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理论
西方管理制度理论
西方管理制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制度是组织机构运行的核心,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转和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
西方管理制度理论是通过对管理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讨,形成的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管理的含义、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管理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管理制度理论的内涵和特点。
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对组织内的人、事、物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领导性和控制性。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已经成为组织活动的核心,许多学者对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
二、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管理制度是指用于管理组织内部事务的一套规则、制度、程序和标准,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决策流程等。
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真正有系统研究和总结的则是在近代以后。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著名的管理学奠基人泰勒、费约尔、韦伯等,对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奠定了现代管理制度理论的基础。
三、西方管理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西方管理制度理论包括了许多经典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系统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等。
这些理论各有侧重,但都对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论探讨,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科学管理学强调透过调整生产规程和规范生产程序提高生产效率;人际关系学则着眼于员工的人际关系和心理需求,重视员工的参与和沟通;行为科学管理学则关注个体的动机和行为特点,指导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学强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提倡从整体出发,综合分析问题;现代管理学则强调动态变化,注重创新和变革。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西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管理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激励制度经典理论
激励制度经典理论激励制度是管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绩效和激发工作动力。
激励制度经典理论是指在这个领域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一些重要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组织激励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经典的激励制度理论。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制度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需求可以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人们在满足一个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在设计激励制度时,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以满足员工在不同层次上的需求。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另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激励制度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分别受到两组因素的影响:满意度因素和激励因素。
满意度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而激励因素则包括成就、认可、责任等。
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激发工作动力,管理者应该同时关注提高满意度因素和激励因素,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激励。
3. 弗鲁姆的权力结构理论弗鲁姆的权力结构理论认为,权力是一种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而人们追求权力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
根据这一理论,激励制度应该将权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来考虑。
管理者可以通过授予员工更多的权力来激励他们提高绩效,从而在组织中形成一种权力激励机制。
4. 阿姆斯特朗的激励理论阿姆斯特朗的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来激发工作动力的。
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来满足这些需求。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员工的个性和价值观差异,以个性化的方式设计激励制度,提高其效果。
5. 新奥尔德里奇的平衡计分卡新奥尔德里奇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工具,也是激励制度设计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制度的基本理论
• 布罗姆利的论述: ‚学校、企业和期货市场…… 这些组织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有界定它们的一套工 作规则。一家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而存在 只是因为有一套工作规则(所有权)定义什么是以 及什么不是一家公司。期货市场、学校和医院同样 如此。……在制度中有两类工作规则和社会组织有 关:⑴通过社会其他部分界定一个组织的制度;⑵ 描述出组织内部特征的制度。这两类制度可以在权 力授予法、宪法、地方法规、宪章或者组织的行政 法规中找到。就公司的例子而论,第一类制度说明 想成为并保持一个公司要遵循的必要步骤。第二类 制度说明应如何指派雇员,如何保存会计记录,如 何作出行政决定等诸如此类的工作。前一类制度通 过更大的团体来界定公司,而后一类制度则决定公 司的结构。‛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2
诺思论制度结构的含义、意义及特征
“应该认识到任何社会、经济或政治体制都是由人构建的,并 且这种结构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有序社会里,具有人为的功能。 这个结构是规则、惯例、习俗和行为信念的复杂混合物,它 们一起构成了我们日常的行为选择方式,并决定了我们达到 预期目标的路径。……我们必须发展制度理论,因为没有一 个有效率的市场不是处于由市场参与者参与其中的制度结构 之中。……每个要素和产品市场都不一样,即每个市场都有 不同的结构;更进一步,在整个时期内,这种结构将一定发 生变化。在时期T内能使一个有效率资本市场形成的结构因 素,在T+1时期内就未必如此。……对我们来说,一个巨大 的挑战就是,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能对每种要素和产品市场 以及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政治市场的制度结构给予定义 和分类,而且还要分析在整个时期内制度结构的变化、演 进。‛
制度社会主义理论
制度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从制度社会主义的起源、核心要点以及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度社会主义的起源制度社会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阶级剥削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制度则能够消除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繁荣。
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苏联等国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特权等,这使得社会主义失去了一些吸引力。
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制度社会主义的理论。
制度社会主义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苏联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制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点1. 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认为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错方向。
2. 推进改革开放:制度社会主义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社会主义认为,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
4. 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制度社会主义强调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包括政府治理制度、经济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各个方面。
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制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制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广泛应用的典范。
