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基本题类及解题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基本题
类及解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复习,常常感到困难。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内容多,抓不住重点;二是考题的变化大,找不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规律。

其实,现代文阅读的内容在《考试手册》上说得很清楚。

主要考查:
1、认读、理解能力;
2、分析、综合能力;
3、鉴赏、评价能力。

(词句的理解;层意、段意的提炼;中心主旨的提炼;
事物特点和意图的归纳;
原因条件的概括;艺术特
色、思想特点的赏析。


具体到考查的题目,可以简要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问题。

这些问题既从文本的内容、思想考查,又从作者的写作动机、手法、表达效果以及读者的感受和感悟来考查。

所以,基本的题类是
存在的。

抓住基本题类理顺思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复习方法。

下面,以近年的高考题和典型的练习题为例,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题类及解题思路,做具体的分析。

一、含义理解题类。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词句或句子的理解,是命题起点层次,难度较低。

1.词句含义的理解
[例1]长期以来,人们对人与人、一对一的争锋对抗一直津津乐道,如古罗马的角斗士,拳王阿里的三次卫冕战。

如果这种对抗发生在两位英雄之间,带有某种“巅峰之战”的意味,观众们一定更会为之如痴如醉。

(07年上海春考卷)
考题:“巅峰之战”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例2]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
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04年上海高考卷)
考题:文中的“低迷”指____________。

例1、例2考题的共同点,是考查词语在段落中的意思。

回答时,要考虑语境的特点,而不能孤零零的解释词语。

“巅
峰之战”含义的答案是:“最高级别的对手之间的较量。

”;“低迷”含义的答案是:“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

”分析这两个答案,显而易见,都与语段中的语境特点有关:“最高级别”体现了是“拳王卫冕、英雄对抗”的语境;“世界各地报业”呼应着“全球报业”的语境。

解题思路:将段落语境特点和词语字面含义有机组合。

2.句子含义的理解
[例3]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

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

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

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

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
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06年上海高考卷)
考题: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

[例4]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

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

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
活不下去。

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

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03年上海高考卷)
考题:“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_。

这两道题,是考查句子两种常见形式。

前者考概括性的句子,回答时需要简要展开。

后者考比喻性的句子,需要找
准印证的对象。

答案分别为:“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

”和“学会多方面看问题。

”分析两题命题方式和答案,不难发现,它们都与语段中心有关。

例3考题是从语段中心句“世纪的见证人”演化而来的,分析关键词,我们可以获得如下提信息:“世纪”隐含“时间”;“见证人”隐含“经历”,综合两方面的信息,从下文中找到依据就能正确回答。

例4考题来自文中的比喻句,这个比喻句与语段的中心句有着印证关系,因此,其含义必然是中心句所要表达的内容。

解题思路:以中心句命题的题目,抓住中心句提供的信息,对内容进行概括;以比喻说明的句子(或例子)命题的题目,抓准与之相印证的中心句。

二、原因筛选、组合题类。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原
因”的筛选、组合,也包括条件、意图等内容的筛选、组合。

文本中的有关词句,是进行筛选、组合的依据。

难度中等。

[例1]战胜电脑,其实就是战胜人脑。

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如此。

即使电脑战胜了人脑.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这于“人类的尊严”毫无损害。

当F1的传奇冠军舒马赫
以200多公里的速度冲线时,没有人会觉得,这部F1赛车损害了同样以速度和技巧称冠的刘翔的威名。

我们已经看透了汽车,看透了这背后其实是置身于驾驶舱中车手之间的对抗,进而为之欢呼。

那么,即使(世界冠军棋手)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

(07年上海春考卷)
考题:文中说“即使克拉姆
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但“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

说说“为之欢呼”的理由。

[例2]舞之美,是人的美。

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

(04年上海高考卷) 考题:作者认为,舞蹈的美“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这是
因为_________。

两道题都属于筛选“原因”的题目。

共同点是,设计的题目从结果或结论生发而来,答案都藏在前文的“因”之中。

例1考题答案是:“人机大战的实质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智慧的较量,无论谁输谁赢都是人类智慧的胜利。

”看起来,答案的文字,在原文没有相对应的词句,但是原文的“战胜电脑,
其实就是战胜人脑”和“即使电脑战胜了人脑.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两句,这正是回答的依据,只需将比喻性的“创造力的新标杆”化为明确的“人类智慧的胜利”,近似的答案不难组合成功。

例2考题答案是:“舞蹈所假之物是自然存在的人。

”比较原文内容可知,这个答案,是对原文的“声、色、字、词”这些不属于“自然美”内容的剔除而获得的。

可见,这类题目既有筛选也有组合,不宜简单地、不加选择的照抄原文。

解题思路:由结果部分反溯上文,寻找原因;剔除不属于原因的内容;将隐含的语言明确化、清晰化。

三、段意、主旨归纳题类。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段意、中心等关键句的判断与概括。

大致有两种常式。


是直接筛选段意或中心的题目;一种是提炼段意或中心的题目。

前者较易,后者较难。

1.筛选型的题目
[例1]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
连被一般人认为最刻板的自然科学,也有它的“工程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

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乐而自得的。

而舞蹈,是以一种真正以生命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

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在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

当我们
在大剧场时落座,四周灯光渐暗,乐声轻起,台上演员翩跹起舞时,我们便一下获得了一种共同的美。

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拨、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了一团美的魅力。

…… (04年上海高考卷)
考题:本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这是考查中心句的题目。

答案为:“舞蹈,是以一种真正以生命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

”对此类题,学生往往以段首的起始句作为中心句,但是,中心句的呈现形式,未必都在句首。

很多中心句出在段落中间偏上的位置。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心句,可以通过铺垫或推理导出。

