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

合集下载

克己复礼论语选读十二拼音版

克己复礼论语选读十二拼音版

克己复礼论语选读十二拼音版颜渊篇第十二原文如下: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如下: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言行符合礼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样,天下就会归于仁德了。

修养仁德全在于自己,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修养仁德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即使不才,也请让我照着先生的这番话去做——《论语颜渊篇》学而篇第一原文如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如下:有子说:“(如果)他的为人是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却喜欢冒犯上辈或上司,这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

君子会致力于根本的工作,基础的东西建立了,(做人的其他)道理就由此而产生。

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些准则应是仁的根本吧!”季氏篇第十六原文如下: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翻译如下: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

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

论语第十二章-《论语-颜渊篇》

论语第十二章-《论语-颜渊篇》

《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篇第⼗⼆:虎豹之鞟犹⽝⽺之鞟12.8 棘⼦成⽈“君⼦质⽽已矣,何以⽂为?''⼦贡⽈.“惜乎,夫⼦之说君⼦也!驷不及⾆。

⽂犹质也,质犹⽂也。

虎豹之鞟犹⽝⽺之鞟。

”棘⼦成说:“君⼦有好本质就⾏啦,要⽂采做什么呢?”⼦贡说:“可惜呀!夫⼦您这样谈论君⼦。

⼀⾔既出,驷马难追。

⽂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采,⼆者是同等重要的。

假如去掉虎豹和⽝⽺的有⽂采的⽪⽑,那这两样⽪⾰就没有多⼤的区别了。

”( 棘⼦成说:“君⼦追求内在品质就可以了,何必讲求那些⽂章礼仪呢?”⼦贡听了说道:“可惜啊,夫⼦您对于君⼦的议论!俗话说‘君⼦⼀⾔,驷马难追’,如果如您所⾔,⽂即质,质即⽂,那么虎豹的⽪跟狗⽺的⽪没什么区别了?”)【注释】棘⼦成:卫国⼤夫。

古代⼤夫尊称为“夫⼦",故⼦贡以此称之。

质:质地,指思想品德。

⽂:⽂采'指礼节仪鞟(kuò):去⽑式。

说:谈论。

驷(sì)不及⾆:话⼀出⼞,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既出,驷马难追"。

鞟(的兽⽪。

【读解】棘⼦成是卫国的⼤夫,他和⼦贡讨论质与⽂的问题,棘⼦成这个⼈也许性情耿直,认为“君⼦质⽽已矣”,⼀个⼈只要本质好就⾏了,“何以⽂为”,何必那么多装饰,那么多⽂采,那么多包装。

⽂和质的关系在《论语》⾥也多次出现,孔夫⼦提倡“⽂质彬彬,然后君⼦”,其实⽂与质是交错在⼀起,相互照应的,“⾔之⽆⽂,⾏之不远”,⽂章优秀才能传播思想。

如果连⽂章都写不顺,⾃⼰的思想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别⼈⼜如何理解你的本质,⾃⼰的好东西⼜怎么卖得出去?所以说⽂也是很重要的。

棘⼦成过于看重质,⼀个⼈本质好,重不重要?⼗分重要。

我们需要优秀的、有道德、有修养的⼈,但也不能像棘⼦成⼀样对⽂看得⽐较清淡,好像觉得⽂有点多余。

⼦贡修正了他的想法和语⾔,说:“惜乎,夫⼦之说,君⼦也,驷不及⾆!”——先⽣谈论君⼦的妙⾔,你没有听到,真是令⼈可惜啊。

“⼀⾔既出,驷马难追”,马拉的车哪⾥有⾆头跑得快。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颜渊第十二凡二十四章。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

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归,犹与也。

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

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

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

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

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条件也。

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矣,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条目也。

非礼者,己之私也。

勿者,禁止之辞。

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

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事,如事事之事。

请事斯语,颜子默识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

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

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

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

操之有要,视为之则。

蔽交于前,其中则迁。

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其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

知诱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觉,知止有定。

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其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

发禁躁妄,内斯静专。

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

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颜渊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颜渊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颜渊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由也与③?”子路无宿诺④。