中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1.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通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调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改革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行,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 政府治理体系改革:中国通过推行科学决策、依法治国、廉洁执政等一系列改革,不断完善政府治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建立起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内涵、特点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内涵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旨在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消除私有制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根本特征,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标志。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意味着国家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并管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具有计划经济为主导、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等特点。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政治体制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人民民主的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体制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群众通过选举、选举受权机构成员、参与政策决策等方式,行使权力,保证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利益。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传承。
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建设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体制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特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对社会生活的组织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决策权力。
制度理论
2.实践意义: (1)有利于公共部门制定科学的 公共政策; (2)有利于克服政府失灵;
(3)有利于加 强公共政策的稳 定性从而维护社 会稳定。
四、制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制度模型
例:古巴导弹危机 制度分析不同于理性分析,不认为某种原因必导致某种行 动,而认为具有某种制度特征的组织必会作出某种行动的 选择。换言之,不同的政府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 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度的产物。
二、制度理论
1.起源 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2.含义
制度理论是指通过对各种制度的科学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一 种系统化的理论模型。
3.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关制度与 机制建设的系统的理论内容。
4.当前制度理论的发展状况
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
制度变迁理论 混沌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 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 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 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 西方世界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 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 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 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 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 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争, 亡了一个帝国。
3.政府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为一项政策提供多样化服务, 他们只是在国家目标、政治目标、组织目标这些概念特征 领域部分地一致。
(五)研究制度理论对公共政策发展的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பைடு நூலகம் (1)扩大公共政策科学的研 究范围;
(2)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发展提 供理论依据; (3)为公共政策提供科学的 研究方法。
3. 为某些个人和团体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障碍。
波特假说和制度理论
● 04
第四章 波特假说与制度理论 的结合
竞争优势的源泉
外部竞争环境
波特假说关注
内部制度
制度理论关注
管理决策的优化
结合波特假说和制度理论, 企业可以优化管理决策, 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战 略。企业可以在竞争中找 到自身的定位,制定适合 自身发展的制度和战略。
案例分析
亚马逊公司
以亚马逊为例
制度理论的关键概念
01 组织规范
明确员工行为准则
02 权力结构
确定决策层次
03 奖惩机制
激励员工表现
波特假说和制度理论的结合
竞争优势
波特假说强调产品 差异化和成本控制, 制度理论强调规范
和激励措施
人才激励
波特假说强调员工 价值创造,制度理 论建立奖惩机制
市场适应性
波特假说分析市场 竞争,制度理论促
全球成功
在电商行业取得
供应链管理系 统
建立完善的
未来展望
丰富管理思路
波特假说和制度理论的结合为 企业提供
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进 步,波特假说和制度理论将继 续发挥
创新发展
为企业带来创新和发展的可能 性
应用领域
新的应用领域和机会将不断涌 现
● 05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波特假说
波 特 假 说 是 由 迈 克 尔 ·波 特 提出的管理理论,强调企 业应通过差异化和低成本 来获得竞争优势。波特分 析了产业结构和竞争战略, 为企业提供了制定有效竞 争策略的思路。
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分析是波特假说的重要工具,帮助企业了解整个产业 中的环节和关系。通过产业链分析,企业可以找到自身在价 值链中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市场情 况制定战略
公共政策导论-制度理论
2、政府制度是个人和团体 行为的结构性模式, 行为的结构性模式,这些行 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 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对 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表现: 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表现: (1) 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 成与实施, 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 策的形成与实施。 策的形成与实施。 (2) 对社会上的某些利 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 益需求提供便利, 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3) 为某些个人和团体 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障 碍。
•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 是非常紧密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 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 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政府 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公共政策是 政府制度的产物。
1、起源: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起源: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2、含义:制度理论是指对各种制度的 含义: 科学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理 论模型。 论模型。 3、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 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有关制度与机制建设的系统 的理论。 的理论。
四、有关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的核心及内涵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 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 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 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 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制度理论
一、制度的含义
1、狭义的制度:指一个系统或单位 狭义的制度: 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 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 2、广义的制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形 广义的制度: 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 系就是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等。
员工管理制度理论
员工管理制度理论一、员工管理制度的概念员工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管理和激励员工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
它包括员工招聘、培训、考核、激励、晋升、离职等全过程。
员工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规范员工行为和管理关系的重要依据,是企业有效管理和激励员工的基础。
