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水解”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淀粉水解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水解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淀粉水解实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淀粉水解过程中的现象,验证淀粉水解反应的发生。
4. 探讨影响淀粉水解反应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主要由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
淀粉水解是指将淀粉分解成较小的糖类物质,如麦芽糖、葡萄糖等。
在酸性条件下,淀粉与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实验原理方程式如下:(C6H10O5)n + nH2O → nC6H12O6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淀粉- 稀硫酸-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银氨溶液- 碱性溶液2. 实验仪器:- 试管- 烧杯- 滴管- 酒精灯- 玻璃棒- 铁架台- 酒精喷灯四、实验步骤1. 准备淀粉溶液:称取一定量的淀粉,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溶解,备用。
2. 水解反应:- 将淀粉溶液倒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搅拌均匀。
- 将试管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溶液的变化。
- 加热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用碘液检测溶液中的淀粉含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 检验水解产物:- 当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淡黄色,表明淀粉已基本水解。
- 停止加热,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溶液中的稀硫酸,使溶液呈碱性。
- 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以验证葡萄糖的存在。
4. 验证淀粉水解程度:- 取少量水解后的溶液,加入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以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在加热过程中,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说明淀粉发生了水解反应。
- 当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淡黄色时,停止加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使溶液呈碱性。
- 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后,观察到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水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
- 加入碘液后,溶液颜色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淀粉已基本水解。
2. 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淀粉发生了水解反应,生成了葡萄糖。
初中生物淀粉水解教案
初中生物淀粉水解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将了解淀粉的结构和水解过程,并理解淀粉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淀粉的结构、淀粉水解的过程、淀粉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淀粉水解的具体反应机理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淀粉、碘液、酶液、试管、试管架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碳水化合物和淀粉的知识。
2. 提出问题:淀粉是由什么组成的?它在人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讲解淀粉的结构(10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淀粉的结构,解释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聚合物。
2. 解释淀粉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如储存能量和结构支持。
三、展示淀粉水解实验(15分钟)
1. 将淀粉溶解在水中,加入碘液呈现蓝色。
2. 加入酶液后,观察颜色变化,解释淀粉水解的过程。
3. 解释酶在淀粉水解中的作用。
四、讨论淀粉在人体中的作用(10分钟)
1. 在讨论中提出问题:淀粉在人体中如何消化?它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淀粉的结构和水解过程。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淀粉的作用,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思考淀粉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写出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淀粉的结构和水解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认识到淀粉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淀粉的认识,并应用到生活中。
淀粉水解高中生物教案
淀粉水解高中生物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淀粉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淀粉水解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重点:淀粉的结构和功能,淀粉水解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淀粉水解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准备:PPT、实验器材(淀粉溶液、碘液、淀粉酶)、实验步骤表、课堂练习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PPT介绍淀粉的基本概念和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引出淀粉水解的主题。
