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专题练习
边塞诗诗歌练习题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②年年事。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③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注]①宋嘉祐四年,王安石出使辽国,来回经过白沟,有感于现实,写了这首诗。 ②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起,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 币”,两国岁岁通使。③棘门、灞上,均为汉时军事地。公元158年,匈奴大 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刘礼分别驻守棘门、灞上,视察后,说:“灞上、棘 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固可袭血虏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点题,点出白沟为两国边界;后句写北宋每年向辽交纳 “岁币”的事实。 B.颔联前句写辽国人经常来边境狩猎野兽,暗示了两国通使后民 众之间互有往来。 C.颈联写宋辽边疆万里农田,无险可据;幽燕则桑林密蔽川野,表现 了诗人的担忧。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古今将领的对比以及南北边境 地区情况的对比。
3.D项,“天涯兄弟”指的是那些身在天涯的戍边将士们。
4.本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联系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首联借孤独传信 的南飞白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了因长期征戍而产生的思乡的苦闷、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沟行①
(一)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外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①国,还向朔方②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③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④,犹是一书生。 [注] ①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 后改名鄯善。②朔方,汉代所设的边郡,在今内蒙古。③白羽:指白旄, 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④班定远,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因功封定 远候。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边塞诗练习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更喜欢本诗。
②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比较鉴赏,写出为什么)(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边塞诗专题训练15题和山水田园诗专题训练15题.doc
边塞诗情感把握训练题江苏省泰州中学鞠景祥1、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问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问1: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答: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问2:本诗最后一句写出唐军的怎样气势?答:写出了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3、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问1: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4、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问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答:边塞的艰苦。
边塞诗选择题
边塞诗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100分)1. 以下哪句边塞诗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场景?()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不包括()A. 明月B. 鸳鸯C. 烽火3.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思乡之情B. 对战争的厌恶C. 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的“飞将”指的是()A. 卫青B. 霍去病C. 李广5. 岑参的边塞诗多以()为特色。
A. 雄伟壮丽的景色描写B. 细腻的思乡之情C. 对和平的渴望6. 下列边塞诗中,哪一首是高适所作?()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 燕歌行C. 碛中作7.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句诗批判的是()A. 战士的懦弱B. 将领的腐败C. 战争的残酷8.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大多与()有关。
A. 对外贸易B. 边疆战争C. 民族迁徙9.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体现了边塞生活的()A. 艰苦B. 浪漫C. 悠闲10. 以下哪句边塞诗体现了对征夫思妇的同情?()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C.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1.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 国力强盛,开疆拓土B. 文人向往边疆的美景C. 民族交流融合1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之手。
A. 李贺B. 李商隐C. 李白13. 边塞诗中“烽火”这个意象常常代表()A. 战争的信号B. 希望的曙光C. 思乡的情绪14.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A. 建功立业B. 归隐田园C. 游山玩水15. 以下边塞诗中,哪一首在景色描写上最为奇特?()A. 塞下曲六首·其一B. 使至塞上C.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高中语文《边塞诗》练习
诗歌专题5军旅诗练习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⑴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2 分)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⑵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用典寓意。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⑶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
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答:诗眼是“悔”字。
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边塞征战类诗歌复习(模拟专练)九年级下-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原卷+解析)
专题15:边塞征战类诗歌鉴赏(模拟专练)分)(满分1001.(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各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本诗中的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诗(节选)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的杰作,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类型
6.以下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用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深情率真C.真切质朴D.慷慨豪迈
7.两诗相比,有人觉得《边词》“更为怨苦”,也有人认为不然。请阐述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燕支①行(时年二十一)(节选)
王维
誓辞甲第②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③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④功。
D.“虽未对征夫进行直接描写”错,诗歌颔联“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羞”字表明“征夫”羞于和其他人为伍,不屑于冒功求赏,属于直接描写。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问,“安”用在句首表示反问,译为怎么;“安可辞”即为不能推辞之意。“穷”即为失意、不顺,“征夫”不屑于与争功者为伍,所以不能得到封赏,仕途不顺。这句话是说“征夫”即使身处不顺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保家卫国的初心。
5.D 6.C 7.答案示例:我觉得相比而言,《塞北行》更为怨苦。《塞北行》说终年不见草生,虽然第三句退了一步,说或许有春来到,但第四句又更进一层,说即使有春来到也无从知晓,所以,全诗只见“苦”和“怨”。而《边词》中的春色只是较迟而已,垂杨也只是在“二月”“未挂丝”而已,到如今更是已经冰河解冻,春日来临,再联想到长安已经花落,虽然气候不齐,但毕竟已是春满大地,相较《塞北行》,语意是平和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写诗人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B.“角声满天秋色里”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角声满天”与美丽的“秋色”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雄浑壮烈之美。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一、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王维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指三国蜀国名将张飞。
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为即将出塞的张判官写的送别诗,诗歌开篇写出了张判官的志向,他是为报国而出塞,把个人功名置之度外。
B.颔联连用“张征虏”“霍冠军”的典故,希望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王维的诗歌在描述景物时善于构图,颈联“连白雪”与“入黄云”纵横交织,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D.尾联的“慷慨”“高歌”,写作者送别友人时,虽然自身抱负难以实现,但对友人出塞充满了理解、支持和勉励之情。
2.本诗与《使至塞上》都是王维的作品,两诗的颈联都是对沙漠场景的描述。
两诗颈联对画面的描述有何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祖咏②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
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缨: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惊”字指震惊、震撼,体现出了边防地带的豪壮景象带给诗人的深切感受。
B.首联呈现出当年燕昭王为招聘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这里有屯驻的营盘,笳鼓喧喧。
C.颈联描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表现出了塞上壮伟异常的景象。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写“望”后之感,格调低沉、悲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古典诗歌鉴赏之边塞诗鉴赏专项练习及解答
古典诗歌鉴赏之边塞诗鉴赏专项练习及解答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__________________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_________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边塞诗歌》同步练习题
边塞军旅诗同步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①。
【注】①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的边塞诗写得独具特色,他的《前后出塞》共十四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军营生活。
B.“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交代了入伍的时间、地点、出征的去向。
叙写了一个战士早上报到,晚上就要随队伍向边关开拔的经历。
C.“中天悬明月”至“壮士惨不骄”描写了一轮明月高悬的夜晚,军纪森严严明,将士们听到悲笳阵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倍感寂寥。
D.全诗写景抒情层次井然,步步相生,有声有色。
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景、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得。
”2.这首诗,勾画出哪几个军旅生活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高考)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3.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4.“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6.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
