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导学案:第12课《苏武传》

合集下载

必修4第三单元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必修4第三单元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班级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

2、把握作品内容,探究人物塑造。

3、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学习重点:积整理累常见文言实虚词和句式,概括内容要点,认识苏武形象。

课时安排:4课时1、学唱民歌苏武牧羊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野幕夜孤眠。

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历尽难中难,心似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观看电影:『苏武传』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2、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4-12苏武传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4-12苏武传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K]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深入理解本文文意。

2、研究写法,学习写作技巧【自主学习】1.解释并记住下列词汇①通使:②稍:③迁:④劾(hé):⑤相当:⑥赂:⑦募:⑧相知:⑨私候:⑩候问:⑾收系:⑿弥山:⒀穷厄:⒁成就:⒂伐:⒃见犯乃死:⒄近臣:⒅肝脑涂地:⒅春秋:⒆不幸:⒇物故:2.成语速记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

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表示坚贞顽强。

忠贞不渝: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③位列..将。

④兄弟亲近..。

⑤我丈人..时降武。

..行也。

⑥欲因此⑦且陛下春秋..。

..高。

⑧武等实在4.文体知识史书的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合作探究】1.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2.卫律如何劝降?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不同?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两次招降?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达标检测】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

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

”每征行,必以从。

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

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4.12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4.12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4)教课目的:1、认识班固和《汉书》的有关知识。

2、朗诵断句,叙述课文故事梗概。

3、累积文言常有的字词和句式;翻译词句。

4、学习苏武的英豪气派,增强民族骄傲感。

学法指导:1、朗诵课文,培育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归纳整理:作者作品,内容重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说明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词句。

4、思虑商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课重点:累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有的字词和句式。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讲堂: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动听痛心酸。

转瞬寒风吹,雁群汉关飞。

鹤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天长地久,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就是《苏武牧羊》。

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豪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受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十九年,千辛万苦,“贫贱不可以移,荣华不可以淫,威严不可以屈”,表现出崇敬而又令人震惊的民族时令。

下边,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仰慕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迅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讲堂》(第99页)和课文说明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而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有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颖勤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学多才。

性情谦恭,深受当时儒者恭敬。

以后继承父志,在父未达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陷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说,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欣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达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不过改“书”为“志”,撤消“世家”并入“传记”,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在客观评价人物的过程中,理解苏武的精
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过程】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语文必修Ⅳ人教新课标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语文必修Ⅳ人教新课标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一、【巧设迁移】二、【解读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发”字的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4、翻译文句。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翻译文句。

三、【自主探究】(一)自主预习1、作者及作品:班固: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师生研读第一段学生朗读文段一,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研讨,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尽归汉使路充国等()2、古今异义:丈人古义()今义()币古义()今义()相当古义:()今义()3、重点词语解释:稍()迁至嘉()其义因()厚赂单于及假()吏常惠等置()遗()单于斥候、候骑、候()4、表示赞许的词语: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二)师生研读文段二学生朗读文段二,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第12课 苏武传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第12课 苏武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 苏武传学案1 文本研读1.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栘.中厩.( ) ②单.于( ) ③且鞮..侯( ) ④昆邪..王( ) ⑤浞.野侯( ) ⑥阏氏..( ) ⑦左伊秩訾.( ) ⑧煴.火( ) ⑨啮.雪( ) ⑩檠.( ) (2)多音字①单⎩⎪⎨⎪⎧ 单.于( )简单.( )单.县( ) ②且⎩⎪⎨⎪⎧ 且.鞮( )而且.( ) 2.实词(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旃.毛并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空自苦亡.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信义安所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孺卿从祠.河东后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法令亡.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武父子亡.公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位.列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兄弟亲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我丈人..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欲因此..时降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独有女弟..二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武等实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 ①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及还,须发.尽百②数⎩⎪⎪⎪⎨⎪⎪⎪⎧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礼、乐、射、御、书、数.也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引⎩⎨⎧ 虞常果引.张胜 引.佩刀自刺(4)词类活用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一人夜.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宜皆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惠等哭,舆.归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单于壮.其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欲因此时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反欲斗.两主,观祸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空以身膏.草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 ①因⎩⎪⎨⎪⎧因.厚赂单于 欲因.此时降武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事出有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乃⎩⎪⎨⎪⎧见犯乃.死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文言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以复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降虏于蛮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信义安所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子卿尚复谁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何以汝为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常惠请其守者与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新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 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导学过程】《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1-3段,做到词如己出2、指出文段中的斜体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子下端。