二、讲解淀粉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淀粉的结构和功能,并与学生讨论淀粉在人体内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淀粉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淀粉溶液与碘液混合,观察变化。
2. 学生将淀粉酶加入淀粉溶液中,观察发生的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总结淀粉水解的过程。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淀粉水解的化学反应过程,总结淀粉水解的作用和意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实验报告并完成相关阅读任务。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对淀粉水解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和纠正。
实验——淀粉的显色和水解
实验——淀粉的显色和水解实验背景淀粉是一种多糖,是植物体内常见的主要储存形式,也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来源。
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大分子。
淀粉的显色和水解是淀粉化学性质的两个重要方面,本实验旨在探究淀粉的显色和水解机理。
实验步骤实验所需材料•淀粉溶液•碘液•2% 碳酸钠溶液•数只试管•称量仪器•恒温水浴•酵母液制备淀粉溶液将 2g 的淀粉粉末加入到 100mL 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放在恒温水浴中,加热至淀粉溶解,制备 2% 淀粉溶液。
淀粉的显色取一只试管,加入 2mL 的淀粉溶液,再加入 2滴碘液,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重复此操作,尝试调整淀粉溶液浓度和碘液滴数,观察溶液显色的变化。
淀粉的水解取一只试管,加入 2mL 的淀粉溶液和 2mL 的酵母液,搅拌均匀,放在恒温水浴中,水浴温度设置在 37℃。
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每 10min 记录一次淀粉的水解情况。
将试管取出,立即加入 0.5mL 碳酸钠溶液,再加入 2滴碘液,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淀粉的水解程度。
实验原理淀粉的显色原理碘是一种深蓝色的化学物质,可以与淀粉形成紫色或蓝色的沉淀,这种反应被广泛应用于淀粉的检测和分析。
淀粉和碘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的复合物是一种红褐色的颜色,因此碘和淀粉的反应也被称为“淀粉-碘反应”。
淀粉-碘反应的原理是碘分子和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结合。
一般认为,紫色复合物中的碘分子被吸附在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形成一种新的结构,从而显露出了一种新的颜色。
淀粉的水解原理淀粉水解是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简单的糖类,以便生物体吸收利用。
淀粉在人体内是通过唾液淀粉酶开始消化的。
淀粉的水解产物主要包括葡萄糖和麦芽糖等简单糖分子。
淀粉水解的化学反应式为:淀粉 + 水→ 糖 + 糖+ …淀粉水解的速度和条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酸性、温度和淀粉浓度等。
在本实验中,用酵母液模拟人体消化环境,通过观察淀粉的水解程度和检测麦芽糖数量,可以了解淀粉的消化情况。
淀粉水解的实验报告
淀粉水解的实验报告
《淀粉水解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淀粉在不同温度下的水解反应,探究淀粉在不同条件下的
水解情况。
实验材料:淀粉溶液、玻璃试管、试管架、加热器、温度计、碘液。
实验步骤:
1. 将淀粉溶液倒入玻璃试管中,放入试管架上。
2. 分别将试管放置在不同温度下,如室温、40摄氏度、60摄氏度和80摄氏度。
3. 在每个温度下,观察淀粉溶液的变化,并记录下变化的情况。
4. 用碘液滴在淀粉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室温下,淀粉溶液呈现出浑浊的状态,加入碘液后呈现出蓝黑色。
在40摄氏度下,淀粉溶液开始变得透明,加入碘液后呈现出深蓝色。
在60摄氏度下,淀粉溶液更加透明,加入碘液后呈现出浅蓝色。
在80摄氏度下,淀粉溶液几乎完全透明,加入碘液后呈现出淡黄色。
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的水解速度逐渐加快,淀粉溶
液的浓度逐渐减小。
同时,加热后的淀粉溶液对碘液的吸收能力也逐渐减弱,
表明淀粉分子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结论:
淀粉在不同温度下的水解速度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水解速度加快。
淀粉的
水解反应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过程,温度升高会加速淀粉的水解速度。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淀粉水解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淀粉在工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希望本次实验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淀粉水解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淀粉水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淀粉水解过程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学会使用碘液检测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由大量的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
在酸性条件下,淀粉分子可以被水解成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低分子糖类。
本实验通过加热淀粉溶液,并加入稀硫酸作为催化剂,观察淀粉是否发生水解,并使用碘液检测水解程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淀粉- 稀硫酸(1mol/L)- 碘液- 水浴锅- 烧杯- 试管- 滴管2. 实验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电子天平- 移液器四、实验步骤1. 配制淀粉溶液:称取0.5g淀粉,加入4ml蒸馏水,搅拌均匀,得到淀粉溶液。
2. 设置实验组:- 将淀粉溶液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试管A和试管B。
- 在试管A中加入2ml稀硫酸,加热至80℃左右,保持5分钟。
- 在试管B中不加热,仅作为对照组。
3. 观察现象:- 在试管A和试管B中分别滴加几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4. 水解液处理:- 将试管A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中性。
