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浅谈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学生的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课 改 前 沿
一
、
运动 性 疲 劳 及 其 相 关 因 素
血 压 降 低 , 起 不 适 反 应 。通 过 放 松 活 动 , 使 心 血 管 系 统 、 引 可
运 动 疲 劳是 指 人 体 在 运 动 过 程 中 .运 动 能 力 及 身体 功 能 能 力暂 时 下 降 的 正 常 生理 现 象 , 动 后 出现 的 正 常 疲 劳 .运
胞 的 钙 离子 减 少 以及 ATP在 骨 骼 肌 中的 再 合 成 减 弱 。 同 时 脑 部 运 动神 经及 肌 肉的 收 缩 和 放 松 能 力 受 到 限 制 。 由 于人
训 练 和 比 赛后 进 行 心理 调 整 . 调 节 大 脑 皮 质 功 能 . 可 缓 解心理压力。
2补 充 运 动 饮 料 .
体 是 一 个 复 杂 而 精 密 的 开 放 系统 ,训 练 中 的 疲 劳 是 一 种 复
杂 的 心理 和 生理 技 能 障碍 的综 合 应 用。协 同论 认 为 : 提 高 要
训 练 后 , 体 能 源 物 质 的补 充 、 复 则 是 保 证 训 练 的 物 身 恢
质 基 础 。没 有 充 分 的 物质 能 源 的恢 复 , i 就 达 不 到 理 想 的 i练 j i
() 水 浴 4温
大 强 度 训 练 后 后 进 行 温 水 洗 浴 . 促 进 新 陈 代 谢 和 血 液
件 有 关 :也 有 人 认 为疲 劳与 体 内 能量 物 质 的 消 耗 过 多 和 未 及 时 补 充 有 关 系 关 。从 疲 劳产 生 的 部 位 来 看 , 先 产 身与 大 首 脑 皮 质 的 神 经 细 胞 中 .于 是 有 人 认 为 和神 经 细 胞 中 能 量供 给 的 三 磷 酸 酰 苷 不 足 有 关 系 心 血 管 系统 的 疲 劳是 运 动 训
运动疲劳与恢复PPT演示课件
机制:条件反射
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 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 前反应增强。
(二)赛前状态的调整
不断变化训练环境,增加比赛经验,掌握身心调整方法, 提高心理素质,调整准备活动的内容、强度和节奏。
9
2.“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概念:“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 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 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 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 吸”。
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稳定状态。
原因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 酸得到逐步清除; ②“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 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 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8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生理“极点”及产生原因
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 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 下综合症。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 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等症状,这 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 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氧亏);②大量乳酸积累使 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 暂时遭到破坏。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现: 良好赛前状态: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内脏器官 的惰性有所克服,呼吸循环系统预先得到提高,有利于 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不良赛前状态: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体温升高及心 率加快、血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如过度紧 张、出汗、尿频、喉咙发堵、四肢乏力、寝食不安、比 赛淡漠、厌训等。
体育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体育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作者:彭建波陶怡佳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第03期为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运动能力,所有的运动员都选择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来提高成绩。
这些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超出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了疲劳。
因此,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考虑到强度和训练水平,还要注意放松训练,即运动恢复。
高强度的训练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让受训者在短时间内恢复,以提高运动能力。
人在工作或运动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器官或系统的能力会出现暂时下降的现象,因此在艰苦的日常训练中需要严格、科学、全面地开展各方面的训练,运动后的恢复将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运动疲劳的原因1. 人体机能的变化是运动疲劳的原因。
