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注意事项及文言文固定结构
结构文言文翻译口诀

文言文,古汉语,结构谨严,翻译难。
此口诀,助君行,剖析结构,译意明。
一、名词为主,定语前置,译文先定,意自显。
例:孔明卧龙,刘备之良将也。
译:诸葛亮,卧龙也,刘备之良将。
二、动词为纲,宾语后置,译文逆序,义自通。
例:吾欲一睹其风采。
译:吾欲睹其风采之一。
三、介词为引,状语后置,译文还原,意不悖。
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四、主谓结构,谓语前置,译文后置,语序正。
例:孔子,圣人也。
译:孔子,人也,圣人。
五、判断句式,谓语为表,译文直译,理自明。
例:此乃吾家传宝也。
译:此乃吾家传宝。
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译文逆序,意自显。
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译: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七、并列句式,对仗工整,译文对应,形神俱。
例:春华秋实,夏云冬雪。
译:春华秋实,夏云冬雪。
八、排比句式,节奏鲜明,译文对仗,意自生。
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九、宾语省略,意蕴深长,译文补全,意自畅。
例:此物何用?
译:此物有何用?
十、虚词修饰,语气助词,译文对应,意自达。
例: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译: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牢记此口诀,文言文翻译易如反掌。
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文言文翻译不在话下。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干货满满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干货满满很多同学说文言文翻译这块是自己的短板,而文言文翻译是中考中常考的题型之一,所以为了帮助大家摆脱文言文翻译的折磨,提高翻译的成绩,今天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的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细节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1. 精确翻译:文言文非常形象而精确,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含义和精确性。
避免使用太过笼统或模糊的词语,而应注重选择准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固定词组和结构: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固定的词组和结构,这些词组和结构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意。
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有的固定词组和结构,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文言文的风格。
3. 多读多练:文言文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和练的语言,只有通过多读多写,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风格。
建议多阅读经典文言文著作,并进行翻译练,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4. 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理解文言文的翻译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熟悉古代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5. 词义多样性:文言文中的词汇存在着丰富的词义多样性,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意思和解释。
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最符合原文意思的词义,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平衡信达雅:在翻译文言文时,应平衡翻译的准确性、通顺性和雅观性。
既要忠于原文的意义和含义,又要让翻译的语言通顺自然,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惯和口语表达惯。
7. 水准把握: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水准和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翻译调整。
对于较专业或学术性的文言文作品,可以保持较为原汁原味的翻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以适度进行转换和解释,以提高可读性和理解性。
结论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和技巧,并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练习,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希望本文档提供的细节和技巧能对读者有所帮助,使其在文言文翻译中更加得心应手。
祝翻译顺利,不断进步!。
文言文固定翻译结构

一、主谓结构文言文以主谓结构为主,主语与谓语之间关系密切。
翻译时,应先找出主语与谓语,然后依次翻译。
例如:原文:孔子游于泰山之下。
译文:孔子在泰山之下游玩。
二、偏正结构文言文中,偏正结构较为常见。
偏正结构由偏语和正语组成,偏语修饰正语。
翻译时,应先翻译偏语,再翻译正语。
例如:原文:河水清且涟漪。
译文:河水清澈,波纹荡漾。
三、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动词表示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翻译时,应先翻译动词,再翻译宾语。
例如:原文: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文: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民众,这是善。
”四、状中结构状中结构由状语和中心语组成,状语修饰中心语。
翻译时,应先翻译状语,再翻译中心语。
例如: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安静,才能学习。
五、并列结构文言文中,并列结构由两个或多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而成,表示相似、相对或对比关系。
翻译时,应将并列的各个部分逐一翻译。
例如:原文:夫道者,进德修业之谓也。
译文:道,就是增进品德,修养事业。
六、倒装结构文言文中,倒装结构较为常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语序。
例如:原文:夫子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就像走远路一定从近处开始。
”综上所述,翻译文言文固定结构,需掌握以下要点:1. 识别主谓、偏正、动宾、状中、并列、倒装等结构;2. 理解各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3. 逐一翻译各个部分,保持原意;4. 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易懂。
通过以上方法,方能将文言文固定结构翻译得恰到好处,领略古人之智慧。
文言文翻译应注意

二、文言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及词 语的含义,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 不走样,不遗漏、不增加。 达: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 达习惯,表意明确,语言顺畅,语气恰当。 雅:译文要体现原文作者的语言特色和 写作风格,文笔要优美、生动、简明,要 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1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 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 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14.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 应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 的五个人。
8、套: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句式, 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很容易出错,遇 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 例9: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 耶?(得无……耶?——难道是…… 吗?莫非是…… 吗?) 例10: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 与…?——…与…相比,谁更……?) 例11: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之欲无厌。(然则——既然这样,那 么……)
五、避免文言文翻译八失误
