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直觉主义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探讨了生命和时间的概念,被广泛认为是一位生命美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著作《创造进化中的生命》(Creative Evolution)和《事与时间》(Matter and Memory)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创造”概念,并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进行深入探析,并讨论其在现代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创造性的进化过程,是远离机械性和惯性的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力量。
他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组织。
对柏格森而言,生命不仅是能量和物质的结合,更是一种自由、创造和意义的表达。
他将生命的本质描述为“elan vital”,即“生命力”,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力量,推动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柏格森的美学观点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人们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直观体验是一种直接的感知和理解,超越了理性思考和分析。
通过直观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生命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创造性和变化性。
时间在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基本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测量工具。
柏格森主张“持续时间”的概念,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过程。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时间的持续性和不断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在柏格森看来,艺术是直观体验的最高形式,能够打开我们对生命的直观认识。
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直观感知,并将这种直觉传达给观众。
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观众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地,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感。
在现代社会中,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陷入工作和快节奏生活的窠臼中,失去了与生命本质的直接联系。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摘要: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直觉主义,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很难捉摸的“绵延”,把握绵延只有一个途径――用直觉去认识。
直觉具有知觉性、主客融合性和不可言传性。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直觉认识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直觉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明白认识的基础、目的、贬低理性认识,使直觉神秘化。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绵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二战”前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曾以倡导“绵延”和“直觉”风靡世界,曾一度激起“柏格森狂”。
柏格森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西方整个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一个路标,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直觉主义。
一、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在柏格森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绵延,要把握世界本质只能靠直觉。
绵延究竟是什么东西?柏格森给的解释也有些模糊,他认为要对绵延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根据柏格森的各个方面的论述绵延可以这样来理解,绵延是指一种“生命之流”,一种生命的冲动。
生命的冲动就是生命的本源冲动,柏格森把生命想象成“一条流”,这条流世代延续、不断更新。
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质当成某种实体性的东西是错误的。
世界的本质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绵延。
柏格森这里的绵延是一种人的深层心理意识。
在解释绵延时,柏格森把人的心理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表层心理为第二自我,深层心理位第一自我。
表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人的理智、理性。
深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灵感等。
柏格森认为第二自我是公共的、共识性的认识,第一自我是个性的、私人的、甚至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情感。