人的能力和系统功能的物理质量和他们的器官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器官功能下降,势必会影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例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会导致肌肉功能下降,力量、速度会自然递减,如心脏和肺功能下降,负载电阻会降低人体的自然能力、工作能力,而产生疲劳的感觉。
2. 运动疲劳的因素。
运动疲劳与精神密切相关。
人类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命令下,神经系统能提高神经细胞的抑制作用,可引起疲劳深化。
然而,人的心理状态、人类情感的潜在因素将引起很大的关系。
当人类遇到危险或人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时,虽然能引起兴奋的心情,但他们累了;他们虽然有很高的能力和激情,但在正常情况下能源会不断降低,储存的能量消耗和降低,能量供应不足,会降低器官的功能。
所以,工作能力下降,身体会变得疲劳。
3. 疲劳是一定程度上的正常反应。
因为运动本身是函数体暂时减少的正常生理现象,疲劳是一定程度上的正常反应。
运动训练和比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恢复疲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变化反应过程。
二、体育运动训练的特征1. 在体育运动世界里,运动员在比赛中占主导地位。
尤其是青少年体育训练,如果不以全面身体训练为基础,也未能使自己的训练达到目的。
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理论的研究
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理论的研究摘要:运动恢复与运动训练同等重要。
运动恢复作为田径运动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保证训练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对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理论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性分析和概括,认为现在运动恢复理论是教育、心理、社会等为一体的系统恢复新理论。
而训练后的恢复应从生物、教育、心理、社会四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去进行。
关键词:田径运动运动性疲劳恢复理论超量恢复运动疲劳与运动恢复是田径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要素,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两个基本因素。
疲劳与恢复构成了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为补充。
在训练过程,通常只注重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而往往忽视运动后的恢复。
殊不知,长期不重视运动恢复,就会使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发展成过度性疲劳。
田径运动训练中,要求在增加运动负荷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对运动后的恢复。
随着田径运动水平日益提高,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已逐渐成为田径运动训练未来的发展趋势。
面对各种高强度训练和高频率的比赛,运动员机体的疲劳程度开始累加,进而影响运动员重新训练的能力。
因此,为了更好更早更有效的提高运动训练效果,运动恢复越来越受到各个教练的重视。
于是,高度重视运动后的恢复成为了田径运动训练领域的发展趋势,运动恢复已经成为田径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重视对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不仅能提升运动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而且能够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1 运动性疲劳的概述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运动生理学》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为: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被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的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定义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的认可,并广泛采用。
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经过休息可以恢复。
运动训练的恢复手段和方法
陆鑫鑫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不能将其机能某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这是82 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对其定义)
什么是恢复?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由负荷中及其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 到负荷前的水平。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另一方面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不断提高恢复能力。
谢谢观看!
4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产生震动,可以是骨骼肌肉重造。
5.药物离子渗透 氢化可的松通过超声波导入,另一种是用低压直流电将药物送入。用于轻伤。
6.按摩 促进淋巴回流,不常用,增加循环,增大肌肉,伸展粘连组织,增加血液循环,使肌 肉松弛。
剧烈运动后的运动员的肌肉恢复与修复的速度直接影响运动员能否持续保持高峰状态, 因而比赛和训练后运动员肌肉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大运动负荷后,肌肉力量并不会马上 得到增强,而是通过恢复,在下一个阶段训练中得到增长并提高一个水平。现在的教练员 越来越注重超量恢复。
运动损伤恢复的手段和方法:
