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大众体育服务需求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合集下载

新时代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途径

新时代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途径

新时代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新时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广大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途径来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是保障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条件。

应加大对社区体育场馆、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其数量和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育需求。

要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确保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广,并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和能力的需求,打造更加包容性的体育环境。

二、优化管理机制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是优化管理机制。

应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基层体育组织和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和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要加强对社区体育组织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增加体育资源供给为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需要增加体育资源的供给。

可以通过向社区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等的投入,丰富体育活动的选择和内容。

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体育资源。

四、促进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培养要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从群众自身加强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宣传推广等途径,提高大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建立起全面的体育教育体系,培养孩子们的体育兴趣和习惯,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服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服务。

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健身活动和康复训练,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培训和学习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帮助群众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

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提供场地和设施,还需要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建设。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5.22•【字号】嘉政办发〔2023〕34号•【施行日期】2023.05.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嘉政办发〔2023〕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奋力推进长三角体育现代化先行市建设,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到2027年,建立与共同富裕典范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社区运动家”打造成为最具辨识度的体育共富重大标志性成果,构建城乡一体“10分钟健身圈”。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4.7%,位居全省前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力争突破44.7%,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不高于浙江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青少年身体素养显著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全省第二集团前列。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GDP)比重保持全省前三。

到2035 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格局,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指数省级测评均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建成长三角体育现代化强市,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标志性事业。

二、重点任务(一)坚持高标统筹,全面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

1.完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大体育”治理格局和运行机制。

市、县(市、区)建立健全体育工作委员会(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完善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

体育产业大众化发展

体育产业大众化发展

体育产业大众化发展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产业不仅仅是专业运动员的比赛,也包括体育赛事、健身俱乐部、运动装备和相关媒体等各个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体育产业正迎来大众化发展的时代。

一、消费升级推动体育产业大众化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文化消费逐渐转变为多样化的体验消费。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

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和休闲需求。

二、政策支持促进体育产业大众化为了推动体育产业的大众化发展,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例如,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减税降费、加大对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等。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体育领域,推动了体育产业向大众化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体育产业多元化产品满足大众需求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产品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体育赛事和体育用品,现在还有电子竞技、在线健身课程、虚拟现实运动等新兴的体育产业领域。

这些多元化的产品丰富了人们的运动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使体育运动更加普及和多样化。

四、互联网技术助推体育产业大众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体育产业的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丰富的体育信息,观看体育赛事直播,参与线上健身课程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体育产业带来的乐趣,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大众化发展。

五、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体育产业的大众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加强体育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专业人才非常重要。

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同时,社会也应该鼓励和支持体育从业者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整个体育产业人才素质,推动体育产业的大众化发展。

六、加强体育赛事和健身设施建设体育赛事和健身设施是体育产业大众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摘要: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

本文从协同机制的角度探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加强协同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旨在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和治理。

一、引言公共体育服务是指以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及相关服务,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推动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公共体育服务也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民生工程。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即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

本文旨在探究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重要性1.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不同人群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各异,有的注重锻炼身体,有的注重休闲娱乐,有的注重专业训练。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可以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体育活动和服务,让大众享受到更多的体育福利。

2.充分利用资源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物质、人力、财力等资源,政府单一的力量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比如,企事业单位可以提供场地和设备,专业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指导,社会组织可以推动体育项目的普及。

3.推动社会参与和自治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主动管理,增强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化程度。

社区居民、志愿者、组织代表等各类主体的参与,可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促进社会的自治发展。

三、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问题1.缺乏协同合作目前,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往往存在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不同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导致资源浪费、服务重复以及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现状的问题审视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现状的问题审视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现状的问题审视新时代群众体育应以提高体育参与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体育服务顶层设计滞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并相对滞后,以质量统领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法规文件并不多见。

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实施至今,对现实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方面收效甚微,并且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

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显然己落后于时代发展,鱼待修订与完善。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有关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运行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几乎空白。

顶层设计落实过程中呈现逐级衰减执行的现象。

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全国统一标准,标准制定滞后,标准化的研究力度不足,缺乏宣传培训及政策法规引导等问题。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2017-2020年)要求研制与应用公共体育服务、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国民体质监测、体育场馆设施标准。

