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常见染色体异常及预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②伴有t(15;17)(啦;q11-12)的ANLL,即PMI/RAIta 融合基因;③伴有inv(16)(p13;啦)或t(16;16)(p13;q11)
的ANLL.即CBFl3/MYHIl融合基因;④伴有1lq23的AN— LL,即lVlLL融合基因。且明确提出无论骨髓中幼稚细胞比 例如何,出现这些特异染色体、融合基因异常即可诊断。 1.1 APL APL以17乖l染色体重排为特征,导致编码维A 酸受体a的基因(1tARot)与其他多种伙伴基因融合,形成不 同的融合基因。常见的伙伴基因为PlVIL(>95%),PLZF (0.8%)和NPI~I(0.5%),Nubia和STAT5b极为罕见。 PIVIL-RARa融合基因有长型(L)、短型(S)、变异型(V)三种 情况。在舭'L中70%病例带有PI~IL(L)-RARa,短型及变异 型分别占20%、10%。另有极少数的变异易位,即t(11;17) (q23;q21)(形成PI,ZF—RAIla融合基因)、t(5;17)(q35; q21)(形成blPl-1.1lARa融合基因)、t(11;17)(q13;啦1)(形 成NUI~IA.ItARa融合基因)以及der(17)(形成STATSb- RAlla融合基因)。大多数伴t(11;17)易位的APL患者对 ATRA诱导治疗以及传统化疗均不敏感,仅极少数人能达 CR,因此预后较差。 1.2 AMLl/ETO阳性的ANLL t(8;21)(乖2;乖2)易位导 致位于2lq22上的AMLl基因与802.2上的ETO基因融合, 形成AMLl.ETO融合基因。从而干扰了许多与非淋巴细胞 细胞生成、最终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分化有关的基因之表 达。临床上AMLl/ETO白血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成人 患者有较高的CR率。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的方法巩固治 疗,其无病生存期长,复发率相对较低。与其他ANLL不同 的是,化疗或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缓解的t(8;21)ANLL 患者体内仍可检测到AMLl-ETO造血克隆,提示t(8;21) ANLL获得治愈并不需要完全清除AMLl-ETO造血克隆。 但是融合基因CR早期转阴的患者较持续阳性的患者CR期 更长,更少复发;微小残留病(MllO)水平低的患者较I-IRD 水平高的患者预后更好。 1.3 c13v13.I~IYI-II 1阳性的ANIL 细胞遗传学异常以iIIv (16)居多。t(16;16)较少;lVlYttll即平滑肌肌凝蛋白重链基 因,定位于16p13;CBFl3基因位于1602.2。i叶(16)有时核型 分析不易发现,应用MYI-II l或CBVlB断裂点分开的双色探 针进行FISH分析则是更为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采用大刺 量阿糖胞苷治疗CR率高,生存期长,亦为预后较好的染色 体核型。CBFl3·MYItll融合基因是CR后I-IRD监测的分子 靶点。一般认为,融合基因由阳性转阴性的患者(2R期较 长,转阴越早,预后越好;而融合基因持续阳性的患者则可能 出现临床复发。
万方数据
MYHll检测以判断是否为误判的inv(16)/t(16;16)。 1.2预后中等组
1.2.1 正常核型的ANLL患者约占全部ANLL的45%。
正常核型患者之所以归为本组,因为这些患者的CR率及生 存情况都不如伴t(15;17)、t(8;21)及、inv(16)/t(16;16)患 者,但又好于预后不良组。正常核型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白血 病细胞不存在获得性遗传学异常,而是因为这些异常只有通 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如PCR等才能检测到。研究表明这一亚 组在分子水平和预后方面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1.2.2 +8异常的ANIJL用此类患者预后各家报道不一。 故将其划归为预后中等组亦或预后不良组目前存在分歧。 Wolman等认为,+8的ANLL患者一般预后较差,亦有报道 +8多出现在向白血病转化的MDS病例中,提示预后不良。 但Elliott等发现,+8的存在并不影响预后好的核型患者的 预后。David等通过大样本的研究认为+8属预后中危组。
1.2.3.Y、+6、dd(12P)异常的ANLL-Y相对比较常见,