1.冷冻疗法 延缓血液循环,延缓新陈代谢率,可以抗炎和减少肌肉痉挛,起到麻醉作用,减少肌肉 疲劳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2.温热疗法 运用理疗的仪器使热传导、对流、放射转化为超声波、电子波,可以采用冷水---热水--冷水----热水交替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环。 3电疗法(直流电、交流电) 电刺激可以是肌肉不断的收缩,产生肌肉泵强化肌肉的收缩,这样会增加肌肉收缩强度, 增加肌肉力量,受伤的肌肉反而会更加加强,而健康的肌肉效果不明显,损伤后的肌肉 会萎缩,电刺激会使肌肉不断的反应,延迟萎缩,达到肌肉重塑。
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和方法: (一)训练性恢复 1.拉伸 训练前可以做5~10分钟拉伸,训练后在做10~15分钟拉伸,拉伸不仅可以增加肌纤维弹 性,而且帮助紊乱的肌丝恢复,使肌肉内的代谢产物尽快进入血液,便于解毒和排毒。 2.积极性休息 积极性休息使人体疲劳恢复的时间比被动休息的时间将近缩短一半,所以,在训练结束 后不能立即停下,而要采取40%~60%的专项训练强度进行恢复,或者采取15~30%分钟的 低强度慢跑。 (二)物理性恢复 1.水疗法 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热水浴(40~44℃,10~15min)和温水浴(37~39℃,10~20min) 水浴之后再按摩效果会更佳。桑拿、蒸汽浴等疗法,每周1次,每次10~15min。可以加 速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兴奋性,还可以大大降低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此外,温水对副 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可以缓解因疲劳引起的肌肉酸痛。
高中体育生运动训练中疲劳的诊断与恢复
高中体育生运动训练中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李 敏 顾志强在体育训练中,体育生身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短时间内过度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
本文主要针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方法的探究,为高中体育生能够自己诊断自身是否处于疲劳期和疲劳程度提供科学依据,并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更快的从疲劳中恢复,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以便更快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
高中体育生的训练中,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各部位不同程度的运动性疲劳。
不仅对学生今后的训练造成一定影响,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甚至造成心理障碍,影响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推进。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成因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疲劳是机体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主要是提醒人们应当降低目前的身体活动强度或者必须终止目前的身体活动。
长期性的疲劳会造成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出现,甚至造成身体机能更严重的损伤。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体育生会连续处在高强度的训练中,肌肉和骨骼都处在超负荷的状态,从而导致肌肉组织出现损伤,促使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外部原因即为场地设施设备、训练强度、季节气候等因素,自身原因即为心理情况、身体素质、状态等原因。
2 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及诊断2.1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分析运动实践中,生理指标测定,主要根据生理指标变化进行判断。
例如脉搏,其多用于测定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映情况。
通常通过基础脉搏的测定,在清晨、清醒、空腹、安静的前提下测定脉搏30s运动前和运动后恢复脉搏的测定,并将其换算成一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连测一周并绘成曲线图,若曲线保持在平稳或下降的情况,则是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如脉搏增加12次/min以上则说明机体反应不良,是疲劳或疾病的症状表现。
运动员训练后疲劳消除与恢复
( 州 科 技 工 程 职 业学 院 , 州 贵 阳 ,50 8 贵 贵 500)
摘 要 通 过 对 运 动 员肌 肉的 放松 、 血 管 系统 的恢 复 、 理 上 的调 节 、 理 的 营养 、 疗 的 手 段 等 方 法 的分 心 心 合 理
析 , 效 地 消 除疲 劳和 肌 能 的 恢 复 , 有 提高 训 练 水 平 和 比 赛成 绩 。 关 键 词 运 动 性 疲 劳 消 除 肌体 恢 复
表 1 主观 体力 感觉等 级
利用主 观体力 感 觉 等 级表 的反 推 法 , 通过 心 率 计测 得的心率 除以 十所得 的结果 , 照 ( 参 主观体力 感
2 008年 12月
第3 卷第4 期
李
俊: 运动 员训 练后 疲 劳消除 与恢复
・
5 ・ 9
觉 等级表 R P , E ) 见表 1 .
方法 。运 动 后 正 确 的温 水 浴 , 度 在 4 温 0度 左 右 为
a hlt s r ie ta n ng lv la o p tto e u t a d e i n t a y a d r c e y mu cee f c t e e a s r i i e e nd c m e ii n r s l , n lmi a e we r n e ov r s l fe — tv l . i e y Ke r s: p t a y; l i a i phy ia e o r y wo d s or swe r e i n ton; m sc lr c ve y
0 前 言
一
主观 观察法 自我判 断身 体 疲 劳 的重要 依 据 , 如 果训 练后 虽然运 动能 力下 降 , 却感受 到身体轻 松 、 但
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浅谈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一、恢复在体能训练中的意义体能训练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片面追求量的积累阶段开始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视为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史上的大运动量时期。
