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脏腑所居之地,【仲景经方腹诊】帮你探寻病灶所在!

合集下载

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首重腹诊

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首重腹诊

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首重腹诊李老在诊断危重疾病和与腹部有关的疾病时非常重视腹诊。

他说:“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他认为,一般来讲,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

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

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

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

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

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李老强调,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他说:“患者李某,患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5天,医以西药与中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及安宫牛黄丸治之不效。

细察其上腹硬痛,予大承气汤加减,一剂神清热退而解。

又如:一休克患者,前用大剂独参汤与西药配合,血压一直不见上升,及至按其胃脘有压痛,予枳实、厚朴、二丑、人参而愈。

事实证明,若不诊腹则不知虚实,不知表里,治之必然无效。

所以危重疾病必须按腹。

”李老强调,腹诊时应注意八点:一、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二:、疼痛: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金匮要略》中“腹满痛”之“腹”的定位辨析

《金匮要略》中“腹满痛”之“腹”的定位辨析
2 0 1 4 年第 2 5 期
《 金匮要略》 中“ 腹满痛 ’ ’ 之“ 腹’ ’ 的定位辨析
罗 炽 琼
摘要 : 仲 景之 书始 终贯 穿了顾 护脾 胃正 气的思想 , 后 来 医家在脾 胃论 治方 面提 出了更 为详细 的治则。《 金 匮要 略》 中多次 出现 “ 腹满” 、 “ 腹 痛” , 为 临床 常 见病 。 脾 胃的详 细治 则又各有不 同, 分 清有 关经典 条文 中“ 腹” 的具体部 位可 能有 助 于疗效的提 升 , 故对此进 行 了理 论浅析 。 关键词 : 腹满; 腹痛 ; 脾 主腹 ; 脾 胃治则 中图分类 号 : R 2 2 文献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2 5 一 》 中, 对腹满的虚实辨证 和治疗原 方均体现 了甘 温补脾 阳之 法 。 至 于“ 实热证 多 以阳明 胃肠 为主者 ” , 则 主 要 体 现在 “ 腹 满寒 疝 宿 食 病篇 ” 第 2条 , 原文 为 “ 病 者 腹满 , 笔者认 为不应 包含 “ 阳 明胃” , 《 金匮要 略 》 书 中多处 提及 “ 胃” , 多以 按之不痛为虚 , 痛者为实 , 可下之…一 ” “ 心下” 、 或“ 胃” 表示 的。如 本篇 中大 柴胡 汤 证 主 症 “ 按 之心 下 满 腹 满是 以腹 部胀 满 为主 , 常伴 有腹 部疼 痛 的一种病 证 。 腹满 、 者” , 指 出大柴 胡汤证 既满且 痛 , 部位 在上 腹部 , 多 连 及两胁 。他 篇 腹痛 是 临床 常见 症状 , 现代 医学上 定义 是 指从 肋 骨 以下到 腹股 沟 中亦有 以 “ 心下 ” 或直 接 以“ 胃” 表 胃者 , 如“ 心下 留饮 , 其 人 背寒 如 以上 部 分 的疼 痛 。其 可能 是 胃肠 消化 器 官肝 、 胆、 胰腺 疾病 , 妇 科 手 大” , “ 心下 有痰饮 , 胸 胁支满 ” , “ 先 渴后 呕 , 为 水停 心 下…. . ” 等等 。 疾病 或 泌尿 生殖 器 官的疾 病 。 轻 微的腹 痛 多半是 消 化不 良等 胃肠 也 有 医家认 为 “ 心下 ” 并非 指 胃脘 , 如“ 水在肾, 心下 悸 ” 之“ 心” 字, 道 一 般性 疾病 所 引起 的 , 持 续 性严 重 的腹痛 可 能是 十分 严重 的 疾 《 医宗金鉴》 谓当是“ 脐” 字。但《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篇 病。 中医学 有 时将腹 痛 亦称 为腹 满 , 并对 其 病 因病理 、 症状 、 辨证 、 中, 条文 3 1 又有 “ 假 令瘦人 脐下 有悸 ” 并 未 以“ 心” 代“ 脐” , 恐《 医宗 治疗 及预 后都 有 详尽 的论 述 。 多认 为 涉及脾 胃 , 但此 定义 中 , 脾胃 金鉴 》 所纠正 之“ 心” 为后人 抄误 “ 脐” 为“ 心” 。 合称 , 较 为笼 统 , 不 便 于古籍 中脾 胃具 体疗 法 的实施 。 但 当结 合 具体 语境 言 , 且 表 胃脘 时 常见 有 呕 逆 等症 状 相伴 。 1 顾 护 脾 胃 正气 的 重要 性 再者“ 四饮 ” 定义 中, 狭 义 痰饮 为 “ 水走肠间 , 沥 沥 有声 ” , 高学 山 仲景之书始终贯穿了顾护正气的思想 。归纳《 金匮要略》 预 认 为 该句 当着 “ 肠间” 二字 , 痰饮不行 , 后必 由肠 而 浸 淫 于 胃 , 由 防 内容 , 首先是保养正气, “ 若五脏元真通畅 , 人即安和 ” , 元真指 胃而横 鼓 于胁 ” 删 。可见 肠 、 胃是 分 开 而言 的 , 并 非肠 即 并 表肠 和 元 气 和 真气 , 泛 指 人 体 正气 。 而 张介 宾所 言既是 此 思想 用 意 的揭 胃。 