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 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4. 能够朗读诗歌,并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意;5.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对古文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2. 诗歌内容解读和情感表达3.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4. 朗读诗歌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描绘春夜美景的音乐或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春夜和盛世洛阳的联想和感受。
1. 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告诉学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描写春夜美景的诗歌。
并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 诗歌内容解读和情感表达教师分段解读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分析这些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4. 朗读诗歌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诗歌,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意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回顾让学生体验到的情感和想象。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文诗,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文诗或现代诗,朗读并写下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还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通过朗读诗歌,学生能够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意。
这样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文诗的鉴赏能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但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适时进行引导和激励。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诗歌解读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引导学生理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暗”和“满”字的妙处。
让学生思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
5、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感染力。
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以声衬静,通过笛声的传来衬托出春夜洛城的宁静。
6、情感体会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其他思乡诗,如《静夜思》,分析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2. 解析《春夜洛城闻笛》的题目和背景。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李白有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解析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春风”、“洛城”、“闻笛”等。
2. 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用词、句式等。
2.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以诗歌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
教学活动:1. 让学生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组织学生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教学活动: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2.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和唐代诗歌文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背景分析、意象解读和情感体会。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诗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体会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和体会古诗鉴赏的实践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出话题:通过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提问激趣:询问学生是否听过笛声,是否有过夜晚听笛的经历,感受如何。
2. 自主预习发放预习材料,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自主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初步感知诗的情感和意境。
3.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教师讲解示范背景介绍:详细讲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意象解读: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夜”、“洛城”、“笛声”等,揭示诗的情感内涵。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练习与巩固朗读练习: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意象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如写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作。
情感表达: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听笛声的经历和感受,与诗中情感进行对比。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现场完成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听到笛声时的感受和联想。
对学生的短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的背景分析、意象解读和情感体会,并撰写一篇鉴赏报告。
《春夜洛城闻笛》省市评优教案课件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省市评优教案课件设计一、教学计划1.教学目标:(1)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2)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掌握对诗歌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诗歌创作。
2.教学重点:(1)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教学难点:(1)掌握对诗歌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诗歌创作。
4.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用音频或视频播放《春夜洛城闻笛》的曲子,让学生听一听这首诗歌的曲子,引导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歌带给人的感受。
2.学习课文(40分钟)(1)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师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也是唐朝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这首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情感和主题。
比如这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夜洛城的美景和文化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诗创作(40分钟)学生尝试仿写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仿写一首类似于《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歌,体会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结合所学的意象、修辞手法等知识进行创作。
4.古诗分享与评析(30分钟)(1)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和评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探讨其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2)教师评析经典诗歌《春夜洛城闻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5.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读后感或者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反思和改进意见,并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价。
(完整版)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有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李白在旅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展转反侧,听到笛子演奏《折杨柳》曲调,不由被它勾起对家乡的。
这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想念。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课平台,经过“读、写、议”等卓有成效且灵巧多变的教课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味,拓展思想,进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敬学生的独到感悟,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
教课目的:1、自主阅读,借助说明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形,领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课要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形,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课难点:领会作者听到笛声所惹起的思乡之情。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时数: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学生朗诵《静夜思》2、请同学们想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3、学生沟通(李白)4、你熟习李白吗?(学生报告沟通,教师随机增补。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有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和杜甫并称为“李杜” 。
年青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崎岖,最后寄情诗酒山川。
)5、这首诗主假如写什么的?(学生沟通)(在这首诗中,引起诗人思乡感情的是空中那轮洁白的明月。
可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想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感情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露课题,板书课题。
7、怀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①“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② 这首诗写在春季的一个夜晚③ 李白听到了笛子声(2)你有什么问题?(谁在吹笛子?)(3)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节奏1、自由朗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诵,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沟通:指名读诗,并随机指导,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笛声的美妙。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讲解“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6、赏析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即“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这种手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春夜洛城闻笛》,写一首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小诗。