各组对未将 其分类,MRC及SWOG/ECOG将其归为预后中等组。有人 认为伴小的缺失即dd(12)(p11.2p13)的患者其预后相对 较好,而伴有大的缺失即del(12)(p11.2)或同时伴有其他 核型异常者预后较差。 1.3预后不良组伴有.7。-5。Inv(3)(0,21q26)/t(3;3)(q2l;
lOl
胞对门冬酰胺酶的反应性。又如甲氨喋呤(MTX),一般认 为高超二倍体细胞有利于NTX多聚谷氨酸盐的浓聚,因而 表现出对药物的敏感。 2.1.2亚二倍体儿童ALL中约5%~6%为亚二倍体(< 46条染色体)异常,通常提示预后不良。染色体数目<46条 为亚二倍体核型。最常见的染色体缺失为1,5,6,10,11,18, 19,2l,22等。几乎所有的亚二倍体(30一40条)伴结构异 常,其中半数累及Ph。FAB分型多为L2型,免疫分型为前B 表型。白细胞计数通常高于二倍体或超二倍体组。预后常 不良,且染色体数目越少者预后越差。 2.2染色体结构异常 2.2.1 B细胞系t(4;11)(啦l;q23)主要见于新生儿和要 儿AIjL,成人少见。FAB分型为Ll或L2。该异位形成 I~ILL-AF4融合基因。临床上有高白细胞计数(WBC>100× 109/L),肝脾、淋巴结肿大,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论成人 还是儿童,伴有t(4;11)的ALL预后差。同整个1lq23组相 比,常规化疗疗效不佳,CR率75%,MS'/个月。t(9;22) (q34;q11)见于20%成人ALL和2%一5%儿童AIJL,其临 床特点为年龄偏大,自细胞数及幼稚细胞计数增高,WBC多 在50×lo,一150×109/L;其常累及肝脾,淋巴结。Ph(+) ALL患者缓解率低,易出现早期耐药,复发率高。 2.2.2 T细胞系染色体断裂T-AI上染色体断裂点通常累 及TCR基因∥8、p、d。分别位于14q11、7q34-36和7p15。异 位形式有:t(11;14)(p13;q11)、t(10;14)(o,24;q11)、t(1; 14)(p32-34;q11)、t(8;14)(o,24;q11)、t(11;14)(p15;q11) 等。t(10;14)(0,24;q11)变异形式t(7;lo)(q34;,124)形成 融合基因HOXI 1-"rCR8,患者预后较好;其余类型临床上常 有高白细胞、纵隔肿块和脑膜白血病等表现,预后不佳。 2.2.3 Burkitt细胞白血病涉及8q24的异位有3种形式:t (8;14)(q24;q32)、t(2;8)(p12;02.4)、t(8;22)(0,24;q11)。
约占3%ALL,85%一90%成熟B一舭。该异位导致80,24几
乎整个MYC密码子以头对头形式(5到5’易位至14币2。 临床表现为Burtdtt型白血病,男多于女,成人多于儿童。白 细胞计数偏低,易合并中枢白或腹部肿瘤。患者预后极差。 常规化疗CR 35%,MS 5个月。应用大剂量烷化剂。大剂量 MTX,Am-c可改善临床结果。
·专题笔谈·
白血病危险度分层
急性白血病常见染色体异常 及预后
王燕。滕清良 (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白血病染色体分析在临床工作中的主要作用为:①用于 急性自血病(ANLL)的诊断和分型;②作为监测病情的重要 指标,初发核型异常完全消失提示病情缓解,而重新出现则 预示复发;③验证异基因骨髓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 复发及其来源;④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和预测;⑤为发病机 制的分子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1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常见异常及其预后 1.1预后良好组 1.1.1伴有t(15;17)(q22;q22)的ANLL t(15;17)(qX2;q22): 该易位占^ML的5%一8%,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特有的染色体重排,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易有凝血机制异常。 临床出血较重,早期病死率高。约98%APL易位形成PML- RARa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有长型、短型两种转录本,短型转 录本疗效不佳,早期死亡率高,易复发,而长型预后较好。全反 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 03)治疗APL。能靶向降 解PML-RARa融合蛋白,恢复野生型PML和aARoa基因的抑 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功能。t(15;17)易位的患 者对ATRA和AS20,常有较好的反应。