但是,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明显不符合文件要求,仅有《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公共体育设施室外健身设施应用场所安全要求》)与《公共体育设施室外健身设施的配置与管理》。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标准化管理办法》鼓励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运用标准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此文件对公共体育服务涉及较少,仅仅停留在理念指导层面的条文势必削弱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也无法应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复杂性。

迄今为止国家层面体系化、制度化的公共体育部门质量认证设计一直没有建立,利用“公共服务质量奖”激励相关部门改善服务质量的效果也未曾展现。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仅是在国家质检总局2015年发布的我国首个关于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报告有所提及。

尽管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的《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自2006年1月1日已经开始施行,但是目前国内仅有北京华安联合认证检测中心一家体育服务认证机构,认证内容也仅以各类场馆开放、商业健身俱乐部星级评定为主,专门化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认证与奖励并未涉及,认证结果的行业影响力与认可度有待提高。

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

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

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一、促进全民健身普及。

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健身设施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健身场所。

组织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鼓励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推动体育赛事发展。

组织举办一系列大小型体育赛事,包括国内比赛和国际交流赛事。

提高赛事的水平和规模,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

注重大众体育的比赛项目开展,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比赛。

三、加强体育人才培养。

推动体育教育改革,加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储备机制,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

鼓励大学生参与体育教育和运动员培训,提高我国体育人才的整体水平。

四、深化体育产业发展。

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体育品牌活动,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参与。

加强体育产业链的建设,培育一批知名体育企业。

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五、加强体育科研创新。

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动体育科研机构与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

重点研究体育训练方法、运动原理等,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水平。

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吸引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国的应用。

六、健全体育法规制度。

制定完善相关的体育法规,明确体育组织的职责与权责。

加强对体育产业、竞赛组织、公共场馆等的管理与监督,保障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加大对体育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体育的公平与公正。

以上是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的一些要点,通过加强全民健身普及、推动体育赛事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深化产业发展、推进科研创新以及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上述的工作要点基础上,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一系列相关内容,如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推动体育场馆建设、培育体育志愿者队伍、加强体育交流合作等。

首先,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是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赛事发展的重要环节。

XX市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XX市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XX市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1.社会体育的管理运行机制不畅通在调查中了解到,XX市管理大众体育活动的机构主要有三种主体,分别是政府、军队和社会组织。

其中政府机构主要负责把控体育发展大局,专门制定体育发展计划,为本地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制度保障,一般有各级体育局等专门的政府体育管理组织和非专门的体卫艺司等;社会组织则具体负责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包括场地维护和基础设施的管理等工作,主要包括各级体育组织、群众团体和民间组织等。

XX市大众体育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政策执行难度大,执行不到位,难以及时反馈等情况。

具体表现在:一是相关行政人员缺乏,导致一些日常行政、业务等工作未能如期运行,尤其体现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方面,以及新媒体宣传工作人手不足、宣传不到位的情况尤为明显。

二是主办单位主动与下属会员单位沟通、协调不够,各部门之间交流效果不足。

三是举办大型体育活动专业办赛工作能力仍需加强,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XX市在举办一系列社会体育活动,如市民健身运动会在开、闭幕式组织竞赛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力度不大,政社不分、管办不分现象依然存在,需进一步规范完善。

四是健身场地、健身设备管理条例欠缺,市民入馆进行体育运动是否需要实名登记、是否存在不爱护体育设施的问题,体育馆、健身中心、体育广场等地是否有专职人员负责检查设备安全性、完整性、维护等问题。

2.社会体育的参与活动人群发展不平衡XX市大众体育较以前相比发展很快,但在日常生活中,广大市民受主动积极性、体质强弱、经济基础、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年龄大小、社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参与度并不高,主要体现为现有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不能满足多元人群的体育需求,着重设施建设却缺乏科学引导和管理,导致参与人群出现中老年人多、青少年人少,高收入阶层多、低收入阶层少等现象。

