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合集下载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李清照前后期词愁情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愁情比较
l9 6 8
妇脆弱的 身体 和敏感的心 灵。 一
个 愁 肠 满 怀 的思 妇 形 象 顿 时 跃 然
纸上。
词人 唯有借泪来倾诉南 渡的亡 国 辛 酸 , 无 依 的 孀 居 之 痛 。 《 萨 菩
饱 经 风 霜 的 暮年 孀 妇 的形 象 已 悄 然 进人 读 者 心 间 。 “ 处合 成 愁 , 何
离 人心 上 秋 ” ,原 本 幸福 快 乐 的 李 二. 照 后 期词 中的 “ ” 李清 愁 清 照 ,就是 在 与 心爱 的 丈 夫离 别 , 与 深 爱 的祖 国 别 离 后 ,孤 寂 和 落 寞 牵 动 了 内 心最 柔 软 的 愁 肠 ,触
李 清 照 前 后 期 词 愁 情 比 较


李清 照 前 期 词 中 的 “ ” 愁
圃 廖 冬 . 车
( ) 女 的 浅 浅 闺愁 一少
“ ,是在品尝生命历程 中不 同 愁” 滋 味时 所生发 的思 绪 。南渡前 , 词 中带着几分 少女朦胧且稚 嫩的
愁 绪 ,将 一 个 愁 肠 绵 绵 ,生 。南 渡 后 ,词 中 蕴 含 着 围 破
心 念 国 家 存 亡 ,懂 得 亡 国 恨 的大
女 人 。满 腹 的愁 情 是 对 整个 民族 , 整 个 国 家 沦 亡 的 无 限 哀 叹 和 深 深
心 中无尽 的相 思 离愁 。
“ 下 眉 头 ,却 上 心 头 ” 的 才
痛惜 。 从 少 时 的 闺 愁 , 到之 后 的 离
也 唤 醒 了她 关 注大 局 的 忧 患意 识 。
感 中 的升 华 和 凝练 。在 前期 词 中 , 词 人 塑 造 的形 象 还 是 一 个 含 蓄 矜 持 的 大 家 闺 秀 ,一个 普 普 通 通 的 小 女 人 , 目光 仅 在 花 花 草 草 ,分 分 合 合 中游 离 , 独 享 一 花 一 世 界 的 快 乐 与 忧 伤 。 但 后 期 词 中 的 主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表现了许多关于“愁”的词语,反映出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从她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愁”的表现艺术。

1.以物喻情。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用“秋夜思”来喻代思念,而这种“秋”夜的感觉,是凄凉、孤独、寂寞的。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江南春,楼台烟雨浓”来代表幸福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暗示了失落和愁绪。

2. 纪念逝去的美好。

在《如梦令》中,“美人如玉,剪水双双西”这样的句子描述了芳华盛开的人们和美好的时光,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思念美好逝去的人和事,这种对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的追忆和思念,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很常见。

3. 以典型表现普遍。

《声声慢》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常愁事的感受,这种情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4. 用空间、光影等元素表现。

《钗头凤·世情薄》中,李清照用城门倚旧,独行蹁跹的画面,表现出人生的疲惫和孤独。

《瑞鹤仙·晚眺》中,她又用豁然开朗的感觉来表现“愁”是一种空间感觉,而改变环境和心态是解除“愁”的重要途径。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愁情和爱情往往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愁像一张网,无处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出那些待续的希望。

