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5)原文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5)原文【评析】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12 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
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评析】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12 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
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
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
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12 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
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12 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篇第⼗⼆:克⼰复礼为仁。
12.1 颜渊问仁,⼦⽈:“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说:“抑制⾃⼰,使⾔语和⾏动都⾛到礼上来,就是仁。
⼀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仁德要靠⾃⼰,难道是靠别⼈吗?”颜渊说:“请问实⾏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注释】克⼰复礼:克制⾃⼰,使⾃⼰的⾏为归到礼的⽅⾯去,即合于礼。
复礼,归于礼。
【华杉详解】颜回问⽼师,什么是仁。
孔⼦说,克⼰复礼就是仁。
《左传》记载,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招祸⾝亡时,孔⼦说:“古也有志:‘克⼰复礼,仁也。
’信善哉!”可见克⼰复礼是古成语,孔⼦引⽤的。
“克⼰”,就是克制⾃⼰,约束⾃⼰。
杨雄《法⾔》说:“胜⼰之私之谓克。
”克⼰,就是要胜过⾃⼰的私⼼。
就这两个字,难了!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
“复”,是反,反⼰之⾝的反,反求诸⼰的反,就是在⾃⼰⾝上践⾏礼,遵循礼。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天能做到克⼰复礼,则天下归仁。
克⼰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天,就全天下都归于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
是说仁在我的⼼中,我如果能做到了克⼰复礼,则天下尽归⼊我仁⼼之中。
钱穆说,⼈⼼之仁,温然爱⼈,恪然敬⼈。
礼则主于恭敬辞让。
⼼存恭敬,就不会对⼈傲慢。
⼼存辞让,就不会伤害他⼈。
那天下之⼤,⽆不尽归于我⼼之仁也。
世界在我⼼中,我⼼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
就像后来王阳明说的,⾛到⼤街上,看见满⼤街⾛的,都是圣⼈!因为你⾃⼰有⼀颗圣⼈的仁⼼。
所以,“为仁由⼰,⽽由⼈乎哉?”“为仁”,全在⾃⼰,跟别⼈没关系。
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先你⾃⼰去爱她!颜回说,哦,是这样,“请问其⽬?”那么请⽼师指点⼀下具体条⽬,怎么去做呢?孔⼦回答了四条⽬:“⾮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教学问答录,表现孔子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
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题解】本篇取“颜渊问仁”句“颜渊”两字为篇名。
上篇是孔子对众弟子的评述。
本篇是孔门教学篇。
记载弟子问先生答,他人问弟子答,弟子问弟子答。
本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可以从六个方面去理解。
一、问仁4章。
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四弟子问仁,孔子分别答以“克己复礼”,“敬恕无怨”,“仁者言讱”,“仁者爱人”。
二、问政4章。
子贡、子张、景公、季康子四人问政,季康子问政两次。
孔子分别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君臣父子之位正”,“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政者正也”。
“德风德草之辨”。
三、问人格修养3章。
司马牛问君子,孔子答以“不优不惧”。
子张问“士之达”,孔子答以“闻” “达”之区别。
子贡问友,孔子答以“忠告善道”,可则友,“不可则止”。
四、问道德修养3章。
子张问明,孔子答以不行“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答以“忠信、徙义”为崇德,辨善恶为“辨惑”。
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答以“先事后得”为崇德,攻己之恶为“修慝”,克己之忿为“辨惑”。
五、孔门弟子答问。
卫大夫棘子成向子贡问“文” “质”关系,子贡以“文质兼备”答之。
鲁哀公向有若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以“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答之。
司马牛向子贡问“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答之。
【原文】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④,请事斯语矣⑤。
”【注释】①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
复:实践,实行;复礼:践行礼仪。
②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③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④回:颜回。
古人自称用名。
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⑤事:从事,实行,照着做。
斯:这,这些,代词。
【语译】颜渊问怎么去实践仁。
颜渊第十二读后感
颜渊第十二读后感篇一颜渊第十二读后感《论语》中的“颜渊第十二”,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颜渊,这位孔子的得意门生,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可能有人会说,这都啥年代了,还读这些老古董的东西。
但我觉得,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无论啥时候都能给人启发。
就说里面提到的“克己复礼为仁”,这话说得太对了!也许在如今这个花花世界,大家都忙着追求自己的欲望,很少有人能克制自己。