体育社会组织作为政府推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应当积极引领和带动当地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体育服务,保证每位市民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或者兴趣相同的社会组织。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王伯超.构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
[3]刘明生、李建国.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J].体育科研,2010(4)
[4]孙福成.大连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及其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
[5]贺伍.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
2.包含内容
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实施国民体质监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行科学健身指导。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普及足球、篮球、排球和冰雪运动等。
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足球场地设施、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县级体育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冰雪运动设施、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等建设。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公园绿地、闲置厂房、校舍操场、社区空置场所等,拓展公共体育设施场所。
公共体育的发展必须立足群众,要激发和引导群众的体育热情,建设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体育活动,使群众的体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国家需要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群众在平常的体育运动中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指导,使群众健身更加系统化、规范化,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众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重视
6.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可以对一些营利性的体育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其纳入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范畴。这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也活跃了民间体育市场,同时也解决了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景波.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

体育管理知识: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理论

体育管理知识: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理论

体育管理知识: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理论近年来,体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和文化内涵,也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体育公共服务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群众健康,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以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和理论为主题,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需求、供给及其影响等方面来探讨。

一、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其特点体育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健康和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等目的下,为全社会提供的一种非盈利性、公益性的服务。

体育公共服务具有普惠性、基本性、公平性、公开性、与公共利益高度一致等特点。

其普惠性,即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不受种族、地域、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和年龄的限制,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公共服务;基本性,是指体育公共服务对整个社会的基本需要进行服务,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重要领域;公平性,是指要保证社会服务的平等性和公正性,让人们在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不公正对待;公开性是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和内容必须建立在公开、透明、及时的基础上,让社会各方面的人士、社会团体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与公共利益高度一致,是指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要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公益性,每一次服务都是针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二、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供给2.1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为了增强人的体质、塑造好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大家有着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强烈需求。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和扩大。

同时,人口老龄化、疾病多发等因素也提高了人们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工作机制,使其更好地服务大众的健康需求。

2.2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和社会组织。

政府在法制、经济、政策和行政等方面,可以对社会提供体育服务进行引导和监督。

2024年体育工作要点

2024年体育工作要点

2024年体育工作要点一、提升全民体育意识2024年,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全民体育意识。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体育知识,并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

借助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力量,让体育走进人们的生活,激发大众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体育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024年,我们将加大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力度,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

同时,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确保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服务。

三、提高体育赛事组织水平体育赛事是展示国家实力和体育水平的重要窗口。

2024年,我们将继续加强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推动赛事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升。

加强对赛事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供良好的比赛环境和条件。

同时,加强对赛事组织者和参赛运动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竞技水平。

四、加强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体育人才。

2024年,我们将加大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对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同时,加强对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打造一支实力强劲、精神风貌良好的国家代表队。

五、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是体育事业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2024年,我们将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

加强对体育器材和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娱乐等领域的支持,促进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体育是世界性的语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4年,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组织和赛事,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借助国际平台,推广中国的体育文化和体育产品,提升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2024年的体育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体育的社会效益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施意见-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施意见-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施意见正文:----------------------------------------------------------------------------------------------------------------------------------------------------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32号)精神,为加快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作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扩大社会参与,增加市场供给,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建设健康运城,服务“三个一百”,落实“三个方案”,推进“六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增加体育市场供给,提高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

倡导健康生活。

推动“强健体魄?阳光生活”体育健身活动持久开展,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

发挥市场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产业核心要素市场,拓宽市场化配置领域,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公共体育服务中“公”、“共”和“服务”探析

公共体育服务中“公”、“共”和“服务”探析

公共体育服务中“公”、“共”和“服务”探析前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和身体健康。

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健身和体育运动的需求,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力度,逐步推进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普及和发展。

本文将从“公”、“共”和“服务”三个方面探析公共体育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公”——公共性的特点公共体育服务所具有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共性。

在传统意义上,公共性是指一种针对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私利的特征。

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公共”的概念承载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全民性公共体育服务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全民人口的。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应该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公共体育服务投入和服务质量。

平等性公共体育服务应该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运动中享受到生命的乐趣,不因经济、身份等因素被拒之门外。

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健身和体育运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社会公共福祉范畴的,是一种公益性服务。

“共”——参与共享的核心公共体育服务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参与共享,也就是“共”的概念。

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共”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参与性公共体育服务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增强公民身体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公民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共享性公共体育设施是公共资源,应该被社会大众所共享。

在现代社会,希望通过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减轻压力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公共体育设施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大众需求,公平地分配使用时间和场地。

团队性公共体育服务是一项以团队为基础的活动,它强调的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增进感情、建立友谊、减轻压力。