啦),复杂核型染色体预后差。CALGB、MRC及SWOG/
ECOG三个协作组一致认为伴有-7、.5、i哪(3)(o,21q26)或t (3;3)(q2l;0,26),复杂核型的患者预后较差。SWOG/COG 组、CALGB组以及德国ANLL研究组均定义复杂核型为含三 种及以上不相关异常的克隆。CAIg;B组的研究发现几乎所 有-5、dd(7q)、.17/17p。.18和-20的患者都同时伴有复杂核型 异常。因而很难分析其中任何一种异常的独立预后意义。3 号染色体常见的异常为inv(3)(乖lq26)和t(3;3)(乖l; 0,26).临床可见相对或绝对的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成熟异常, 骨髓象显示涉及三系特别是巨核系的病态造血改变,患者预 后甚差,故称为3乖1q26综合征,常合并7号染色体异常。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常见异常及其预后 2.1染色体数目异常 2.1.1高超二倍体(即5l一65条染色体)在儿童ALL中 发生率为25%一30%,常见于白细胞计数低、分类为B细胞 亚型的l—10岁患儿。目前认为。此种染色体异常相关的 ALL预后良好。可能机制是此种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细胞 提高了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门冬酰胺酶通过催化门冬酰 胺分解,使肿瘤细胞缺乏门冬酰胺,从而干扰其蛋白质合成, 起抑制细胞生长作用。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染色体异常,高 超二倍体ALL患儿往往门冬酰胺合成酶基因表达更低,因 此肿瘤细胞自身合成的门冬酰胺也更少。有利于提高肿瘤细
102
万方数据
这一项融合基因的检测。现就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表达 与白血病的预后判断的关系作一介绍。
1 ANIJ.
ANLL的染色体异常多达上百种,可归纳为两大类:一 类是和FAIl亚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约占60%;另一 类是和FAB亚型无明显相关性的异常,多为数目异常。基 于此,WHO提出了伴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ANLL的分类: ①伴有t(8;21)(o,2l;o,12)的ANLL,即AMLl/ETO融合基
总之,AL的染色体异常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急性白血病常见分子生物学 检测异常及预后
王玲。刘双。黎爱华 (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多数白血病发生染色体畸变,累及不同的融合基因,这 些遗传学变化与疾病的临床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以往实 际操作中。如疑及某白血病患者涉及哪项融合基因。就进行
1.1.2 t(8;21)(啦2;啦)的ANLL t(8;21)(,02;,t22)染
色体易位见于15%一20%的ANLL,其中92%为M2,其次为 M4、M1等。临床上t(8;21)白血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易 有实体瘤形成如绿色瘤,成人患者对治疗反应佳,CR率高 (90%),中位生存期(MS)较长(平均52个月)。但易复发。 1.1.3 Inv(16)/del(16q)的ANLL约见于8%的ANLL,与 M4Eo密切相关,亦可见于M4、l忆等。此类患者对经典的 ANLL化疗方案反应良好,CR率接近100%,MS长达5 a以 上.但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较常见。SWOG/ECOG组将inv (16)/t(16;16)/(]el(16q)均划分为一类,而MRC和CAIX;B 组在这一类中不包含del(16q)。岫(16)/t(16;16)有时易被 误认为是dd(16q),但部分核型真正为dd(16q)且形态学亦 不符合伴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N. LL-M4Eo)的患者,因其在分子水平上与inv(16)/t(16;16)并 不相同,其预后也不如i叶(16)/t(16;16)患者。因此临床工 作中对核型分析显示为del(16)(,02)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聚 合酶链反应(PCR)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通过CBFB/
