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7.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8.课后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布置一些遗传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5.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某一遗传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6.采取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高要求,让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着重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组亲子间的照片,如父母与孩子、祖父母与孙子女等,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如外貌、性格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亲子间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这背后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遗传现象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基因传递规律的猜想。
c.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举例说明遗传规律。
d.演示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表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某一遗传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家族中遗传?如何预测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生?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基因的图像和模型。

通过举例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意义。

第二章:基因的组成和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理解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

2.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的组成和结构,包括DNA和基因序列。

解释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

2.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基因的图像和模型,包括DNA和基因序列。

通过举例说明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基因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

第三章:基因的遗传规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

3.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的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

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

3.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基因的遗传规律的图像和模型。

通过举例说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基因的遗传规律。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

第四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组。

4.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形成。

解释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组。

4.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图像和模型,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形成。

通过举例说明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组。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组。

第五章:基因突变和遗传病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和遗传病。

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突变的定义和原因。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原理;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3. 能够运用基因传递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定义与组成;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4. 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传递原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表现,基因传递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的定义、组成、显性与隐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基因的定义、组成、显性与隐性等内容;2. 实际案例:准备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分析;3. 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资料,供学生分组讨论。

教案设计模板: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的定义、组成、显性与隐性;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基因的传递原理,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5. 小组讨论: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基因的传递原理和显性与隐性的重要性;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案例:介绍一个具体的遗传病案例,如色盲,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病的传递方式;2. 基因定义:讲解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3. 基因组成:介绍基因的组成,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4. 显性与隐性: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PPT展示相关示意图;5. 基因传递: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6. 遗传病分析:分析导入案例中的遗传病,讲解其遗传方式和基因型;7. 小组讨论: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8.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遗传病案例,让学生运用基因传递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3. 能够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基因的传递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难点:1. 基因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遗传图解实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

2. 讲解基因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特点。

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利用遗传图解,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分析其基因传递规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

2.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 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讲解如何制作遗传图解,并分析遗传图解中的基因传递规律。

4. 练习与讲解布置一些遗传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基因遗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一、教学目标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三、教学过程(一)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分子构成。

DNA是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性状。

例如,有的片段决定你是什么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你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你虹膜的颜色是黑色还是褐色,等等。

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所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

数量关系为,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这是经过整理后的正常女性体细胞内染色体排序图,请思考以下问题。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正常人体细胞内有46条、23对染色体。

所以说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这成对存在的染色体形态和大小很相似。

既然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那么染色体中的DNA分子,DNA分子上的基因是怎么存在的呢?请大家来看这幅放大图,每一条染色体中只有一个DNA分子,所以染色体成对,DNA分子也成对,在这成对的DNA分子上面有许多个基因,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这成对存在的基因在DNA分子上的位置相同,控制的性状也相同,成对存在的基因决定了生物的相对性状。

请大家对比分析不同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我们发现,这些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同的,由于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所以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也有可能是相同的。

但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染色体的数量或多或少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2 教学内容: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具有相似性。

通过示例,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第二章:基因的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基因。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基因的传递方式。

2.2 教学内容:常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性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线粒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不同类型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采用示例法,解释不同类型基因的传递过程。

2.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男女的性别不同。

通过示例,解释性染色体基因的传递方式。

第三章:基因的分离和组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2 教学内容: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3.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基因的分离和组合现象。

通过示例,解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第四章:基因突变和变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

基因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遗传疾病的发生。

初中初二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实例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亲子关系之间的联系。
2.提问:“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父母?这与基因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等基本知识。
2.学生通过遗传图解,观察、分析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过程。
1.完成教材第XX页的习题,对遗传图解的分析与应用进行巩固,要求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注意理解每一题的考察点,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仔细检查。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XX页的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并尝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结合实际生活,观察身边的遗传现象,如家庭成员的身高、眼皮等性状,绘制遗传图解,并尝试解释这些遗传现象。
初中初二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过程,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
3.学会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描述遗传过程,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注意作业质量,保持字迹工整。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3.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材和实例,讲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遗传现象的本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规律有哪些?
b.如何通过遗传图解分析遗传现象?

