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下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下面课件网为您推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提纲一、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
建立民族:满族清朝建立者:皇太极建立时间:1636年都城:北京皇权高度膨胀“胡蓝之狱”,发生在朱元璋时期,波及面最广。
① 废除宰相制度使存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消失,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设立厂卫制度其中东厂是在明成祖时设立的;③设立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飞禽走兽);④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八股取士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允许自由发挥。
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
文字狱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提纲二、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戚继光抗倭倭寇: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戚继光:抗倭将领,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最初在浙江一带抗倭,的台江战役就在这发生的。
后来又到福建、广东进行抗倭。
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在明末的时候,被荷兰殖民者给侵占,荷兰人在当地残酷压榨台湾人民。
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登上台湾,把台湾从荷兰手中收回(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雅克萨反击战背景: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并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过程:康熙皇帝决定反击,进行2次雅克萨反击战,分别在1685年,1686年,重创沙俄,最终双方谈判。
〈尼布楚条约〉中国和俄国签定的一个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历的平等条约,1689年签定。
具体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以过境进行贸易。
七下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提纲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当上皇帝的过程类似于汉高祖刘邦。
2、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di)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jing)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
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4朱棣当上皇帝的过程类似于唐太宗李世民。
5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的战争。
6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利?(背过)答: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处理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明成祖实行削藩政策。
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丞相在秦朝建立,在明朝废除。
7、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成功七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8、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倭寇是日本的海盗、商人和武士)。
9“戚家军”为什么能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了解)答:抗倭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戚家军”英勇作战;得到当地名明军的支持;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10、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1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努尔哈赤与阿骨打相似之处最多。
12、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
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13、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基础知识学案班级姓名第十八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明清帝国的更替:1、元的灭亡与明的建立: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江淮地区的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有统治。
贫苦农民出身的僧人加入起义军后迅速崛起,推翻元朝,在年建立明朝,自己做了皇帝,即,年号。
2、明的强盛:明太祖实行、、等政策,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和发展。
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强盛王朝。
3、清的建立:17世纪初,统一了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逐渐崛起,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
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的起义军在年占领北京,明朝灭亡。
同年,清军击败农民军,将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
4、康乾盛世:、、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二皇权高度膨胀(政治上的措施)明:1.杀功臣:朱元璋对功臣严加防范,并大开杀戒,制造了波及面最广的“”;2.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使直接受皇帝指挥;3.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
二者合称为“”,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4.设立廷杖制度:为了树立皇帝绝对权威,朱元璋设立,使君臣之间的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清:5、雍正时期,中央设立,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思想文化上的措施):(1)实行___ 取士。
这种科举考试,完全脱离________ ,无法培养_________ ;(2)制造_________。
这种统治使当时的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使思想界陷入了__________的沉闷气氛中。
第十九课明清时期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戚继光抗倭:明中期,海防松弛,______危害严重,明代民族英雄________受命到浙东抗倭,他从义乌的的中招募新兵,严格训练,创造了适应水乡作战的,他训练的新军作战勇敢,,号称“”1561年,他带领的戚家军在______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下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4 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只是培养了忠诚的皇帝奴仆,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5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1、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2、造船术的发达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16(21)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废行中省,设三司②废丞相,权分六部③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④实行八股取士。
(3)、靖难之役,燕王获胜,称帝,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继续执行削蕃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4)、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5)、郑和下西洋(1405—1433),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亚非东海岸。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6)、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为“倭寇”。
明政府在澳门设置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
(7)、葡萄牙夺取在澳门居住权,时间1553年,用了欺骗的手段。
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
(8)、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成盛京。
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国家的统治。
(9)、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0)、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最为严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知识分子诗词中、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大批冤狱。
(11)、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顺利收复。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我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台湾的开发,有利于东南海防的加强。
(12)、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3、秦朝疆域广大:东至____ __,西到___ ___,北至___ ___一带,南到__ ____。 4、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_______,陈胜、吴广 在______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____农民起义 。
3.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4. 209年 大泽乡 第一次
5.西汉的建立者________,时间______,都城 ______. 6.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___________在政 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思想文 化上_____________,在长安兴_________, 推行儒学教育。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 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 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 (2)秦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 (3)秦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秦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 (5)如何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 (6)汉武为什么能够对匈奴族用兵,彻底解决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7)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思想
军事
焚书坑儒(李斯) 加强思想控制,但摧残 了文化 北击匈奴修长城,灵渠 (蒙恬)