的ANLL.即CBFl3/MYHIl融合基因;④伴有1lq23的AN— LL,即lVlLL融合基因。且明确提出无论骨髓中幼稚细胞比 例如何,出现这些特异染色体、融合基因异常即可诊断。 1.1 APL APL以17乖l染色体重排为特征,导致编码维A 酸受体a的基因(1tARot)与其他多种伙伴基因融合,形成不 同的融合基因。常见的伙伴基因为PlVIL(>95%),PLZF (0.8%)和NPI~I(0.5%),Nubia和STAT5b极为罕见。 PIVIL-RARa融合基因有长型(L)、短型(S)、变异型(V)三种 情况。在舭'L中70%病例带有PI~IL(L)-RARa,短型及变异 型分别占20%、10%。另有极少数的变异易位,即t(11;17) (q23;q21)(形成PI,ZF—RAIla融合基因)、t(5;17)(q35; q21)(形成blPl-1.1lARa融合基因)、t(11;17)(q13;啦1)(形 成NUI~IA.ItARa融合基因)以及der(17)(形成STATSb- RAlla融合基因)。大多数伴t(11;17)易位的APL患者对 ATRA诱导治疗以及传统化疗均不敏感,仅极少数人能达 CR,因此预后较差。 1.2 AMLl/ETO阳性的ANLL t(8;21)(乖2;乖2)易位导 致位于2lq22上的AMLl基因与802.2上的ETO基因融合, 形成AMLl.ETO融合基因。从而干扰了许多与非淋巴细胞 细胞生成、最终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分化有关的基因之表 达。临床上AMLl/ETO白血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成人 患者有较高的CR率。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的方法巩固治 疗,其无病生存期长,复发率相对较低。与其他ANLL不同 的是,化疗或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缓解的t(8;21)ANLL 患者体内仍可检测到AMLl-ETO造血克隆,提示t(8;21) ANLL获得治愈并不需要完全清除AMLl-ETO造血克隆。 但是融合基因CR早期转阴的患者较持续阳性的患者CR期 更长,更少复发;微小残留病(MllO)水平低的患者较I-IRD 水平高的患者预后更好。 1.3 c13v13.I~IYI-II 1阳性的ANIL 细胞遗传学异常以iIIv (16)居多。t(16;16)较少;lVlYttll即平滑肌肌凝蛋白重链基 因,定位于16p13;CBFl3基因位于1602.2。i叶(16)有时核型 分析不易发现,应用MYI-II l或CBVlB断裂点分开的双色探 针进行FISH分析则是更为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采用大刺 量阿糖胞苷治疗CR率高,生存期长,亦为预后较好的染色 体核型。CBFl3·MYItll融合基因是CR后I-IRD监测的分子 靶点。一般认为,融合基因由阳性转阴性的患者(2R期较 长,转阴越早,预后越好;而融合基因持续阳性的患者则可能 出现临床复发。
万方数据
MYHll检测以判断是否为误判的inv(16)/t(16;16)。 1.2预后中等组
1.2.1 正常核型的ANLL患者约占全部ANLL的45%。
正常核型患者之所以归为本组,因为这些患者的CR率及生 存情况都不如伴t(15;17)、t(8;21)及、inv(16)/t(16;16)患 者,但又好于预后不良组。正常核型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白血 病细胞不存在获得性遗传学异常,而是因为这些异常只有通 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如PCR等才能检测到。研究表明这一亚 组在分子水平和预后方面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1.2.2 +8异常的ANIJL用此类患者预后各家报道不一。 故将其划归为预后中等组亦或预后不良组目前存在分歧。 Wolman等认为,+8的ANLL患者一般预后较差,亦有报道 +8多出现在向白血病转化的MDS病例中,提示预后不良。 但Elliott等发现,+8的存在并不影响预后好的核型患者的 预后。David等通过大样本的研究认为+8属预后中危组。
1.2.3.Y、+6、dd(12P)异常的ANLL-Y相对比较常见,
各组对未将 其分类,MRC及SWOG/ECOG将其归为预后中等组。有人 认为伴小的缺失即dd(12)(p11.2p13)的患者其预后相对 较好,而伴有大的缺失即del(12)(p11.2)或同时伴有其他 核型异常者预后较差。 1.3预后不良组伴有.7。-5。Inv(3)(0,21q26)/t(3;3)(q2l;