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 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 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 安乘船到临汝去。(元丰七年的六月 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 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应注意的五个方面
文言文翻译题,是一道全面考查考 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题目。语文成绩 较好的考生,在这个题上应该拿高分, 乃至满分。但事实上不少考生失分严 重,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该掌握 的东西没掌握,不该丢的分却丢了。 在读懂原文的前提下,如果能够从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稳扎稳打,就一定 能打胜仗。
文言文翻译句子注意点

一、理解原文含义翻译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是理解原文的含义。
文言文表达方式与白话文有所不同,常常采用借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因此在翻译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意图和语境。
例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自《庐山谣》)翻译为:“山虽不高,有仙人居住,便有了名气。
”在这句话中,“山不在高”实际上是指山的高度并不是评价其是否出名的关键因素,而是有仙人的居住使得山有了名气。
因此,在翻译时,要准确传达出这种含义。
二、保留古风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古风韵味,翻译时要注意保留这种韵味。
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手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古文风格。
例如,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张继《枫桥夜泊》)翻译为:“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满天空。
江边枫树、渔火,与愁绪相伴,共度长夜。
”在这句话中,译者通过保留“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以及“江枫”、“渔火”等词语,使得译文具有浓厚的古风韵味。
三、注意词性转换文言文中,词性转换现象较为普遍。
在翻译时,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将原文中的词性转换为相应的词性。
例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出自《马说》)翻译为:“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在这句话中,“伯乐”原本是名词,表示人名,但在翻译时,根据语境,将其转换为动词,表示“发现、识别”的意思。
四、把握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要注意把握句子结构,使译文通顺、流畅。
例如,原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翻译为:“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在这句话中,译者根据句子结构,将“燕雀”和“鸿鹄”分别作为主语和宾语,使译文更加通顺。
五、注意用词准确性翻译文言文时,要用词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固定搭配、古今异义等问题。
例如,原文:“水落石出。
”(出自《孟子·离娄上》)翻译为:“水退去,石头就露出来。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我们在语文上接触到了文言文,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实词(1)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
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文言文固定断句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句法古奥,非后世之文所能及。
然欲通晓文言,必先明其断句之法。
夫断句者,分句读也,所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也。
今试论文言文固定断句之方法,以助学者窥其门径。
一、依字数断句文言文中,一字一句,有其固定之字数。
如五言诗、七言诗,其句必为五字、七字。
此法虽简单,然实为断句之根本。
如《诗经》中《关雎》一篇,其句皆五言,故可依字数断句。
二、依句末虚词断句文言文之句末,多有虚词,如“也”、“矣”、“焉”、“乎”等,此等虚词往往为句之终结。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末之“乎”,即为断句之标志。
三、依句首虚词断句文言文之句首,亦多有虚词,如“夫”、“盖”、“若夫”、“盖曰”等,此等虚词往往为句之起始。
如《左传》中“夫战,勇气也。
”句首之“夫”,即为断句之标志。
四、依对称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多有对称结构,如“天对地,地对天”、“山对水,水对山”等。
此等对称结构,往往为句之界限。
如《庄子》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句中“天地”与“圣人之”对称,故可断句。
五、依对仗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对仗结构亦为断句之依据。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句中“风声雨声读书声”与“家事国事天下事”对仗,故可断句。
六、依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繁多,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此等手法往往为句之转折,故可依此断句。
如《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得道”与“失道”对仗,故可断句。
七、依叙事逻辑断句文言文中,叙事往往有逻辑顺序,依此可断句。
如《史记》中“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不得食。
”句中“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为叙事起点,“绝粮七日”为叙述过程,“不得食”为结果,故可依此断句。
八、依语音节奏断句文言文之语音节奏,亦有规律可循。
依此可断句。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句中“关关雎鸠”与“在河之洲”语音节奏一致,故可断句。
总之,文言文固定断句之法,非一日之功,需学者细心揣摩,反复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难点再突破(2013-6-2)高考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直译为主,就是要求在翻译中字字落实,把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译一个字。
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译出来的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2.意译为辅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
这些需要意译的地方一般是使用固定结构及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的地方。
如:①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这里的“一苇”是比喻,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译文:能不改变自己节操志向的高官。
这里的“缙绅”采用借代手法,应译成“官员”。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这里用“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④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译文:相如请同大王拼命。
“以颈血溅大王”是“拼命(死)”的委婉说法,不可直译。
二、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翻译中的得分点有:①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活用词②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虚词③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和固定句式)拿到一个句子先判断句式,再确定重要实词和虚词。
三、要做到文从字顺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有些同学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
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
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
译后的语句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
如不通顺流畅,则要润色修改。