- 将试管A中的溶液过滤,得到水解液。
5. 水解液检测:-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水解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
- 根据吸光度值计算水解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6. 结果分析:- 比较试管A和试管B的碘液反应现象,分析淀粉是否发生水解。
- 根据水解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评估淀粉水解程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 试管A中滴加碘液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表明淀粉发生了水解。
- 试管B中滴加碘液后,溶液仍呈蓝色,表明淀粉未发生水解。
2. 结果分析:- 在酸性条件下,淀粉分子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等低分子糖类。
- 水解液的吸光度值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通过测定吸光度值,可以评估淀粉水解程度。
六、实验结论1. 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后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等低分子糖类。
_淀粉水解_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方案四 : ①在淀粉酶中加入稀盐酸 ,15 分钟后用 碱中和 ,再加入淀粉液 ,37 ℃水浴 5 分钟 ,用碘液检验 ; ②用碱液代替方案三中的盐酸重新实验 。接着学生们 分组实验 、讨论 ,得出实验结论 : ①胃酸使淀粉酶暂时 失活 ,胃蛋白酶是导致淀粉酶发生水解的根本原因 ; ② 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 。
和猜想 ]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假设 : ①在胃内淀粉酶 仍具有生物活性 ; ②在胃内受胃酸影响 ,淀粉酶暂时失 活 ,但淀粉并未分解 ,进入小肠仍具生活活性 ; ③在胃 内淀粉酶被胃蛋白酶水解而失活 。
如何用 科 学 的 方 法 来 设 计 研 究 方 案 验 证 这 些 假
先用小麦芽滤液 、稀释的唾液 、淀粉酶溶液和多酶 片溶液分别与淀粉进行实验 ,再用碘液对反应产物进 行检验 ,均未检测到淀粉的存在 ,说明以上四种物质都 含淀粉酶 ( 提示 : 多酶片含淀粉酶 、胃蛋白酶 、胰淀粉 酶) 。这时我提出 “: 病人口服多酶片后 ,淀粉酶是否有 效 ?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淀粉酶是否被蛋白酶水解”的 问题 。
1mL
2mL
2mL
15 分钟 15 分钟
2mL
2mL
2mL
2mL
5min
5min
0 . 5mL
/
/
2mL
无明显 现象
1min
砖红色 沉淀
变蓝
无明显 现象
接下去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实 验的结果见上表 。
上述实验验证 ,推翻了第一种假设和第二种假设 。 面对结果 ,许多学生迷惘了 ,他们原以为各组的实验结 果应该一致[ 学生原有认知与事实现象发生冲突 ] 。这 时候 ,学生情绪高涨 ,自发地讨论开了[ 利用学生的心 理佳境将科学探究引向深入 ] 。通过讨论 ,学生的思路 逐渐统一了 :假设 ①胃酸导致淀粉酶发生化学变化 ; ② 在胃酸环境下 , 胃蛋白酶导致淀粉酶发生化学变化 。 新的实验方案又逐渐明朗起来 。
淀粉的水解及其产物的检验实验
淀粉的水解及其产物的检验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淀粉水解反应原理及检验淀粉水解产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其化学结构为线性链和支链。
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分子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形成含有2-10个葡萄糖分子的低聚糖。
同时,α-1,6-糖苷键也会被切断,使得支链上的葡萄糖分子被释放出来。
最终产生的产物为葡萄糖、麦芽糖和低聚糖等。
三、实验步骤
1.将1g干淀粉加入10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稀盐酸
(0.5mol/L),摇匀后放置在水浴中加温反应2小时。
2.反应结束后,在试管中取适量反应液,加入少量碘液进行检验。
3.将试管放在白色背景下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注意事项
1.稀盐酸具有强腐蚀性,操作时需戴手套和护目镜。
2.反应过程中需加温,注意不要使水浴沸腾。
3.碘液具有毒性,操作时需小心,避免皮肤接触。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淀粉水解反应后的产物主要为葡萄糖、麦芽糖和低聚糖等。
在检验产物时,可以使用碘液进行检验。
碘液能够与淀粉形成复合物,在淀粉存在的情况下呈现出蓝黑色。
而在淀粉被水解后,其结构发生改变,无法与碘形成复合物,因此检测出来的颜色会变为红棕色或黄棕色。
六、实验拓展
除了使用碘液进行检验外,还可以使用比色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淀粉水解产物的检测。
其中比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只需要将产物溶于水中,并加入苏丹三号试剂后与标准曲线比较即可确定产物种类和含量。
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则是一种更为准确、灵敏的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多种低聚糖和单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细菌淀粉水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细菌对淀粉的水解能力。
2. 研究淀粉水解过程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3. 了解淀粉水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淀粉可以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
本实验利用细菌的淀粉酶活性,对淀粉进行水解,观察淀粉水解过程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淀粉- 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不同细菌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等)- 碘液- pH试纸2. 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培养皿- 试管- 灭菌接种环- 恒温水浴锅- 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将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冷却后加入2%的淀粉溶液,充分混匀,制成淀粉培养基。