故此 篇 “ 腹” 不 全是 同 时表 脾 胃二 者 , 倒是 指 现代 解 剖 学上 胃 示, “ 故 善治 脾 者 , 能 调 五藏 , 即所 以治 脾 胃也 。 能 治脾 胃 , 而使 食 脘之 下 的肠 所 在位 置更 贴 切些 。 进 胃强 即所 以安 五脏 也 ” ( 《 景 岳全 书 ・ 杂证 谟 》 ) 。 脾 胃充盛 , 则 五 《 黄 疸病 脉 证并 治 》 篇中, 亦 有 多处 涉 及 “ 腹满” , 如“ 腹 满者 , 脏安和; 脾 胃受 损 , 即五脏 不 安 。 因此 , 临证 时要 正 确处 理 脾 胃和 舌痿黄燥不得睡 , 属黄家 ” , 酒疸之“ 腹满欲吐” , 女痨疸之 “ 腹满 其他 脏 腑 的关 系 。 者难 治 ” , “ 黄疸 腹 满 ,小 便 不 利 而赤 ” …. . 《 素问 ・ 玉机真经论 , 》 《 素问 ・ 玉 机 真 脏论 》 有“ 脾脉者 , 土也 , 孤 藏 以灌 四旁 也 ” 之 “ 今 风 寒客 于 人 … . . 弗治 , 肝传之脾 , 病 名 日脾 风 , 发瘴 , 腹 中热 , 说。《 素问・ 太 阴 阳明论 》 也提 出“ 脾 者 土也 , 治 中央 , 常 以 四时 长 烦 心 出 黄 。 ” 《 金 匮要 略 》 更进 一 步指 出“ 脾 色必 黄 , 瘀 热 以行 ” , 提 四藏 , 各 十八 日寄 治 , 不得 独 立 于时 也 ” 的 观点 。脾 运 化 水 谷 , 化 示 无 论湿 热 或寒 湿 发黄 , 关 键是 脾 , 故此处“ 腹满 ” 亦 当属 脾 。对 生气 血 , 滋 养 四 肢 百骸 , 五脏六腑 , 故 任 何 脏 腑组 织 器 官 在 一 年 黄 疸 病 的预后 , 注家 亦 多次 认为 黄 疸与 脾 相关 : 《 金 匮要 略 心 典 》 四季 任 何 时令 中都 离不 开 脾 胃所 运 化 的水 谷精 气 的 滋养 。 《 脾胃 “ 黄疸 , 土气也 , 内伤于 脾 , 故 即 以土 旺之数 , 为黄 疸 之 期 , 盖 谓 十 论》 日: “ 元 气 之 充足 , 皆 由脾 胃之 气 无所 伤 , 而 后 能滋 养元 气 , 若 八 日脾气 至 , 而 虚者 当复 , 而实 者亦 当通也 。” 治疗黄疸以“ 诸 病 胃气 之 本 弱 , 饮食 自倍 , 则 脾 胃之 气 既伤 , 元 气亦 不 能 充 , 而诸 病 黄 家 , 但利 其 小便 ” 为旨, 自少不 了除湿 活 血而 达 健运 脾 土 。 所 有 生 也 。” “ l 故 后 天 衰败 则 先 天失 养 , 先 天 已衰 更需 后 天求 之 。 妇人病篇 中 , 有“ 妇人怀娠六七月… . . 腹痛恶寒者 , 少 腹 如 扇” , “ 妇人 怀 妊 , 腹 中绞 痛 , 当归 芍 药散 主之 ” 以 及胞 阻 之 腹痛 和 脾 胃之顾 护治 疗 极 为重 要 。 2 脾 胃治 法有 异 产 后腹 痛 等 “ 腹 痛” 治 疗上 多 调 制 肝脾 气血 等 , 其 中亦 蕴 含 了温 脾 胃学说肇始于《 内经 》 , 运用于仲景 , 发挥于东垣 , 经久不 脾 祛湿 的 治法 。 但 此妇 人腹 痛 中多 涉及 小 腹 少腹 , 非 如 前诸 篇 中 衰, 调 整 脾 胃为历 代 医家 所 重 视 , 并 形 成 了甘 温 补脾 阳 , 甘辛 通 的脾 所 主 的 中腹单 一 。此 篇 “ 腹满、 痛” 又另 当别 论 。 胃阳 ( 辛 甘 可通 阳 , 腑 宜 通 即是 补 ) , 甘 寒 滋 胃阴 ( 胃阴 易亏 , 胃火 再者 , 《 素问・ 太 阴 阳明论 》 中提及 “ 脾与胃, 以膜相 连耳 ” 以及 易动 , 甘 养其 阴 , 寒 泻 其火 ) , 甘 淡养 脾 阴 ( 脾 阳易 亏 , 纵 有 阴伤 亦 在《 素问・ 金匮真言论》 中言“ 腹为阴, 阴中之至阴, 脾也” 。 内经》 云 脾主腹 ” , 故认 为上 述之“ 腹满 ” 当归属于 脾 , 并侧重从 脾论治 。 不可妄用寒凉 , 脾病每夹湿 , 总宜 少 佐 淡 渗 ) 的基 本 治法 。故 理 “ 据吴 志 雄 “ 小肠 属 脾 ” 论, 其 认为 小 肠 属 脾 而 居 阳 明 胃与 大 中、 四君 , 为 补 脾 阳之 方 ; 半苓、 平 胃为通 胃阳之 方 ; 养 胃、 益 胃为 滋 胃阴之 方 ; 参 苓 白术 为 养脾 阴 之 方 。 肠 之 间 ;现代 医学所 认 为 的小 肠为 食 物 消化 与 吸 收 的最 重 要 场 基 于上 法 , 并 遵 仲景 重 视顾 护 脾 胃之 正 气 的思 想 , 以及 现 今 所 , 小肠 泌 别 清 浊 , 清 者 吸 收入 血 ; 临 床所 见小 肠 之 病亦 多虚 多 而 现代 人 体解 剖 学证 实 小肠 恰居 脐 周 。 据此 , 仲 景杂 病 中的 将传 统 医理 与现 代 医 理有 机 融合 的时代 定 势 ,辨清 脾 胃定 位 亦 湿 。 显得 有 必 要 。那 么 对 于书 中多处 出 现 的“ 腹满” 、 “ 腹痛” 之“ 腹” , 腹 病 。当常 见 于脐 周 之腹 病 。 那 么 现代 医 学之 十 二指 球 部 溃疡 、 究 竟 是 当 属 于脾 还 是 胃? 小 肠 出血 、 小 肠性 腹 泻 、 肠痉挛 、 蛔虫 性 肠 梗 阻 、 蛔虫性腹痛等 , 3 对脾 胃部 位 辨析 及 依据 既可 以从 脾论 治 。【 5 】 《 金 匮要 略 ・ 腹满 寒 疝 宿食 病 脉 证 治 》篇 中 ,多 处 提及 “ 腹 4 结 语 满” , 如“ 趺 阳脉 微 弦 , 法 当腹 满 , 不 满 者必 便 难 ” , “ 腹满 时减 , 复 脾 胃有 分 属 , 据 临 床症 状 表 现 , 分清 腹 患 的具 体 病位 , 明 晰 如故 , 此为寒 , 当与温 药 ” …. . 此篇 中 , 腹 满者 , 有 医家认 为 腹满 而 脾 胃之 阴 阳 虚实 , 结 合 甘淡养 脾 阴 , 廿温补 脾 阳 , 甘寒 滋 胃阴 , 除 湿 清 热通 腑 实 , 并 注 意 脾 阴 不 足 宜凉 , 脾 阳不 足宜 痛, 一属虚寒 当温 , 病在脾 ; 一属实热 当下 , 病在 胃嘲 。正契合 了 辛 通 胃阳 ; 胃阴 不足 宜寒 , 胃阳不足 宜 温等 治 则 。 【 注意 腹病 患 者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转载自微信号汉古经方张仲景与脾胃病【解说】脾胃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较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不能正常饮食、病人身体消瘦等症状。