【体悟真题,注意得分点的落实】1.(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说明:师,是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译文:(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侍奉他。
..(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2.(2010·上海卷)尧咨(指陈尧咨)讽转运使出公(指欧阳晔,欧阳公是尊称),不使居府中。
说明:“讽”是关键词,也是得分点。
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委婉劝谏”“暗示”等。
结合语境,这里是“暗示”义。
正确答案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3.(2010·课标全国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说明:“以”是有意义的虚词,不能当成可有可无的虚词删去不译。
正确答案:敌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
4.(2007·江苏卷)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说明:注意“累世”“以义”“以忠”,死是词类活用,为…而死。
正确答案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5(2012湖南)(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3分)(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3分)【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虽,即使。
与,给予。
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
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
(3)若人,这样的人。
益,对……有好处。
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重温典型试题,强化得分意识】一、注意关键实词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
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如何?”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王曰:“善。
”(刘向《说苑》)(1)将奈其士众何?(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解析】(1)“奈……何”这个固定结构要注意,“士众”也很关键;译文:将对他的士人、民众怎么办?(2)“咸”“刈”“厥(其)”“靡”“何如”为关键词;译文:全部杀掉那些敌人,让(他们)没有剩下的人(或:让他们一个不留),怎么样?(3)“使”后省略“之”“田其田”中的前一个“田”的活用为动词,“旧新”为偏义副词,偏在“旧”,“唯仁是亲”的结构同“唯利是图”一样,都是宾语前置句。
译文:让他们各自居住在原来的宅院,各自耕种原来的田地,不要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只亲近仁义之人。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骇舆,则君子(指乘车人)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语助词,无义)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王制篇》)(1)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
(2)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3)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解析】(1)后一“舆”活用为动词,乘车。
译文:如果拉车的马被车子惊吓,那么乘车人就不能安心乘车。
(2)“静”为使动用法。
使……静。
译文:如果拉车的马被车子惊吓,那么没有比使它安静下来更好的办法了。
(3)“惠”为使动用法。
使……受恩惠。
译文:如果百姓被政事吓坏了,那么没有比使他们受到恩惠更好的办法了。
二、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语句并指出其中含有的特殊句式。
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
”君子以为不然。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1)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2)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解析】. (1)句式:“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判断句。
善,使动用法。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
(2) 句式:状语后置句,以礼乐导之,而,表承接,于是。
译文: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于是人民和睦。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1)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2)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3)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4)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译文:【解析】(1) “称”,被称道,意念被动句。
译为:小时候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2) “刑戮是甘”,宾语前置句,类同唯利是图,译为: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3)判断句,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4)“乃”,判断句;“使”后省略“之”。
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三、综合训练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子文召廷理而责之,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之刑也,吾将死。
”廷理惧,遂刑其族人。
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
”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
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节选自《说苑·至公》)(1)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2)不之刑也,吾将死。
(3)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解析】(1)令尹、廷理:官名。
干:冒犯,触犯。
拘:拘押。
释:释放。
“……之族”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拘之”“释之”中的“之”是代词,指“干法者”,译为“他”。
也:句中语气助词,不译。
而:就。
译文:楚国令尹子文的族人有触犯刑法的,法官逮捕了他,听说是令尹的族人就又释放了他。
(2)刑:惩罚。
不之刑:宾语前置句式,即“不刑之”。
译文:不惩治他,我就要去死。
(3)第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若:像。
公:公正。
党: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
何忧:宾语前置句式,即忧何,担心什么。
译文:国人听说这件事,说:“像令尹这样办事公正,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参考译文楚国令尹子文的族人有触犯刑法的,法官逮捕了他,听说是令尹的族人就又释放了他。
子文把法官叫来并责备了他,把他的族人交给法官说:“不惩治他,我就要去死。
”法官很害怕,于是就惩治了令尹的族人。
楚成王听说这件事,连鞋都没来得及穿,立即来到子文的房间里,说:“我年纪轻,安排法官用人不当,因此违背了您的心意。
”于是就罢黜了那个法官,更加敬重子文,由他兼顾内政。
国人听说这件事,说:“像令尹这样办事公正,我们还担心什么呢!”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1)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解析(1)关键实词:“重死”“徙”。
结合文意看,“重死”应翻译成“珍惜生命”。
“远离”后面要加上宾语“家乡”,表达更完整。
译为: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
(2)“虽”在这里表示假设。
“无所乘之”应调整语序,译成“没有要乘坐它的地方”。
译为: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要乘坐它的地方。
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要陈放它的地方。
(3)本题主要考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翻译“甘”“美”“安”“乐”四个实词。
应该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译成“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