7.2.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2.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共同克服难点。
3.教学策略: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规律。
-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4.教学评价:
-通过实例演示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某一对夫妇生育子女的遗传性状概率。
2.对于教学难点的化解:
-采用比较法,将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其差异。
-设计阶梯式的习题,由简到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复杂遗传现象的概率计算。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基因突变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1和作业2需在课后完成,要求字迹清晰,步骤完整,逻辑严谨。
2.作业3中的拓展思考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完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3.作业4为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提交: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因传递的规律,如通过家族树的形式展现遗传关系。
2.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的遗传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复杂的遗传规律和概率计算。
4.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遗传图解的绘制,概率计算方法。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生物优秀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生物优秀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1.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尝试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学习用科学理论去解释日常现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新课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和染色体帮助学生回忆有关染色体的旧知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由蛋白质和DNA分子组成。

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观察2.全班交流。

3.教师补充说明相关问题:观察图,经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与思考一个DNA上有许许多多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仔细观察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染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

)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题。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引导学生回顾旧知1.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得出结论:基因通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后代。

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结论。

提问过渡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递给子代呢?引导学生阅读2.阅读教材。

结论: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

又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也基本能当堂掌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共含18篇),欢迎阅读!篇1: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

2.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的概念、作用和传递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基因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基因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介绍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4. 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5. 讲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介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板书设计:基因的概念和作用定义: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单位特点:位于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性作用:控制生物的性状、发育和疾病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性染色体遗传、常染色体遗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基因间的重新组合注意事项:1. 教学中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举例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基因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 利用遗传图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遗传图解、实例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遗传图解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显性隐性性状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利用遗传图解法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遗传图解模板、案例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亲子代间遗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探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让学生观察PPT中的遗传图解,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引导学生总结基因传递的规律。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遗传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个遗传图解,体现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六、课堂活动与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在多代间的传递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 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

七、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思考除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亲子代间的遗传现象。

2. 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突变对亲子代间遗传的影响。

八、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外貌、性格等。

2.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调查,了解家族遗传史,尝试绘制遗传图解。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1、探究乌卵的结构,说出乌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三、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春末夏初,在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叫声,它的叫声表示什么?生:求偶师:在这个季节,特别是早上,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听到什么声音了?生:看见小鸟了,听到鸟叫的声音了.师:你听到鸟叫的声音大不大?鸟的叫声说明了什么?生:鸟叫的声音大,说明是求偶吧?.师:现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有的鸟就从南方飞回来进行繁殖,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是刚孵出的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走近——鸟的生殖和发育吧。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出发,从鸟说起,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师:每只小鸟都是由鸟卵孵化出来的,为什么一个鸟卵就能孵化成一只小鸟呢?这说明与鸟卵的结构有关,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与思考。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材料,解剖鸡卵,并分析、推测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破坏鸡卵内部的结构。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动手解剖鸡卵,边解剖边观察。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个别小组的活动中。

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说说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生:最外层是卵壳、紧贴着卵壳里面比较薄的膜是卵壳膜,小空腔是气室,白色的部分是卵白。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3. 能够运用基因传递的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2. 如何运用基因传递的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遗传病和性状的传递案例,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基因传递的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如外貌、性格等方面的遗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6.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遗传病和性状传递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运用基因传递知识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先进的遗传学研究工具,如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技术等。

2. 讨论基因在现代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课本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一些遗传病和性状传递的案例。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分析遗传病和性状传递案例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传递知识进行解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观察和图片分析,结合探究活动,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运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发现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科学史,深刻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说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难点
说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自制DNA分子片段结构模型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图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8份)、红色和绿色两种不同颜色的染色体若干(卡纸制成)。

(二)学生准备
分组(四人一组)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

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三、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学问方面1.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力量方面1.尝试进展观看和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运用问题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科学家觉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以及果蝇试验,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擅长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描述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教学难点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四、教学预备教师预备:课件、录像〔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受精过程〕、人的正常染色体图、特别染色体图片资料、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等。