传统中医对此病有很多记载,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着“脾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的观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在《伤寒论》里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脾胃的,脾胃这二者共同出于人体的中焦,也就是腹部,胃属于腹,脾属于脏,这二者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胃呢它收纳水谷,脾呢主于传化精微,传化糟粕,这二者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它把营养物质传送到全身,在内可以营养脏腑经络,在外可以滋润皮毛,肌腠。

【解说】胃和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胃吸取养分提供给人体所需要的动力,脾负责排除人体中的糟粕,使人体的器官避免遭受病菌的侵害,二者功能互相协调,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传送和排泄,胃和脾一旦发生疾病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张仲景他在《伤寒论》里面,描述胃脘疼痛的症候是非常具体详细的,比如说“心下痞”,“心下痞硬”“胃中冷”“腹中痛”还有“腹中急痛”,这些个描述论疼痛的性质来说,它可以有腹中拘急而痛,胃中的隐隐作痛,还可以胀满痞痛。

【解说】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时多采用辨证方法,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他创立了许多名方用于治疗脾胃病,如采用瓜蒌、半夏、黄连、吴茱萸、人参、小陷胸汤治疗胃痛的方剂就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如果是胃寒痛,这是寒邪胃导致的,可以用仲景的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如果是郁热痛,这是由于郁热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选择大黄黄连泻心汤,小陷胸汤,如果是气滞而导致的胃脘痛,这叫做气滞痛,可以应用小柴胡汤,或者是四逆散,如果是伤食,食积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采用仲景的小承气汤来导下食积而治疗。

【解说】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记载的这些论治脾胃病的理论和方法,也启迪了现代医家在治疗脾胃病时选方用药的思路,,他的一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并受到重视。