文学之“真”,愁情之“美”--浅析李清照悲情词作的审美意韵

文学之“真”,愁情之“美”--浅析李清照悲情词作的审美意韵

北 宋 南 宋之 交著 名 女 词 人 李 清 照 . 她 生 长 于 书香 门第 . 官 宦之 家 . 家庭 中浓 厚 的 文 学气 氛 使 她 成 为 一 个 具 有 很 高文 学 修 养 的 人 十 八 岁 与 山 东诸 城 的 一 个 太 学 生 赵 明诚 结 婚 . 公 元 1 1 2 7年 . “ 靖康之难”的发 生标 志着李清照第一次逃亡 生活的 开 始 。建 炎三 年 , 赵 明诚 与世 长辞 , 这 使 得 初 次 流 亡 的 李 清 照 受到 了很大的打击 : 绍兴三年 . 身心俱疲的李清照嫁 给 了张汝 舟. 不 料 这 桩婚 姻 只 维持 了三 个 月便 以 打 官 司告 结 . 这 次 的 感 情 失败给李 清照脆弱 的心里致命的一击 : 绍兴四年秋 . 金人再 次发兵 南下 .不得 已.李清照又开始 了他 的第三次逃亡至金 华. 词人怀着刻骨铭心的痛楚终结 了她孤 苦凄凉的风烛晚年 从 李 清照 悲情 的 一 生 中 .词 作 带 给 她 的 只 是 短 暂 的 安 慰 与发 泄 , 那 国破 家 亡 的 悲痛 , 给她 的《 漱 玉词 》 以 动 人 的 传 奇 性 李 清照 的 词 树 立 了一 个女 性 抒 情 主题 的 形 象 . 是 那样 的新 鲜、 生动 、 真 切 而 又 自然 , 使 我 们 窥 见 了那 颗 深 受忧 郁 和 悲 伤
折 磨 的 心 是 多么 的 可泣
愁绪. 都与她的 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多情少妇 时期的“ 愁” 虽然深婉 、 缠绵 . 但在 “ 闷损 阑 干 愁 不 依 ” 的 时候 , 相 思 的 苦 闷 中也 夹 杂 着 些 许 爱 情 的 甜 意 。 可 是 , 在金 华期 间, 处 于流 荡无依 生活 中李清照 , 当更长烛 明 , 良夜 凄清 的时刻 , 固然 可 以 和 同 来 避 难 的人 们 作 一 些 “ 深 闺之雅戏 ” , 聊 寄复 国 之遐思 . 而 当在 风 和 日丽 、 草 长 莺 飞 的 日子 里 , 那种 未 亡人 的 孤 寂之 感 . 又 会 潜 上 心 头。 面 对 暮 春 三 月 的 美景 , 词 人 感 慨 万 端, 欲游又止 , 于 无奈 之 中 , 含着两眶清泪 , 低 吟 了一 首 哀 感 绝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作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她在北宋未年动荡时期,历经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等重大变故后的孤寂落寞与悲凉愁苦心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作品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

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2、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浅谈李清照词中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

浅谈李清照词中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

浅谈李清照词中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作者:基语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愁情,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一大命题。

独自凭栏叹愁思,轻掩绣帘哭深情,唐宋文人墨客纷纷洒泪寄笔,致力于“愁情”与“美感”的结合,使“美自愁现”,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形式——愁情美学。

至宋代,愁情美学在婉约词派里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在其词作中,更是将愁情美学运用得淋漓尽致。

不同于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的朦胧轻飘,亦不同于韦庄“夜夜相思更漏残”的直白深刻,李词中的愁情美学独树一帜地表现为词人情感的起承转合、浓淡相宜之美。

李词前期以抒发少女的忧伤及思夫之情见长,语言清新质朴,情感收放自如;而后期李词在愁情美学上的深湛造诣极大程度上是缘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颠沛流离、亡国丧夫的悲惨命运与李清照敏感多情的性格交织,呈现出词人多层次、多内涵,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表达。

关键词:愁情;美学;李清照;宋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一、“海棠依旧”的清愁之美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皆工于词章。

天资聪颖的李清照在自幼的耳濡目染下秉承家学,这使得她在少女时代就独添了一身“早熟”的文人气质。

年少的李清照在词中诉诸愁情之时,就已经能把握住情感的浓淡转化,以“淡愁渡浓愁”让“道不尽的新愁与旧愁”能在一首短词词调间曲折萦回,意义隽永。

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整首词围绕“海棠”而起,情感由淡转浓,愁绪由浅入深。

首两句里,“浓睡不消残酒”暗示了词人昨夜的酣饮,而词人为何要在雨疏风骤的夜里酣饮呢?这两句并没有给我们答案,词人像一个任性的青春期少女般,赌气故意隐瞒了愁苦的原因而兀自陷入燥闷,给整首词蒙上一层淡淡的忧郁;三、四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早上醒来词人愁闷的心情愈来愈不可遏制,于是焦急又小心翼翼地询问小丫鬟,却得到“海棠依旧”的回答。

