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远:养身先养心,心是万病之源。

合集下载

养生是养心健康管理读书笔记

养生是养心健康管理读书笔记

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养生先养心,养心是根本。

养心亦养身,才是真正身心健康之人。

平时,每每提及健康的话题,人们往往忽视了健康的心态,阳光般的心情,而随口就能说出来的养生秘诀就是要“多运动,多锻炼”,“不抽烟少喝酒”,“饮食要科学合理”等等。

有些话越品越有味:“天天常笑容颜俏,淡泊宁静比药好。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天天快乐是‘真经’。


要想活好,心可别小。

善于制怒,心才轻松。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心若烦恼,病就来了。

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愁一愁,白了头;天天愁,更是添病减寿。

如若遇到烦恼之事,必须让自己保持乐观的情绪。

只要心强大,没有什么不良情绪能左右得了你。

有人说:“无念则静,静则通神”,静由心造,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惟有先静心。

若心不能静,则难成大器。

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

任何一个人,即便起初有个好的身体,如果不能预防和治疗自己的心病,就难以保证身体的长久健康。

养生,不要指望什么灵丹妙药,关键是养心养性。

养心就是要把心养得清静,养得纯洁,养得快乐,养得健康,养得阳光。

养心养性,才是养生的“道中之道”。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10期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文/张俊德李仲愚,男,汉族,生于1921年2月。

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对针灸、杵针、气功尤为擅长,现任四川省针灸学会会长。

李先生自幼受先祖父教诲,对气功修炼数十年而不辍。

1978年与1979年因两次车祸造成脑外伤后遗症,经习练气功而愈。

李先生认为:修身养生,修性养生,要在养心。

养心与养身两者不可偏废。

而习练气功既可修身,又可养心。

李先生一生对气功钻研尤深,曾著《气功灵源发微》一书,再版四次,供不应求。

现将李先生的养生方法与对气功的认识介绍给广大读者,以冀气功学步入正途。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的一颗明珠,养生学包括气功学、食疗学、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学等。

中医养生学易学、易行、易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学术思想已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其中中国气功尤受青睐。

目前国内气功门派众多,习练气功者不计其数,但其中也不乏不明门径而盲目习练者,所以有“练功者如牛毛,成功者如牛头”之说。

我自幼受先祖父春庭公教诲,先祖父长于内养功法,他认为:养生修性之秘在于处柔,即老子《道德经》之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他寿终时年108岁。

正派气功,要在修炼上做到信、勤、坚、恒。

我在四川省曾举办多期气功学习班。

1986年成都市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气功有明显抗衰老作用。

我每天早晚坚持修炼气功,午眠半小时以静观内养。

平时除应诊、讲学外,空暇之际则兴谈古今佛道儒和医易诸学。

修身养生,修性养生,要在养心。

要注意身体与精神双重修养。

即重在修养性功和命功,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触。

精气神为命功三宝,慎房事则精气内藏。

凡遇不顺畅的事莫要烦恼,调节心理可按《卫生宝鉴》的方法: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视荣华富贵如行云流水。

最近赠四川某方丈楹联足可窥修养之一斑:“六道升沉如儿戏,一心不住正菩提。

国医大师陈可冀:养生先养心,养心靠“吃动”

国医大师陈可冀:养生先养心,养心靠“吃动”

国医大师陈可冀:养生先养心,养心靠“吃动”陈可冀,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也是中医业内中科院院士、国医大师。

作为心血管病领域的权威,陈老与已故名老中医郭士魁一起,首先提出了“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的诊疗思想,帮助了临床上数以万计的心血管病人。

聊起自己的养生经验,陈老表示,养生先得养心,这里的心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中医所说的生理上的心,即“君主之官”,统领五脏、协调阴阳平衡;其二是心理上的“心”,也是心态。