在团队中运动,可以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互动性,对于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保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最终目的,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服务质量公共体育服务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上应该不断提高,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材料一:体育管理在线介绍

材料一:体育管理在线介绍

打造精品大众体育网络管理平台:“体育管理在线”一、网站概述“体育管理在线”(),是满足国家体育总局在大众管理工作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倾力打造的面向大众体育健身的一个网络平台。

“体育管理在线”完成了体育总局授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系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系统”、“社区体育俱乐部管理系统”、“全国传统项目学校管理系统”在内的多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为政府的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此项电子政务的服务已经在国家体育总局、各省体育局、各(地)市体育局、各区县体育局以及部分社区五个层面使用。

同时,中国老年体协的官方网站也在“体育管理在线”管理运作。

“体育管理在线”,同时将对大众发布健身场馆向社会开放信息、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查找信息、网上约战、专家视频、健身知识在内的最权威的多元化信息,并通过论坛等互动平台的开放,为健身爱好者打造一个最专业、实用的网络平台。

我们的宗旨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向政府和公众提供翔实可靠的体育信息和优质服务。

二、网站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介绍1、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简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是指导中国全民健身、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一支骨干力量。

他们肩负着指导城镇居民在社区、公园、健身俱乐部、晨晚练站点等等,以及农村村民的健身活动。

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到2007年末已达到45万人,仍在迅速发展。

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提供便捷、高效的电子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全国联网的、跨地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是国家体育事业管理机构对全国各省市地区的体育指导员的个人信息和授权情况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也是各省市报送相关文件的网络途径。

“系统”使用IC卡作为每一个指导员的身份标识,安全可靠。

“系统”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地点对体育指导员进行分级管理,分级数据上报和统计(包括:申请、审批、注册、晋升、工作纪录和奖励等工作)。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体制创新研究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体制创新研究

竞技体育本身不 是公共 体育服 务产 品 , 但是 竞技体 育产
生的精神财 富成为无形的社会公 共体育服务产 品。我 国的经 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 同中等发 达 国家相 比还有一定差距 , 但竞
产品非常丰富,0 4 20 年雅典奥运会我国获得 了 3 2枚金牌 , 0 2 8 0 年北京 奥运会我 国取得历史性 突破 , 5 枚 金牌的成绩排 列 以 1
民的公共服务体现政府 基本 职能 。所谓准公共部门 , 主要指体
育事业单位 , 以及面 向不特定群体提供体育服务的民间社团组
设施的严重不足 , 这反映 了政府 的社会公共体育服 务产 品供给
现代社会将公共体育视为每一个社会成员 的基本权 利 , 作 城市与农村 、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 区 、 发达地 区与欠 发达地 区体 为公共事业的公共体育具有增强人民体质 ,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 育基本设施发展不够平衡 , 在市场 机制的作用下 , 经济实力雄
建设 , 维护社会安定 , 推动经 济发展等积极作 用。胡锦 涛 同志 20 08年 9月 2 9日《 在北京 奥运会 、 残奥会 总结表 彰大 会上 的 厚 的城市以及东部地 区将吸纳更 多的生产要素 , 这一不平衡 的
或消费方, 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直接对象。公共服务的目的是满 技体育的水平 已进入 了世界前 列 , 超前发展 , 的精神 明显 产生
社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总称。所谓公共部 第一 , 这表明我 国竞技体育 的最 高水平 , 由第二集 团进 入 了 已 门, 主要指政府部 门, 民权利本身构成政府责任 , 向全体公 第一集团。与之形成巨大反差 的是 大众 健身 的公共体 育设备 公 面
K y wor s e d :C i a u l p r ;s r ie p o u t hn ;p bi s t e c r cs c o v d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供给方式探析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供给方式探析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供给方式探析作者:蓝国彬樊炳有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02期摘要: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提高供给效率,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探索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供给方式演变的实践路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由基本型逐步走向选择型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将由政府唯一主体,逐步转化为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非盈利部门、私人部门多主体并存。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及供给主体变化趋势的基本走向是:“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垄断单一模式”“政府主导的多主体供给模式”“市场主导的多主体供给模式”转变,逐步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是体育公共服务实践路径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体育公共服务;服务类型;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中图分类号: G 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0)02-0027-05 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Our sports public services management provides supply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intaining the public welfare in order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society.It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route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s supply-demanded and mode.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s supplies move toward the choice development gradually by the ground form,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s supply-demanded by the government only transform gradually as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the non-government department,the non-profit department,personal department multi-agent coexisting.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s supply mode and the supply-demanded is the government sports public services supplies monopoly sole pattern-the government leading multi-agent supplies pattern-market leadership multi-agent supplies pattern transformation.The gradual introduction of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zed mechanism are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s practice.Key words:sports public service;service type;supply-demanded;supply mode体育公共服务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包括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体育公共事业,发布体育公共信息等,为丰富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和创造条件。

