,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叔本华美学的转化上,他主要将叔本华美学思想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在文学批判中展示美学主张,极少抽象地谈论美的概念、美的本质。

虽然王国维深受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曾两度以前清遗老身份投江殉情,但在对待传统审美趣味上,王国维大胆以西方美学价值标准对其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一切美皆形式之美”,并把美的形式分成“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

第一形式指自然美和社会美,即客观现实中的美;第二形式指客观现实反映在各种艺术中的美的形式,也就是由客观自然之美的第一形式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并系统地将西方美学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综观历史,中华文化到了近代日渐衰落,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每况愈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审美上的停滞、疲劳。

王国维感慨:"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长久以来,美学一直附庸于儒家的政治主张需要与伦理实际需求。

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地位,致使艺术形式停留在如何生计、如何服务的层次,不能进入存在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最终沦落为情感表达与宣泄的工具,失去了更为纯洁、质朴的精神品位,造成了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无意识伤害。

《红楼梦》的成书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似乎又回到了《山海经》的混沌缥缈、《诗经》的柔情浪漫另一方面又对权力、政治的一反常规地否认。

对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讲:“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

"“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内容摘要:文章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肯定了艺术作品的意境,分析了艺术作品具备意境的条件,并提出了欣赏艺术作品意境的方法。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艺术作品意境意境指的是诗(词)、画、戏曲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贯通,当下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界。

意境的形成,应有赖于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场景)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相融,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和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诗、赋、词、曲、小说、骈文、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

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中西美学“相互参证”的基础上,把“意境说”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成为他的文艺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部分。

他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谓之境界。

”由此可见,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

他认为有无境界,以及境界之深浅是衡量作品的标准。

从他的美学角度看,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托物抒情,于是便有“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

那么,按王国维的美学标准,艺术作品怎样才是有“意境”呢?一、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

王国维认为境界的实质,就是作者主观因素和所描写的对象,也就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以及上文引用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认为心境和物境都包含在境界中,即所谓“情景相生”。

“西体中用”的王国维诗学理论建构论

“西体中用”的王国维诗学理论建构论

“西体中用”的王国维诗学理论建构论摘要: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以“西体中用”不平等的对话模式建构起来的诗学理论。

王国维在建构其诗学理论时,把康德、叔本华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当作普遍真理,而把中国美学传统当成研究材料,从而导致对中国真正的审美理想和诗学传统形成一种遮蔽和压抑。

王国维的“境界说”既不是学术界长期所认为的中西诗学融合的产物,也不是有的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传统诗学的延续和继承。

从作品和作者两个层面对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解读,可知“境界说”理论基本上本于叔本华认识论美学的“直观说”和“天才论”,而学术界长期将他的“境界说”当成“中国的最高的审美理想”和中国诗学的集大成,这纯属一种误解。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跨文化语境;诗学建构;西体中用中图分类号:B83-0;I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6-0105-13在王国维所有的美学论著中,《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是学者研究最多、论述最繁的,其所引起的莫衷一是的学术争论也是最为严重的。

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间词话》是一部处于新旧之交和中西之交的极为特殊的作品。

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王国维不仅和他同时代以及中国古代的美学大师对话,更在不露声色中和叔本华、康德等人进行美学思想的对话。

所以,有学者说:“它的传统性使我们无法按照现代学术论文的严谨风格来理解它,它的现代性又使我们无法遵循中国古代文论的惯常套路来分析它。

”[1]对于王国维所处的这种特殊的言说语境――跨文化语境――的自觉意识很重要,它意味着王国维的诗学理论建构不同于传统的诗学理论建构(比如陆机、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理论建构)。

传统的诗学理论建构基本上是在本土文化传统的话语语境中进行的,其所运用的理论资源和方法以及研究对象都具有本土性。

而跨文化语境的诗学理论建构,则在各个层面突破这种本土的局限性,使异于本土文化的其他一种或多种文化也参与进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是20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他的美学思想,孕育在同西方新学思潮的接触里,诞生在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认中,他十分注意“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从一开始就重视西方哲学与文学的联系,意识到美学对文学批评的规范作用,并在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念时大量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

与此同时,“生于斯养于斯”的民族文化的薰陶,又使他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材料出发,对外来的美学与文学观念进行了改造重构。

所有这些都是学界公认的。

问题在于,这一构成的过程和形态需要作具体的分析,需要正确地辨析述介的成份和创立的成份,弄清王国维的着述中哪些不提名地转述了德国古典美学或哲学的观点?哪些属于他本人的见解?哪些又是误读或创造性复述?不过,正是此种复杂的情况,展露出以学者意识为契合点的不同思想文化交叉融汇的特征,从而为考察从中西二元抗衡及其张力的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中国现代学术提供了极佳个例。