二、员工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一个完善的员工管理制度可以为员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 招聘优秀员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流程和评价标准,吸引并选招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 激励员工积极性:通过薪酬激励、晋升机制、培训发展等方式,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工作绩效。
4. 增强员工团队凝聚力:建立公正公平的员工管理制度可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协作效益。
5. 降低员工流失率:一个良好的员工管理制度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尊重,减少员工的流失率,保持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6. 提高企业竞争力:一个有效的员工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绩效,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三、员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1. 确立管理理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文化价值观确定员工管理的总体理念和目标,明确管理的宗旨和原则。
2. 制定管理制度:企业应该根据员工规模、性质和产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员工招聘、岗位设置、薪酬福利、绩效考核、晋升评价、员工关系处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3. 完善管理流程:企业应该建立全面的员工管理流程,包括招聘流程、培训流程、考核流程、薪酬调整流程等,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畅、高效地运作。
4. 强化管理监督: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员工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效果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5. 不断优化完善:员工管理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管理实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制度,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Institutionalism)是一种关注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学说,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是由社会制度和组织所决定的。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对于个人和社会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组织会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制度主义者认为,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
制度主义理论主张,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
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们反映了社会利益的权衡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制度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变革应该基于对社会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深入理解,并遵循合理的理论和方法。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社会制度和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制度主义者认为,要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必须分析社会制度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制度主义理论也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
制度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关键。
制度主义者主张,在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应该尊重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个体和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制度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被运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以解释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机制。
制度主义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揭示了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动因。
总的来说,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制度主义的发展不仅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邦制度理论
城邦制度理论引言城邦制度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城市组织和管理体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城邦制度理论是对城邦制度的研究和探索,旨在深入理解城邦制度的本质、功能和影响,并揭示其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城邦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情况。
起源与背景城邦(poli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城市。
城邦在古希腊时期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被认为是古希腊社会的基本单位。
城邦制度的形成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民主发展密切相关。
城邦制度的理论思想首次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中。
城邦制度的特点城邦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政治自治:城邦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自主的政治决策权和自治能力。
城邦的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形成了一种平等参与、共同管理的政治体制。
2. 社会连结:城邦制度强调公民之间的社会联系与共同责任。
公民在城邦中共同维护法律秩序和社会稳定,形成了一种密切的社会联系和互助合作的关系。
3. 文化传承:城邦制度通过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传承和发展了一种独特的城邦文化。
城邦的公民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这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对于城邦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城邦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古希腊时期,城邦制度在希腊半岛广泛运用。
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是最具代表性的城邦制度实践者。
雅典的城邦制度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公民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能够参与政治讨论和决策。
雅典的城邦制度也强调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斯巴达的城邦制度则更加强调军事和纪律。
斯巴达的公民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以保卫城邦的安全为责任。
斯巴达的城邦制度的特点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集中统一的军事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邦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国家就是一种城邦制度的延续和演化,奠定了现代国家体系的基础。
城邦制度的重要性与影响城邦制度作为一种古代的城市组织和管理体制,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制度理论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制度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理解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制度理论的概述、主要观点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旨在总结制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制度理论在实践中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制度理论的概述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
该理论认为,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准则,包括正式制度(如法律、政策)和非正式制度(如习俗、信仰)。
制度理论强调制度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二、制度理论的主要观点1. 制度与经济发展:制度理论认为,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落后的制度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诺思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 制度与政治:制度理论认为,政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威廉姆森强调,政治制度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 制度与社会变迁:制度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制度不断调整和变革的过程。
科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4. 制度与市场:制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