期间高水平运动员所完成的运动量总额,往往都已达到或接近极限水平。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要想再依靠进一步加大运动量的手段来提高体能已不大可能。
所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促进体能的继续提高,在保证数量指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对准了如何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加大强度训练上来。
从而使得体能训练进入了量与质(强度)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量与强度的结合训练,人们开始尝试大负荷量和大强度相结合,同步提高、同时达到最大值的训练方法。
向新的极限挑战!此时的体能训练的特点为“一快二多三大”,即训练周期的节奏快、训练天数多、课次多、每次训练的运动量大、强度大、密度大。
随着新极限的出现,人们再次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近年来对恢复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为体能训练开创了新局面。
采用积极有效的恢复手段与方法,促使体能在近乎极限状态下的继续提高。
向恢复要体能正逐步成为共识。
至此,体能训练的发展进入了运动量、强度、恢复三位一体的新阶段。
积极有效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可以充分保证量与强度“积累效应”的完成。
它在尽快消除体内各种疲劳因素的同时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较好的身心状态迎接下一极限的到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阶段提高体能主要在两次极限的间隙上做文章。
那么间隙时间的长短,则完全取决于恢复手段的优劣。
恢复对于提高体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在日趋明显地表现出来。
量的积累、质(强度)的提高、恢复的完善是运动员提高体能的三大要素。
其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任何盲目偏重或忽视其中之一者,都将成为体能训练的失败者。
二、疲劳的概念与类型1.劳的概念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一种生理现象。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
游泳毕业论文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与恢复
游泳毕业论文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与恢复游泳毕业论文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与恢复引言:青少年时期是游泳运动员发展和成长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通常会经历严格的训练以提高竞技水平。
然而,过度训练可能导致疲劳,对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运动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和了解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和恢复机制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1. 过度训练引起的疲劳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追求高水平成绩时往往会面临过度训练的风险。
过度训练会导致疲劳累积,进而影响运动员的身心状态。
研究表明,过度训练可导致心理疲劳、肌肉疲劳和神经疲劳等问题。
2. 心理疲劳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压力常常使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他们的训练和表现造成负面影响。
3. 肌肉疲劳游泳是一个全身性的运动项目,需要大量的肌肉参与。
长时间的高强度游泳训练会导致肌肉疲劳,使运动员的力量和爆发力下降,甚至增加受伤的风险。
4. 神经疲劳过度训练会导致运动员的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使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协调性下降。
这不仅会对游泳技巧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增加受伤的风险。
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中的恢复1. 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恢复的关键因素。
运动员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来恢复疲劳的身体和心理。
合理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可以促进肌肉修复和神经系统恢复。
2. 营养补充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
恰当的营养补充可以加速身体的恢复和修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降低受伤的风险。
3. 恢复训练恢复训练是指在疲劳期后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帮助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从疲劳状态中恢复过来。
合理的恢复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减少受伤的风险。
4. 精神放松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训练中常常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精神放松活动,如冥想、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促进身心放松,更好地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
高校课余运动训练中疲劳恢复的方法