“生命之流”的绵延主要是指第一自我,柏格森夸大了第一自我的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和中世纪哲学都是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智,到了近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理性领域。
从此哲学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条是继续发展理性主义、另一条是非理性之路。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主要著作
《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 《物质与记忆》 1896 《创造进化论》 1907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 1932
《笑》1900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可以说悲剧的相通性大于喜剧;让人笑有时比让人哭更难
滑稽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机械动作和僵硬性
外在(不由自主性,笨拙,机械的僵硬)
偶然:摔倒坐下(笑)——故意坐下(不笑) 设计陷阱(捉弄:习惯无从实现):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满笔尖污泥
内在
心不在焉,感官和智力迟钝,看到的是已经不再存在的东西,听到的 是不再响的声音,说出的不合时宜的话。(堂·吉诃德:生活对梦想的 纠正;《儒林外史》迂腐子;孔乙己;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井)
艺术创作的不可预测性:绘画 听诗人朗诵:同情、同化 艺术欣赏的被动性
麻醉我们的能动力和反抗力;催眠;自我遗忘;见诗人之所见
审美感的强度
引起的直觉越丰富,美感越强
影响:
意识流文学:普鲁斯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笑
主题:
笑的作用:
纠正人们“不合社会”的行为,温柔的惩罚
柏格森及其直觉主义
补充2: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
优点:1。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
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 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 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 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 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 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 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 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 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 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一、背景介绍
20世纪初至今的西方文论整体上来讲经历了 两大主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次转 移(关注重心从作家主体转移到文本自身, 关注重心从文本转移到读者和接受),两个 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直觉主 义与意识流正是人本主义主潮的重要组成部 分。
直觉主义产生在实证主义盛行,传统的形而 上学出现危机的时代(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 期)。强调创造性、非理性、无意识等问题, 最终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认为 世界的本质、根本实在是意识或生命, 理性不 能认识它, 只有直觉能够把握它。而意识流作 为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将人们的视野由外 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对文学创 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结
柏格森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超越精神和 物质之外的生命冲动,它是宇宙的动力与主 宰,时间万物都是其表现形式。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生命冲动是一个永 不停歇的流程,但它不能一味靠理性来认识, 只能靠直觉把握。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超 出感性与理性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 能力。他还认为人的意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 中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的替代 过程,而是通过记忆把过去绵延到现在,把 现在延宕到将来。
《美学》PPT课件(第1-8讲)
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三)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美学
代表:达·芬奇
(一)古希腊
1、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1)生平、著作 前407师从苏格拉底,至其去世 此后游历埃及、意大利 前388回雅典建立学园,直至去世 著作:近四十篇对话,《大希庇阿斯
和分有的关系。 分有方式:模仿/灵感
2、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 384-前347)