自律的文艺观:传统的反思与康德、叔本华的移植王国维的美学建树大致可以1907年左右分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以吸收移植外来理论学说为主,对美学基本观念论述得较为集中而有条贯;后期不再倡言美学,而以研讨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为主,但基本观点已在参互中西的基础上形成。

前期接受西方美学及作为美学理论基础的哲学的观念,主要来自康德和叔本华。

《静安文集·自序》曾自述他研习康德与叔本华的过程:先从康德开始,因康德过于艰深而转向叔本华,通过语言通俗优美的叔本华又重新回到康德。

王国维之所以选择康德与叔本华,并非偶然。

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反思,他认识到,西方文化有两大特点是中国本土文化不具备的,一是哲学与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二是作为这种联系的产物美学的超功利性。

相比之下,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则表现为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不是少数统治者以政治权力对文学艺术进行强制性干预,就是诗人艺术家本身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政治意识,这导致中国文学艺术缺乏独立的意识与独立的价值。

为此王国维感叹说:“呜呼!美术(按即艺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此无怪乎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着述,往往受世人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而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恰恰是以提倡“无功利”的“审美态度”为特征的。

那么王国维在引进康德、叔本华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观念的同时,又有哪些改造和重构呢?为便于说明问题,先概述一下康德与叔本华的学说的基本内容。

我们知道,康德哲学的最重大意义,是在知识论或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如德国哲学史家文德尔班所说:“康德从以往哲学中采取了现象与本体的对立;但是他通过先验的分析扩大了现象的范围使之包括整个人类知识,而剩下物自体只不过作为难以理解的概念而存在。

”(注:《哲学史教程》中译本下册第791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叔本华也指出:“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间的区别。

”(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译本第56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之所以现象的界定和扩大意味着认识论的革命,一方面是彻底否定了唯理论的形而上学,那种认为凭着从纯粹理性的演绎就足以认识万事万物的信念已站不住脚,另方面是进一步发展了英国经验论对事物属性的分析(注:经过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事物的两级属性的分析,人们已认识到事物的第二级属性如音响、香臭、颜色、软硬、光滑等,都基于官能感受,并不属于客观物体,相反只有事物的第一级属性,如广延、形状、固体性、数量、运动等,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

于是原先以为事物可以按它们自身本体的性质而被认识的见解开始动摇。

),证明了因智力的介入,即使事物的第一级属性,也只存在于我们的理解力(即知性或悟性)之内,并取决于知性的先验条件如空间、时间、因果性等。

因此人类认知能力实际只以事物的现象为对象,人类的知识只限于现象的范围。

这一知识现象论是康德哲学的重要内容,而现象与本体的分析又导致了康德的理性本体论。

尽管物自体不是知性所能达到,知识能力只限于认识现象,但人可以通过理性来把握物自体;即使难以获得关于本体的具体认识,也能够根据理性思维,意识到存在着人之认识能力无法全部掌握的自在之物。

但理性本体论和知识现象论不免有互相割裂之嫌,康德自己也意识到,“作为感觉界”的“自然概念的领域”和“作为超感觉界”的“自由概念的领域”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注:《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第13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

于是他又提出了审美判断力,以充任综合知性与理性的中间因素,以实现“从自然诸概念的领域达到自由概念的过渡”,就像“在它的逻辑运用中它使从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注:《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

而审美判断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美超越了功利原则。

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注:《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第47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由于审美判断力同样具有先验性质,美由事物的客观性质问题转化为主体的表象形式问题。

康德由此重新界定了美:“当对象的形式(不是作为它的表象的素材,而是作为纯感觉),在单纯对它进行反思的行为里,被判定为这一个客体的表象所带来的愉快的根据(不企图从对象获得概念)时,这个对象因而唤做美。

”(注:《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第85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由此,又形成了康德超功利、超概念、超越理性和知性对立的审美超越论。

叔本华继承与发展了康德的思想。

他充分肯定了康德对现象与本体的区分,但不满意康德还保留了物自体的位置,没有把“无一客体无主体”的观点贯彻到底。

他进而认为,在一个现象的世界里,只有意志是构成现象的本体。

不过设定意志为本体,并非要给意志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反为了否定意志。

理由是因意志即意愿的作用,人们往往陷于充分理由律或根据律等因果链条中,无法窥见纯粹表象的领域,为此应该从意志和欲望中解脱出来。

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就是采取“审美的态度”,暂时忘却所有的意欲,泯灭自我,达到纯粹的静观,这样不仅可以直观表象,而且也带来了美的欣赏。