“毕竟,心态也是决定长寿的关键因素。

中医说,百病生于气,所以养生还得先静心。

而要养心,则在乎如何吃、如何动,即饮食和运动。

”一葱一蒜成为自创“补品”饮食上,陈老忌讳两个极端:第一是过分补充肥甘厚味,即吃太多的肉或者太多的营养补品;其次,他忌讳一味的“素食主义”。

如今养生保健品市场风头正健,很多亲朋好友、同事学生来看望陈老会送补品。

但陈老却总是推辞。

“现在中国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好的少、差的多,亚健康人群想吃补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吃。

”虽然不吃市场上的补品,但陈老却会自己制作补品来吃。

而这原创的补品就是略有些重口味的大蒜、洋葱。

“每天吃一两瓣大蒜,生的熟的都可以,能帮助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洋葱生吃效果较好,煮久了降脂的效果就差了。

”陈老对于现在一些年轻人为了减肥流行的素食主义也并不认同。

“在我看来,是不建议过分素食的,我从年轻时开始,每顿饭必有一荤一素一菇。

”陈老说,他曾对北京市年龄在63岁以上、素食史达17~72年的僧尼进行研究,发现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可导致膳食不平衡,最终形成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而这些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却并未显著降低。

所以,他建议中老年朋友们,尤其是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还是应该注重合理搭配饮食,而并非一味吃素。

至于“一菇”,陈老也说,这主要是指菌类。

因为菌类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很适合高血压、高血脂的老年人食用。

健身运动,练拳练操陈老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游泳,每天都要游1~2次,现在年纪大了,就每天持之以恒地走路锻炼,每天吃完晚饭,就沿着小区马路走上大半个小时。

两味中药,从根源上调养心脏经脉瘀阻,强心健脑,防猝死

两味中药,从根源上调养心脏经脉瘀阻,强心健脑,防猝死

两味中药,从根源上调养心脏经脉瘀阻,强心健脑,防猝死2022-07-27 21:03·玫子健康养生很多人认为,身体不好就靠锻炼来调节体质。

事实上这种认知并不全对,如果心脏出现气血亏损,有瘀滞。

若是这种情况做剧烈运动,不仅起不到调节体质的作用,还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朋友小肖的同事在工作闲余打乒乓球,突然猝死,大家都没来得及反应意外就发生了。

其实,平时生活中新闻里都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新闻,还有一些企业的老总,在跑步机上走着走着就心脏病病发猝死,有的游着泳就去世了。

比如:赛诺菲的中国区总裁卫平,百视通的领导吴征,都是因为心脏病发作而猝死的;不到40岁的同仁堂董事长张生瑜,同样是因为突发心脏病而猝死。

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在运动中去世的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身体健康的认知不全面,才会认为身体不好,只要运动就可以了。

于是,大家都想要健康,一有时间就去跑步锻炼身体,其实这是机械思维。

若是心脏气血两亏,有瘀阻,这时剧烈运动,身体就可能出现问题。

而中医认为,心脏气血两亏,就会引起心悸。

在心脏气血两亏的状态下,锻炼身体不仅不能帮助心脏滋补气血,反而会心悸。

所以,心血管有问题的人,一定要先调养,在运动。

两味中药,从根源上调养心脏经脉瘀阻,可以强心健脑,防猝死。

1、第一味药:三七粉三七:味苦微甘,性温,归肝、胃经。

功效:止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治吐血,咯血,衄血(就是鼻子出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等。

中医世家张锡纯说:“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

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

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

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

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

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癥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13期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

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

《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

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

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那么,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呢?其一,养神以养心。

古人认为,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

反之,则身体羸弱。

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

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

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少私,是减少私心杂念;寡欲,即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

”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

二是“致虚极,守静笃”。

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

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儒家也强调“寡欲”。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意思是說,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其二,怡情以养心。

