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十二(5)原文

合集下载

朱熹《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

朱熹《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

朱熹《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朱熹《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朱熹论语集注论语论语孔子原版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论语拼音版论语注解版论语别裁版论语分类版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更多朱熹《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凡二十四章。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

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归,犹与也。

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

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

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

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

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条件也。

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矣,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条目也。

非礼者,己之私也。

勿者,禁止之辞。

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

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事,如事事之事。

请事斯语,颜子默识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

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

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

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

操之有要,视为之则。

蔽交于前,其中则迁。

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其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

知诱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觉,知止有定。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篇第⼗⼆:克⼰复礼为仁。

12.1 颜渊问仁,⼦⽈:“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说:“抑制⾃⼰,使⾔语和⾏动都⾛到礼上来,就是仁。

⼀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仁德要靠⾃⼰,难道是靠别⼈吗?”颜渊说:“请问实⾏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注释】克⼰复礼:克制⾃⼰,使⾃⼰的⾏为归到礼的⽅⾯去,即合于礼。

复礼,归于礼。

【华杉详解】颜回问⽼师,什么是仁。

孔⼦说,克⼰复礼就是仁。

《左传》记载,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招祸⾝亡时,孔⼦说:“古也有志:‘克⼰复礼,仁也。

’信善哉!”可见克⼰复礼是古成语,孔⼦引⽤的。

“克⼰”,就是克制⾃⼰,约束⾃⼰。

杨雄《法⾔》说:“胜⼰之私之谓克。

”克⼰,就是要胜过⾃⼰的私⼼。

就这两个字,难了!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

“复”,是反,反⼰之⾝的反,反求诸⼰的反,就是在⾃⼰⾝上践⾏礼,遵循礼。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天能做到克⼰复礼,则天下归仁。

克⼰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天,就全天下都归于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

是说仁在我的⼼中,我如果能做到了克⼰复礼,则天下尽归⼊我仁⼼之中。

钱穆说,⼈⼼之仁,温然爱⼈,恪然敬⼈。

礼则主于恭敬辞让。

⼼存恭敬,就不会对⼈傲慢。

⼼存辞让,就不会伤害他⼈。

那天下之⼤,⽆不尽归于我⼼之仁也。

世界在我⼼中,我⼼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

就像后来王阳明说的,⾛到⼤街上,看见满⼤街⾛的,都是圣⼈!因为你⾃⼰有⼀颗圣⼈的仁⼼。

所以,“为仁由⼰,⽽由⼈乎哉?”“为仁”,全在⾃⼰,跟别⼈没关系。

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先你⾃⼰去爱她!颜回说,哦,是这样,“请问其⽬?”那么请⽼师指点⼀下具体条⽬,怎么去做呢?孔⼦回答了四条⽬:“⾮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颜渊第十二【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能够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篇

论语-颜渊篇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 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 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 无愧,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解读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都带有很强的针对 性。因为司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急躁, 所以在这里,孔子耐心地引导他加强修 养,向内省察自己。
解读
做人要懂得敬重
《论语·颜渊篇》---仁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①讱:(rèn):说话谨慎,不容易出囗。
译文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说话常 迟钝。”司马牛说:“说话迟钝,就说是 仁吗?”孔子说:“因知做来难,说来哪 得不迟钝?”
解读
孔子因材施教,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 所以孔子特别针对他这一缺点,告诉他说 话要和缓谨慎,少说话多行动,强调言行 一致的重要性。
《论语·颜渊篇》---君子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

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
注释
①疚(jiù):内心痛苦,惭愧。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 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解读
君子成人之美和“助纣为虐”
《论语·颜渊篇》---政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

者,正也。子帅以正①,孰敢不正?”
注释
①帅:通“率",率领。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 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 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颜渊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颜渊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颜渊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由也与③?”子路无宿诺④。

注释:
①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②折狱:狱,案件。

即断案。

③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④宿诺:宿,久。

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

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权威直接打印)

子 曰:“如 杀 无 道,以 就 有 对 曰:“在 邦 必 闻,在 家 必
dào hé rú
kǒng zǐ duì yuē
zǐ wén
zǐ yuē
shì wén yě fēi dá
道,何 如?”孔 子 对 曰:“子 闻。”子 曰:“是 闻 也,非 达
wéi zhèng yān yòng shā zǐ yù shàn yě fú dá yě zhě zhì zhí ér hào yì
fán chí wèn rén zǐ yuē
ài
居 之 不 疑。在 邦 必 闻,在 12.22 樊 迟 问 仁。子 曰:“爱
jiā bì wén
家 必 闻。”
rén
wèn zhì zǐ yuē
之 美,不 成 人 之 恶。小 人
zǐ yuē
tīng sòng wú yóu fǎn shì
12.13 子 曰:“ 听 讼 ,吾 犹 反 是。”
rén yě bì yě shǐ wú sòng hū
jì kāng zǐ wèn zhèng yú kǒng
人 也。必 也 使 无 讼 乎?” 12.17 季 康 子 问 政 于 孔
chén fù fù zǐ zǐ
gōng yuē
臣 ,父 父,子 子。” 公 曰:
zǐ zhāng wèn chóng dé biàn huò
shàn zāi xìn rú jūn bù jūn chén
12.10 子 张 问 崇 德 辨 惑。“ 善 哉!信 如 君 不 君, 臣
zǐ yuē
zhǔ zhōng xìn xǐ yì chóng bù chén fù bú fù zǐ bù zǐ suī
zǐ yuē hé