注释:
①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②折狱:狱,案件。

即断案。

③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④宿诺:宿,久。

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

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颜渊第十二
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 和顺、谦让)。
仁与礼
礼∈制度

基础,体现,内核


实现途径,外在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加强克己自修,学会理性控制
克己修身,克己修和

加强礼仪学习,规范自己行为

践行“仁者爱人”,实现人际和谐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 克制自己
性善论 复礼 实践礼的要求
需要克制的欲望
人性本恶?!!
克≠克制 克 能够做主
显示自我向 善的动力, 可以主动负
人应该自觉而自愿, 责地安排人 自主而自动,去实践 生
礼的要求
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
朱熹 “克己” 战胜自我的私欲 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
礼节,而是泛指天理, “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 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 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
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 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 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 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 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 境界。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
克己 由己
人的主动性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 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 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 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权威直接打印)

子 曰:“如 杀 无 道,以 就 有 对 曰:“在 邦 必 闻,在 家 必
dào hé rú
kǒng zǐ duì yuē
zǐ wén
zǐ yuē
shì wén yě fēi dá
道,何 如?”孔 子 对 曰:“子 闻。”子 曰:“是 闻 也,非 达
wéi zhèng yān yòng shā zǐ yù shàn yě fú dá yě zhě zhì zhí ér hào yì
fán chí wèn rén zǐ yuē
ài
居 之 不 疑。在 邦 必 闻,在 12.22 樊 迟 问 仁。子 曰:“爱
jiā bì wén
家 必 闻。”
rén
wèn zhì zǐ yuē
之 美,不 成 人 之 恶。小 人
zǐ yuē
tīng sòng wú yóu fǎn shì
12.13 子 曰:“ 听 讼 ,吾 犹 反 是。”
rén yě bì yě shǐ wú sòng hū
jì kāng zǐ wèn zhèng yú kǒng
人 也。必 也 使 无 讼 乎?” 12.17 季 康 子 问 政 于 孔
chén fù fù zǐ zǐ
gōng yuē
臣 ,父 父,子 子。” 公 曰:
zǐ zhāng wèn chóng dé biàn huò
shàn zāi xìn rú jūn bù jūn chén
12.10 子 张 问 崇 德 辨 惑。“ 善 哉!信 如 君 不 君, 臣
zǐ yuē
zhǔ zhōng xìn xǐ yì chóng bù chén fù bú fù zǐ bù zǐ suī
zǐ yuē hé

卷十二·颜渊第十二_《论语注疏》卷十二·颜渊第十二_四书_儒部

卷十二·颜渊第十二_《论语注疏》卷十二·颜渊第十二_四书_儒部

卷十二·颜渊第十二_《论语注疏》卷十二·颜渊第十二_四书_儒部[疏]正义曰: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马曰:“克已约身。

”孔曰:“复,反也。

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马曰:“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

”)颜渊曰:“请问其目。

”(包曰:“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郑曰:“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王曰:“敬事此语,必行之。

”)[疏]“颜渊”至“语矣”。

○正义曰:此并下三章,皆明仁也。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者,克,约也。

已,身也。

复,反也。

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者,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已复礼,则天下皆归此仁德之君也。

一日犹见归,况终身行仁乎。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者,言行善由已,岂由他人乎哉。

言不在人也。

“颜渊曰:请问其目”者,渊意知其为仁必有条目,故请问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也。

《曲礼》曰“视瞻毋回”、“立视五?”、“式视马尾”之类,是礼也。

非此则勿视。

《曲礼》云:“毋侧听”,侧听则非礼也。

言无非礼,则口无择言也。

动无非礼,则身无择行也。

四者皆所以为仁。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者,此颜渊预谢师言也,言回虽不敏达,请敬事此语,必行之也。

○注“马曰:克已约身”。

○正义曰:此注“克”训为“约”。

刘炫云:“克训胜也,已谓身也。

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

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胜其嗜欲,身得归复於礼,如是乃为仁也。

复,反也。

言情为嗜欲所逼,已离礼,而更归复之。

今刊定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於礼也。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本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一则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价:“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第二则矣。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价: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讲记颜渊第十二