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

训健康文言文翻译

训健康文言文翻译

夫健康者,人生之根本,国家之基石也。

自古圣贤,莫不重视。

是以,余今日特为之训,愿天下人共勉。

夫健康之道,莫大于养心。

心者,人之本也。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健。

故养生之要,首在养心。

养心者,当以正念为主,以慈悲为怀,以忍辱为行,以淡泊为志。

如是,则心无挂碍,精神焕发,疾病自退。

其次,饮食有节。

夫饮食者,人之所必需。

然饮食不节,则伤身耗气。

是以,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厚味。

宜多食蔬菜水果,以养脾胃,以清肠肺。

宜适量饮用茶水,以清心明目。

饮食之宜,莫大于养脾胃。

又其次,起居有常。

夫起居者,人之所赖。

若起居无常,则损精神,伤身体。

是以,宜早睡早起,作息有常。

宜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宜避寒就暖,防病于未然。

复次,运动有益。

夫运动者,身体之良药也。

运动可以强筋骨,利血脉,养精神。

是以,宜常运动,不宜久坐久卧。

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打球等。

运动之宜,莫大于养筋骨。

又复次,药物有宜。

夫药物者,病之对治也。

然药物非万能,不可滥用。

宜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宜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药物之宜,莫大于对症。

最后,环境宜宜。

夫环境者,人之所居。

若环境恶劣,则伤身体,损精神。

是以,宜居住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之地。

宜保持室内清洁,通风良好。

环境之宜,莫大于养精神。

总之,健康之道,贵在养心,其次饮食,再次起居,复次运动,又次药物,最后环境。

若能谨守此道,则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寿比南山。

嗟乎!健康者,人生之宝也。

愿天下人皆能珍视之,保养之,使身心康泰,福寿绵长。

吾辈当以此为训,共勉共进。

养生必先养心

养生必先养心

养生必先养心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不妨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养生必先养心,欢迎大家的阅读!养生必先养心前言养生重在养德、养气、养心、养神、养性。

中医养生精髓和本源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阴阳平衡,袪邪扶正,少私寡欲。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治未病,补偏救弊。

养生乃是身体的保养、心理的涵养和肌体的滋养。

我老婆每天看养生节目,且转着台看,还记笔记(养生笔记有几大本,我打扫卫生时都偷偷地扔了,有点恶作剧,也趁机发泄一下我平时心中不满),她太专注于此了,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连我看新闻都不让看,我也不争,独自去上网。

我想,如果不养心,再多的养生知识也没用。

一边专注地听养生专家教授滔滔不绝讲,一边却小心眼生闷气心理纠结。

我对她说,先把自己心理调整好了再看养生节目,养心是本,养生是末。

你的心结不解开,再多的养生知识也救不了你。

不生气就不生病。

养心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与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喜肥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

恬静悠闲,不急不躁不恼不怒不怨不悲,心静自然百病消。

不占便宜不怕吃亏,风动幡动其实是心在动。

放下一切,让心安定,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

心息则神明,遇乱不惊,见境不惑,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

静则仁,仁则寿。

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遵循天道,顺其自然,平衡中庸。

《皇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为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情绪不安……越怕死,越死得快。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养生先养心

养生先养心

[标签:标题]请柬1:养生先养心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争不恼不怒,健康自然常相伴。

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曾说,人要对生活境遇识举,识举了就快活。

他回忆自己在北闸口劳动改造时,生产队长说:马三立,拉车不行,割麦不行,挖沟不行。

到场上去,帮妇女干点什么,轰轰鸡什么的生产队开大会,人到不齐,队长在广播里喊:今儿晚开大会,会前马三立要说一段单口相声。

立马,人就齐了。

这让马三立很高兴,原来自己还是有其他用处的。

马老一生豁达,常有笑声,很少生病,他知足、快乐、安宁。

马老是该吃就吃,从不暴饮暴食,平日常打太极拳,这样不累又活动了身子骨。

曾有人去他那里取经,马老说,养生要先养心,精神健康了身体才能健康。

是呀,健康虽不能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一切。

马老以精神统领健康的养生术,是颇为可取的。

请柬2: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有句名言: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食物是天然,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养生要靠自己天天练,时时做。