反击匈奴(卫青\霍 加强中央集 去病) 权巩固统一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定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 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①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②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5.刘邦
前202年 长安
6.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 西汉的建立 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文景之治(原因、表现) 西 汉 的 统 治 “文景之治”的经济繁荣。 汉 武 原因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帝 的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大 措施 一 影响: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 统 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三单元 历史 人教版 七下 提纲
第三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1368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年号为洪武。
2.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长城。
3.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 多千米。
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4.明朝(明成祖)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构成。
宫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北京城的核心。
宫城就又称紫禁城。
也就是今天的故宫。
5、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6、明清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等重大庆典仪式的地方在太和殿7、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
8.明太祖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秦朝建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9.明朝实行“厂卫” 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厂卫”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合称,职权大。
10. 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直属中央的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1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
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自洪武13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有所决。
——《明史》(1)“帝”指谁?(答:明太祖朱元璋)(2)六部指什么?(答: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帝方自操威柄指什么?(答:明太祖把一切权力集中在手)(4)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答: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13.八股文的内容、形式及其危害?(课本P62—63)14.阅读系列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的材料,回答问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坑儒,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二)第三单元:明清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明)【对外】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清)第16课(一)郑和下西洋1、西洋的位置 2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根本条件)3目的: 4.时间:——年 5、次数:6、最远:7、意义:(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
2、戚继光抗倭组建军队名称3、戚继光抗倭三步骤4.戚继光的评价(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____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的居住权。
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第18课(一)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1.荷兰人在台湾修建的据点,头目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经过,结果3.如何评价郑成功4.清朝为管辖台湾设置的机构、时间、影响(二)抗击沙俄1.沙俄在黑龙江流域修筑的城堡、沙俄头目2.组织自卫反击战的人物、结果3.《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解决的问题、性质、法律上的意义4.为巩固边疆稳定,清初我国人民采取了哪些行动打击侵略者?【对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第19课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一式赐予的封号。
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康熙帝赐予另一西藏佛教首领的封号。
1727年,清政府开始设置,共同管理西藏。
统作用:。
一回部:天山以南居住着信奉的维吾尔族。
多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经过:调兵讨伐平定。
民结果:设,加强了西北地区的管辖。
族国原因:受到控制与压迫。
家迎接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经过:1771年,在首领率领下回到祖国。
的意义:巩固清朝的疆域:。
【文化】时代特点鲜明第21课1、北京城,明长城2、明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原因3、明朝三部科技巨著、作者、评价第22课1清文化的时代特点2四大名著、作者、评价3明清时期城乡人民的文化活动4明朝的戏剧家,作品;京剧形成的时间,基础5明朝的书法家,画家;清朝的画家补充:明清君主集权强化对社会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政治安定,起到了巩固专职统治的作用(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走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明朝(一)建立建立者:朱元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府(南京),后迁都北京(二)强化皇权(目的:巩固统治)1、地方(1)取消行省制,设置“三司”制度(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中央(1)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2)为分散兵权,把原来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3、监管臣民(实质:皇帝的爪牙和耳目)(1)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2)明成祖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4、总体结构:意义: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八股取士考试内容: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格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影响: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的引进: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的发展:(1)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业的发展:(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五)对外关系(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1、郑和下西洋条件: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七下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1. 明清的时代特征?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5点)、丞相何时出现、何时废除?对臣民监视和侦察的是?“八股文”的考试范围?目的?影响?朱棣反对削藩的战争是?明成祖称加强君权的措施(3点)、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君权与相权发展趋势?2.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起止点?什么最受欢迎?作用。
抗击倭寇的人?倭寇是哪个国家?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是?时间?何时回归?3. 统一女真各部的人?后金建立的时间?清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清军入关的时间?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点)、政治方面哪个皇帝设立什么机构?职责?清朝初年,大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到何时被撤销?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的是?君权出现在何时?思想方面的措施?哪三个皇帝时期最严重?根本目的是?影响?4. 明朝侵占台湾的是?谁收复?何时?清政府为加强统治设置什么机构?有何作用?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清朝侵犯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是哪国?谁组织什么战争进行抵抗?结果签订什么条约?条约内容?规定了哪段边界问题?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英雄有哪些?分别抗击的哪国侵略?5. 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有什么?有何启示?顺治帝册封的什么?康熙帝册封的什么?加强对西藏管辖谁设置什么职务?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有什么措施?哪个皇帝?哪个民族?回归祖国的是哪个民族?哪个首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有何意义?清朝疆域(东南西北、西北、东北、东南)清朝统一有何意义?6. 明清从哪里引进哪些新品种?明朝丝织业中心是?清朝后来居上是?全国制瓷中心?代表性的瓷器?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明清的商人群体?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地点、原因、表现、性质、机工是?机户是?“闭关锁国”出现的原因、含义、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影响(积极、消极)启示?7. 北京城又叫?修建的人物?在什么基础上修建?地位?分为哪些部分?明长城东起?西至?秦长城东起?西至?明代医药学家?代表著作?地位?明代杰出的科学家?代表作品?总结了什么行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了什么?体现了哪家学派的何种观点?地位?明代农业百科全书?作者?地位?明清文化特征?文学表现形式?(唐、宋、元、明清)四大名著、作者、朝代、地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4、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郑和下西洋盛况时间 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中西大航海联系比较人物郑和哥伦布达・伽马地点下“西洋” 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次数 7次 4次 1次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船数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4.思考:请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家庭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型,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
