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线段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5.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线段的性质和测量方法,巩固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了长度单位、测量等基本概念,为本节课学习线段打下了基础。但在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学生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线段的概念。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面的经验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2.实践活动,探索线段性质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用直尺测量线段,观察线段的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等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发现线段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巧设练习,巩固线段知识
-设计富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线段的性质、测量方法等知识点。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使用教具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线段,掌握线段的测量方法。
-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线段,强调测量时要对齐直尺的0刻度线。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测量线段,体会线段的长度概念。
3.讲解线段的性质,如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长度可测量等。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性质。
4.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讨线段的性质和应用。要求每组整理出至少三条线段的性质,并举例说明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向全班同学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
5.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一份关于线段的实践报告,内容包括线段的定义、性质、测量方法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直线、线段数学教案设计
直线、线段數學教案設計
主题:以直线、线段為主題的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學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直线和线段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直綫和線段,並能區分兩者之間的不同。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直线与线段的概念
2. 直线与线段的特点
3. 如何画直线与线段
4. 直线与线段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故事引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直线和线段。
(二)讲解新课
1. 概念介绍:解释直线是无限长的,没有端点;线段是有长度的,有两个端点。
2. 特点介绍:讲解直线与线段的特性和区别,例如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而线段有明确的长度。
3. 绘制方法:示范如何用直尺和铅笔画出直线和线段。
(三)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要求他们自己动手画直线和线段,并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
(四)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画直线和线段时的感受,以及对直线和线段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寻找生活中的直线和线段,记录下来并带到课堂上分享。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直线和线段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于下次更好地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3 线段计数中的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3 线段计数中的规律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线段计数的基本概念及方法;2.熟练掌握线段计数的常见规律;3.能够运用线段计数的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1.掌握线段计数的常见规律;2.能够识别思考线段计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1.运用线段计数的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 教师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2.学生准备: 学生书籍、笔、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1. 探究导入(3分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分别数出线段的个数,并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总结线段计数的方法。
2. 理论学习(8分钟)让学生打开书本第38页,阅读并理解“线段计数”部分的内容,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3. 规律探索(15分钟)让学生在书本第38页上进行 1-4 和 6-7 的计数,并让学生总结每组计数的规律。
此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计算中寻找规律。
4. 规律运用(15分钟)让学生对书本第39页上的数学题进行计算,掌握运用线段计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的方法。
5. 小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对重点难点进行强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教学反思本堂课采取了探究导入、理论学习、规律探索及运用、小结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四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运用启发式方法带领学生去探索和总结线段计数的规律。
通过整堂课的教学,学生从中深入理解了线段计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熟练掌握线段计数的常见规律。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本堂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直线、线段数学教案设计
直线、线段數學教案設計标题:直线与线段的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直线和线段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进行直线和线段的绘制,并能区分直线和线段的不同之处。
3.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概念及其特性2. 线段的概念及其特性3. 直线与线段的区别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者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直线和线段的例子,比如公路、桥等。
然后提问:“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直的,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题——直线与线段。
(二)讲解新课(约20分钟)1. 直线的概念及其特性教师解释直线的定义,即两端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
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特点是无始无终,无法测量长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之间的关系。
2. 线段的概念及其特性教师解释线段的定义,即两端有限,有端点的线。
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线段的特点是有始有终,可以测量长度。
教师还可以引入“线段的中点”和“线段的等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线段的一些基本性质。
3. 直线与线段的区别教师对比讲解直线和线段的主要区别,即直线无始无终,无法测量长度;线段有始有终,可以测量长度。
(三)实践活动(约20分钟)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用尺子和铅笔在纸上画出直线和线段,并标出其特点。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直线和线段的区别,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课后作业(约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找出生活中的直线和线段例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巧数线段》这一节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来计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如桌子、椅子、书本等。
但是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对于如何用长度单位来计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来计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来计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卡片、线段、实物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条2米长的布,想请你帮她量一量这条布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可能回答用手指、脚丫等,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数线段》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数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数线段》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如长、短、高、矮等,但缺乏系统的长度单位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