论语讲记颜渊第十二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司馬牛一肚子心事,拿不定主意,是為國家?還是為自家兄弟?二者不能同時,很作難,所以問仁。孔子知道他的心事,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刀切物不快曰訒,就是鈍的意思。如學佛有利根、鈍根,聞十而不能悟一就是鈍。孔子這是比喻,訒是比喻說話說不出口來,很難說。孔子說你要問仁,有什麼話你要兩邊作難,不能隨便說,要能作難不隨便說,這就是仁。
「一日克己復禮」,只要有一天克己復禮就不得了,普通人一天也做不到,曾子為什麼能成功?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天天省察,所以孔子之道,除了顏子能悟之外,就是曾子能得。
國家領袖,一日只要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天下都學仁,例如文王的仁風度化了芮虞二國。虞芮二國相爭,求周文王裁斷,一入周文王的國境,全國相讓,於是兩君慚愧而退。這就是克己復禮的力量,使天下歸仁。
「克己復禮為仁」,有人作「克,己復禮」,或作「克己,復禮」,吾從後面一說。自上至下說,當領袖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皆歸仁。
克,制服自己,控制自己。如「我戰則克」的「克」。有人在社會上擾亂,不能怨他們,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他們沒有受過教育必定如此。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要怨在上的領導人。禹罪人,為何到我領導時就有罪人?知道這個道理就必須克己,反求諸己,對人不起處自己要改。若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省改過,他還對我們不好,那他就是妄人而已。他墮他的地獄,我讓他,我升我的天堂。否則怨對方,就造罪業,吃虧仍在自己。
司馬牛的憂可以了解,為什麼說懼?因為他的兄弟既使篡位成了也不好,免不了憂愁,不成功就有滅門抄家之禍,所以恐懼,司馬牛憂懼都有。
有另一種釋。認為「仁之器重,其為道遠」,故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仁很難講,其道甚大,孔子輕意不說仁字,所以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顏子問仁,程度到了,不得已所以講仁,對其餘人極少說,實在因為是說了也不懂,其實孔子講命、講仁的地處很多。子不語怪力亂神,南宮适問力:「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孔子不答。這兩節書,不可不注意字眼。作詩,講究練字。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颜渊第十二【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高中论语十二章颜渊

高中论语十二章颜渊

高中论语十二章颜渊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中记录了颜渊与孔子的对话和言论。

1. 孔子问颜渊:“子游何以知礼?”颜渊回答道:“對曰:夫子
教我,又谓我舍京师。

故知礼。


这段对话中,颜渊表示他学习礼仪的来源是受到孔子的教诲,并且因为孔子要他离开京师去追随大道,所以他知道礼。

2. 孔子又问颜渊:“子游何以知圣人之道?”颜渊答道:“请问
孔子如何定义圣人?”孔子回答:“圣人是有德者。

”颜渊接着说:“夫子以言,始知圣人,以行,终知圣人。

吾从事乐,逐
仁也,由俭也。

起而行之,学孝乎!也。


这段对话中,颜渊询问了孔子对圣人的定义,孔子回答圣人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通过行动来认识圣人,他认为自己从开始从事乐,追求仁爱,然后通过俭朴的生活方式来实践学习孝道。

3. 孔子还问颜渊:“子游何以知君子之道?”颜渊回答:“请问
孔子如何定义君子?”孔子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接
着说:“夫子以言,始知君子,以行,终知君子。

吾从事乐,
逐仁也,由俭也。

起而行之,学孝乎!也。

吾闻之:君子学道十年,仁者九年,吾未达,夫子之言不学,其如迷也已。


在这段对话中,颜渊问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孔子回答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表示他通过学习和实践道德行为,特别是孝道,来实现君子之道。

他还提到自己听说君子学习道德需要十年,
而他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些对话和言论,可以看出颜渊对孔子的学说持有高度敬仰之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学习的决心。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导语】克制⾃⼰,⼀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颜渊第⼗⼆【原⽂】 颜渊问仁,⼦⽈:“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仲⼸问仁,⼦⽈:“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

