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人教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数与形的关系,强调数学中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数与形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2.能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数与形的关系。

2.图形的基本性质与特征。

3.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板书。

2.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3.适量的小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数与形的联系(40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一副图画,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图形,并引导他们思考数字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2.学习:讲解数与形的关系,如正整数与几何图形的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几何图形与数字的对应规律。

4.总结:引导学生发言,总结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并展示结论。

第二节:图形的特征(40分钟)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简要复述数与形的关系。

2.学习:介绍几种基本图形的特征,包括线段、角、平行四边形等。

3.实践:让学生通过测量、画图等方式,验证基本图形的特点。

4.讨论: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类型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5.总结:梳理图形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对图形的整体把握。

第三节:图形的应用(40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字与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以简单问题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3.练习:布置相应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加深对图形应用的理解。

4.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图形的应用,并对知识点进行回顾。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展示数字与图形的联系。

2.组织学生设计简单游戏或活动,加深对数与形的理解。

3.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不同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数的认识、简单的数学推理、图形的认识等内容。

是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重要的一环。

1.2 教材特点•知识点渗透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图形呈现形式多样二、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的运算规律;2.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培养对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重点•数的认识•运算规律•数学推理3.2 难点•数学推理题目的解答•图形的性质认识四、教学内容及方法4.1 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数的读写和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方法:可通过数轴、生活中的物品数量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4.2 运算规律•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规律•教学方法:可通过游戏、实际生活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规律4.3 数学推理•教学内容:逻辑推理问题•教学方法:可通过故事情节、幻灯片等形式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训练4.4 图形的性质•教学内容:直线、曲线、几何图形的性质认识•教学方法:可通过几何工具、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性质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2 讲解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逐步讲解知识点,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5.3 练习设计一些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5.4 拓展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拓展题目,挑战学生的思维。

5.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深入反思,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做准备。

结语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数与形》教学工作。

祝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目标1、使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通过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帮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地图形结合起来思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难点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总是更多的带有形象思维的成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答数学中离不开数形结合引出新课:数与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例1的教学师(出示下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中图2和图3各有多少个像图1这样的小正方形?图1 图图3生:图二中有四个图一这样的小正方形图三中有9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动动脑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生:图一:1×1=1:图二2×2=4:图三:3×3=9。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出的得数(1,4,9).你还有什么发现?生:从图一开始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在前一图基础上分别加3,加5.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中小正方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演示。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表示图中小正方形个数而列出的不同算式综合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1=1×1 1=1的平方1+3=2×2=4教师板书归纳 1+3=2的平方1+3+5=3×3=9 1+3+5= 3的平方师:在这里形能直观解释数的计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4会是什么样子?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同桌两人合作,仿照黑板上的算式,一人说等号左边的部分怎么写,一人说等号右边部分怎么写,有困难可以在草稿上画一画图.学生合作交流,并利用规律完成例1下面题目师:观察例1中的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正方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5: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5: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5:数学广角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课时内容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集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同时,学生对集合知识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难点: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集合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班级学生的照片、水果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将这些图片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吗?”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集合。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某班有男生20人,女生18人,请问这个班有多少人?”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了解集合的知识。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所呈现的实际问题,如用“{ }”表示男生集合,用“| |”表示女生集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集合符号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人教新课标 (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人教新课标 (4)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人教新课标 (4)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2.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3.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如粉笔盒、魔方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2. 探究新知(1)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如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等。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公式:S = 6a²,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 = 2(ab ac bc)。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小正方体拼组长方体,感知体积的概念。

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V = a³,长方体体积公式:V = abc。

3. 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23》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23》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2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本中关于数与形结合的知识点。

–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观察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多种手段学习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注重数学知识与形象的结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分析图形中的规律。

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数与形的关系,能够准确表达和描述数学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数学题目或实际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习(30分钟)•讲解和展示数与形结合的相关知识点,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

3. 练习(2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师生互动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总结(10分钟)•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回答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料准备1.课本《8 数学广角——数与形23》。