2.难点: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图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
2.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若干绳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长度,激发学生对长度的认识。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长度单位是什么吗?”让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为新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身边的事物,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尺子和绳子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学生相互交流测量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上讲台演示如何用尺子量物体长度,并让大家判断是否正确。
数线段教案
《数线段》教学设计农银希望小学孙国军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决数线段的问题,掌握有序分类图形的方法。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养成善于和同学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索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数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数线段的简捷方法。
教具准备:1、附表(一)、直尺等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兴趣大胆尝试刚上课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附表(一),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教师不断巡视)两分钟后,教师指名两个学生说一说。
紧接着师说:“你们两个同学谁填的对呢?我们现在不做肯定,等我们上完今天的新课你们就知道了到底谁填的对。
”下面我们上新课,多媒体幻灯片出示: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数线段》这节活动课,希望同学们能积极配合!二、探究新知1、画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标出4个点,数数共有几条线段?└──┴──┴──┘A B C D2、独立数,小组讨论交流。
3、成果汇报。
(1)以A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 AD三条,以B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 、BD两条,以C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一条,共有3+2+1=6(条)。
(2)AB、BC、CD都是只含有一段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基本线段,有3条;AC和BD是含有两段的线段,有两条;AD则是含有三小段的线段,只有一条,所以共有3+2+1=6(条)。
4、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第一种是按A、B、C等一定的顺序,依次为左端点,往下数,即按序数数;第二种是按线段的组成不同来数,即分类数。
三、展开1、填表(1)独立填。
(2)分小组交流讨论,汇成公认的表格。
(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各小组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帮助。
)(3)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4)出示答案。
(电脑出示)2、探索规律。
从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师问)(小组内展开讨论,并用电脑显示讨论的结果)(1)基本线段数=点数— 1(2)第一个加数刚好比点数少1,然后每个加数少1,依次加下去,直到1为止。
数学活动课——巧数线段
数学活动课——巧数线段教学案例洛川学校沈莉一、教学设计思想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觉到数学的力量。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为了贯彻着一精神,我精心设计了“巧数线段”一课,在三年级中试讲,并且通过互动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兴趣较高,取得了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分析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是我们目前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品质之一。
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巧数线段》这个节数学活动课,也是为了达到此目的。
第一个环节,也是本课的重点,我首先提供了具有现实显示意义的握手游戏,让学生独立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问题,整个过程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组汇报和归纳方法组成,都由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仅仅在方法的归纳上作一两句概况系性的说明,给予学生自由和自主权。
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上台演示数,使学生不仅要知道正确的结果,而且要理解数的方法及其含义,为后面进一步探索规律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由浅入深,巧妙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填一填,数一数、画一画、完成动手操作习题。
并通过互动技术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接着做数据的归纳和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不太容易,不能更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时候,利用了互动技术的提问表决的方式,让学生发表各自得看法和意见,形成问题的矛盾两方面,从而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小组的共同的努力寻求出了更加便捷的方法——计算方法,从而投入积极的思维之中。
学生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体会着并分享着协作学习的喜悦心情。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长度》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线段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学生对线段的认知主要停留在直观层面,对于线段长度计算、性质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线段概念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从直观认知过渡到抽象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线段的概念、性质、长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线段中点的求解。
2.难点:
(1)线段性质的深入理解,尤其是线段的中点概念及其应用。
(2)线段长度的精确测量和计算,特别是涉及分数和小数的处理。
(3)将线段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设想
1.引入环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操场跑道上的起点和终点,引入线段的概念,让学生感知线段的存在,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自信心。
6.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线段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线段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3)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指导。
b.求给定线段的中点,并在几何图形中找出线段的中点。
c.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操场跑道的长度、确定两地间的距离等。
2.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线段长度计算和性质应用的掌握。
(2)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结束时,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2 数线段|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2 数线段|冀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数线段的含义,能够正确使用数线段的表示方法;2.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用尺子正确测量线段的长度;3.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教学重点1.数线段的含义和表示方法;2.尺子正确测量线段长度。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数线段的含义;2.学生对于尺子的使用熟练度。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白板和黑板;3.尺子;4.长度符号表(见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一想,身边有哪些线段;2.通过展示教学课件,呈现线段的图形和形态,并梳理线段长/短、粗/细等特点。
讲解数线段(10分钟)1.将线段图形呈现在黑板或白板上,讲解线段的定义;2.强调线段有起点和终点,并介绍如何表示线段;3.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长度的定义,并介绍长度符号的使用。
操作练习(20分钟)1.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给出的线段长度,并填写长度符号;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或绘制一些线段,然后在尺子的帮助下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并填写长度符号。