情感 的文明里 。” 有亲 身经历并 体验 . 能 丰富情感 生活 . 只 才 形 成 内 驱 力 。 钱 杆 旗 舞 是 具 有 浓 郁 的地 方 特 色 的 舞 蹈 , 域 地 的亲 和力 很 容 易 让 学 生 产 生 亲 切 感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热 情 。 节 奏 是 舞 蹈 的 骨 骼 , 德 说 : 韵 律 有 一 种 魔 力 , 甚 至 会 使 歌 “ 它 我 们 相 信 我 们 怀 有 崇 高 的感 情 。 ” 奏 分 明 的 旗 舞 是 一 种 情 节 感 的 抒 发 , 感 的 撞 击 , 感 的交 流 。原 生 态 作 为 我 国非 物 质 情 情 文 化 遗 产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有 丰 厚 饱 满 的 文 化 内涵 , 民 具 是 族 艺 术 的 一 种 民间 文化 瑰 宝 . 民 族 文 化 繁 衍 生 存 最 为 主 要 是 的根 茎 。 弘 扬 民族 文 化 , 护 和传 播 民族 艺 术 可 以 激 发 爱 国 保 热 情 , 立 民族 自信 心 。 舞 蹈 是 凭 借 节 奏 的 变 化 而 引起 的各 树
一
校运 动员 的疲 劳 和 专 业 运 动 员 的疲 劳 不 同 , 比专 业 运 动 员 , 相 高 校 运 动 员 的 疲 劳 具 有 双 重 性 : 是 短 时 间 、 强 度 的训 练 对 一 大 运 动 员 身 体 带 来 的 疲 劳 : 是 沉 重 的 课 业 负 担 给 运 动 员 精 神 二
上 带 来 的 疲 劳 。 校 运 动 员 的来 源 主 要 有 j : 是高 考 中招 来 高 一 的体 育 特 长生 ; 是 专 业 运 动 队 退 役 运 动 员 ; 是 在 校 体 育 课 二 三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 人教版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廖建生运动训练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过程,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是经过运动训练导致人体适度疲劳,加以合理恢复后,人体机能状态在新的水平上获得重新适应的过程,因此疲劳和恢复是运动训练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很多中学运动队在训练过程中盲目进行大负荷的训练,又不重视疲劳后的有效恢复,造成运动性疲劳,日积月累,导致运动员身心过度疲劳,厌赛厌练,训练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不仅要对过度疲劳有细致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它要有合理、科学的恢复手段,以达到训练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过度疲劳的判断1、教育学观察法:过度疲劳的训练,运动员体力大量消耗,并在极度兴奋状态下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外在表现是面色苍白、眼神无光,技术动作变形、僵硬,不放松,注意力不集中,神经反应迟钝,失误增多,对抗能力大幅下降,容易受伤等。
2、自我感觉法:过度疲劳的训练后,运动员自我感觉较差,四肢发软、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烦躁、心悸,睡眠不好,甚至失眠。
训练中自信心不足,怕对抗,易失误,主动性差,厌练、怕练,甚至对训练极其反感等。
3、生理机能检测法:①脉搏检测:正常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率是保持在一个恒定水平的。
但过度训练后运动员的心率不齐,并且持高不下,晨脉较平时安静情况多12次以上,并伴有脉纹乱等现象。
②血压检测:过度疲劳的训练后,运动员的血压不能保持在一个均衡水平,具体表现在收缩压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舒张压升高或不变,脉压较平时降低等现象。
③汉契测试法: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呼气后憋气在60~90秒之间,而过度疲劳训练后这一时间大为缩小。
此外,还有哈佛台阶实验检测法、肌力检测法、血红蛋白检测法、尿蛋白检测法等。
由于基层条件有限,在此不一一进行详解。
二、过度疲劳的恢复1、教育学方法:教练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深入到运动员当中去了解、分析并判断出产生过度疲劳的原因。
在训练初期对运动员的素质水平、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有规律的安排周期运动负荷,使负荷变化呈波浪式。
试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
试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运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而运动训练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运动训练和竞赛的负荷也变得更大,所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和注重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
本文主要通过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疲劳现象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能够对疲劳进行有效恢复的方法。
标签:运动训练恢复疲劳一、运动训练疲劳的阐述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疲劳就是超过正常活动机能而导致的暂时性生理机能减退现象,它是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后出现的一种自然生理过程。
疲劳是在高强度和大运动负荷训练后,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变化。
2.运动性疲劳形成机制的介绍根据专家研究可知,机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以及补充不及时是导致疲劳出现的主要原因。
而也有人认为运动过程中血液酸度的增加和缺氧是导致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
究其本质而言,疲劳最开始是产生在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中,所以疲劳的产生也可能和三磷酸腺苷不足有关。
在运动训练中,心血管系统疲劳是最常见的,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指标也一直是掌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有效方式。
3.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根据疲劳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脑力疲劳和生理疲劳。
脑力疲劳也被称为智力性疲劳、单调性疲劳和情绪性疲劳,而生理疲劳则主要指运动疲劳。