2. 接种:将不同细菌菌株分别接种于淀粉培养基中,37℃恒温培养。
3. 观察细菌生长:每隔一定时间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数量和形态。
4. 淀粉水解实验:a. 将培养好的细菌接种于淀粉培养基中,37℃恒温培养。
b. 在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少量培养液,用碘液检测淀粉水解情况。
c. 观察并记录淀粉水解过程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5. pH值检测:在淀粉水解过程中,用pH试纸检测培养液的pH值变化。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细菌对淀粉的水解能力,以及淀粉水解过程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细菌对淀粉的水解能力:a. 枯草芽孢杆菌:对淀粉具有较强水解能力,淀粉水解速度较快,菌落生长旺盛。
b. 大肠杆菌:对淀粉水解能力较弱,淀粉水解速度较慢,菌落生长较慢。
2. 淀粉水解过程中细菌的生长情况:a. 在淀粉水解过程中,细菌生长旺盛,菌落数量增加。
b. 随着淀粉水解的进行,菌落形态逐渐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3. pH值变化:a. 在淀粉水解过程中,pH值呈上升趋势,说明细菌在淀粉水解过程中产生了酸性物质。
六、实验结论1. 不同细菌对淀粉的水解能力存在差异,枯草芽孢杆菌对淀粉具有较强水解能力,大肠杆菌对淀粉水解能力较弱。
淀粉水解实验报告
淀粉水解实验报告篇一: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淀粉水解糖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糊化及酶法制备淀粉糖浆的基本原理;(2)掌握淀粉酶解法制备淀粉糖浆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有三种,即酸解法,酶解法,酶酸法及双酶法。
本实验采用的是双酶法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
首先利用的是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可溶性增加;接着利用糖化酶将糊精及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化为葡萄糖。
三实验器材1,实验材料玉米粉α—淀粉酶(2000u/g)糖化酶(50000 u/g)2,仪器设备恒温水浴槽真空泵抽滤纸及布氏漏斗四操作步骤50克淀粉置于400毫升烧杯中,加水100毫升,搅拌均匀,配成淀粉浆,用5% Na2CO3调节pH=—,加入1毫升5%CaCL2溶液,于90-95℃水浴上加热,并不断搅拌,淀粉浆由开始糊化直至完全成糊。
加入液化型α---淀粉酶1克,不断搅拌使其液化,并使温度保持在70℃。
然后将烧杯移至电炉加热到95℃至沸,灭活10分钟。
过滤,滤液冷却到55℃,加入糖化酶1克,调节pH=,于60-65℃恒温水浴中糖化3-4小时,即为淀粉糖浆,若要浓浆,可进一步浓缩。
称重篇二:实验一淀粉酸水解制糖与还原糖的测定实验一淀粉酸水解制糖与还原糖的测定一、试验目的①掌握酸法制糖的工艺与方法;②掌握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二、酸水解制糖原理在淀粉酸水解过程中,有如下三种反应:在水解过程中,淀粉的颗粒结构被破坏,α--糖苷键及α--糖苷键在酸的催化下被切断,示踪同位素原子O18研究证明,H+先与H2O结合生成H3O +,H3O+能与糖苷键的氧原子结合生成不稳定化合物Ⅰ,随后C1-O键断裂生成C1正碳离子Ⅱ,H2O与具有正电荷的C1结合,再使C1失去H+,完成糖苷键的水解过程。
三、实验仪器7230型分光光度计、水浴锅或电炉、100mL量筒、100mL或50mL容量瓶9个、10mL与2mL移液管各1支、250mL 烧杯、250mL锥形瓶2个、布氏漏斗、真空泵、牛皮纸。
淀粉水解实验报告大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淀粉水解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淀粉水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学习使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存在与水解程度。
4. 探究不同条件(如温度、pH值、酶浓度等)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由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淀粉水解是将淀粉分解为更简单的糖类的过程,如麦芽糖、葡萄糖等。
淀粉水解可以通过酸水解、酶水解等方法实现。
本实验采用酶水解法,利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淀粉溶液- 淀粉酶- 碘液- 盐酸- 氢氧化钠- 水浴锅- 试管- 烧杯- 移液管- 滴定管- pH计- 研钵- 研杵2. 实验仪器:四、实验步骤1. 淀粉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淀粉,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形成淀粉溶液。
2. 淀粉酶的添加:- 将淀粉溶液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预定温度(如60℃)。
- 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淀粉酶,搅拌均匀。
3. 水解反应:- 保持预定温度,让淀粉溶液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反应。
4. 碘液检测:- 在水解反应结束后,取出少量水解液,加入几滴碘液。
-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
5. pH值调节:- 使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调节淀粉溶液的pH值,观察pH值变化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6. 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淀粉水解实验,观察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7. 酶浓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淀粉酶进行淀粉水解实验,观察酶浓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碘液检测:- 在淀粉水解过程中,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碘液与淀粉的反应逐渐减弱,溶液颜色由蓝黑色变为淡黄色,表明淀粉已逐渐水解。
2. pH值调节:- 当淀粉溶液的pH值过高或过低时,淀粉酶的活性会受到影响,导致淀粉水解程度降低。
3. 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增强,淀粉水解程度逐渐提高。
实验七 淀粉水解试验PPT课件
5
四、实验步骤
1、准备淀粉培养基平板: 将熔化后冷却至50℃左右 的淀粉培养基倒入无菌平 皿中,待凝固后制成平板。
6
2019/11/5
7
2、接种:用记号笔在平板底 部划成两部分,在每部分分别 写上菌名,用接种环取少量的 待测菌,点接在培养基表面的 相对应部分的中心,其中一个 菌种应是枯草杆菌做水解试验的实验结果