本题则是一个典型例子。

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经过铺垫或推理后导出的中心句,大多出在偏正复句的后半句。

因此,如转折复句的“但是”、“而”,递进复句的“而且”,因果复句的“所以”、“因此”等,都是判断和寻找此类中心句的标志。

解题思路:注意偏正复句的标志性词语,寻找偏正复句后半句的议论性的句子,再以后文的内容或例子加以印证和鉴别,最后对中心句进行准确筛
选。

2.提炼型的题目
[例2]孔子很懂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道理,所以总是给思想以精致的文采。

老子疾伪,故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说;然而,他的著作“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在国外也是如此。

柏拉图的对话录,培根的哲学笔记,语言都具有艺术色彩。

马克思是伟大
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也是卓越的文章家和修辞家。

李卜克内西曾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马克思是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

正因为这样,他的理论作品才总是洋溢着“美妙的笔调”,“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有人说《资本论》“在理论上,像钢铁那样紧密,像锐刃那样锋锐;内容上,像
海洋那样渊博丰富;文章上,就像它的真理那样健全、美丽、动人”。

这是很中肯的赞语。

不仅是《资本论》,所有的马克思经典著作,没有不是既以思想内容的科学性博得人们的敬服,又以语言形式的艺术性赢得人们的喜爱的。

考题:作者用马克思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的现象。

这是典型的提炼题。

答案为:“古今中外思想家和理论家无不讲究理论语言的艺术性。

”与前例答案相比,这个答案,在文本中不存在现成语句可筛选,没有局部的词语可以组合,也没有剔除谁留下谁的问题。

需要从整体把握后进行提炼。

那么,提炼从何处下手呢?分析答案可知,答案涵盖三方面内容:一是孔子、老子、柏拉
图、培根、马克思五个例子的范围(古今中外);二是五个名人的属性及作品的属性(思想家、理论家;理论作品);三是五个例子的共同倾向(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抓住了这几方面,答案也就容易把握了。

解题思路:概括例子的范围,分析人物或事件的共同属性,提炼例子共同倾向,最后斟酌语言概括回答。

四、整体内容的分析归纳题类。

这类题目,关键在“整体”两字上,需要反复阅读,分层提炼。

所考查的内容,既可以是整篇文章的整体内容,也可以是段落或某层次的整体内容。

难度较大。

[例1]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

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
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

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

‖⑴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
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

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

/⑵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

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

/⑶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
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06年上海高考卷)
考题: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

这是一道考查层次整体内容的问答题。

语段可分为二层(文中已用“‖”划出):一写冰心的成长经历;二写冰心的思想、行为与当时的英雄式人物的异同(重在同)。

因此,题目所考的是第二层内容。

答案为:“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的人性。

”分析答案,可以进一步发现,第二层又可细分为
⑴⑵⑶小层,每层包含着答案的一方面。

因此,我们还要在小层内,进行内容取舍。

解题思路:首先段或分层,找准题目所指向的有关内容。

然后继续分层,根据题目要求在每层之中进行内容取舍。

最后从整个段落或层次的要点出发,组织词句回答。

需要说明的是,整体内容的分析归纳题,有问答题形式,
也有选择题形式。

选择题的选择项内容,常常是对全文的“感悟”、“认识”和“理解”。

请看下例:
[例2]《回望昨日的感伤》(05年上海高考卷)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

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
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

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

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

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
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

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

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

从那之后,
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

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

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
中。

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

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

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
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

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

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

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

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

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

难怪他会在字里行
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沈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

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

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沈醉在文
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

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

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

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
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考题: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茨威格创作《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感伤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这道题,是考查文章整体内容的选择题。

四个选择项,涉及文章内容的多方面。

A项,既有对《昨日的世界》的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文章类型的认识。

B项是对作者写《昨日的世界》意图的感悟。

C项是对表达方式和《回望昨日的感伤》的认识。

D项是对全文与《昨
日的世界》的认识、理解。

答案为:D。

其它三项对错交杂,需要仔细辨识。

解题思路:通读全文,明确全文内容、写作手法、思想观点;捕捉原文中的议论性的句子与选择肢内容比对;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五、开放式题类。

所谓开放式题,是从题目与文本的关系来看的。

可分
为延伸式和迁移式两大类。

延伸开放题与文本的关系较紧密,迁移开放题与文本的关系较远。

因为“开放”,解答时变化较多,难度也因此而较大。

1.与文本关系较紧密的延伸式开放题。

⑴举例印证型。

如: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 (03年上海高考卷第4题)。

此类题是表达形式、结构与例子的延
伸。

解题思路:仿照原文表述形式与结构,将自己的例子调整至与原文观点一致;对例子作要简要分析、说明。

⑵浓缩归纳型。

如: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06年上海高考卷第5题)。

这是与文本内容十分密切的高度概括题类,关键在舍取的得当。

解题思路:删去导入与例子;概括方法与过程;突出主旨与中心;讲清目的与内容。

⑶设想补充型。

如: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_______ (05年上海高考卷第12题)。

这类题,补充的内容与原文的主要思想应该是一致的,感受不能脱离原文。

解题思路:把握原文思想与
观点,生发自己感悟,对原观点进行适当引申。

2.与文本内容联系宽松的迁移式开放题。

⑴实用写作型。

如: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 (05年上海高考卷第5题)。

此类题从文本中迁移出来,与文本没有太多的必然关系。

偏重实用性写作的运
用。

解题思路:选择合适的实用文体格式,分条叙述,从合理性、可行性、创意性三点展开。

⑵问题分析型。

如: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

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02年上海高考第9题)。

此类题目的具体问题是从原文中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