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

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

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公共体育服务是指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提供的覆盖面广、普及化的体育设施、场馆、设备等资源,以及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等服务,旨在满足社会大众对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享受体育文化的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和设备建设相对滞后,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尤其是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更加匮乏,影响了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其次,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不高。

一方面,一些公共体育设施和场馆管理不规范,维护不到位,卫生条件较差,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些体育教育和培训机构缺乏专业、合格的教练员和教师,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求。

再次,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不广。

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主要依托于政府投入,但投入不均衡,城市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相对较好,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供给相对较少。

此外,一些特定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较为特殊,但相对缺乏专门面向其开展的公共体育服务。

最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完善。

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推动,也需要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然而,目前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主体较为单一,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增加体育场馆、健身器材等供给,提高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2.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监管,加强对体育设施和场馆的管理和维护,提升体育教育和培训水平,确保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安全。

3.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增加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投入,加强对特定群体的关注和扶持,推动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4. 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宣传,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体育服务格局,加强协调和合作,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Vol.41/No.24/Westleather 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董永歌(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2200)摘要:德国是群众体育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多项举措促进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各级各部门和体育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群众体育的服务水平;注重合理规划和使用体育设施,确保住宅区体育设施的覆盖;推广体育奖章制度,激发人们对体育的热情等&德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德国;大众体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811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4-0071-011德国群众体育政策与管理体制德国的体育管理制度是独立的、自理的、自主的&二战后建立了“独立”和“自我责任”的体育原则&直到现在,德国的体育事业仍然是交给社会的体育组织,体育协会等团体来管理,中央政府不设立专门的体育部门&形成了社会团体管理,政府配合的管理模式&德国的群众体育发展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具体体现在:体育设施覆盖率要达到要求,费用要合理,满足参与者的社交要求,运动项目可以满足参与者的兴趣和能力&第二个原则是除了企业赞助,政府也要提供资金支持&德国各地方政府也为促进群众体育发展作出不懈努力&例如,镇政府应该支持当地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并建立和定期维护体育设施&大多数德国联邦州通常是由文化部或者体育部管理体育运动&德国各州的体育管理重点是学校体育的管理,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日常维护等也是由其来负责&2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2. 1采用合作模式,切实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最近几年,德国奥林匹克体育协会与一些管理体育的政府部门合作,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利用全国九万多体育俱乐部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减少了失业人口&2010年,德国奥林匹克联合会又和政府部门联手,制定了针对5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体育计划,目的是使得更多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德国奥林匹克联合会实施各种体育计划时,各级组织,各单项运动协会,政府机构都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和响应,运动的顺利开展与各级机构的协调配合密切相关&不难发现,德国大众体育的发达与各级机构组织密切配合分不开&2. 2发挥体育协会作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对于单项协会来说,促进其自身项目的顺利开展是该协会所有工作的重心&以德国的射击联合会为例,该协会既为体育团体如体育俱乐部提供专业的运动服务,它还为普通客户提供普通的娱乐性质的服务,如家庭聚会,青少年和老年人等&而且为不同的人群设立不同的活动,对于家庭聚会,设立体育节活动,对于老年人,设立老人锦标赛,也会为体育俱乐部提供专门的训练活动和专业的场地设施&2.3合规划和有用体育设,促体育的展&体育设施是群众体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原则是以人为本,以居民的兴趣为出发点建设体育设施,并逐步提高体育设施的质量与现代化水平&德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对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覆盖率有明确的规定&2. 4制定运动技能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为了鼓励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制定了专门的奖章,给那些通过体育考试并且体力超群的人颁发&该奖章从1913年设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奖章在德国已有70S的知名度&该制度最初是为了考验参与者的运动速度,身体力量,身体耐力和协调性等能力,并且这一目的一直延续了下来&该奖章制度倡导过程重于目的,希望民众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该制度鼓励各年龄段和健康状况的人积极参与运动,在群众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给我国的启示3. 1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体育协会的努力,各企业的赞助以及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使得德国群众体育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建国续施,各配的众发展模式,协调统筹各方力量,发展群众体育,进一步促进人民的康&3.2增加中小体育设施数量,提高体育设施覆盖率&德国的体育场馆的规划大多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到目标人群,准确预估收益与成本&中国多个地方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社区体育馆的建设工作还没有跟上步伐&这导致人们锻炼和健身缺少场地,而昂贵的豪华体育场却无人问津&我国应该增加中小体育设施的数量,提高体育设施在居民区的覆盖率,方便居民的体育活动,并在规划时考虑到后续的成本问题,降低运营、维护等成本&3. 3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覆盖群体,增加体育服务公平性&德国不仅重视中青年群体参与体育运动,同时也照顾老人,残疾人,甚至移民等特殊群体的体育运动需求,并为此制定一系列举措&中国要发展群众体育,也应该照顾到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运动需要,同时要实现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根据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引入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各种群体的体需&参考文献:[1]石磊.德国大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84-292.[3]侯海波.德国实施“ 50岁以上老年人健身组织网络计划”/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12(4):25-37.[4]侯海波.德国射击射箭联盟积极推动群众体育发展[J].中外众体育,2012(3):33-35.[5]赵爱国.德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工作情况,2012(16):15-20.[6]侯海波.德国体育运动奖章体制简介/J].中外群体信息,2009(3):11-24.作者简介:董永歌(199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产业经济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体育产业&71。