11
2019/11/5
12
2、培养基:淀粉培养基:牛肉膏蛋白 胨培养基加0.2%的可溶性淀 粉。
3、试剂:卢哥氏碘液。 4、实验用品:平皿,接种环,酒精灯,
试管,接种针等。
4
淀粉培养基(pH7.2)
蛋白胨
10g
NaCl
5g
牛肉膏
5g
可溶性淀粉
10g
琼脂
15g
H2O
1000ml
应用少量水先将可溶性淀粉溶解
实验七 淀粉水解试验
1
一、目的要求 1、检测细菌能否产生淀粉酶和 利用淀粉的能力。 2、学习点接法接种。
2
二、实验原理 有些细菌具有合成淀粉酶的能力, 可以分泌胞外淀粉酶.淀粉酶可以 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淀 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3
三、仪器和材料
1、活材料:大肠杆菌(E. coli),枯草 杆菌(Bacillus subtilis),
8
3、培养:将接种后的平皿置于37 ℃恒温箱培养24h。
9
4、检测:取出平板,打开平皿盖, 滴加少量的碘液于平板上,轻轻 旋转,使碘液均匀铺满整个平板. 菌落周围如出现无色透明圈,则 说明淀粉已经被水解,表示该细 菌具有分解淀粉的能力。可以用 透明圈大小说明测试菌株水解淀 粉能力的强弱。
10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教学设计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一、实验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②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控制变量法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地探究学习②学会对待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③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掌握酶的特性之一:转一性②探究淀粉的结构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和应用2.难点①配制斐林试剂②实际量的控制三、评价依据本课教学目的是探究酶的特性之一:专一性。
开始先通过老师的实验讲解,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学生是否掌握实验步骤,是否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课件与学生实际操作结合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实验仪器与溶剂1.实验仪器试管、大烧杯、量筒、滴管、温度计、试管夹、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2.实验溶剂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热水七、实验原理:①斐林试剂可以与还原糖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生成特定的颜色反应,砖红色的的氧化亚铜沉淀。
②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不能还原两种糖,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③使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可通过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性糖,观察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八、实验步骤1.取出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按照下表中序号1至序号3的要求操作。
2.轻轻震荡这两支试管,是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分钟。
3.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入斐林试剂,边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以便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
4.将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1分钟5.观察两支试管内溶液的变化并记录。
九、注意事项①制备到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用刚煮沸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进行实验,就会因为温度过高而破坏淀粉酶②两支试管保温时,应该控制在60°C左右,低于50°C或高于75°C,都会降低化学反应的速度。
淀粉的水解实验报告
淀粉的水解实验报告导言:淀粉是一种常见的多糖类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是植物主要的能量储存物质。
淀粉水解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分子。
本实验旨在通过淀粉的水解实验,观察酶对淀粉分子进行水解的过程,同时探究温度和酶浓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淀粉溶液、酵母提取液、理化培养箱、试管、移液管、面包粉、蒸馏水等。
1. 实验操作前,根据所需数量调制好淀粉溶液和酵母提取液。
2. 在试管中加入相应的淀粉溶液和酵母提取液,混合均匀。
3. 将试管放置于预设好的理化培养箱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4. 在培养一定时间后,用试纸测试溶液中葡萄糖含量。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淀粉的水解反应速率有所差异。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解速率加快。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导致酶分子的活性增强,从而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
然而,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酶分子的构象会受到破坏,活性下降,导致水解速率减缓甚至停止。
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温度条件下,能够获得最佳的淀粉水解速率。
此外,实验还探究了不同酶浓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酶浓度的增加会使淀粉水解速率加快。
这是因为酶浓度的增加会增加酶与底物的碰撞频率,从而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
然而,在酶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淀粉水解速率不再增加,甚至出现酶的过饱和现象,使水解速率变缓。
因此,选择适当的酶浓度对于获得较高的淀粉水解速率非常重要。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淀粉的水解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酶和温度是影响淀粉水解速率的两个重要因素。