对叔本华来说,审美就是超越为意志和科学服务的基于根据律的认识方式,获致纯粹表象的唯一途径。

正因为从审美判断力的先验性质出发,康德与叔本华的美学都强调形式美。

康德在探讨“纯粹美”时阐明了这一点,并通过形象显现的形式关系来判定美和崇高(王国维译为“优美”和“壮美”)。

叔本华这方面的观点和康德一致,当然他也有不同看法。

如在涉及有内容意义的美即“依存美”时,他强调的是对象显现了柏拉图式的“理念”,而康德重视的是合乎“自然”。

王国维前期撰写的论文,留下了叔本华与康德的明显痕迹。

《叔本华与尼采》直接译介了叔本华关于艺术的定义:“夫美术(即艺术)者,实以静观中所得之实念,寓诸一物焉而再现之。

”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又进一步介绍了由康德而来的叔本华美学的基本思想,在他的转述中,关于美的超功利性,审美中对象的非特殊化和主体的纯粹化,美与“理念”(文中译为“实念”)的关系,优美与壮美(即美与崇高),美与天才,以及意志的被拒斥,都是叔本华美学的理论支点。

甚至叔本华“始终把美感看做是一种认识的缺点”(鲍桑葵语),王国维也移植了过来。

但在涉及审美对象时,除了说明对象物不再是特殊的即具体的事物外,还提到它是“物之种类之形式”,这更多是康德的观点。

另外关于艺术中天才与自然的联系,也是康德美学的精粹。

虽然强调天才,但在康德看来,天才乃自然化身,自然通过天才为艺术制定法规。

正是由于康德、叔本华超功利性美学原则的影响,王国维从一开始就主张美学与文艺的自主与自律,不同意美学与文艺为经济利益、政治权力与社会时尚所左右。

他明确提出:“余谓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若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何,则又决然非真正之哲学。

此欧洲中世哲学之以辩护宗教为务者,所以蒙极大之耻辱,而叔本华所以痛斥德意志大学之哲学者也。

文学亦然;餟餔的文学,决非文学也。

”(《文学小言》)所谓“餟餔的文学”,即是以文学作为谋取稻粱口食的工具,这是违背文学的宗旨的。

王国维还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法,即可以“为文学而生活”,但不能“以文学为生活”。

同样,从另一侧面,王国维又旗帜鲜明地反对“文绣的文学”。

这是指徒有文学之名,而无文学之实的剽袭粉饰之作。

它缺乏创新精神,一味摹仿,和“餟餔的文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王国维认为这样的诗文,反不如无名的征夫思妇离人游子真情流露的作品“有不朽之价值”(同上)。

既然文学一不应以其图谋功利,二不应用其贪慕虚名,那么该如何为文学事业正名呢?王国维认为,文学应是基于知识与感情交互作用下天才的游戏的事业。

显然康德、叔本华的天才论继续在此发挥影响,同时也透露出康德所说审美乃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的观点。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学传统历来宣扬“文以载道”,或者更堂皇一点,“文章者经国之大业”,即使作为闲适的小品,也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途径,还未曾见到以游戏论文学的。

在这里,王国维和传统的关系,表现为对中国文化与文学传统的背弃。

这也体现在他从文学是成人之游戏的角度出发,认为“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同上),进而判定中国文化的落后上。

就象伽达默尔说的,对传统的批判也是和传统的联系方式之一。

不过同时王国维自律的文艺观也是对本土的文学传统的体认。

他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屈原、陶潜、杜甫、苏轼等“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的天才,给后世留下了真实的文学。

就这样,西方艺术的独立性格又和中国文学的创造精神结合到了一起。

但显然,王国维对先验形式美学的移植,忽略了其中的哲学基础。

他只是笼统地谈到了空间时间都是人的“直观之形式”,美的对象不是具体的特殊物(它们是快感的对象),而是物的类的形式。

对他来说,决定性的意义并不在于先验形式美学推动“认识论革命”的作用,而在于它超越现实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功利标准的可能。

所以王国维自律的文艺观淡化了纯粹思辨的色彩,而增添了人文价值的关怀。

表面看来,似乎在提倡纯文学,事实上这一主张源自对中国现实与历史的反思,出自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负面的否定,渗透了文化思想批判的精神。

正是这点,使得王国维的自律的文艺观不完全等同于康德、叔本华的先验形式美学,而呈现出相当程度的逆向理路。

我们发现,把文学当作“天才游戏之事业”,和王国维同时赋予其中的崇高的真理追求并不协调;他认为“能感所感、能言所言”即是真情真景的好文学,又要求文学具有人格与道德的力量(《文学小言》专门提到了康德的实践理性即道德为宇宙人生之根本的观点),这二者也有抵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