70多岁的全国政协常委高占祥,前几年前额的头发都掉光了,可近年来头发又长了出来。

很多朋友不解地问他:您是不是有什么神秘的养生术啊?高占祥幽默地说:我没有什么养生术,只有一套自己的小动作。

他说的是多年来每天坚持多梳头的小动作。

苏东坡59岁被贬时,面枯发白,苏东坡对付它的办法就是梳头和散步。

高占祥是苏东坡的效仿者,早、中、晚各梳1次,1次至少梳100下,用桃木、牛角梳子。

梳头时,梳子紧贴头皮使劲往下按,跟耕地似的,把僵硬的土地翻松,使枯荒之地活泛起来。

于是,慢慢的,秃顶的地方就奇异地长出了新苗。

好的养生术,应该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而不是简单的说明文字。

养生一日容易,坚持养生一年两年、十年八年就难了。

养生关键在于有韧性,坚持成习惯。

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很重要,也很受益。

小小1元钱的养生投入,不仅在于节省1000元的重症抢救费,而且能使生活质量提高。

养生必须养心

养生必须养心

龙源期刊网
养生必须养心
作者:车骧
来源:《心理与健康》2005年第06期
古人认为,养生必须养心。

养心是健康少疾、延缓衰老的首要条件。

古人养心秘诀很多,概而言之有:(一)宽心。

《礼记·大学》有言:“富润身,德润心,心广体胖。

”此处“胖”不是指身体肥胖,而是安详舒泰之意。

心广即心宽,心胸宽广其生存的天地也必然宽广。

(二)清心。

就是真诚、专注、持久,不受外物干扰,不为刺激伤害情绪。

(三)静心。

就是要具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境界。

明代《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得更为透彻:“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心则寿,没世不殆。

”(四)止心。

即要有道德心、仁义心。

《论语》中说的“仁者寿”,就是说仁德者高寿长命。

(五)操心。

人不能一味地养尊处优,无所事事。

明代养生家吕坤著的《呻吟语》云:“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明,身愈劳愈健,但自不可过年。

”操心不过分,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这和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年”是一样的道理。

(六)忍心。

祖国医学认为:“怒伤肝”,“多怒则百脉不定”,气逆不散,足以伤身。

养心要忍心,即忍受和排遣一切败坏心境的不良因素。

宋代高寿诗人陆游经常是“忍字常作座右铭”,“扫尽世间闲忿欲”。

一忍过后,血脉疏导,心胸舒畅,其中妙味无穷。

跟黄帝内经学养生之养生先养心

跟黄帝内经学养生之养生先养心

养生先养心古人有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所以,心,对于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所谓心,这儿非指心脏,而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概念,即思想、意念、心理、情感的总称。

养心的标准是把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所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病由心生,因此要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而且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这个事实也提示着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其实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

或许我们经常劝别人要保重身体,却很少想到要保养心理。

实际上养心比养身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全,才能增强体魄,不过该如何养心呢?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

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

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

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为什么说中医养生重在养心

为什么说中医养生重在养心

为什么说中医养生重在养心?(根据易和书院马仙蕊老师讲课录音整理)中华养生文化丰富多彩,以中医理论与实践指导的中华养生促进了中国人的生命和谐与健康。

养生之要,首在养心。

何谓“养心”?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内守的心境。

故养生先养心,心平则寿长。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将其视为养生长寿秘诀。

它揭示了常保持身心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和畅,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今天来看也是养生的大宝典。

黄帝内经不仅在理论方面奠定了基础,同样在实践方面也奠定了基石,一共162篇,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我们就在下面给大家做了个统计。

首先,我们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篇里找到提到“心”这个字的文献依据和历代医家所做的主要注释。