酶作为催化剂,可以显著加速淀粉水解反应的进行。
而温度则直接影响酶的活性,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能够使酶活性最大化。
此外,酶浓度的选择也会对淀粉水解速率产生明显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了淀粉的水解过程,并探究了温度和酶浓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温度和酶浓度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淀粉水解速率。
实验七 淀粉水解试验上课讲义
试管,接种针等。
淀粉培养基(pH7.2)
蛋白胨
10g
NaCl
5g
牛肉膏
5g
可溶性淀粉
10g
琼脂
15g
H2O
1000ml
应用少量水先将可溶性淀粉溶解
四、实验步骤
1、准备淀粉培养基平板: 将熔化后冷却至
2、接种:用记号笔在平板底 部划成两部分,在每部分分别 写上菌名,用接种环取少量的 待测菌,点接在培养基表面的 相对应部分的中心,其中一个 菌种应是枯草杆菌做对照菌。
3、培养:将接种后的平皿置于37 ℃恒温箱培养24h。
4、检测:取出平板,打开平皿盖, 滴加少量的碘液于平板上,轻轻 旋转,使碘液均匀铺满整个平板. 菌落周围如出现无色透明圈,则 说明淀粉已经被水解,表示该细 菌具有分解淀粉的能力。可以用 透明圈大小说明测试菌株水解淀 粉能力的强弱。
五、作业 题
绘图表示淀粉水解试验的实验结果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实验七 淀粉水解试验
二、实验原理
有些细菌具有合成淀粉酶的能力, 可以分泌胞外淀粉酶.淀粉酶可以 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淀 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三、仪器和材料
1、活材料:大肠杆菌(E. coli),枯草杆 菌(Bacillus subtilis),
2、培养基:淀粉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加0.2%的可溶性淀粉。
高中化学淀粉的水解教案
高中化学淀粉的水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淀粉的化学结构和水解反应机理2. 掌握淀粉的水解反应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3. 理解淀粉水解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教学内容:1. 淀粉的化学结构和特点2. 淀粉的水解反应方程式3. 淀粉水解实验方法及观察结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淀粉是一种重要的碳水化合物,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体内,并且在人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请学生思考淀粉的化学结构是什么样的。
二、讲解淀粉的化学结构和水解反应机理(15分钟)1. 淀粉是由α葡聚糖单元组成的多糖,具有α-1,4-葡萄糖键和α-1,6-葡萄糖键。
2. 淀粉的水解反应是通过酶类催化作用下,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单糖单位。
三、进行淀粉水解实验(20分钟)1. 实验材料:淀粉溶液、碘液、酶溶液(如唾液)2. 操作步骤:a. 取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分装到两个试管中。
b. 在一根试管中加入少量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在另一根试管中加入酶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颜色变化。
3. 实验结果及讨论:碘液与淀粉反应,产生蓝黑色的复合物;酶溶液的加入可使淀粉水解,形成糖类产物,导致碘反应颜色消失。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自行总结淀粉的水解反应条件与结果。
2.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淀粉水解在生物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人体内唾液中的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淀粉的化学结构和水解反应机理。
2. 进一步了解淀粉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淀粉的水解反应,加深对淀粉化学结构和水解机理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淀粉在生物中的作用,增强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1 第二部分 实验6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_教案设计1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等教学活动,掌握酶的固定化技术、以及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检测,能得出酶是否被固定,固定后的酶对底物是否产生了作用;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设置对照,对此项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二)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的体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学会描述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2.学生通过实验的探究和操作过程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3.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研究的原理在生物学里领域以及生活领域的实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只是知识应用与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形成合作的团队意识;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部分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确认固定后的α-淀粉酶能是淀粉变为糊精;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学生能够养成做事认真、细心的习惯。
【教学重点】1.掌握α淀粉酶的固定化技术;2.利用固定后的α淀粉酶进行淀粉的水解实验,并验证固定化酶是否有效。
【教学难点】1.淀粉酶固定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这种固定化方式。
2.学生需要理解实验中相关步骤的中注意事项,由于实验教学课课时较少,本次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繁杂,因此要掌握好讲授实验和实验期间辅导的内容。
