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3)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见过爬山虎吗?你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能用你的语言为我们描述这种植物吗?学生根据生活观察,畅所欲言。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描述,说明大家是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人。
我们很熟悉的叶圣陶爷爷,用他的细致观察,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来一探究竟。
(板书:爬山虎的脚)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观察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开宗明义,细致观察。
)2.了解作者。
教师出示作者资料(出示课件4):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著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初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出示课件5)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检查交流。
出示词语(出示课件6):均匀叶柄蜗牛弯曲枯萎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读音。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课前解析】关注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
法布尔从小喜爱昆虫,成人后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观察、研究昆虫,五十六岁时法布尔用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片荒地——荒石园,专门用来放养、研究昆虫。
在这块荒地上,法布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并写成了《昆虫记》。
《蟋蟀的住宅》节选自《昆虫记》。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的观察,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
关注作者细致而持续的观察:作者的观察十分细致。
在阅读时,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住宅特点,发现作者对住宅描写的准确、细致。
通过发现蟋蟀挖掘住宅时使用的工具,体会作者把不易观察的细小工具和细微动作,准确地写出,感受作者观察时的细致入微。
作者的观察是持之以恒的,通过记录时间的词语,了解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法布尔长期观察的情景,体会法布尔观察时的耐心、恒心及求实精神。
【教学目标】1.认识“宅、隐、毫”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3个字。
正确读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教学重点】1.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2.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教学难点】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课前准备】1.搜集法布尔和蟋蟀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宅、隐、毫”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3个字。
正确读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的课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在词语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
另一部分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日积月累”是积累、背诵古诗。
二、教学目标:1.借助交流平台,再次引领学生体会细致观察与准确表达的关系,并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体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2.感知动物“家”的独特名称,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3.借助两组句子的辨析,感知词语的准确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民间俗语,要让学生在感受到民间俗语趣味的同时,体会到俗语中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深切体会到有观察才有所见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动物“家”的独特名称,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借助两组句子的辨析,感知词语的准确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民间俗语。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长期观察后创作的经典之作。
那么,在这两篇课文中,你积累了哪些经典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二)、交流互助,共享经验1.学生汇报自己积累的佳句。
2.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下列句子:(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实力,而培育这种实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实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实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静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觉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让我们绽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建的奇异景象吧!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假如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晰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其次自然段除了告知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统编(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统编(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研究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研究,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
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不足之处字词的研究太过粗略。
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
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
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
通过指导,有所改善。
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
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2《走月亮》教学反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惯。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标画出“哪些句子勾画出了如实如幻、如梦如画的美丽画卷?”这是这篇课文研究的重点。
通过利用教材中优美的文段、结合课件动听的音乐、配上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欣赏到月夜的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感受浓浓亲情。
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
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
最新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全册)
第一单元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题,包含《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与景物有关。
教学本单元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讲述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让学生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学会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主题有关。
“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由充分地向别人推荐某个好地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以及对写作的兴趣。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形式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观潮 2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体现了祖国自然景观的壮美。
教学要点1.会写30个生字,会认29个生字,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第3~4自然段,背诵《走月亮》第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把文字转变成生动的画面。
4.学习详细描写的写法,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5.感受祖国自然景观的壮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6.积累古诗词的相关知识,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走月亮 2 本文通过对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景物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描写,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现代诗二首 2 《秋晚的江上》通过描写晚归的鸟儿及相关景象,体现出傍晚景色的幽静与闲适;《花牛歌》则体现出花牛的恬静与闲适。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繁星 1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繁星的介绍与感悟,体现出作者的童心与童趣。
口语交际 1 我们与环境1.能根据主题,清楚明了地说出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2.学会倾听,能从别人的谈话中找到主题;能围绕一个主题发言,不跑题。
习作 1 推荐一个好地方1.能选择一个自己觉得好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全部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反思+作业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全部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反思+作业设计)第三单元教材分析1.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 )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语文园地本次语文园地的主要内容1. 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
2.分组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意思。
11 蟋蟀的住宅课题:蟋蟀的住宅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 课时教学目标1 . 认识“蟋、蟀、宅” 等 12 个生字,会写“宅、临、选” 等14 个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 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4.积累好的单词和句子,体验用拟人、生动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学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描述。
教学重点1 .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验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体的事物。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 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1 . 多媒体课件2. 有关蟋蟀的文字、图片资料和资料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大全(精选1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大全推荐文章•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大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点不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大全(精选15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那么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大全【篇1】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根据课文中正确姿势的示范,我教会了学生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二、成功之处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口语交际”教学时,先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然后分小组对班里的.同学视力情况和影响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交流如何保护视力,最后全班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视力,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