8、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一《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章节内容:第一章至第五章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文学常识的掌握。
3. 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春夜洛城闻笛》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2. 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活动设计和进度的安排。
学生准备:1. 预习《春夜洛城闻笛》。
2. 收集有关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
2. 诗文阅读与分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诗中的主题和情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创作欣赏:教师展示其他有关“春夜”、“笛声”的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比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文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典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团队协作与口头表达: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汇报中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读后感。
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鼓励学生收集其他李白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诗人生平介绍:进一步介绍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
2. 诗歌韵律分析:深入讲解《春夜洛城闻笛》的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
3.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让学生了解笛子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教学设计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时长;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冬去春来,风水流转,这网络直播课又转到老师这里来了,今天又和大家见面了!还没有到达战场的同学,大家拉他们一把……好!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课程看到这张图片,很多同学两眼发光。
这张图片是游戏《王者荣耀》里的一个角色,是谁呢?李白,大部分对李白的了解的了解应该知道他是唐代大诗人,游戏里很厉害的角色。
那你思考过游戏里把大诗人李白设定为刺客,合适吗?记得当时这个角色一出来,网上舆论哗然,主流媒体也站出来批评这款游戏,角色设定的问题。
那为什么游戏开发者会把李白定为刺客呢?游戏《王者荣耀》里把李白设定为刺客,也并不是说一点依据都没有。
宋朝的《唐才子传?李白传》里说他"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这句话翻译过来,大意思是:喜欢驰骋无阻,喜欢击剑,经常见义勇为,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
如果说,游戏策划依据这句话来设计人物的话,那他应该只是抓住其中的"击剑"二字,而且李白最多也只能算是个侠士,这是以偏概全,与真正李白是不相符的。
所以游戏只是娱乐,甚至会误导我们。
而我们应该把心用在学习知识上,懂得明辨是非。
今天我要强调的呢,却是"喜纵横"三个字。
纵横,这个词原先的含义是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本来是指贵族恶霸们乱来。
但后来,词义渐渐扩大。
比如,纵横天下;指的不再是在全天下为非作歹,而是指称雄于天下,再后来,称雄之意也渐渐淡去,仅留下往来、驰骋之意了。
说李白"喜纵横",说的就是李白喜欢游历天下。
这表明李白的真正身份是:游子,天涯游子!李白在四川老家的时候,就喜欢四处游玩,等他24岁离开故乡辞亲远游,25岁仗剑出蜀后,终李白一生,一直在为理想而奔波,不曾再回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掌握一些常见的诗词术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懂得珍惜当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3. 诗词术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4.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与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诗词术语。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诗文意境的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描绘的景象。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唐诗中的意境描写。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10. 课程评价:(1)学生诗文背诵情况。
(2)课堂参与度及合作交流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113

1、比一比,忆一忆,看谁记得最多
《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
《静夜思》《赠汪伦》
《早发白帝城》《古朗月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
3、第三、四句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探究三:感悟全诗
1、通过对此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演练】
1、背诵这首诗。
2、改写诗句:
展开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意境用文字描写出来。
学法指导
阅读材料,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琴海学校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9-5-28
②第一、二句写了一件什么事?使用了什么修辞?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抓住重点字词赏析古诗)
③第三、四句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把握情感赏析古诗)
(艺术手法)
3、引导鉴赏
(概括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3、背诵这首诗。
4、改写诗句:
展开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意境用文字描写出来。
二、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诵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散折
三、精读探讨
1、诗题解说
从诗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诗题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春夜(是易产生愁思的时间)
地点:洛城(唐代繁华都城)
事件:闻笛(笛声幽怨是易产生愁思的行为)
2、品析全诗
①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形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赏析古诗的能力。
4、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听到这段笛声,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听到了笛声,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介绍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当时李白在那里游历,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他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教案】《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诗人,解诗情,能诵读。
教学难点:悟诗意,明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
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
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赏读《春夜洛城闻笛》1.诵读提示这首诗是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
全诗要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2.视频展示:知人论世李白24岁时就出蜀远游。
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
27岁时,他离开扬州,在安陆定居。
后来他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了。
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年,李白受招入宫已经三年了。
初入宫,唐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
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可一展宏图了。
然而唐玄宗只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
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
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
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写古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
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
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
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
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
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
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
活动二:聆听笛声学生:玉笛。
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生:精美的笛子。
师:暗飞声呢?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
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
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生:因为这是折柳曲。
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生:离别,哀怨。
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
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
活动三:离开洛城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
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春夜洛城闻笛》
一、导入
大家听过笛声吗?好听吗?笛声能让你想起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笛声!
(声音几乎听不到)大家听到笛声没有?可是李白听到了,并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题解。
作者简介。
大家自由诵读这首诗歌。
三.熟读成诵
这首诗该怎么读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标出朗读节奏。
对不对?
四.感知大意
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几遍,有的已经背会了。
能不能告诉我,你读出了什么?
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思考一下,看这笛声小不小。
交流讨论
师:大家集思广益,果然找到了我们听不到笛声的原因了,也就是笛声太轻细、太飘渺、太隐约了。
但我又有一个疑问,我们听不到笛声,为什么李白听到了呢?
(学生思考)
师:是不是跟时段有关。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声断气连诵古诗,所谓声断气连就是声断气不断,字段情不断。
我们班有同学能做到,比我读的好。
我们有请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执教班级:七(六)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古
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的所闻所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诗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夸张描写,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
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知人论世—听读朗读—品味诗句—知识迁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