我就常常想,要是我能像颜渊那样,克制住自己想玩手机、想偷懒的冲动,是不是就能变得更优秀啦?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哎呀,这可太难做到了!比如说走在街上,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儿,我能忍住不看吗?听到八卦消息,能捂住耳朵不听吗?我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但是又一想,要是努力往这个方向靠一靠,是不是能让自己的心更平静些呢?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这些古老的教诲在现代社会真的适用吗?大家都在追求个性和自由,这种约束自己的做法会不会太憋屈啦?但反过来再一想,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和约束,社会不就乱套了吗?读完这一章,我是又纠结又感慨。
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点啥,又好像还是糊里糊涂的。
也许以后经历的多了,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吧!篇二颜渊第十二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论语》里的颜渊第十二,心里那是波涛汹涌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枯燥,这不就是一堆古人在那唠唠叨叨说些大道理嘛!可越读下去,我越发现,这里面藏着的都是宝贝啊!比如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话说得多好啊!我就想到了自己,有时候看到同学有困难,我是不是应该更主动地去帮忙,而不是在一边看热闹呢?也许我多伸一把手,就能让别人的日子好过一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我自己不想被人嘲笑,那我怎么能去嘲笑别人呢?我不想被人欺负,那也不能去欺负别人呀!可现实中,咋就有那么多人做不到呢?还有那个“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哇塞,这胸怀也太宽广了吧!可我有时候和同学闹点小矛盾,就气呼呼的,觉得对方简直不可理喻。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颜渊第十二凡二十四章。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
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归,犹与也。
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
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
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
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
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条件也。
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矣,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条目也。
非礼者,己之私也。
勿者,禁止之辞。
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
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事,如事事之事。
请事斯语,颜子默识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
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
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
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
操之有要,视为之则。
蔽交于前,其中则迁。
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其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
知诱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觉,知止有定。
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其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
发禁躁妄,内斯静专。
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
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论语·颜渊第十二》是《论语》中的名篇,自古以来备受关注.该篇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为题,记载了孔门师生问答之事,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反映出孔子对人性、政治的思考。
该篇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论仁、论君子、论政三块,但主要讨论的还是人性.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
1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但孔子自有一套恒定的价值体系去引导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仁人君子、做仁君。
这套价值的灌输对有些弟子体现为行为的具体指导,而对有些弟子则表现为理论上的指引,这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一、论仁该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2笔者认为,“问仁”中最有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一回是颜渊问仁.孔子告诉颜渊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的含义便存在很大争议:克字在含义上有一般有两解,一说为克制,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代表;一说为战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因此需要抑制;而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朱子不仅对“己”延伸性解释为私欲,而且表达了人要积极的克制自己的私欲的意旨。
3对于“复礼"二字,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有将其理解为“恢复周礼”,即传统的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4也有将其理解为对周代秩序化社会的的一种开放性继承,主张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
5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克己”与“复礼"不应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而应结合整体的含义解释为“自身能够复归于礼”。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心得体会(论语颜渊篇如何运用宫殿记忆法快速背诵)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心得体会(论语颜渊篇如何运用宫
殿记忆法快速背诵)