【教学流程】1.题目和已有知识引入,牵入本次实验的主要思路;2.教学环节1:介绍α-淀粉酶的固定方法,以及注意事项;3.教学环节2:介绍为何使用层析柱,以及部分操作注意事项,期间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4.教学环节3:检测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依据实验原理,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检验淀粉是否水解;5.教学环节5:学生开始实验;6.总结。
【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5min)进入课题“α-淀粉酶的固定化与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
已了解的:酶、淀粉、水解作用未接触过的:固定化通过现实中对固定的理解引到实验中的“固定化”;阅读课本上的原理和资料,学生理解:固定化酶、固定化酶的方法、吸附法、吸附剂(期间请同学起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在对固定化酶的理解上借助磁铁和大头针的关系辅助理解)引出石英砂,简要解释石英砂的优势;游离酶与固定化酶的比较(为何用固定化酶):此处通过讨论游离酶的不足引出固定化酶的优势。
实验一 淀粉的提取、显色和水解
实验一淀粉的提取、显色和水解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淀粉的提取方法;2、掌握淀粉遇碘显色的原理和方法;3、进一步了解淀粉的性质和淀粉水解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淀粉广泛分布于植物界,谷类、果实、种子、块茎中含量丰富。
工业用的淀粉主要从玉米、甘薯、马铃薯中提取。
本实验以马铃薯、甘薯为原料,利用多糖和水生成胶体溶液的原理,采用过虑和沉降等方法提取淀粉。
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是由于淀粉与碘作用形成了碘-淀粉的吸附性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是由于淀粉分子的每6个葡萄糖基形成的1个螺旋圈束缚1个碘分子,所以当受热或者淀粉被降解,都可以使淀粉螺旋圈伸展或者解体,失去淀粉对碘的束缚,因而蓝色消失。
淀粉在酸催化下加热,逐步水解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低聚糖,最终水解成葡萄糖。
(C6H12O5)m→(C6H10O5) n→C12H22O11→C6H12O6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淀粉完全水解后,失去与碘的呈色能力,同时出现单糖的还原性,与班氏试剂反应,使Cu2+还原为红色或黄色的Cu2O。
三、材料、试剂与器材材料:生马铃薯、甘薯、研钵、纱布、漏斗、白瓷板、滤纸、烧杯、量筒、试管、试管夹、仪器:水浴锅试剂:1、乙醇2、0.1%淀粉液称取淀粉1g,加少量水,调匀,倾入沸水,边加边搅,并以热水稀释至1000ml,可加数滴甲苯防腐。
3、稀碘液配制2%碘化钾溶液,加入适量碘,使溶液呈淡棕黄色即可。
4、10%NaOH溶液称取NaOH10g,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ml。
5、班氏试剂溶解85g柠檬酸钠(Na3C6H3O7·11H2O)及50g无水碳酸钠于400ml水中,另溶8.5g硫酸铜于50ml热水中。
将冷却后的硫酸铜溶液缓缓倾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该试剂可以长期使用,如果放置过久,出现沉淀,可以取用其上层清夜使用。
6、20%硫酸量取蒸馏水78ml置于150ml烧杯中,加入浓硫酸20ml,混匀,冷却后贮于试剂瓶中。
7、10%碳酸钠溶液称取无水碳酸钠10g溶于水并稀释至100ml。
a-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实验教案--
实验三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一、实验目的1.制备固定化的淀粉酶。
2.进行淀粉水解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用吸附法将a-淀粉酶固定在石英砂上,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经过固定化酶柱后,可使淀粉水解成糊精,用淀粉指示剂溶液测试,流出物呈红色表明水解产物糊精生成。
这里使用的是枯草杆菌的a-淀粉酶,其作用的最适pH 范围为 5.5-7.5,最是温度为50-75℃。
1、酶的固定化酶: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固定化酶:将水溶性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
一般酶的固定化方法:吸附法、共价偶联法、交联法、包埋法。
吸附法:P32利用各种吸附剂将酶或含酶菌体吸附在其表面上而使酶固定的方法。
通常有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
常用吸附剂有活性炭、氧化铝、硅藻土、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等。
采用吸附法固定酶,其操作简便、条件温和,不会引起酶变性或失活,且载体廉价易得,可反复使用。
2.石英砂的吸附作用石英砂吸附酶的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和吸附剂分子间作用力所引起,此力也称作范德华力。
由于它是分子间的吸力所引起的吸附,所以结合力较弱,吸附热较小,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
被吸附物质也较容易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3.淀粉酶催化反应 淀粉酶:淀粉酶是指一类能催化分解淀粉(包括糖原、糊精等)的糖苷键的酶之总称。
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脱支酶、麦芽寡糖生成酶等水解酶类和葡萄糖苷转移酶、环状糊精葡萄糖苷转移酶等。
α—淀粉酶是一种内切酶,它随机地从分子内部切开α—1.4糖苷键(水解中间的α—1.4键比分子末端的α—1.4键概率大),遇到分支点的α—1.6键不能切,但能跨越分支点而切开内部的α—1.4糖苷键,由于产物的还原性末端葡萄糖残基上的C1碳原子呈直接使用酶缺点固定化酶优点 通常对强酸、强碱、高温和有机溶剂等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固定化酶提高了酶的稳定性,可较长时间地储存和使用;(更能耐受温度、PH 的变化) 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不能被再次利用,提高了生产成本固定化酶可以被反复使用,更经济,更利于生产 反应后会混在产物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难分离) 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纯化α—构型(光学),故称这种酶为α—淀粉酶。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4
蔗糖酶
/
2ml
2ml
/
5
斐林试剂
2ml
2ml
2ml
2ml
6
砖红色沉淀
讨论:
1、依上表哪两组组合可用于研究酶的专一性?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能用碘液取代斐林试剂么?