2.课堂练习题。

3.教学板书笔、粉笔等。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思维活跃度、合作精神等。

2.练习情况:通过学生的练习题表现来评估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与形象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与形结合的知识,提高数学水平,培养数学兴趣,欢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共同学习进步。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知道数学广角是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2. 通过数学广角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广角的定义与作用2. 数学广角的观察方法3. 数学广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广角的应用。

二、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广角的观察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广角的理解。

3.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数学广角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广角。

2. 提问:什么是数学广角?它有什么作用?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广角的定义与作用。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数学广角的观察方法。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数学广角的观察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广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数学广角解决问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章:教学评价一、评价目标1. 了解学生对数学广角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广角的能力。

3. 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扮演和沟通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数学广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数学广角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学广角,了解数学广角的基本特点和应用。

2. 掌握数学广角的解题方法,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

3. 学习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合理安排时间、最短路径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数学广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数学广角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广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广角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数学广角的基本特点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数学广角的解题方法,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数学广角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广角应用于生活。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数学广角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面,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成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广角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成果展示,全面评价学生在数学广角学习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广角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数与形》主要包括: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分数的应用,以及简单的概率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

但是,对于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

2.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数与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正方形和圆形的教具。

3.相关的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正方形和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通过教具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边长的平方,而圆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半径的平方乘以π。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图形理解数的含义。

2.能够运用数与形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数与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数与形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转化过程,并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含数与形关系示例、练习题)•练习册•图形工具(如直尺、圆规等)•白板及白板笔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数与形的转化过程。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数字,引发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形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如何相互转化。

2.知识讲解•数与形的基本概念:介绍数字的基本含义和图形的基本特征。

•数与形的关系:通过实例(如正方形面积与其边长的关系、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等),展示数与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数与形的转化方法:讲解如何将数转化为图形(如用图形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将图形转化为数(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示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演示如何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教案针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教材编写,主要围绕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展开教学。

2. 教材特点
•深入浅出的数学概念解释
•多样化的数学题型
•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
•理解和运用教材中的数学概念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数学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数学广角》
•教学课件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2. 师生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大纲和教案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教材内容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学习
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结合例题讲解并让学生跟随做题。

4. 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总结
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困惑,需要加强相关练习和讲解。

下节课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六、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习题册 - 数学奥赛学习指南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2024年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2024年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2024年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2.图形的组合:拼接、嵌套3.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图形的变换方法,图形的组合方式。

2.难点:运用图形变换和组合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变换现象,如电梯运动、风车旋转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变换。

(二)新课教学1.图形的变换(1)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形变换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3)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操作,练习平移和旋转图形。

(4)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图形的组合(1)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形组合实例,如七巧板、拼图等。

(3)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操作,练习图形组合。

(4)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图形变换和组合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在图形变换和组合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需加强练习。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图形变换和组合动画、实例图片等。

2.教学工具:三角板、圆规、剪刀、胶水等。

3.辅助材料:练习题、评价表等。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新增的内容。

教材分两个例题进行编排,其中例2是利用图形直观解释抽象的数学问题,是以形助数的内容。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发现加数的规律与和的规律。

通过利用分数意义的直观模型,感受“无限接近”的含义,让学生知道最终的结果就是1,从而说明有些问题通过画图解决起来更直观。

教材仅仅通过画图就要让学生认为最终结果就是1,缺乏应有的推理和严谨的逻辑很难使学生信服,怎么从数的“无限接近”到了作图就能说明等于了呢?难道图比数更精确吗?【学情分析】虽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有一些感受和认识,特别是对以形助数来分析问题有一定体会,但是本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在哪里?笔者认为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课前检测。

下面是我对本班50名学生的前测数据:题1:用图形解释5.8×3+5.8×7=5.8×(3+7)=58 的合理性?前测结果:正确率32%,大部分学生知道计算过程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但无法用图形解释。

