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深入体会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执着追求。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内在逻辑。

2.掌握文本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

2.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雷电颂》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雷电颂》的第一部分,那么第二部分讲述了哪些内容?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第二部分,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讲解(1)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愤怒、悲壮到坚定、乐观。

(2)文本的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如雷电、狂风、大火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3)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执着追求: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激烈斗争,表达作者对黑暗势力的愤怒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

(1)“雷电颂,狂风怒号,大火燎原,天地为之失色。

”(2)“我要的是光明,我要的是真理,我要的是正义!”四、课堂讨论(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对黑暗势力的愤怒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的?(2)雷电、狂风、大火等自然现象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3)你从《雷电颂》中感受到了哪些精神力量?五、朗读与表达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深入理解文本。

七、作业布置1.背诵《雷电颂》第二部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朗读与表达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雷电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和表达,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情感魅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雷电颂》课文教案

《雷电颂》课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雷电颂》课文优质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雷电颂》。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雷电颂》。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感悟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其中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雷电颂》,了解作者背景及课文内容。

(2)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2.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3.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情感。

(2)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生字词问题。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1、导入:“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

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

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

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

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

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

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雷电颂》教案设计范文

《雷电颂》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雷电颂》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雷电颂》的内容,掌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雷电颂》的内容理解。

2. 《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1. 《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2.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雷电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理解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雷电颂》的内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 课堂讲解:进一步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讲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雷电”为主题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雷电颂》。

2.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描写雷电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雷电颂》的感悟和理解。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雷电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活力。

4.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
【课题】《雷电颂》【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主备课人】陈坤【备课人】【上课人】
【班级】【时间】
【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

屈原召唤着风雨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雨雷电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调动你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剧中情景,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分析】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学案
1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
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雷电颂》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雷电颂》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案:7.雷电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过程与方法:3、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介绍历史尉《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

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

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二、介绍戏曲知识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新部编本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新部编本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同时关注各地的民俗, 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而本文又属于散文诗中的精品,通过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像,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屈原的高大形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4.理解作者在对风雷电的歌颂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个性诵读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从而理解屈原的高大形象。

4.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认识作者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生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背景资料,理解文意。

教师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独具匠心的授课方式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独具匠心的授课方式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独具匠心的授课方式独具匠心的授课方式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授课方非常重要,不同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创新,采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就是一种独具匠心的授课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教学大纲1.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雷电颂》的写作背景和主题;(2)了解赵炎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知识结构本次课程的知识结构如下:(1)《雷电颂》的写作背景和主题(2)赵炎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雷电颂》的写作背景和主题;(2)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1)赵炎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介绍;(2)如何让学生学会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介绍《雷电颂》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外在表达方式,同时让学生了解赵炎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更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

2.示范教学法通过诗歌的朗诵和讲解,让学生在体验诗歌的美感中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同时,教师要独具匠心地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古典诗词。

比如,可以设计让学生分组朗诵、分析诗歌的活动。

3.交互式教学法通过课堂的问答交互,增强学生的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分别进行解答,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介绍《雷电颂》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并简要介绍赵炎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整体了解(20分钟)通过对《雷电颂》的整体了解和诗歌赏析,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同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

3.重点阅读(30分钟)进行课文的重点阅读和细致分析,加深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

《雷电颂》课堂教案设计

《雷电颂》课堂教案设计

《雷电颂》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雷电颂》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解读《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雷电颂》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光辉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概述:介绍《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分析《雷电颂》中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色。

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意象创造,如雷电的象征意义。

2.3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读《雷电颂》中所表现的人性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

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创造情境引入《雷电颂》。

3.2 课文阅读与分析: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如诗歌形式、象征手法等。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讨论: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学生互评,评估彼此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其他文学作品,如作者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雷电颂》教案范文

《雷电颂》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雷电颂》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

