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4-3《氧气》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4.3《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记住所用药品的状态,理解该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所用的仪器。
学会检验、验满和收集的方法,并能指出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优点。
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的问题,让学生边讨论边操作,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
通过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尝试设计其他的制取氧气的装置,并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从整套教材的编写来看,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以后学习氧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制取起到铺垫的作用,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学习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装置和操作。
难点:
通过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对催化剂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问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催化剂
(二)反应原理:(三)发生装置:
(四)收集方法: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投影】小资料:
1.将反应后的二氧化锰过滤、干燥、称量,发
现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发生改变。
2.将称量后的二氧化锰再次放入过氧化氢溶
液中,发现有大量气泡冒出,该气泡能使带火
星的木条复燃。
【板书】
【板书】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水+氧气
讨论:选择哪些仪器可以组装发生装置?
巡视、评价学生组装的装置:……
“活动天地4-3”思考3:选择气体发生装置
的依据是什么?
评价学生的回答:……很好!
讨论:那么可以选择哪些方法进行收集氧气?
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投影】小资料:
通常状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在0℃,1个标准大气压下,其密度为1.429g/L,
观看老师提供的资料,边看边思
考……
分析、总结:
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
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
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分组讨论、组合
展示:
(固液常温型或固液不加热型)
分析、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
题:①反应物状态;②反应条件。
观看老师提供的资料,边看边思
考……
根据小资料讨论、总结
1.排水法
2.向上排空气法空气的密度为1.293g/L。
巡视、评价学生组装的装置:……
或
拓展介绍多功能瓶的使用:
【演示实验】制取一瓶氧气……边演示边讲解
实验的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组装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打开瓶塞,向锥形瓶中加入0.5克(约半药
匙)二氧化锰,并塞紧瓶塞;
3.将集气瓶装满水,从侧面轻推盖上毛玻璃
片,翻转后,扣在水槽中;
4.向长颈漏斗中倒入过氧化氢溶液;
5.在水底将毛玻璃片盖紧,取出,正放。
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展示装置图:
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不易溶于
水)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
气大且不易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
发生反应)
倾听老师的讲解,了解多功能瓶
的用途……
观察实验
交流反思: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
问题?应如何解决?
学生总结……
(五)检验方法:(六)验满方法:(七)实验步骤:1.实验前应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长颈漏斗应没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导
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3.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收集
气体;(最开始出来的气体是空气)
4.取出后的集气瓶应正放。
(氧气密度大于空
气)
讨论:如何检验一瓶气体就是氧气呢?
【交流讨论】用下面这套装置制取氧气时,应
如何验满呢?
下面请同学们把今天制氧气的实验步骤归纳
一下。
【拓展】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收获了什么?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内,
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该气体就
是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也行,现
象是木条燃得更旺)
思考、回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经
满了。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实验步骤……
畅谈自己的收获……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B.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C.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就不能产生氧气;
D.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2.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在空气中能跟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检查____________;
(2)向锥形瓶中加入__________;
(3)塞好带有分液漏斗和导气管的橡皮塞;
(4)向分液漏斗中加入___________;
(5)等导管口有___________产生时,再收集。
4.下面是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及探究其化学性质的装置图:请回答:
(1)写出标号①②仪器的名称是、。
(2)实验室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可选用D装置,理由是;如果用E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填“a”或“b”)进入。
(3)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参考答案:
1.D。
2.B。
3.(1)检查装置气密性;(2)二氧化锰;(4)过氧化氢;(5)连续气泡。
4.下面是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及探究其化学性质的装置图:请回答:
(1)试管、集气瓶。
(2)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b。
(3)过氧化氢水+氧气、分解反应。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气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二)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
(三)发生装置:(固液常温型或固液不加热型)
选择依据:①反应物状态;②反应条件。
(四)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五)检验方法:
1.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燃得更旺证明是氧气)
(六)验满方法:(针对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七)实验步骤:
【作业布置】教材P94“挑战自我”第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