3号试管
1
肝脏研磨液
2滴
2滴
2滴
2
PH处理
5%HCI 1mL
蒸馏水 1mL
5%NaOH 1mL
3
3%H2O2
2ml
2ml
2ml
结果
结论
讨论:能否换用淀粉酶?
温度是否影响实验,如何设置?
如何测得某种酶的最适PH?
序号
项目
试管
1
2
3
4
1
淀粉溶液
2ml
2ml
/
/
2
蔗糖溶液
/
/
2ml
2ml
3
淀粉酶
2ml
/
/
1ml
1ml
1ml
2
温度处理5min
0℃
37℃
100℃
3
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4
保温时间
5min
5min
5min
5
滴入碘液,摇匀
1滴
1滴
1滴
6
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
7
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中第2、3步可以互换吗?
为什么第四步还要保温5min?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项目
1号试管
2号试管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粉水解”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在“淀粉水解”的教学中,我改变过去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探究模式引入课堂,通过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感悟科学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先用小麦芽滤液、稀释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和多酶片溶液分别与淀粉进行实验,再用碘液对反应产物进行检验,均未检测到淀粉的存在,说明以上四种物质都含淀粉酶(提示:多酶片含淀粉酶、胃蛋白酶、胰淀粉酶)。
这时我提出:“病人口服多酶片后,淀粉酶是否有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淀粉酶是否被蛋白酶水解”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讨论开了。
通过讨论,学生们逐渐统一了思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主要的消化场所胃和小肠里的消化酶及酸碱条件”【聚合思维,学生思维逐渐指向问题的实质】。
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可能”【发散思维、形成假设和猜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假设:①在胃内淀粉酶仍具有生物活性;②在胃内受胃酸影响,淀粉酶暂时失活,但淀粉并未分解,进入小肠仍具生活活性;③在胃内淀粉酶被胃蛋白酶水解而失活。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研究方案验证这些假设?学生们分组讨论,由一个组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提出补充、质疑、评价,确定研究方向:①胃酸性条件(pH1.5一2.2)的模拟实验:多酶片中含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只需控制适宜的pH 值(0. 04molL 1-⋅L mol 的盐酸加淀粉溶液稀释两倍,即可模拟胃酸条件);②小肠弱碱性条件(pH7~8)的模拟实验:用0.041-⋅L mol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盐酸,控制溶液的pH 值接近8。
制订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科学方法的获得,在于平时的引导和实际的情景中感悟】。
上述实验验证,推翻了第一种假设和第二种假设。
面对结果,许多学生迷惆了,他们原以为各组的实验结果应该一致【学生原有认知与事实现象发生冲突】。
这时候,学生情绪高涨,自发地讨论开了【利用学生的心理佳境将科学探究引向深入】。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逐渐统一了:假设①胃酸导致淀粉酶发生化学变化;②在胃酸环境下,胃蛋白酶导致淀粉酶发生化学变化。
新的实验方案又逐渐明朗起来。
方案四:①在淀粉酶中加入稀盐酸,15分钟后用碱中和,再加入淀粉液,37℃水浴5分钟,用碘液检验;②用碱液代替方案三中的盐酸重新实验。
接着学生们分组实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①胃酸使淀粉酶暂时失活,胃蛋白酶是导致淀粉酶发生水解的根本原因;②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
上述的科学探究,是以酶的知识为学习载体,通过“还原”和“再现”科学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资料来源《生物学教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