⼰所不欲,勿施于⼈。

在邦⽆怨,在家⽆怨。

”仲⼸⽈:“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司马⽜问仁,⼦⽈:“仁者,其⾔也讱。

”⽈:“其⾔也讱,斯谓之仁已乎?”⼦⽈:“为之难,⾔之得⽆讱乎?” 司马⽜问君⼦,⼦⽈:“君⼦不忧不惧。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已乎?”⼦⽈:“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忧⽈:“⼈皆有兄弟,我独亡。

”⼦夏⽈:“商闻之矣:死⽣有命,富贵在天。

君⼦敬⽽⽆失,与⼈恭⽽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何患乎⽆兄弟也?” ⼦张问明,⼦⽈:“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焉,可谓远也已矣。

” ⼦贡问政,⼦⽈:“⾜⾷,⾜兵,民信之矣。

”⼦贡⽈:“必不得已⽽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

”⼦贡⽈:“必不得已⽽去,于斯⼆者何先?”⽈:“去⾷。

⾃古皆有死,民⽆信不⽴。

” 棘⼦成⽈:“君⼦质⽽已矣,何以⽂为?”⼦贡⽈:“惜乎,夫⼦之说君⼦也!驷不及⾆。

⽂犹质也,质犹⽂也。

虎豹之鞟犹⽝⽺之鞟。

” 哀公问于有若⽈:“年饥,⽤不⾜,如之何?”有若对⽈:“盍彻乎?”⽈:“⼆,吾犹不⾜,如之何其彻也?”对⽈:“百姓⾜,君孰与不⾜?百姓不⾜,君孰与⾜?” ⼦张问崇德辨惑,⼦⽈:“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恶之欲其死;既欲其⽣⼜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孔⼦对⽈:“君君,⾂⾂,⽗⽗,⼦⼦。

”公⽈:“善哉!信如君不君、⾂不⾂、⽗不⽗、⼦不⼦,虽有粟,吾得⽽⾷诸?” ⼦⽈:“⽚⾔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路⽆宿诺。

颜渊篇第十二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颜渊篇第十二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颜渊篇第十二|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计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12 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 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12颜渊第十二

12颜渊第十二

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有两种读法,俞曲园群经平议主张如孔注「身能反礼」,克字当能字讲,一读,己是己身,「己复礼」三字连文。

今仍照普通读法,四字连续。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依马融「约身」讲,就是约束自己。

复礼的复字,或作反字讲,或作归字讲,皆是相合的意思。

凡事能约束自己,不责备人,便能合礼。

约束自己,就是礼让他人,宽恕他人,如此即得礼之根本,所以就是仁。

这是孔子引用成语答颜子之问。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一日克己复礼」四句,是孔子就此成语加以解释。

马融注:「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

」皇侃疏:「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民咸归于仁君。

」例如周文王在为西伯时,虞、芮二君争田,相与朝周,请其评理,待入其境,所见朝野人士无不相让,二人自惭而返,天下闻而归周者四十余国。

克己复礼的功效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就人君而言,若论普通人,如能克己复礼,也是无往而不为仁者,足以感化人群。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行仁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礼记中庸说:「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屋漏是室内西北隅,安藏神主之处,无人可见,在无人之处尚且不愧,何况在有人之处。

所以如此,就因为行仁全由自己,而不由人。

以上是总纲,颜子一听就能领会,于是再问克己复礼的条目。

孔子答以非礼勿视四句。

不合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礼的言辞不要说,第四句凡遇一切不合礼的事情皆不要动。

勿动的「动」字,古人解释不一。

如果解释为动容貌,或者是行动,皆不妥当。

眼视耳听,皆由于身,言出于口,动则应该属于心意。

心为身口之主,既能不动心,则身口自然也能不为所动,所以「勿动」应指不动心而言。

最后,「颜渊曰」以下两句,是结语。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的名句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的名句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的名句“克己复礼为仁”,这话说得太对了呀!就好比你想要减肥,那不得克制自己少吃那些高热量的食物,多去运动,这才是走向苗条的正道啊!这不就是在践行“克己复礼”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哇,这简直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呀!你想想,你自己都讨厌的事情,你还强加给别人,那别人能乐意吗?就像你不喜欢被人嘲笑,那你也别去嘲笑别人呀!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多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善良热心的人呀!看到别人有好事,就帮忙推一把,让好事更美好;而不是去助长那些不好的行为。

