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描述和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并加以评价。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为劳动雇佣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经济关系的总和,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

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初期和中期主要是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后期相当一部分企业迅速转化为公司企业(法人企业),即股份公司。

自此,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法人企业成了资本主义各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要形式;进入垄断阶段后,主要是在股份公司中,又是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并存。

还有国有垄断,出现了国有垄断资本。

促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不同分工的各行业、各部门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强,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却阻碍着这一发展进程:一方面独资经营和合伙经营一般来说限制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个别资本的有限性也防碍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

于是,股份公司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营形式。

另一重要原因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有了迅速发展。

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在所有制形式上便出现(或扩大)了国营经济、半国营经济和政府与私人共同经营的各种合营经济等,它们同股份公司互相渗透、交织发展。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变化体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二、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及产品和劳务的关系
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利益主体和生产经营的组织者。

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几个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阶层。

雇佣劳动者阶级,又称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1、分析基础:劳动价值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
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具体内容为:(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c)只是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v)才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才是剩余价值加(m)的真正源泉。

判断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m′),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m′=m/v)。

而剩余价值量取决于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一种方法是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3)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另一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为条件,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每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个别资本家为了这种目的而竞争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产物。

(5)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

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工资国民差异的比较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一切因素。

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通过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
阶级的关系是雇佣劳动关系。

在生产中,资本家的作用是监督劳动者,他们支配、控制着雇佣劳动者阶级。

三、产品分配形式
资本家阶级中不同的集团如何分割剩余价值,形成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说明了大土地所有者依据对土地的所有权,以地租的形式占有剩余价值的一个部分。

1、产业资本与利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产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

其主要内容为:(1)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价值(c+v)歪曲地表现为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且采取成本价格(k)的形式。

商品价值公式W=c+v+m就转化为W=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十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则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并进一步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P)这个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公式就转化为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十利润。

剩余价值和利润本来是同一个价值量,但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而利润掩盖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2)“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

利润率(P′)是剩余价值(m)与总资本(c)的比率,即p′=m/C。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但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增殖程度。

(3)由于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就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利润率。

“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

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的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如果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平均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商品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从更高层次上揭示了产业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也进一步掩盖了他们之间的剥削关系。

(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日益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一个下降的趋势。

2、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理论、借贷资本理论和地租理论,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商业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为:(1)商业资本是一种专门经营商品的独立资本形式。

它的运动公式是G-W—G′,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它的职能是实现商品的
价值。

(2)商业资本家是以商业利润的形式占有由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依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获得平均利润,这体现了产业资本家阶级和商业资本家阶级共同剥削产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3)商业店员的商业劳动是必要的活动,虽然它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能够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店员和产业工人都是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

(4)商业流通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性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与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运动相联系的费用。

纯粹性流通费用是指与商品作为价值的运动相联系的费用。

3、借贷资本与利息
生息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为:(1)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资本主义形式,生息资本的另一种古老形式是高利贷资本。

货币作为资本商品贷放就形成借贷资本,它是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结果。

借贷资本的公式是G—G′,此时“在生息资本上,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

(2)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使用借贷资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量取决于预付资本量、平均利润量和利息率水平。

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利息在平均利润中的比重。

在平均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由借贷双方的竞争决定。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和借贷资本日益供过于求,平均利息率有下降的趋势。

(3)资本主义信用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土地所有者与地租
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为:(1)任何形式的地租都是上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

它的实质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在这里可以看到,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v+m便会作为收入被分成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农业雇佣工人以工资形式取得V,农业资本所有者以利润形式取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以地租形式取得超额利润,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

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

(3)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包括劣等土地在内的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剩余价值形成的条件,农业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4)土地不是劳动
生产物,它没有价值。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随着商品的普遍化,土地成了商品,有了价格。

总结: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财富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也就是价值。

工人阶级依靠出卖劳动力,以工资形式得到了等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活劳动耗费,资本家依据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剩余价值形式无偿地占有了活劳动耗费的另一部分。

资本家阶;级中不同的集团分割剩余价值,形成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

大土地所有者依据对土地的所有权,以地租的形式在剩余价值中占有了一部分。

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中,在生产资料私有权基础上的社会三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阶级。

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