在《黄帝内经》的《素问》里面,出现心这个字是286处。

比如说,《素问》的第一章就叫“上古天真论篇”,这是关于养生的,里面提到“务快其心,逆于生乐”,也就是说务必让这颗心快乐,务必快乐其心。

王冰注释的时候就说了,快心就是要离欲,那就是养生之乐。

什么意思呢,他参考老子的话说,注意啊,《黄帝内经》里面老庄的思想非常的浓厚,因为先秦时代关于养生的实际上是以老庄为基础的。

老子有句话说“甚爱必大废”,大家听说过吗?甚爱就是你爱的过分了,过头了,用今天的话说爱的太执着了,必大废,意思就是说爱的太执着了这一定是对你有损害的,以此类推,不是说你不能爱,但是,刚才说了《黄帝内经》中的“淡”,要淡泊。

《黄帝内经》在《素问》里面出现了这个“心”是286处,那么我们就研究了在《素问》里探讨心的范畴和内涵,很显然,像我们刚才说的“务快其心”,这个心,指的是藏象的心还是实体的心呀?很显然,是藏象的心,藏象的心才提到“淡”的问题,淡然处之,所以这个藏象的心主管的不仅是脏腑功能,还有情志和精神。

养生必须先养心

养生必须先养心

龙源期刊网
养生必须先养心
作者:阚百鸣
来源:《祝您健康》1994年第04期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越来越多。

像食疗、药疗、气功、坐禅、健身运动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姿多彩,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病强身的作用。

然而,健身锻炼也好,食疗药疗也好,期望它们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一个整天心浮气躁、焦虑不安、悲悲戚戚的人,无论服用何种“灵丹妙药”,无论用何办法滋补,是绝对无法实现“精神焕发、体魄健壮”的。

这样,一个首要的问题必须明确,这就是养身必须先养心,养身与养心相结合,才能达到满意的养生效果。

何谓养心!心者,心理精神状态是也!养心即是通过各种怡情怡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悦,保持昂扬向上的思想意志。

正如现代心身医学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须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完满结合,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际上,必与身紧密相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至关重要地影响他身体内部的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

而这个系统则决定我们能否保持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联系,保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决定我们是否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各种外来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应答。

88岁院士的保健口诀,只三句话,格外精辟实用!转给你的朋友们

88岁院士的保健口诀,只三句话,格外精辟实用!转给你的朋友们

88岁院士的保健口诀,只三句话,格外精辟实用!转给你的朋友们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8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工作依然繁忙,但身体却十分健康。

对于保健和养生,他很有自己的心得。

陈可冀院士说:我从医50多年,就总结出了这样一套养生口诀:心态要调理:要养生来先养心;饮食要注意:一姜一蒜能防病;慢病要管理:补品不能随意用。

口诀一:心态要调理养生先养心,莫攀比,重感情陈可冀院士今年已经88岁了,但心态依然非常年轻,常常称自己为80后。

在心态方面,他对我们有三条建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其一:寿命有规律,追求莫刻意。

陈可冀院士说,人类的衰老和寿命都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长生不老,这一点要先接受,才能正确看待养生延寿这件事。

所以,退休之后不要刻意追求寿命长短,世间万物都有时令。

但也不必过度悲伤,人类寿命的长短1/4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剩下的3/4是由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决定;所以保健和养生是很有必要的。