1、论语颜渊篇为论语第十二篇,运用宫殿记忆法将其定位为婴儿
2、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处理:全篇分24小节(因为我们要记的论语
文章篇幅很大,所以就不对每一小节单独进行定位了,如果是只针对一篇
文章的记忆,完全可以对每一小节进行定位)
3、每一节提出一个关键词。
关键词的提取根据个人信息处理偏好,
没有固定的限定。
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字,但原则上要求便于上
下节的链接,便于形成图像。
4、对每一节提出的关键词以谐音的方式进行链接,串成一个有趣的
故事。
5、要对故事形成鲜明的图像
6、具体实战运作:颜渊篇为第十二篇,根据数字记忆密码为12婴儿,红孩儿(一个婴儿)视听得了严重的疾病,开着大奔找司马懿三兄弟看病,司马懿让他拿佛手瓜当主食吃,变成了虎豹,虎豹咬死了一个年纪大了的
贱货,贱货的父亲苏加诺总统喜欢在松树上不知疲倦的读湖畔诗人的美文,湖畔诗人邀约喜欢吃鸡肠子的以色列人到武夷山旅游,爱上了一个举止大
方的女友,女友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叫仆人。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权威直接打印)
子 曰:“如 杀 无 道,以 就 有 对 曰:“在 邦 必 闻,在 家 必
dào hé rú
kǒng zǐ duì yuē
zǐ wén
zǐ yuē
shì wén yě fēi dá
道,何 如?”孔 子 对 曰:“子 闻。”子 曰:“是 闻 也,非 达
wéi zhèng yān yòng shā zǐ yù shàn yě fú dá yě zhě zhì zhí ér hào yì
fán chí wèn rén zǐ yuē
ài
居 之 不 疑。在 邦 必 闻,在 12.22 樊 迟 问 仁。子 曰:“爱
jiā bì wén
家 必 闻。”
rén
wèn zhì zǐ yuē
之 美,不 成 人 之 恶。小 人
zǐ yuē
tīng sòng wú yóu fǎn shì
12.13 子 曰:“ 听 讼 ,吾 犹 反 是。”
rén yě bì yě shǐ wú sòng hū
jì kāng zǐ wèn zhèng yú kǒng
人 也。必 也 使 无 讼 乎?” 12.17 季 康 子 问 政 于 孔
chén fù fù zǐ zǐ
gōng yuē
臣 ,父 父,子 子。” 公 曰:
zǐ zhāng wèn chóng dé biàn huò
shàn zāi xìn rú jūn bù jūn chén
12.10 子 张 问 崇 德 辨 惑。“ 善 哉!信 如 君 不 君, 臣
zǐ yuē
zhǔ zhōng xìn xǐ yì chóng bù chén fù bú fù zǐ bù zǐ suī
zǐ yuē hé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本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一则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价:“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第二则矣。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价: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讲记颜渊第十二
司馬牛一肚子心事,拿不定主意,是為國家?還是為自家兄弟?二者不能同時,很作難,所以問仁。孔子知道他的心事,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刀切物不快曰訒,就是鈍的意思。如學佛有利根、鈍根,聞十而不能悟一就是鈍。孔子這是比喻,訒是比喻說話說不出口來,很難說。孔子說你要問仁,有什麼話你要兩邊作難,不能隨便說,要能作難不隨便說,這就是仁。
「一日克己復禮」,只要有一天克己復禮就不得了,普通人一天也做不到,曾子為什麼能成功?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天天省察,所以孔子之道,除了顏子能悟之外,就是曾子能得。
國家領袖,一日只要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天下都學仁,例如文王的仁風度化了芮虞二國。虞芮二國相爭,求周文王裁斷,一入周文王的國境,全國相讓,於是兩君慚愧而退。這就是克己復禮的力量,使天下歸仁。
「克己復禮為仁」,有人作「克,己復禮」,或作「克己,復禮」,吾從後面一說。自上至下說,當領袖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皆歸仁。
克,制服自己,控制自己。如「我戰則克」的「克」。有人在社會上擾亂,不能怨他們,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他們沒有受過教育必定如此。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要怨在上的領導人。禹罪人,為何到我領導時就有罪人?知道這個道理就必須克己,反求諸己,對人不起處自己要改。若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省改過,他還對我們不好,那他就是妄人而已。他墮他的地獄,我讓他,我升我的天堂。否則怨對方,就造罪業,吃虧仍在自己。
司馬牛的憂可以了解,為什麼說懼?因為他的兄弟既使篡位成了也不好,免不了憂愁,不成功就有滅門抄家之禍,所以恐懼,司馬牛憂懼都有。
有另一種釋。認為「仁之器重,其為道遠」,故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仁很難講,其道甚大,孔子輕意不說仁字,所以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顏子問仁,程度到了,不得已所以講仁,對其餘人極少說,實在因為是說了也不懂,其實孔子講命、講仁的地處很多。子不語怪力亂神,南宮适問力:「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孔子不答。這兩節書,不可不注意字眼。作詩,講究練字。
颜渊十二全文及解释 -回复
颜渊十二全文及解释-回复主题:颜渊十二全文及解释颜渊十二全文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篇章,记载了孔子对他的弟子颜渊所作的评价和教导。
本文将逐步解析全文内容,讨论其深层含义和应用。
第一句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
这句话中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表达了颜渊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认为他的知识渊博、思想深刻。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则表达了颜渊对孔子有时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感受。
最后,颜渊赞美孔子的教导方式,将才华博大的学生引导到大卓越的境界。
第二句话:“郑司空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必召,升,執,割,豆腐陈,然后申之以揚。
’”。
这里的“郑司空问陈于孔子”意味着郑国上官司空向孔子请教如何陈列食物。
孔子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必召,升,持,割,豆腐陈,然后申之以扬",说明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在做事时必须有一定的程序和顺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三句话:“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默,其如犬状何?’公明贾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詳,然後笑,人不厭其可也,言之不文,聽之不厭,蔑焉用為?’”。