(1)生平、著述 17岁师从柏拉图,至其去世 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 前335年在雅典办吕克昂学园 著作:164种400卷 《物理学》、《修辞学》、《形
而上学》《诗学》
(2)哲学观 质料因 形式因:第一本体
《哲学全书》(《逻辑学》《自然哲 学》、《精神哲学》)《美学》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理式
最高真实
唯一真实
在现实中
与现实割裂
发展变化
永恒不变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 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理念 形式:感性形象
(二)影响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因素
1、不同历史时期,美学的研究对象会 有所不同。
2、美学理论的多层次性产生不同的美 学关注点。
(三)美学教材中的几种观点:
1、 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美学是 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 科。(刘书成、夏之放《美学原理》)
2、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杨辛《美学原理》)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仰韶文化
抽象图案:几何纹样与具象图案相 比是对生活形象的简化、抽象,通 常不以再现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 了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像力,含 义模糊,装饰性更强,有图腾含义, 具有独立审美价值。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生命哲学家——柏格森“一切皆绵延。
”昂利·路易·柏格森(HenriLouisBergson),1859年10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
父亲米切尔·柏格森是一位波兰音乐家,母亲凯特·刘易逊是苏格兰人,双亲都是犹太人。
柏格森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伦敦,1868年,当柏格森9岁时,全家又迁回巴黎,柏氏进孔多塞国立中学念书。
在国立中学从学十年间,数学成绩名列前茅,18岁时,在数学班应征作一数学论文获奖,由于解题有特殊创见,《数学年报》破例将其全文刊登。
19岁从国立中学毕业进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学业十分优秀。
3年后毕业获文科硕士和“哲学合格教师”证书。
从1881年开始,他在国立中学教哲学,职位逐年上升。
1889年,将《论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和中译《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提交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
1896年发表《物质与记忆》。
1898年受聘回母校巴黎高师任正讲师,1900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后主讲现代哲学讲座凡20年,此间的著作和讲座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名。
1907年《创造进化论》出版,1914年柏氏当选为法兰西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发表《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1941年元月4日病逝于纳粹占领下的巴黎,终年82岁。
一个哲学家,一个以其著作和学说而传世的人,不要指望他的一生中会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
哲学家生命的展开也就是他学说的展开,比起其锐利的穿透千古的思想,其个人生活微不足道。
柏格森虽然不完全像康德那样,没有生活、没有历史,只有其内心振憾人心的思想,但情形差不多是一样的。
不过我们还是从一个特殊的事件开始。
这个事件也许是柏格森展开其哲学思想的历史中唯一一个重大的事件。
1881年,柏格森在巴黎高师毕业后即到安琪任国立中学教师,1883年转往帕斯卡的故乡克勒蒙菲朗任国立中学教师,同时还兼克勒蒙菲朗国立大学的临时讲师。
木心: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柏格森说:“所谓直觉,是理智的交融
使⼈们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
从⽽⽆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这是他对直觉的定义
直觉有三⼤特征
第⼀是直觉的认识对象,不同于理性的认识对象
直觉可以达到事物的绝对的运动领域
它能解释⽣命的内在本质,探索宇宙奥秘
第⼆是进⾏⽅式,理智靠感觉思维和实践进⾏
直觉凭意志努⼒,是超越感性、理性实践的过程
它使⼈⼼灵“违背⾃⾝,⼀反平常思想习惯⽅向”
换⾔之,直觉是天才⼈物的特质与特权
第三直觉的⽬的,它是空灵、唯美、享乐的
中国的⽼⼦、庄⼦凭直觉创造他们的哲学
莫扎特、肖邦凭直觉作曲
释迦牟尼、耶稣是凭直觉传道
柏格森的哲学是为天才写的,也是为艺术家写的
天才凭直觉创造了艺术,其他天才和⾮天才⼀起享受
柏格森提出了“⽣命哲学”纲领
⾃我、时间、冲动构成了世界的基础和本质
柏格森认为⼈要通过深刻反省⽽掌握⾃我
⾃我是纯情绪性的,是⾃我绵延、⼼理体验本⾝
还说⾃我是绝对⾃由的,强迫⾃我等于取消⾃我
⾃我是不间断的,⽆法切割的,语⾔对⾃我是⽆效的
2018.3.13晚6:58于涧尾居。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之流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
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
根据柏格森的看法,绵延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
其大致有如下一些特征:(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
在绵延之流的每一点上它都既是现在、又包含着过去,同时又预示着未来。