(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

2. 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难点:1. 理解《雷电颂》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深入剖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雷电颂》的作者屈原及其作品《离骚》、《天问》等。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端午节”吗?它与屈原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分析《雷电颂》的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及其价值。

第二课时5.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雷电颂》的背诵情况,提问有关诗歌内容的问题。

6.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举例说明《雷电颂》中的典型意象、象征意义和对比手法等。

7. 实践拓展(1)请同学们结合《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分析其他古代诗歌作品。

(2)教师选取相关诗歌,让学生进行赏析。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雷电颂》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雷电颂》。

八年级下册课文《雷电颂》教案

八年级下册课文《雷电颂》教案

八年级下册课文《雷电颂》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内容,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节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效果。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如雷电,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雷电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学生查找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解释其含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实例分析和分享。

3.4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讨论课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彼此的进步。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讨论。

5.2 环境保护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付诸实践。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节点。

在繁重的课业、严格的学业压力之中,我们时常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教学方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方式创新的过程中,《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成为了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程。

通过教师们应用多元学习方式,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极大地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与分享教学方式创新的实践经验。

一、多元学习方式的应用教师在应用多元学习方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发展需求。

在《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中,教师们运用了多元学习方式,包括了口语互动、情境教学、图像协同识别等方式,瞄准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中引入了情境教学。

通过创造一个近似真实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入相应的语境中。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并且牢记词汇及用法。

情境教学更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体验相关场景,并推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教师们还引入了图像协同识别。

通过展示形象图像,帮助学生关联相应的语言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多元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发掘个性化学习需求个性化学习是教学方式创新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比于单一教学方式,教育者应该放宽对学生的监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

在《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的实践中,教师们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语言学习中,不同学生学习的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最适宜的学习环境中,以最有效的方法掌握语言知识。

三、评估教学效果反馈机制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雷电颂课文教案设计

雷电颂课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雷电颂课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掌握雷电颂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2)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掌握雷电颂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解答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雷电颂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雷电颂的写作手法。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雷电颂课文教案设计

雷电颂课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雷电颂》课文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体会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雷电颂》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课文中对雷电、洪水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雷电颂》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作品,讨论其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2. 提问:你们对自然景观有什么感受和体验?二、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雷电颂》,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分析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雷电、洪水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讨论自然景观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准备第二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学生分享作业成果,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分析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特点。

三、创作实践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

2. 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作业设计2. 分析课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思考其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手法。

3. 结合个人体验,进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创作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雷电颂》,掌握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现场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021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课文及教案

2021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课文及教案

2021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课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雷电颂》课文屈原的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雷电颂》第二课时

《雷电颂》第二课时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同时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而本文又属于散文诗中的精品,通过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像,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屈原的高大形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4.理解作者在对风雷电的歌颂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个性诵读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从而理解屈原的高大形象。

4.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认识作者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生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背景资料,理解文意。

教师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 ___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1、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 ___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各种器官的 ___,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模仿录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4自然段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2、 ___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仔细分析一下。

(研讨与练习二)
象征手法。

屈原是光明正义的化身;风雷电象征能变革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前佩戴的长剑;无形的长剑象征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象征无德 ___、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能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3、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讨与练习一)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2)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

(3)运用反问、设问等,呼唤指斥,更增强了独白的战斗力。

(1)内心独白想像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 ___浪漫主义的 ___。

(2)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将 ___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 ___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5分)
(1)Pìnì(睥)(睨)(2)雷tínɡ(霆)
(3)nüè(*)待(4)污huì(秽)
2、写出下列红字的拼音。

(5分)
(1)忏(chàn)悔(2)驰骋(chěnɡ)
(3)迸(bènɡ)射(4)鞭挞( tà)(5)犀( xī)利。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到的修辞方法。

(5分)
(1)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2)你劈吧,劈吧,劈吧!()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4)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5)“风”“雷”“电”象征( )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诗。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 ___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

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
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

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背诵文章(9----13)。

【《雷电颂》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