这段对话中,公明贾提问为什么孔子不言不笑不默,像一条狗一样。
公明贾解释说,孔子不是随便说话,他只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人们从他的讲话中得到的很详细,所以不会感到厌烦;他只在适当的时机才笑,人们会觉得他的笑容可爱而不会腻;他的言辞简练而不是华丽辞藻,听众也不会觉得厌烦。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句话:“默而识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默默地听取他人的言论,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需求。
学了却不思考的话,知识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只是形式上掌握了一些知识而已。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原文翻译与讲解
论语十二章【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译文对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标签:译文注释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导读: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关于仁的事情。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态度要认真;役使百姓如同承办重大的祭祀活动,要谨慎、严肃地对待。
自己不愿意做的,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在诸侯国里做官,不要为名利而争,口有怨言,在卿大夫家里做事,要容人容事,也不要有怨言。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也要遵照这些话来做啊。
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译文】司马牛问仁。
孔子说:“仁者说话常迟钝。
”司马牛说:“说话迟钝,就说是仁吗?”孔子说:“因知做来难,说来哪得不迟钝?”4、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颜渊第十二【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论语·颜渊第十二》是《论语》中的名篇,自古以来备受关注。
该篇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为题,记载了孔门师生问答之事,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反映出孔子对人性、政治的思考。
该篇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论仁、论君子、论政三块,但主要讨论的还是人性。
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
1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但孔子自有一套恒定的价值体系去引导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仁人君子、做仁君。
这套价值的灌输对有些弟子体现为行为的具体指导,而对有些弟子则表现为理论上的指引,这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一、论仁该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2笔者认为,“问仁”中最有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一回是颜渊问仁。
孔子告诉颜渊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的含义便存在很大争议:克字在含义上有一般有两解,一说为克制,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代表;一说为战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因此需要抑制;而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朱子不仅对“己”延伸性解释为私欲,而且表达了人要积极的克制自己的私欲的意旨。
3对于“复礼”二字,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有将其理解为“恢复周礼”,即传统的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4也有将其理解为对周代秩序化社会的的一种开放性继承,主张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
5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克己”与“复礼”不应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而应结合整体的含义解释为“自身能够复归于礼”。
【诵读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拼音诵读版,快快收藏了~
【诵读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拼音诵读版,快快收藏了~展开全文《颜(Yán)渊(yuān)篇(piān)第(dì)十(shí)二(èr)》【12.1】颜(Yán)渊(yuān)问(wèn)仁(rén),子(zǐ)曰(yuē):“克(kè)己(jǐ)复(fù)礼(lǐ)为(wéi)仁(rén)。
一(Yī)日(rì)克(kè)己(jǐ)复(fù)礼(lǐ),天(tiān)下(xià)归(ɡuī)仁(rén)焉(yān)。
为(Wéi)仁(rén)由(yóu)己(jǐ),而(ér)由(yóu)人(rén)乎(hū)哉(zāi)?”颜(yán)渊(yuān)曰(yuē):“请(qǐnɡ)问(wèn)其(qí)目(mù)?”子(zǐ)曰(yuē):“非(fēi)礼(lǐ)勿(wù)视(shì),非(fēi)礼(lǐ)勿(wù)听(tīnɡ),非(fēi)礼(lǐ)勿(wù)言(yán),非(fēi)礼(lǐ)勿(wù)动(dònɡ)。
”颜(yán)渊(yuān)曰(yuē):“回(huí)虽(suī)不(bù)敏(mǐn),请(qǐnɡ)事(shì)斯(sī)语(yǔ)矣(yǐ)。
”【12.2】仲(Zhònɡ)弓(ɡōnɡ)问(wèn)仁(rén),子(zǐ)曰(yuē):“出(chū)门(mén)如(rú)见(jiàn)大(dà)宾(bīn),使(shǐ)民(mín)如(rú)承(chénɡ)大(dà)祭(jì)。
读《论语》学做人读《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有感(五)
读《论语》学做人读《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有感(五)这一周,我们共读的是孔子《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共24章,这一章着重写“仁”。
虽然题目是颜渊篇,除了重点写颜渊(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但还写了孔子的其他弟子(仲弓、司马牛、子张、子贡、)等向孔子问仁以及问政的道理。