分析:1.多数学生认为以形助数是额外的负担。

2.没有相关内容的训练和技能保证。

题2:算一算0.9+0.09+0.009+……=?前测结果:0.9+0.09+……=0.999……(72%)0.9+0.09+0.009+……=1 (10%)不会解答(18%)分析:1.学生缺乏表示无限结果的方式。

2.学生难以理解无限接近就是等于。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在解决1/2+1/4+1/8+……=1的问题情境中,借助图形支撑直观感受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并解决数的问题,感受极限思想和错位相减法。

2.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体会数形结合、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增强以形助数的意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优质范文三篇人教版六班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说明: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握好数形结合的度,就可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在引进新知、建构概念、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进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和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3+5+...+95+97+99=( )设疑:怎样快速计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观察图形,把算式补充完整。

1=()1+3=()1+3+5=()1+3+5+7=()(2)观察图形与算式,(总结)规律。

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关系。

汇报规律。

[规律一:算式左边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规律二: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和。

规律三: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总结: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即是几的平方。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2.掌握在几何图形中出现的数字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几何图形中的数字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教具:彩色图形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案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何图形和数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内容。

2. 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正三角形有3个顶点、三边等;•介绍几何图形中的数字特点,比如矩形的四个顶点、四边等。

3. 课堂练习(20分钟)•让学生分组做练习题,巩固数字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

4. 拓展(10分钟)•讲解数字与形状之间更复杂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更多规律。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习题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强化学生对数字与形状关系的记忆。

2. 练习(20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检测(1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数字与几何图形关系的掌握程度。

4. 拓展活动(1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数字与形状的关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数字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与形状之间的规律性,让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思考数字与几何图形的更多关联。

以上为本次数学课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这一章节主要包括数字的排列规律、图形的变换和几何图形的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中的规律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例子丰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字的排列和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掌握简单的数列公式;学会用平移、旋转等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了解变换后的图形性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规律美,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排列的规律,图形的变换和性质。

2.教学难点:数字排列规律的发现和应用,图形变换的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和性质。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模型、幻灯片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数字排列的规律、图形的变换和性质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请同学们观察一下,1、2、3、4、5、6、7、8、9这九个数字,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20)》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20)》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20)》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掌握数与形的相互转换。

2.能够利用数与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2.进行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换。

3.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数与形的概念。

2.数与形的相互转换。

3.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复习和导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利用数与形解
决问题?
第二节:数与形的概念
1.教师讲解数与形的概念,介绍数与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实例,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数与形的相互转换
1.引导学生进行数与形的相互转换实践,例如将数字转换为几何图形,
将几何图形转换为数字。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检查和讨论。

第四节:问题解决
1.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

2.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数与形的关系。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数与形的联系,拓展思维。

六、作业布置
1.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6: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6: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6:数学广角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广角的定义和意义。

2.掌握计算几何图形的角度。

3.训练学生测量角度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数学广角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实例训练计算几何图形的角度。

3.学会使用角尺等工具测量角度。

三、教学内容1. 数学广角的概念数学广角是指大于180度的角,学生需要理解其定义和特点。

2. 计算几何图形的角度通过具体示例,教授如何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各个角度。

3. 角度的测量学生将学会使用角尺等工具准确测量各种角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几何图形,引出数学广角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解数学广角详细讲解数学广角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学广角。

3. 计算角度以三角形、四边形等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计算各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索角度的计算方法。

4. 角度测量实践让学生分组,使用角尺等工具测量各种角度,检验他们对角度测量的准确性。

五、课堂练习1.计算角度练习题。

2.角度测量实践题目。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角度测量实践报告。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计算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训练角度的计算和测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

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5》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5》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5》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积极思考和探索相关数学概念,提高对数与形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学习并应用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数与形的相关概念•定义:数与形是数学中常见的两类概念,数是描述数量的概念,形是描述物体的外部轮廓或图形的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数与形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数字可以用来描述图形的属性,同时图形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的数量关系。