认知巩固(15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练习题,并让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交流得出解题方法和答案.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强调本节课的目标;2.确认本节课程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本节课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扩展1.让学生了解数轴,如何通过数轴表示线段;2.引导学生探究线段和直线的关系以及在图形表示上的区别。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情况;2.以课堂小测验或作业方式进行测量。
学生作业1.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练习和完成作业;2.对于掌握课堂内容较快的学生,可以分配较难的额外作业。
思考题当线段长度超出尺子长度时,我们该如何测量呢?参考文献无。
线段小学数学教案
线段小学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线段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线段的定义。
2. 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线段的测量和比较。
三、教学重点: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四、教学难点:线段的测量和比较
五、教学准备:
1. 教材:包括相关知识的教科书和练习册。
2. 工具:尺子、线段模型等。
六、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段模型,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概念。
2. 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线段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线段?”等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3. 解释:向学生讲解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包括使用字母表示线段、画线段的方法等。
4. 实践: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线段的长度,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5. 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线段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些线段的长度,并写下测量结果。
八、板书设计:
线段
定义:两点间的部分
表示方法:AB或AB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测量和比较线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下节课我将加强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这些技能。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2篇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线段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3. 能够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具有不同长度的线段,以及一个坐标平面的模型;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段,然后询问学生线段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组成的,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步骤1:解释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
让学生通过使用标尺或直尺来测量几个已知长度的线段,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解释如何正确使用标尺或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包括需要将线段的一个端点放在标尺或直尺的零点上。
步骤2:让学生练习测量一些未知长度的线段。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未知长度的线段,并要求他们用标尺或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学生可以将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提供的答案进行比较,并进行讨论。
步骤3:引入复杂一点的绘制线段的概念。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坐标平面的模型,并解释如何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
教师解释线段是由两个坐标点确定的,并向学生展示如何找到这两个坐标点。
步骤4:让学生练习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线段长度和一个坐标平面。
学生根据给出的线段长度和起始点,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
学生可以将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提供的答案进行比较,并进行讨论。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段的定义和特点,并回顾测量线段长度和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的方法。
拓展:教师可以引入线段的加法和减法概念,让学生练习在坐标平面上根据给定的线段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这个拓展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数学性质和使用方法。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如何在图形中表示线段。
3. 能够用测量工具测量线段的长度。
教学重点:1. 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 如何用图形表示线段。
3. 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
初中数学线段整合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能辨认线段,并初步学会画线段。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段的定义及特点2. 线段的画法3. 线段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掌握线段的画法。
2. 难点:理解线段的概念,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2. 教学课件或板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根毛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根毛线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2. 新授:(1) 初步感知: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毛线,将其拉直,提问:“这样的一段毛线叫做线段,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一条线段吗?”学生尝试后,教师进行讲解。
(2) 认识端点:教师提问:“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触摸线段的两个端点。
(3) 总结概念:教师提问:“线段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3. 应用拓展: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的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在纸上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计算两线段之间的距离”等。
4. 总结:教师提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复习线段的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线段的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在下一节课中,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数线段教学设计
西罗园第四小学祁玉香数线段教学设计一、内容概述数线段在教材中出现在第七册第四单元《空间与图形》中,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
教材在二年级(第三册)思考题中曾出现过两个分点的数线段。
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第五册)中认识角时曾经有过数角的经验。
因此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线段计数的方法,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计数的过程。
侧重在能运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前测:1、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之前,我对四年级学生作了一个测试,作为教学前的前测。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画的结果,发现学生在数线段时,已经有了数线段的基本方法,能通过以一点为起点有顺序地、不遗不漏的数出线段,已有以先数出基本线段,在再数组合线段的方法,证明学生有分类计数的思想。
所以本节课将对计数线段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锻炼学生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计数方法和计数过程。
2、关于5个人握手问题的前测:针对这一问题用五年级一个班进行了测试:学生方法一:五个同学一组围坐一圈,学生A与其他4名学生握手记住自己的次数(4);同学B与其他三名同学握手记住自己的次数(3);依次握手计算出4+3+2+1=10次。
学生喜欢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解决握手问题时,能按照数线段的基本方法来安排活动。
他们在此基础上还画出了示意图.学生方法二:用五个手指来表示:大拇指和其他四指4次,食指与余下其它三指3次,中指与与余下其他两指2次,最后无明指小指1次,共10次。
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手,将数线段的原理表现出来,可谓巧妙。
学生方法三:用5个数字的排列、组合来计算出。
1 2 3 4 51-2,1-3 1-4, 1-5;2-3, 2-4, 2-5;3-4, 3-5;4-5.4+3+2+1=10次学生方法四:直接画5点共线的线段图来表示。
学生方法五:直接画出5点不共线的点线图表示。
结果分析:从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方法的差异。