《论语》读书笔记--12颜渊篇

《论语》读书笔记--12颜渊篇

【原文】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记】“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记】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12·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笔记】“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

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

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12·4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笔记】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论语12章的译文

论语12章的译文

论语12章的译文
《论语》第十二章的原文如下: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及注释: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于礼的言论不说,不合于礼的行为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但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本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一则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价:“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第二则矣。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价: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4 司马牛问君子。

子问:‚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6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胃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7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0 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14 子张问政。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颜渊第十二【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颜渊篇第十二)颜渊篇第十二【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2·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论语颜渊翻译

论语颜渊翻译

论语颜渊翻译【原文】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

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

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解读】这一章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

读此章文字,我的感慨极深,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聚在寝室看黄色影碟,这些人因此想入非非,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

为此,我很为他们苦恼。

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无大过了。

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原文】12.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

论语第十二则原文

论语第十二则原文

论语第十二则原文《论语》第十二则有不同的分法呢,如果您说的是“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则的话,那我就开始写关于它的文章啦。

《我对〈论语〉这一则的理解》我呀,最近在学习《论语》,其中有一则可太有意思了,就是我刚刚提到的那一则。

咱先说说颜渊这个人吧。

他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呢。

他跑去问孔子啥是仁。

嘿,这仁啊,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

孔子就告诉他,克己复礼就是仁。

哇,这克己复礼是啥呢?就好比你特别想吃一大块巧克力蛋糕,可你知道吃太多甜食对身体不好,这时候你要是能控制住自己,这就是克己啦。

那复礼呢?就像是我们在学校里,要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不能随便讲话,这就是礼。

孔子说呀,要是有一天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那整个天下就都是充满仁爱的地方啦。

而且孔子还强调,这做到仁是靠自己的,又不是靠别人。

我就想啊,这就像我们做作业一样,别人可不能代替我们做,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把作业做好,做个好学生,这和做到仁是一个道理呀。

颜渊一听,觉得还不够明白,就又问孔子具体该怎么做呢。

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就好像是给我们画了四条红线呢。

我有个小伙伴叫小明,他就特别爱看电视。

有一次,他在看一个节目,里面有好多不文明的画面。

按照孔子说的,这就是非礼的东西,那就不应该看。

可小明没有忍住,还是看了,结果呢,他自己心里也觉得不太舒服,还学了一些不好的口头禅。

这就说明呀,非礼勿视是很有道理的。

还有啊,我们在教室里的时候,如果有人在讲小话,讲一些不好的话,这就是非礼之言,我们就不能跟着一起说。

我记得有一回,班里的小李在说另外一个同学的坏话,旁边的小张听了,就说:“我们可不能说这样的话,这是不对的。

”小张就做到了非礼勿言呢。

再说说非礼勿听吧。

论语-12颜渊第十二

论语-12颜渊第十二

⑴颜渊问仁⑴颜渊问怎么做才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说:‚克制住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仪,这就是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克制住自己了,天下所有的人就会归顺于你的仁德,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磨练你的仁德全靠你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曰:“请问其目。

”颜渊说:‚请问磨练仁德方法。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孔子说:‚不符合礼仪的事不看,不符合礼仪的事不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仪的话不说,不符合礼仪的事不做。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⑵仲弓问仁⑵仲弓问怎么做才是‚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孔子说:‚出门办事就像接待贵宾那样恭敬,使民如承大祭。

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的典礼那样严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样无论在国家做事,还是家里做事,都不会有人怨你。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

‛------------------------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⑶司马牛问仁⑶司马牛问怎么做才是‚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孔子说:‚被称为‘仁’的人,他的言行很谨慎。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司马牛说:‚言谈谨慎,这就是仁了吗?‛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孔子说:‚做很难的事时,说话就能不谨慎吗?‛------------------------司马牛,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人(今河南商丘)。

⑷司马牛问君子⑷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做到这些就是君子了吗?‛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说话做事光明正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可以畏惧的呢?‛⑸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论语12.5

论语12.5

论语12.5【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为人处事始终谨慎勤勉、恪守于礼,天下人皆(爱敬之)有如兄弟。