威廉姆森强调,制度对市场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三、制度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1. 经济发展:制度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通过完善法律、政策等制度,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
2. 政策制定:制度理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策制定者依据制度理论,调整和完善政策,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3. 社会治理:制度理论为我国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4. 国际关系:制度理论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各国通过制定国际规则,维护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制度理论的反思1. 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理论过于强调制度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制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制度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2. 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
制度理论
基 于 知 识 ( 的 组 织 )(Penrose, 1959; Prahalad & Hamel, 1990; Teece & Pisano, 1994; Nonaka & Takeeuchi, 1995)
资源依赖(Pfeffer & Salancik, 1978)
制度理论(Selznick,
1949; Mayer &
制度环境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 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人们认为顺理成章(take-for-granted) 的社会事实。
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制度符合社会公认的“合 法性”(即服从合法性机制),要采用那些广为接受的、顺 理成章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这些组织形式和做法不一定有 利于组织的效率,但可以提高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
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组织是有地方特色的。有必要对正式组织的出现提出一 个新的解释,在实践中正式结构不完全是实际协调和控制内部运作的。新的 解释应该能够说明诸如目的、职位、政策以及程序规则等正式组织特征的设 计,即使这些结构特征在日常的运作活动中没有得到执行,都必须这样做。
70年代以来,新制度学派提出许多看似非理性的组织行为有其内在理 性逻辑,提出了“合法化机制 ”。
80年代以来,格拉诺维特、博特等人发展了社会学网络学派
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
制度学派
早期制度学派(old-institutionalism)
代表人物Philip Selznick(著作《TVA与基层结构》1947) 关注主题: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之间的关联
Meyer&Rowan的新制度主义观点
约翰·迈耶(John W. Meyer),斯坦福大学社会学 教授、教育学荣誉教授,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 创建者。1955年美国高盛学院心理学专业毕业, 1957年科罗拉多大学社会学硕士,1965年哥伦比亚 大学社会学博士。代表作《组织环境:仪式与理 性》(1985)和论文“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 的正式结构”(1977)。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它主要强调经济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认为经济行为不仅仅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引导。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包括制度理论、统计制度经济学和实证制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强调了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果的影响。
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决策受到各种制度规则的制约和引导,而这些规则包括法律、习俗、常规、契约等。
这些制度规则可以影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影响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制度理论的研究可以揭示制度变迁的动因和规律,为经济制度和市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新制度经济学还包括统计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制度经济学是一种通过经济统计数据对经济制度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通过构建经济制度变量和经济结果变量之间的统计模型,来评估经济制度对经济绩效的贡献。
统计制度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量化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制度变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新制度经济学还强调实证制度分析的重要性。
实证制度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种具体研究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评估制度理论的假设和推论。
实证制度分析可以通过实地观察、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实验证实等方法,来研究和评估各种制度规则对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果的影响。
实证制度分析可以提供比较真实和客观的制度效果评估,为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包括制度理论、统计制度经济学和实证制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它强调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果的影响,通过研究制度变迁的动因和规律,评估经济制度对经济绩效的贡献,以及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制度理论的假设和推论,为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对于了解经济现象、改善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制度理论论文范文
制度理论论文范文制度理论论文范文制度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制度本质;制度功能;制度创新;哲学讨论制度问题是近几年来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从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化的探讨和讨论。
随着各学科制度讨论成果的不断积累,制度讨论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哲学的指导。
哲学应当对各学科的讨论材料加以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普遍有效性的一般理论,进而从宏观上统摄各学科的制度讨论。
本文拟就近几年来哲学理论界对制度问题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哲学理论界关于制度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围着如下几个方面而绽开的。
一、哲学讨论制度的维度哲学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讨论制度?或者说,哲学讨论制度的切入点是什么?这是哲学涉入制度领域之前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围围着这个问题,哲学理论界,大体上有两种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应从人学的角度讨论制度,“制度的讨论需要有一个人学的维度”〔1〕。
制度是人制定的,而人又是制度的产物。
由于制度与人的关系的这种内在关联性,哲学对制度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对人的问题的解答,因而制度讨论应当有一个人学的维度。
从现实上看,假如说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是政治经济制度的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不行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作为对人进行专题性讨论的人学,应当能够对制度以及人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简单关系作出系统探讨和深化讨论。
因此,我国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人学考察制度问题。
这种观点,从讨论层次、范围和方法等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人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各门实证科学讨论的制度之间的区分,并且进一步提出制度讨论人学维度的核心问题是“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的新观点〔2〕和所谓制度讨论的“人学方法论原则”〔3〕即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与进展的原则。
有的学者则主见应从进展的角度讨论制度问题。
〔4〕把制度与进展联系起来加以探讨,进一步说明白制度与进展的关系,着重阐述了制度是如何影响进展的,它在进展中的地位、作用、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它与进展相适应的方式等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观点:〔5〕如,制度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象化的“他物”的观点;人通过建构制度可以保障自由,通过扬弃制度可以进展自由的观点;制度是进展由可能到现实的中介的观点;经济进展和道德进步具有内在相关性,制度建设就是将此二者统一起来的连接点等观点。
4制度理论
14
合法性机制
合法性:制度学派使用的合法性(Legitimacy )主要是强调 在社会认可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权威。周雪光p78.