从实际体验活动——用手指代替——用符号代替,体现着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过程。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2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2.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浸透“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教学重点用直观、描绘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板书课题:线段〕二、新授与操练1.问:谁来说说,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线段?〔桌子的任意一条边,都是一条线段;我们数学书的任意一条边也都是一条线段;生活中许多直的物体的边都是线段.〕2.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的线段,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量一量数学书上P14最上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3.练习①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一个是线段.②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4.师: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假设让你画一条线段,你会吗?5.讲解画线段的方法:在尺子的0刻度上点一个点,要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就再在几厘米的刻度上点一个点,然后再把两个点用一条直直的线连起来.6.练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三、稳固练习1.根本练习〔练习四1,2〕〔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2.操作性练习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做.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3.考虑性练习右面给出五个点,在两个点之间画线段.你能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画了几条线段?四、归纳质疑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设计线段[END]。
数线段教学设计范文
数线段教学设计范文数字线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字线段的概念和特点;2.帮助学生学会绘制数字线段;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数字线段的教学板书;2.数字线段的图片和实物;3.学生绘制数字线段的素材;4.学生绘制数字线段的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 (15分钟)1.通过板书或图片展示数字线段的形状和特点。
2.与学生互动讨论关于数字线段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数字线段?数字线段有哪些特点?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常见到的数字线段有哪些?3.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点、终点和长度。
Step 2:观察与分析 (20分钟)1.准备一些绘制数字线段的素材,包括纸板、颜色纸、尺子和剪刀。
2.分发素材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观察,观察每个素材的形状和特点。
3.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得出绘制数字线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Step 3:绘制数字线段 (30分钟)1.请学生按照观察和分析的结果,使用素材和工具绘制数字线段。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不同长度和形状的数字线段,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Step 4:展示与讨论 (15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数字线段,并请他们解释他们的作品。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字线段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并讨论数字线段绘制的难点和技巧。
Step 5:拓展练习 (20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些数字线段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纸上绘制指定长度和形状的数字线段。
2.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己设计的数字线段,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Step 6:小结与反思 (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数字线段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2.鼓励学生思考数字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尽可能多的数字线段。
2.学生可以与同学合作绘制一张长长的数字线段,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观察和分析能力、绘制数字线段的技巧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画、量整厘米的线段。
2.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学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画、量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难点会用尺子画、量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1.请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2.请同学分别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或1米的物体。
3.口答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新授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指出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端点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判断第5页中的三个图形是不是线段,为什么,并指出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不同的线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
)然后教师指出:黑板边可以看成线段,它的两端可以看作线段的端点,同样,书边,桌子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2)让学生看一看周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练习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1)(2)(3)(4)3.量线段的长。
教师指着黑板上面一条线段如(4)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线段,向学生说明线段都可以量出它的长度,量的方法和前面学过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一样的,然后开始量线段的长度,边量边讲解: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的刻度数,就可以得出这条线段的长度。
4.教学例4。
利用软件,教师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边画边讲解画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
(利用幻灯机把画的过程现在屏幕上)5.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他们再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8题,全班练习,个别同学回答,集体订正。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那么线段有什么特征?怎样画线段?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指名学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罗园第四小学祁玉香
数线段教学设计
一、内容概述
数线段在教材中出现在第七册第四单元《空间与图形》中,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
教材在二年级(第三册)思考题中曾出现过两个分点的数线段。
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第五册)中认识角时曾经有过数角的经验。
因此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线段计数的方法,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计数的过程。
侧重在能运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前测:
1、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之前,我对四年级学生作了一个测试,作为教学前的前测。
测试题目测试
人数正确人数
(率)
错误情况、原
因
分析结论
1、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锐角?
共有( )锐角34 26(76,4%)有4人遗漏1
个角或两个角
有4人重复计
算一个角
学生基本掌握了数角的
方法,24.6%的学生有遗
漏或重复现象
2、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数一数下图中有共有几条线段?
共有()条线段34 31(91.2%)遗漏一条或两
条
重复画一条
学生掌握了通过画图来
数线段的方法,只有3人
是遗漏或重复现象。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画的结果,发现学生在数线段时,已经有了数线段的基本方法,能通过以一点为起点有顺序地、不遗不漏的数出线段,已有以先数出基本线段,在再数组合线段的方法,证明学生有分类计数的思想。
所以本节课将对计数线段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锻炼学生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计数方法和计数过程。
2、关于5个人握手问题的前测:针对这一问题用五年级一个班进行了测试:
学生方法一:五个同学一组围坐一圈,学生A与其他4名学生握手记住自己的次数(4);同学B与其他三名同学握手记住自己的次数(3);依次握手计算出4+3+2+1=10次。
学生喜欢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解决握手问题时,能按照数线段的基本方法来安排活动。
他们在此基础上还画出了示意图.