图片发自简书App图片发自简书App图片发自简书App这一篇的第一章是颜渊向孔子问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任人,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这一章孔子和颜渊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身边的学生们,他们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只是照顾他们吃饭穿衣,但是很少教育他们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况且很多孩子根本不听爷爷奶奶的话,所以,他们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
颜渊篇第十二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颜渊篇第十二|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计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12 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 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④,请事斯语矣⑤。” 【注释】 ① 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复:实践,实行; 复礼:践行礼仪。 ②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 许你是仁人。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③ 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④ 回:颜回。古人自称 用名。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⑤事:从事, 实行,照着做。斯:这,这些,代词。
【原文】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樊迟未达①。子曰:“举直错诸枉②,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 夫子而问知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 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注释】 ① 达:理解,明白。 ② 举直错诸枉:就是把 正直的人推举出来,罢黜邪曲小人。错:通“措”, 放置。诸:之乎,合音词。 ③ 乡:通“向”,刚 才。 ④皋陶(yáo):传说是为舜掌管刑法的贤臣, 古人认为他是执法公正的典范。 ⑤ 伊尹:商汤的 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 大宾①,使民如承大祭②。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③,在家 无怨④。”仲弓曰:“雍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注释】 ① 大宾:贵宾。 ② 承大祭: 承当重大的祭祀典礼。 ③ 邦:诸 侯管理的国家为“邦”。 ④ 家:卿 大夫管理的封地为“家”。
【语译】 仲弓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 “出门办事就像接待贵宾那样恭敬,役 使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 此则无论在诸侯国做事,还是在卿大夫 的封地做事,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仲 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照您 这些话去做吧。”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 “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 “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 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 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 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 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 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 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 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 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 矣。”
【语译】 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叫通达了呢?” 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 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任职,一定有名声,在大夫 的封地做事,也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个叫 ‘闻’,并不是‘达’呀。所谓‘达’,就是品质 正直,喜好仁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 的神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在诸侯的 国家一定事事行得通,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行得通。 所谓‘闻’,这种人表面上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违 背仁德,甚至以仁人自居而不惭愧。他们在诸侯的 国家必定会骗取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也必定会骗取 名声。”
【语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还不 明白。孔子说:“把正直的人选拔提举出来,罢黜 邪恶者的权,就能够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 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 是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选拔推举出来,罢黜 邪恶者的权,就能够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是 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 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选拔出来,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 选,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也被疏远了。”
【语译】 司马牛问什么叫仁。孔子说:“仁 人,他的言谈很谨慎。”司马牛说: “言谈谨慎,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 说:“做起来是很困难的,说话能够不 谨慎吗?”