边塞诗练习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出关①徐兰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①更喜欢本诗..②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比较鉴赏;写出为什么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答:①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②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③为下阕抒情作铺垫..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①结构上“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②内容上“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③情感上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①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②对闺中人的哀怜与同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本题考查艺术手法①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②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③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④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⑤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①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②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③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答: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②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①“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②高度戒备;不事张扬;表现战事的紧张状态..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①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①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②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③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①诗歌用白描手法;四句诗只叙事;无议论;却在典型事件中自然流露情感..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②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征人已经血洒疆场;一面是着亲人深情厚意的寒衣;具有动人的力量..③表达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以及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边塞诗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译文+赏析)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边塞诗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译文+赏析)1.(2017秋•东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三、四句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C.“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D.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联中,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高台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
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同样是描绘边塞,本诗与下面同题作品相比,在内容、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雁门太守行唐张祜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①踏沙人似鬼。
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
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
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②虎竹③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注释】①趚趚:sù象声词。
《边塞诗歌》练习(答案)
《边塞诗歌四首》练习姓名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3-4题。
【甲】使至塞上(王维)【乙】从军行(王昌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渲染西北边疆你过得空旷凄凉、艰苦险恶,衬托出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4.从内容上看,两首都是边塞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对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现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5.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6.《使至塞上》中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并不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0.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别宴情景却独具异域风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边塞诗专题训练
课堂自助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起何作用?(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1)这是一首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
那么,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层层深入地刻画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的?(2)“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情感,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这种手法,在抒发情感上起到怎样的作用?3.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重视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
试结合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4.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5.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渲染了什么气氛?(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6.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
【解说】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边塞诗考试题
边塞诗考试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后一句是________。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的哪一首边塞诗?3.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是________。
4.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
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哪位诗人的名句?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首诗不是边塞诗?A. 王之涣《登鹳雀楼》B. 王昌龄《出塞》C.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 王维《使至塞上》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昌龄3.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王维B. 岑参C. 王昌龄D. 杜甫4.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述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象?A. 江南B. 塞北C. 西域D. 东海5. 下列哪首诗不是描写边塞风光的?A. 王之涣《登鹳雀楼》B. 王维《使至塞上》C. 杜甫《春望》D. 李白《将进酒》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 请列举至少两位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作品。
四、阅读理解题(每题10分,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作文题(共45分)请以“我眼中的边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以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角度展开,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边塞诗从军行三首练习题
边塞诗《从军行三首》练习题一、选择题A. 王之涣B. 王昌龄C. 高适D. 岑参2. 《从军行三首》中,下列诗句出自哪一首?A.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B.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A. 边塞B. 大漠C. 长云D. 碧水二、填空题1. 《从军行三首》中,“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2. “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的决心。
3. “______,红旗半卷出辕门。
”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出征的壮丽场景。
三、连线题A. 《从军行》B. 《从军行其一》C. 《从军行其二》D. 《从军行其三》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从军行三首》中的边塞风光。
2. 诗中表达了哪些边塞将士的情感?3. 请举例说明《从军行三首》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五、判断题1. 《从军行三首》中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体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2. 《从军行三首》主要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没有涉及战争场面。
()3. 《从军行三首》中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展现了边塞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六、解释题1. 解释《从军行三首》中“玉门关”的象征意义。
2. 请解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楼兰”的含义。
3. 解释“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中“穷秋”一词的意境。
1. 分析《从军行三首》中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2. 请分析《从军行三首》中诗人对战争的态度。
3. 分析《从军行三首》中诗人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边塞将士的忠诚与坚定。
八、翻译题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专题练习
作者:更新:2010-11-24 18:47:31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①诗句中有②写了。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句:第二句:
第三句:第四句: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词描绘了的画面:,,
,,。
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对,诗人对。
1)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2分)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1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1分)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答:“边草”叠用,营造了意境,提供背景,烘托了
心理状态。
“明月”叠用,营造的意境,烘托了
情绪。
叠句重唱,增强。
渲染气氛。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
(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1分)
3、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渲染了。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
又点明了。
“处处黄芦草”写出了。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和
其中“皆共尘沙老”描写的生活。
分析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答案:“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诉衷情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
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
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③沧洲:水边。
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答案: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
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答案: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
【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
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
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塞下曲戎昱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
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