梧桐更兼细雨——论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梧桐更兼细雨——论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f e u da l p a t r i a r c h y.I n h e r me l a nc hol y f e e l i ng s h e e x pr e s s e d t he pa i n o f l o v e,t he pa i n wo r r i e d f o r
t h e c o u n t r y a n d t h e p a i n s t r u g g l i n g f o r t h e f e ma l e r i g h t s .
Ke y wo r d s :Li Qi n g z h a o;S o n g p o e t r y ;m e l a n c h o l y f e e l i n g ;c o n n o t a t i o n
翻开 文学 卷 , 你 会 注 目这 样 一个 人 , 她 无 比的
寻 觅觅之 中将 女 子 情怀 和离 愁 别 绪 表现 得 那 样 美 丽 和委婉 , 让 我们 不得 不读 , 不得 不 叹 !其 中 , “ 愁” 可谓 贯穿 李 清 照 的 大 多 数 作 品 , 到 底 是 什 么样 的
性 人 格 矗 立 于 封 建 的男 权 统 治 之 下 , 用 笔 下 的愁 情 抒 写 爱 情 之 痛 、 家 国之 痛 、 女权抗争之痛 。
关键 词 : 李清照 ; 词; 愁情 ; 内涵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1 3 1 X( 2 0 1 4 ) 0 1 —0 0 3 9~0 4
FA N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Wu h u 2 4 1 0 0 0 , C h i n a )

简述李清照词的特点

简述李清照词的特点

简述李清照词的特点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婚姻生活时期和南渡时期,接下来我们就沿着她的人生轨迹来体会她作品风格的变化
1、李清照少女时期词风清新自然,欢快爽朗,词作之间满溢着生活情趣,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也充分表现出了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2、新婚时期的李清照词作散发着一种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味道。

婚姻后期充满了离愁别绪,婉转缠绵,也充满了相思的愁苦。

3、南渡时期,李清照的词由青春活力迅速转变为了深愁惨痛,词风沉郁顿挫凄惨流离,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
与婚后时期的相思之愁不同,这一时期充满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

纵观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社会变迁和人生变故不断影响着她的词风。

她不管是少女时的生动清丽,抑或婚后的缠
绵悠思,还是老年后的惨痛悲凉,都把古典的词作精髓连着一颗至真至纯的心揉进了作品中,纵使浪花淘尽,亦千年不朽。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调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调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调作者:黄培森来源:《师道·教研》2009年第09期《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一个“愁”字贯穿李清照的创作生涯。

然而,细细品味,则会感受到忧愁中饱含着不容遮盖的美调。

一、千般愁情遮不住(一)闲愁——“无愁之愁”李清照少年时期的作品大抵是以清新欢快的笔调吟唱出来的闲愁。

生长在官宦人家的李清照,少年时期可谓无忧无虑,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虽未着一个愁字,却把少女“无愁之愁”充分表现出来。

这个累得不愿动弹的少女突然看见陌生人进入花园,感到惊诧,“袜划金钗溜”,来不及整理急忙回避,她“和羞走”,想必来者是位翩翩少年,所以她“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想看却又不能不回避——愁矣,只好以嗅青梅掩饰自己内心的萌动。

(二)凄愁——“锥心之愁”离愁——李清照嫁给志同道合的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幸福。

殊不料丈夫负笈远游,这给她生活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忧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锁在深闺的离愁。

哀愁——战乱中赵明诚病故,这个时期李清照是真正识尽愁滋味,“寻寻觅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字一句缠绵哀怨中,把失去丈夫的孤寂无依之感点染透了。

她的愁不只停留在个人生离死别,出身于大家,李清照的视野并不像一般女作家只限于闺情之中,她惯于涉及国家社稷,在连续遭受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后,她的愁既有为自己不幸的哀叹,更有为国家沦陷,人民苦难而感时伤怀。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伤心枕上三更雨”,她唱尽许多人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共同感受。

二、千般愁态尽淋漓李清照写愁,凭着对生活感受的入微,又别出心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自铸新辞。

在她笔下的哀怨、幽怨之愁,竟有各种形态,生动形象,尽写哀愁至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水之多比愁之多而已;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把愁物质化,李清照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有重量,不但可以随水流,还用“舴艋舟”载不动,形象地使愁流走灵动,更富新鲜感,让人感受到哀愁沉甸甸的分量。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别情佳作。