三、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矫正学生的姿势时,学生会有沮丧心理,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安抚和鼓励。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请视力下降的同学来分享之所以视力下降的原因,然后让视力良好的同学也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安抚好视力差的同学的情绪,告诉他们只要养成好习惯,视力就会变好。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大全【篇2】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
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学生活动 2 1.学习《暮江吟》。 (1)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边听一边 想象,头 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2)自由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补充 (3)细致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4)讨论并交流: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 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 色。 (5)看图,交流:夜晚,在柔和的月光下,一串串 晶莹剔透的珍珠,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 多么可爱! (6)在音乐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用朗读表现 出这种画面。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题西林壁》。 (1)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教学中应各有侧重。《古诗三首》应创设古诗教学的氛围,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 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古诗创设的意境,体悟古诗蕴含的哲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应侧 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学会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 观察事物。《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 的语言表现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 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往上爬的,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赞扬了 蟋蟀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旨在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了解 爱护眼睛的知识,培养保护视力的意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活动小结
一、活动背景:
为了提高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质量,我们在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旨在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二、备课过程:
1. 准备阶段:我们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 集体讨论:在备课组活动中,我们围绕单元主题“自然之美”,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教案编写:每位教师根据讨论结果,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完成了教案编写。
4. 反馈与调整:课后,我们收集了学生的反馈,对教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活动成果:
1. 学生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2.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3. 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四、反思与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这次集体备课活动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标,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范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日积月累”的含义及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性,还注重了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提升。
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日积月累”这个成语的含义及意义。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1.掌握“日积月累”的含义及意义。
2.了解“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1.导入在课堂开始前,我向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日积月累”的含义及故事,引发学生的认识和兴趣。
2.阅读教材内容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讲解“日积月累”的含义及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组讨论时要求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日积月累”事例,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相关的知识。
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通过一个代表来向全班同学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小组讨论结果,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和学习。
5.课堂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我对本节课的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及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反思本次课程的设计落实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的主要教育内容,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性,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课程中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三单元教案***⼩学部集体备课专⽤纸四年级语⽂备课组时间:9⽉27⽇中⼼发⾔⼈:李⽼师课题:9. 古诗三⾸第1课时总计1节教学⽬标:1.认识“暮、瑟”这两个⽣字,会写“暮、吟”两个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准确描写景物的⽅法,体会诗⼈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准确描写景物的⽅法,体会诗⼈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话题导⼊,引⼊诗题1.诗歌是我国⽂化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简洁的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今天,就让我们⼀起⾛进第⼀⾸诗《暮江吟》,去感受⼀下诗歌的魅⼒。
(板书:暮江吟)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家已经对作者有了⼀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家介绍⼀下作者⽩居易呢?⽣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师从“简洁、全⾯”等⾓度进⾏评价。
课件出⽰作者资料。
3.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瑟”是平⾆⾳。
“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
“吟”字“⼝”⼩偏上,“今”撇捺伸展。
⼆、诗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的⾳频,学⽣仔细听朗读。
2.学⽣结合注释,读通全诗,⼤致了解全诗的意思。
3.诵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划⼀划这⾸诗的朗读节奏。
⽣读诗,并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
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的朗读节奏,其他学⽣进⾏评价。
(提⽰: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不能分开。
)三、品味诗歌1.这⾸诗的题⽬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2.找景物。
诗⼈在不同的时间⾥,各描写了哪些景物?⽤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找答案,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残阳、江、露、⽉。
3.品诗句。
(1)诗⼈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吸引⼈?这和诗⼈的⽤词分不开。
我们来看第⼀句: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得好,为什么。
⽣读诗,找出⾃⼰觉得⽤得好的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习作:写观察日记》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表达”,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
这篇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选取一个有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详细、生动的描述。
教材提供了两个示例,一个是观察小动物,另一个是观察植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然而,在进行观察日记的写作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 观察不细致,无法发现事物的特点;2. 表达不清楚,无法将观察到的事物生动地描绘出来;3. 语言能力较弱,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逻辑混乱、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引导学生学会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进行写作。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绘,使文章富有表现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示范法:教师以范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事物;3.互动式教学: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表达能力;4.修改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写作水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观察对象的图片或实物,如小动物、植物等;2.准备观察日记的范文,以便进行示范和讲解;3.准备写作纸张、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小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猫的外貌、动作等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观察日记的范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观察日记的写作格式和技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反思本册书本课时安排观潮2课时走月亮2课时现代诗二首1课时繁星1课时第一单元口语交际1课时作指导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2课时蝙蝠和雷达2课时呼风唤雨的世纪2课时蝴蝶的家1课时第二单元作指导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古诗三首2课时爬山虎的脚2课时蟋蟀的住宅2课时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1课时作指导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盘古开天地2课时精卫填海2课时普罗米修斯2课时女娲补天1课时第四单元作指导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快的读书吧1课时麻雀2课时爬天都峰2课时第五单元作例文1课时作1课时牛和鹅2课时一只窝囊的大老虎2课时陀螺2课时第六单元口语交际1课时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古诗三首2课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课时XXX蓄须1课时延安,我把你追寻1课时第七单元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XXX不取道旁XXX课时XXX治邺2课时故事二则1课时第八单元口语交易1课时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念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糊口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XXX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钱塘江大潮视频资料及人声鼎沸的音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1.说话引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出示海水涨潮的课件,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雄伟、令人震撼的景象。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河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笼罩(lǒnɡzhào)薄雾(báo)横贯(ɡuàn)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
裂,裂开。
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
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上部编版语文】全册第3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第三单元(含口语交际、习作及语文园地)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
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