这不就是君子所为嘛!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好像是给我们的眼睛、耳朵、嘴巴和行动都安上了一个小开关,不符合礼的就不开启。

比如那些不好的场景,咱就别看;那些不好的言论,咱就别听,多棒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渊第十二『12.0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周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了。

一旦你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个仁人。

践行仁德全凭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又问:“请问具体的步骤呢?”孔子回答说:“不合周礼的舞蹈不看;不合周礼的话音乐不听;不合周礼的言论不说;不合周礼的行动不做。

”颜渊回答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四条。

”孔子对颜渊讲的仁是对立德者讲的仁,是文化层面的仁。

即“一纲四目”,一纲为“仁”,这叫核心思想;四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具体行动指南。

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下,孔子看到了周礼的积极作用和积极方面,但是这种积极面虽然被孔子所信奉和推崇,但是时代制约的它发挥不出来作用。

也就是周礼美则美矣,然难切实用,缺乏时代适应性。

『12.0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工作的时候,处理工作对待上级时,即使是芝麻大的小领导,也要好像要接待贵宾一样,时刻谨谨慎慎;役使老百姓时要像举办祭祀大典一样,严肃认真,不可愚弄百姓;自己不想干的,也别强加给别人;当官有权时不要抱怨,离职下野时也不要抱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四条。

”孔子对仲弓讲的仁是对立功者讲的仁,是政治层面的仁。

包括四个方面,对上级如见大宾,不可懈怠;对待下级百姓,如承大祭,不可愚弄;对待平级,不可推卸责任;对待自己,不可怨怼终日。

『12.0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孔子“仁”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仁人,他讲话可是很慢很稳重的。

”“讲话慢且稳重,这就称得上仁了吗?”“要把讲出去的话全部兑现,这太难了;难道说话还不需要迟钝一些吗?”孔子对司马牛讲的仁,是对修身者讲的仁,是有针对性地对个人讲的。

司马迁记载司马牛此人“多言而燥”,话多不稳重,孔子就告诉他“其言也仞”,即说话要迟缓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为之难!”要把讲出去的话全部做到这太难了。

轻诺必至寡信,这就是孔子对司马牛的告诫!『12.04』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孔子何为君子。

孔子回答他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内心坦荡,没有担忧也没有畏惧。

”司马牛回答说:“不担忧,没畏惧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的时候,能够感到诸事尽心尽力了,没有愧疚,那有什么好忧惧的呢?”『12.0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忧心忡忡的感叹说:“别人都是弟兄好几个,有事能照应,我却没有!”子夏听到了他的感叹,劝慰他道:“我听咱老师说过‘生死这种事是命中注定,富贵与否是老天爷决定的,这都是你干预不了的,就不要瞎操心了。

’但是,如果一个君子尊重别人不失言失态,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在全天下,他将有很多兄弟姐妹。

一个君子,哪里用担心没有兄弟姊妹呢?”『12.06』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孔子怎么才算是明白人。

孔子说:“面对日渐一日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谣言和火烧眉毛时的急迫伤害时都能保持清醒,拥有独立的判断这就是‘明’了。

无论是软磨硬泡还是刀架在脖子上,都不受局势的左右,保持独立的判断,这就可以称得上‘远’了。

”『12.0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兵精粮足,人民相信政府。

”子贡说:“要是实在不得已,从这三条当中去一条,去谁呢?”孔子说:“那就不要军队了。

”:“要是实在不得已,从剩下的两条当中,再去一条,去谁呢?”“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人都难逃一死,没有粮食顶多是饿死;而人民不相信政府的话,这个国家根本就无法维系。

”子贡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是“减法”,在众多因素当中,一点一点去除无关的次要的,最后留下的就是本质的核心的。

“信”就是为政的核心。

『12.0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一个君子,只要能保持淳朴的本质就行了,何必要学习礼仪变的文绉绉的?”子贡说:“哥们儿,你这话可是说错了,赶着马车也赶不上你的舌头快!合乎礼仪的言谈举止反映着淳朴的本质,淳朴的本质表现在合乎礼仪的言谈举止上。