2. 数与形的应用•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题和图形,让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具体联系,并能够应用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3. 数与形15•文本分析:深入学习《数与形15》这一章节,探讨其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形状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数与形15》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2. 讲授与实践•介绍数与形的概念,讲解相关知识点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技巧,进行课堂练习和实践。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和合作,学生共同探讨《数与形15》中的问题,互相交流思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总结与评价•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数与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对数与形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灵活运用相关概念解决问题,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为本文档的教学内容和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运用,展现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灵活应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问题。

【教学指导】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用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法进行说理。

通过说理的方式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

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思维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的具体情境与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鸽巢”,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鸽巢问题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鸽巢问题的一般模型。

这个过程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鸽巢问题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其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

因此,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有时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

因此,教学时,不必过分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数学广角…………………………………………………………………2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鸽巢问题(1)【教学内容】最简单的鸽巢问题(教材第68页例1和第69页例2)。

【教学目标】1.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及鸽巢问题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鸽巢问题”。

2.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每组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情景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

(板书课题:鸽巢问题)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新课讲授】1.教师用投影仪展示例1的问题。

同学们手中都有铅笔和文具盒,现在分小组形式动手操作:把四支铅笔放进三个标有序号的文具盒中,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并在小组中议一议,用铅笔在文具盒里放一放。

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会说出:1号文具盒放4枝铅笔,2号、3号文具盒均放0枝铅笔。

教师:不妨将这种放法记为(4,0,0)。

〔板书:(4,0,0)〕教师提出:(4,0,0)(0,4,0)(0,0,4,)为一种放法。

教师:除了这种放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教师再指名汇报。

学生会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教师板书。

教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教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能发现什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教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教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

(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要放进几枝铅笔指名学生说一说,并且说一说为什么教师: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和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的这个结论。

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学生会说: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教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桌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教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学生:平均分。

教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汇报: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教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教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教师:你发现什么学生: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们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有什么结论一起说。

巩固练习:教材第68页“做一做”。

A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B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2.教学例2。

①出示题目: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时,可以利用每组桌上的7本书。

活动要求:a.每人限独立思考。

b.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

c.如果需要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每桌上的7本书,要有分工,并要全面考虑问题。

(谁分铅笔,谁当抽屉,谁记录等)d.在全班交流汇报。

(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方法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a.动手操作列举法。

学生:通过操作,我们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b.数的分解法。

把7分解成三个数,有(7,0),(6,1),(5,2),(4,3)四种情况。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

教师:通过动手摆放及把数分解两种方法,我们知道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3本)②教师质疑引出假设法。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知道了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但随着书的本数越多,数据变大,如:要把15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用列举法、数的分解法会怎么样(繁琐)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适用各种数据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想想。

板书:7本3个2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8本3个2本……余2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10本3个3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完成除法算式。

7÷3=2本……1本(商加1)8÷3=2本……2本(商加1)10÷3=3本……1本(商加1)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学生:“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 (2)本,用“商+2”就可以了。

学生有可能会说: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交流、说理活动。

可能有三种说法:a.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b.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c.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教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学生回答: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提问:尽量把书平均分给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你们能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平均的过程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7÷3=2……1。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说明了什么问题生:把7本书平均放进3个抽屉,每个抽屉有两本书,还剩一本,把剩下的一本不管放进哪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三本书。

③引导学生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a.提问:如果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会怎样13本呢b.学生列式回答。

c.教师板书算式:10÷3=3……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4本书)13÷3=4……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5本书)④观察特点,寻找规律。

提问:观察3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把某一数量(奇数)的书放进三个抽屉,只要用这个数除以3,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书的本数比商多一。

⑤提问:如果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会怎样,为什么8÷3=2 (2)学生汇报。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3本书;一种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4本书。

学生讨论。

讨论后,学生明白:不是商加余数2,而是商加1。

因为剩下两本,也可能分别放进两个抽屉里,一个抽屉一本,相当于数的分解(3,3,2)。

所以,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3本书。

⑥总结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b+1)个物体。

【课堂作业】教材第69页“做一做”。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2)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答案:(1)∵11÷4=2(只)……3(只)2+1=3(只)∴一定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3只鸽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