其二,不攀比,减欲望。

陈可冀院士说,要有好心态,必须具备6两个因素。

第一:减欲望。

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床。

好心态的表现就是遇事不钻牛角尖;不管钱多钱少都开开心心;不管吃荤吃素都觉得饭菜很香。

第二:好好活。

不要与人攀比,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心态才会好,心态好了,健康就成了一半。

其三,夫妻感情好,就能抗衰老。

陈可冀院士还特别点出了自己能健康长寿的小绝招:注重夫妻关系。

他认为,夫妻感情好,百病都减少。

理想中的夫妻关系应该是“桃花源、杏花村、平安里”,而不是“多恼河、狗不理、火药库”。

陈可冀院士对于“伴侣”也有自己的理解。

他说:真正的好伴侣不是你爱吃黄瓜他也吃黄瓜,而是你吃蛋白他吃蛋黄的那个人。

口诀二:饮食要注意每顿只吃8分饱,一姜一蒜能防病关于饮食,陈可冀院士有不少独到的秘籍:每天的餐桌都要保持有一荤一蔬一菇。

少饮酒、三餐定量、多吃蔬菜水果,五颜六色都要吃,深色的食物占一半;食物荤素搭配、米面要粗粮搭配。

养生必先养心

养生必先养心

养生必先养心作者:邓铁涛来源:《祝您健康》2010年第02期一、养生之道在子“养心”心是一身之主。

按中医的理论,“心”既支配血脉的运行,还主持精神活动,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称之为“君主”之器官。

所以养生必先养心,心强健是整体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的基础。

如果心处于不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的功能,必然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

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作为致病因素的七情,是指这些情志过于强烈,导致脏腑气血逆乱而发病。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纵欲无度则有损健康,甚至化生百病。

凡事要看得开,不要患得患失,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良好心态,颐养浩然之正气。

而积极、正确的欲望对养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欲望,乃为欲望之大者,为浩然正气,对养生具有莫大的好处。

因此,把握好欲望的大小关系。

舍小欲、私欲而怀苍生之念:做好“求”与“放”的平衡,入世却宠辱不惊,正是养心正道之所在。

二、运动而不使过度运动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华佗在论五禽戏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不当使极”,即言适量而不为过,过则于养生不利。

运动种类可分外功与内功。

体操、跑步,外加拳术之类。

重在使用外劲,当属外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之类则属内功。

凡中老年人不宜行快跑、网球等剧烈运动,以其刚也,刚则耗气。

而内功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为引,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伤气耗血。

太极拳、八段锦。

都是中医保健养生学的精华。

八段锦作为我国古代导引术,其健身效果显著。

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瑰宝。

我每天都坚持做八段锦,不但运动了筋骨,而且起到了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

中老年人还可选择每天散步30分钟(平地行走),医学上也称之为“医疗步行”。

60岁以上的人,每天散步两次,每次30~40分钟,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每天午饭前我都会围绕我住的楼房悠闲地散步10圈。

百病生于气,养生先静心

百病生于气,养生先静心

百病生于气,养生先静心作者:赵明月来源:《百姓生活》2016年第10期“国医大师”陈可冀本是学西医出身,这也正是他“绝活”的源头——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他擅长用西医方法检测病情,用中医方法辨证用药,两者结合,让很多走到“鬼门关”的心血管病患者转危为安。

陈可冀今年已86岁高龄,身体依然健朗。

关于养生保健,他认为心态是决定长寿的关键,“百病生于气,养生先静心”。

首倡用“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作为中科院院士、心脑血管科著名专家,陈可冀在心血管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已故名老中医郭士魁一起,首先提出了“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的诊疗思想。

冠心病古已有之。

陈可冀在研究中发现,冠心病血液不通的症状,在中医里的证候表现就是“血瘀证”。

通过辨证治疗,中医传统的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效果很好,还能防止对肝肾功能及肌肉的损害。

“活血化瘀的本质是‘活其血脉’,‘化其瘀滞’,从而改善冠脉循环和微循环功能,消除病理变化,改善血管重塑问题。

”陈可冀说。

曾有位冠心病病人,每周用100片硝酸甘油,但心绞痛仍控制不住。

陈可冀以活血化瘀方药为他治疗了10天左右,就使其药量减到每周10~20片,心绞痛也不再复发了。

丹参、红花、赤芍、川芎、延胡索,是陈可冀常用的活血药物。

临床证实,川芎所含的川芎嗪可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血流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很好;赤芍活性成分赤芍苷,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延胡索的活性成分延胡索碱,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也很好。