仲景腹诊探微

仲景腹诊探微

3.4、临床意义——断预后
• 《伤寒论》67条曰:“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 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膀胱急,少腹 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 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为女劳之病,非水也。腹 满者难治”;
• 以上之“死”与“难治”是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较之 单纯应用脉诊、舌诊更具实际意义。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曰:“卒呕吐,心下 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瘦 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此 两条为水邪内聚导致眩悸,通过腹诊探查所得。
• 《伤寒论》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此 有燥屎也……”,241条则云:“本有宿食故也”,此两条则 是明确提出燥屎、宿食致病,通过腹诊加以辨别。另《金匮 要略》尚有“此为腹中干血着脐下”、“此为水与血俱结在 血室也”的描述,体现了查腹辨瘀血的应用。
(6)诊少腹:少腹里பைடு நூலகம்、少腹满…... ;
(7)诊脐:脐凹、脐凸…...;
2、分级
• 如对少腹部腹诊,列出
① 少腹满 ② 少腹如扇 ③ 少腹急结 ④ 少腹弦急 ⑤ 少腹拘急
⑥ 少腹满按之痛 ⑦ 少腹满痛 ⑧ 少腹满如敦状 ⑨ 少腹硬 ⑩ 少腹坚痛
3.1、临床意义——辨病位
• 利用腹诊既可以确定疾病之表里,又可以确定病变之脏腑。 •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篇曰:“湿家身烦疼,面黄
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腹中和,病在头中寒湿”,此 “腹中和”即为寒湿在表无里证的依据。 • 《伤寒论》152条曰:“太阳中风,……心下痞硬满,引胁下 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 之”,此条说明表邪已解,仅存“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之“里未和”的证据。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宋瑞芳【摘要】从腹诊的部位、方法、意义与应用4个方面阐述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所总结的前人应用腹诊的方法.该方法把腹诊与临床诊断、辨证论治及方药密切联系起来,开创了腹诊与方药治疗相结合的先河,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This article clarified previous method of abdominal diagnosis summarized by ZHA NG Zhong-jing on ShangHanLun in DongHan Dynasty fiom fonr areas-the site,methods,significauce and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diagnosis,at the same time ShangHanLun combined the abdominal diagnosis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prescription treatment closed,creating a preced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 treanent,to provide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1(024)003【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伤寒论》;腹诊;腹证【作者】宋瑞芳【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咸阳,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5所谓腹诊,是指以触诊为主的,望、闻、问、切(触、按)相结合的对胸腹部位全面诊察的一种直觉诊法[1]10。

老中医:腹诊学会这4个方法,选对相应之方,诊病得心应手!

老中医:腹诊学会这4个方法,选对相应之方,诊病得心应手!

老中医:腹诊学会这4个方法,选对相应之方,诊病得心应手!中医腹诊,对每个病证都有特定的腹证,每个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每个方剂都有特殊的腹证指标。

如胸胁苦满证,方选柴胡汤类;心下痞,方选泻心汤类;奔豚,气上冲,方选桂枝汤类;腹直肌挛急,方选芍药甘草汤类;腹软、喜温喜按无热者,十全大补汤主之;少腹急结,方选桃核承气汤;少腹拘急,方选金匮肾气丸等。

如此,从腹证到辨病、辨证、确定治疗原则或方药,都有其特定的对象。

总之,无论全身疾病如何危重,症状千姿百态,但只要有一个主要腹证,即可选相应之方,疗效颇佳。

这样灵活运用于千变万化的临床实践中,对每个病、证都有辨证治疗的作用。

一.补法建中汤治疗里急腹中痛;桂枝甘草汤治“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心阳虚证,是补剂。

二.清法白虎汤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等证,是从清阳明热入手的。

湿热黄疸证,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亦为清法。

三.温法“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下利,心下逆满者用吴茱萸汤温中;下利脓血腹痛则用桃花汤温里固脱止利;若下利清谷反不恶寒或有腹痛的,则属真寒假热证,方用通脉四逆汤温阳通脉。

温阳利水是常用的治则之一,阳虚水饮内结的,当用温阳利水剂。

如太阳蓄水证,用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少阴阳虚水寒相搏证,则用真武汤温阳散水气。

还有水停心之动悸,冲逆证,用苓桂枣甘汤,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法治之。

四.消法论中有用水蛭、虻虫破血消积,大黄、桃仁活血化瘀的消法,常用以治疗血瘀证或癥瘕证等仲景对腹证治疗,既有针对病因而设的,攻下法、逐水法、消导法等,又有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而获效之法,如温阳、补虚、调和诸法。

临证应把握全身病变规律,权衡腹证之虚实参合脉证,独用一法,或合用数法。

病案举例:某女,30岁。

主诉:7日前在田野工作,突然剧烈头痛,并呕吐2~3次,意识朦胧,后头部剧烈疼痛。

腹诊

腹诊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伤寒论》腹证的表现、成因、诊断

《伤寒论》腹证的表现、成因、诊断

《伤寒论》腹证的表现、成因、诊断医贯昨天腹证的表现与成因祖国医学的腹诊属于切诊的范畴,它是以判断腹部的痛、胀、濡、鞕以及拘急为特征。

仲景在论中把腹部划分为心下、胁(包括胸胁)、胁下、脐下、脐、少腹等六个部位,论中有关腹部诊断与治疗的条文凡一百余条,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强,可见仲景对腹证诊治的重视。