如果把虎豹的皮上的那些表现虎豹特色的毛都给拔了,那虎豹的皮和狗和羊的皮又有什么区别呢?”君子文理兼顾,既重视内在修养,又注重举止风度。

『12.0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哀公文有若说:“这年收成不好,财政上不够用的,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税一的赋税办法呢?”“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够用的,怎么能收十分之一呢?”有若回答说:“老百姓富足了,您还愁不够用的吗?老百姓都面黄肌瘦的,您找谁去收税呢?”倘若哀公是为国用,又逢国家危难,有若这个话不切实际;倘若哀公若为私用,有若便为讽谏。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子张问孔子如何提高道德水平,明辨恩怨是非。

孔子回答说:“把忠诚信实作为核心主线,永远站在真理一边,而不论赞成或反对自己立场的人有多少,这样就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命百岁;讨厌一个人,又恨不得让他下十八层地狱,爱与恨都不能做到持中平衡;有时候想让他长生不老,有时候又想让他立马去死,这就是人生的迷惑。

这样大的观点波动,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是让人以异样的眼光看自己罢了。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为政纲要。

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个国君。

大臣要像个大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齐景公赞叹说:“说的好啊!如果国君没个国君的样子,大臣没个大臣的样子,父亲没个父亲的样子,儿子没个儿子的样子,及时有很多粮食,我能吃得着吗?”中国古代政治的追求,各安其分,享受等级化的利益分配方案。

其实不对,现代应该每一个人享受与其才智和努力相匹配的收入才是良好的制度。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根据原告或被告一方的证词就判决案件,这样干的人只有子路吧。

”子路答应别人今天办的事决不拖到明天。

一解释为子路为人实在真诚,别人都不愿欺骗他,所以告状时都讲实话,子路听一方证词就可以判决了;这个断案法复合传统的贤人政治的观点,但所遭遇的道德风险太大,还是不用为好。

我觉得这是孔子在说子路办事太急躁,没有耐心烦儿。

无宿诺也是在说他急躁,参见“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常把自己当做原告或被告,能体会他们那份焦燥的心情。

因此,我处理案件,一定要使案件得到公平处理。

”这个时候的诉讼,肯定是民事诉讼,民诉最怕处事不公,公平公正才是息诉之法。

『12.14』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处理政事。

孔子说:“工作时不要疲惫懈怠;执行政令要不打折扣,坚决贯彻。

”为政不要懈怠,更不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中央的政策执行的变了样。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背叛仁义了。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在看到别人做好事的时候,助人一臂之力;在看到别人做坏事的时候,如果不能制止,那至少也不助纣为虐。

小人的做法恰与此相反。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孔子如何处理国是。

孔子回答说:“为政纲要就在于正大光明。

你自己带头光明正大地做事,谁还敢偷奸耍滑呢?”『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为老百姓常常落草为寇的事很头疼,问孔子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不贪求那么多的金银珠宝钱粮,不给人民加那么多的赋税,逼得他们没法活下去,你就是鼓励他们去抢劫偷盗,他们也不去啊!”传统政治学一直强调为政者的道德自觉和主观能动性,这种强调,已经是无以复加了,把人性善的东西鼓励到了极点,但是忽略了对人性恶的方面进行制度约束了。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说:“通过杀掉坏人的方式来引导人民走上正途,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来处理政事,何必非用杀戮呢?如果你真想把国家搞好,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那么老百姓肯定会好过起来。

打个比方,领导人的作风,就好比是风;老百姓的作风就好比是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

”这话强调了领导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官风引导民风;官风正,民风良;官风歪,民风烂。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一个读书人,怎样才能称之为发达呢?”孔子说:“你说的发达具体指什么?”子张回答说:“那是指做官时很有名望,退隐了也很有名望。

”“你那叫闻名,不叫发达。

真正的达者,道德品质端正,崇尚公平正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观察别人的脸色,在思想上愿意对别人妥协。

这种人,当官做事,事事处理得体;下台隐居也受人尊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