合法性机制:指那些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制度的力量。 合法性机制基础:超越个人的私利,为大家所承认并接受,合
乎情理和社会期待。周雪光p82. 合法性机制既约束组织行为,又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
8
新制度理论产生背景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与效率规则表明:
组织结构等取决于组织的具体目标、任务、技术和规模等。 由于每个组织内部的这些情况不同,所以他们的机构、规则、
行为、活动等也应该不同。
但是现实中出现了组织趋同现象。 以往的理论解释不了类似问题,这使得一些学者需求
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即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周雪光p72. 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要服从“合法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
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周雪光p73. 制度环境强调的是组织遵从理性规范、符合正确的实施程序、存在恰
当的结构位置。斯格特《组织理论》p128. 总之:技术环境要求组织遵从效率机制,制度环境要求组织遵从合法
6
新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的“新”、“旧”之分标志是:1977 年约翰·梅
耶(John W Meyer)和布莱恩·罗恩(Brian Rowan)在 《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 )上 发表的论文《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见鲍威尔与张永宏的书
保罗·迪马鸠(Paul J.DiMaggio)和沃尔特·鲍威尔(Walter W.Powell)1983年在《美 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发表的论文《重访铁笼:组织域 中的制度同形和集体理性》(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该论文对新制度理论学派的发展起到了非 常重要推进作用。 ——见鲍威尔与张永宏的书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是由诺斯(Douglass C. North)提出的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理论。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组织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权力运行的规则和约束机制,而制度变迁则是制度内部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所导致的制度调整和演进的过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通过三个关键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制度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
首先,制度路径依赖指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既定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具有惯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既定制度是经历了一系列相互作用和适应过程后形成的,具有持久且不易改变的特性。
尽管既定制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内部和外部的稳定因素,使得制度变迁相对较为困难。
因此,制度变迁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协商,通过改革和重建来推动。
其次,制度外部性是指制度与其他制度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象。
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制度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互动的。
制度外部性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政策和市场力量等来改变。
例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进步都可以对制度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制度变迁。
最后,制度性的权力是指在制度变迁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
制度性的权力通常来自于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用他们的权力来推动或阻碍制度的变迁。
除了利益相关者之外,制度性的权力还涉及到对规则和惯例的认同和遵守。
当人们对一种制度有了足够的认同和遵守时,制度变迁才能够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通过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这三个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在实践中,制度变迁需要对既定制度进行调整和重建,并通过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来推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引导制度变迁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工具。
制度理论基础
制度理论基础制度理论是指对制度的本质、作用和变革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制度是指由一系列规则、手续和组织结构所构成的社会机制。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结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理论的基础在于对制度的基本属性的认识。
首先,制度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规则的体现,它具有规范行为、调节利益、引导行动和确立秩序的功能。
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涵和意义的集合。
其次,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制度的稳定性是指制度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可塑性是指制度能够根据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变革。
最后,制度是由各种制度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制度要素包括规则、组织、行为者和环境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并共同决定制度的性质和效果。
在制度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即制度的路径依赖和制度的制度设计。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的发展具有历史的惯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即过去的选择和决策会对当前和未来的选择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制度设计理论强调,制度的变革和改革需要经过有效的设计和实施,以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为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制度理论的基础还包括制度的功能理论、制度的路径演化理论和制度的变迁理论。
功能理论强调,制度可以通过规范行为、调节利益、保障权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式,实现社会和经济的目标和需求。
路径演化理论认为,制度的发展是通过复杂的路径和过程实现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变迁理论则强调,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适应和应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要素的变化。
这些理论相互交叉和互补,为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多重视角和方法。
制度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与社会的关系密切,制度的失灵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则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技术制度理论
技术制度理论引言技术制度理论是一种研究技术与制度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与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
技术作为一种特定的能力,通过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制度则是社会规范和组织形式的总和,用于指引个人和组织的行为。
技术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对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制度理论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理解技术制度理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技术制度理论的概念技术制度理论是一种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技术和制度相互作用的规律。