考论中的腹诊有自觉症、他觉症以及自觉与他觉相结合的症状。

所谓自觉症即病人的自觉痛苦,如论中的“满”、“痛”、“悸”、“雷鸣,等;他觉症即用手按其腹部的反应,如论中的“弦急”、“按之濡”、“石硬”、“按之则痛”等;有的则是自觉症与他觉症皆有。

仲景在论中把症状出现的部位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判断腹证的虚、实、寒、热,查知气、血、水饮的状况。

腹证的成因,有太阳病不解,在经之邪入腑,与水或与血相结,形成太阳蓄水证或太阳蓄血证,其表现部位在少腹;有太阳病误治,邪气传里,或与痰水互结,遂发为痞证、结胸,其表现部位在心下(上腹部);有阳明燥化太过,形成胃肠腑实证,其表现部位在脐腹及少腹;有邪入少阳,出现胸胁苦满证者;还有病入太阴,寒湿居中,出现腹胀满或自利腹时痛等,其表现部位在脐腹:还有邪入少阴或厥阴,寒邪内凝,表现为少腹满或痛者。

由于腹证成因复杂,临证时,要把腹证与其它脉证结合起来分析,还要注意到病人平素的体质因素,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腹证的诊断(一) 虚证论中149条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濡”就是按之柔软,无有痛感。

纵观全书,这个“濡”字不但是痞证的他觉证,亦可作为腹部虚证的指征。

它如发汗后的“腹胀满”,太阴病的“腹满”,过汗伤阳而致的“心下悸欲得按”等,都具有按之柔软而不坚的特点。

《金匮》所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即为虚证腹满的很好注脚。

(二) 实证“腹满痛”为诊断实证的要点。

满痛即既胀满又疼痛,不同于“按之濡”、“腹微满”、“腹胀满”的满而不痛。

实证的腹满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其痛是“不可近”,“按之鞕”,多因胃中有燥屎而致,但亦有因痰、血内结而成者。

腹诊 《伤寒论》腹诊 腹诊法集诊断与调治之大成的推腹法 腹病之百病揉肚特色疗法 推腹治疗的方法

腹诊 《伤寒论》腹诊 腹诊法集诊断与调治之大成的推腹法 腹病之百病揉肚特色疗法 推腹治疗的方法

腹诊+《伤寒论》腹诊+腹诊法集诊断与调治之大成的推腹法+腹病之百病揉肚特色疗法+推腹治疗的方法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著作有关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仲景运用秦汉以前《内经》、《难经》认识疾病的唯物思想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

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而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心下支结、少腹满、少腹肿痞、少腹急结、胸胁苦满、胁下硬满等。

每一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治疗。

如《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如《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再如痞证,用泻心诸剂;胸胁苦满,用柴胡诸剂;腹满痞坚,用承气类方。

又根据腹证程度不同,兼证不一,又可具体到类方中的某一方剂。

以痞证而言,心下痞硬,实者兼胃中不和,用生姜泻心汤;兼心烦、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兼吐利交作用半夏泻心汤;兼噫气不除,用旋覆代赭汤。

这样证治相应,方证相合,简化了临床思维过程,节省了诊疗时间。

证有客观标准,剂有对应之方,疗效有桴鼓之应。

理论根据和部位划分腹部在人体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腹部一般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为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

心下、胃脘、大腹部位,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

由于各脏腑之气都聚于腹,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系。

各脏腑在腹内的分布与腹外相对应,加上经络内外循行联络,所以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体征。

伤寒论腹诊——精选推荐

伤寒论腹诊——精选推荐

精选留⾔写留⾔郭⽌觀伤寒腹诊在中国⼏近失传,⽽在⽇本却发扬光⼤,王⽼师翻译⽇本汉⽅医家的著作并介绍给中国读者,真是功德⽆量!6谢谢您的关注与⿎励2作者窦宝(DouBao)太棒了,衷⼼感谢腹部诊察也是部分医家采⽤的⽅法,见于内科妇科针灸等。

但伤寒派腹诊则是源于仲景发展于汉⽅的相对系统的⽅法,是经⽅医学的⼀部分,也可以更确切地说,是⽅证对应的⼀部分,只有这个的思维范围内腹诊才具有活⼒和灵性,否则腹诊腹证仅仅是⼀些呆板的体征⽽已。

从此处着眼,各地的伤寒派腹诊⼤同⼩异。

2作者⼣颜谢谢王⽼师的付出,我是去年南京国际经⽅学院培训第⼀次接触到腹诊,听了您的课程对我临床治疗帮助⾮常的⼤,感谢您1精通腹诊,提⾼疗效。

1作者鲲鹏有配图,很直观,为王宁元⽼师点赞 1复活腹诊,还原仲景作者吕振雷读完伤寒论讲本后⼜读三⼗年,对⼤塚先⽣⾮常敬佩,不知王⽼师后⾯有整理出版其他著作的计划吗?1同感,⼤塚先⽣值得后学们敬重。