中医理论认为,气能运血、统血,所以通血必须先顺气。

由此,陈可冀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配制了补气化瘀通血的愈梗通瘀汤,成为他治疗心肌梗死的基本用方。

该方由生晒参、佩兰、生黄芪、紫丹、全当归、延胡索、川芎、陈皮、半夏、广藿香、生大黄构成,能够益气活血,清瘀抗栓,利湿化浊,起到保护心功能、康复和延长寿命的作用。

破解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吃得好、压力大在一次会议上,陈可冀提到了两个数字:40秒和10秒。

黄帝内经心理养生之秘

黄帝内经心理养生之秘

---------------------------------------------------------------最新资料推荐------------------------------------------------------黄帝内经心理养生之秘lt;黄帝内经心理养生之秘:心宽病自去gt; 《黄帝内经》中的形神共养之秘第 1 节: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序言: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高度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出quot;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quot;,并指出:quot;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quot;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度、高竞争、高压力像三座大山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以致心理健康不堪一击,心理疾患不断升温,人的精神状态常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心理养生可谓重中之重。

《黄帝内经》中有关心理养生的理论博大精深,无论在心理生理、心理病理以及心理治疗方面都有精湛的论述,是两千年来中国人心理养生、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的伟大宝典。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的古代尚且如此看重心理的困扰,而况当今?!我们知道,人不可能回避现实。

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成为驾驭心灵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才能摆脱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才能成功。

因为打开心锁的钥匙其实就握在自己手中。

1 / 3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

让我们一起进入《黄帝内经》这座神秘的殿堂,去吸取其中卓越的心理养生智慧,从而帮助我们成为有较高心理素质的人,去勇敢面对复杂的人生。

最后让我们牢记: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人老心先老,心不老则全身不老。

杨力 2009 年 11 月写于北京《黄帝内经》中的形神共养之秘第 2 节:quot;形神合一quot;:心理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第 1 章《黄帝内经》中的形神共养之秘 quot;形神合一quot;:心理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形,没有神,那是一个死人。

养生之中 养心为重

养生之中 养心为重

养生之中养心为重
佚名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2(27)1
【摘要】1淡薄名利:淡薄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名利是人失去心态平衡的祸根。

2宽容别人: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宽容才能心平气和。

3心存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是心态平衡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中医药秘典丛书"《仲景养生秘典》
【总页数】1页(P109-109)
【关键词】心理养生;养心;心态平衡;心平气和;免疫剂;营养素;中医药;名利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养生先养心解读道家“养心六大法” [J], 潘朝曦
2.养生先养心养心“五要诀” [J], 王庆其
3.读邵雍《养心歌》,悟养生必先养心 [J], 刘桂云
4.国医大师陈可冀:养生先养心,养心靠"吃动" [J], 赵飞
5.养心重在寡欲——读《养生贵在养心》一得 [J], 甘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翼远:养身先养心,心是万病之源。

中医认为万病的根源是心和阳阴失调所致,治病的最高法则是:透过病象看到病因,然后根据病因,进行能量通调,阴阳平衡,激发人体免疫力和自愈力,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1世纪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不仅是身体的还有心灵的。

人是身心合一的生命,身心平衡协调共振,人才能活出健康和幸福。

万病由心生,想不通是心病了,它会造成人体气机紊乱,从而引发身体的疾病。

不认识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真相,转换认识的角度,超越情绪,人不生气就不生病。

现代人80%的疾病来自情绪过激和负面情绪过久,《黄帝内经》揭示不生病的智慧就是“恬淡虚无,真气内存,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是中和之道,中和则正,正则健康。

中医常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中医治病在于调养增加正气恢复人的自愈力,提升生命的能量。