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秦始皇统一中国1.1 秦国的崛起- 李斯变法- 秦国的军事强大1.2 秦汉的争斗- 项羽与刘邦的战争- 刘邦的胜利与建立汉朝1.3 秦汉政权的发展- 秦汉政权的组织体系- 郡县制的建立1.4 秦汉文化的传承- 秦汉文化的特点- 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西汉王朝的兴衰2.1 汉武帝的统治-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西汉的边疆扩张2.2 王莽篡权与公孙氏的- 王莽的改革失败- 公孙氏的与灭亡2.3 东汉王朝的兴起- 光武帝的- 东汉的统治和衰落2.4 西汉文化的繁荣- 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化传承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秦汉之后的中国3.1 三国时期的分裂- 曹操与刘备对抗- 孙权的东吴3.2 三国时期的兴衰- 吴蜀之间的斗争- 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3.3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的统治与北方民族的入侵-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3.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的传入与发展- 文化繁荣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4.1 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影响4.2 中华文明的传播- 中华文明的传播方式-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4.3 南海丝绸之路- 南海丝绸之路的起源- 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性4.4 对外交往与文化传播-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上是《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七下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同学们,认真完成历史第三单元15-22课的提纲(边写边背)1、1368年,在称帝,建立明朝。
他就是。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为加强君权,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责。
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听。
它由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3、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下令实行。
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史称“”。
4、明成祖改北平为,于年迁都,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为进一步强化君权,明成祖继续执行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5、郑和下西洋:目的:为了,派郑和下西洋。
年到年,先后下西洋,到达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比欧洲的航海家的远航早个多世纪。
意义:。
成功的条件:6、元末明初,日本的、和,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
亲组抗倭军队,由于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
后开赴,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的倭寇。
7、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年回到祖国怀抱。
8、明朝后期,女真族的杰出首领统一女真各部,于建立后金。
后夺取明朝辽东七十余城,迁都沈阳,改称。
改女真族名为,于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他就是。
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9、清初的一切军国大事都要交由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都不能改变。
10、清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军国大事完全由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地笔录,负责传达执行。
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三朝,经常从他们的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冤狱,人们称其为。
11、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
历史初一下第三单元提纲
历史初一下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1368—1840)2012、5一、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社会危机的表现)1、明(1368—— 1644)①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定都南京。
1368年灭元。
迁都北京: 1421年,明成祖。
目的:为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灭亡: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②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中央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政大权集于皇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设厂卫特务机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政策。
科举制在明朝的重大变化。
培养皇帝忠实奴仆,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P90引文▲实行“削藩”政策:建文帝、明成祖。
削弱藩王势力,进一步强化君权。
2、清(鸦片战争前)1636——1840①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建后金。
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金为清。
清军入关: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②君主集权的强化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P100引文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严重。
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二、经济方面: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社会危机的表现)①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业:明代引进玉米、甘薯等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北方;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商业:北京、南京②前提: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③时间:明朝中期以后;地点:松江、苏州等江南地区;部门:纺织业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房(手工工场)的出现。
(机户:早期资本家,机工:早期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⑤缓慢发展:清朝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2、“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社会危机的表现)①原因: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P118引文防止西方入侵;害怕中外交往危及统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明朝的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南京)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立特务统治锦衣卫3、思想文化方面: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2、建文帝削藩3、靖难之役4、明成祖强化君权(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2)削藩政策;(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成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回归祖国怀抱。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 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赏花 时间:605年起
2)规模: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 3)从北到南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意义: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一、背景:
2.科举制
魏晋以来,官员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 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 二、诞生 (隋) 三、完善 (唐)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唐太宗:重视人才培养、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形成殿试制度,创设武举 唐玄宗:曾在长安洛阳八次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 四、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 :3、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4、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5、延续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6. 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朝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元朝统一后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 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和。 表现: (1)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 汉族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 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末清初(16611662年)
荷兰 台湾 郑成功 台湾又回到祖国怀 抱 (1)维护了国家的 主权和领土完整; (2)给荷兰殖民者 以沉重打击,对亚 洲其他国家也间接 起到保护作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24.(1)政治家①②⑧ ; 科技人物 ③⑤ ; 史学家⑦ ; 农民起义领袖④⑥ (2)汉文帝:文景之治。 刘秀:光武中 兴。 (3)张骞是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 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 往来,沟通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 大的作用。 (4)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富有智慧, 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4课 1、了解冒顿统一草原的原因、影响。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原因、意义。 3、昭君出塞的时间、原因、意义。 4、比较西汉初年和昭君出塞两次和亲的“异 同”。 15课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参 考导学案) 2、西汉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意义。 3、什么是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4、了解东汉班超如何经营西域?