另外也可以根据机体对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应答,将疲劳分成外周疲劳和中枢疲劳。
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恢复阶段分析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恢复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即时恢复,也就是现场恢复。
即时恢复和运动过程中的消耗是相伴的,就是不断将间接能源转化成直接能源的过程。
在即时恢复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去和消耗相适应。
其次就是后续恢复,是在运动训练停止后进行的恢复,在后续恢复的过程中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超量恢复,通过相关的实践可知,并不是在所有的运动训练后都会出现超量恢复,只有在大运动量后才能会出现超量恢复的情况。
只有以超量恢复为基础,才能在下一次的运动中提高运动量。
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课余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随 着 近 年 来 普通 高校 体 育 运 动 的 发 展 ,课 余 训 练 作 为 普 通 高 校 体 育 的重 要 构 成 , 提 高 大 学 生 运 动 员成 绩 尤 为 重 要 。 提 对 高 运 动 成 绩 除 了有 正 确 的 训 练 方 法 和 手 段 外 , 要 有 运 动 员 训 还 练 后 疲 劳 的恢 复 方 法 。通 过 多年 来 的 训 练 实 践 和调 查 研 究 总 结 出普通大学生运动员训练后疲劳产生 的原 因及恢复方法。 1大学 生运 动 员疲 劳 产 生 的机 制及 疲 劳 产 生 的原 因 11疲劳产生的机 制。所谓疲劳就是有机体的生理过程不 能使 其机 能维 持在 一 特 定 的 水 平 工 作 , 器 官也 不 能 再 保 持 稳 各 定 的 工作 能 力 。 能量 消 耗 。剧 烈 运 动 后 , 体 内糖 元 、 磷 酸 腺 苷 、 机 三 磷酸 、 肌 酸 等 能 源 物 质 大 量 消 耗 , 供 能 上 失 去 平 衡 , 能 及 时 补 偿 从 在 不 而导 致 人 体 疲 劳 产 生 。 代 谢 产 物 增 多大 脑 的 抑 制 性保 护 。 动 时 大量 代 谢 产 物 , 运 如 乳酸等 , 在人体 中大量积 累导致疲劳。巴浦洛 夫认 为: 人体 的疲 劳 , 要 是 由于 大 脑 皮 层 保 护 性 抑 制 作 用 的 结 果 。 运 动 中大 量 主 神 经 冲 动 传 至 大 脑 皮 层 的 相 应 神 经 中 枢 , 之 处 于 长 时 间 的兴 使 奋 状 态 , 致 物 资 代 谢 的异 化 过 程 大 干 同化 过 程 , 能 源 消 耗 导 当 定 程 度 时 , 产 生 大 脑 皮 层 的 保 护 性 抑 制 , 于 抑 制 过 程 的 便 由 逐 渐 加深 , 致 疲 劳 的产 生 。 导 12 疲 劳产 生 的原 因。 劳 的 产 生 大 致 可 分 为三 种 : 疲 一是 体 力上的疲 劳; 二是病理上 的疲劳 ; 三是心理 上的疲劳。体 力上的 疲 劳 是 由肌 肉过 度 劳 累 , 成 二 氧 化 碳 和 乳 酸 积 累 在血 液 中 , 造 慢 慢 地 削 弱 了 身体 的 力量 。 这 是 在 训 练 中运 动 量 与 运 动 强 度 负 荷 较 大 所致 。例 如 : 高校 的运 动 训 练 中 , 的运 动 员 刚 刚 从 高 中 在 有 考 进 来 , 上 参 加 了 系统 的训 练 , 马 身体 上 的各 种 机 能 水 平 依 旧 处 在 原 来 的 阶 段 , 一 下 提 高 是 很 难 办 到 的 。 然 而 由于 他 们 没 有 想 掌 握 好 运 动 量 和 负 荷 强 度 , 练 量 很 大 , 且 时 间 很长 , 训 而 并在 进 行 了一 段 时 间 的 训 练 后 没 有 进 行 必 要 的 调 整 , 时 运 动 员开 始 此 出现 不 良反 映 , 但仍 然 坚 持 原 计 划 训 练 。 所 以是 一 直 在 消耗 能 量 。 产 生 了体 力 上 的疲 劳 。 就 病 理 上 的 疲 劳是 由于 生 理 功 能 紊 乱 产 生 病 变 的 结 果 。 其 表 现在生病 、 针 、 打 吃药 , 至 做 手 术 等 方 面 。 而 心 理 上 的疲 劳 主 甚 要是精神状况和情感所致。高校大学生运动 员一般都在边忙于 文 化 课 边 训 练 , 以虽 然 生 活 上感 到 很 充 实 , 压 力也 很 大 。 大 所 但 学生运动员每天在学 习的空闲时间总是坚持 训练 , 而且 非常努 力, 因此 , 每次 的训练 课上 不管 身体 的状 况 如何 , 竭尽 全 在 都 力 , 质保 量 的完 成 训I 任 务 , 伤 病 也 不 请假 。但 心 理 上 却 是 保 练 有
体育运动中的休息与恢复策略
体育运动中的休息与恢复策略运动是一项需要耗费身体能量和精神力量的活动,对于运动员而言,休息和恢复是取得良好成绩和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体育运动中常用的休息和恢复策略,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保持状态和提高运动表现。
一、适当的休息时间在体育运动中,适当的休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过度疲劳的身体很难发挥最佳状态,甚至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因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间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来恢复体力。
例如,进行高强度训练后,应给予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肌肉恢复收缩和修复,减少疲劳程度。
二、合理的饮食与补充饮食对于运动员的恢复同样至关重要。
适当的营养摄入可以帮助补充体力和加速肌肉修复。
运动员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此外,适量的补充蛋白质可以促进肌肉再生和修复,快速恢复运动后的疲劳状态。
三、睡眠质量的保证睡眠是身体恢复和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
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运动员恢复体力、调整体内激素水平以及增强免疫力。
对于体育运动来说,每天的睡眠时间至少应保持在7-8小时,并要保证睡眠的质量。
为了获得更好的睡眠,运动员可以创造一个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并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的身体活动和使用电子设备。
四、恢复训练的合理安排在进行高强度运动训练后,运动员需要给予肌肉足够的休息时间来适应训练的刺激。
恢复训练的合理安排可以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并避免慢性疲劳。