lOl
胞对门冬酰胺酶的反应性。又如甲氨喋呤(MTX),一般认 为高超二倍体细胞有利于NTX多聚谷氨酸盐的浓聚,因而 表现出对药物的敏感。 2.1.2亚二倍体儿童ALL中约5%~6%为亚二倍体(< 46条染色体)异常,通常提示预后不良。染色体数目<46条 为亚二倍体核型。最常见的染色体缺失为1,5,6,10,11,18, 19,2l,22等。几乎所有的亚二倍体(30一40条)伴结构异 常,其中半数累及Ph。FAB分型多为L2型,免疫分型为前B 表型。白细胞计数通常高于二倍体或超二倍体组。预后常 不良,且染色体数目越少者预后越差。 2.2染色体结构异常 2.2.1 B细胞系t(4;11)(啦l;q23)主要见于新生儿和要 儿AIjL,成人少见。FAB分型为Ll或L2。该异位形成 I~ILL-AF4融合基因。临床上有高白细胞计数(WBC>100× 109/L),肝脾、淋巴结肿大,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论成人 还是儿童,伴有t(4;11)的ALL预后差。同整个1lq23组相 比,常规化疗疗效不佳,CR率75%,MS'/个月。t(9;22) (q34;q11)见于20%成人ALL和2%一5%儿童AIJL,其临 床特点为年龄偏大,自细胞数及幼稚细胞计数增高,WBC多 在50×lo,一150×109/L;其常累及肝脾,淋巴结。Ph(+) ALL患者缓解率低,易出现早期耐药,复发率高。 2.2.2 T细胞系染色体断裂T-AI上染色体断裂点通常累 及TCR基因∥8、p、d。分别位于14q11、7q34-36和7p15。异 位形式有:t(11;14)(p13;q11)、t(10;14)(o,24;q11)、t(1; 14)(p32-34;q11)、t(8;14)(o,24;q11)、t(11;14)(p15;q11) 等。t(10;14)(0,24;q11)变异形式t(7;lo)(q34;,124)形成 融合基因HOXI 1-"rCR8,患者预后较好;其余类型临床上常 有高白细胞、纵隔肿块和脑膜白血病等表现,预后不佳。 2.2.3 Burkitt细胞白血病涉及8q24的异位有3种形式:t (8;14)(q24;q32)、t(2;8)(p12;02.4)、t(8;22)(0,24;q11)。
约占3%ALL,85%一90%成熟B一舭。该异位导致80,24几
乎整个MYC密码子以头对头形式(5到5’易位至14币2。 临床表现为Burtdtt型白血病,男多于女,成人多于儿童。白 细胞计数偏低,易合并中枢白或腹部肿瘤。患者预后极差。 常规化疗CR 35%,MS 5个月。应用大剂量烷化剂。大剂量 MTX,Am-c可改善临床结果。
·专题笔谈·
白血病危险度分层
急性白血病常见染色体异常 及预后
王燕。滕清良 (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白血病染色体分析在临床工作中的主要作用为:①用于 急性自血病(ANLL)的诊断和分型;②作为监测病情的重要 指标,初发核型异常完全消失提示病情缓解,而重新出现则 预示复发;③验证异基因骨髓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 复发及其来源;④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和预测;⑤为发病机 制的分子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1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常见异常及其预后 1.1预后良好组 1.1.1伴有t(15;17)(q22;q22)的ANLL t(15;17)(qX2;q22): 该易位占^ML的5%一8%,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特有的染色体重排,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易有凝血机制异常。 临床出血较重,早期病死率高。约98%APL易位形成PML- RARa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有长型、短型两种转录本,短型转 录本疗效不佳,早期死亡率高,易复发,而长型预后较好。全反 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 03)治疗APL。能靶向降 解PML-RARa融合蛋白,恢复野生型PML和aARoa基因的抑 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功能。t(15;17)易位的患 者对ATRA和AS20,常有较好的反应。
啦),复杂核型染色体预后差。CALGB、MRC及SWOG/