拿人的意识来说,任何一种意识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的记忆,而当下的感受又总是前一时刻的感受的连续,这就构成了绵延。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
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作为内在绵延的心理状态,例如美的感受,有时表现为强弱的不同,但强度是性质,而不是数量。
当人们用数量来计算它时,那只是一种象征的表示。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
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
柏格森以物体的运动为例来论证其无空间。
他说,物体运动有两个因素:一是物体运动所经过的空间,这是可分的;二是经过空间的动作,这是不可分的。
人们常错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物体由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是不占空间的过程,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
绵延只是在时间中流动的。
然而,柏格森所谓的时间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完全不同。
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是把计量物体的广度的方法应用于计量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这与绵延的本性是不相容的。
“真正的时间”是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4)绵延是自由的。
它不像工匠制造器皿,严格地依从概念、图纸,或千篇一律地用同一个模子去翻制固定的产品。
绵延犹如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它随机、自然、无所拘束,无法捉摸。
“美在同情”——浅述柏格森生命直觉主义美学思想
品之间存在一种同情 , 它从 毒 蜂 内部 提 供 了 所 需 的知 识 ”[ ] 同 2“
情 ” 源 于 主 体 内 部 , 将 主 体 引入 到 实 在 的 内 部 , 主 体直 觉 到 来 并 是
事 物 的 本 质 。 在 此 意 义 上 , 于 艺 术 作 品 的审 美 活 动 同样 也 需 要 对
文 学 界 ・ 学 评 论 文
‘ ‘ 同情 ” 美在
浅述 柏 格 森 生命 直 觉 主 义 美 学思 想
秦 凤
( 徽大学 , 徽合肥 203 ) 安 安 30 9
摘 要 : 格 森 生命 直 觉 主 义 美 学 是 二 十世 纪 初 最 重 要 的 人 本 柏
主 义 流 派 , 破 理 性 主 义桎 梏 , 艺术 重 新 拉 回到 感性 上 来 , 出 打 把 提 “ 绵延 ” 才是 世 界 的 本 源 , 世 界 看 成是 一 种 盲 目的 , 把 非理 性 的 , 永
体 人 格 中 的活 力 . 却 使 我 们 不 能 接 受 、 观 实 在 的 由 现 实 生 活 阻 直
切 生 命 形 式 , 下 运 动 便 产 生 了无 生 命 的事 物 . 向 上 和 向 下 的 向 在
柏 格 森并 没 有 排斥 感 性 经 验 对 审 美 的积 累作 用 , 性 经 验 和感 受 感
个 任 意 的 、 目的 、 然 的 发 生 过 程 是 “ 盲 偶 自我 ” 识 的 运 动 和 流 意
变 , 说 “ 在 就 是 可 动 性 , 有 已造 成 的 事 物 , 他 实 没 只要 正 在 创 造 的 事 物 , 有 自我 保 持 的状 态 . 没 只有 正 在 变 化 的状 态 ”1 界 存 在 无 4世
够 直 观 实 在 , 术 就 是 这 样 的一 种 心 理 状 态 或 艺 术 作 品 。“ 们 生 艺 我
现代西方文论第三章直觉主义
• • • • • • •
2、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 《瞧,这个人》 《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
3、文艺观
(1)艺术本质论:艺术与人生
•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悲剧世界观和悲观主义,是尼采的 艺术本质论。 • 日神——阿波罗;酒神——狄俄尼索斯。 • 日神精神——趋向“幻觉之迫力”,它所要获取的是美 的外观,而美的外观实际上又是人的一种幻觉;酒神精 神——“趋向放纵之迫力”,它所要获取的是解除个体存 在、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 日神精神——逃避人生痛苦;酒神精神——超越人生痛 苦。 • 日神精神:趋向于理性精神;酒神精神:趋向于非理性 精神。
• (4)艺术发生论:天才、灵感 • A.尼采的微观的艺术发生论与生理学有密切的 联系。他把自己的这一理论称为艺术生理学。 • B.尼采认为,艺术家必须是一些生命力极其旺 盛,受内在的压力的逼迫,不得不给予表现的人。 • C.艺术的产生(创作过程)就是人的旺盛的生 命力爆发的结果,越是生命力旺盛的人越是能产 生艺术。所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精力旺盛的天 才。肉体的活力是艺术的原动力。
瓦格纳 比才
• (3)审美过程论——核心是“直觉” • 直觉理论是尼采整个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 尼采认为,以审美的态度洞察人生并促成艺术分娩的冲 动与过程,就是直觉。 • A 直觉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尼采认为是醉。 • B 直觉与理性、道德的关系。 • ①直觉与理性无关,直觉时的最大特点是无意识,它在 平常状态下无由发生,只有借助进入审美状态才行。 • ②直觉与道德无关,尼采认为,道德同样是直觉的对立 面。
• (2)艺术特征论:独特、个别、不可重复 • 1.艺术作为直觉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它是独 特的、不可重复的。 • 2.柏格森认为,艺术不是一般的事物、符号和 类型,而“总是以个人的东西为对象的”。
柏格森
柏格森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
父亲是犹太裔的波兰人,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
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