全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揭示了中华民族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展现了她精湛的审美传达技巧。

一、作品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

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

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
哎呀呀,李清照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才女呀!她写的那些有
关愁的诗词,真的是太绝了!就说那首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哇塞,这一连串的叠词,把那种愁苦的感觉一下子就给
拉满了,你能想象出来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地方,心里空落落的,难受得不行!这不就跟咱有时候心情不好,感觉
心里堵得慌似的嘛。

还有那首,“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说这愁得多重啊,连船都载不动!这就好比你心里的烦恼多得像小山一样,压得你都快
喘不过气来了。

李清照咋这么会形容呢!她能用那么简单的词句,把
愁绪刻画得那么深刻,真的太了不起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心情特别不好,就感觉自己跟李清照写的那些愁绪
特别有共鸣。

我就一直在想,她当时到底经历了啥呀,能写出这么让
人感同身受的诗词。

她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肯定也有很多无奈和
心酸吧。

就像咱现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忧愁。

咱再看看她的其他诗词,每一首都带着那么浓的愁绪。

这说明了啥?说明她对生活的感受特别细腻,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绪。

咱平时也
得学着点呀,多去感受感受身边的事情,说不定咱也能写出点有味道
的东西来呢。

我觉得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她让我们看到了愁绪也可以这么美,这么有感染力。

这些诗词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愁绪,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那些美好。

不管啥时候,读一读李清照的诗词,都能让咱的心情平静下来,好好去思考思考人生呢!。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11、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2、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李清照?〔宋代〕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3、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宋代〕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名句诗词18首一定要记得!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名句诗词18首一定要记得!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名句诗词18首一定要记得!展开全文喜欢李清照的诗词,最爱欣赏易安居士的名句。

李清照的诗词善于抒情造境。

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处】宋·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鉴赏】舴艋,读作则猛,是指小船。

这两句词意思是:原想在江上泛舟寄情,却怕双溪中的舴艋小舟,载不动我内心许多的深愁。

这两句词描写情愁的深重,竟连舴艋舟都负荷不住,那么人的心灵又怎能承受如此深的愁呢?原词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写词名家,她的作品无论写情写景,多半细腻、生动,感人至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是李清照描写情愁的名句,后人常用这两句词,来形容内心无限的愁苦。

【原诗】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宋·李清照《绝句》【鉴赏】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随着宋王朝逃难到南方,痛感朝廷的和谈政策太不争气。

她写此绝句,以楚霸王失败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讽刺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的行为。

【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多少事,欲说还休。

【出处】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鉴赏】原词中金猊:金属做的,状似狮子的的香炉。

“香冷金猊”:是说香炉里的香早已烧完,炉子冷了。

被翻红浪:指被子散乱在床上没有叠起来。

宝奁:镜匣。

生怕:最怕。

此词写临别,先是写因离愁别绪,懒得叠被梳头;再则写千言万语,却是欲说还休。

为什么不说呢?因为这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原诗】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愁”情万种,“愁”美千古——李清照词赏读

“愁”情万种,“愁”美千古——李清照词赏读

归纳整合(三)——语言审美艺术
补充——李清照《论词》 中提出了对词的创作审美要求:
1.浑成、 勿破碎 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 实际上包含着对词的意象感受。
2.要有铺叙 主张词要张开些, 尽可能写的曲折、 细腻、 有渲染, 讲层次
起伏跌宕, 前后呼应, 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 总结。 3. 讲故实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典雅
意境清丽婉曲 情思细腻真挚 风致委婉清雅
南 渡 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 浸润着生动、深蕴的美质
这个出现在历史拐角处的女子,用如柳眉般 的细笔,勾画出几点零落的人生墨滴,淡淡的、 慢慢地散开,酝出最愁的思绪,如同她的眼泪落 在纸上,浸润了一席黄花,埋葬了一世繁华。
任 务一:诵读比较下面三首词,思考:你认为李清照
写词在艺术特色上最擅长的是什么?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 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 衣透。
“ 清照愁词”独绝千古,不仅仅是“愁”及万象 物态,更是因为她有了生命的悦动。千姿百态是生 命常态,或许我们也能慢慢学着去感悟生命境界的 多元。
归纳整合(二)——“愁”的表现形式
一、用景物衬托愁; 二、以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愁; 三、借具体的事物绘写愁; 四、借用典故重写愁;
生花妙笔、别具匠心——以女性细腻的情怀、 独特的感悟、清新的笔调所表现的“愁”思 之作,给人以美的浸染。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 把青梅嗅。清新(口语)与典雅(修辞)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李清照词的愁情美中文摘要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婉约词之宗,“愁’字是其作品最突出最有感染力的情调。