ECOG三个协作组一致认为伴有-7、.5、i哪(3)(o,21q26)或t (3;3)(q2l;0,26),复杂核型的患者预后较差。SWOG/COG 组、CALGB组以及德国ANLL研究组均定义复杂核型为含三 种及以上不相关异常的克隆。CAIg;B组的研究发现几乎所 有-5、dd(7q)、.17/17p。.18和-20的患者都同时伴有复杂核型 异常。因而很难分析其中任何一种异常的独立预后意义。3 号染色体常见的异常为inv(3)(乖lq26)和t(3;3)(乖l; 0,26).临床可见相对或绝对的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成熟异常, 骨髓象显示涉及三系特别是巨核系的病态造血改变,患者预 后甚差,故称为3乖1q26综合征,常合并7号染色体异常。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常见异常及其预后 2.1染色体数目异常 2.1.1高超二倍体(即5l一65条染色体)在儿童ALL中 发生率为25%一30%,常见于白细胞计数低、分类为B细胞 亚型的l—10岁患儿。目前认为。此种染色体异常相关的 ALL预后良好。可能机制是此种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细胞 提高了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门冬酰胺酶通过催化门冬酰 胺分解,使肿瘤细胞缺乏门冬酰胺,从而干扰其蛋白质合成, 起抑制细胞生长作用。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染色体异常,高 超二倍体ALL患儿往往门冬酰胺合成酶基因表达更低,因 此肿瘤细胞自身合成的门冬酰胺也更少。有利于提高肿瘤细
102
万方数据
这一项融合基因的检测。现就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表达 与白血病的预后判断的关系作一介绍。
1 ANIJ.
ANLL的染色体异常多达上百种,可归纳为两大类:一 类是和FAIl亚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约占60%;另一 类是和FAB亚型无明显相关性的异常,多为数目异常。基 于此,WHO提出了伴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ANLL的分类: ①伴有t(8;21)(o,2l;o,12)的ANLL,即AMLl/ETO融合基
总之,AL的染色体异常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急性白血病常见分子生物学 检测异常及预后
王玲。刘双。黎爱华 (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多数白血病发生染色体畸变,累及不同的融合基因,这 些遗传学变化与疾病的临床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以往实 际操作中。如疑及某白血病患者涉及哪项融合基因。就进行
1.1.2 t(8;21)(啦2;啦)的ANLL t(8;21)(,02;,t22)染
色体易位见于15%一20%的ANLL,其中92%为M2,其次为 M4、M1等。临床上t(8;21)白血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易 有实体瘤形成如绿色瘤,成人患者对治疗反应佳,CR率高 (90%),中位生存期(MS)较长(平均52个月)。但易复发。 1.1.3 Inv(16)/del(16q)的ANLL约见于8%的ANLL,与 M4Eo密切相关,亦可见于M4、l忆等。此类患者对经典的 ANLL化疗方案反应良好,CR率接近100%,MS长达5 a以 上.但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较常见。SWOG/ECOG组将inv (16)/t(16;16)/(]el(16q)均划分为一类,而MRC和CAIX;B 组在这一类中不包含del(16q)。岫(16)/t(16;16)有时易被 误认为是dd(16q),但部分核型真正为dd(16q)且形态学亦 不符合伴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N. LL-M4Eo)的患者,因其在分子水平上与inv(16)/t(16;16)并 不相同,其预后也不如i叶(16)/t(16;16)患者。因此临床工 作中对核型分析显示为del(16)(,02)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聚 合酶链反应(PCR)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通过CB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