一般来说,轻松的恢复训练可以帮助肌肉放松和修复,加速康复过程。
五、被动和主动的恢复方法运动员可以采用被动和主动的恢复方式来帮助舒缓身体疲劳和促进恢复。
被动恢复包括冷热敷、按摩和理疗等方法,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张力来促进恢复。
主动恢复包括伸展运动、放松训练、瑜伽和呼吸练习等,可以帮助肌肉放松、恢复柔软性和提高身体灵活性。
总结起来,体育运动中的休息和恢复策略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休息时间、合理的饮食补充、充足的睡眠、恢复训练的安排以及被动和主动的恢复方法都是体育运动中常用的策略。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包括:
1. 调整运动训练: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2. 心理恢复:运用心理意念来消除疲劳,使运动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恢复。
当马拉松运动员在训练中神经能量消耗大于体能消耗,生理和心理恢复应统筹兼顾,不能取一舍一。
出现心理疲劳后,有时会出现异常反应,如对于较强的刺激会出现较弱的反应,而较弱的刺激会出现较强的反应。
心理恢复往往是隐形的,不容易被察觉,因此常常被教练员忽视。
另外,可以根据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现象的诊断和心理疲劳表现的症状,通过语言、暗示、诱导等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抑度,对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有良好的效果。
3. 消除心理障碍:找到引起心理疲劳的原因,如对运动的恐惧、焦虑、紧张等,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消除这些障碍。
4. 注意放松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和紧张。
5. 培养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认识到疲劳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疲劳。
6. 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教练或专业人士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7. 饮食调节: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缓解疲劳。
总之,控制运动心理疲劳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包括调整训练、心理恢复、消除心理障碍、注意放松和休息、培养积极心态、寻求支持以及饮食调节等。
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及过度训练
、十
恢一
训
复 过
章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第二节、恢复过程
运第三节、过度训练
程动
及性
练过疲
疲第
劳
一 节
的、
概
运 动
念性
壹
贰
叁
肆
特运
化不
化不
运
点动
特同
特同
动
性
点运
点代
性
疲
动
谢
疲
劳
时
类
劳
时
间
型
的
身
疲
疲
概
体
劳
劳
念
变
的
的
化
生
生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
01
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从生化角度来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
02
下降;二是肌肉力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
持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时身体变化的特点
01
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03
肌肉疲劳的生化特点
02
主要表现为:ATP、CP减少, 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 增加,导致兴奋过程减弱。
04
主要表现为:能源物质的 大量消耗使专项所需的供 能物质和代谢过程能力下 降;代谢产物堆积使肌肉 中代谢调节能力。
不同代谢类型疲劳的生化特点
疲劳因素
磷酸原代谢 类型
磷酸原代谢 糖酵解类型
糖酵解类型 糖酵解类型、 有氧代谢类 型
有氧代谢类 型
ATP减少% 30
30 不变
CP减少% 65
90以上 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刘健民新泰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摘要】对运动员机体产生的疲劳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疲劳形成原因与发展机制,并对疲劳进行了分类,根据疲劳的类型和程度,针对性地提出恢复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包括营养学、物理学、心理学、训练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提出恢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运动疲劳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利于科学安排训练,提高训练水平。
【关键词】疲劳显性疲劳隐性疲劳恢复超量恢复运动训练就是要在一定的单位时间或单个(单组)动作中使运动员机体承受一定的外部负荷量,这种负荷量能引起机体内部产生应答反应,负荷的直接结果是引起疲劳,当机体对这种负荷刺激不再产生疲劳的反应时,才表明机体对此负荷刺激产生了训练适应。
当机体出现疲劳后,机体竞技状态就会明显下降,只有尽快消除疲劳及使机体恢复到正常水平,才能进一步承受新的更大的负荷。
对人体承受负荷后产生疲劳、消除疲劳及恢复机体能力的基本规律进行了解,将更有利于科学安排训练,提高训练水平。
一、疲劳与过度训练1.疲劳的种类。
从疲劳的表现特点看,可分为“隐性疲劳”和“显性疲劳”两种。
“隐性疲劳”指运动员自我感到费力,动作结构产生显著变化,但由于机体“代偿机制”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工作能力却并末下降,也就是说,如果测定运动员的各项植物性机能指标和动作技能指标时,会出现有明显的变化(如初期时,血压、脉搏明显上升,工作节省化程度下降,肌肉和肌肉间
的内协调性和动作技能的协调性下降)等。
但其实际工作能力指标,如各项运动成绩、动作的速度、速率却相当稳定;“显性疲劳”是指运动员不仅自我感觉难以坚持运动,各项植物性机能指标明显变化,而且表现工作能力的各项指标也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体内调节和执行系统的代偿功能已难以补偿运动中的消耗,使机体难以保持原有的运动节奏,从而使工作能力下降。