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897年任高等师范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01年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
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不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的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等。
6.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前言生命哲学概述一、生命哲学的精神1.生命的本体论意义。
哲学思考只有服务于生命(生活)才是有价值的。
2.从存在到生成。
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是存在和本质,生命哲学的核心则是生成和创造。
二、生命哲学的准备1.叔本华的生命意志2.尼采的权力意志三、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1.柏格森:对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反叛。
2.狄尔泰:对精神科学独特性的辩护。
3.齐美尔:从社会学角度丰富生命哲学。
四、生命哲学的影响舍勒、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一、生命及其进化(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特点1.传统哲学的错误:把意识与物质混为一谈。
古代科学和哲学:把意识赋予物质,即“万物有灵论”。
近代科学和哲学:把思想同化为物体,把时间“客观化”为空间。
在柏格森看来,“把不占空间的东西非法地变为占空间的东西,把质量非法地变为数量”,“以抽象的时间代替具体的绵延”,构成了哲学上大多数错误的根源。
2.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使命:破除近代科学和哲学对人的生命、人的意识的“宰割”,维护人、人的意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维护人的自由。
(二)创造的进化1.生命和物质一样源始。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明显的进化论特征。
但他不满于达尔文“机械的”进化论,不认为生命出现之前宇宙中只存在所谓的原始物质,而生命是后来额外添加上去的东西。
相反,他认为“物质与生命是共存并互为依存的。
”2.生命冲动。
与物质共存的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冲动”即“生命冲动”(vital impetus),它充溢于整个宇宙,并支配着进化过程。
进化的核心概念不是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而是生命冲动。
3.生命与意识。
生命是意识的同义词。
“我们称之为一般的意识,它应当与一般的生命是同外延的。
”所谓无生命物质就是“无意识的”。
“没有什么东西妨碍我将无意识的领域弄得特别宽广:我认为它不仅存在于心理生活中,而且还存在于一般的宇宙万物之中”。
无机物质由不变的部分构成,其特征是可重复性、非时间性。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超现实主义文学
2024/10/6
二、超现实主义理论的“立法者”
• 1942年布勒东发表《第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 第三次与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旨在
坚持超现实主义独立自主的行动方针,一方面反对脱离社会政治 斗争,另一方面又坚持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法共的制约。
• 《论活生生的作品之中的超现实主义》 ❖ 布勒东除了重申“自动写作法”“与美学标准毫不相干”以外,
✓“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 实”,“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 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 的种种变幻"。
✓布勒东不仅推崇梦境,同时把梦境、 幻觉、无意识视作创作的源泉。
✓与上述主张相应,在创作上他倡导 采用“自动写作法”进行写作。
✓同时,在宣言中他还以深恶痛绝的 口吻,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彻底批判 和否定。
✓布勒东还进一步阐发超现实主义对旧的文 学传统特别是现实主义的彻底否定和拒斥的 态度,主张打破一切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 规范,大胆进行各种新的文学实验。
“我们反对任何一种沉溺 于诗意之中的麻木不仁;反 对以艺术为消遣;反对旁征 博引式的探讨;反对纯粹的 推理;同那些养精蓄锐、不 肯动脑筋的人(不管他们表 现得气量狭小还是气度恢 宏),我们不愿有任何共同 之点。任何背弃、任何逃跑、 任何叛卖都不能阻止我们去 结束这一套混账制度。”
• 查拉在苏黎世发起达达运动时,他与阿拉贡、 艾吕雅、苏波等人也组织起法国的达达团体, 并在1919年创办《文学》杂志,予以响应。
• 1924年发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与 达达主义分道扬镳,同时出版实践超现实主 义理论主张的诗集《可溶解的鱼》;1928年 出版超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娜佳》。
• 1966年9月28日,布勒东为超现实主义奔走 呼号、奋战几十年之后与世长辞,法国的超 现实主义运动也寿终正寝,落下帷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本部分的主要参 考书
柏格森:《笑》
柏格森生平
Henri Bergson(1859.10.15-1941.1.4)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 犹太家庭:
其父波兰犹太人后裔;其母爱尔兰犹太人后裔 七个孩子的第二个
求学:
1868-1878:在芳汀中学(现名孔多塞中学)