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
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
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能够初步感受到小动物的可爱与生动性。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难点: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感知小动物的生活情景。
3.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复印课文、准备小动物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相关小动物的图片或道具展示。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小动物图片或实物引出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
2.呈现课文: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解释生词和词语。
3.初步理解:提问学生: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小动物是如何生活的?4.合作探究:分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心目中的可爱小动物,并分享理由。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让部分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可爱小动物以及理由。
2.读懂课文:再次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加深理解,讨论感悟。
3.动手实践: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自由写一段描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
4.总结反思:让学生互相交流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课文内容也较容易理解。
但是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能力不足,后续需要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中引入了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环节,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下一步可以加入小组合作写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总体来看,本次教学设计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但在写作环节的指导上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内容,希朴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全册第3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全册第3单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古诗的研究兴趣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古诗的内涵,或者是因为他们背诵古诗的方式不正确。
因此,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反思之后,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深刻含义。
最后,我也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兴趣。
古诗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可能不符合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
此外,课堂通常只限于三首古诗的研究,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因此,学生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以更好地理解“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为了使古诗教学更加生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感受意境美。
在记忆诗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研究困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用“脚”向上爬的。
通过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并解决如何用脚向上爬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
其次,我们利用实物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课文内容,从而促进自我发现和理解。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进措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出会生活的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爬山虎,我准备了实物让他们观察。
在研究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实物,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到爬山虎的叶子特点。
同样,在研究爬山虎的脚时,我让学生自己画出来,并出示实物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表演,我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先让学生自读并提出问题,然后分小组表演,教师给予指导,最后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写你在认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点及变化。
叙述时要做到语言精练。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气候的谚语。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三首3《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后两句写夜晚的景色。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会认22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4. 学习认真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
爬山虎的脚2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让9古诗三首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7个,会写的字有12个。
这些生字分散在三首诗中,教学生字时,结合诗歌的内容,认清字形,弄懂字义。
注意围绕生字的字形特点、结构特点、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
如:“费”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竖折折钩要写得稍宽,“贝”顿点要有力。
在教学生字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2.在读中理解本课三首诗歌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教学时,把朗读放在首位,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解析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发挥想象诗歌短小精悍,往往用很少的字就能传达丰富的意思。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读诗,琢磨关键词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同时,品味每句诗的意思,琢磨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预习提纲(1)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
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3)熟读这三首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暮江吟》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1.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板书:暮江吟)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师从“简洁、全面”等角度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瑟”是平舌音。
“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
“吟”字“口”小偏上,“今”撇捺伸展。
设计这个环节,既能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又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概括能力和字词认读情况。
二、诗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学生仔细听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读通全诗,大致了解全诗的意思。
3.诵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划一划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生读诗,并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
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的朗读节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提示: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课件出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致,心情之闲适,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现出来。
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九月初三夜露和月的样子,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诗歌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三、品味诗歌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暮江吟暮:日暮,黄昏时分。
点明了时间。
江:点明了地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找景物。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生找答案,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残阳、江、露、月。
3.品诗句。
(1)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这和诗人的用词分不开。
我们来看第一句:课件出示:一道残阳铺水中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找出自己觉得用得好的字。
学生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
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
(板书:闲适亲切)(2)读第二句诗,思考: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读诗,思考问题,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师及时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半江瑟瑟半江红师总结:这句话写出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学生读诗句,思考:“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件出示:可怜九月初三夜生思考,并在全班汇报。
师总结:“可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
那么,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我们看看下一句:课件出示:露似真珠月似弓(4)思考:怎样的露珠、月亮让诗人觉得可爱呢?(板书:露珠——真珠月——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5)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
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设计意图:先从题目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1.品读这首诗,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拿起笔,把想象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2.在学过的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描写的景色?把诗背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吧。
第2课时《题西林壁》课时目标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2.作者简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教师指导:“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如: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
课件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指名读、齐读。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感悟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课件出示: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
师及时评价并总结:从“横”“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
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板书:横——岭侧——峰)2.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
(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读后两句诗。
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的意思,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从两方面入手来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
加深印象,使训练目标落实到位。
四、拓展延伸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生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