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种愁情情调,其高潮的艺术感染力,深刻而自然的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极高。

本文探究了作者人生历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分析了其高超的表达手法所塑造的不同愁情美,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独特愁情美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李清照词;审美价值;愁情美;AbstractLi Qingzhao as the song you, ancestor of the composed word, "worry about 'the word is the most prominent works most contagious sentiment ・In her works, most of them exhibit a melancholy mood, the climax of the artistic appeal, profound and natural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x inner emotional,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in the life process, analyzes its shaping technique of melancholy beauty expression superb, the last of the unique beauty of the feeling of sorrow deep factors ・Key word: Li Qingzhao words, aesthetic value, melancholy beauty引言 (1)一、不同阶段的愁情表现 (1)(一)少女时的闲愁 (1)(二)少妇阶段的离愁 (2)(三)中年后亡国失父的哀愁 (3)二、高超的表达方式刻画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4)(一)愁的物化美 (4)(二)愁的形象美 (5)(三)愁的动态美 (5)(四)愁的氛围美 (5)三、多层次因素造就了独特的愁情美 (6)(一)前后迥异的生活经历 (6)(二)特有的时代铸就了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7)(三)易安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

易于流传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李清照词作的精华便是一个“愁”,不论是前期的少女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离愁,亦或是后期的亡国失夫愁,在词人的笔下都把愁表现的极具神韵,展现的活灵活现,并且给人一种愁情美的感觉,在她的笔下,愁被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是一种形象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一种重量愁,“更睡家横笛,吹动浓愁”这是一种动感愁,“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是一种长度愁……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把愁刻画的淋漓尽致,复杂深邃的内心情感就这样被巧妙表达出来,成为了后世传颂佳句。

一、不同阶段的愁情表现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女阶段、少妇阶段、国破夫亡阶段, 是一个幸福到凄苦的过程,相应的,词人的词作也随着词人的人生经历,经历了这三个不同阶段,词中对于愁情的表现也有一个从浅吟低唱到到凄婉悱侧的变化。

(一)少女时的闲愁李清照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庭富足,书香气息浓郁,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家庭。

她的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思想开放。

其母为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善长诗词。

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里,李清照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且衣食无忧,在这时期,李清照的词主要以欢快、轻松为基调,充满了活力。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整首词的格调非常的活泼,选取的细节也尽是动态的,并且全词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感,一位调皮可爱的主人公跃然纸上。

通过李清照早起的这首词,我们也可以想象到词人的早期生活是何等的自由宽松,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居然可以乘舟出行到很晚,并且还喝醉了,误入了藉花深处。

主人公此时并没有因为天晚迷路的惊慌,也没有害怕父母责骂的恐惧之情,相反着,主人公还兴致勃勃的游玩起来,在藉花深处深入发现了鸥鹭惊飞后的另一番别有洞天的大自然情景。

整词气氛欢快,描写的自然画面充满了活力。

李清照早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才能无拘无束的展开想象力,写出好的作品来。

当然在这一时期,词人也表现出了一些淡淡的闲愁。

但李清照此时处在这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级,难免有着这样的轻愁,闲愁,究其原因,无非是词人的生活虽满足,但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才女,李清照的内心深处难免会有一种莫名的愁苦,这也应该是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思春情怀,写于早期的《如梦令》就是一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写于春末夏初之季,从昨夜写起,夜里的一场骤风急雨送走了春天,词人敏感的察觉到了春天的逝去,但睡醒后,主人公昨夜的酒意还未全消,经过一夜的风雨,词人想到了庭外海棠花有没有被风雨打坏,便问着卷帘旁边的侍女外面的情形,侍女漫不经心的答道:海棠依旧,对于这样一个回答,词人似乎有些不满意, 有些责备的叹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海棠树已经是花少叶多了。