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导入【图片展现】儿子和妈妈长相相像的一张照片。

提出问题:①儿子的鼻子、眼睛为什么长得像妈妈?②妈妈把什么给了儿子就使得儿子长得像她了?引出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厚的兴趣,思考、争论并作出推想:妈妈是把基因传给了孩子。

创造情景,引出课题。

课教学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的吗?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

〔一〕基因通提出问题后,依据肯定的挨次逐个查找答案。

分析、查找亲子代教给学生过什么方式从亲代传给子代?1.基因传递的途径应当是亲子代间的桥梁,而亲子代间的唯一联系的桥梁就是生殖细胞,所以亲代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间的桥梁。

学会分析问题。

〔二〕基因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接下来争论其次个问题: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的呢?基因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是个很抽象的问题,直接争论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顺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尤其是找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就有可能把问题简化了。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生物2. 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3. 课时:2课时4. 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掌握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3) 能运用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

2. 教学难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分子机制;(2)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的传递规律;(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基因传递过程;(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基因传递知识。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遗传图解;(3) 案例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2. 讲解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的概念,强调基因是生物性状的决定因素。

3.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4.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讲解减数分裂过程,展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组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及途径。

第二课时1. 讲解基因重组及其意义讲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发生时期及意义。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3. 课堂讨论讨论基因传递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杂交育种。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重组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遗传图解;2. 复习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3. 思考题:运用基因传递规律,分析某一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学生能运用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实际问题;(3) 学生能掌握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一课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遗传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遗传病患者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遗传现象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求:图解清晰,解释合理,能反映出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
2.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一个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探讨如何预防这种遗传病的发生。
要求:分析深入,预防措施具体可行,展现出对遗传病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基因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与家人分享,了解他们对基因科技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遗传图解的绘制与分析、遗传概率的计算、遗传病的பைடு நூலகம்型及其遗传方式。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点: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 利用动画、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传递过程。

3. 设计实例让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遗传现象,引发学生对基因传递规律的兴趣。

2.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4. 实践应用:设计实例,让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表现形式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如有需要,补充相关知识。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有需要,改进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1. 介绍遗传变异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介绍现代遗传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关注遗传伦理问题,如基因歧视、基因改造等。

九、课后作业:2. 举例说明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3. 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遗传问题。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生物学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

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1、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通过了解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的发现,认同科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基因的传递特点。

课时分配:1课时课前准备:每组一根长绳、多媒体课件、DNA双螺旋结构教学过程:[复习练习]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几个遗传学概念,请连线遗传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变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性状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相对性状生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2、转基因鼠实验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引入]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生:我认为由父母提供的。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递给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那么你认为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甲:我认为基因在细胞中。

乙:我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

丙:我也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并且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成受精卵的细胞核,由此基因传递到下一代中。

师:好。

大家都很有见地。

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蛋白质结构关系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此图,通过此图你可获取哪些信息?甲: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

乙:一条染色体中有一条DNA链,蛋白质嵌在DNA链上。

丙:DNA链卷曲在染色体中。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越仔细,收获就越大。

我们看到的DNA链,其实是一个DNA分子,也就是说每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蛋白质构成,每个DNA分子长达两米,一个人体内所有的DNA头尾相连就可绕地球好几圈。

我们小小的细胞核怎样装下它们呢?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根2米长的线,大家集思广义,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将这根线变得最短。

注意,不仅变短还要能快速恢复,即能容易地再由短变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做完后举手示意。

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并说明处理方法。

甲:我们组将线反复对折。

乙:我们组象缠毛线球那样缠成一个小球。

丙:我们将线先对折再螺旋缠绕,象家里的电线一样。

丁:我们将线螺旋后再螺旋,这样使它更短。

师: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一个最短。

你先别下结论,我们再让他们将线恢复原状,再看哪一个最快。

开始四位同学开始行动,其它同学做评委。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最后大家认同丁组的做法。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动了一番脑筋。

