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消费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摘要: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称消费环境。消费者以货币、信用或其他方式的支出而获得所需要商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活动称消费者行为。通过分析消费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后,本文认为中国消费环境影响消费者行为。改善消费环境,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消费。
关键词:中国消费环境;消费者行为;和谐消费
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称消费环境,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消费者以货币、信用或其他方式的支出而获得所需要商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活动称消费者行为。社会一再重视消费环境的问题,完善消费政策,提高人们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等等,但中外消费环境存在的差异,中国消费环境的缺憾,时刻影响着消费者行为。
因此,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消费十分重要。
从中外消费环境的差异及特点研究,分析中国消费环境的缺憾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最主要的一个差异是:消费政策
中外消费政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其差异性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传统、历史沿袭、思想意识、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消费政策的形成演变及其现实运用中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
中外消费环境的消费政策也有相似的地方,譬如:两者起初都执行了重生产而轻消费的政策;两者都是在经济发展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时才开始注重对消费的引导和调控等等。
通过和西方国家消费政策的差异不难看出,我国消费政策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很大程度地影响我国消费者行为:
第一,消费政策的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开始重视消费理论研究,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消费理论体系,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消费政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思想上、体制上的束缚,对消费问题的讨论讳莫如深,理论界更是将消费问题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外,使我国消费理论的研究发展极为缓慢,直至现在也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理论体系。
第二,运用消费政策起步较晚、缺乏经验。西方国家消费政策初步形成于二战以后,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消费政策调控体系。我国只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重视运用消费政策,至今不过
20年的历史,在消费政策的实践经验、调控手段、调控方式上都显得很不成熟。
第三,消费政策调控手段单一、调控方式僵化。西方国家在消费调控中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价格、收入分配、消费引导等多种政策工具,既有对宏观消费结构的引导和调整,又有对微观消费主体的调节和控制,在实践中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相机抉择,灵活运用,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国消费政策的调控手段则显得单调僵化,缺乏调控消费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实践中的效果也不够理想。
第四,缺乏适合消费政策发挥作用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任何政策都要在一定的体制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西方国家由于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运用价格、利率、工资等经济杠杆调节消费,引导居民消费行为。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干预手段已不再适用,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尚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间接调控手段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我国消费政策的调控能力。
第五,我国消费的出发点背离了消费者主权原则。西方国家消费政策的实践表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应当成为消费政策的首要目标。而我国的消费政策多数站在政府和企业的立场上,如传统体制下的低工资政策;近几年实施的“自律价”、“停产保价”等措施,都严重背离了消费者主权原则。制定消费政策偏离了消费者主权原则,从而无法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预测社会消费变动的趋势,结果是某些消费政策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中国消费政策未能跟上西方国家的步伐,映射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缺陷。国家的政策难以满足消费者,难以令消费者带动经济发展。中国唯有改变其消费政策,方能平衡中外经济,和谐消费。
中外消费环境的消费政策也有相似的地方,譬如:两者起初都执行了重生产而轻消费的政策;两者都是在经济发展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时才开始注重对消费的引导和调控等等。
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中外消费环境差异:消费者权益
由中国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系列条例,我们会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无论知情权、补偿权、监督权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但消费者维权行为依然很热,消费者与厂家方面的矛盾一拖再拖问题严重,中国消费者权益难题一直未解决。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以下9项权利:1.安全权2.知情权3.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求偿权6.结社权7.获得知识权8.受尊重权9.监督权。
短短的9个权利看似完整,但能给予消费者什么样的好处?有了法规,没有教育,消费者根本就不能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自己,一旦消费者权益受侵犯,对消费者的行为造成的影响就会很大,社会的消费环境就会失调。
在欧洲,他们比较重视对消费者的服务和消费者权利受到侵害后,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给消费者法律帮助,因此,在欧洲国家,消费者权利的特色是他们拥有咨询的权利。而在日本,消费者具有免受损害的权利;不受不正当竞争影响的权利;获得正确认识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反映意见的权利。事实上,在日本《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中,并没有单独规定消费者权利,只是规定了国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尽的九项义务。
尽管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很详细,但没有多大可行性,没有看到消费者需要的服务跟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质量的根本方法。所以,改善消费环境,政策加上国家的重视很重要。要知道,经济的发展也是要靠国家调控的。消费环境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也一样需要国家加强调控。这方面,中国应该参照西方的消费者权益法。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可实施性是保障消费者行为有序的首要基础。
中国比西方强的一个消费环境差异:消费能力
中国的人口多于西方国家,其消费能力之大是国际公认的。原因是中国的净出口问题,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收西方国家的欢迎;同样,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的多样性跟庞大的购买力让中国许多厂家进口了大量西方的高质高档商品。
中国消费能力能使一些西方国家以打开中国市场来挽救自己国家的经济。例如纽约旅游局方面曾经称,他们正极力打开中国市场以挽救经济,纽约各大景点也随之开始推出中文服务。用他们的话说,“中国人的消费能力非常强大”。中国游客不容小觑的购买力乃至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及其快速增长,从何而来?不是靠借债、超前消费或是“无所不能”的金融工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是一间间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工厂,是作为实体经济代表的制造业。
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因此,制造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应该利用出口所得的外汇储备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而不是一味照搬西方所谓先进经验尤其是虚拟经济模式。事实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之所以发达,也是植根于其成熟的实体经济和健全的市场机制,是在其充分实现工业化的土壤上慢慢培育而成的,绝非一蹴而就。而金融发达的冰岛之所以在危机波及之时陷入破产,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扎实的实体经济做支撑。
中国的消费能力如何取决于其坚固的制造力,这样也给西方国家的进口带来许多好处。当中国出口多进口也同时增多时,消费者就能更好地购买自己所需的货品,促进了消费。但当出口减少进口不变,消费者行为模式也随即改变,消费就会失调。只有中外消费能力维持相对平衡状态,消费者行为才不会所影响。
由消费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我们得出营造和谐消费环境的重要性。
一、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从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入手:
和谐的消费环境,是让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时其安全保障权能够得到保障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协调,消费环境不安全,不仅挫伤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使得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受挫,更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经营者就要做到守法经营,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加强自律。
和谐的消费环境,是让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时其知悉真情权能够得到保障的环境。企业的座右铭是“顾客就是上帝”企业因消费者而存在,因消费者而成长壮大。所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价值理念,以消费者为本,而诚信,就是最起码的要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仅要靠资金、技术等硬功夫,还必须具备诚信等软实力。良好的信誉,对企业而言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