这首词表现了女子惜花爱花的愁情,在这些表面的背后,也表现出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隐隐透着一丝少女情怀,一种淡淡的闺中闲愁,当然这种愁情并不强烈,也不是真实的愁情,这大概就是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愁,是无忧无虑的生活里一种调剂品。

(二)少妇阶段的离愁李清照人生的第二阶段可以是从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算起,到北宋灭亡时候结束,时间跨度较长。

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的愁情由少女时期的闲愁慢慢发展到少妇时期的离愁,这是词人创作的第二阶段,也是生活的第二个阶段。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几十年的婚后的生活虽有幸福有甜蜜,但也饱尝艰辛困苦。

这一时期的词作,酒和愁两字出现的数量很多,在词人所有的词作中占到了很高的比列。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成夫妻,情投意合,但不久后,赵明诚便出外求官,夫妻二人常有离别,可谓聚少离多,词人独守空闺,自然少不了一翻愁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是这一时期典型作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深刻的反应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把自己那颗饱尝相思之苦的内心大胆的表现了出来。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作为离别的村托,慢慢的把内心的思念之情由外而内的表现出来,愁情被刻画的真切而细腻,借无知无情之景,写自己心中既幸福又酸楚的心境,这也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突出特色。

对于生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的词女人来说,相夫教子便是女人的工作和事业,她们并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与机会,但遗憾的是,李清照婚后并没有育有儿女,从这一方面来讲,孤独寂寞的愁情始终伴随着她,让她备受煎熬,所以一方面,李清照写的思夫的作品较多,另一方面,流露出词人愁情的作品也不少。

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是一首典型的抒写离愁的词,但词中愁苦的心情,愁苦的意味,已经远远的超过的《醉花阴》等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人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上片利用一层一层的铺垫,写出了词人不愿意离别,害怕离别的种种表现,欲说还休,短短四字道出了主人公矛盾而复杂的心理活动。

下片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无奈愁苦,李清照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改变丈夫即将离开的事实,但却又实在不忍离别,最后也只得无奈的接受,那种内心的煎熬和愁苦,以及深深的怨恨跃然纸上。

(三)中年后亡国失夫的哀愁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使得北宋王朝风雨飘摇,而词人的家乡也沦陷在金国的铁骑下,李清照在一夜之间从一位衣食无忧的才女变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

至此,李清照的词作更多的表达了家国沦丧带来的痛苦,词风开始转为成熟,表达手法也更加的炉火纯青,意境进入了另一个高度。

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下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不消。

在这首词中,作者睹物生情,表达出了对于故乡的强烈想念,梅花鬓下残,词人从梅花的凋残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发出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深沉呼喊这不仅是词人的呐喊,也可以代表着当时千千万万因为国破而流落他乡的中原百姓的心声,这种发自心底的呐喊如泣如诉,深刻的表达了内心的彷徨无计的愁苦之情,这种愁苦在《添字采桑子》表达的更加哀怨,更加深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该词手法较为含蓄,读之有一种深深的凄苦气息,因为战乱而不得不流亡他乡的哀怨愁苦心境。

在流落他乡的人听着点点滴滴的雨声,自然有着另一番滋味。

再如李清照的另一名篇《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词人格外的敏感,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这样一个环境下也担心着骤风急雨会不请自到,所以她拒绝了诗朋酒友的盛情邀请,“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寂寞自处,词人这样的敏感,也正是由于刚刚经历了国破的剧痛,一直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哀愁。

祖国的灭亡和家乡的沦陷使得她备受磨难,然而在经历了国破三年后,李清照的丈夫也在忧愁中郁郁而终,家也散了,尝尽了人世间的冷暖心酸。

词人遭受了强烈的心灵打击,丈夫的死让她失去了整个世界,这样的打击读她是致命的。

在这以后,对丈夫赵明诚的深刻怀念和哀叹自己的愁苦晚年成为了词人后期作品的主旋律,这些抽口情节也夹杂着国破的情感,三种愁情自然交融在一起,意境达到了一个更为高远的境界。

《声声慢》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