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注释】“司马牛”,即司马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亡”,音义皆同“无”。

“子夏”,即卜商,字子夏。

小孔子四十四岁,名列孔门十哲文学科。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万事皆依天道而定。

成语,不译。

“君子”,指有德者。

“敬”、“恭”,同义词,《说文》均释为“肃”。

肃者,持事振敬也,意即为人处事谨慎勤勉。

“无失”,似应指无失于“敬”,意即始终谨慎勤勉。

通常是将“无失”解作“没有过失”。

然而人为德行才具所限,焉能无过?只不过若能始终谨慎勤勉,则虽有过,亦可谓已尽人事,足可无愧于心。

故不从“没有过失”之解。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此句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天下人皆爱敬之有如兄弟;其二指君子出于仁爱之心而视天下人如兄弟。

“患”,忧也。

【评析】前文我们曾经说过,司马牛之兄桓魋(音“颓”)因在宋国作乱而被宋景公讨伐,以致兄弟五人相继逃亡、各奔他乡,司马牛为此忧心忡忡。

孔子便开导他道:“君子不忧不惧”。

但兄弟五人的四散分离,仍让流浪异国他乡的司马牛倍感孤寂,故“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见司马牛难过,便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哲言开导他。

这句话通常被指为宿命论的观点,并与消极的人生态度相关联。

但实际上,儒家却是最主张积极入世的。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忠信”,“为人谋”以“忠”,“敬事”,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等,都有竭尽全力以“尽人事”的含义。

就连孔子本人,也落了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雅号。

因此对儒家而言,“尽人事”就是“尽仁事”。

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既是在“听天命”,更是在表达对于“天道”的敬服、感叹“个人”相较于“自然”的渺小、以及对“人力”无法超越“自然之力”的释然。

一起学《论语》12.5颜渊篇——司马牛忧曰

一起学《论语》12.5颜渊篇——司马牛忧曰

一起学《论语》12.5颜渊篇——司马牛忧曰一起学《论语》12.5颜渊篇——司马牛忧曰【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白话】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啊:死生和富贵,顺由天与命。

君子内心有敬而且行为上不放纵(守正),与人交往谦恭而且有礼,四海之内那就都是你的兄弟啊。

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释词】忧:担忧、忧愁。

按:司马牛的兄长向魋,与弟子颀、子车,在宋作乱,出逃在外,有灭身灭族之祸。

牛有兄弟如此,丧其宗族,且祸乱邦国,身死无日,故常以为忧。

《集说》:“以传考之:桓魋尝欲弑宋公而杀孔子,其恶著矣。

其弟子颀、子车亦与之同恶,此牛之所以忧也。

”亡:同“无”。

《义疏》:“牛兄行恶,必致残灭。

不旦则夕,即今虽暂在,与无何异?故云‘我独亡’也。

”郑康成:“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我为无兄弟。

”商闻之矣:这些内容闻之于孔子。

钱穆:“孔子卒在桓魋作乱后两年,子夏言此时,孔子当已卒。

魋等或奔或死,牛身栖异国,故有独无兄弟之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可以看作“死生富贵,有命在天”,即:死生、富贵,顺由天、命。

朱子:“命禀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天莫之为而为,非我所能必,但当顺受而已。

”按:古人云“任命”,今人云“认命”,当可揣摩。

敬而无失:敬,内心要达到敬,即“修己以敬”。

失,放失,即放纵不受约束;无失,亦可以看作“无失德”。

按:不放纵,则行为不会有失而导致失德。

恭而有礼:恭要合乎礼,所以要“恭而有礼”。

按:“恭而无礼则劳”。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做到忠信敬礼,人人皆乐与之为兄弟。

任启运:“子夏盖言尽其在己。

”陈祥道:“处己敬而有德,则人宗之;与人恭而有礼,则人亲之。

如此,则四海之内孰非兄弟也?”【先贤精义】《论语义疏》曰:司马牛忧,至弟(悌)也。

为其兄桓魋有罪,故己恒忧也。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颜渊第十二
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 和顺、谦让)。
仁与礼
礼∈制度

基础,体现,内核


实现途径,外在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加强克己自修,学会理性控制
克己修身,克己修和

加强礼仪学习,规范自己行为

践行“仁者爱人”,实现人际和谐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 克制自己
性善论 复礼 实践礼的要求
需要克制的欲望
人性本恶?!!
克≠克制 克 能够做主
显示自我向 善的动力, 可以主动负
人应该自觉而自愿, 责地安排人 自主而自动,去实践 生
礼的要求
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
朱熹 “克己” 战胜自我的私欲 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
礼节,而是泛指天理, “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 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 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
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 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 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 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 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 境界。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
克己 由己
人的主动性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 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 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 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5)原文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 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

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 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
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

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

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

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 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

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 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

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

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

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