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及启示

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及启示

公共管理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及启示李东韩国纲(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居民的体育服务需求开始变得强烈,然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以美日等国家和广东省、江苏省等地区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经验为研究对象,并介绍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成功做法,从中得到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启示,以期进一步优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

关键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一、国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1.美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美国是由体育迷和体育健身者组成的国家,体育具有广泛的影响,美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已有100余年,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首先,政府关于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定是具体的和可操作的。

美国政府早在1990年就推出了健康公民2000,增加城市社区体育中心的数目是其主要指标,提出至2000年,美国城市社区每万人修建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5000人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千人建造一个4英亩的开放式休闲公园。

这些目标于1996年就实现了。

其次,政府为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财政支撑。

19321937年为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期,联邦政府在此期间也出资15亿美元建设社区体育设施。

从那时起,在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地与水资源保护法,要求政府每年投资7.8亿美元修建公共体育设施。

此外,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批准了在城市社区建设步道和自行车道的计划,此计划的投资金额为12亿美元,该计划使美国民众的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得到了增多。

可见,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

美国的很多社区中均建有公共的休闲公园,它是公共运动场和休闲公园的综合。

社区里还有社区体育中心,有各种样式的体育设施,能够进行多种活动,它们可以被社区居民全天免费或低价享用。

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现状及其策略

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现状及其策略

90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现状及其策略付彦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也在其的推动下得到了迅猛的提升,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大众的体育经济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实际上,体育经济很容易受到我国大众的消费观念以及人文气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造成严重的阻碍,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现状及其策略展开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现状;策略一、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现状分析(一)消费结构单一我国大众的体育经济消费普遍凸显出消费结构单一的问题,在其的消费体系中,比重占据较大的主要是运动类服装及鞋袜等体育用品,这一系列内容是体育经济总份额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且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体育劳务消费及其他体育消费的总数也不及实物消费的二分之一,主要原因可以归咎于体育实物系列的产品并非局限在体育情境中才能够运用,这也就侧面体现出社会大众对于体育实物的需求一部分也来自日常生活,因此对于体育经济的消费来说有着较大的阻碍[1]。

(二)区域性发展不均对于不同的区域位置来说,其的经济水平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也就是的社会大众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那么不同等级收入人群所持有体育经济消费观念自然也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了体育竞技消费的区域性发展不均衡,对于社会经济水平较为靠前的城市来说,其的体育经济消费状况自然而然也会高于社会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城市。