其他汉⽅著作在翻译,谢谢关注。

作者医者谢谢王⽼师发这么好的⽂章。

请教下王⽼师,汉⽅腹诊现在是不是折衷派是主流。

1谢谢关注。

⽬前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作者⼤象期待⽼师的译著作者刘⽼师⼗分喜欢这些资料。

谢谢精⼼编辑翻译紫光 什么时候出版啊?谢谢您的关注,出版程序⽐较复杂,会需要⼀些时间。

作者紫光 为什么不要恢复中医本论作者经⽅腹诊腹证只是经⽅腹诊腹证紫光好东西,如果能⽤中医本论解释就更好了作者千万不要黎明腹诊对⽅剂的辨别选⽤有⾮常⼤的作⽤,谢谢王⽼师作者是的,在经⽅⽅证对应的思维范围内,腹诊腹证与⽅剂之间有惊⼈的契合性。

甬其此等专著还有待于王⽼师费⼼译制出版。

作者谢谢关注,翻译⼯作慢慢在做。

中医诊断之----腹诊

中医诊断之----腹诊

中医诊断之----腹诊01中医人不能不知的腹证10纲腹证十纲即痞、满、硬、结、紧、软、动、音、痛、不仁十个胸腹部主要症状。

十纲是辨腹证论治的依据之要,是构成腹诊——腹证——论治的肯綮。

腹证的表现尽管是复杂的,变化是微妙的,但基本内容可用十纲归纳,纲举目张。

腹证的辨证亦要参合中医四诊和基本理论,临证要灵活圆机,辨证论治,勿墨守成规,拘泥不变。

痞(附:濡)痞证是指病邪乘虚滞于胸腹之中,自感阻塞不通不舒之状。

《玉篇·疒部》曰:“痞,腹内结病”。

痞证按之外表绵软而微紧,中按濡弱,空而无物,里底微硬;或自觉郁闷不可奈,无反射,无压痛,恰如按绷紧的棉布或皮革,或如抚薄板,微硬而有弹性。

其证多虚,但虚中微实,如心下痞,按之硬者,为实。

心下痞,按之濡者,为虚。

附:濡属痞证的范畴。

濡通软,即心下虽痞,但按之柔软,如毛笔沾湿,轻按有缓软如絮之状,中按底力微硬,有抵抗力;重按痞结渐散,或做有水音放散之状,故痞证为正虚邪实之气痞耳。

痞、濡证往往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必以底力的强弱分辨。

临床应用时常在痞或濡之上冠以部位名称,说明腹证的特征,如心下痞或心下濡。

另外,有似积聚证发作时,其痛彻背难忍,但按之却濡,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腹证;虽按之濡,而里结实,有坚硬之物,应进服半夏泻心汤。

因此,濡是言肌表濡,但里也可结实,也可濡软无物,故濡是兼证,若单独出现即无临床意义。

满(附:膨、胀)满证是病邪横于内,自感局部胀满或闷满之状,望之或微高起,膨胀或平坦,按之如充满气体之球,外绷紧而内有反弹性抗力。

以抗力的范围定病位(局限性,普遍性即全腹),以抗力的大小和有无压痛,分轻重及虚实。

满证的辨证一般规律是患者自满而望之不胀大者多为虚,自满而膨胀者多为实;按之外有弹力而内若无物属轻型;绷紧微有抵抗力属重型;凡按腹部有充实感觉和弹力、压痛,腹壁肥厚而有便秘,为实满;腹部虽膨满,但按之软弱,无压痛,弹力性不足,或唯气体充盈,为虚满。

满证是在满的所在部位加上兼证来命名,如常见证胸满、胸胁苦满,心下满、腹胀满、少腹满等。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

腹诊介绍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腹诊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

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

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

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介绍。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

《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

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

《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昚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

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常见的六大经方腹诊

常见的六大经方腹诊

常见的六大经方腹诊1.1提示病位“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即以“小腹满,按之痛”提示寒气结滞在膀胱关元部位。

1.2 辨别病性《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即以腹部按之痛与不痛来分辨病性之虚实。

1.3 审查病因《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气汤。

”即结合腹满痛,判定燥屎内结。

1.4 阐述病机《伤寒论》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结合按心下部位紧张感、有抵抗,说明表邪内陷后水热互结成实的结胸证;又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软,但气痞耳。

”以心下部位按之不痛不硬,来说明表邪内陷后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不通的泻心汤证。

1.5 鉴别证候类型《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又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证属水热互结,但证有轻重,前者范围局限在心下,按之痛;后者范围可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近。

1.6 确定治则治法《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这都是依据腹诊按之痛否来辨虚实证,并进而明确治用寒下或温下。

1.7 判断预后转归《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

”女劳疸出现腹如水状,预后不良。

2. 腹诊内容与操作腹诊,是依据症状反应而进行辨证,腹诊内容可分为胸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与切诊。