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4.3《氧气》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材和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炭、铁丝、蜡烛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各一套。
三瓶氧气(其中一瓶留少量水)。
木炭、石蜡、铁丝、澄清石灰水、燃烧匙、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问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2.与铁丝反应
3.与石蜡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
(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探究4-3)边演示边提示学生观察、记
录实验现象:
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
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抽学生回答后评价、归纳实验现象:
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强调: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装少量的水或铺一
层细沙?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三)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探究4-3)边演示边提示学生观察、记
录实验现象:
抽学生回答后评价、归纳实验现象:
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在氧气中燃烧发
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集气瓶内壁有水雾;
④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观察老师的演示,记录实验现象:
铁丝是银白色的固体,绕成了螺
旋状,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
被加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
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
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记忆实验现象和文字表达式。
观察老师的演示,记录实验现象:
石蜡是乳白色的固体,在空气中
燃烧发黄光,在氧气中燃烧更剧
烈,发白光,放出热量,集气瓶
内壁有水雾,生成的气体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记忆实验现象和文字表达式。
三、氧化反应和氧化物
四、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同学们,除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能与氧气反应的
物质外,请你们回忆我们之前还学过哪些物质
能与氧气反应,请用文字表达式反映出来……
评价学生的回答后追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没
有?这些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很好!请同学们阅读P91,什么是氧化反应?氧
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关系?
评价后进行归纳:
三、氧化反应和氧化物
1.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非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
【提问】列举生活中觉的缓慢氧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1后归纳氧化物的定义:
2.氧化物
①什么是氧化物?
②下列物质那些是氧化物?
Fe3O4、H2O、H2C03、CO2、O2、C2H5OH
四、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布置学生自学完成。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些什么收
获?
回忆、思考、交流、讨论……
镁+氧气氧化镁
氢气+氧气水
铜+氧气氧化铜
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重新审视这些
反应,思考、讨论后回答:
这些反应都有氧气的参与……
阅读教材,交流讨论,感受氧化
反应、化合反应的关系。
可结合
教师板书的反应文字表达式,进
行讨论……
倾听、记忆。
金属的锈蚀、动植物体的腐烂和
塑料的老化等。
阅读教材,讨论、交流,根据具
体物质,感受氧化物的含义。
思考、回答。
仔细观察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阅读、自学完成自然界中的氧循
环内容。
畅谈收获……
课堂检测:
1.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
B.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可供呼吸;
D.标准状况下能变成淡蓝色液体。
2.鱼可以在河水中生存,是因为河水中。
3.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4.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5.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A.木碳在氧气中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7.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钢铁生锈;
B.黑火药爆炸;
C.呼吸作用;
D.用粮食酿酒。
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H2SO4
B.H2O
C.NaOH
D.HCl
9.下列关于氧气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能助燃,可用于登山和潜水;
B.氧气可供动物呼吸;
C.氧气可用于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氧气可用于灭火。
参考答案:
1.B。
2.溶解有一定量的氧气。
3.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与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4.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5.B。
6.C。
7.B。
8. B。
9.B。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气
二、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3.氧气不易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1.与木炭反应
现象:①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②放热;
③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2.与铁丝反应
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热;
③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或一层细沙的原因:防止集气瓶炸裂。
3.与蜡烛反应
现象:①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②放热;
③蜡烛在装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瓶壁有水雾;
④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三、氧化反应和氧化物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进行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如:金属的锈蚀、动植物体的腐烂、塑料的老化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这样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如:H2O、CO2、Fe3O4等。
四、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作业布置】教材P93-94“挑战自我”第1、2、3、4、6题。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与积极的鼓励、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本堂课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在跟教师的对话讨论中自然地获得知识。
知识点的呈现不是新授课的简单重复,而是提供相关的图片、材料,通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逐步得出答案。
如:氧气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图片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