(三)消费变动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体育经济消费发展趋势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现如今大部分的人群的经济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是逐渐朝着精神追求发展,其中占据较大经济成本投入的因素主要有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以及体育娱乐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体育经济消费比例的提升,对整体的体育经济发展产生了有效的推动,另一方面,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活动对于释放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其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创新优化,这也为其更多的在体育经济消费中进行投入创造了条件,基于此,体育经济相关周边产品若能够抓住机遇,强化对于社会大众心理的挖掘与分析,并依据于此制定更贴合社会大众需求的营销战略,就能够实现对于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的全面推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足大众体育服务需求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公共体育服务理念的提出是政府职能转变在体育领域的延伸和实现,是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身先示范。

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角色是多元的,在发展精英主导的竞技比赛的同时,更应着力凸显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本质属性,将其发展为强调大众参与的社会活动,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平等、公正、惠及全民的优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践行“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成为政府体育部门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国家提供力求满足百姓需求的场地、组建具有引领作用的社会指导员队伍、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等,希望以此营造根植大众的体育健身文化,但结果却差强人意。

大众对体育的态度正在由欣赏性向参与性转变,从关注金牌向关注自身健康转变。

然而,长期以来“重竞体、轻群体”的发展模式导致体育部门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性,体育转型的步伐已跟不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大众需求。

为此,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搭建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性的体育服务平台,开展国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试点工作,探索满足大众需求的优质服务。

为完成此项工作,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体中心开展前期实地调查工作,了解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现状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问题在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大众体育服务需求呈现复杂性特点。

就个体层面而言,大众健康管理意识薄弱,科学健身素养尚未形成。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但健康管理意识却十分薄弱。

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国民的心肺功能、力量耐力、柔韧性等重要指标不断下降,百姓的体质正在逐渐“变差”,但仍在盲目追求“吃的好”、忽略“动起来”。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三高”等“富贵病”患病人群持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吃动两平衡”的重要性,却表现出被动性和盲目性。

“无病不健身、健身为治病”、“盲目关注中医养生”、“健身方法不科学”等现象屡见不鲜。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目的是为增加体力活动、消遣娱乐、防病治病、减肥等,健身功能定位仍是维持健康的工具而非一种生活方式。

从全国层面分析,需求的复杂性集中体现为差异性。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政府服务水平的差异。

中国人口分布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现实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

以城乡差距为例,城乡二元化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引发诸如国民体质、生活方式、家庭收入的差异,并投射到体质健康状况。

无论留守还是流动,农村人口面临多重健康风险,城镇不复存在抑或不甚普遍的健康问题在其身上依旧突出。

人口流动、城市化、健身资源城乡分配不均等问题不断影响农村人口的需求与获得,健身资源获取不公已成不争事实。

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体质特征的差异注定需求的多样化,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其体育需求。

区域、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我国在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上存在差距,最终落实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第二,大众体育需求的差异。

当前,我国锻炼人群呈增长趋势,但存在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锻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2013年20至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公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现“马鞍形”,参加健身活动仍以老年人为主,呈现锻炼时间自由充沛、对场地要求简单、锻炼形式单一等特点。

相比之下,中青年人健身比例较低,“无时间”依然是制约其参加体育健身的首要因素,“无场地”客观上难以满足其健身需求。

此外,健身需求存在城乡差异。

城镇的老年人与中青年健身人群均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场地需求,而农村尚处于健身意识不强、公共健身场地利用率不高的阶段。

二、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一)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不足、公益程度较低。

供给总量和公益程度是判断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些年,体育部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仍难以弥补因长期服务缺位和资源不足导致的公共需求亏空。

大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优质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有限且公益程度较低已成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体育服务分布失衡。

尽管公共服务理念提出已有近十年,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存在差异化与同质化并存的问题。

其中,差异化表现为公共体育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分布不均衡,分类指导不足。

同质化则体现在服务内容与结构高度同质化与单一性,即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方式单一、供给对象单一、服务内容单一。

长期以来,体育部门扮演体育服务提供者和决策者角色,在产品和服务配置过程中,决策依赖“政府偏好”、供给均由“政府包办”,惯性的供给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大众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三)政府角色定位偏差,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

以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全能型政府”的管理模式和惯性思维,不仅包揽公共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在购买服务时也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色彩和政府意志,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将政府职能狭义的理解为政府主导。