学生方法二:用五个手指来表示:大拇指和其他四指4次,食指与余下其它三指3次,中指与与余下其他两指2次,最后无明指小指1次,共10次。
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手,将数线段的原理表现出来,可谓巧妙。
学生方法三:用5个数字的排列、组合来计算出。
1 2 3 4 5
1-2,1-3 1-4,1-5;
2-3,2-4,2-5;
3-4,3-5;
4-5.
4+3+2+1=10次
学生方法四:直接画5点共线的线段图来表示。
学生方法五:直接画出5点不共线的点线图表示。
结果分析:从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方法的差异。
从实际体验活动——用手指代替——用符号代替,体现着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过程。
在学生使用的方法中还发现,学生对于以第一点为起点枚举出所有线段的基本方法用的最多。
这种分类计数的方法学生掌握之后对于排列组合、以及乘法原理、加法原理的应用很有益。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
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把线段计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出来:(板书:●——●)
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
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每两个点就可以固定一条线段的。
(板书:两点之间)。
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的表达出你计数线段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当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给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握手问题做下伏笔。
板书主要是强调线段的概念:两点决定一条线段。
(二)总结方法、发现规律
例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分类去数.这样才会不遗不漏。
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去数.(教师引导、演示两种方法的计数,)
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四条;
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BE三条,
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CE一条。
以D为端点的线段有DE一条。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4+3+2+1=10条.
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图中,首先有AB、BC、CD、DE四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CE三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
BE这样二条.最后是包含有四条基本线段的是AE一条。
所以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4+3+2+1=10条。
例2 在下面5个点中,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线段?(请同学们在五个点上试一试,同时教师课件演示以上四步。
)
第一种方法:按照端点顺序计数。
以A为起点分别与B、C、D、E连接共有4条线段。
以B为起点分别与C、D、E连接共有3条线段。
以C为起点分别与D、E连接共有2条线段。
以D为起点与E连接有1条线段。
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
首先有AB、BC、CD、DE四条,其次是:AC、BD、CE三条,然后是AD、BE 这样二条.最后是AE一条。
所以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4+3+2+1=10条。
小结:例1的数线段和例2有什么异同?(共线与不共线)
我们在计数时要注意要按照一定顺序、分类计数。
上述研究说明:要想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所有线段,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线段的总条数等于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自然数的和,这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的最大的加数是线段所有端点数减1.
例如图中线段AE上所有端点数(包括两个端点A、E)共有5个,所以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中最大的加数是5—1=4,也就是线段AE上基本线段(AB、
BC、CD、DE)的条数是4.所以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的条数是4+3+2+1=10(条).
如果用n表示线段的所有端点数,线段的总条数=1+2+3+……(n-1)(板书)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清楚的表达出两种不同的计数顺序,并且养成分类计数,边数边计的习惯;能了解例1和例2在表现形式上有共线和不共线之分,在原理上是相通的。
但是,例2如果学生只有这一种思路,则不强求学生用按基本线段的分类数法。
(三)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1、小明过生日,他邀请了4个朋友来吃晚饭,席间小明提议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
他们相互握手一次,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汇报)
2、体育老师的问题:
四年级有5个班进行拔河比赛,每两个班要比赛一场,一共要组织几场比赛?(可以画线段表示)
3、航空公司的问题:
在6个大城市之间,都有直达的航空线,一共要有多少条航空线?
4、小摄影师的问题:
妈妈和她的5个老同学聚会,每两个人都要合影一次,一共要照多少张双人合影?(此三题请你自己选择一个来解决。
和同学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数线段的原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问题中,用所学的画线段图形的方法或者计数的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考考你:用1、2、3、4、5五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不重复的两位数?
设计意图:由课前测试“五个人握手问题“时,学生的用数字排列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联想到用几个数字组成不重复的两位数。
此题需要学生考虑到与数线段不同之处是:线段两点之间只有一条不能重复计算,而组数时两个数可以交换十位和各位的数字,像12和21是两个不同的数,因此组成的两位数是原来的2 倍,使学生懂得考虑问题要全面。
小结:
线段的计数问题不仅有规律,而且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解决。
数学学习中的许多问题之间都有联系,我们要勤于思考,发现事物中的普遍联系。
板书:
教学特色:
1、我的教学设计突出的体现了数学基本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材中只设计
了数线段的联系,没有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问题,受到教材后面体育中的数学中有关比赛场次问题的启示,我又设计了生活中的握手问题,合影问题等。
这样就让数学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兴趣更高。
2、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学生调研,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思维习惯有了了解,
发现数线段的方法学生已基本掌握,因此叫教学目标定在能够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更加适切。
3、课后的拓展提高题使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延伸,提示学生注意思维的全面,
给学生提出了新的思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