望诊,是诊察腹部的形态与色泽,;闻诊,是诊察腹部的声音与嗅气味,如胃脘部振水声、肠鸣音等;问诊,是诊察患者自我感觉到的腹部的症状反应,及全身出现的症状。

仲景腹诊方治探析

仲景腹诊方治探析

仲景腹诊方治探析
杨文喆;张再良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8(046)002
【摘要】胸腹腔为内脏之所在,内脏的病变通过胸腹部的症状表现出来的亦多,古人在临床上早有这方面的观察,并且在治疗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相关内容就不少.腹部的观察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历史上日本医家对此有所承袭和重视,其后有《腹诊奇览》等著作问世,本文就仲景原文所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为了便于对比,叙述中把从胸咽到下腹部的相关内容一起归入,并依据部位作适当展开.
【总页数】3页(P4-6)
【作者】杨文喆;张再良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上海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
【相关文献】
1.仲景腹诊与辩证关系探析 [J], 冯五金
2.仲景方辨治消渴病探要 [J], 梅海云;时良玺
3.张仲景治虚烦不眠方之证治概要与方药分析 [J], 王新; 冯诗瑶; 吴昊; 王诗源
4.张仲景化饮治咳喘方的辨治原则与应用 [J], 张玉英
5.从仲景方探析治黄必治血 [J], 童增华;姜华;王锡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万病的根源腹部积聚

万病的根源腹部积聚

万病的根源腹部积聚万病的根源:腹部积聚来源凡和尚、道士、养生者都着意腹部的气功锻炼。

纵观许多肥胖人士,大腹挺挺、走路艰难、百病丛生。

特别是肥人要降糖、降脂、降压,治疗都非常困难。

究竟腹部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根据经络分布的规律;《黄帝内经》讲:“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根据十二经脉这种分布规律,不难发现人体有一个天大的奥秘,阴经与阳经在手足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在头部;而阴经与阴经交接在腹部。

根据中医观点:阴属寒,寒则凝的定律。

腹部正是六条阴经聚会的地方,所以腹部是先天最容易寒凝的地方,犹如中国的北方一样。

根据寒则凝的定律,寒凝最容易使有形的物质特别是脂肪凝结积聚。

俗话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腹部往往是首先形成肥胖的根源,长此以往痰湿瘀毒、脂肪寒凝积聚于腹部,堵塞经脉,造成经脉不通,气机升降不畅,严重影响了经脉正常运行,腹部越积越大,甚至久积成病。

所以说腹部积聚的形成便成为了万病的根源。

根据一位美国生理学家的专门研究,发现腹部脂肪一旦堆积,由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堆积的脂肪细胞就会变得特别不守本份,通过血流的方向,把这些脂肪酸侵入人体肝脏,人体肝脏一但碰到这些极不守本份的游离脂肪酸时,就会加速产生一种超低密度的脂蛋白(VLDL)。

这些超低密度的脂蛋白极易突破肝的过滤系统,随血液涌入全身血脉和内脏,沉积于血管壁造成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

一但腹部过大时导致的各种疾病是很难治愈的,所以减腹是减肥、降脂、降糖、降体重的关键。

腹部是人体生命点的重要部位,任何动植物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生命点。

记得水稻扦秧时把根拨断了许多,把叶子割去了一半,水稻反而生长的更好,俗话说,枯木逢春,老树发新枝。

但是只要你把生命点破坏了,这棵植物很快就会死掉。

人体腹部也有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生命点,谁一旦伤害了它,就会出现许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和所谓的奇难杂症。

曾经有一位妇科主任医师的学生说,她已退休的老师做了一辈子的子宫切除手术,跟踪调查后才发现,子宫切除后造成人体的生理心理体形变化太大了,严重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和家庭的和谐生活.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根源在哪里呢?为什么人体的生命点这么重要呢?人体的生命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和尚、道士、都拼命去练气功,首先要气沉丹田呢?中医养生根据冲任督三脉循行的规律。

倪海厦讲肚脐四周分属脏腑

倪海厦讲肚脐四周分属脏腑

倪海厦讲肚脐四周分属脏腑倪海厦讲伤寒论:六九: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七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六九条的发汗发太多的,一定是麻黄汤,麻黄汤把胸腔的水都发汗发掉了,并使肚脐下面,下焦的水往上冲,冲上来的力量太大的时候,病人就感觉到心下悸,为什么叉手自冒心?就是很难过想压下去,所以就是心下悸,按着就比较舒服。

六九条和七十条,这两条都是发汗以后,但是发汗的力量不一样,六九条是麻黄汤发汗以后,胸阳没了,所以感觉到心下悸,七十条是桂枝汤发汗发太多,肠胃的津液没了,水不够,肚脐的地方就开始跳,就准备发奔豚了。

中医的心下悸,并不是临床上看到的心脏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动,因为天阳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这时候「桂枝甘草汤」。

