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二则){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中庸》

《中庸》

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
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 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 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 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
喜欢、坏人讨厌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 “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 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 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 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
君子也。
译文①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 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 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 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 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 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 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 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 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之道?
“中庸”
适当 平衡 和谐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精 神 实 质
是非分明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和而不同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中庸》解读ppt课件

《中庸》解读ppt课件
《中庸》解读
提纲
• 一,《中庸》的作者 • 二,“中庸”释义 •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庸》的作者
•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 2,六经中的《礼》:《仪礼》、《周礼》、《礼 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对今天的启发: • 博学:学习的重要性 • 审问:老师、朋友的重要性 • 慎思: •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明辨:是非 • 笃行:知行合一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1,中国教育为什么丢失了传 统文化?
• 1966年的“破四旧”:曲阜师范学 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 的实录:“由红卫兵和贫、下中 农组成的突击队,带着深仇大恨 到了孔林。他们抡起镢头、挥舞 铁锨,狠刨孔老二及其龟子龟孙 们的坟墓。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 孔老二的坟墓被铲平,‘大成至 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 碎!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 坟墓被掘开了……孔林解放 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下,获得新生了!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3,五达道与三达德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
• 孟子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人是人伦关系中的存在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 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嘉祥 县城南20公里的玄武山下有曾 庙

《中庸》讲读

《中庸》讲读
惠南镇文源社区东门居民区
2018年5月15日
《中
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孔子后裔子思所作,后经 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 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 《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 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 《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 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 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 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 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 “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 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
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
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
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 , 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 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 去做,虽然再笨,也会 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 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能此道矣,虽愚
必明,虽柔必强。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 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
最高境界。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
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 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 慎心",要诚其意,在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学弈》课件(共24张PPT)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学弈》课件(共24张PPT)

也。
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课 文,参照注解,思考每句 话的含义,然后连贯地阐 述课文的内容。
深入课文
学弈
全国
下棋
交代弈秋棋艺高超。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引出下文。
“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弈秋在当时全国范围内都被认为是 擅长下围棋的人。
教导
一心一意;精神集中。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前一句语调上扬,读出反问语气,后一句读出 重音,强调“非”字。
作业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背诵课文。
1.书写本课生字,抄 写课文2遍。
3.把这个故事说给你 的爸爸妈妈听。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围棋的故事。
认识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 城东南)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继承了孔子 “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 称为“亚圣”。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 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暴政,主张给人民一定的自由。在人性问题上, 孟子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来 就具备仁、义、礼、智等品德,但这些品德需要 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时期儒 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 成。该书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与《大 学》《中庸》《论语》并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 文献之一。《孟子》共分七篇,详细记录了孟子 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观念等)和政治行动。书中不仅反映了孟子与其 他各家思想的争辩,还包含了他对弟子的言传身 教以及游说诸侯的过程。
学 弈
课前导入

中庸二则

中庸二则

解读中庸
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 要性。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 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 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 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作 者认为,守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须臾不可 离也”,任何时候都不能犹豫和动摇。这是守道的 根本要求和真谛所在。今天的社会充满各种诱惑, 坚持慎独,自善其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感悟名句
《中庸》二则中的哪句话 让你有所感悟?或者说你想 把哪句话作为你的座右铭?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慎独故事
东汉杨震慎独的故事更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例子。 杨震在担任荆州刺使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 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 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 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10斤送 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 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 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 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杨震为官公正廉洁,不接受 私礼,其子孙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朴素。有些老朋友 劝他置点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 子孙',用这样的好名声作遗传,不是十分丰厚吗?"
了解《中庸》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即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他从《礼 记》中独立出来,与儒学著述中的经典之作《论语》、《孟 子》、《大学》、 《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自那时 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 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 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 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这些评价是恰 如其分的。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 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 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中庸》的作者是孔 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

《中庸之道》课件01

《中庸之道》课件01
3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中庸》节选ppt课件06

《中庸》节选ppt课件06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 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 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 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 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 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 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 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加强自身修养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 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 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糊涂;体恤群臣,士人们 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 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 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 畏了。
坚守
道理原则 使真诚、诚恳 助词无实义 努力 符合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 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天生真诚的人,不努力就能做到,不用思考 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 的人是圣人。让自己变得真诚的人,选择至善 的道德,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 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 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 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 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 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 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 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 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 “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 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 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只
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句段导读
指弈秋讲 的内容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而射之。
天鹅

弓箭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 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句段导读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智慧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理解升华
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什么?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两小儿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学习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解释课文意思。 3.认读本课生字词,选择自己喜欢交流的小伙伴,讨 论自己学不懂的生字和新词。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句段导读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到了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 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 处的看着大吗?”
六年级下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PPT

高二语文《中庸》课件

高二语文《中庸》课件

一,知人论世
•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 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 “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 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 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 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 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 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 诚或称至德。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中(读阴声):不偏不 注意这里的”中“与前面”中 倚,不过无不及,一切 节“的中(读去声)的区别。 都按照“礼"的规定行事 中(读去声)才指“符合,适 合”。
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 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 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 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 的客人,安抚诸侯。
•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 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 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 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 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 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 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 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智慧与处世之道120页PPT

《中庸》智慧与处世之道120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中庸》智慧与处世之道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中庸之道PPT课件

中庸之道PPT课件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中庸(国学大书院)

中庸(国学大书院)
第三十一章至圣之德 广大如天
第三十二章至诚之道 浑厚如大地
第三十三章中庸,天 地万物运行的最高境 界
作者介绍
这是《中庸(国学大书院)》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也不薄彼。庸,就是自在,就是和,就是认同, 就是接受。不否定,也不干扰,不偏好东,也不溺爱西,只是展示出同样的背景。
“中庸”就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是包容,也是利 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读书笔记
正因为这些条条框框人生有了规矩,而俯仰之间无愧于天地,做人做事无愧于内心。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大书,是修己用世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指导人们进行人生实 践的理论教科书。 这书我只读了一半,目前看来他是把一个大道理拆分成很多具体的事例。 《中庸》一书共有三十三章。然后,第十六章到二十六章,“诚”成为主导观念。 读之前不一定所失读之后也不一定所得只是通读一遍。 多读几遍可能才能悟到中庸的其思想精华,和其历史局限性!过段时间再度一下其它版本的中庸之道!。 翻译不行。中庸的“中”就是和的意思,“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就是使用“中和”思想面对世界。书中解 释诚:心地坦荡,不怀功利,没有杂念。 从《礼记》中单独摘出来的一篇,全篇首十五字最为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生的静悟动与静是生命的基调。于是,喧闹、纷争,甚至于碌碌无为渐渐占据了我们所有静谧的生命空间! 常有一种疲惫、焦虑的不安,袭向心灵深处,让人茫然无所寄处。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广 大而深微
第十三章道,深含在 我们的生活之中
0 1
第十四章君 子之行,安 然守正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PPT课件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PPT课件部编版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
2 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 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 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 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 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 人著有《孟子》一书。
以反问句形式收束全文,既表现了两个孩子的机智可爱,又引起人们的思考: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无法解释所有的现象,这 就是“学无止境”的道理。
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现存七篇十四卷。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辩日》中把两个小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对比,表明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产生不同结果的道理。
三心二意 一心二用 漫不经心
孔子询问他们俩争论的原因。
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现存七篇十四卷。
(1)远小近大的原因: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畅所欲言,认识到不专心学习造成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从两小儿的角度:①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