显性疲劳是隐性疲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
2.疲劳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2.1产生疲劳的原因。
疲劳是多种运动训练控制作用(包括训练、比赛、环境等)中最重要的控制作用———“负荷”的直接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负荷越大,疲劳表现就越明显。
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1训练方面。
①训练负荷安排不当;②不重视恢复措施,间歇时间过短;③训练手段单一,训练程序安排不合理;④训练科学性、计划性差;⑤比赛内容、手段选择不科学。
2.1.2比赛方面。
①比赛负荷安排不当;②比赛太紧张,心理负荷过大;③比赛中恢复措施跟不上。
2.1.3生活管理方面。
①生活无固定节奏;②时差末调整好;
③饮食、营养不科学:④睡眠不足,休息不能保证。
⑤嗜烟、嗜酒、酗酒;⑥业余生活单调。
2.1.4健康方面。
①体内潜伏某种病源时;②患各种疾病;
③体弱。
2.1.5社会方面。
①与教练和队友的关系不融洽;②家庭、
亲朋好友的影响;③社会压力。
2.2疲劳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疲劳的起点在神经中枢,而不是在肌肉,取决于神经中枢调节机能状况如何;疲劳是由于肌肉(运动器官)的工作造成缺投产和氧供应不足、酸性物质(乳酸)堆积、。
H值下降,大脑和神经中枢活动恶化,AT。
再合成减少等一系列症状,从而使工作能力下降;应把疲劳看作是人的机体的复杂的整体功能系统中某一功能系统失调的结果,或看作是各种机能和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紊乱所致。
具体地说,只要出现负荷水平与机体机能储备不相适应的情况时,任何一个器官和机能都可以成为疲劳形成与发展的主导环节。
3.各种疲劳症状的诊断。
3.1定量科学诊断。
通过各种生理化学指标对疲劳程度进行科学的诊断。
如用晨脉、训练后的最高脉搏与恢复脉搏及血压、血乳酸等指标进行诊断。
3.2定性经验诊断。
通过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经验以及教练员的观察和经验进行疲劳的诊断。
过度疲劳是训练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切不可视而不见,必须随时注意观察。
二、疲劳消除与机能恢复1.恢复的基本内容。
1.1能量的消耗与恢复。
人体的运动离不开能量,运动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消耗能量又不断补充恢复能量的过程。
1.2肌肉系统的疲劳与工作能力的恢复。
肌肉工作时造成的乳酸堆积,血液受阻都会引起疲劳,其恢复是保证肌肉工作的条件。
1.3心血管系统的疲劳与功能的恢复。
主要指心脏的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疲劳的消除。
2.恢复的机制。
2.1恢复的基本过程。
运动员承受各种负荷后其机能的能源物质由暂时下降和减少到恢复和超过原有水平的过程叫“恢复过程”。
2.2恢复的基本类型。
根据恢复过程的基本规律,可将恢复分为未完全恢复,完全恢复和超量恢复三种类型:“未完全恢复”是指负荷后。
在人体机能和能量物质只恢复一部分或大部分,而尚未恢复到原有水平时即进行下一次训练。
间歇训练法就是运用未完全恢复的方式设计的。
主要用于发展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一般和专项耐力及意志品质的训练。
3.恢复的方法与手段。
3.1恢复的基本方式。
恢复的方式对恢复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恢复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积极性恢复。
在训练或比赛之间采用小强度或其它活动性练习的形式进行的恢复方式。
如力量训练完成后做伸展练习,速度练习后做一些慢跑、体操等。
消极性恢复。
在训练或比赛之间采用静止性休息进行的恢复方式。
积极性恢复有利于抑制运动中枢的兴奋,有利于肌肉代谢物质的消除和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利于促进能源物质的再合成,加速疲劳的消除。
研究材料表明,经过积极性恢复后血乳酸值的下降比消极性恢复更快。
3.2恢复的基本方法、途径和手段。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学方法与手段。
合理的安排好间歇与休息;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选择训练手段和进行最佳训练程序的设计;合理安排负荷,注意负荷的节奏性。
具体方法与手段如下:①根据负荷性质决定间歇的时间与方式。
②根据负荷的大小决定间歇的时间与方式。
③根据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和健康状况决定时间与方式。
④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有节奏性的练习方法,以减轻和消除疲劳。
⑤采用生物节奏规律合理安排训练。
⑥采用减小训练负荷进行有效调节。
⑦变换负荷方式和训练环境,以调节心理负荷。
⑧通过适当增加练习手法,减少局部肢体过重负担,减轻疲劳。
⑨通过增加强度来提高负荷,以便使机体产生更好的超量恢复效果。
4.恢复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在具体安排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积极性恢复与消极性恢复(自然恢复)相结合。
平时生活中以消极性自然恢复(如睡眠)为主,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则多以积极性休息为主。
4.2即刻恢复与滞后恢复相结合。
不仅要注意训练结束后的自然恢复和专门恢复,而且还要十分重视训练过程中的即刻恢复,尽可能在训练课中通过安排合理的节奏、必要的间歇、积极性休息、转移性练习、放松性练习等,提高即刻恢复的效果。
4.3针对性恢复与综合性恢复相结合。
应根据训练课中所安排的不同负荷内容、性质、方式以及对象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有针对性
地选用最有效的恢复手段。
由于负荷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疲劳部位的非单一性,应根据疲劳的部位和特点的不同,采用多种恢复手段,组成“立体恢复系统”进行全面的综合恢复。
4.4交替使用不同形式的恢复手段与方法。
4.5合理使用药物。
4.6教练员、运动员、营养师、运动医生、管理员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4.7对训练与恢复过程进行随机监测的控制。
参考文献:
(苏)巴·戈托莱夫.运动训练的恢复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苏)勒·斯·霍缅科夫.田径教练员教科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364科技教育 __。