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表彰其丰 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核心观点:
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人生 反对严酷的理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这是对个性、人格、
是复合的、相对的 “概念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实在的一些影子而已”
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绵延”
一些例子:
小说人物:与人物打成一片 城市照片:无法穷尽它;瞎子摸象;百闻不如一见 一首诗的意蕴:任何解释和翻译都是不完满的
艺术与直觉
艺术乃绵延的方式之一
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直觉
我们所感到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会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这情感是 通过暗示引起的,而不是通过因果关系产生的。
艺术创作的不可预测性:绘画 听诗人朗诵:同情、同化 艺术欣赏的被动性
麻醉我们的能动力和反抗力;催眠;自我遗忘;见诗人之所见
审美感的强度
引起的直觉越丰富,美感越强
影响:
意识流文学:普鲁斯特
论笑
主题:
笑的作用:
纠正人们“不合社会”的行为,温柔的惩罚
各种滑稽的本质:
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机械的东西
真理等的直接认识或获得这种认识的能力
20世纪初
在此之前也有人强调,如叔本华、尼采 代表人物:柏格森、克罗齐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直觉与分析
直觉:
“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 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
是纯粹的、绝对的
分析:
“把对象归结成一些已熟知的、为这个对象和其他对象所共有的要 素。因此进行分析就是把一件东西用某种不是它本身的东西表达出 来。”
好比喷泉,散落地上的水珠是物质”
两种时间:
物理时间:将绵延数量化、空间化的一个结果 纯粹时间:绵延、无形、超空间的
时间的本质 融合一处,难以分别
直觉主义(intuitionism)
概说:
强调直觉和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 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
世界的方式 直觉:是对自我、其他心灵、外部世界以及价值、
“生命之流”绵延不尽
“没有什么业已成就的事物,有的只是正在生成的事物;没有什么 自保的状态,有的只是变化的状态。静止永远只是表面的,也可以 说是相对的。”
“生命冲动”
是其动力;具有自由创造的本性
派生万物:
顺行:生命之流紧缩、凝聚,产生出生物有机体 逆行:生命之流扩张、松弛、堕落,出现无生命的物质 “生命好比是火箭,火箭发射后落在地面上的弹片是物质;生命又
泛论滑稽
人的范围以外无所谓滑稽
风景就不存在可笑与否的问题 人是能笑的动物(亚里士多德《动物学》);人是引人发笑的动物
“驴鸣似哭,马嘶如笑”(刘继庄《广阳杂记》) 动物:像人=可笑;人像动物=可笑
伴随笑的是一种不动感情的心理状态
笑的最大敌人莫过于情感
旁观者;同情、怜悯、爱摹等情感的暂时终止
违反了张力和弹性
活力——精神、身体、性格的僵硬:
耽于幻想(言语巨人,行动矮子) 吝啬鬼、保守、变色龙……:自己意识不到,而别人看得一清二楚
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地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滑稽是 无意识的。仿佛反戴了齐吉斯的金环,大家看得见他,他却看不见自己。
各部分
泛论滑稽 形式的滑稽和动作的滑稽 情景的滑稽和语言的滑稽 性格的滑稽
黑色幽默
这其中只有一个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军 规规定,凡在面对迫在眉睫的、实实在在的危险时, 对自身的安危所表现出的关切,是大脑的理性活动 过程。奥尔是疯了,可以获准停止飞行。他必须做 的事,就是提出要求,然而,一旦他提出要求,他 便不再是疯子,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如果奥尔 继续执行飞行任务,他便是疯子,但假如他就此停 止飞行,那说明他神志完全正常,然而,要是他神 志正常,那么他就必须去执行飞行任务。假如他执 行飞行任务,他便是疯子,所以就不必去飞行;但 如果他不想去飞行,那么他就不是疯子,于是便不 得不去。
科学与数学成绩突出;数学老师为其没有选择数学而失 望
1878-1881:在巴黎高等师范学习
任教:
中学教师:外省和巴黎,断断续续直到1898年。
1889年,凭《时间与自由意志》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大学教师:
巴黎高师;1900年起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
外交使节:一战期间,出使西班牙、美国 荣誉:
可以说悲剧的相通性大于喜剧;让人笑有时比让人哭更难
滑稽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机械动作和僵硬性
外在(不由自主性,笨拙,机械的僵硬)
偶然:摔倒坐下(笑)——故意坐下(不笑) 设计陷阱(捉弄:习惯无从实现):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满笔尖污泥
内在
心不在焉,感官和智力迟钝,看到的是已经不再存在的东西,听到的 是不再响的声音,说出的不合时宜的话。(堂·吉诃德:生活对梦想的 纠正;《儒林外史》迂腐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孔乙己;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井)
自由的否定 认为自然科学和理性不完全;抬高意志和情感的作用,这
样才能穷尽“生命”的本质
代表人物:
德国:狄尔泰(1833-1911);奥伊肯(1846-1926);文 德尔班(1848-1915);李凯尔特(1863-1936)
英美:怀特海 法国:柏格森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要点
绵延(d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