自愈力是人体的医生,得病了三分治七分养,养身更要养心,让心静下来,在静心中修复生命能量。

治病之道在于“正心正举”。

“正心”就是正确地去认识一切,认识自己认识疾病;“正举”就是正确地去实践。

“正心正举”不仅是健康之道,也是事业成功之道,人生美满之道。

“万病由心生,万病由心灭”,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导致人生病。

人得病了身体会痛苦。

身体会痛苦是来心灵,心灵痛苦来自七情六欲。

人的心灵痛苦从根本上讲就是爱的匮乏,觉得自己没有爱也不被爱。

如果我们的心里没有被爱充满就会有空虚,让我们怀疑生命本身:“我为什么活着?”、“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心出了问题,身体自然会出问题。

真正的健康是什么?真正的健康是身心合一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灵喜悦,没有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有很多人身体健康、生活富足,但还是痛苦,这个痛苦来自心灵上。

健康的人是身心都健康。

一个心健康的人会接纳事物的两面性,接受好的方面也容纳坏的可能。

一般人多是接纳好的不接受坏的,最不健康的人对事物不论好的坏的都缺乏接纳度。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但只注重营养和锻练,养生必先养心。

其实心灵不健康,身体也会不健康,人是身心合一的整体。

现代人表现出的各种病态,来自身心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动物活得比人类健康,因为动物单纯,内在没有那么多的冲突。

纷乱人世中,很多人手上做着一件事,头脑想着另一件事,心里的感觉又是另一件事,不健康也不喜悦,甚至疲惫不堪,就是这样远离了合一。

当人的内在冲突发生到一定极限时,就会显化为外在的疾病。

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回到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身心合一,身心同频振动。

当身心合一,没有了内在的冲突,也就没有了能量的损耗,没有了能量的损耗,人就表现为身体的健康、精神的喜悦。

一个人内在的合一是第一步,在这之后,我们才能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合一,进而与社会、自然界合一,最后和整个宇宙的“道”合一。

健康之道就像一座山,从山脚、半山、山顶看到的风景不同,但是山始终没有变过,只是我们自己“看”的角度和位置变了。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会了解在山脚看到的是山也不是山,在山顶看到的是山也不是山,在每一个变化的事物后面都有一个不变的“道”。

人的健康也一样,尽管我们的生活条件和疾病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健康的背后也有一个不变的“道”,健康之道从来没有变过。

万病之本,最难去除的,就是欲望!所以,养生之道的最高标准,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这句话要人回归宁静,收藏能量,减少欲望,不要肆意消耗身体的元气。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为天下百姓公布了健康长寿的秘诀,世界一直在变健康之道始终没变,变的是我们自己与环境。

疾病是体内五毒焚烧的结果。

五毒包括怨恨恼怒烦,是人生的心灵痛苦和无穷疾病的来源。

中医认为:心主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藏君火,君火以明,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如果能把心神调整好,那五脏之神皆可得到调整。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精神决定着身体的健康。

只要精神健康,则五脏六腑就能趋向于健康。

所以说,养身先养心。

人类的疾病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心理的层次要高于肉体的层次,因为身体是由心理所支配的。

不管是哪一类的疾病,都可以从
心理上治疗。

心中之君火即是心之神,君火明则心神自安,如此则五脏六腑皆安。

对疾病的治疗是从内心深处的解脱开始的。

而欲要排除五毒的侵袭,心中有爱是最好的药物,对于人类的大多数疾病来说,爱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剂。

爱人,尤其是从心底去爱人、宽恕人,可以终结自己的五毒内焚,结果也能终结我们自己的疾病。

用纤细的爱心去感受世界的万事万物,让爱心把自己融化到万事万物当中。

爱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快乐,能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

当我们处于爱的状态,那是最平静、最详和、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

此时心身全部得到放松,五毒的内灼可以被彻底地消灭于无形之中。

试想,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还会有怨恨恼怒烦吗?他会遭受疾病的折磨吗?爱能提高精神层次,通过心神的影响来调节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促进全身机体的更新换代。

爱是快乐之源泉,爱的治疗,是疾病的治本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