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经济 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发明创造为秦 汉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中外交流频繁) ⑤继承、发扬前代传统。(答两点即
可) 秦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23.(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 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 贡献之一。 (2)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制医疗体操 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 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 崇高的地位。
10课 1.秦朝统一的时间、意义。 2.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军事) 3.秦朝的疆域四至是怎样的?了解秦长城西起、东 至。 11课 1、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 2.两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意义。 12课 1.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思想、军事、外交) 2.了解东汉建立的情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上)复习提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上) 14-17 课明清期间:一致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发展第 14 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成立1368 年,朱元璋称帝,成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tip: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 二、朱元璋增强皇权1.举措:在地方撤消行中书省,建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tip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朱棣被封为燕王)在中央取销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特务机构朱元璋设锦衣卫( tip:明成祖朱棣时设置特务机构“东厂”,与锦衣卫合成“厂卫” )思想文化推行八股取士( tip :科举制开始走向僵化)2.特色:经过权利分别,互相限制,达到增强皇权的目的。
tip:“八股取士”的悲观影响:3.作用: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增强,必定程度上稳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古板,又脱离实质,选拔的人没有才华横溢。
三、经济的发展监禁思想,抹杀了人们的创新精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神,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闻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 15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明朝先期,明成祖朱棣期间)(国力富强)1.目的:(1)为了提升妙朝在外国的地位和声威,“示中国兴盛” ;(2)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外国的奇珍。
2.概略: 1405 年到 1433 年, 7 次下西洋,先后抵达亚洲和非洲的30 多个国家和地域,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意义:( 1)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可谓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域的互相认识和来往;(3)创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Tip:郑和七下西洋的原由/ 条件: 1.物质前提:明朝先期,国力富强,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新人教版1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1、元朝之后是什么王朝?建立时间、开国君主、都城?明朝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2、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以下措施:①在中央,废除哪一官职,撤销中书省,由什么机构分管朝政,直接对谁负责?在地方,废除什么机构,设直属中央的什么机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②设立了什么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由谁直接指挥?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什么方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什么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怎样。
答卷的文体必须是什么?危害?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以上措施的目的是什么?①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设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不准发表个人见解“八股文”危害: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以上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君权。
3、明朝第二代君王是谁?他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下令如何?谁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什么?谁获胜称帝,他就是明成祖?建文帝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燕王朱棣4、明成祖朱棣进一步加强君权的措施:①迁都到何地,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继续执行什么政策?③增设什么特务机构,由谁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明成祖朱棣:①迁都北京;②削藩;③东厂由宦官统领5、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是什么?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6、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的是什么事情?此次航行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明朝郑和下西洋目的: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朱棣7、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次数,到达哪些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1405——1433年七次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8、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七下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____________明朝
14 明朝的统治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只是培养了忠诚的皇帝奴仆,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5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1、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2、造船术的发达
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16(21)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三、古典小说: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四、戏剧的繁荣
1、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2、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注:自秦汉以来,我国的文学表现形式有: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等。
17 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朝廷腐败、赋税繁重、陕北大旱。
2、口号:均田免赋
3、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灭掉明朝。
4、明朝灭亡原因: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征派苛捐杂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继位后的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