它将技术与制度视为相互依存的两个要素,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演化过程。
技术制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技术对制度具有塑造和重构的作用,制度对技术也产生反馈和规范的功能。
通过研究技术与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二、技术制度理论的研究方法技术制度理论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
在研究方法上,技术制度理论主要采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
实证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样本,对技术与制度的相互关系进行量化和分析。
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具体事件和实践的深入观察和解读,揭示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微观机制和影响。
三、技术制度理论的研究内容技术制度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技术演化与制度变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应用与制度适应等。
首先,技术演化与制度变迁研究探讨了技术和制度的演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技术变革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可以发现技术革命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其次,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关系。
技术创新引发了对现有制度的挑战与变革,而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合理的制度环境和组织机制。
最后,技术应用与制度适应研究探讨了技术应用对制度的适应与调整。
当新技术应用于社会实践时,可能需要调整现有的制度和规范,以适应技术的要求和挑战。
结论技术制度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技术与制度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多层次、多方位的对策理论研究
如前所述,该中心的学术研究或者说制度 分析的学术方法在于多层次、多方位的理 论分析和研究。这一方法在该中心的对策 理论研究方面十分明显,现已形成基本的 理论构架。有关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研究, 在我国已有较早的学术渊源,如古代田忌 赛马的故事,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对策研 究案例。 欧美学者把这些案例加以规范化、 理论化,从而形成欧美政治、经济类研究 生的一门必修课,即对策理论。这理论所 强调的就是运用一定范畴和原则,提出最 佳对策、选择与决策。
二、制度分析理论的前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 策分析中心 (全称为,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中心)
1.产生
由著名学者奥斯特罗姆夫妇组建于1973年,两年后即成 为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该中心 围绕大型研究计划--比较制度分析与发展,并在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等地建立起学术分支机构,从而 使这一中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制度分析理论的形成
1.定义 所谓制度分析,就其字面而言,及是对各种类型的政治与行政管理 制度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言之,这种理论着力 于运用当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成果,以及经济学的方法,对政府和 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并形成一种特定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以及 相对确定的研究范畴与对象,既注意宏观理论研究又强调微观政策 分析,从而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及其相关制度的发展模式和方式。
2.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也开始注意对这 一学术思潮进行分析和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翻译出 版的《制度分析与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的《公共选择理论导论》,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翻译 出版的《美国行政管理危机》以及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 的一些制度分析论文,已表明我国一些科研工作者对此 所引起的注意。值得指出的是,不少当代制度分析理论 的知名学者对我国的传统学术理论以及当代经济和行政 管理改革和开放事业抱有浓厚兴趣。当然,对于这一学 术思潮的理解和认识,像对待其他西方学术思潮一样, 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以期有益于我 国行政科学研究的发展。
制 度 分 析 理 论
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1933年8月7日— 2012年6月12日,是一位美国政治经济学 家。 因她对经济治理尤其是公共经济治理方面 的分析而与奥利弗· 威廉姆森共同被授予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她也是第一位获 得此项荣誉的女性。 她的研究特色是在富有系统性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深入广泛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 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理论和方法,分 析公共事务。
三、制度分析理论所带来的影响
1.当代制度分析理论在欧美和亚非等地已经产生广泛而 又深刻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制度分析学术思潮或学派在 欧美的盛行,对于行政管理研究人员来说,值得注意的 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种思潮强烈反对古典的行政研究传 统,如威尔逊和韦伯等行政理论,从而放弃了从行政和 政治本身研究行政管理和行政制度的传统方法。他们特 别注意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及其方法,十分强调运用经 济学方法去研究行政管理制度和政府制度,并特别强调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和联系,即所谓政治——经济学或理 论,以及制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二是这种思潮强调对 公共事业的研究,尤其是对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研究, 并得出并非所有行业都能成为私营行业的结论,这对我 国当前的行政理论研究可能是有一定启发的。
3.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是该中心所关注的另一重要课题
与方向 该中心研究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主要是指除私营意外的 公用物品,共有资源和社会服务,包括公共经济及文化 教育和发展的研究。按照他们的研究,各类经济形式和 服务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所有服务行业和公共管理都 可能发展成半市场体制,然而,并非所有经济管理和服 务都能成为市场机制,或者说,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成为 市场机制就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2.起源
近几十年来,产生于美国,盛行在欧洲各地的制度分析理论,成为 当代政治学、行政管理和经济学研究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学术思潮, 它的主要发源地和学术中心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3.代表人物 当代制度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该中心的前后两位主任--奥斯 特罗姆夫妇的学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着眼 于宏观制度分析,先后出版《复合共和制理论》、《美国行政管理 危机》和《美国联邦体质概论》等重要著作。他的夫人--另一位著 名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着力于微观制度分析,现已出版《公共 管理》、《规范、对策与公共管理》等重要著作。
2.对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或制度)的发 展秩序与模式研究 该研究一直是政策分析中心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和方向。 以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教授为主,运用他们所谓多层次分 析方法,针对美国联邦管理体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政 府体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一研究还强调行政制度 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机制合作的、相互制约的机制。如果美国联邦管理体制不能 建立起这样一种机制,就会成为腐败、权利泛滥,以及 非民主的制度,就会出现类似“水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