诸位要有一个概念,肚脐中间属脾,肚脐上方属肾,肚脐以下属心,肚脐左边属肝,肚脐右边属肺;举例来说,如果肚脐上方有动悸,就要从肾脏下手去治疗;其它依此类推。

倪海厦讲金匮要略:肝癌肝硬化病例,在介绍腹诊之前,先跟大家讲个概念,哦,肚脐在这边,哦,这是一个,有时难经写错的地方,或者说临症上要看一下,有的时候我们说脐左脐右,到底是病人的右手还是医生的右手,我们如果以卦来看,易经的卦来看,东方甲乙木在这边,火在上边,所以脾土在中间这没有问题的,肚脐是脾土,哦,心在右边,哦,水在下边,所以如果是脐右边的动悸,悸动,对医生来说是你的左手,对病人来说是病人的右手,按照木,哦,走的方向是这样的啊,肚脐,哦,木,火,箭头是这样子的,土,金,水,哦,走的方向是这样的,在脐右的动悸就是肝脏,脐上的动悸是心脏,脐本身是脾脏,脐左的动悸是肺,脐下的动悸是肾脏,这是动悸,我们从动悸上检查,那这是易经的卦,跟难经里讲,这边是东,哦,难经里写这个肝右脐左有动悸,这个不要去争议它,按照易经的卦来说我们是对的,那个明天我们这个肝病人要来复诊,我就压他一下给你看,他会惨叫一下,为了证明我们是对了,看看他是脐右边还是脐左边惨叫一下,为了医学么牺牲奉献,不会死的,你放心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脏腑所居之地,【仲景经方腹诊】帮你探寻病灶所在!
腹部至关重要,它是脏腑所居之地,为气血升降的枢纽,气不升降,非病则死。

气血又是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动力。

我们常说的“人活一口气”正是由此而来。

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尤其是慢性病,都可在腹部找到对应的蛛丝马迹。

人体的衰老,常常会在腹部率先表现出来:
比如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这是脾胃不和了;腹泻,则是体内虚寒了;又比如便秘,可能是肠道内环境失调;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是浊气太多了。

总之,如果你的肚子经常不舒服,或痛或酸或胀,应该警惕起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习惯。

【腹诊】:即通过医者对患者进行腹部的触、切诊。

通过对患者腹壁的紧张度、寒温度、肌性防御(抵抗)反应及腹壁的悸动、积聚、包块等的触切诊,对病理、病性与体质作出判断,为应用经方提供客观体征与依据。

为何张仲景如此推崇腹诊:
(1)腹诊的客观性:龙野一雄《汉方入门讲座》中指出“腹诊一部分属于患者自觉,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医者诊查的他觉,或者自他共觉”。

(2)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大量腹诊,为明晰病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相比脉诊,腹诊更容易标准化。

(4)腹证为仲景辨证论治之重要依据之一
方与证相对,腹证与处方须臾不可相离!
今日这套《仲景经方腹诊》32讲,小编真心推荐给大家(文末免费领取)
近乎失传的腹诊及对应经方,从诊断到开方治疗、一讲对应一个病症
【讲师介绍】
熊露,全国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020年度北京市中医榜样人物。

视频课程目录
01.绪论:伤寒腹诊的概念、源流、理论依据
02.从仲景条文和经方案例解读伤寒腹诊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意义
03.伤寒腹诊诊法精要详解:腹诊表里三焦脏腑分部
04.腹诊的诊断&辨证操作手法
05.腹诊的表里虚实辨证要点
06.腹诊虚实力度&部位诊断与经典经方的方证对应案例解析
07.经方腹诊结合脉诊预测疾病&临床案例
08.经方腹诊术语&检查要点图解
09.经典经方对应腹证诊察要点图示详解(上)
10.经典经方对应腹证诊察要点图示详解(下)
11.经方腹证举隅:胸胁部腹证经方总括
12.经方腹证举隅:小柴胡汤腹证详解
13.经方腹证举隅:大柴胡汤腹证详解
14.经方腹证举隅:柴胡加芒硝汤腹证详解
15.经方腹证治验举隅:桂枝类方
16.经方腹证治验举隅:瘀血腹证与桃核承气汤
17.经方腹证治验举隅:瘀血腹证与抵当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
18.经方腹证治验举隅:瘀血腹证与大黄甘遂汤、瘀血三证总结
19.腹证加课:热入血室的腹证
20.腹证加课: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腹证
21.腹证加课: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腹证
22.腹证加课:苓桂剂、附子剂、风引汤的腹证
23.腹证加课:心下部位腹证概述
24.腹证加课:真武汤腹证、附子汤腹证、陷胸汤腹证
25.腹证加课:脐下腹证介绍、小建中汤腹证、补中益气汤腹证
26.腹证加课:经方辨治瘀血—腹证及典型方剂举隅
27.腹证加课:桂枝类方—腹证治验举隅
28.腹证加课:经方腹证治验举隅:苓桂类方
29.腹证加课:腹诊气上冲证论治专题
30.腹证加课:柴胡汤类方、补中益气汤腹证治验举隅
31.腹证加课:麻黄汤类方腹证治验举隅
32.腹证加课:经方腹诊课程总结及经方治疗肿瘤案例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