【原文】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 “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③。”子曰:“是闻 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 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 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 在家必闻。” 【注释】 ①达:明达,通达,明白事理,通行无碍。 ②闻:名闻,名望,有声誉。 ③家:指大夫治 理的封邑。
论 语
颜渊篇第十二
上篇是孔子对众弟子的评述。本 篇是孔门教学篇。记载弟子问先生 答,他人问弟子答,弟子问弟子答。 本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孔子的教学 思想或教学方法,可以从六个方面 去理解。
一、问仁4章。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四弟子 问仁,孔子分别答以“克己复礼”,“敬恕无怨”, “仁者言讱”,“仁者爱人”。
【语译】 颜渊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克制自己, 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仪,这就是仁。一旦都能这样 做,天下就会归顺于你的仁治,实践仁德全在于自 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 的具体细目。”孔子说:“不合于礼度的事不看, 不合于礼度的事不听,不合于度礼的话不说,不合 于礼度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 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 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 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原文】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 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②,无攻人之 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③,忘其身,以及 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 修慝(tè):消除隐匿的邪 恶。 ② 攻:批判。 ③ 忿:忿恨。
【语译】 樊迟随从孔子在舞雩台漫步,说: “请问如何提高德行、消除邪念、辨别 迷惑呢?”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去 做事,然后收获,不就是提高德行吗? 检讨自己的,不谴责他人的错误,不就 是消除恶念吗?因为一时的忿怒,不顾 自己的言行,以至连累自己的亲人,这 不就是迷惑吗?”
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曰: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 乎?”子曰:“为之难,言 之得无讱乎?”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 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 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 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 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 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原文】 12.3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 也訒②。”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 ③?”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注释】 ① 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 子的学生。宋国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 481年。② 其言也訒(rèn):他的言谈是很 谨慎的。訒:难,指话难说出口,这里指说话 谨慎。 ③ 斯:代词,这,或那。
融——与生活融汇贯通 克己复礼 敬恕无怨
仁者言讱
仁者爱人
背诵大王
二、问政4章。子贡、子张、景公、季康子四人问政,季康子问政两次。 孔子分别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君臣父子之位正”,“居之无倦,行 之以忠”,“政者正也”。“德风德草之辨”。 三、问人格修养3章。司马牛问君子,孔子答以“不优不惧”。子张问 “士之达”,孔子答以“闻” “达”之区别。子贡问友,孔子答以“忠告 善道”,可则友,“不可则止”。 四、问道德修养3章。子张问明,孔子答以不行“浸润之谮,肤受之 愬”。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答以“忠信、徙义”为崇德,辨善恶为“辨 惑”。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答以“先事后得”为崇德,攻己 之恶为“修慝”,克己之忿为“辨惑”。 五、孔门弟子答问。卫大夫棘子成向子贡问“文” “质”关系,子贡 以“文质兼备”答之。鲁哀公向有若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以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答之。司马牛向子贡问“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