同时,公共体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能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盲目参照体育部门行政目标设置,既未体现与时俱进,也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缺位、决策机制不完善。

制度是保障有效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体育部门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但制度缺位仍是导致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存在监督、激励、评价制度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程序、内容、监管、评估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招聘、培养、福利制度不到位等问题。

制度缺位严重制约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五)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分析不足,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源于大众需求,政府在满足需求的同时,理应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服务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恰当的履行服务职能和责任。

然而,对于大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仍存在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对象偏差、需求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供求矛盾凸显。

无论是体育部门还是学术界,针对大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分析不足,仍依赖经验与政府意志提供非大众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与需求出现严重偏差。

三、建立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供给”模式针对我国体育服务能力不足,而大众健身需求多元化的状况,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成为体育部门面临的首要难题。

面对复杂的需求,体育部门理应率先承担起社会责任。

向大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应首先“问需于民”,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来迎合社会期待,赢得大众对体育工作的口碑。

公共体育服务是个高度社会化的问题,解决如此复杂难题仅靠体育部门一己之力难以完成。

实际上,公共体育服务不应也不能由政府包办的思路早已成为各界共识,也是体育部门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所在,突破与创新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首要问题:公共体育服务应以大众需求为导向。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呈现复杂性,大众体育需求处于不同阶段,多样化特征明显。

以健身为例,个体因性别、年龄、身体条件不同,健身项目、时间、运动量等因人而异,如果不尊重科学指导、不因人因地制宜,健身效果非但不好还会带来伤害。

面对个体需求差异,如何提供有效的科学健身指导,是对体育部门服务能力的考验。

随着中国社会体育需求的快速增长,大众体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类似考验必将与日俱增。

建构以大众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导向型政府是满足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

首先,重新定位政府职责。

尽管政府服务意识逐渐增强,仍会流露出“管理者”心态,强调政府在社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彻底转变心态并非一蹴而就,但应时刻谨记以服务者的身份满足大众需求,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确定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大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标准,最终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地位。

其次,承担政府应有的责任。

转变角色不代表听之任之,应在相应职责范围内承担责任。

政府行为是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应明确为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服务、以及如何改进服务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回应大众服务需求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二)改变模式: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途径、供给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有创新。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思路由来已久,但目前仍存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需求信息不对称、供给效率低下引发“政府失灵”、甚至出现“权力寻租”等问题,原因在于政府单一主体供给模式引发的弊端。

以往体育部门在提供服务时存在“越位”和“错位”,管的过多限制了社会积极性的发挥,该管的事因为力所不能及而没有管。

公共体育服务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并科学地界定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及作用范围,建立起新型合作关系。

当前我国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服务政府,体育部门也应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突出指导职能而非亲力亲为。

供给方式应由单一投入转变为多途径供给。

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不是体育部门一己之力可为,需要多方协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新型服务模式。

盘活存量是目前体育部门应着力破解的难题,但未来发展还要依靠更大力度的结构性改变。

公共体育服务强调均衡性,实现供给对象全覆盖,但均衡不等于齐步走,应坚持“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急于求成;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统筹规划,又要留有余地”的原则,需求的复杂性要求采取“有条件均衡”的战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同时,率先在有能力的地区升级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梯度发展、逐步覆盖。

同时创新服务内容,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鼓励发展差别化、创新性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三)转变角色:实现权力让渡与必要集权相结合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创新职能首当其冲是转换角色。

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不应再以垄断者姿态提供政府偏好的产品和服务,转变为建立服务供给的价值导向、设计产品行业标准、提供服务运行机制、规范供给方式和途径、完善监管体系等一系列服务规范,实现权力让渡。

实现政府角色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由垄断者向竞争者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转变,从而达到公共体育服务市场的帕累托最优。

当然,适度放权不等于完全让权,监督监管、建立标准、绩效评估等监督权力必须牢固的掌握在政府手中,避免竞争与自利性带来“市场失灵”。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体育工作改革的试金石,服务理念与内容仍需不断调适以期适应社会进步和满足大众需求。

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非均衡发展的“跛脚”现象,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多元角色与时代进步不相适应。

随着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的提高,新型政府服务模式的不断推进,体育将逐渐还原其社会属性、丰富文化内涵,真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