(1)①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③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第一高中语文12苏武传学案新人教必修4

第一高中语文12苏武传学案新人教必修4

第十二课《苏武传》导学案【课标要求】1、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培育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2、采纳讨论式学习法,学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作者情感的评判。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期背景;2、依照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3、积存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学习重点】积存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术和方式。

课前预习①通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②冲破字文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的地方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信最正确翻译。

③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利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诵。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赋的节拍、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细读。

明白得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式明白得疑难。

3、重音和节拍的把握。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闻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勤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收洛阳太学,博学多才。

性情谦恭,深受那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归天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那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说明,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身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精品导学案

《苏武传》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对苏武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4、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另用课时)【重点难点】1、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2、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意思不明的字词句用笔画上线,先根据上下文理解,再结合翻译书印证。

所学字词均需记忆积累。

【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设计更多的预习任务和拓展学习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可以推荐一些与《苏武传》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
最后,我将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将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或项目导向学习,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
文学手法: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传记作品,如《史记》中的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深度阅读《苏武传》,可以进行逐段翻译和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理解苏武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
- 实践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传记的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计划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我将考虑增加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学习目标】:1,声情并茂诵读课文,理解所陈之情,感悟至爱亲情。

2.品味文本语言,欣赏陈情艺术。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背诵课文。

2.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

3、认识苏武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2、【历史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自主学习】一、夯实基础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栘(yí)中厩(jiù)监(jiàn)且(jū)鞮(dī)单(chán)于(yú)缑(gōu)王昆(hún)邪(yé)王浞(zhuó)野侯阏(yān)氏(zhī)秩(zhì)訾(zī)煴(yūn)火窖(jiào)啮(niè)旃(zhān)羝(dī)乳廪(lǐn)食节旄(máo)於(wū)靬(jiān)弋(yì)射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扶辇(niǎn)斧钺(yuè)汤镬(huò)二、整体感知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必修四课件:第12课《苏武传》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必修四课件:第12课《苏武传》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
(二)解释下列各句子中的“以”字的意义与用法。 1、少以父任 (介词,因为)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介词,把) 2、汉亦留之以相当 (连词,来)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 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 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 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 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 (yù)武。]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 犯乃死,重(zhòng)负国! ]”欲自杀,胜、惠 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 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zī)曰:” [即谋单于, 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 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 (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 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 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jì)张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 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 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 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 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 (mí)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 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 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 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 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 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是1、2段,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的动人事迹。

第三部分是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2、课文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主要写了苏武自杀,卫律劝降,苏武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事件。

三、文言积累
熟读课文1—2段,完成下列题目。

(一)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
2、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5、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一般财物。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
(二)解释下列各句子中的“以”字的意义与用法。

1、少以父任(介词,因为)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介词,把)
2、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熟读课文4—8段,完成下列题目。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3、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5、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6、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7、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二)翻译下列划线的字,并指出其活用的类型。

1、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4、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5、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6、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7、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8、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9、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10、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在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

2、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

3、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使他们都投降。

4、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5、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
6、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7、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再说皇帝现在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们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吉凶难测,你又为谁守节呢?
9、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我们父子几人本没有什么功劳才能,全靠皇帝的栽培,为将封侯,兄弟三人都成为皇帝的侍从,常常希望为朝廷献身。

熟读课文9—10段,完成下列题目。

(一)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二)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2、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得以夜里见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几年的情况。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壮年出使,等回国时,头发和胡须都已变白了。

【合作探究】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后来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
分析。

参考: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2、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巩固拓展】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

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

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参考答案:
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

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

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

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②《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

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别的侧面不是很了解。

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自己归国后不忘故友,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
节义的道路上来。

这是他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