而最符合要求的是将线多次螺旋。

而这同细胞学家的看法一致,确实每条DNA分子经多次螺旋后可将长度缩短为原来的7千倍。

看来咱们同学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提问:大家在七年级上册学过,哪个结构中有遗传物质。

回答:染色体。

师:那大家推测一下,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是DAN还是蛋白质。

生:位于DNA中。

师:其实基因就是一小段能控制某一生理功能的DNA区段。

(板画一条DNA分子,用彩色粉笔表达出一段基因)这段DNA能控制你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另一小段能决定你肤色等等。

现在请试用图或表或一句话表示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生: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中有基因,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师:对。

因此我们称染色体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而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中都有独特的一套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展示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仔细观察此图,思考1、通过此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甲: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

乙:我认为应该是有23对染色体,因为它画成一对一对的。

并且每一对大小、形态差不多。

丙:我还看到,每对染色体染成的颜色也相同。

师:看来这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也善于分析。

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的存在,并且这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同位置上的成分和功能也相似。

在体细胞中既然染色体是成对存在,那么位于染色体中的基因呢?生:也是成对存在。

师:板书画两条染色体,在一条染色体上画一基因,用A表示;试画出另一个基因,用A 表示。

生:在板画中画出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师:那你推测生物的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还是一对基因控制。

生:由一对基因控制。

师:我们人体有3万到4万对基因,分布在这23对染色体上。

那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否正确: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生:肯定不对,我们有3万到4万对基因,而染色体只有46条,每条染色体上就会有许多基因。

师:父母亲大量的基因如何传递到下一代呢?既然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我们先看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每个人的生命可以说中从一个细胞开始,这个细胞是什么呢?生:受精卵。

师:试用图表示出生殖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一位学生代表上黑板上画出来。

老师指导补充父亲精子受精卵子代个体母亲卵细胞师:试填写出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生:46条、46条。

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生:也是精子46条,卵细胞中有46条。

师:如此算下去,受精卵中应该有多少条?子代体细胞中有多少条?甲:受精卵中应该有92条,那样子代细胞中也应该有92条乙:受精卵中有46条,子代细胞中有46条。

丙:不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应该是精子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为什么少了一半?乙:我也说不清楚,可如果照甲说的,子代细胞中有92条,那他的后代染色体数目也会加倍,那样就越来越多,不可能这样。

师:看来这个问题光靠我们想像是无法解答,并且科学家们开始也无法解释清楚,后来是怎样得到答案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最后一段。

阅读时思考:科学家通过哪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由此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学生阅读,讨论,举手回答甲:我认为通过仔细观察,并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

乙:我觉得在研究时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他选择马蛔虫只有两对染色体,比较好观察,如果他一开始选择人的细胞可能就观察不出来了。

丙:我认为要下结论必须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才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结论才具可靠性。

丁: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师:很好,通过阅读大家不仅知道了解释这个现象的答案,关键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巧,收获很大。

现在大家再回头来看在生殖过程中人的各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学生说,教师书写)生:父母的体细胞中是46条,父亲产生的精子中有23条,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是23条,精卵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46条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的体细胞中也是46 条染色体,和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

师:那我们每个人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的来源是什么呢?生: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师:既然如此,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能控制我们每个性状的基因的来源是什么?生:也是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师:很好。

那我们来做一个填图练习P3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

看谁填得正确。

注意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都要考虑到。

学生思考、填图,老师巡视指导交流答案师:如果A基因控制双眼皮,a基因控制单眼皮,那么他们孩子的基因组成是什么?生:Aa师:那孩子表现是什么?学生发生不同的意见,老师不对此做出解答:这与下节课要学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有关。

引发学生继续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甲:我知道了人体每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乙:我知道了人体内有3万多基因,每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丙:我知道了我体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丁:我知道了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基因就是一个DNA区段。

戊:我知道了DNA分子很长,螺旋排列在细胞核中。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收获很大,下面来做练习巩固所学,并要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实物、录象、模型等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有张有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缺点是还应更大范围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